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同性戀么?
1944年9月,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在《中央日報》發表文章《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戀者身份,在當時文壇引起一片嘩然,並遭到多人圍攻。孫次舟又撰文《屈原討論的最後申辯》,堅持自己的觀點。作家朱自清同情孫次舟的觀點,並請出著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主持公道。聞一多次年在《中原》雜誌發表《屈原問題》,肯定了孫次舟對屈原的發疑是楚辭研究的重大發現:「孫次舟以屈原為弄臣,是完全正確地指出了一椿歷史事實……」聞一多進一步闡明了此說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在科舉尚未施行的戰國時代,文學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條件,他們只有依附於當時的國君與貴族才能生存,即成為「文學弄臣」。當時各國間戰事頻繁,「忠君」遠非時尚,「朝侍楚君,暮為秦僚」並不會招致非難,即使象提出「忠」與「孝」的孔子本人也頻繁地周遊列國,並不因不能專事魯君而自愧。再說戰國時代盛行崇尚男風,人們並不以此為慚,所以屈原在詩歌中自稱「美人」,對自己的儀錶多有誇耀,在詩句中對同性愛情作大膽表白,並不出奇。
所以說屈原投江是個可以媲美泰坦尼克的愛情故事?
同性戀?殉情自殺?——論端午節懷念屈原的正確姿勢
每年端午節,無論在微博還是微信上,總會看到類似這樣的言論:
當然,就如同微博上帶「歷史」兩字賬號的一貫表現,這個段子包含了當下很容易傳播的男男、課本說謊、節日熱點等信息,非常利於傳播,然而其言論依舊是不堪一擊的。我們秉著科學、認真的態度,來分析一下這個荒謬的地攤史料:
一、十八年後的投江
這個地攤史料最大的硬傷就在於,他們希望得出屈原殉情自殺的結論,從而夾帶「課本用愛國愚民洗(和諧)腦」的私貨,然而屈原自殺於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此時秦國再次攻楚,佔領郢都,楚頃襄王被迫遷都於陳,消息傳來,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徹底破滅,於是作詩篇《懷沙》,再次抒發忠貞愛國的情懷和「受命不遷」的崇高志節,傾訴了鬱積於心頭的苦悶,然後投汩羅江而死。此時,楚懷王已經去世十八年了。
若說是屈原因為楚懷王移情別戀自殺,何須等到十八年之後?難不成楚懷王被秦國囚禁後在監獄裡失蹤,屈原去探望時牆上只留下一句話「十八年後,汨羅相會,攻受情深,勿失信約。」另一行較小的字寫道:「槐兒囑小受平兒,珍重萬千,務求相聚。」結果十八年後屈原在汨羅江畔壓根沒有發現楚懷王的影子,悲痛的喊道「這是你親手刻下的字,怎地你不守信約?」,從汨羅江畔一躍而下。
開玩笑。
二、 弄臣?聞一多是怎麼說的
這個段子用了兩位著名學者站街——孫和聞,然而孫次舟提出的觀點是屈原是「文學弄臣」,在古代,弄臣和同性戀真的不能劃等號。更為扭曲史實的是,聞一多先生原文的題目是《屈原問題——敬質孫次舟先生》,有沒有看見這兩個字「敬質」,以下為原文,聞一多先生完全是限於純學術方面的討論,屈原問題——敬質孫次舟先生 聞一多節選一段(大家最好去看原文,以免說我斷章取義):
「然而我雖同情孫先生,卻不打算以同盟軍的姿態出馬,我是想來冒險作個調人的。老實說,這回的事件並不那樣嚴重,衝突的發生只由於一點誤會。孫先生以屈原為弄臣,是完全正確地指出了一椿歷史事實,不幸的是他沒有將這事實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代表的意義充分的予以說明,這便是誤會之所以發生吧!」
「總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孫先生的誤會,是把事實看倒了頭,那便是說,事實本來是先有弄臣,而後變成文人(而且不是一個尋常的文人!),孫先生卻把它看成先有文人,而後變成弄臣……我會經深思過,以孫先生的博學和卓識,何以居然把事實看倒了頭呢?恕我不敬,我的解答是下面這一連串東西……」
可以看到,該說法完全移花接木了聞一多先生的評論,「完全正確」那四個字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之後聞一多還進行了長達七段的分析。這是經常以聳人聽聞的地攤史料來吸引眼球的營銷號一貫伎倆,並以此得出了「屈原同性戀-殉情而死-聞一多完全認同-現在課本愚民洗(和諧)腦」的這種奇葩邏輯。
(聞一多先生和屈原一樣,也是一位殉道者)
甚至於就是「弄臣」這個問題,回歸到嚴格的史實討論,郭沫若曾連續發表了《屈原不會是弄臣》《從詩人節說到屈原是否弄臣》兩文,對孫次舟的言論進行了總結性的批評。
說實話,為什麼對這個段子很憤怒,因為他為了夾帶私貨,對屈原進行了完完全全的矮化。這裡並沒有對同性戀群體的任何不尊重,說實話屈原是不是同性戀壓根就無所謂,歷史上有很多是同性戀的偉大人物。只是說屈原投江是因為楚懷王移情別戀而殉情,這簡直是對古人惡劣的消費:非但捏造了聞一多對此事的態度,更是嚴重扭曲了孫次舟先生對屈原是「文學弄臣」原本研究。當今網路時代,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歷史娛樂化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隨便搞一些野史秘聞當做所謂「真相」,再添油加醋的加入現代娛樂元素,配以「課本騙了我們七十年」之類的噱頭,那些原本嚴謹嚴肅的歷史研究已經被「微博歷史發明活動」所取代了。
三、民族魂
屈原的偉大,是那些網路歷史發明家所不能理解的。屈原的精魂,貫穿於中華兩千年文脈之中。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一位偉大文學家對另一位偉大文學家的傾情演繹,屈原的歷史形象也因為司馬遷的一篇《漁父》而愈發鮮明起來——志向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司馬遷在屈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這是賈誼的《吊屈原賦》,生不逢時、才華不得展,賈誼在吊屈原,也在吊他自己。空有一腔抱負,後被貶長沙,終於盼到君王召見,然而文帝因對鬼神之事有所感觸,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原本,一直談到深夜,漢文帝聽得不覺移坐到席的前端。——「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是李商隱對於賈誼的感慨,真是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者也。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這是杜甫的詩句,《杜詩說》:此近體中《吊屈原賦》也。結亦自喻,此借酒杯以澆塊壘,「山鬼」、「湘娥」,即屈原也;屈原,即少陵也。——是啊!屈原,即少陵也!兩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同樣經歷了三代君王的由盛而衰,最終都在湘水上鬱鬱而終,恐怕也是歷史著意的安排吧。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這是大文豪蘇軾的詩句,詩前還有小序:「(屈原塔)在忠州,原不當有碑塔於此,意者後人追思,故為作之。」大意是蘇軾對忠州有屈原塔覺得奇怪,大概是因為這個地方與屈原毫無關係。不過寫作此詩的嘉祐四年(1059),蘇軾還是意氣風發的青年才士,兩年前剛以21歲的年齡成為進士,人生的風風雨雨還在等他去經歷。全詩最後一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恐怕也是對蘇軾偉大人生的註腳之一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這一句讓多少南來渡江的男兒漢無地自容。「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恐怕不會知道,千年之後,自己還會有一個女性知己吧。
「酒酹湘君廟,歌招屈子魂。客途嗟草草,無處采芳蓀。」在「鐵馬秋風大散關」之後的陸遊,有兩位歷史人物成為了他的精神支柱,除了「出師一表真名世」的諸葛武侯,還有「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的三閭大夫。在風雨大作、「鐵馬冰河入夢來」的那個夜晚,恐怕陸遊還想到了五丈原的秋風、汨羅江的波濤。
「田文當日生,屈原當日死。生為薛城君,死作汨羅鬼。」寫這首詩的時候,文天祥恐怕就想到了自己的結局,然而面對這條不歸路,他走的像屈原一樣義無反顧「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吊屈左徒》:江漢有美人,泛舟游極浦。緩歌發清商,蕭瑟悲激楚。藥房辛夷室,冥冥湘靈語。渺渺蒼梧間,帝子空延佇。弦絕響更悲,曲罷淚如雨。作者夏完淳,十四歲隨父抗清。父親犧牲後,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後兵敗被俘,審判時痛罵洪承疇,不屈而死,年僅十七,留下絕筆:「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是毛主席對屈原的讚美,「殺人刀」就是指的其文學作品的戰鬥力。「逸響偉辭,卓絕一世」是魯迅對屈原的稱讚,而郭沫若1942年的話劇《屈原》把其光輝的愛國者形象推上了巔峰:「風!你咆哮吧!咆哮吧!儘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裡,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應該你儘力咆哮的時候!」這些鏗鏘之句在抗戰年代鼓舞了無數國人。
屈原的精神,早已融進了民族的魂魄。
四、獨領風騷
最美的,還是屈原的文字。
古代形容文人或詩作,「風騷」是一個評價很高的褒義詞,其中「風」指的就是《詩經》中的《國風》,是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而「騷」就是《離騷》,作者屈原。
屈原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派的鼻祖,無論是司馬相如、李白、辛棄疾還是毛澤東,其文風都受到了屈原很深的影響。泱泱詩海平平仄仄的源頭是《離騷》,屈原的詩是一粒飽滿的種子,播進土壤就會長出一棵橘樹,一莖綠荷一兜靈芝一朵蘭花,屈原的詩是文學寶庫、植物百科、神鬼辭典,帶著他襟袖間兩千年前遙遠的芬芳。彷彿在觀看敦煌那絢麗奪目的筆畫,那是一種至美的享受:秋蘭為佩,芳馨為飾,臨山微風催雨,渡河清水揚波,湘夫人做舞,雲中君獻歌……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杜甫演繹出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辛棄疾想像出了「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李白描繪成了「推轂出猛將,連旗登戰場。兵威沖絕幕,殺氣凌穹蒼。列卒赤山下,開營紫塞旁。孟冬風沙緊,旌旗颯凋傷」。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五、端午
端午節是懷念屈原的。
其實大家忘了也不要緊,畢竟幾千年的演化,節日的意義在中國已經非常的豐富,還記得汪曾祺先生那篇《端午的鴨蛋》么,這種最本真的快樂與享受,恐怕就是節日的奧義。和平、安詳、富足,屈原在內無數仁人志士的拼搏與犧牲不就是為了這些么?或許有一天,我們完全忘了他們,已經不會再需要他們的精神來激勵殺殺伐伐和犧牲去為更美好的事物來奮鬥,這也是他們想見到的吧。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這是劉禹錫在寫賽龍舟。「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這是歐陽修在寫吃粽子。不過一提到端午節,我最先想到的不是那些古詩詞,而是一本現代小說———《邊城》。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去年的端午,今年的端午,明年的端午。那種最純真美好的感情在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心裡留下了永恆的憂傷。「爺爺,誰是第一個做這個小管子的人?」
最後在粽子節送大家一個萌萌噠的粽子(據說值五毛錢哦),祝大家端午快樂
認為屈原是同性戀決不是詆毀屈原,亞歷山大也是同性戀,阿基里斯也是同性戀,還有著名的古希臘女詩人薩福,近現代的就不說了。在婚姻基本為了繁衍、經濟和政治目的的古代,英雄賢達成為同性戀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就像文人墨客大多喜歡妓女一樣,在婚姻無法被選擇的前提下,高尚的精神生活,通常是在婚姻之外存在的,而婚姻之外能夠談得起來戀的,也就只有同性或妓女。
注意,我的意思不是同性戀皆高尚,衛靈公那一套和漢武帝寵李夫人沒什麼區別,不涉及靈魂層面。我的意思是,同性戀絕非對高尚者的詆毀。
「詆毀」是當人們發現普遍認為偉大高尚的人做出了他們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人生選擇時,一個常用的解釋。另一個常用解釋是「受騙」。還有一個多少殘忍的詞,叫「晚節不保」( @周小康)。
大概意思是,你以前做的事情,無可辯駁都是好的事情。但是,一旦你做了我們不能理解不能認同的事情,你就不是好人了。要麼你沒做,他們詆毀你的。要麼你做了,但是是受騙的。如果實在沒法給你洗地了,那你就是晚節不保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李清照重婚的case。從明朝到90年代,包括俞樾、唐圭璋在內的很多出色學者一直在拚命論證和張汝舟的婚姻是時人對趙、李夫婦的詆毀。但是後來被證明了,南宋記載的李清照二婚史料,沒有任何有效證據可以推翻。李清照實實在在就是二婚過。之所以非要說這是詆毀,是因為元、明、清三朝在婦女守節問題上的態度出現了變化,比宋代以前嚴厲得多,於是李清照一個普普通通的二婚,在今天人看來無比正常的事,對他們而言就根本無法接受,必須要說是詆毀才心安理得。
這些學者,在李清照絕對沒有再婚過這個問題上,投入了大量的感情。唐圭璋(可能記錯,我記得是他)喪偶後獨自撫養孩子長大,當他面對學界越來越洶湧的證實重婚的風氣的時候,反應十分激烈。甚至有一次厲聲大喝「絕不可能!」。所以,有時候,大學者說什麼,不等於就是對的,他們也許在其中投入了很多個人的寄託,無論是聞一多,還是反對屈原同性戀論的學者,都一樣。
所以,屈原是否同性戀,是一個純粹的史實問題,絕對不涉及所謂詆毀。就像我們今天不認為李清照結過兩次婚有什麼「晚節不保」一樣,無論屈原是不是同性戀,都沒有任何值得失望之處。我們看待屈原是否同性戀的問題,既不該做肯定性假設,也不該做否定性假設。
至於結論,我目前認為是存疑的,無法做出真正有說服力的結論。
首先,戰國末期楚文化,史料保存並不非常充分,僅憑隻言片語和屈原高度抽象的詩歌語言,無法斷定他是不是同性戀,以及當時楚人是否有同性戀的風氣。春秋戰國時期,人民的性解放程度遠高於後世,楚國更是地處僻遠,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但也沒有決定性的證據說明其可能。
其次,香草美人代表政治寄託,這是漢朝人的說法,用它來說明屈原對楚懷王一定沒有個人感情,是錯誤的。漢代以前的君臣關係和漢以後的君臣關係,有決定性的區別,也就是從家擴展到國。「臣」字,表示奴隸屈服之狀,《說文》曰「臣者,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宰」則是「辠人在屋下執事者」。漢代以前,中央集權制國家還沒有成型,各諸侯國內部是一種封建的關係,即使有戰國中後期的變法帶來的改變,秦以外的諸侯國貴族仍然是一種親戚之間的共同統治關係,一種家人之間的關係。所以才會有「楚雖三戶」的說法,因為每一戶很大(屈、景、昭)。去除這種關係對國家的約束力,也是秦取勝的根本原因之一。
屈原作為楚國的「臣」,既有國家之臣的一面,也有,而且更有,楚王的親戚和家臣的意味。並不像後代想像的那樣公是公私是私,累累分明。
我通讀過洪興祖《楚辭補註》,包括了漢人、魏晉人、朱熹、洪興祖等歷代學者的註疏,可以明顯觀察到一條舊瓶裝新酒的闡釋路線圖。在他們的闡釋下,楚辭中屬於楚人、戰國人原裝生活思想的部分越來越少,屬於漢後儒家政治哲學理念的部分越來越多。楚辭的闡釋史,可以說是中國層累史觀的一個絕佳的示例。
我們教科書和大部分高中語文老師採用的當然是後代的闡釋,但這不等於這些闡釋都是對的。就像我們不了解李鴻章甚至毛澤東一樣,漢代注家也不了解屈原,何況那時的信息保存手段,遠不如二十世紀方便發達。
當然,它也絕不說明這些闡釋是錯的。只是,它們經歷了迅速的理性化、儒家倫理化過程,其原貌或許再也不會為人所知了。
第三,沒有明確的記載不等於否定性結論。
一來,記載可能會散佚,特別地,屈原到漢代之間經歷了焚書坑儒。二來,如果當時楚人認為同性戀沒什麼大不了,可能根本就不會去記載。
「同性戀」這個概念本來就是社會建構的產物,我知道很多人見到這四個字就要反胃了,讓我來解釋一下它的正確使用姿勢。男人和男人發生深厚情感和身體關係,並非社會建構而是自然現象。但是,「同性戀」這個詞及其有關的很多情感體驗,卻是社會建構的。比如同性戀一定很娘很噁心,和看似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老爺爺形象不兼容,這個印象就是社會建構。很多一絲不苟的老爺爺都是同性戀,但你認為同性戀一定不能是這樣。
那麼,如果當時的楚國文化,根本就不把同性之間發生的感情和身體關係當回事,連一個名字都不會給它發明,那麼,也許就很少會有記載。今天我們所知道的,關於春秋戰國時代同性戀的記載,大多來自諸子百家的文集,比如說分桃的典故來自韓非子。也就是說,當他們使用這些例子的時候,根本就不是在其「同性戀」的意義上使用的。這或許說明春秋戰國時代,同性之間的感情和身體親密關係,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內在意義,並不值得被特別突出地記載和爭論。它的內在意義,是後代同性戀罪行化(這發生在相當晚近的時代)之後,才被重新打上的補丁。
而這些本來並不重要的事,因為焚書坑儒的阻隔,沒有被反覆記載和加強的歷史碎片,也就永遠掉進黑暗了。
當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也斷然不可能說是肯定性結論。
聞一多那篇文章我沒有讀過,有時間去讀一讀再來繼續挖坑。現在我所想到的是,近現代人會拿這個東西炒作,本來就是同性戀被基督教文化罪化之後,倒灌到中國現代社會的表現。
還有一點就是屈原肯定不是弄臣,這點倒是歷史記載鐵證如山。但是,說屈原是同性戀就等於他是弄臣,本身也是近現代人的一種腦補。或許當時大部分同性戀現象都是弄臣和國王之間的關係,但不一定就沒有例外。亞歷山大和赫費斯提翁是公開的同性戀人關係,但是赫費斯提翁不僅不是弄臣,還是一位重臣。看來還是得補充一點,屈原投江的時候,楚懷王王已經死了18年了。
這要是個愛情故事,屈原的反射弧得多長啊!
==================================================
N年前我還在人人的時候,看到了一群武大的學弟學妹乃至學長學姐發這個腦殘貼,憤怒的不行。不是因為屈原的性取向,而是因為治學態度,一群人只知道興沖沖的傳播著屈原是同性戀的奇聞,居然沒有一個人去認真翻閱屈原的作品和相關研究。
我現在更憤怒了,題主能抽空查下什麼叫「弄臣」么?這真的不能和同性戀劃等號!
拙文節選
第二,孫次舟真的說過屈原是同性戀么?這種斷章取義,乃至曲解文意的說辭我們都已經見怪不怪了,比如,總有人說毛主席說過「知識越多越反動」,丫就故意不說前面還有「如果路線錯誤」,偏偏迎合了某些人的需求,大家都裝作不知道。毛主席還說過蔣委員長「是我們的老朋友」呢,大家猜校長是總裝備部還是總後勤部的?
這條狀態也是迎合了某些同性戀者的心態,看,屈原也是同性戀,可憐孫次舟跟著躺槍了。1944年5月成都文藝界舉行詩人節(也就是紀念屈原的端午節)紀念會上,孫次舟教授口頭提出屈原是「弄臣」的主張,前後發表《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兼答屈原崇拜者》《屈原討論的最後申辯》兩文。1946年,郭沫若連續發表了《屈原不會是弄臣》《從詩人節說到屈原是否弄臣》兩文,對孫次舟的言論進行了總結性的批評。我也不知道哪個腦殘把「弄臣」理解成了「同性戀」,雖然弄臣指君主狎昵的臣子,但是絕不要以為這個職位要貢獻肉體。李延年也是弄臣,唱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之後,漢武帝要的是他妹,而不是他本人。再者,弄臣通俗的說就是陪君主開心的娛樂型臣子。孫次舟和郭沫若就這個問題戰得天昏地暗,本質上是在吵屈原到底是不是有獨立的人格,還是只不過依附君主,寫文章甚至賣萌供君主一樂。
孫次舟的觀點實際上是認為屈原是和宮廷小丑一類的人物,很難想像剛正不阿的屈大夫還要費盡心機博楚王一樂,郭沫若大戰孫次舟為的就是這個人格的獨立性。而聞一多則在《神話與詩》中雲「本來我看到孫先生第一篇文章時,並沒有打算對這問題參加討論,雖則心裡也會發生過一點疑問:讓孫先生這樣一個人挨打,道義上是否說得過去呢?如今長之兄既把我的底細揭穿了,而孫先生也那樣客氣的說道『聞一多先生如寫成,定勝拙文遠甚』(這彷彿是硬拖人下水的樣子,假如不是我神經過敏的話),這來,我的處境便更尷尬了,我當時想,如果再守口如瓶,豈不成了臨陣脫逃嗎?於是我便決定動筆了。」和「然而我雖同情孫先生,卻不打算以同盟軍的姿態出馬,我是想來冒險作個調人的。老實說,這回的事件不那樣嚴重,衝突的發生只由於一點誤會。」同盟軍都不是,純屬調停,什麼「完全正確」這四個字是尼瑪誰杜撰的,自己給我吃下去,文史發明家這麼好當?你當較真的人都死絕了?
第三,最大的槽點就在大部分轉這個狀態的都尼瑪是沒讀過屈原的人,排隊秀下限來了,我服了,你們狠,古人的性取向都知道,要不我再找幾個給鑒定下是不是同性戀?拿幾篇文章就能看出人的性取向,項羽說「力拔山兮氣蓋世」,你給算項羽舉重成績是多少?兩千年都沒人發現屈原是同性戀,就被你們發現了,我還可以推算曹操大姨媽的周期呢。曹操間歇性的偏頭痛就是為了掩蓋大姨媽,赤壁之戰曹孟德進退失據,很可能就是來大姨媽了,而華佗則是發現了曹操懷孕了被殺人滅口,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是為了愛情,袁紹袁術兄弟反目也是爭鋒吃醋的後果。
同性戀說的最大證據就是屈原文章中女性化的描述,至於屈原什麼雄心壯志之類的男兒氣概都視而不見,選擇性論據萬歲啊。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國語文教師大面積非正常死亡了,這種問題上了大學還沒搞清楚,可見大學裡面開個語文必修課還是有助於降低文盲率的。「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王逸《楚辭章句·離騷解題》),這點我確實不想多廢話,屈原一共23篇作品傳世,對著注釋,少打幾局dota就看得差不多了,看完還能再說這是個「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我再告訴你後世的花間詞言閨怨的時候,男詞人也做旖旎語,你要能順帶考據出溫庭筠,李煜等等的性取向堪稱一代宗師了,這些人不但距今時間近,而且留下的詩文記錄更多,我看好這些新生代考據家。
我一直覺得以文看人是不準確的,汪精衛刺殺攝政王的時候雲「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還不是落水當了漢奸,曲線救國去了,你看他惜不惜少年頭。
有興趣的也可順帶連我也研究了,「試看杯中琉璃碧,知何年,情淚共雨滴。素衣緇盡音信稀,見月華,環佩空相憶。玉人去後無處覓,誰傳語,殷勤惜紅衣。」某年狀態,你猜我是玉樹臨風的文青還是五大三粗的軍事宅?
最後,對屈原研究方面,我比較推崇游國恩,有興趣的同仁可以看看這位關於屈原的研究。屈原的歷史地位早有定論,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不容宵小污衊,某些人敢別在陰暗的角落裡面含沙射影么?含沙射影也就算了,我也沒對你們的道德水準有太高的預期,但是別連智力水準也一起暴露了。每每想到一群欠教育的腦殘居然教育我們愛國主義是愚民洗腦的結果,我只問一句:就你們這文不懂理不通的鳥樣,有腦子給洗?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
看圖說話。
---~~
http://weixin.qq.com/r/PXVibQrErzTQhxsOnyAZ (二維碼自動識別)
同意排名第一的答案,聞一多文里舉的孫說的四個論證,本人以為都不可靠,說屈原是文學弄臣也不一定成立,以下為摘錄自己的駁文:
我認為孫先生的四個論證都有疑問。首先,說屈原列傳不可靠這個說法本身也不可靠。司馬遷去戰國未遠,其本人治史也比較嚴謹,說史料來源不可靠沒有確鑿的證據,大抵反對意見在於史記中前後記載有矛盾,林庚有一篇屈原列傳論辯,說一些錯誤是竄入的衍文所致,可茲參考。如果沒有可靠的考古證據,難以斷然說史記的記載不可靠。而且,楚辭後面漢人諸章紀念屈原,包括賈誼吊屈原對其生平都口徑相似,可見漢人對屈原的認識還是相對有公論的。第二點以漢擬楚也不可靠。沒有理由說屈原是純文藝家。戰國時期貴族嫻熟詩歌是正常的社交能力,孔子也常和弟子講論詩歌,孟子中梁惠王也直接引用詩經來同孟子交談,屈原做為王姓貴族,同時擔任外交任務,嫻熟詩歌是其完成政治任務的必要能力,文學素養較高不能等同於純文藝家。漢代辭章家的興起與漢武帝本人的愛好有關,新置的樂府與春秋的采詩官也自不同,而且武帝時集權的君臣倫理也與楚國大姓貴族統治下的君臣倫理不同,更何況屈原的出身也自與漢代辭章家的出身地位不同。由漢代的情況直接類比楚國不算論據。第三,由宋玉推測屈原也不可靠,孫所舉諸宋玉賦作者歸誰還不好說,宋玉最可靠的作品只有九辯一篇,此文氣格又與孫所舉三賦迥異,高唐神女登徒子只見文選,從文風看很有可能是漢人託名所做,自然宋玉的面貌與漢辭章家的弄臣形象相似。而且史記說宋玉等人借從屈原之從容辭令,可能是因為屈賦流行而形成的文學派別,概然說他們是一類弄臣是主觀臆測。第四,古漢人好儀容,從來如此。士卿大夫都愛打扮,魏晉男人身上熏香,宋人大夫愛簪花,只是禮制祭制留存下的文化影響,荀彧身上的香經日不散,難道就是曹操的小白臉嗎?至於以男女情隱喻君臣,拿今時思維以為奇怪,但在屈原時代也許就很正常,甲骨文中受字上下是手形,中間為物,意思既可與今天的受同,又可與授同,反義詞用一個字現在以為不正常,但那時就是這樣。所以以現代覺得的不正常反推古人,證據不足的話還是不能斷言,只為臆測。而且屈賦中九章之辭中多涉國事,天問中所涉更廣,但憑離騷的修辭手段就說屈原是文學弄臣也嫌武斷。實際上屈賦中諸篇手法多樣,屈原確有出色文學創造力。而且,如果屈原真的是美男子,有點女子心理也屬正常,未必斷然是同性戀吧。所以,個人仍覺屈原列傳不假,發疑是好的,但一疑就信是不好的
少上微薄保智商。
屈原是不是同性戀,姓不姓屈,都不重要,因為他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了。
1、 屈原是不是同性戀,誰都不知道。
古代文人有從女性視角寫詩的傳統,古代男性也有互相交好的傳統(至少從史前延續至魏晉),這個傳統具體什麼樣的,現在沒人精確研究過。但是這個事實是明確的。
孫次舟首先在研究上面犯了重大失誤。
其次他對同性戀歧視心理,這在當時不能說錯,現在太落伍。
以前看過楚辭全文,包括離騷、九歌看得還算認真吧,畢竟只是因為興趣而看沒有很專業。印象很深的就是屈原的文筆極佳,讀起來真的很美,不過個人感覺離騷有點偏重自憐自哀,相比起來九歌這樣的祭祀詞就看上去大氣美好多了。(好吧,也許我比較俗一點)
記得離騷里還真是有大量的女性化修飾詞,比較多,想忘也忘不了,印象較深的有兩個「香草美人」,屈原用來描述自己的,據說是香草美人的最初使用者。。和「靈修」據說本來指夫妻之間的感情,屈原用來比喻楚懷王和自己的君臣之情,說實話那個時候有點點理解不了呢。
最高票似乎把愛慕之情和家國之情完全對立起來了呢(摸鼻子)其實我覺得沒有必要,我是覺得雖然屈原不一定真的是同性戀,但他對楚懷王應該的確是有感情的,記得有一篇《招魂》是楚懷王死後屈原為其招魂所寫,其中「魂兮,歸來」反覆出現,當時真的有點小感動,寫得很情真意切又貫徹著屈原一貫的華美風格,寫得很凄美,我很喜歡的一篇呢,我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的屈原應該的確對楚懷王有著非常真摯的感情,即使只是君臣之情也是很讓人感動的。即使真是同性戀也沒什麼,其實中國古代文化對同性戀的態度還是挺寬鬆的,比西方寬鬆多了。就算屈原真是同性戀,他的愛國愛民的胸懷在理智的人們眼中不會因此而減少半分的。
至於屈原跳河和這種感情有沒有因果關係我就不知道了,我看過的屈原的文裡面似乎沒有證據證明其君臣之情達到這種程度。我認為屈原主要還是因為「眾人皆濁我獨清」而選擇自殺的吧,其實背景我不是很清楚,我所得出的結論都是從幼年看過的楚辭產生的感覺。
啊啊,補充一句,小時候第一次看的時候不懂還感覺屈原這人有點龜毛呢,現在覺得屈原被人記憶了幾千年果然不是沒有原因的啊,至於其他小事就不怎麼重要了
隨便說說的,歡迎摺疊,遁......
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後宮弄臣姬妾爭風吃醋。)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男女情人相責的口吻。)
余即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眷戀舊情,依依不捨。)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其為央。(顧惜青春,惟恐色衰。)
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旁人勸他自動回宮。他依然負氣,不肯服軟。)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自想請人疏通,恐怕也是枉然。)
會歔欷余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攬茹蕙以掩泣兮,霑余襟之浪浪。(但知自傷命薄,做出一副女兒相。)
閨中既已邃遠兮,哲王又不寤,懷朕情而不發兮,焉能忍與此終古!(終以熱情難制,決定自殺。)......以上是孫的引證
總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孫先生的誤會,是把事實看倒了頭,那便是說,事實本來是先有弄臣,而後變成文人(而且不是一個尋常的文人!),孫先生卻把它看成先有文人,而後變成弄臣。這一來真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了!依我們的看法,是反抗的奴隸居然掙脫枷鎖,變成了人,依孫先生的看法,是好好的人偏要跳入火坑,變了奴隸,更沒有人願看見他自己的偶像變成奴隸,所以依照孫先生指出的事實,加上他的看法,文藝界對他的群起而攻之,是極自然的現象,反之假如他們不這樣做,那倒可怪哩!
我會經深思過,以孫先生的博學和卓識,何以居然把事實看倒了頭呢?恕我不敬,我的解答是下面這一連串東西:士大夫的頑固的道德教條主義——統治階級,剝削階級的優越感——封建生產關係的狹隘性的殘餘意識,因為上述的這些毒素,因為壓迫者對於被壓迫者的本能的嫌惡,孫先生一發現屈原的那種身份,便冒火,他是「嫉惡如仇」的,所以要「除惡務盡」,他的正義感使他不問青紅皂白,看見奴隸就拳打腳踢,因此他雖沒有把一切於屈原有利的都否認了,他確乎把一切於他有損的地方都誇大了。「缺少屈原也沒來頭,……即使我真是『信口開河』……也不應得什麼罪過,」他還說。先生!這就是罪過。對奴隸,我們只當同情,對有反抗性的奴隸,尤當尊敬,不是嗎?然而,摧殘屈原的動機是嫌惡奴隸,救護屈原的動機也是嫌惡奴隸啊!文藝界也是見奴隸就冒火的,所以聽人說屈原是奴隸就冒火。為了嫌惡奴隸,他們與孫先生是同樣的勇敢,因為在這社會制度下,對於被壓迫者,我們都是迫害狂的病患者啊!
我們當怎樣估計過去的每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呢?高爾基指示我們說,應該從兩方面來著眼,一方面是作為「他自己的時代之子」,一方面就是作為「一個為爭取人類解放而具有全世界歷史意義的鬥爭的參加者。」我們要注意,在思想上存在著兩個屈原,一個是「竭忠盡智以事其君」的集體精神的屈原,一個是「露才揚己,怨懟沈江。」的個人精神的屈原。在前一方,屈原是「他自己的時代之子」,在後一方面,他是「一個為爭取人類解放……鬥爭的參加者。」他的時代不允許他除了個人搏鬥的形式外任何鬥爭的形式,而在這種鬥爭形式的最後階段中,除了懷沙自沈,他也不可能有更兇猛的武器,然而他確乎鬥爭過了,他是「一個為爭取人類解放而具有全世界歷史意義的鬥爭的參加者」。如果我也是個「屈原崇拜者」我是特別從這一方面上著眼來崇拜他的。
上邊這段話摘自《屈原問題——敬質孫次舟先生》
嘖嘖......我不禁為後來寫"閨怨""宮詞"的那些男性同志們捏一把汗...還好他們只選中了屈原
真心不想說啥,我不能證明屈原是不是同性戀,但是如果一個文人把才華用在這個上頭,那才是「弄臣」另外,聞一多和朱自清都是文人,卻突然跑過來討論這個「歷史探究問題」,而且有著如此高的「政治覺悟」,我相信他們的目的並不是想證明屈原,而是在證明自己
誒呀,這個……
汨羅江下面信號不太好,接不上屈原先生的頻道…………
當事人不說我也不好胡咧咧對吧?(無害笑)
So,最好還是想辦法聯繫一下屈原先生,哪天約個時間採訪一下,全程直播加錄像!!
至於【緋聞男友】懷王……
幕後嘉賓!!!視情況決定要不要撲出去抱一抱!!咩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吧,接頻道採訪什麼的全是胡扯的!
(首次在紙呼抖機靈……就開了個腦洞!)
以下內容是認真的答題!!!——
1. 個人覺得,屈原的性取向說不好。
證明「屈原是同性戀」和證明「屈原是異性戀」都特別困難,兩個觀點都存在缺少論據的情況。
話說。
很多材料吐槽屈原的外形。
沒看屈原寫過自己五官好看。
他只是一直說自己穿得利落仙氣而已!!!
這很奇怪???
隨便拉個人洗乾淨,讓他戴高聳挺拔的帽子,佩香袋玉佩,腰帶平整,服飾合體美觀,只要衣服色彩別太另類,也會是非常好看的!!!
但這不代表這個人是同性戀者啊!
屈原的穿法跟他同事比,類似「大家都襯衫西褲,我三件套打領帶」,也類似「大家都穿小黑裙小黑鞋,我拖地禮服配尖頭魚嘴細跟鞋」。
So......
為制止流言,屈原要穿破布上朝???
(ノ=Д=)ノ┻━┻
2. 屈原和楚懷王的關係,…………我個人覺得,他倆是普通君臣關係,最起碼在朝堂上,在辦公室里,是這樣。
國事外的場合(這樣的場合怎麼看都不會很多),他們的感情是否超越朋友,並不清楚。因為他們是多年的相識。
3. 無論屈原是何取向,
他都不會是一個文學弄臣。
很少聽說……哪個弄臣把自己折騰得孤立無援,心力交瘁,最後因國破而鬱鬱而終。
屈原是個正直的官員。
也是個正直的文學家。
4. 投汨羅江的事情
這真的不是給楚懷王殉情!!!
否則屈原早死了!!!
好吧,如果硬要說他殉情,
他的國就是他的情人吧。
以上。
這個問題好像很久沒人答了。。。不知道我寫的會不會有人看。
總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先否定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再毀滅了這個民族的精神,最後就把這個民族毀滅了。
今天他們斷章取義,歪曲肢解,將屈原的愛國否定了,明天他們就會把整個五千年的歷史否定了,後天,他們就歡喜地迎著他們的主子,為他們的洋大人們帶路了。
--蘇幕遮
這個答案被摺疊了,但是沒關係,一個愛國者倒下了,還會有千千萬萬個愛國者站起來.如果你不想讓中華民族高貴的精神被玷污,就請跟我一起轉發此答案.
古代妻對夫、臣對君、子對父處於從屬地位,有相似的依附和支持關係。
因此在這一點上,用來比喻。
然而比喻畢竟只是比喻。一個人人格的偉大與否,與他的性取向無關
屈原是不是同性戀和他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這兩件事……有關係嗎?……_(:з」∠)_真的有嗎?????
話說……沒有他你特么端午三天假期哪來的!!!喝水不忘挖井人!!!( ??_? ?)我也是醉了
屈原和你什麼仇什麼怨,沒有他,哪裡有粽子和三天假期?!!!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二發的好朋友「交易街」(微信公眾號:jiaoyijiecn)的推文,希望各位發友能喜歡哦~
公元前315年,戰國七雄各霸一方形成對峙之勢,盤踞在中華大地上。彼時經過了長年累月的戰爭,各國兵馬大都已陷入頹勢,但有兩個國家不同。一個是驍勇善戰以武立國的秦國,它在商鞅變法以後國內GDP增幅直線上升,一躍成為經濟、軍事強國,說句話就能捏死一個小國的那種,令其他國家膽戰心驚。
另一個則是坐擁大片秀麗山川的楚國,也就是今天的湖北一帶,這裡土地肥沃,水系發達,物產豐饒,糧食產量高居七國榜首,老百姓的幸福感非常強,雖然文人偏多,戰鬥力不夠顯著,但人家有錢有山有水有美女,歌舞昇平其樂融融。
秦惠文王:擅於玩陰謀的政治家秦國是很強,但一直窩在西北的黃土高坡上,慢慢地就覺得很憋屈,就連王室吃的都是大穀子,不如楚國那般錦衣玉食。秦惠文王上位後,便有意想要攻下楚國,讓其為自己輸送糧食,再一步步往南侵蝕。但畢竟是強強對決,貿然發兵很容易兩敗俱傷,更有可能動搖秦國基業。於是秦惠文王與宰相張儀細細密謀後,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遊說貪財好色的楚懷王,讓其出售糧食給秦國,以削弱楚國實力。而秦國也並非要拿出真金白銀跟楚國購買糧食,而是想玩手段,勾結楚國高官,掛賬單,空手套白狼。
張儀與楚懷王:又名三寸不爛之舌與愚蠢的人類這麼說著,張儀就出使到了楚國,為楚王帶來了「風花雪月」四大美女,還帶了無數珍寶,楚懷王大喜,奉張儀為座上賓,與其大肆攀談,眼看著一步步就掉進了張儀的圈套之中。
但楚國畢竟也是泱泱大國,人才輩出,張儀乾的這些事,都被國家首席CFO屈原看在眼裡,作為楚國高級經濟學家、文學家、軍事家的屈原,一眼就看穿了秦國的把戲。但他知道楚懷王耳根子對誰都軟,就是不對自己軟,一方面是自己威望太高,反倒遭來楚王反感,另一方面屈原經常當眾指責楚王驕奢淫逸,楚王也一直記恨在心。屈原:代表月亮拯救楚懷王
左思右想,屈原決定將計就計,他不僅沒有反駁張儀所說的種種,還大肆鼓吹張儀的足智多謀。屈原建議楚懷王何不開前人之先河,號召各大國一同建立一個「大宗商品買賣場」,各國財務部可以在這裡自由買賣本國與他國特產,如吳越的海鮮、秦國的玉石、燕國的貂皮、趙國的手工藝品等等,以楚國貨幣度量商品價值,每次買進賣出數量不得少於5000楚金幣。屈原此舉師出有名,表面是為了鞏固各國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關係、結束以互相掠奪為主要手段的國際爭鬥,實質上是想化解秦國針對楚國的這場危機,甚至為楚國一統天下奠定經濟基礎,楚國作為發起國,又是強國,提倡以楚幣為流通單位,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屈原這麼一說,張儀也不好再說什麼,因為他所出使楚國的表面目的已經「被滿足」了,那他還能在扯出啥幺蛾子呢,於是憤憤然打道回國,還得配合屈原的主張,幫他遊說各國。楚國:國力與顏值的巔峰時期
於是,半年後,由楚國發起的「大宗商品買賣場」在中原腹地洛陽正式揭開序幕。一時間,屈原被奉為「國際經濟學家」,聲名鵲起,各國紛紛派遣財務大臣過來參與交易,而楚國也藉機推廣統一度量衡,在外匯市場上佔據絕對主導地位。
本來事情到這,如果能按屈原設想的這樣進行,那統一六國的可能就是楚國了。但是,正在各國實現了能用錢說話就不用武器說話的和平景象時,張儀又來遊說楚懷王了。到底張儀又給楚懷王說了什麼,屈原又將如何應對?各位看官,且聽交易街下回分解! 歡迎關注熊貓鎮公眾號:ToooRich
我認為幾千年來都沒有文人質疑過屈原的性取向,反而是現在這幾十年,史料都沒有了卻開始yy屈原同性戀,感情你們的證據是我床頭的那本bl漫畫吧。
屈原一直很時尚,從小就愛好奇裝異服,經常穿的花里胡哨,企圖引領時尚潮流。長大後,更是頭戴峨冠,身佩寶劍,走路帶風,回眸一笑百「俊」生。但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屈原不夠直男的表現,因為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富有脂粉氣息的美男子的失戀淚痕」。
這年頭,幹啥都要傍名人,前幾年的「曹操墓」之爭,鬧的是滿城風雨,如果曹大爺還活著,那肯定是會被「生吃活撕」——爭來爭去,撕來撕去,不過為了錢而已。在中國文化里,最知名的被傍名人,非屈原莫屬了。秭歸、江陵、荊州、漢壽等地都在想方設法、引經據典地跟屈原攀關係。
每逢端午倍思「屈」, 同是偉人,馬克思走了,給我們留下背到口吐白沫的馬克思主義和默到手長老繭的論文試題,屈原走了,卻給我們留下了3天假期……這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和愛國者,通過端午節,永遠活在了我們心裡。
有關端午節的風俗禮儀小編在此不想多說,想必各位看官的訂閱號推送中馬上就會迎來千篇一律「科普端午節」的熱潮。作為一個有態度的媒體人,這裡就不再贅述了。那麼,咱們就從「屈原不夠直男」開始,展開一場驚艷離奇的曖昧猜測——屈原君可能與楚懷王有基情!
這個石破天驚的觀點是史學家孫次舟提出的,屈原作品中充滿對兩性問題的哀怨之情,對痴男怨女的思憂之殤——如果屈原活在當代,那麼他很有可能對古巨基長達12分鐘的歌曲《情歌王》十分帶感。情感細膩到女人都自愧不如的朱自清攜手愛國學者聞一多,一起站定了屈原和楚懷王的基情論調——有關文獻,可自找度娘。
時至今日,基情早已褪去隱蔽的外衣,赤裸裸坦蕩蕩的被抬上了桌面。話說回來,有基情咋了?從《霸王別姬》的程蝶衣到《藍宇》里的陳捍東,從《斷背山》里的傑克·特維斯特到《yes or no》里的Kim,從《同級生》里的草壁光到《冬之蟬》里的草加十馬,都是個中人物。《越人歌》聽說過沒?魏王與龍陽君聽說過沒?哀帝與董賢呢?還有那個花心的漢武帝與衛青,李延年……這些個歷史人物,文墨騷客哪個不好這口?基情從來不是問題。
「基情四射」現象是在各個文化當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基本行為模式。雖然我們所解讀的基情還是作為一種邊緣文化,但它具有獨特的遊離於主流文化的特徵。在視聽藝術方面,它將會以高頻次大面積的姿態出現在影視作品中,希望大家用包容開放的眼光去關注這種外延清晰,內涵獨特的「小基情」。
雖然跟問題無關 但是初中的時候有回做夢夢到自己是屈原的一個丫鬟 特崇拜他 知道有人在酒里下毒要害屈原 我就把那酒喝了 等上高中的時候聽語文老師說有個屈原的女學生叫嬋娟 為屈原而死 我就方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