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SONY 全畫幅無反相機 (A7 和 A7R) 的問世,是否標誌著以光學取景為基礎的單反相機開始被全面取代?

如題:SONY家的全幅微單終於面世了,其對於傳統全幅單反市場無疑是一記重磅炸彈。相信作為普通大眾消費者,電子化所帶來的輕巧便攜的確非常誘人。在S家又繼續打出平價攻勢下(SONY A7機身價格1698$),請問各位作為普通消費者(攝影從業者相信會有自己的答案)是如何看待以後的趨勢,繼而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全幅的推出只是吹了號角而已,微單系統的真正先進現在還只如冰山一角,如果大家了解了SONY在專業廣播領域掌握的一大堆黑科技,所謂顛覆傳統光學系統並不是什麼難事。

不考慮鏡頭群、體積這些一眼就看出的因素,現階段微單和單反最大的區別無非三處:

  1. 對焦、測光、取景。反差對焦現在遠沒有相位來得快,但反差對焦的發展上限遠未到頂(SONY手上有黑科技呢),而即使最高端的相位對焦技術也難逃出錯。誰知道哪天反差對焦就在速度上反超了。
  2. 測光就更不在話下了,當下單反的測光系統努力加入距離、物體性質作為參考因素,但微單的測光系統隨便就可以做到了,繼續是黑科技不解釋。
  3. 到取景,單反覺得自己總能大勝了吧,可惜並不是這樣,首先OLED的像素密度可以發展到人眼分辨不出來,你看看半成品A99那個就知道了,以後更沒底。更重要的是,EVF能夠在過亮和過暗的場景下完爆OVF。所以綜合下來光學取景全面輸下去是遲早的事。
  4. 這樣一個電子取景系統,配合上智能手機甚至GOOGLE GLASSES這類設備,未來的發展近乎無限,而光學系統早就到了死氣沉沉的暮年了,之所以不死是因為還沒有出現能打敗它的對手而已。

另外,都說SONY的光學部分弱,我只想說,等你知道SONY和騰龍適馬的苟且關係,還有大筆給蔡司送錢,還有當年美能達那裡便宜買來的東西,或者你會改變主意的。產能和工藝對於SONY基本不是問題,問題是它願意怎麼去面對市場怎麼定價而已。

所以,如果還覺得SONY的微單只是個攪局者,那你就錯了,看看當年蘋果出觸摸屏智能手機的時候大半個NOKIA高層都不以為然呢。當然,SONY這種企業能把手上好牌輸個精光也不是稀奇事了,我等普通消費者就隨便看看吧。以上


題主的問題是討論未來相機的發展趨勢,不明白為什麼說明中又指定「作為普通消費者」。我認為只存在「作為普通消費者如何看待某款產品」的說法,不存在「作為普通消費者如何看待以後趨勢」這種東西。

這個問題我理解為:1. A7R/A7的出現是否標誌著光學取景的單反被電子取景的無反全面取代;2. 如何看到光學取景器與電子取景器的未來。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A7R/A7的出現只能說完善了無反相機產品線,和取代單反沒什麼關係,更談不上「全面取代」。目前的階段是,這場電子化戰爭,主攻方才剛剛湊齊人馬。

第二個問題,先說一下今天早上專訪中索尼談到的兩個觀點:

1. 電子取景器更好:所見即所得,焦外顯示更準確
如果說第一個理由還有點道理,第二個就實在太牽強了。試問誰會在取景器里去確認焦外效果。。。

2. 為什麼A7R/A7都犧牲了體積裝上EVF?因為對中高端用戶來說必不可少
這個解釋我認為他們說了實話。索尼很清楚,在中高端用戶人群中,取景器是很重要的配置,所以他們不惜犧牲一點無反相機主打的體積牌,也要裝上EVF

所以很明顯,索尼很清楚 A7R/A7得有取景器,要裝當只可能裝EVF,所以他們絞盡腦汁也要為EVF找幾個「優點」出來

目前比較無反與單反,主要的點一在EVF與OVF,二在對焦

先說對焦,雖然A7R是純反差對焦,但速度並不慢。別忘了,索尼現在是奧林巴斯的最大股東,業界早就有奧巴用對焦換感測器的消息。奧巴E-M5的對焦那是公認的快。現在佳能的感測器也有了新技術,表現不俗(70D),所以對焦這一塊我並不認為單反有不可超越的絕對優勢。

相比起對焦,EVF和OVF的差距更明顯。除了使用習慣外,EVF現在本身的表現也沒達到最佳。這次A7R/A7的EVF還是A99那個,也就是索尼手裡最牛B的一款了。我相信多數攝影師都同意它和真正的OVF還是差別很明顯

要說未來,這個從歷史經驗來看,電子化最終是可以達到物理產品的水平的,至少在普及應用層面上可以代替。這樣看來,也許未來EVF真的可以全面取代OVF吧。

別忘了,EVF擁有一項絕對優勢——離機。現在很多相機已經都可以用手機當取景器了。所以EVF是真正的技術進步的產物,它取代OVF就像單反取代雙反一樣是不可逆的歷史進步。


先說我的結論,不會

從對焦上來說,相位勝在快,反差勝在精,除非Sony能有技術比佳能尼康又快一個數量級,否則體育新聞等看重對焦速度的大戶是沒有理由換A7這類機器的。

從鏡頭上來說,畫幅越大同樣參數的鏡頭只可能大不可能小,光學理論就這樣,為何先發是35 2.8而非RX1上的35 2?因為後者可以埋入一部分到機身,到了A7上就會變坑爹了。這個35的參數甚至不如富士的23 1.4,後者等效35 2.1。這也是首發小三元的原因,因此,如果A7統治了市場,鏡頭群先不說完善與否,光是優質鏡頭的大小就足矣抵消掉機身大小優勢,而且手感只會更差。

從機身性能和定位來說,A7的EVF終究只是EVF,延遲和暗光環境下的體驗肯定不如光學的。這就意味著傳統光學取景的市場A7是沒法侵入的,替代更不可能。同時A7的鏡頭群也是問題,轉接必然不能和親兒子比,尤其是NEX這麼多年鏡頭群何其混亂,和富士的鏡頭群形成了鮮明對比。而且對新聞體育大戶也不是很好,連拍太低,更不說燈群了。

從我的角度來看,Sony往往機身逆天鏡頭混亂(白瞎了我大美能達)。A7的定位倒是很明確,套頭機比同價位的6D/D610更便宜,對焦更快,機身更輕便,操作更方便,加之是全副,這對於大部分想買個『好相機』旅遊的人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反正也不折騰像素也拿得出手。而A7R更多的是專業攝影師的備機,而且最好還是Sony A系的攝影師,這樣可以復用鏡頭,同時畫質和便攜取得了平衡,肯定比以前爽。

最後這肯定是攝影界里程碑式的日子,但是光學不是一朝一夕能被替代的,這是物理使然,這麼幾年Sony都是想把相機電氣化說白了就是家電化,某種意義上其實是方便了普通消費者,只不過對於專業攝影師和新聞體育一類對攝影有很高需求的人來說,這機器也就是下班之後自我需要再用的。現在談基於光學理論的相機被電子化全面替代還是太早了。


之前我在知乎得到最高贊同的一篇回答就是說的單反是否會被取代,裡面主要論述了光學取景器(OVF)的不可代替性。當時就有很多人說道EVF的崛起。在當時,這也許不是事兒,但是a7的上市無疑給無反和EVF打了一針強心劑,貌似單反要被取代的言論又甚囂塵上。但是最近的尼康復古新機的泄露似乎又給出了另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混合取景器。

下面再次站在現在的立場分析一下a7的情況。
比較長啊,不行就看末尾吧。。。

關於光學取景器和電子取景器的區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就使用感受來說,除去那一點延時,電子取景器的優點還是十分明顯,尤其是在暗光下。這些就不多說了。

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目前a7這類相機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我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極短的法蘭距(卡口距cmos距離)給數字感測器帶來的種種問題。

我們知道,a7這種無反相機的法蘭距很短,sony的E卡口是apsc畫幅的最短的,只有驚人的18mm,而單反呢?佳能EF卡口:44.14mm,泥坑F卡口:46.5mm。短的法蘭距意味著機器體積的縮小,而對於廣角鏡頭來說其體積也可以大幅縮小。例如都是35mmF1.4,leica的M卡口鏡頭小巧玲瓏,佳能那個35 1.4就大多啦。但是短法蘭距也有問題,那就是邊緣畫質問題。由於法蘭距短,鏡頭(尤其是廣角)的光線就要在感光部位前更大地偏轉。在膠片時代,這都不是事兒,因為膠片上面銀鹽顆粒對不同角度入射的光線有同樣的感受能力,但到了數碼時代就有了問題。因為感光元件只對特定角度入射的光線明暗,而入射角度太大就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影響畫質。所以,在數碼時代,旁軸相機很少有廠家去涉及,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法蘭距短。當年發布第一台數碼旁軸M8時,leica說絕大部分過去的leica鏡頭都可以使用,因為其光學素質非常高,而事實是,leica偷偷把自己的好多鏡頭都進行了重新設計,也發布了專門用於數字相機的新鏡頭。而單反相機在數碼時代大行其道也是拜結構所賜。單反的廣角鏡頭大部分都是反望遠結構,光線近乎平行的入射感光元件,就不會帶來那些令人不快的問題。

解決光線入射角帶來的問題主要有這麼幾種途徑,一是把感光元件邊緣的微透鏡進行優化,比如leica就這麼做,使之能對更大角度偏折光線感光,這是最徹底的解決途徑,當然成本也高。二是把鏡頭設計改進,使之對機身匹配,但是這也會付出結構複雜和體積大的代價,比如全畫幅的RX1和a7配套的35 2.8,如此稀鬆平常的結構卻有如此巨大的體積。

就目前sony的a7/r來看,其邊緣畫質解決的不如leica的M系列(leica不是貴的沒理由),就contax G28這隻鏡頭就幾乎是可以轉接的極限了,再廣的G21就不行了。而為什麼3600萬像素的機器有微透鏡的優化而2400萬的沒有,就是因為像素越高,邊緣畫質變壞地傾向越明顯。現在看看全畫幅a7的鏡頭群,感覺還是缺乏一些傳統意義上的牛頭,第一可能是產品定位的問題,二與法蘭距短不無關係。
所以相比單反,無反全畫幅想把畫質提上去,代價是更大的。所以,索尼這幾隻鏡頭涉及廣角的都有zeiss的幫助,當然,價格就上去了。
而只有一種產品能夠提供比上一種產品更多,至少是一樣的功能時,才有取代的可能。我認為,無反取代單反,不應該看一台機器的面世,而應看鏡頭,因為對於無反來說,鏡頭遠比機器難做。要是單反的鏡頭無反都有了,專業攝影師開始用了,有人拿無反拍豹子拍NBA那就是完全取代的節奏,要不只能像現在一樣在家用領域和愛好者手中折騰。


好消息是技術在進步,我的觀點還是現在的a7等無反不具有取代單反的實力,而鑒於EVF種種好處,傳統單反如果還不求上進,必然要被逐漸冷落,但是其OVF的「爽快感」卻無法代替,所以,將來混合EVF和OVF的單反結構相機也許是發展途徑,畢竟技術上不難啊。最最關鍵的是,出於利益的考慮,兩大單反廠家會不會搞新產品來打擊自家穩固的單反產品線?如果他們堅守,我相信支持者還是很多的吧。
(插播個好消息,sony的apsc E卡口10-18居然可以覆蓋全畫幅。。。前途光明啊)

最後吐槽一下a7的8bit Raw。。。無語了。。。唉


數碼取代部分機械組件是主要趨勢,就像手機,實體全鍵盤再爽,還是要被輸入法取代,數碼的好處是可變,可配置。數碼的問題都是能解決得問題,而機械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問題。過短的法蘭距確實有問題,所以我覺得殘副微單不錯,全副微單的話現在其實是用鏡頭補足法蘭距,體積也不小哦。


我認為這種微單對於一機一鏡走天下,卻又想全副裝逼的普通消費者很有吸引力。如果是一個裝備齊全的攝影師,本身要帶那麼多其他攝影設備,僅僅一個機身輕便,其實並不能給自己帶來多麼大的好處。

Sony如果想要開闢全副單反市場,需要打破以下幾個壁壘:

  • 對焦速度
    A7是有相位對焦的,但是速度怎麼樣要等評測出來才知道,對於運動攝影和新聞攝影,你要是對焦性能趕不上,我只能呵呵了。
  • 鏡頭群
    這個不用說了吧,摸摸Sony的狗頭,趕緊多出點兒鏡頭吧。
  • 閃光系統
    我想問A7的閃光系統能趕上佳能的么?當然我就不說尼康的CLS了。

對於現有攝影師,擁有大量外圍裝備,換門的可能性實在是微乎其微,以上幾點如果Sony沒有更多優勢的話,更換起來不是更得不償失?


頂頭的幾位寫的都太多了!老夫花了很長時間才看完!老夫我來個簡潔版的:
照例先說結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內,不會。
1、對於追求極致的攝影師而言,電子取景器依然不比光學取景器。
2、CN兩家苦心經營了許多年的鏡頭群,是微單陣營當下最大的痛(竊以為微單鏡頭的軟肋不僅對於A7這樣的高端產品,對於三四千的消費類產品也一樣,例如,我花三千元買個單反,後期添置鏡頭的話可以有一大堆一到三千的鏡頭供我挑選,廣角長焦定焦變焦都有;但微單的話目前不行)。
3、有人(例如老夫我)就是喜歡大的!
所以,微單目前的定位應該是:
1、並不打算過多研究攝影,不想了解那些參數,希望用自動模式就能拍攝出清晰、銳利、細節豐富的照片的用戶。
2、已經擁有高端單反的專業用戶和愛好者的備用機,用作平時掃街。


鏡頭群是硬傷 光圈也太小 轉接LAEA4的話對焦點只有15個


全面取代為時尚早,但是部分取代或許早已開始,單反的傳統優勢目前的無反相機尚無法企及。不排出科技進步在未來縮小差距或者趕上的可能性。期待單反和無反都能有更不錯的發展。


能用USB充電寶充電,微單壽命可以成倍提高,就這一項就足以讓我離開尼康的陣營了!


推薦閱讀:

普通微單如何拍出大片級別的照片?
感覺已入歧途,買相機是為了把玩而不是拍照,求罵醒!?

TAG:攝影 | 微單相機 | 索尼Sony | 全畫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