日本電影《告白》對教育有什麼啟示?
其在日本電影中有什麼地位?如何評價電影中幾位小演員的表現?
你們好殘暴啊~ 那個啥,我今天下午還有最後一門考試,大概下午六點左右會更新,不會太監~
-------------------------------------------------------------------------------------------------------------------------------
剛剛吃完,打著飽嗝就來了,因為大家的評論讓我壓力很大,我又不是什麼名人....
先說說我對問題的理解,題主問的是「對教育的啟示」,所以重點應該不是在《告白》這部電影上,況且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已經足夠多了。所以我只想說我對日本教育一些淺顯的看法。
先說小結論,《告白》並不像其他一大票日影那樣,把對教育的批判集中在「いじめ」(校園欺凌)這個日本教育現階段最擔心的問題上,而是更大的一層,對」ゆとり教育「(寬裕教育)或者對「ゆとり世代(寬裕一代)的批判和反思。
1970年前後,隨著東京奧運會後日本經濟的增速達到頂峰,政府開始進一步進行文化方面的改革,聰明的日本人思考:我們為什麼打不過米國人,米國人自游以的根源在哪裡呢?」,於是作為馬歇爾計劃的一部分,1971年日本教育委員會派小組到美國的小學和中學考察,在看到無憂無慮的白人小學生們在教室里大聲喧嘩,每天三點放學,回家基本不用寫作業。中學生濃妝艷抹,樓道里滿是避孕套和注射器,六年教科書厚度是日本一年的之後,他們明白了」原來自游以的根源在這裡!!「於是隔年,教育委員會提出「寬裕教育」以及「學校5日制,具體內容包括
- 刪減學習內容、授課時數。
- 口號「ゆとりと充実を」、「ゆとりと潤いを」。
- 開始不做教科指導的「ゆとりの時間」,(留校自習)
這個進程一直持續到21世紀,在2002年左右達到頂峰,並且實施了與國際接軌的學力測評體系,國際學生學習評量 (PISA2003, TIMSS2003),這也導致日本高中生的成績得到歐美承認,可以直接上大學,不像大陸的高考成績不被承認............
但是同時,產生的問題有哪些呢,首當其衝的是」學力低下「,這其實是計劃內的,只要素質還高就可以,但是與此相比:
さらに、校內暴力、いじめ、登校拒否、落ちこぼれなど、學校教育や青少年にかかわる數々の社會問題を背景に、1996年(平成8年)7月19日の第15期中央教育審議會の第1次答申が発表された。答申は子どもたちの生活の現狀として、ゆとりの無さ、社會性の不足と倫理観の問題、自立の遅れ、健康?體力の問題
這些呢,大家只讀漢字,就可以猜到,看到」不登校「,「倫理觀的問題」了嗎,這些比起欺凌,在《告白》里有更多的體現。
然後就是與「寬裕教育」相對應的「寬裕世代」
大概一周之前,我在youtube上收看了日本著名綜藝《情熱大陸》的一集特別策劃,這集節目邀請了「1988出生」的6位活躍在日本各個領域的明星(嗨優的東出昌大,踢足球的吉田麻也,在MLB打棒球的前田將太等等,這不是重點)http://www.youtube.com/watch?v=VLF3LP17MGI。節目訪談的第一個內容就是」你們對自己被定義為「ゆとり世代」是怎麼看的?
最溫和的回答是東出昌大:「感覺不是特別明顯呢,只不過覺得寬裕一代對於處理人際關係更為重視,自由也更多。」
然後就是吉田麻也(對象牙海岸被虐的那個中衛):「最他媽討厭了,最他媽討厭被定義為」寬裕一代「,了,很多老一輩的人評價我們時都會說」就是因為你們是「悠閑一代」才會巴拉巴拉「,最他媽討厭了。
前田將太:『其實沒有什麼感覺呢,我只是想儘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其實那些碌碌無為的人總是把」悠閑一代「當作借口,只是他們不努力而已。
剩下的三位女藝人的回答集中在兩個詞「麻尤以」,「擠油」(迷茫和自由),一位歌手說,「高中時不好好學習,天天打小鋼珠,有一天在game-center看見一個彈吉他的,於是就想當歌手了」
以上聽譯。
看完他們的回答,大家想到什麼嗎?我想到的是比起上面那段引用提到的各種問題,「寬裕教育「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過度的自由和對孩子們三觀的塑造失敗」。
下面這一點我不知道怎麼說,(其實我大一有一門選修課還提到這個問題「,簡而言之就是本世紀最偉大的人類學研究者,哈佛大學的Joseph Nye博士,定性了」歐美人的思維模式就是和亞細亞地區的人思維模式不一樣,歐美人的思想就是比亞洲人糙「。把這個運用到」寬裕教育「就是:美國孩子採取」寬裕教育「的後果只不過是小學生天天看電視,吃成小胖子,中學生濫交,吸毒 而已。
但是」寬裕教育「放到日本呢,就會有
好奇的少年製作小發明,先玩一玩小動物,又玩了玩sensei的女兒,出事了,居然還會嫁禍他人。好奇的少女製作化學小發明,在家人身上試了試,出事了,竟然還會有一堆追隨者和衍生文身。當然還有」太陽當空照,我去炸學校「這必不可少的戲份。
俺娘打電話來了,大家先看,一會兒再更新
-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和我一樣的想法:如果沒有「少年法」,這個故事會怎麼樣。
電影《告白》所帶給我的啟示,有兩個:
第一,大恨往往都是來源於大愛,如果沒有大愛,我們只會冷漠而不會憎恨;
第二,對弱者的關照,帶來的影響永遠還會包括這兩個方面:一個是弱者將持有更混亂的觀念,一個是被打亂的無法執行的更糟糕的規則。
- 與其說對教育有什麼啟示,不如單純的說有什麼啟示。
雖然電影的主題是校園,主人公是學生和老師,但是我們基本上沒有看到多少「上課」的內容。所以與其說一切都是「教育」問題,不如說這只是一個藉助了某個舞台,講述另一個和人性有關的故事,這個舞台,只是恰巧是校園。
用「教育」來限制電影表達的主題未免太狹隘了。現在流行只要看到少年問題,就把問題全部怪罪在教育身上,而且教育也包羅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似乎只要有小孩子成長不健康,那麼就一定是「教育」的問題。
但是我們幾乎沒怎麼在少年問題上,把眼光投在「成年人」身上過。有一部分問題,並非單方面來自教育,反而主要是因為成年人身上的不正常帶來的。正是那些成年人身上的不正常,在本來對普通兒童來說,還能勉強說的過去的教育方式下,影響了小孩子。
那麼成年人身上的問題又從何而來,是數十年前的教育嗎。
這不單單是一個「教育不當」那麼簡單的問題。
雖然很可能,作者和導演根本沒有考慮過那麼多,但是這個電影被拍出來之後,確實有反映出更深刻的問題。其實作者更多是在展示和表達他心中的意象,並沒有過多表達作者主觀的看法,更絲毫沒有想要治癒什麼,或者給出什麼答案的意思。
- 這是一部展現人類對慾望的「約束與放縱」,以及相應的「道德與法律」上的問題的作品。
有道德的人對法律不滿,會連道德一起拋棄;——如森口老師。
沒有道德的人,如果同時沒有法律約束,也不會自發的形成道德;——如少年A,B。
當道德和法律兩者同時失去約束力,人們就開始直接放縱自己的慾望。當法律無法與道德相適應的時候,只會起到反作用。也許依靠道德約束道德,人們都處於愚昧無知的狀態。但是當法律被不合理的利用來摧毀道德的時候,就會產生比愚昧無知更可怕的事情:人們會陷入瘋狂。
- 這個電影有兩個貫穿始終的線索,「少年法」 和 「開玩笑」。
就像我開篇那句問話:「如果沒有少年法,故事會怎麼樣?」少年們還會以殺人為榮嗎,父母還會為孩子開脫嗎,是不是孩子和家長雙方都會更加重視如何對待生命這個問題?
少年法與開玩笑這兩個線索,一個代表著「催使行惡」,一個代表著「不知悔改」。
細看下,似乎是這兩個線索是分別在貫穿整個故事。
少年法 =&> 殺人偶像 =&> 森口老師喪子 =&> 森口老師報復
虐貓-開玩笑的 =&> 畢業發言-開玩笑的 =&> 嶄新的人生-開玩笑的
但是其實從宏觀來看,是 少年法 =催生了&> 開玩笑的少年。
- 如果一個人做事情不考慮後果,會發生什麼樣的情形。
人們對人生的意義一直都沒有答案,所以也一直在以滿足自己的慾望作為人生的意義。
心懷求知慾的人追尋真理和創造;
心懷佔有慾的人想要掌控和欺凌弱小;
感到孤獨的人渴望被人關注;
感到恐懼的人總是在破壞什麼;
……
人們都有自已各種各樣的慾望,但是面對它們的態度卻只有相同的兩種:約束 與 滿足。
不止是孩子們,每一個成年人也都存在著問題:
我們看到為了引人注目而殺人的少年A,B;
看到了為給女兒報仇而喪心病狂的女教師;
看到了在自己求知慾和親情之間徘徊的少年A的母親;
看到了在自己溺愛之情和道義之間徘徊的少年B的母親;
看到了麻木不仁逃避現實,一心只想著放縱,幻想,和自大的B班學生;
看到了表面上真心的全部都為了他人,站在他人立場,其實本質是只看到自己的代課老師;
看到了佔盡聰明睿智和具有一定做事的底線,卻終究在信仰上存在缺失的班長同學;
……
當人們失去了約束,就不會考慮自己滿足自己慾望,會產生怎樣的後果,給他們人帶來怎樣的災難。當人們做事不考慮後果,就會自然而然的,藐視他人,藐視生命,藐視一切自己慾望之外的事物。
- 只提到隻言片語的「少年法」到底指什麼。
難道真的只是「少年法」本身嗎。那麼作為完全是對道德進行限定法律,存在於這部影片中,卻並沒有表現出任何,也就是說少年法名為法,其實代表的並不是「法律」,而是對弱者的照顧。
我們經常看到的影視作品,經常在講主旋律「道德是法律的補充」,而這部電影不過是反其道而行之,把眼光放在了「法律是對道德的限定」上,表達了雖然是虛構卻又那麼真實的問題世界。
一部「少年法」根本無法說明,森口老師為什麼會選擇「報復」這條路。所謂的「少年法」,其實表徵著催生錯誤的不合理。法律總會讓我們覺得,是用來保護和懲惡揚善的,我們從來沒考慮過,法律在解決一部分問題的同時,本身是不是也會催生和助長另一些問題的產生。
- 貫穿始終的線索「開玩笑的」到底指什麼。
什麼時候,我們會說出我「開玩笑的」呢?當我們能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我們的前後語存在「轉折」邏輯的基礎上的。
作者反覆不厭其煩的提及「我開玩笑的」,也許從創作上來說,我們沒法判斷是不是他有意為之。
但是,就算我們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他也一定是覺得,這樣寫多多少少表達出了自己內心中沒法描繪出來的東西。何況,很可能作者是意識到自己為何如此修辭的。
從表面來看,「開玩笑的」一定是有表達了兩種觀點,並且一定有一種觀點是偽裝。
從根本上看,在這個電影里其實作者要表達的就是「不知悔改」。
- 告白這部電影,就是在講述這兩個道理:
為什麼同樣是失去了4歲的孩子,孩子的父親能抑制自己復仇的慾望。第一,他已經提前知道自己不會久活於人世了,思想一定產生了巨大的改變;第二,他的人生經曆本就是浪子回頭,臨終前正是他意識形態處於「積極面對世界」的最頂峰。
除了上面兩個理由,我覺得如果假設這個故事不是編造的,而是真實的,那還有一個絕對不能忽視的理由:他沒有親手撫養這個孩子。甚至,都沒有看過幾眼。所以,崩潰的是母親,父親還能夠保留道德底線。
第一個啟示由此而來:
大恨往往都是來源於大愛,如果沒有大愛,我們只會冷漠而不會憎恨。
在電影里,除了,主要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3對母子。
從社會的角度上,少年A有「少年法」保護他;從少年B的母親身上,少年B還有溺愛保護他;但是從死去的4歲小女孩的角度來看,她其實並沒有被什麼所保護,無論是從社會上立法上,還是從她的母親以及從未謀面的父親,都沒有在臨死之前和死去之後得到什麼保護。我們禁止強者欺凌弱者,但是卻制定了一系列弱者欺凌更弱者的規則。這在告白的前半部分其實有所暗示。
我們對對弱者的關照,帶來的影響永遠還會包括這兩個方面:一個是弱者將持有更混亂的觀念,一個是被打亂的無法執行的更糟糕的規則。 8月7日
不要再討論什麼教育什麼人生了,作者能寫的如此鞭辟入裡就不是在為了教導人們去反思什麼教育人生,為了教導人而寫的書多的去了,高中政治,大學政治比比皆是,有哪一本寫的如此不做作了?能最大化最高度的體現情緒的書都來自於作者的親身經歷。人生而以個體存在,就不是為了讓你去理解別人,因為沒有別人的經歷就永遠不會明白別人的感受,《告白》中沒有人有錯,它只是表現了正常的人性。有句話不是很出名么,你在鏡子里看到的東西就是世界上最恐怖的東西。你們有沒有聽到過最重要的東西消失的聲音?是否能回答出來那是啪嚓還是咚鏘?世界上最不需要的就是自負的回答,世界上最不需要的就是沒有用的評論家,世界上最不需要的就是試圖去理解
關於教育制度已經有人提到了,這裡就簡單的討論下電影里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具體來說,就是語言。
眾所周知,日語是一門條條框框非常多的語言,普通體丁寧體加上敬語,一個不小心說不定就冒犯了誰。簡單的來說,同一句話來說「xx在嗎」這個問句,和關係不錯的朋友用普通體「xxいる?」對不熟悉的人用丁寧體「xxいますか?」,對長輩/上級用敬語「xx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換言之,對誰使用怎樣的語言,某種程度上是能反映出說話的人是如何看與對話的人的關係的。
松隆子演的森口老師,幾乎貫穿整片沒有使用過普通體,對學生一直在使用ですます的丁寧體,喊名字的時候也會加上xx桑xx君。反觀岡田將生飾演的寺田老師,一直使用的是普通體,偶爾在談到欺凌問題的時候一瞬間閃過一兩個丁寧體,立刻又消失了。對學生的稱謂也是直接的呼び捨て,姓氏不談,甚至就直接用都不知道對方是否喜歡的昵稱稱呼。
對比下這兩個人物,即使使用的是不同的表達方式,但是目的是一樣的,即與學生在同一視線同一高度。不同的是,森口老師選擇了拔高學生,而寺田老師選擇了放低自己。但顯然兩者都沒有在贏得學生的尊敬上獲得多大的成功。
(在網上暫時沒找到相關資料,但是據我某位老師課上說,根據她旁聽調查的結果,現在日本老師在課堂上使用丁寧體:普通體的比例大概在7:3,也就是丁寧體佔主要部分。以後有空找找相看關調查)
個人沒有在日本高中上學的經歷,只在大學聽過日本老師的課,其中有某些方面跟電影里的情況相近的,甚至也有對學生使用敬語的老師。當然對大學生和高中生老師的態度肯定是不同的,但是個人來說,最直觀的體會就是,正是因為日語語言上的複雜性,使得老師對學生尊重的態度,很容易導致學生對老師的不尊重。有的時候作為學生,會覺得反而是老師被束縛住了手腳,對學生表現的畢恭畢敬。
教育是個很寬泛的問題,社會政策家庭各個因素都有很大影響。家庭方面,《告白》里的家庭,修哉先是被母親拋棄,父親又再婚生子,把他一個人丟在一邊,幾乎就是被拋棄的狀態;另一方面直樹家裡雖然一直母親都在,但自始至終沒有出現過最後提到的父親和姐姐,而這對他的成長帶來的影響也不得而知。政策方面,日本早年填鴨教育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直接聯繫到後來出台的寬鬆教育,但寬鬆教育導致的成績倒退又再次把提升教育質量提上議程。學校里,老師作為最直接的教育傳播者,如何處理與學生的關係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如何平衡好這個工作,對於老師來說是非常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分割線------------------關於樓上排名最高的答案,稍微有點疑問:
1990年在日本開始的つめこみ教育(灌輸型)是以知識為中心的 因為這個引起了欺負自殺以及不登校的問題 所以日本政府在92年(2002年完全導入一周雙休)開始推行ゆとり教育(寬裕型),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生存能力。但是由於寬裕教育導致日本2006年的PISA排位比2000年大幅下降(老師告訴我們日本這一代學生圓周率都背3好么!!)於是開始增加教科書分量,比如2010年開始給5-6年級的學生安排一周一次的英語課程,實行「脫ゆとり教育」,2012年PISA排名才上升了 答主中間引用的那段關於不登校自殺云云的日語資料,我的理解寫的是ゆとりの無さ,也就是寬裕不夠導致的問題,而不是說寬裕過頭,而且96年正是ゆとり教育開始不久,時間上也說不通。
上面說的這段試圖找了一下原文鏈接但是沒找到,如果答主能提供的話,希望能讓我仔細看一下前後文,謝謝。
很早以前看過這個電影,看完後跟老婆討論時寫了這麼一個長微博,發出來供大家貽笑大方吧。
別和班主任斗,一定輸
幾年前看過就難忘的電影。
日本電影題材中比較突出的,譬如校園愛情或者陰暗青春,以及恐怖片,還有像黑澤明,這樣的討論和揭示人性暗面的大師作品。
而《告白》,我覺得它比較綜合地突出了日本電影的特點。
從課堂開場,以畢業典禮收尾,描述一個天才男孩的固執和變態心理,以及一個教師挖空心思地復仇。而她不過是利用了其他人的心理,目的是從心理層面了徹底擊垮毀滅那個男孩,很變態曲折又徹底的復仇方式。
而電影也很細緻地交代了他們各自心理變態的緣由。揭示人性陰暗面的不可理喻。
電影里的色調是日本電影慣常的冷色調,很多黑色鏡頭轉場,壓抑,冰涼的感覺。
個人獨白式的敘事手法,把一個事情描畫成了多面體,觀眾的代入感很強,引人深思。
這不是主角一個人的電影,《告白》很細緻地刻畫了每一個和事實有關的人不同的心理狀態。
我很喜歡那個穿朋克裙子的女孩,美呆。班長。她穿著那件有鐵鏈裝飾的黑色裙子,走過去跟那個男孩見面的畫面,很動人。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有一些黑暗信仰,而這個女孩子也是,勇敢善良聰明又盲目崇拜,而她敢於站在眾人反對的那一邊,卻莫名其妙地犧牲了自己。他們戀愛的明媚橋段,一下子化為泡影,電影在這裡給觀眾營造了一小段略略溫馨的畫面。從另一個層面,深入解讀了男孩變態的心理。
還有那個成績比較差的男孩,幻想艾滋病得了精神分裂,殺了自己的母親。
電影敘事慘烈毫不留情面。
班級學生被教師暗中挑撥利用,群起欺負那兩個男孩,整個變態沉抑的校園氛圍。
人性的黑暗和瘋狂。善良被換上了另外的服裝躲在角落裡細細低語,復仇和變態的狂妄在烏雲里慢慢壓近教學樓的天台。
而這些,只因為那個教師的不幸經歷和男孩的缺失母愛的變態。
女教師是幕後的指縱者。在青春期里跋涉的盲目狂熱反叛迷失自我的少年們,需要正確地被理解和包容,才能健康成長。
大多數孩子的立場觀點,是由教師來引導的。
青春期無知和盲目難免走錯路,但是就算表面裝作再冷漠,再無情的孩子,也不過是在掩飾自己的脆弱心虛和不堪一擊。
每個人從內心裡都是渴求溫暖和愛的。
為了得到好的東西產生的變態不正當的行為;為了報復自己遺失或被搶走了心愛的事物,而變得冷漠無情。而這些,根本性還是因為 愛和美好的事物的缺失。
青春期是人生和世界觀正在樹立的時期,青少年的敏感多疑脆弱和迷茫,走向正確光明的道路需要這個世界給他們看到接觸到正面積極的東西,正能量的鼓勵的氛圍。
中島哲也 導演
香港金像獎 最佳亞洲電影
女主角 松隆子 亞洲電影大獎 最佳女主角提名
第34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最佳作品 最佳導演 最佳劇本 和 最佳剪輯獎
不要太瘋狂,不要太極端,不要太冒進?
時間太長了,我記不太清楚了,我只能從一個努力寫業餘科幻小說的作者角度來說說這部電影。假如要說一個東西的啟示,就要說對這個東西的理解。所以我先說一些題外話。(我不了解影片在日本的情況和小演員的情況,我對這部分不感興趣),我覺得這種片子只有在日本這種國家才能拍的出來。
日本人口太多了,而且生活很密集。可能你無法體會到那種感覺,一旦人和人住的很近,很密集,就會很壓抑。因為這種壓抑,日本人顯得更加內斂,他們更加的為別人著想,因為大家都太近了,隨便一個動作都會影響到別人。而也是因為這種壓抑,導致日本人爆發起來會比較瘋狂。所以,日本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介於內斂和暴發之間的狀態。這種矛盾感相當獨特。沒有一個國家能像日本一樣。
而這部片子就是把日本人爆發的時刻擴大化了。每個角色都把他們爆發的一面展現出來,對於艾滋病恐懼而不安,對於謀殺者的憎惡,再加上一種黨同伐異的衝動,這幫學生徹底爆發了,瘋狂而又陰毒的欺凌兩名學生,而這兩名學生也不甘示弱,一個要徹底的報復社會,另一個把自己推向了毀滅。
為了襯托他們的爆發,電影一方面安排了一個超級樂觀積極向上的男老師作為反襯。另一方面,讓母親是「爆發」最後救贖之路的身份出線,救贖之路在爆發之下毀滅,從而將瘋狂、爆發、毀滅的感覺推向了最高潮。
雖然我的分析可能很有傾向性,但是我想要強調,這部電影以「人性的爆發」作為主要的恐怖驚悚的來源。也可以說用這一點來取悅觀眾。所以,我倒是覺得那些喜歡這樣電影的人,他們確實是有爆發的理由,從而引發共鳴。好吧。我就是在說日本人就是這麼愛爆發,他們才能拍出這種適合他們看得片子,並且看得樂此不疲,因為有共鳴。
但是,我想說:就到這裡了。因為這部片子並不是宣揚爆發的,反而是警醒人們不要爆發的片子。裡面的殺人犯A,他因為一件很愚蠢的事情而開始殺人,至少是開始想要做些事情。而殺人犯B又以一個很愚蠢的理由把人殺了。這兩個傻瓜多麼愚蠢?而全篇都在描述被殺者的好,可愛,單純,平靜,真是集合人類在這個年齡段的優點於一身。這兩個不知道算是逗,還是傻的東西,把人們對爆發的憎惡提升到了一個高度,而後面殺人犯A把自己的女友殺了,更是令對爆發的憎惡提升到了最大的高度。
觀影者就是在對犯罪者的愚蠢和受害者的惋惜中結束了觀影。他們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反思。就像現在本題的出題人的想法一樣,反思。「日本電影《告白》對教育有什麼啟示?"。
所以。說到對教育的啟示。其實我想不出來什麼?因為,所有的人都是在毀滅和走向毀滅的路上,他們都走向毀滅了,還怎麼能從中看出正面積極的意義呢?以暴制暴?所以要說啟示,還真是不太好說。只能說不要太瘋狂,不要太極端,不要太激進吧。。。
一下午刷完了小說和電影,內心真是。。。不過也還算是承受的住,畢竟平時看的電影也都是這個類型。直樹、渡邊看影評分析的都差不多了,就想單單說維特老師,一個為了表現自己熱情善良,逼瘋了學生的老師。在我看來,這才是現實生活中真正可怕的人,愚蠢,虛偽,自私,自以為是。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場把自己當主角的表演,他們永遠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獨自欣賞自己「完美」,在這場他們自導自演的表演里,他們看不到別人,聽不到或是不在意別人的聲音,他們眼中有的只是自己的善良。生活中這種人太多也太令人討厭了,然而沒有人知道在一場場表演中被逼瘋的直樹
沒有什麼好的想法
但借用鋼之鍊金術師裡面第一話講就是「沒有痛苦的教訓是毫無意義的」
《告白》觀後感:一個人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是由環境決定的,以下是決定因素:
一,母愛。缺少母愛的青少年成年後人格會更加獨立,叛逆心理明顯,有一定幾率的反社會人格(個別極端情況下),同時這部分人在學習工作中更渴望被關注而會更優秀。
二,父愛。缺少父愛的青少年成年後人格依賴心理嚴重,安全感缺失而多疑敏感,同時由於自信心缺失在學習和工作中更顯被動。
三,異性及同齡人友善度。不受同齡人或異性歡迎的青少年有更高几率出現焦慮,抑鬱,強迫等心理問題,尤其是遭受校園霸凌,是青少年期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影響因子。
四,父母關係。父母之間關係差的青少年更加難以與異性建立正常戀愛關係,父母家庭暴力,子女會更容易家庭暴力,父母冷暴力,子女會更容易冷暴力,父母離異,子女則愛無力。依戀模式就是這樣,哪裡有陌生,哪裡就會抗拒。我想我解釋了為什麼中國有這麼多單身青年了。233333
首先這裡面有四個主要人物 物理好的我們叫A 學習能力差的叫B 女生叫C 還有老師。 這部《告白》電影給我們帶來的教育啟示。 A很愛媽媽 但媽媽一直否定他的物理成就 B人很好善良 但所在的環境在失敗者的範圍 還無法逃避 C也是對用毒藥殺死媽媽那位的崇拜者 對知識的變相渴望 老師也是對自己女兒愛的深切 但不接受現實 知道真相不翻案 堅持復仇。 這幾個的聯繫我慢慢的說。 首先A物理的成就很高在同齡人中 但重要的是他很愛他的媽媽 如果媽媽否定了 那麼一切的認同毫無意義 但是時間久了 他選擇逃避媽媽 因為媽媽的不認同給他帶來了恐懼 而他的恐懼發泄渠道是利用自己的成就去玩弄別人從而獲得變相的認同感。 我們來看B B學習差但是人善良 經常處在別人認同下的失敗者 渴望認同 但是他還特別渴望班裡學習最好的A認同來證明自己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找不到自我 用殺死老師的孩子來獲得A的認同 A只是玩弄老師的孩子 但B太想要逃避出別人認同失敗者的環境 選擇變相殺人逃避. 我們來看C C對於知識的渴望 已經到了崇拜用毒藥殺死母親的那位變態. 但是她一直不敢做 看到了A利用知識玩弄他人的情形下好像有自己影子 變相的愛上了A 其實只是愛他的行為. 最初開始產生理解的是C C真正愛上他之後才發現他行為扭曲是因為他媽媽 她也最先死.電影的最後 老師因為跟C的對話發現了這一切的源頭 不是怪A 不怪B 不怪C 也不怪她自己 所以跟C對話完之後走在路上崩潰的哭了 一切都是A的媽媽發泄渠道選擇了A 導致了A的心理扭曲 引發的事件連鎖 轉移了復仇 本來是想用艾滋病去用心理去破壞AB的生活 但最後選擇了殺死A的媽媽來結束這一切 A的媽媽最後看到A演講也發現找到自己錯了 不過晚了 可以說她自己殺死了自己 流淚的瞬間被A炸死 A的媽媽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發泄渠道在A身上 也是事件開始的主要因素 最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當我們太在意外界的認同時 會迷失自我 我們會一味的尋求外界刺激 就算是變相的也在所不辭 我們應該做就是做好自己 提高不適感的界限。就算不認同也不用產生任何影響 好好的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就好 誰也代替不了你自己的感受也並不明白你自己真正想要的 你何必太在意外界環境對你的看法 太在意的話你可能就像電影里的一樣 迷失自我 自己的認同感只能從外界獲得 不能從自己內心獲得.就這樣
看了大概四遍的樣子。期末的文章也寫了《告白》。
父母老師的教育必然重要。但是是好是壞,光明或黑暗都是自己的選擇。和渡邊同等遭遇的孩子未必都會像他一樣,通過殺戮,通過犧牲他人來引起母親的注意。這是極度的自負和自私。
森口老師呢。為人父母,她這麼做怎麼說,人之常情吧。以德報怨是聖人的行為,聖人和好人乃至常人都是有區別的。
電影倒也讓我再思考了下。人性之本是善還是惡。
孩子們都是天真善良的。真不知道是哪個時代的童話。也可以看看《蠅王》、《伊甸湖》。青少年犯罪真是 orz orz。電影中提到對《少年法》的不滿,真的可以理解。許多孩子仗著法律的保護肆意作惡。真是讓人顫慄。
不過電影演員、畫面、配樂真的很贊。
佳作。無論電影還是原著都值得好好一看。
在當下教育中,學生越來越難管。有些學生,不會因為老師尊重他而尊重老師,老師要學會自我保護。
我就問一句
養育的責任母親更大?
父親死了嗎?(全都得了HIV?)
喪偶式育兒?
看《告白》還是在今年教師節的時候,因為被告知是和校園凌辱相關的復仇故事,所以帶著十分陰暗的心情去看了一波。看完之後有以下幾點兒心得。
01人之初,性本惡。
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他們能掛著天真的笑臉拔掉昆蟲的翅膀,恥笑著那些失去羽翼的幼小生命蠕動的多麼不堪;他們能睜著乾淨的雙眼用放大鏡小孔成像燃燒新生的花朵,嘲笑著那些剛剛盛放的生命燒焦後留下的斑駁傷痕。
我們的社會一直過於聖母地宣揚著「愛幼」、「還是個孩子何必計較」……甚至還會有《少年法》為殺人放火的青少年保駕護航,這促使著一部分青少年漸漸脫離正軌,變得過於狂妄自大而忘乎所以。就像影片中的少年A,殺人也可以心如止水。
02人,生而不平等。
我們常言「人人平等「,然而現實往往事與願違。有人出身富貴就有人生而貧窮;有人貌美如花就會有人相貌平平。品學兼優者獲得老師的偏愛,委曲求全者在愛情里飽受煎熬,富有魅力者交際是本能,交際困難者朋友是奢求。
如果影片中的少年B能夠擁有一個懂他的朋友,他也不會有勇氣將如此嬌弱的女孩拋向泳池致死。
03「以德報怨」是一種曲解。
一個惡人,是骨子裡透出來的惡,這是經過多少歲月更迭,幾度寬大的原諒都無法改變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因無知而犯下的錯,因莽撞而犯下的錯,沒有理由擁有被寬恕的特權。不良少年因為孩子踩髒了他的鞋遭到一頓暴打,是否還要感激他不殺之恩:思春期的孩子殺了人遭到了世間的責問,是否還要感慨他多可憐還是個孩子。很可笑吧?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04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麼是絕望。
課本里總愛說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積極的、向上的,然而當我們真正走上社會,卻發現天差地別,靠著滿腔的志氣和善良贏得所有人的認可只是熱血漫畫橋段。因為現實中缺失,虛構的東西才會讓人趨之若鶩。成年之後,思維如果還是停留在純真的年代,那隻會被人利用罷了。
整部影片下來,腦海中只停留「震撼「二字。震撼片中的每個鮮活的角色能夠演繹地如此精湛;震撼森口老師的復仇能夠如此心思縝密,不擇手段;震撼少年A、少年B的殘忍和無助;震撼北原美月的盛世美顏。
其實整部片子都暴露了十分陰暗的低沉的一面,好像活著都是因為抱有強大目的的。強者欺負弱者,而弱者只能承受。與其說片子對教育有什麼啟示的話,不如說因果報應更為準確。
原創文章首發於
微信公眾號【先路君和路路子】,
ID:lutalk233,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請關注我們吧,更多好文章盡在【先路君和路路子】~
http://weixin.qq.com/r/KCkaAk-EuBLHrQth93w6 (二維碼自動識別)
整體特別好 但個人覺得那個手臂有刺青最後被殺的小演員可以更好吧 每一個角色都很有特點 電影很直接揭露青少年犯罪問題 學校 同學 家長 輿論的各方面影響 提醒大家必須注意這個問題 關注青少年的成長 防患於未然 不然事情發生後決絕真心是問題
艾滋病很可怕,不要亂約炮
這部電影把學校的變態都集中到一起了。這裡面最可怕的是那兩個媽媽,AB的媽媽。。。
家庭教育童年教育實在太重要了,雖然沒描寫B的童年,但是面對自己兒子誤殺(那個時候以為是誤殺)的四歲女兒的媽媽,沒有一句道歉,全程都是自己兒子多麼可憐,也能想像她的教育能力怎麼樣了。
A母最後被其兒子炸死真是死的其所吧。
生小孩前想想自己能否教育好他吧。
看了這個電影之後,我聯想到了我的初中生活,當時班級里的壞學生們是班級里的中心人物 ,班級里的人要麼和他們打成一片,要麼就被他們欺負,我感覺當時自己的處境就和電影里的班長差不多,也有一個人被欺負得很慘(當然這個人真的很欠打),他的教科書基本上沒有完整的,而且他的眼鏡也被打壞過十多次,記得最嚴重的一次班級里的某個小混混叫來一群黃毛在校門口的衚衕里圈踢他,踢斷了他三根肋骨,每次看到他時我都很慶幸自己只是被孤立加上被起外號嘲笑而已。他們上班主任的課時表現得很乖,而上了其他老師的課時就開始各種的吵鬧,有的老師比較狠,所以他們也不敢特別的囂張,而有些老師比較能忍,於是他們就在這些課上各種的胡鬧,各種猥褻的詞語滿天飛,動不動就會有人打起來掀桌子,甚至有一次還有人在教室後面表演擼管的。但直到畢業班主任老師還是認為他們就是一群乖孩子,就像電影里的那個老師一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國內版權方向視頻網站提供的《新大雄的日本誕生》國語版使用偷錄音軌,盜用字幕並收費的行為?
※中國有像黑澤明的《七武士》、《亂》、《影子武士》這類表現武將武士階層生活狀態的電影嗎?
※東京電影節上,北野武為什麼說討厭動畫,討厭宮崎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