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系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一直想去中文系,但是转专业没有成功,深以为憾,想了解一下大家在中文系的经历。因为转专业不成,甚至有退学回去复读,然后上中文系的想法,可能有些疯狂,但实在很想学喜欢的东西,关于这一点也希望听听中文系前辈的看法。
感谢大家的回答~补充一下想读中文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一直很喜欢文学,也对理论感兴趣,高考的时候填的志愿都是中文,也被中文系录取了,但是后来考到了别的学院(类似于文史哲实验班,当时了解不够,没有考虑清楚);其次是以后想从事记者编辑等职业,觉得需要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再者就是对现在的专业的确不太感兴趣,可能这个原因是主要的吧,因为课业本身也比较重,想在业余兼顾文学有一定难度。
泻药。
2014.6.7晚更新。
曾经我以为,中文系惯唱大风 ,雅爱悲歌。后来我发现中文系是最容易产生理想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乃至好高骛远者的场所。
临近毕业,时常回想四年在中文系的所有能记得的瞬间,从第一节基础写作课站在座位上腼腆地说出对四年的期待: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好好爱;到夏天翘着腿靠在床上一边看书一边听歌;到毕业答辩回来第一次真正意义吐槽我所在的中文系,再到最后释然(或者说妥协)……
该怎样回忆中文系四年呢,该怎样向你诉说这一隅方所呢?作为一个不现实主义还很浪漫主义但又时而好悲观主义的人,这一切真的很难诉说呢。对了,每个学校对中文系下设的专业都不一样,比如我们学校中文系下设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基地班)、戏剧影视文学。我读的是前者,我猜题主想问的是这个专业吧。
到底学什么?
先从中文系的课程说起吧,中国语言文学系,课程主要分两大类,文学与语言,文学下分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理论等;语言下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等。其他专业必修、选修都是围绕这两个大类。以下是我的所有选课:
课程的松紧程度,中文系可以很闲,闲到有同学忘了去考试,可以很忙,忙到熬夜写百篇习作、背百篇,准备即兴演讲考证。至于这个“百篇习作”“百篇背诵”“即兴演讲”,此乃鄙校鄙系在2012年正式开设的三门课,规定每名中文系学生,四年(其实是一到两年)完成100篇习作、300多篇诗文篇章的背诵,期末考一次“演讲”考试。旨在加强中文系“写”“说“和知识积累能力。
据说这个项目课程十年前就一直在“筹划”“呼吁”,到我们这届,成为大三老人了,终于有幸修了这门课,向中大中文系看齐。没有人心里不清楚,这其实有什么“意义”。每个月6-7篇已定体裁的作文习作,格子纸,手抄誊写。到期上交给自己的导师(鄙系从大一开始每人一位导师,即本科导师制),由导师批阅。大三上学期,由于一门非常耗时耗精力的《文献检索》,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曾深夜熬夜刷过习作,那时候我经常戏谑,每月习作上交的日期比我来例假还要准时。
而自始至终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我的导师是一位和我妈妈年纪差不多的女教授,气质颇多,做事尤为严谨认真负责。每次发还习作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抱怨自己导师就给了一个分数,而我的导师次次都是连标点的使用错误也要帮我全改出来,偶尔遇到她觉得写得好的地方还会划线,在旁边写上一句“这句写得很好”。末了,还有朱笔评语,大体都是先概述我这篇写了什么,哪里有欠缺,哪里写的好。批阅的多了,还会对我写作风格给予整体的评价与指点。她所说的,大部分也都是我认可感悟的。这种感觉,像极了回到小学,遇到一位认真可爱的语文老师。
这也就是说,对于导师繁忙无暇顾及本科学生的同学来说,这种流水线式、大规模只求量不求质的写作,得不到肯定也得不到回应,再加上,几千字几万字的手工誊写,这一切都让原本有限的价值变得更为有限。当然,我们还是谁人心里都清楚,对于位于高处的某位系领导,院领导,他要的只是一个“项目”本身。从此,JD中文系向中大、复旦等校中文系看齐,人才培养方案更为优质齐全。
“说”的能力,系里开过《口语表达课》,后来即兴演讲能力测试,考完后合格的发了一个暨南大学文学院发的演讲能力等级证书。这还真是中文系里的自娱自嗨。同学说这证擦鼻涕嫌糙,师妹说可以用来盖方便面。
中文系到底闲还是不闲?课程不算太多,至少从大一开始到大四上,我的每一个周五都基本是空课的。但是课不那么多,不代表就真的“不闲”。上各种文学史的时候,各科老师每次上课都会开出一个list,或者直接规定下次上课前要看完哪本哪些本,如此一来,所有老师都默契地以为我们只上他一个人的课,我们只要读完他开出的list就好。更有一点,我们的自由已所剩无几。选择做一个乖学生,就读list吧,选择做自己,边读list边看“课外书”(list之外所有我想看的都被我列为课外书)吧或者压根不管list。闲不闲,取决自己。
朋友圈?象牙塔?
读大学之前,我一直想的和很多青春小说描述的一样,能有一个坚实彼此忠贞的圈子,带着所有能跟“疯狂”“爱恋”“青春”相关的字眼,总之,它的基调应该是彩色绚烂甚至暧昧的。
不过,很可惜但又幸运,直到我要毕业了,我才找到一群基于“青春”但又基调相对温和的小团体。我在大三下学期,也就是去年5月的时候,加入了学校当时还尚未成立的网络电视台,到大四上学期,接手全校的毕业纪念片拍摄任务,从此与6个人的小团体在一起的日子,成为我在结束本科生活前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绚烂。
这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我的朋友圈是极小的。汉基班(专业简称)内招生38人,32只女人,6只男人。我们在这里,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大家闷着,却不见得丁点的骚。像一汪有生命的死水,渴望被唤醒却又极为匮乏一声呼喊。男女之间,又彼此谁都看不对眼谁,我们男女互相之间谁也看不上谁,从未有过自我消化。再者由于少许的闷骚高傲的气质,我们常常互相之外也看不上。比如我个人就不喜欢搞经管的男人,也不喜欢爱当学生会干部的男人,永远日理万机跟着X走。
好在我大二开始接触知乎——直到今天,没有一天是我没有打开过知乎网页或者APP的(这是个实不至但名归的男朋友呢)——到后来大三大四,认识了好些个或面基过或还庐山不知真面目的知友。也从同他们的交流、交往中逐渐走出中文系的小圈子,有些人我们还成了不错的朋友。
关于象牙塔,塔里有塔里的世界,塔外有塔外的精彩与落寞。不过现在的中文系,看塔不是塔,看塔也可以是塔。因为塔里的人,不再是十年二十年前的中文人了。以前,中文人们惯唱大风 ,雅爱悲歌,“以痛苦的目光去探索理想,世界是不是以结绳记事的方式生存”。 后来,人们常常以为男的都体弱、爱吟诗;女的都不要命、莫名惆怅、思绪万千,谁摊上谁累。所谓女文青出自中文系。而今,来到塔里的更多的是心怀一座金黄色的金融金字塔,没走进去却被拉近小小又充满灰色的象牙塔了。
中文系情怀?
真正的情怀已不多见。目的性太多,功利性太多。情怀在我心里是一种温柔对待世界的方式,是诗意的栖居。情怀也有大小之分。小情怀是关注让自己获得精神愉悦的精神一隅。大情怀开阔且包容。让更多的东西走进来也让更美的走出去。
情怀与“闲”联系密切。闲更多的是平静中和、自由自然。假如你喜欢、认可这一种“闲”,并且确定不会因为毕业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后悔读了这样一个“万金油”专业,那么来中文系吧。活在自己世界也好,叱咤天下做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有学识还要有对社会现实有清醒认识的头脑见地,敢于发声)也好,至少这里,属于心灵的自由多很多。
中文系啊中文女同学啊。夏天的夜晚,奔跑在旭日操场,跟着前面的小伙儿,看着身边的姑娘,再时不时抬头看天空飞走的一架架夜行记,瞅一瞅路边朦胧似小太阳的路灯……耳机里是让我在这个时刻可以感动感怀落泪的歌曲。如果哭出来,血液沸腾,我觉得快乐无比。汗液燥热,让我自然地联想到一个夏日闷热的午后,与心爱的男人在一张并不整洁,床单略皱的床单上敦伦的感觉,一切都那么服帖、美妙。但实际上呢?处于过分被理想化境地的人事,往往在现实中即使很优秀,也远远没有想象中的好。这就是作为一个看上去感性无比(嗯,我还是觉得我实际上不乏理性)的中文女同学感受到的真实,虽然我早已不相信世界存在“真实”。不得不说,接触较多的文学作品,让我这种略作的姿态发展地更为自由,并且往往我还特别情迷其中。
但同时,我对自己的反思点又增加一些。这关乎我(你)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选择一辈子“糊涂”还是清醒并糊涂着,是选择遵从一直以来的喜好,还是为了要让更多地接受而改变那些看上去理想的不得了的想法。我觉得这对于一个20多岁年纪的年轻人,尤其是学文科、学中文并怀抱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人很重要的。想清楚了,转专业就是小事。不然,将这份期待转换为实际的爱好也会很棒,毕竟,理想中的中文系早已死亡。但要重拾精神,一定在于自己,选择如何重拾,如何面对。
不过,真的,不能像我这样如此任性。中文人,不仅是掌握足够的专业学识,还有一份知识分子的道义心。愿共勉,我也将努力活出小我,让更多的东西走进来,也让更美的走出去。
最后,这些字码了有4、5个钟头了,其间出去了一趟、接了两次长电话,所以很多地方大概思路比较乱。请见谅。
最最后,嗯。我还是有着现在中文人鲜有的骄傲。愿那惯唱大风雅爱悲歌光芒万丈精气四射的气质能被我们重新拾起。
吃完饭回来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如果确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生活姿态,并且不会因为毕业后就业渠道(中文对口并比较受主流认可的也就各阶段学校教师、公务员、媒体,媒体的话,纸媒现在处于收缩阶段,一线纸媒尤为难进)狭窄,找不到性价比高的工作而后悔,那么如果真的喜欢中文系,可以考虑转专业。
但是我能确定地说,所有理想中也好、想象中也罢的中文系,都已早逝。官学结合的体制,不可能让学生充分自由地体验原本可以体验到的各种情怀、浪漫、充实。比如在现下,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一线纸媒的新闻记者,那么至少从大二就应该开始准备各种实习,在这一过程中,跌打滚爬必不可少,与社会的接触必不可少,于是,待在宿舍、图书馆静心看书、发呆、幻想的时间相应就少了很多。更恐怖的不是时间缺少,而是心态的转变。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很难再做到“闲”,也就无法体验到很多只有“闲”时才可以体验的感觉。
总而言之还是要看自己喜欢哪种生活,倾向哪种发展方向。假如只是倾慕中文情怀,那倒真的不必为此而来中文系,因为一定会后悔。你体验到的,不是想象中的。
20140607晚再补一刀:
作家?
鄙系在读研究生有两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林培源与谷卿,前者因相貌俊秀,每天楼下都有粉丝寄来的无数明信片、信件,其中也不乏表白者。
中文人与性与爱与酒
看到我们班男同学也上来回答了这个问题,提到我们班的一些老师,关于老师这个话题,我们都是可以说很多的。只是之前我一直顾忌在这里说老师们太多隐秘的话,会不大好。
另外,评论区也有眼尖的同学看到我选了一些关于S话题的课程,对此,我更有话可以说了,并且,我要将这点与我的中文系老师们,与中文人骨子里的气度联系起来。
学中文的都知道,有一种说法是说“性、爱情、革命”是文学永恒的三大主题。搞古代文学的人可能都多了古书,更习惯阴阳和谐的男女之道。而搞现当代或者外国文学的人,受西方现代化的影响更多一些,因而往往对性、对爱情的看法相较于搞古代文学的人来说,又有了一些不同。在他们的认知里,女性应当更为独立,应当有追求爱情与S的权利,有保持个人独立性的权利。我们在上外国文学史的时候,老太太带我们在课堂上齐声重复喊:"生殖器""阴茎";上现代文学史的时候老先生带着我们看《颐和园》,并花了两节课时间专门讨论这部电影。只不过老先生毕竟为女之父,看问题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出发,并没有从电影文学出发,有点让我失望。总而言之,我觉得中文人是不应当谈S变色的,中文人应当是对所有与人性有关的事物有清醒、理性认识的、包容的。现实中呢?我身边的中文女同学们,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她们都和我想的差不了太多。
关于酒。文人与酒的关系古今已被作了很多文章。《世说新语任诞篇》云:“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又:“王右军云:‘酒正自引人著胜地。’”饮酒在文人看来是为了增加生命的密度,是为了享乐。所谓“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来中文系后不久,我就被爱喝酒的室友带着开始尝试各种酒。也常约老师、同学友人三五成群于珠江边席地而坐,烧烤饮酒唱歌谈天。不嗜酒,但爱酒。体悟了酒文化与文人的渊源,大家也都爱这份与酒相关的情缘了。负能量满满实在看不下去了冒泡
题主的问题问得太大,不如这样说把:
1。同是中文系,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且不说学术水平,就只是专业侧重点、学术风格等等就很不一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不同。比如搞文献的,可能这所学校偏重宋代,那边就做元朝的比较多,当然这和题主的理想关系不大,想必题主也没有那么详细的考虑。
2。为什么说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因为这几乎是所有人——包括大多数本系新生对中文系的唯一印象。但作家从根本上说更接近于艺术家,你听说过大学培养艺术家的吗?艺术家苗子可以通过高考被选拔吗?
那么中文系做什么呢,做研究。其实和其它院系没有太大差别。其中题主关心的文学研究又下分很多具体专业,楼上有不赘述。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和历史哲学这样的纯文科研究是很相似的,没什么风花雪月。另外,语言学大类其实更多地要求逻辑思维和大量的语料研究积累,现代的语言学研究已经不是传统的训诂小学,研究方法大多是从西方人那里发源的,比很多专业都更要求理科思维的一种研究。
3。学术水平。多的不说,题主如果有志于学术研究那么国内前十的中文系尚可一读,中文系也有养老院的,也有虐得一批文青欲哭无泪的。如果只是为了系统的写作训练大可不必,因为真正的中文系不做这个。
4。在中文系读书。书是自己读的。若不是对中文本身有极大的研究兴趣在哪里读书都是一样。因为本系也和外系一样,有读书的有不读书的,有学神有学弱,有闲云野鹤的有汲汲营营的,这和院系本身关系不大。好的院系会有好的老师,但他只能教你学术,教不了吟诗作对。且现今国内的大学大多不清净,想找好一些的读书环境不如找家小资些的咖啡厅。
5。一入中文深似海,外语数理是路人。
6。真正的中文系也不出文青,不出贤惠温柔可人的完美女友,也很少很少出娘炮。(就本校而言)
7。你想要的中文,是你想象里的中文,还是你了解过且喜爱上的中文系?
----
16.9.27更新
这个答案是我两年前的答案了。一个朋友推给我,我随手答了,没有想到被顶到这么高。
两年里发生了很多,我自己的看法在变,学校教育顺时而变。两年前的答案基本可以代表学院派的某些经典观点,而事实常新。
另外,以下想到哪里说哪里不标号了,力图给对这问题一些更直观的解释。
首先说研究和创作的问题。学院里一直有写作方向的培养,近年又出现许多圈钱赶潮流的专业硕士项目。以前北师大的某届作家班,培养一大批优秀作家,很多都是诺贝尔茅盾级别的作家;但这些人的生活沉淀,及其进入作家班之前的写作经验,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北大的创意写作硕士,就目前而言也是这样:有创作经验的,仍是有很棒的作品继续出现,且因学院培养或也有所补益;而他们的课程实在和学硕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也培养了很多研究型的人才--总的来说没有达到极其理想的作家培养目标。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概念。
再说学院出身的学生和文学爱好者的区别,这里就不谈语言文献等专业了。总体来说,是知识系统性,深入程度和思维方式的差别。我听过汪晖老师(鲁迅研究,现代文学,等)讲故事新编,从古史辨派的争论等思想史角度入手去看,非常有启发。问题不仅在于宏观的视野和超越文学史边界的角度,其实是他先凭借自己的学术积累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侧面,然后进行理论化的表达,并使这些观点因为自己的积累而能够和领域内的研究对话。又,古史辨派的争论,我曾和一个中文双学位的同学交流过。尚书他也读下来了,啃,很苦。交流的时候,他最后说,一味疑古和一味信书均是不行的,这是不错的。然而终未有进一步的自己的创设。当然,学中文才几年,创设是难的;可是有想法很重要,这想法或许幼稚,但是没有人阻止你成长。
答题的时候,我其实才大一刚进校。今年已经大四了,仍准备继续读中文。两年读的很多书都忘了,可是我自己有些微妙的变化。很多时候,比如看电影、看待社会新闻,会有了讨论的欲望和深入一些的想法--人成长,这是一定的。另一方面,我读书的思路也如上:读文本,产生想法,对话。对这一行来说,读文本和产生想法都不难,难的是区分哪些观点别人说过、角度如何、偏颇与否,哪些观点别人没有,我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去表达它并修正它。对话,其实也是这些年不断在学习的过程:做研究或生活上,怎么理解别人的观点、怎么交流、怎么使自己的观点明晰。这其实很难,每个人都在路上。
另外,有阵子有个关于中文系老师风度的答案很火,原题是高校作弊之类的问题。那答案不全对也不全错,确有这样的老师,也有不是这样的。它让人们去想象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环境,这是没有的。一切的一切,不论读中文与否,请先靠自己。
以上。希望能有帮助。
大四中文毕业狗(♂)怒答。
非著名211,第一志愿就是中文系。从小到大唯一梦想就是当作家。当年填志愿真的懵懵懂懂,完全不了解中文系真实在读什么就报了,在往后的日子里多少觉得有点不理智。后悔不后悔倒还不至于,人生没有第二次选择。
【中文系:写个什么东西】
因为是怀着创作的梦想进来的,结果却发现这里不适合创作者,适合思考者,适合学者。
学的是文学理论,写的是学术论文,最后出来会是一个评论家,而不是作家。大学四年所谓的写作课,数过来,就是基础写作,诗词写作和公文写作三个。剩下的就是各种论文,从结构、技巧、思想各个角度分析文本。我是文学的刽子手,抽筋扒皮。
所以自己都在深夜里苦逼地孤芳自赏,写两首酸诗。= =
【中文系:活个什么东西】
中文系男女比例太悬殊,男同志话语权极低。
女同学特别崇拜理工科男生,嫁人不嫁中文男已成中文女共识。
学霸多出现在女同学中,男的成绩普遍是会低一点。
说实话,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戏,男同志活得比较脱离。而且我们班的人基本上都很有个性,所以交流不是很多。很多事情一起做很勉强。偶尔的温情就够了。
同学大多是调剂过来的,有人后来慢慢喜欢上这个专业,有人煎熬地跑去读双学位。
课不多,考试容易过,所以大把时间自己掌握。看书,学生活动,实习,社会实践,大家都有自己的安排。唯一一点,老师会开很多书单,上课有很多会讲到,所以有时候自己要抓紧时间翻书。不过,也有不少人不想看,老师其实也不怎么管你。
中文系老师有三个类型:学究型、愤青型和潇洒型。古代文学、文字学老师基本上比较沉稳,教现当代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愤怒的,文艺学的在我眼里都会发光。
中文系的人会比较喜欢喝酒,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力量嘛。经常班里拉几个人出去外面喝酒,美名酒肉帮,而且班主任经常一起。我自己宿舍会备二锅头。
读的书多了,脑子里其实有的没的会想很多,虚无主义其实还蛮常出现的。所以以前读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会很受震撼。宿舍夜谈经常会聊哲学,聊佛道(我们宿舍)···
有会八卦会算命的师弟,有穿汉服的师兄,有娘炮有猛男,有美女有酷妞,有小清新有二次元宅,有钻研古文字的同学,有奇葩有隐形人···
文学院人很少,学校资源除了图书馆基本上都没有很照顾。学生活动什么的都被经管院碾压。
堕落的人有,无所事事的人有,吃喝玩乐的人有,默默发力的人有。
【中文系:做个什么东西】
刚来大学,怀揣着文学理想,老师说出一句话:“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中文系培养公务员。”
事实上,现在班里除了升学留学的,找到工作的基本上都是行政类工作。
中文系被说是万金油专业,什么都干得了,其实什么都干不了。记者、编辑之类的工作,现在门槛不低,除非学校很好,实践很屌,不然研究生比较吃香。
中文系学的东西都很虚,你这四年不自己鼓捣一些其他东西,学其他知识技能,出来基本除了行政之类很难找到其他工作。
老师也说,你们本科生能把东西说清楚就很不错了,还想什么创作。
本人找工作也颇坎坷,现在化身广告狗TAT
某985中文系,目前大一。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打算读中文系,只是觉得对别的专业兴趣都不大,只喜欢文学,自己又除了装逼没别的嗜好,就选了中文。
我不后悔选中文系,直到现在。很多人说它不切实际,虽然想读但不愿意真的去读,但说实话,如果你为了生存从一开始就放弃自己的兴趣实在是太无聊了。你为了什么呢?天不绝人路嘛。我觉得我注定会是穷光蛋,不一定会有太高的社会地位,但我至少得到了我想要的。比如现在我很幸运地拥有了我充满着精致美感的大学时光。
我遇到一批令我倾佩无比的教授们。他们上课风格各异,有的会比较闷,有的会如同表演般灵活生动,有的陶醉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那些八十年代陈旧的往事啊,那些曾经的热血和纯真,对学术的崇敬、对知识的向往。我永远忘不了的那些姿态:语文名篇精读课上,倪老师受到学生的启发,想通一个文段细节,高兴得手舞足蹈,自己站起来跳起舞,以及结课时,他深深的鞠躬;古代文学课上周爷爷对司马迁、李广“真是个男人!”的赞赏;讲课讲着讲着,突然说“我去抽根烟”;西方文学课上,刘老师陶醉地诵读《忏悔录》主人公在梨树下与上帝对话的高潮,此时窗外透下阳光,清风吹着窗帘轻轻拂动,多么神圣的瞬间。还有很多很多中文系老师的那些瞬间,用同学的名字编侦探小说、述说童年情史、自杀经历等等。也不是说中文系老师多么遗世独立、清高自居,他们热爱文学,坚持学术;但同时也要承受着许多社会的苦涩,与其他人一样。我有一个导师,他比较年轻,系里对青年教师考核比较多,他的科研压力又大,所以他现在很累也很无奈。上一次导师活动,他拿出纸笔来问我们为什么感觉他上课同学们都在睡觉无精打采,他觉得是他的问题,需要改进一下。于是我们说,他唰唰地记。下一节课他讲黄宗羲,情况就好很多。还有许多许多教授老师们的轶事,就不一一说了。
我从他们身上看见一样东西,那就是执着。学术生涯是清苦的,相比起政客和商人没有太多的金钱与名利。他们很多人本身才华横溢绝顶聪明,可是却选定这一条艰辛的路,为的不就是一生所热爱的那些文字与文字背后的思想的光辉。虽说在学术界也是身不由己,黑幕很多,但是初心始终不变,这点我从他们的姿态就可以看得出来。
再说说同学们。评论里许多人说中文系并不是培养作家,但是确实有可能产出少数作家。我们系历史上有格非和陈丹燕等等,不过真的是少数了。我的同学有不少人爱创作,写写诗歌和文章,来点古诗词什么的,我管理的班级公众号上都是同学们的原创作品。要说水平有多高见仁见智,但是大家貌似都挺有创作的热情。尤其一些同学,产出量是可以用来开专栏的,范围极广,小说散文古体诗现代诗戏剧影评等等。不过同学们也不是都只关注文学,有的人会倾向于文艺理论,有的人关注哲学,有的人纯鉴赏,还有人研究电影。无论怎样,氛围都是积极活跃的。有一点不好就是大家都太追求绩点了,反而限制了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在中文系的体验是非常好的,在中文系能遇到一批有才华、有见识、纯真热情的师友们,幸运之至。我相信自己没有选错路,我坚持自己所热爱的那份真心。
前些天,文娱委员写出了一首班歌又作了一首宋词来当歌词,水平挺高。大家看到又急忙拿出一些自己的词晒一晒,班群又热闹了。
春意正浓,校园里的花齐齐开放,尤其是晚樱,教学楼下路边一排排,像鲁迅所说的“绯红的轻云”。某天下午下课,风有些大,樱花瓣纷纷飘落,一个同学骑着自行车在树下飞快驶过,带起落到半高的花瓣,从侧面看仿佛是一股落红追逐着他,与他玩笑。
风越来越大,樱花瓣落了好多好多,如同下起细雨,向下课后嬉笑的我们的脸庞轻轻拂过。
一个学渣妹子来唠唠。
本科时在管院,学人力资源管理,按正常发展路径,毕业后,应该是一名HR姐姐。考研时,脑子一热,换到了文学院,成了一名现当代专业研究生。
未入此门时,我妄想,中文系应该是世界最好的系,因为以光明正大的理由整天看闲书耶,看小说耶......现在才知道当时的我多么无知,图森破。
什么?跨专业的!那从文学史开始补吧,看完史,再顺着史看作品吧,再看理论。什么?阅读量这么少!什么?只看喜欢的作家!什么?什么?什么?你回家歇着吧!跨专业是吧,去补休本科生的课吧。于是,我以一个老姐姐的身份去听本科的课程。嗯,那个永远坐在第一排的是我。
还没开学的时候就收到了各种温暖提示(微笑脸)
当时选专业的时候想,现代文学才三十年,嗯嗯,时间比较短,当代文学贴近时代,应该简单些,至少比古代文学,比较文学,文字学......我又一次展露了无知。现当代已绝望似的眼光,鉴赏着中文系的干枯,无血的大戮,而永远沉浸在看书的飞扬的极致大大欢喜中啊!
只读过《呐喊》、《彷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鲁迅啊!中文系谁还敢只读作品选啊!都读全集啊!可是全集读不完啊!读不完也要读啊!有一段时间,小伙伴约我去滚滚红尘里潇洒,我永远是:没空,在看书,在看书,在看书。。。。。。看到内心肿胀。最要命的是西方文学理论,明明那些汉字我认得,组合在一起我就是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文心雕龙》、《沧浪诗话》等等,翻开书看看发现自己连目录也是不懂的,然后用文论批评文章,锻炼我瞎编的能力。图书馆馆长,送我一本《说文解字》,哎,束之高阁了。
上课的方式,很随性。老师开了书单,下去读,上课了来聊看法。特别能侃的同学,可以一个人侃一节课,遭遇不同意见,毫不留情指出,针锋相对,堪比奇葩说。记得上了一门“鲁迅研究”,完全改变我对鲁迅先生的看法。记忆中的他,是那样爱骂人,爱讽刺。在课上,在慢慢的讨论中,他的形象越来越立体,他是那样的悲观与虚无,他是那样拥有爱与炙热,他是那样令人仰止。课末时,我们常常一言不发,心感悲戚。所以,我是赞成鲁迅怎么都不过誉。有的老师很俏皮,爱聊八卦,有的老师爱喝茶,常常给我们泡一杯,他问我们口感如何,我这粗人只能回他“如牛饮“。
然而,也会吐槽,也会发牢骚,却从未后悔过来中文系走一遭。承蒙中文系的馈赠,让我懂的了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好处。现在浏览书摊,那些书腰上热闹,那些名人推荐,那些排行榜,都不以为意。那些通宵奋战的网络小说早已抛于脑后,不是说网络小说没有精品,只是时光那么少,想多匀一些给那些先贤的大头颅。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有那么一小段时光,可以名正言顺,读些在他人看来百无一用的书,或许,并不会用这个来谋生,但它是我进入这个时代的中介。感恩读中文系三年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它告诉了我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木心先生1949年乘船度过台湾海峡,后来他在书中写道:某日傍晚,暴雨过后,海上出现壮丽景色:三层云,一层在天边,不动,一层是晚霞,一层是下过雨的云,在桅顶飞掠——我说,这就是拜伦。
那晚在这艘轮船的甲板上看黄昏景色的,也许不止木心先生一人,但我想只有他能联想到拜伦,联想到他昔日读过的诗篇。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无数中国人背负着伤痕流离迁徙,对命运、对未来茫然失措,然而木心仍然捧着他的诗集——这也许是无益的浪漫,却预示着他的人生将走向另一种圆满。
与此相对的是我党早期领袖瞿秋白,曾经满怀诗意的他不小心走进了政治圈,从此被各种斗争和阴谋耗尽了青春,最后在遗作《多余的话》中觉得自己干革命是入错了行。
中文系四年真的没法让你学到什么实在的东西,也许你读了很多作品,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阅历,你最有可能的感触也就是45o仰望天空而已。但就像牛吃草一样,你在中文系所接触的东西会有一个反刍期,只是它可能会很漫长,漫长到你的一生。
以上是形而上的部分,下面发一些小牢骚:
现在许多社会人对中文系的诟病是:既培养不了作家,甚至也没法教好学生写篇通顺的应用文。从中文系的教学模式上看确实也是这样——主要课程是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都是以知识灌输为主,缺乏实践项目。很多教材一用就是几十年,连序言中为毛主席唱赞歌的内容也一字不动地延续了下来,也从侧面反映了中文系教学模式的陈旧。
但是中文系本身就是一个务虚的专业,它需要知识灌输,需要抱残守缺——学完中国文学史,再配合着读些作品,你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就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诚然社会上有很多张口“李商隐”、闭口“纳兰容若”的文学爱好者,写得一手既深入又浅出(既显逼格又能让小学生读懂)的书评文章,在豆瓣上拥有众多粉丝。但他们的视野大多拘于某一位作家,某一个流派,或某一个时期的作品,而你接触文学的面要广得多,储备知识也深得多。没有几位非专业人士会花时间用心去钻研音韵、训诂和古文字的,这些都是吃力又不讨好妹子的事。
从中文系学生毕业后的就职去向来看,应该是以当老师为主(以及文秘类工作,这个没看到数据统计,只是凭个人印象),也就是说被赋予了培养我们下一代文学素养的光荣使命,这时候他们当年被灌输的知识就能派上用场了。你去让一名普通乡村语文老师创作一本长篇小说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他们的学生中也许会出现下一个余华,下一个苏童,下一个格非……好吧,至少能教会学生看懂几篇古文。
也许,李亚伟这首名为《中文系》并且也许是当代文学史最贵的诗,可以描述中文系学生的日常:
中文系
中文系是一条撒满钓饵的大河
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
网住的鱼儿
上岸就当助教,然后
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
当儿童们的故事大王,然后,再去撒网
有时,一个树桩般的老太婆
来到河埠头——鲁迅的洗手处
搅起些早已沉滞的肥皂泡
让孩子们吃下。一个老头
在讲桌上爆炒野草的时候
放些失效的味精
这些要吃透《野草》的人
把鲁迅存进银行,吃他的利息
在河的上游,孔子仍在垂钓
一些教授用成绺的胡须当钓线
以孔子的名义放排钩钓无数的人
当钟声敲响教室的阶梯
阶梯和窗格荡起夕阳的水波
一尾戴眼镜的小鱼还在独自咬钩
当一个大诗人率领一伙小诗人在古代写诗
写王维写过的那块石头
一些蠢鲫鱼或一条傻白鲢
就可能在期末渔汛的尾声
挨一记考试的耳光飞跌出门外
老师说过要做伟人
就得吃伟人的剩饭背诵伟人的咳嗽
亚伟想做伟人
想和古代的伟人一起干
他每天咳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图书馆
回到寝室。
一年级的学生,那些
小金鱼小鲫鱼还不太到图书馆
及茶馆酒楼去吃细菌,常停泊在教室或
老乡的身边,有时在黑桃Q的桌下
快活地穿梭
诗人胡玉是个老油子
就是溜冰不太在行,于是
常常踏着自己的长发溜进
女生密集的场所用鳃
唱一首关于晚风吹了澎湖湾的歌
更多的时间是和亚伟
在酒馆里的石缝吐各种气泡
二十四岁的敖歌已经
二十四年都没写诗了
可他本身就是一首诗
常在五公尺外爱一个姑娘
由于没记住韩愈是中国人还是苏联人
敖歌悲壮地降了一级,他想外逃
但他害怕爬上香港的海滩会立即
被警察抓去考古汉语
万夏每天起床后的问题是
继续吃饭还是永远不再吃了
和女朋友卖完旧衣服后
脑袋常吱吱地发出喝酒的信号
他的水龙头身材里拍击着
黄河愤怒的波涛,拐弯处挂着
寻人启事和他的画夹
大伙的拜把兄弟小绵阳
花一个月读完半页书后去食堂
打饭也打炊哥
最后他却被蒋学模主编的那枚深水炸弹
击出浅水区
现已不知饿死在哪个遥远的车站
中文系就是这么的
学生们白天朝拜古人和黑板
晚上就朝拜银幕活着很容易地
就到街上去凤求凰兮
中文系的姑娘一般只跟本系男孩厮混
来不及和外系娃儿说话
这显示了中文系自食其力的能力
亚伟在露水上爱过的那医专
的桃金娘被历史系的瘦猴赊去了很久
最后也还回来了亚伟
是进攻医专的元勋他拒绝谈判
医专的姑娘就有被全歼的可能医专
就有光荣地成为中文系的夫人学校的可能
诗人老杨老是打算
和刚认识的姑娘结婚,老是
以鲨鱼的面孔游上赌饭票的牌桌
这根恶棍与四个食堂的炊哥
却连写作课的老师至今还不认得
他曾精辟地认为纺织厂
就是电影院就是美味的火锅
火锅就是医专就是知识
知识就是书本就是女人
女人就是考试
每个男人可要及格啦
中文系就这样流着
教授们在讲义上喃喃游动
学生们找到了关键的字
就在外面画上漩涡
画上教授们可能设置的陷阱
把教授们嘀嘀咕咕吐出的气泡
在林荫道上吹到期末
教授们也骑上自己的气泡
朝下漂像手执丈八蛇矛的
辫子将军在河上巡逻
河那边他说“之”河这边说“乎”
遇到情况教授警惕地问口令:“者”
学生在暗处答道:“也”
根据校规领导命令
学生思想自由命令学生
在大小集会上不得胡说八道
校规规定教授要鼓励学生创新
成果可在酒馆里对女服务员汇报
不得污染期中卷面
中文系也学外国文学
重点学鲍狄埃学高尔基,有晚上
厕所里奔出一神色慌张的讲师
他大声喊:同学们
快撤,里面有现代派
中文系在古战场上流过
在怀抱贞洁的教授和意境深远的月亮
下面流过
河岸上奔跑着烈女
那些石洞里坐满了忠于杜甫的寡妇
和三姨太,坐满了秀才进士们的小妾
中文系从马致远的古道旁流过
以后置宾语的身份
被字句提到生活的前面
中文系如今是流上茅盾巴金们的讲台了
中文系有时在梦中流过,缓缓地
像亚伟撒在干土上的小便像可怜的流浪着的
小绵阳身后那消逝而又起伏的脚印,它的波浪
正随毕业时的被盖卷一叠叠地远去
一篇旧文。
——————
去年暑假去苏州游玩的时候,在平江路的猫空书店看到作家林文月的一本书:《读中文系的人》,因为知道作者是《源氏物语》的翻译,自己又是读中文的人,便买下来,从苏州带着回家。其中提及,中文系应当是文化滋养的地方。便开始想,如今的中文系,如今的读中文系的人,还是不是当初那样的纯粹模样。
记得早在高中的时候便曾在学校阅览室的一本很小众的文学杂志上看到过一篇名叫《中文系》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九十年代以后的中文系早已脱离它原来的味道,变得空洞而泛泛,学中文的男生只会写烂俗的情诗追女孩,老师则因为学生没过英语四级不给学生发学位证。虽然知道而今的中文系早已不是我心中的中文系,填大学志愿的时候还是无一例外地填上了“中国语言文学”或是“汉语言文学”这样的字眼。我不喜欢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个称呼,这几个字听起来太过冰冷理性而缺乏灵气,我喜欢说自己是读中文的人,好像这样就浸泡在了浓浓的文学气息里,好像这样就可以告别那些枯燥的文学理论和语法知识,肆意在诗风词雨浪漫的世界里漂泊。
虽然在其他人眼里,读中文的人依旧那么感性与浪漫,能够从花开与叶落读出理科生永远也猜不透的伤春悲秋的情怀;虽然中文系听起来还是那么的风花雪月,令人心驰神往。然而,当中文系和昔日的“万金油”告别,当中文系和低就业率、不切实际甚至嫁不出去挂钩,越来越多的中文学生在说出自己专业的名称之后,还讪讪地加上一句“很没前(钱)途的专业。”于是,老师上课只剩下了文学常识;于是,学生四年只剩下了考试前那个晚上记得的名词解释。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中文专业的学生有读书和写作的习惯,或许是我所在的这所学校太差,或许只是我看不见,当然,我希望是后者。——可我仿佛却只能看见未来的某一天这样一些人在三尺讲台上,传承着如同过去很多年以来一模一样的干巴巴的语文教育,有文学素养的人越来越少,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就那样消失。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太苛求,我只不过是觉得,阅读和写作,是作为一个中文系学生的,最最基本的技能。
或许是整个时代的关系,风气的传染和体制的影响,整个大学充斥着浮躁和功力,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种氛围中迷失。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要什么。甚至未来的自己,该何去何从。有人忙着追韩剧,有人忙着闯社团学生会乃至社会赚钱赚经验,有人专心当网虫,只是越来越少的人专心读书了,更别说自己提笔写点什么。读中文系的人最需积累,厚积薄发,记得有老师说过:四年下来不读书千册,毕业了不要说自己是读中文系的人。如此看来,毕业以后,虽然拿着中文专业的毕业证书,却实实在在是说不出口自己是中文系毕业的人了。
曾经看到学校文学杂志社创刊前辈们的文字,那时候的他们为了一个纯粹的文学梦想,可以几个人挤在一间脏乱狭小闷热的房间里,飞溅着唾沫激昂地谈论他们的规划,而如今的我们连将这样一份纯粹的梦想传承下去的勇气都丧失了。是我们跟不上他们的脚步,还是整个时代都跟不上了。
林文月的文章有这么一个问题:大学中文系的人到底在干什么?一九七几年的问题,这个年代的我们的答案应该是:记者编辑、各类单位的office、老师等等。林文月30年前的希望是看不到了,那些传承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大志我们已经没责任、没能力担起了,我们这支在大学里磨得不棱不尖的笔头,不知道还有没有能力去画饼生存,去疾笔成书。还有多少读中文系的人,在任何风雨中都不忘记手中那支笔,于喝足饭饱之后的闲暇时分,放一杯清茶,或点一盏灯,抒抒人生的感慨,记记生活的琐事,愤愤社会的不公,忆忆消逝的往事。然后突然想起,我也是读中文系的人。
平时养老院,期末疯人院。
贴一首我们文院教授写的诗《致中文系》,据说曾经很多人读完这首诗就坚定地选择了中文系。
原诗如下:
你必须是静悄悄地
在全校最古旧的一幢楼里
在别人发飞信的时候
用笔
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明信片
你必须是揣着馒头夹榨菜
在别人逛步行街的时候
坐在阴凉的山北
看整整一天的红杜鹃
你一定要在草坪上开班会
却在教室里化装跳舞
你一定要在咖啡馆里争论乾坤阴阳
却在中央广场上伫立
走神
你肯定在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
满以为可以把天空涂蓝
然后可以尽情地享受
落花时节的悲切
月上柳梢的激情
不料在大二的时候发现
这个世界上除了林黛玉和柳宗元
还有孙思邈和弗洛伊德
于是你跑到图书馆把所有的藏书
看完了前言和后记
结果在大三的时候
终于知道你会写的你想写的你能写的
都已经在发霉的书里装着
因此,你咬牙把所有的日记和作业
付诸一炬
以致在大四的时候
你什么都不能给老师留下
只好回到一年级的教室
去听过去忘了听的课
最后你毕业了
留下了喝空了的酒瓶
带走了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别人为了醉而喝酒
你却为了喝酒而醉
别人为了恋爱而谈爱情
你却为了爱情而谈恋爱
别人认为读书能够挣钱
你却认为挣钱能够读书
别人认为人生是一场梦
你却认为梦是人生一场
终于
当别人宁愿坐在宝马里
为自己而哭的时候
你还能沉醉在音乐厅里
聆听着《梁祝》哀曲
你突然发现四年里
什么都没有学会
只学会了
为他人
泪流满面
可能有些人就是这样,感性到读了一首诗便义无反顾地交付了自己的一生。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就像文化史的教授曾经说过的:“如果有一天,我在学校里走着,突然看见一颗金黄的银杏树下一位同学正迎风流泪,我希望那会是我们中文系的同学。”谢谢大家的回答,我是题主,一晃三年过去了,这里也已经有了近两百个答案。今天考研复试,最终被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录取。欣喜之余,再回顾自己三年前的提问,感慨实多。
那时无所适从,既不接受现有的一切,也找不到逃离的方法。我觉得自己每个决定都错了,来到这所大学是错的,转专业也是徒劳——回到那个你当初放弃和拒绝的地方,难道不是莫大的讽刺?我难以招架转专业面试时中文系老师的诘问:为什么走,为什么来?只能支吾以对。仅仅想改变现状罢了,不管哪里都好啊,天上地下山里海里都行。愚人不正是这么跳来跳去无所谓方向么。自然,这一次尝试并不成功。
每天,我别无他处可去,坐在图书馆角落里,从书架上拿本小说,老半天看完一页。其余的时候,思考,或者说发呆:我要怎么结束这无聊可憎的生活?我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不喜欢慢慢接受,适应,循序渐进得到想要的结果。况且,我根本看不出有心愿成真的可能。每一件事都令我烦躁,每一天都殊无趣味。既然一开始便错得离谱,为什么不索性从头再来?我想起《飘》里瑞德对思嘉说的那段话:
“思嘉,我从来都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地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件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是的,散落一地的碎片,花和树下埋着的骸骨,华服上爬满的虱子……我也讨厌千疮百孔的人生,我也不能忍受支离破碎的世界。我想再次获得选择的权力,如果这是场无尽的游戏,我将不知多少次删档重来,以期获得最完美的开局。
某个下午在知乎提问,“在中文系读书是怎样的体验?”彼时头脑中已模拟出了一年后考回中文系上课的情景。按照规划,我应在两年前便回答了这个问题。一遍遍浏览他人的记忆,退学复读的想法越来越清晰。要是能再来一次,所有事情都会不一样吧?我就不会在这里自叹哀怜,渴求着得不到的结局。谁不爱一马平川阳关大道,诸般顺遂如天注定?那是暗日里追逐的幻光,而藏匿于其中的究竟是什么,早已不为我所在意。
退学申请已经写好,只等迎来解脱的审判。前已述及,我缺乏耐心。不仅如此,我还优柔寡断、胆小如鼠。我是叫嚣着胸口碎大石的莽汉,其实连一只蚂蚁也捏不死;扬言要手撕巨龙的骑士,披着他七零八落的铠甲,在半山腰上就夹起尾巴溜走。世事料应如此,我并非说一不二的勇者。无须赘言,学没有退,书继续读,心不甘也好,情不愿也罢,我必须为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负责到底。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然后……然后就来到了今天。
直到今天,我仍旧生活在潮水般定期袭来的焦虑之中。怀疑始终挥散不去,谁也不知道树林深处,那条未选择的路通向的是哪里。所幸,如今眼前是不错的结局——抑或另一个开始。这中间的过程略去了许多未谈,可细细想来,竟也只是那么弹指一瞬。我这乔装沧桑的俗套说辞,并不能将胸中风起云涌表达出哪怕万分之一。人是被时间囚禁的动物,感官体验不可靠至极,既然亘古不过一瞬,刹那亦可视为永恒。
因此,我要再一次感谢在这里作答的中文系同袍,感谢你们慷慨赠与的片刻梦境。那些文字传递的宝贵记忆,将由无数阅读者幸福地共享。“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尽管从未谋面,但我相信,我们拥有着同一个精神家园。作为一个教育部学科评分一度可以与北大叫板的985学校的中文系学生,我忍不住也想凑个热闹。其实我和楼主一样,并不是完全正牌的中文系学生,也是文史哲试验班的,但是是中文方向,和中文系的同学们混得也算比较熟。课程上并没有大的不同,只不过我们的比他们的更任性一些,一部分他们大班的课我们小班,他们必修的课我们选修。我们必修的他们不用上而已。楼上似乎有另外一个名校中文系的,先打个招呼。
我不打算贴培养方案,我相信这个东西大同小异。虽然我们学校最近要课改了,中文系的课程把文学史快要砍没了,改成原典阅读。我们这一届依然是文学史当家。
是这样的。在读中文以前,我对各种文本怀抱的是一种懵懂的向往,我对什么都感兴趣,觉得好像背后藏了个新世界新大陆,不管自己看不看得懂。其实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是被作品里所包含的扑面之“风”所冲击。那是唯一一个在无聊的高中时代可以带我超越我当前的世界的东西。唔,文心雕龙风骨篇有一句"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我现在觉得或许就像曹丕说的那样,文以气为主,人是气推动血运行的,不同性质的气也会反映在作品里,气运成风,表达得好的,震慑人的心灵的能力就强。我觉得这种浑然的喜欢和亲近是每个读者都会有的,不论读没读所谓的中文系。
还用气这个概念来作比喻。读了中文系和没读中文系的区别就在于你自己一个人瞎读,你可能执着于某一种气,就像总是读《红楼梦》的人可能会被带得厌倦世事一样。文史哲貌似都是这样。没有人领着你看世界的全貌,看大象的整体,你自己就会沿着象腿一发不可收拾,自己脑补出来大象腿是如何当一根柱子,支撑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有悟性的人可能会意识到自己走偏了。但大部分人都只能看到自己看的,知道自己知道的,很难自发地意识到还有另一种方向,而这本身就是痛苦的。中文系带我看到的不只是文学这一块的大略,甚至于是文明。当然,我看到的也只是影子的影子,但让你意识到它存在,那也就够了。我读过哈贝马斯的一篇文章,讲启蒙是如何将我们的世界三分的,道德,理性,美学三架马车各跑各的,由此才有了各种现代的学科划分,各个职业的人听不懂各个职业的话,按照各个职业的逻辑思路分析处理问题。于是他提出了他的交往理性。中文系古代部分的课程会让你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本来就是这样的,只有现代如此。古代所有东西浑融和谐地在一起,是一种很美好的状态。
不过我说的这种情况也得看个人的选课。我选的课除了支柱性的文学史,还侧重在中国古代,西方文论上。所以中文系带给我的是这些东西,这些认知,这些感受。
另外,现在中文系是所谓的汉语言文学。也就是说,语言学也是包括在内的。一般作为爱好者,语言学看起来似乎都比较枯燥,主动接触的人大概很少吧。我也修了一部分古代汉语的课。除了做研究,它还可以作为一门工具进入你的生活。你接触古代的东西从此有了门路。而且还会唤起一种对自己语言的爱,对自己文化的爱。接触过《说文解字》,你才知道古代正式书体小篆的各种情况,尽管只认识常见的,但至少有了查的意识。接触过广韵,听过一些音韵学的言论,才知道古今语音曾经发生过非常大的变化,才知道由南到北人们的方言就是一部汉语的发展史;上过一些训诂学文字学的课,才会意识到自己原来真的和老祖宗们血脉相通,他们的思维早就沉淀在我们语言的一点一滴当中了,尤其是同源词的理论,我相信不接触的人不会自发地那么有悟性,意识到胫、径、茎原来都有相似之处,这就是我们的祖先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最炫酷的就是有的课老师会带着读一些甲骨金文拓片,你能直接听到几千年前人们的声音。
课程带给你的东西是受你选课影响的,可能只有我有这种感受,别人的感受可能和我差别很大。
不得不说,中文系还有一点就是你会受到各种有真性情的师友的熏陶,尤其是老师们。我也听过历史系老师的课,历史系老师好多都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理性到有点冷冰冰的感觉。而中文系的老师们,笑就是大笑,爱就是爱,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很多人还会有一些小癖好,教文学理论的老师就很喜欢摄影。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可能因为中文系的老师们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那些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鲜活的最有个性最可爱的灵魂们,他们身上陶染的也是这种感觉。包括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们。笑。
谢邀
中文系整整四年,今年六月份毕业。
这个问题我还是有资格回答,在中文系待了四年,给我留下最大的烙印就是保持了不断阅读,然后思考的习惯,这是让我终身受益的一件事。
1.先说说我们专业课的老师。
我所熟悉的老师都看过很多很多书,很多边边角角的知识在他们嘴里就是很普通的常识,每一个专业课老师在专业基础上都很有情怀,是一种人文情怀多年的沉淀。
一位老师教给我一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古代汉语老师喜欢摄影,那时候我经常翘他的课,但是去上他的课一定会聊聊拍照片的事。现代文学老师对于很多事情有着很独到的见解,这是多年阅读才有的本事,对于我们很多问题剖析的很透彻,她的课我们班都是满到,我对她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我的课你们不来没关系,只要你们自己有收获,我也很替你们开心)每次见到她都会问我们的近况。外国文学老师,严厉但是对于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大三的时候让我们以拍视频的方式演绎外国文学作品,现在回头再看当时完成的视频是我们大学的一笔财富。大三的时候,新来了一位男博士,以他偏执的方式让我们学习他的课程,磕磕绊绊难免,特别是我们这些男生难免会有抵触,但是最后还是像您说声谢谢,你在专业方面的执着是真正的热爱中文。文学概论,一辆自行车(以他的学识能力开车没问题),言论大胆,坚持自己多年,从不害怕说错,这是中文人的精神,而且还是谦谦君子。古代文学老师,我们亲切的叫他一声军强哥,陪伴我们大学最长的时间,整整两年,三本古代文学是他陪伴着我们渡过,军强哥宽容幽默从来没有为难过我们,每一次考试前对于我们来说无需担心,我觉得对他最好的形容就是“以怨报德”。还有一位恩师,只带过我们一学期,对于我的影响却是终身。大一上他的课,期末内容考察,寝室一哥们儿前晚通宵错过了考试,等我们告诉他赶来的时候考试结束,没办法硬着头皮去找老师说,老师拉着他的手,淡淡的说“你刚来大学,我理解你,我的课这次就过了,但是其他老师千万不能这样”。对于我们的关心这四年太多,最后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为我们费了很多心。
每次上课老师一定会提前到,也从未见过上课老师不来的情况,老师都会主动留下联系方式,欢迎学生问问题,很多老师也解决过平时我们生活的问题。
每一位老师对于我们的良苦用心,日后转身的时候我们才深有体会。
2.说完老师说说同学
我们班朋友圈微博空间等社交网站的文艺指数绝对是数一数二。姑娘们骨子里的文艺点石成金,好歹诗词歌赋也能信手捏来,汉子们不敢太情怀,被说成矫情是常事。在这样的环境里,就算你真不喜欢读书你也会或多或少会受一些感染。情怀这个词我觉得在我们班体现还是很深刻。有位同学大二离开学校,我们当时承包操场给她过了一个生日。在一些事情上,全班统一发了朋友圈以此来纪念。散伙的时候每个人在朋友圈发的毕业照,只要看见是我们的班的不多说先点赞,每个人照片下面可见赞就有四五十。毕业散伙饭,事后有人这么评价我们班的毕业散伙饭,好好的最后一顿饭吃成了葬礼既视感,不过这么说也没错,这是对于过去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的埋葬。
我们班八个男生,四十六个女生,最后你敢信,班对没有出现,基佬倒是出现好几对。上面说得大一考试没去的哥们儿最后是我们班的男神,不仅女生整个寝室整个寝室的着迷,有几个哥们儿也爱上了他。
3说说中文对我的影响
文学这东西,想开始学很容易,想学到精很难,这本来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仅需要不断的阅读,更需要大量的阅历,很多事只有自己亲身体会过,才能明白。想写出来字字珠玑,行行走心的文章,你不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基本上不可能。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在中文系的四年,我们的时间其实很空,给了我们很多自主的时间,每个人都有很多的选择,正如恩师说的,既然你做了自己的选择,你自己负的起这个责任就行。不遗憾,不后悔。不管是不是文艺,中文系给了我一种新的态度看世界。
学习中文,让我更加热爱生活,学会思考,更学会去理解宽容的看问题,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中的财富,谢谢中文系给我深深的改变。
我们班应该一大半的同学现在在做语文老师,老师不好做,为人师表,你们肯定会用你们的魅力让孩子们爱上语文,感受文字和语言的震撼。
这是我在知乎的第一百个回答,码了一上午的字,回忆起来很多过去往事,回忆伤神。以后想到什么还会补充。
感谢在中文系每一个一起读过书,嬉笑怒骂过的你们,感谢每一个谆谆教诲让我们成长的老师。在中文系读书四年,这件事我可以吹一辈子牛逼。
中文系的大一新生,浅谈一些我的个人感受吧。中文系所学的东西不是具体实践技能,是一种内在修养和文学知识量的积累。跟其他学科专业有很大的不一样,中文系更注重内心世界形成。
入学几个月,很喜欢文学院的学习氛围。老师们风格各异,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中文专业的课程不枯燥,相反,它反而是所有科目中最有意思的课。我们的专业课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任课的以副教授为多,老师都以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入文学知识学习,学理与情趣兼备。
而自己也更加尊重文字、热爱文字。爱它们的昨日今朝,爱这些严肃古板、活泼脱线背后深藏的柔情蜜意或是痛彻心扉,爱它们透过纸背直达肺腑的活生生的温度。
学会审美地生活,如同诗人。用清风明月佐酒,就流水虫鸣写诗,玩耍的时候心怀虔诚,当歌哭时不吝文字。
从文学中找到信仰,找到寄托,找到宁静,找到思考,找到美。
在这个万事皆如走马灯的玩世不恭的年代,依然选择相信文章教化、相信学问立身、相信千年前那个累累若丧家之狗的老人,破牛车上满载的泛黄的仁义礼智信。
无论面临怎样的畏途,都不敢忘了读书人的根本。
很庆幸自己是一名中文系学子,可以学习自己所爱的专业,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1.中文系真的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教学内容主要偏向学术研究,而不是文学创作。
2.中文系毕业未必笔杆子有多硬,因为没有经历过严格的应用文写作的训练。我们大学四年就上过半个学期的“文体写作”,讲的还全是形而上的东西。
3.课业相对轻松,一周二十节小课(45分钟)你有相当充足的时间读自己想读的书,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考试也不难,还有好多是开卷考试,想挂科都不易。然而答主还是挂了3门
4.可能书读的多了,导致神棍比较多。身边奇葩的故事能说上好几个晚上。
5.班级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我班是接近6比1的比例。可是没能逃脱“中文系女生看不上中文系男生”的诅咒,四年一个班对也没成。
6.男女生之间成绩相差甚远,男生几乎多半倒数,保研奖学金基本上被女生包办。
7.不是所有的中文系学生都是爱读书的文艺小青年,大学四年没读过几本小说的也大有人在。当然,每天好几本的bug也是有的。
8.由于这是一个偏学术的专业,找工作的时候可能要比其他偏向市场的专业多费一些力气。尤其女生,不是很容易找到合适的。毕业以后去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媒体的比较多。也有一些银行什么的。
9.所以,不喜欢本专业,觉得自己挺爱看小说就想读中文系的同学洗洗睡了吧。
觉得以前唯一爱上语文课,作文写得挺硬就要读中文系的同学洗洗睡了吧。
10.最后真的真的没有那么多风花雪月啊。
——————————————————————————————————————————
不想归类了,有没说到的地方告诉我以后再补充吧!
应楼下要求讲几个神棍故事。
*师兄甲,长头发,长胡须,常年穿一身衣服,俨然生活在现代的古人。古文写作功底了得,连军事理论的论文都是用文言文写的。据说不用社交网络,也不用现代通讯设备。
*室友乙,从不和人主动说话,每天一餐,睡到下午,玩了四年“超级马里奥”和“魂斗罗”。有一次我半夜喝醉找错床睡到他床上了,连理都没理我,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蜷缩着睡在他腰间。
补充,乙同学智商超群,毕业后考公务员。因为不敢看人说话,面试无敌弱,会比别人低十几分那种,第一次国考面试得了28分。奈何乙智商了得,后来的省考笔试比第二名高十几分,面试面成渣第二名也没有赶上,如愿考上了省公务员,负责的是党史管理的清闲活,工作之余依然能天天魂斗罗,不亦乐乎。
*交流生同学丙,就读于某交,图书馆借书忘记还,四年来累计欠图书馆6300余元,前几日刚刚还完,现在跑去拉萨耍毕业旅行去了。听说该交大结算时候用美元,听起来好像很牛逼的样子。
*交流生室友丁,学术大神,各种牛逼。某次代教授授课,凭一张嘴,欧美文学上下五千年把台下学霸们惊地合不上下巴。最近听说他去省考打了个酱油,杭州市第一,又收到了台湾某世界领先大学的OFFER。打篮球神投手,某次亲见罚球20罚20中= =人长得还帅,热爱泡妹子,不过也有不靠谱的时候,譬如曾经提出要和我换妻。
*交流生室友戊,是我见过最嗜睡的人之一,甚至比神仙乙同学还要厉害。经常睡到下午两点才起,也不喜欢去上课。日常就是睡觉以及和异地女朋友打电话,只有考试了才去图书馆借几本书看看学习一下,导致我一直以为整个寝室就他和我两个学渣相依为命。结果一直到交流结束后几年毕业了我才知道这哥们居然是他班第一名,连学术大神丁室友尚不能及。后来回想起来一件事,北大的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给了戊同学96分的超高分,180人的大课第二名。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心想这小子中大运,现在回想还真有那么几分兆头。
作为一个在被期末考试深深折磨的中文系妹子。。小小的答一下。。
首先,感谢我理科出身的爹娘给了我烂泥般的数学和基因突变的文学天赋,让我这二十年来从来没有在选课、选专业上死过脑细胞。。。因为,没得选。。哈~
但是由于数学成绩的严重拖累我还是来到了一个不怎么牛b的大学。所幸,她有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名师辈出的中文系。于是经过转专业的努力,我从原先的哲学转入了文学。
然后有些人就笑了。这他妈都什么专业以后出来吃什么稀饭不如学个会计学个英语学个。。。我去年买了。。。
我一直崇敬能够因为理想而去坚持自己的人。而我正在努力。
因为是转专业,别的院什么学风什么考风我也是知道的。一塌糊涂。但是我们院是出了名的严。绝对不可能出现光明正大作弊这种事。一般考试三个老师监考还有流动监考。去年考坑爹的语言学我们考场就抓了5个打小抄的。我们理解,因为真的太难。
我们的考试不是一打资料一份重点几张样卷就可以搞定的。我们都是整本书整本书地考。考一门就是一本书,从头到尾,任何犄角旮旯都有可能。所以。。老纸已经快背屎了。。
平时上课不听的下场就是考试的时候各种想死。我们的专业大二课特别多。加上转专业补大一的课,我上学期考了16门这学期马上要考10门。什么概念,就是几乎要用一个月的时间废寝忘食地背书。很可怕吧。告诉你,我们院的学霸多到惨不忍睹。因为妹子居多,大家都是有点追求的,加上我们校区素来号称尼姑庵,真的除了学习没其他太多的事。所以。鸭梨山大!
好了,说说老师。我想不管在什么专业,总会有你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课,喜欢和不喜欢的老师。就拿我们的文学概论来说,上期是男神教的,我几乎从未缺席生病也要去听,这期换人了,才知道曾经沧海。。文概是门既重要又无聊的课,老师不好讲的不生动简直是谋杀。于是我华丽地上隔壁班蹭课了。。再吐槽一下现代文学老师。老男人话痨到一塌糊涂还自恋地觉得自己世界无敌一级牛b。走好。不送。最无法割舍的就是古文老师。只能用仙风道骨来形容。听好老师讲课绝对是一种精神洗礼。他的价值观通过文本传输过来那种感觉太赞。
都说书生百无一用。都说妹子不如趁好年华捞一碗青春饭。但在中文系,尤其是师范专业,我们大多数人不仅以做一个好人的目标要求自己,更加感受到教书育人的重担。这里,大多数老师是有水平有操守的,大多数学生是有追求有理想的。因为我们受过最纯正的文化熏陶,我们有最鲜明不二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个文化人。
不知道别人,但我和我身边的小伙伴都是这么想的。当然也有学渣学酥神马的,每个人追求不一样,人品好的不妨碍交友。
我发挥专业优势做过家教,发现自己对教育无爱。。也尝试打份体力活的工,发现赚钱不易。。即将去到报社实习,希望找到真爱。。人生在于尝试嘛,谁说难就业,那一定是打开方式不对。
哎。回去背书了。
问题热度降下了,默默答一发,纪念自己的大学生活。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中文系或者说汉语言文学生,母校在过去的一年里多次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有令人惊诧的出色成绩,也有恶评不断的风波浪潮。虽综合实力无法与许多985高校相较,但我校文学院却是实在不虚,尽管如今教师层新老更替,大师们退休的退休,离去的离去,但也有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堪称中流砥柱。熟悉我所在学院、熟悉我的人应该知道我所指的是哪几位老师教授。
中文系读书,可以很忙碌,可以很轻松,可以死读书,可以做科研,可以锻炼组织能力,也可以玩社团。有人说中文系学生不就是万金油嘛,什么工作都可以做,但七八成大多做不好。
我是从来不赞同的。诚然,我认识的忙碌的中文系学生,有的是抱着明确的学习、就业目标,井然有序地前进的,也有的是老师让干嘛就去跑腿,被专制性讲座、工作拖得死累的;轻松的人,有的是高智商好脑子,懂得学习方法事半功倍,也有的是夜夜笙歌,昼伏夜出的游戏手,无论挂不挂科;死读书的,有真的热爱文学的,也有应付考试的;做科研的,有独立思考的,也有浑水摸鱼评荣誉的;做学生工作的,有为自己的就业工作提前锻炼能力的,也有迫于行政人员的淫威不得已而为之的……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自己所在的学院也是差不多这个样子?这些情况并非中文系的特例,而是当下我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中文系是万金油的专业吗?是,其他专业又何尝不是?
我认识许多高年级同学,医学部有考会计证进事业单位的,材化的有当小学体育老师的,传媒的有成码农的,文学院也有做生意的……
每个专业都培养“万金油”式的人,这并非贬义,而是有所根据。在大学中所收获的专业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在大学生活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交际方式、生活方式才是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起到决定作用的。
在中文系读书,如果你真的是“读书”,那你会获得其他专业所难以给予你的乐趣:
一本线装,骈散文字幽幽散发着古朴香醇的味道;甲骨金文,奇奇怪怪的笔画恰似黄河长江令人难以捉摸的支脉;白话诗文,随着时代的前进越发萌生自己的魅力;欧美亚非,神话传说与现实浪漫满足你的每一个想象;汉语语言,在严谨中要你懂得中文的艺术……太多太多了,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古典文献、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文学理论、美学、语言学……无一不带有自己的魅力。
在中文系读书,倘若你有读书的兴趣,又遇到个好老师,那你是幸福的。你也许会为未来的就业工作稍稍发愁,但你广博的阅读所积累的知识会在面试笔试中极大地帮助你。如果你感觉自己是个loser,那罪魁祸首不应是中文系,而是你自己的惰怠。
即将毕业了,又将去新的学校开始新的旅程。在这四年里,我犹豫过、彷徨过、迷茫过也痛苦过,我在深夜里自己忙碌不知有何意义的学生材料,我在独身一人的旅途中倍感疲惫。但我也开怀过、恣意过、享受过、成功过,我用时间与精力在自己的人生里留下了大学四年毫无悔意的记忆,也许有过挣扎与错误,但那些不好的回忆成为了我自己独一无二的经验财富。
我可以认识许多文字,可以写论文也可以写诗文乱矫情,可以尽快地掌握一种文体,可以懂得如何寻找资料探摸历史,可以在路上和陌生人有侃天的资本而非吹牛大话的底气,最最起码的,我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尽可能地符合语言、文字、标点应用的规范,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我也知道,自己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自己还不够优秀。
中文系的学生,要为自己负责,也许你所在的学校、所遇到的老师给你浇了冷水,但请你一定要相信语言与文学的力量。
以上。作为文学虔诚的追随者和中文系的叛逃者,我谨说说自己在中文系学习及在大三下学期决定选择跨专业的经历和体会。(如果废话太多,请原谅……一个话唠的不自觉。)
儿童时期对诗歌的吟诵及对各种童话故事的痴迷,小学、中学阶段学习画画、书法对想象力的启发,初高中时期长期独处养成的阅读习惯与通过文字与自己交流的方式……一点一点凿成了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但至少可以说近十年来,我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或文字。
但决定我选择文学这一专业的,很大程度上是高考。高考结束我的语文成绩是121分,与省最高分差距4分,这对于尚未逃离“分数决定一切”思维的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肯定与颇有深意的暗示。撇开父母的影响等因素不说,光鲜的高考语文成绩和一心想要成为仙风道骨之文人的情节决定了我选择了中文系。我后来无数次回想起当时的决定,仔细琢磨,觉着自己不过犯了大多数人在恋爱冲昏头脑之时会犯的错误——你说一次爱我,我就马不停蹄义无反顾,随你亡命天涯。因为我已经爱你太久了。
是爱的深,却也是见识少,对自己和社会认识的都不够。当然也可以说,现在的我变了。= =
我就读于南方一所985高校的人文学院中文系,也许在许多人心中她的学术造诣永远无法追上她的美丽,但作为她庇佑下的学子,我从未后悔过选择她,不过也可能是后悔也没用。
和大多数2013级的学子一样,我们都赶上了教育改革的浪潮,从这一年起我院启动大类招生,设“人文科学试验班”,要求所有本院学子通修中文、历史、哲学、人类学四个专业的必修及选修课程以打破学科壁垒,培养综合性思维。
具体方式为:大一、大二两年综合学习四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大二结束的小学期依照成绩排名及个人意向分流进入各专业。
Eg:
【必修课程】
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
历史系:中国史导论(先秦-魏晋、唐宋、明清、民国及共和国史)
人类学系:人类学导论、文化人类学、人类学与世界民族、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哲学系:哲学导论、逻辑学、中国哲学、伦理学
我本就抱着读中文系的心选择了心仪的学校,但一方面在志愿填报时确实也没查明白究竟“人文科学试验班”是为何物?所以在初时确实有抱着——为什么上大学还要学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我以后又不要读这个专业……诸如此类的怨言,但随着时间的积淀,至少我觉得:1、虽然相比于许多从大一起始就接受了中文系培养的同倸来说,在学习深度上我确实有欠缺、有很大不足,这一方面是我接受的培养模式所决定的,但更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我自己,因为和我接受同样教育的同学中,谨就学习而言,就有许多同学达到了我目前无法企及的高度。2、四个学科的学习打开了我的视野、拓宽了我的思维、抹煞了我许多的偏见,这值得我花两年时光。并且哪怕仅仅是入门,却也等于给了我今后不论是研究、还是自学各个方向的钥匙。
在大三上学期,我选择到台湾古典文学底蕴最为深厚的学校之一交换学习,在那里的学习与经历我毕生难忘。我所交换学习的国文系是该校最大的系所,本硕博共有师生一千多人,师承章黄学派,许多老师皆是本校传承培养,骨子里就透着文人的风度,更有甚者,你总觉得他的血当是墨色的,天才怪才皆让我这个二愣子大开眼界。
就课程开设而言,国文系几乎开出了分布于经史子集的所有课程:
我选择了:
诗选与习作(2学分)、词选与习作(3)、曲选与习作(3)、汉代画像的文学阅读(3)、文艺美学(3)、现代诗(2)、修辞应用与研究(2)
部分旁听了:
诗歌吟诵学、明清小说、文字学
受益匪浅。
国文系的交换学习给我最深的感受之一便是——要学好国文绝不仅仅只是“会读书”,书法、诗词创作、吟诵、舞狮、戏曲……都是融会贯通的。我非常幸运,在国文系有61年历史的“南儒吟社”短暂学习了诗歌吟诵、在有60年历史的昆曲社学习了昆曲、和系里的被多位老师誉为天才的教授学习了书法。当时的我就知道,这辈子我都不会有那么好的时光了。
说说国文系有趣的事情吧。
书法奇好的老师不光字好学问好,还特别喜欢给去练字的同学们发零食,人幽默风趣,开设八股文及明清文人相关课程,可是据其他老师上课爆料,该老师非常认真地对《牡丹亭》中隐晦的性描写做了诸多阐释……当然,这并没有贬义,一群文人雅士以有趣的方式开开玩笑,其实我们都超想听……
还有哦,一天突然发现一起练书法的一位学长,竟然夺得了台湾某一著名书法大赛篆刻组的首奖……没得到书法组首奖是因为——老师觉得首奖不能都给他了……
学昆曲时可爱的老师总是会说我们是她的狗……因为昆曲没练好发不出小嗓时,就只会o~o~o~,像狗一样……无力2333
回忆起来想念真是说不完呢。
而大三下学期我回到了本校,继续中文系的学习。
经过一些个人的思考与痛苦,我选择了在研究生阶段转换为双学位所就读的专业。这就跑题啦,暂且不表。
但我从来没有、未来应该也不会有后悔,后悔选择中文系。
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世说新语》这门课的最后一堂课上,即将退休的老教授和我们说——
什么是贵族精神?人格独立,精神高贵。
*人格纯正独立,精神自由解放。
*旷达的人生态度,自我超越。
*不造作,不虚伪。
*重感情,悲天悯人。
*发现美,重视美。
我上法学双学位的时候,有遇到令我敬佩的老师,充满激情、踏实而勤奋地面对未来,并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我们。
而我至今只有在中文系的课堂上,听师长谆谆教导我,什么是好、什么是美、什么是高贵、什么是爱……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中文系留给了我太多美好和感动,就像是康德所说的
“这世间最为值得敬畏的,便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
中文系及其所代表的绵延不绝的文学、人性之高贵与美……永远是我头顶的星空。
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最大误区:
切记,不可以用“我是学中文的,学XX对我来说又没有什么用”为借口而画地自限!!!
86级学长姐返校时给我的启发:
读中文系不是叫你一边读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写的书一边来一些小资产阶级的忧伤,而是要你真正地去体会、继承一个国家最宝贵的文化,哪怕不能为之弘扬传承,也请你内化为对自身操守的基本要求。
本着认真尊重的态度,希望能够有微小的帮助。: )
这学期考中国文学史,从先秦考到杜甫。
两千年文学史。
不给范围。
考的跟上课讲的基本没啥关系。
一周复习时间。
同时还要复习其他七门专业课。
其他七门也都不是玩玩就能考好的。
反正我们考文学史前一天晚上,全系一百多号人一起通宵。
.........所以说什么体验,真进来读读就知道了。
要求不高的话会混得超轻松的,真的。
但中文系真是一个,你要是对自己有要求,就能折磨死自己的地方。
永远觉得复习得不够。
永远觉得看书太少。
永远看不完书。
永远有人比你努力,中文系女生实在是太多了,这一点表现得尤其厉害。竞争真的很激烈。
对不想混日子的/想拿高GPA的人来说,这里的日子像无底洞似的。
而且往无底洞滑的过程也没有很开心,进一寸有一寸的惶恐。
好像太负能量了。
毕竟我还有两千年的文学史没有看完。(手动微笑
先提醒,这是一篇——纯——吐——槽——文——也就是说,我只负责在这个答案里写我想吐槽的地方,不负责洗白,也不负责辩护,所以请一定千万务必把这个当成一个“片面”的答案,因为我所列举都是存在的情况,但不是全部。
不喜请跳过。
槽点一:混日子
没有什么专业比中文系更好混日子了。
不想上课?没事,老师一般不点到;不想做作业,没事,请尽情百度然后改改字词句序;不想考试复习,那更简单了,去复印店吼一声“缩印”就行了。
在这个专业里,从大一到大四,我见过太多混日子的人了。冬天不想早起,夏天需要午睡,春天容易春困,秋天,秋天不是最适合出去玩的么?
读书?期末考试前记得找学霸借下笔记,运气好的话老师会勾一些重点,再准备好小抄,就可以过关了。因为一般没有老师会挂科,只要你懂得把整张答题纸胡诌完。至于你整夜整日整本整本背下的书……呵呵,请不要介意,那些充其量只能应付考试,不能够称为“知识”。
在我院,甚至有学生特意从别的专业转过来就是因为在原专业混不下去了改一个地方继续混。
槽点二:论文
中文系写的最多的就是所谓论文。但是,就大部分学生交上去的东西来看,“基本就是垃圾”(老师原话)。好一点的能做到知识点有创新,次一点能做到表意基本没有错误,再差一点,就连一句话都捋不清楚。可是就是这样,还是有老师强迫学生一门课程必须交一篇论文,真是辛苦了好些学生连夜在知网上复制粘贴甚至连标点符号的格式都前后不一样。
槽点三:教授们
别说学生,连一些老师也不过是学术混混。本科生或许不清楚,多向研究生博士生打听一下,就知道一些老师的真是水平如何。比如说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的老师连外语都发不准,竟然还可以一连当到博导。一些老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连举个例子都不带多说一句题外话,结果学生自行提一个问题就被问得卡壳,只能胡言乱语。还有一些老师,拿着“创新”的令牌,一学期的课刚讲了几节,就要求接下来的课程安排学生组队轮流“展示”——讲个P啊,你连基本的学科知识都没有交给学生,就让他们去东拼西凑弄一个ppt混弄一节课的时间,然后“咻—”一个学期就过去了。学生拿着崭新的书开始了自学……
老师们之间,矛盾也不少。中文系内部不同的学科之间相互鄙视,涉古的鄙视现当代的,涉外的鄙视老古董的,一条鄙视链浑然天成。哪怕同一个二级学科内部,也会因为老师是不是本校“嫡出”而有泾渭之分——自家地当然留给自家学生,老教授们未必会多待见新来的青年教师。
槽点四:歧视
在中文系的一路简直是被歧视的一路。
被长辈问到大学专业的时候,回答“中文系”一般都可以看见别人吃惊+暗暗鄙视的眼神,就跟文理分科时回答“学文科”差不多。
被同龄人知道自己学中文之后,时不时被要求“你帮我写一篇读后感/选修课论文/发言稿/策划/对联……”,但是臣妾做不到啊,臣妾忙着东拼西凑拿着西方理论套文本这种高大上的事情呢。
在找工作的时候,这种歧视在某种程度上简直被发挥到了极点:有些来中文系特招的人,眼睛鼻子不知道瞪到第几层大气层了——太矮了不行,太丑了不行,不会写文章不行,身材不好不行,女生不行女生不行女生不行。(有本事你在招聘启事上就明说啊,面试的时候才讲是什么病)更有甚者,白天招聘结束晚上就联系被招上的女生出去吃饭唱歌打台球。
槽点五:加分
无论的平时评奖学金还是准备“保研”的都避不开拿“加分”这个欲望。
鄙院有一点好,平时的奖学金只看成绩不看加分。但是到了“保研”时候,则难免一群人想着办法从其他途径给自己加砝码。买论文,一篇普刊几百块,为了加分,我们隔壁班有人就砸了几千块钱进去。结果排名在前面的人急了,也纷纷砸钱进去……一场恶性循环就此展开了。
槽点六:学二代
这个东西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因为此类生物现存的数量还很少,但是并不是没有。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们会非常容易就获得一些资源:比如说,发表一篇C刊就是一句话的事,参加学科项目就是看心情的事,因此他们的奖学金也不过是囊中取物。毕业以后再镀个金,那留高校就是分分钟的事。因为他们父辈们所掌握着非常丰富的资源,所以他们可以完全不需要太多的真才实学就可以子承父业。
槽点七:八卦
中文系向来是八卦最严重的地方。不仅可以八老师,八学长学姐,还可以八其他学院,八其他学院。当然,这些八卦有些也非空穴来风。据说中文系才子多,所以风流事儿也多,流传下来的风流事儿简直就是一本《聊斋》。某某教授娶了第N房,某某老师又曾经搞大了学生的肚子,某某专家的论文全靠博士生操刀……请一定要结交一个资深中文系的同学,要不然你简直是放弃了你们学校的一个“天涯”。
↑
以上来自一个中文系正牌学酥的倾情吐槽。要不是因为我怕说得太详细被跨省,简直想把我们学院的那些徒有其表的老师们一个个扒干净。我不是不爱我的专业我的学院,正是因为爱,所以我怒。人文学科,最易下手。那些官僚叫兽们,霸占着资源,应付着学生,忙着拿课题发论文囤私钱,真心恶心。大学里我最喜欢的几位老师,他们都不会因为抢课题和别的老师闹得乌烟瘴气,他们会在上课的第一时间告诉我们电话和邮箱,他们会慷慨以授那些真正的知识。
而对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中文系学子们,如果你所在的学校没有这种问题,那么我向你道一声“恭喜”,望你好好珍惜。中文系如一条河,真正潜进去的人会明白真正的水下风光,而愿意随波逐流的人,河水会带你到下一个路口,望你没有忘记如何用双腿行走。
推薦閱讀:
※語文老師說花木蘭不是真的愛國,這種說法正確嗎?
※李商隱和郭敬明的寫作風格有何異同?
※有哪首詩讓你覺得如果它是你寫出來的,此生也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