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二更、不急等短視頻內容,未來商業化的想像空間在哪裡?
感覺他們內容也比較同質化,差異性在哪裡呢?
一條的主創團隊,最初都是外灘畫報的那幫人,說直接點,一條其實就是將原本雜誌的內容風格動態化了而已,它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原本擁有的資源和人脈。
二更最初就是赤裸裸模仿一條的,內容做多了以後,開始走所謂自己的風格,本質上還有那套。二更走到今天,靠的也不是優質內容,而是資本運作和營銷公關。
一條、二更這樣的短視頻創作媒體,其實未來發展的道路很窄。視頻製作成本本身就高,他們也不具備真正獨特的優勢。至於他們的高點擊量,稍微了解這行的人都知道是刷出來的,真實的情況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一條號稱拍一條片子收100萬,你信嗎?反正我不信。
他們的興起得益於這兩年互聯網創業的泡沫,但一旦泡沫破滅,他們未來的商業化道路能走多久,也是個未知數。
—————————————————————
看到食堂君的回答,忍不住上來補充兩句。
他的回答,恰好說明了二更的「失敗」。
作為聯合創始人,食堂君對二更和其他短視頻的「差異」進行了詳細解釋,應該說這就是二更的定位和策略方向吧。然而最終呈現的效果,卻是讓提問者和我這樣的影視業內人感覺同質化嚴重,最後還得創始人親自出馬來告訴觀眾我們不一樣在哪,這不正好說明了二更在差異化內容創作上的短板嗎?若真的有自己特色,還需要費勁解釋?應該讓觀眾一目了然啊!
既然食堂君是聯合創始人,那我想沒人比你更懂更有資格說說二更的商業化發展了,能不能來點具體的乾貨?對於你們這樣的短視頻新媒體,究竟什麼才是執行可能性高、穩定有效的長期商業發展模式?
這幾類新媒體視頻內容雖然在時長、形式、表現手法上有類似之處,但稍加註意,仍有本質不同。
二更的內容關注「社會與人文」,每期都通過一個人物的視角,來表現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演進。可以說是一種關乎時代的情懷吧。所以二更更像一個媒體,通過媒體的人文調性吸引同類觀眾,然後嫁接商業化的內容。
一條的內容關注「物質的美學」,每期都介紹一種生活方式,或者一種器物,然後通過商業植入或電商變現。
不急的特點不夠鮮明,商業化模式也不太清晰。不加以評論。
另外,二更的主要商業模式,還來源於搭建的新媒體視頻平台,用於對接製作團隊、媒介渠道、客戶品牌,通過商業策劃、發行營銷、大數據等業務變現。
利益相關:二更聯合創始人-
內容變現四條渠道:
1. 廣告;
2. 賣產品;
3. 內容付費;
4. 俱樂部;
前兩種偏重於流量變現,後兩種偏重於影響力變現。
如果還有別的變現模式,請告訴我。
未來商業化的想像空間:選川普。
可預見的並有證據支持的未來,於中國:沒有。
-
分別說一下四條變現渠道:
1. 廣告;廣告有分品牌露出,深度軟文,官方廣告,自營廣告等等,相對複雜,但是付費點(贏利點)十分簡單粗暴:賣流量 或 賣服務。賣流量是滿足廣而告之的需求,賣服務是滿足公關形象的需求。
操作運營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問題:優質內容與廣告之間存在間接矛盾,優質內容的目的在於吸引粉絲,廣告的目的在於賣出粉絲。因此需要平衡,接太多廣告不好,什麼廣告都接也不好,能不接廣告最好但並不是好商業那個是做公益。換句話來說,對於廣大的內容製造者,流量分成是掛在馬前面的蘿蔔 ( a carrot dangling in front of a donkey),是騙人的東西,自己隨手拍一條視頻然後爆火的年代已經過了,Papi醬可能勉強算是個例外。
「一條」 與 「二更」 屬於佼佼者,但都絕非憑虛御風的,在做短視頻之前,其前身的粉絲量已能靠做廣告生存了,之所以做視頻可以理解為「佔山頭」。因為視頻的信息量,感染力,傳播力比文字強太多,商業價值與變現能力也大很多,於是有了賣服務的可能。(由圖一可見,文字的傳播力與感染力的局限);Web 2.0的關鍵詞是UGC (user-generated content),在海量的內容的環境下,專業優秀的內容是珍貴和稀少的,甄別高質量的內容也是耗時費工的,所以專業視頻內容提供者便氤氳而生[順便說一下,什麼PGC、OGCGoogle Scholar 根本查不到... 路子真的好野,強行要分類的節奏。];
(圖一,當然直播的影響力更大。)
2. 賣產品,也就是做電商。很多人到現在都覺電商基是賣面膜或者中華神皂之類,個人認為在有生之年能夠看見因愚昧而被生殖隔離的狀況。在其他渠道尚未走通之前,做電商是必然的,「二更」之所以不做電商,必然是找到了其他變現渠道。從內容轉電商最早的是電競視頻,海濤 (Dota)、伍聲(2009)、PLU等。
做電商的原因是可以賺兩頭錢,既賺粉絲的錢,也可以賺商家的錢,而且很好賺。否則阿里為何要投資微博(圖二)?要不是京東流動資金不足,京東也會投。商業的邏輯就是自己沒辦法做出一個更合適的,就去買(戰略聯盟Strategy aliance的情況無非更複雜而已,一個道理)。稍微說一下,電商為什麼好賺,原因有二,相輔相成:一、內容方希望增加粉絲間的信賴感;二、粉絲的信賴感會隨著付費而增加;換而言之,電商也是一個「佔山頭」的活,微信的導流能力極差,微店自成一體稱為閉合的生態,剩下的山頭就微博了。 不是說別的軟體不能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社交體驗,而是微博的勢能極強,個人更喜歡稱之為慣性,不信可以試試說服一個使用QQ空間的人去使用別的博客。
(圖二,阿里增持了新浪於16年9月)
當然,操作運營上的困難不少,最核心的問題在產品質量,最痛的問題在於客服。最好賺的電商是直播,與遊戲,變賣虛擬物品,瞞住各種高級需求,虛榮,情慾,暴力,等等。主播自行解決客服問題,相當高效。從這點來看「一條」自己做電商,無非是覺得是個商機,嘗試性的走一些,但還需要著力解決產品質量與客服的問題,否則自砸招牌啪啪打臉。55度杯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不滿意的用戶雖然起不到致命的影響,但是賊噁心人。電商接下來該怎麼走,勢必是俱樂部么?
跑個題,16年上半年直播井噴,又是一輪「搶山頭」,直播流量如何變現是值得討論的問題,勢必會走向俱樂部性質的。
3. 內容付費。是未來嗎?別扯淡了,又一個臆測出來的剛需,沒辦法,有時勢必要說一些搏眼球又正確的話。不容忽視的是,這是條最直觀、最可行、最正經的變現渠道,但可真不是想像的空間,正如「好萊塢」典型的內容付費帝國,票房佔總收入的25%,但沒了這25%也就沒有剩餘的75%。
相對客觀的談談「內容付費」,內容付費的想像空間確實在於大眾付費。「分答」、「得到」、「微博問答」,「知乎live」,「一小時」等等,其實各有各的優勢。但如果當知識近乎於無限的情況下,知識還值錢嗎?當然不值錢,畢竟物以稀為貴,知識類內容付費(包括大賞作者),其實和直播送小禮物沒什麼區別,或許只是比直播刷禮物更便宜罷了。好在知識不是無限的,用戶的時間是有限的,內容產品化是有機會的。
內容付費相對做的比較好的有「得到」,得到是一個有趣的內容付費嘗試,十分有意義。類似國外的付費有聲書,但是運營層面稍微有些難看,不過謊言說了一千次就是真理,「知識焦慮」說多了就成邪教了,老老實實活著,不看書不聽書不學習,照樣一談三碗白米飯,家庭事業咔咔轉。所謂的會與時代脫節也是被鼓吹出來的,其實社會人是很難與時代脫節的,因為時代會拽你一把,看看現在還有多少人不用智能手機?有,但極少。希望「得著」能夠有專欄提一提 權力結構,再拿自身為案例分析,那就太有意思了。
比較「一條」與「二更」,「一條」在內容付費的探索,更多對與商家或設計師提供高質量的視頻宣傳。「二更」廣告工作室的屬性相對弱一些,其實是客戶從私企到國企,政府,簡單來說和拍城市宣傳片的沒什麼大不同。當然,公交地鐵上經常出現的「二更」視頻,是否付費就不得而知,但這層關係,確實是競爭力優勢。至於「大數據」,以後會有機會的,ai能夠知道什麼樣的文章點擊量會高,但是不知道什麼樣的文章人們看了會覺得好,而現在所謂的大數據僅是倒賣用戶信息。
4. 俱樂部。其實俱樂部就是一個說辭,熱門點的說法是粉絲社群。我有預感俱樂部是未來,醉鵝娘屬於做的很好的。想像空間還有很大,很有可能做成costco。俱樂部套利模式分兩種,一是收會費,一是收服務費。收會費很簡單,入會交錢,前提是需要俱樂部能夠mark your member。服務費就五花八門,大致上和夜總會選小姐要給老鴇錢一個道理。「一條」與「二更」都有很強的俱樂部潛力,但和vice相比之下,形成亞文化的能力不強,甚至定位模糊。
-
最後提兩句,關於選川普。
川普的成功在於讓搖擺不定的人在right place right time 收到 right message.
大數據功不可沒,當然內容也很重要。
-
昨天我們去了二更三周年現場
現場發布了二更影業
也宣布了拍劇計劃
二更的商業化
我們認識的內部人士透露
商業模式仍未確定,還在摸索中
一條的話
走的就是電商路線了
一條、二更生意的本質是通過媒體內容獲得有價值有區分的客戶群體,然後把他們通過電商或者廣告變現。
以一條為例,在內容的選取上,很明顯的是《外灘畫報》這一類格調,吸引的是在城市中追求生活品質和人格獨立的中青年齡群體。
按照過往的報道,一條號稱月流水已經超過了千萬級別。按照其商店內產品的定價,和微信群體的購買力,這一個數字是可能得到的。
一條所面臨的問題是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數學公式:
視頻製作成本+傳播成本 &< 電商轉化毛利 + 廣告毛利。
目前按照一條這種類型的品質內容,在台本完備、沒有大動靜(大牌演員、複雜場景)的情況下,成本可以計算為約1萬元/分鐘。
在互聯網上,通過傳播收穫視頻播放的成本在各渠道也是比較有通行價格的。一條目前有在微博粉絲通進行投放,粉絲通一條內容的瀏覽價格大概在5-10/cpm,再轉化為播放或者吸粉的話之間有一個比例,這都是可以明確計算的數學題。
而對於其在公眾微信號出售的產品而言,毛利率總體來說是相對較高的。在觀察一條的商業模式中,另一個可以類比的對象是電商APP或者公眾號的獲客成本。這一點一條的人心中應該有譜,投資人心裡應該也有譜。在目前電商類APP獲客成本基本上已經在50以上,一條模式有希望能低於這個數值。
————————
對於傳統媒體人來說,如果摸清楚了這裡面的各條環節,通過社交平台細化客戶群體並進行電商轉化,實際上當前是屬於一個還不錯的風口。
風口之一在於,利基市場已經起來,在所謂消費升級的大潮中,會有大量用戶追求更為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
風口之二在於,以短視頻和直播為代表的內容,目前是各個強勢社交平台急需內容,在各平台比較容易獲得助力。這個趨勢已經在包括微博、微信、QQ空間、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V+)等平台表現的非常明顯,微博在用秒拍全面替代視頻播放服務後,已經把短視頻作為最重點推薦內容;QQ空間已經在話題圈中單獨開設視頻板塊,推薦力度比圖片要大過一個數量級;愛奇藝優酷等已經針對短視頻內容提出了諸多優惠政策並開始落於資金扶持的實質化。
這一條,作為先行者的一條和二更等,還是有機會實現盈利的。
2016年是短視頻井噴的一年,許是曇花一現,許是星火燎原,但風來了,終歸會有豬飛起來:一條、二更如是。
但生意始終是收入減支出的數學題,視頻製作的成本遠勝於文字製作,就看如何開源了:- 賣流量:流量生意簡單粗暴,貼片、植入,萬萬沒想到前貼片看得人都魔性了。
- 賣粉絲:羅輯思維的路數,賣認同感、價值屬性,增加產品的情感溢價。
- 賣品味:類似smzdm,圍繞物品、服務進行討論,直接變現。
從OGC到PGC,從電視端到移動端,視頻製作的形式和載體變化,但是商業化的出口不會變化。
趁著風口、加強自身的品牌溢價;努力實現從自媒體向媒體平台的轉變,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我之前的文章有詳細得講過像一條、二更、笑工坊等等這種大號是怎麼變現的,其實短視頻的變現方式還是挺多的,比如廣告、電商、渠道分成、簽約獨播等等,我們先來講講一條。
一條開始主要是拍民宿的,你會發現,它在短時間內,流量一下就上來了,並且粉絲就過千萬了。其實一條呢,他們做視頻非常專業,他們對自己的視頻留存用戶很有把握,看了他們視頻他們覺得能留下的人,這個他們很有信心。其實一條在前期做了非常大的推廣工作,他們花了很多錢去做一些宣傳。一條的打法非常好,在流量還相對比較便宜的時候,一下就聚集了巨大的粉絲。
同時,它取的名字也非常討巧,你看一條。一講到短視頻就要講一條,也是佔領了這個輿論制高點的勢能。一條的變現方式,目前它公布出來的,大家可以看到有兩種變現。
第一個,一條天天說的一條的電商——「一條嚴選」。它強調的是,因為它針對用戶去做商品的選擇,其實一條走的是電商路線。針對這種路線一條之前出來一篇文章,就說一條一天的盈利已經過百萬。我們作為看新聞的要看懂什麼?他說一條的盈利過百萬,但並沒有說利潤過百萬,所以這裡面就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當然,一條現在還是在試運營,它很多品類包括很多複製的工作都沒有做。其實小雨覺得一條可能也是有意的想把步子放慢一點,把一些數據,一些東西搞懂了,然後等到後面再發力。一條的電商,肯定是一條非常重要的一個變數環節。第二個呢,就是一條還是會拍視頻的。它每天推出的第一條視頻,一般都是自己拍的也都是不需要廣告費的,但是它後面的視頻,有時候還是會承接一些廣告。這些就一條兩塊的收入來源。
現在再來說一下二更, 二更和一條的變現方式不太一樣,二更的核心是走內容聯盟。它在各個地方都在找它的分站。其實,二更要純粹一些,二更是純粹的在內容變現這個方向上去發展。現在二更它的模式在某些時候有點討巧,本來一條很火的,然後它取的名字叫二更。然後它又把它打出來了,當大家講到,這是一條二更,若再來個三什麼,現在還沒有哪個能夠有那個膽量去花重金把市場給它打下來。
第二點,就是二更這個模式更適合於推薦引擎。為什麼呢?推薦引擎往往是以賬號為單元去算這個賬號價值的。而二更的模式是聯盟模式,使得它每天都出好多的視頻,它能夠去讓這個推薦引擎的推薦機器人在網上能夠覺得它質量不錯。在推薦引擎上面,二更的量其實是非常大的。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的指數高,它為什麼指數高呢?因為它高日更呀。它日更還不止一條,它日更五條日更十條,別的團隊怎麼跟它拼?所以說小雨覺得二更整個打法非常的討巧,二更現在的變現其實主要還是靠平台的分成,並且還不少,小雨也在關注二更後期它會怎麼樣去變現。 我相信很多朋友對於平台分成這塊都很感興趣,美秒短視頻學院在3月初有一次大型分享課,講的就是關於各個平台、渠道的內容,如果你對這方面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一下。
這個問題的提法似乎有些不太對,從現在這個時間點來看,一更、二更或者其他任何短視頻平台,目前通過探索、試錯出來的幾個商業化可能性最主要的就三個:廣告、電商、付費/打賞模式。幾乎不需要展開分析吧,行業共識。
最主要的模式就是電商吧,商業視頻定製也是不錯的選擇。其實感覺垂直短視頻的發展空間更大,比如旅遊類的悅游五洲、汽車測評類的蘿蔔報告還有體育運動領域的山椒TV。尤其山椒TV更明顯。體育產業這兩年發展那麼快,指不定它能殺出一條血路
一條二更這麼火更是證明現在的短視頻風口正盛,進軍短視頻陣容的不知道多少。在消費升級的今天,生活方式時刻在改變,可以做的事有很多,未來商業化的想像空間也足夠巨大。更何況好的東西從來就不缺少觀眾,就像一條徐滬生說的內容做得好,也就很少需要售前諮詢服務,用戶看過內容介紹就默默下單。即使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好的內容是被淹沒的,好的產品也一樣是被淹沒的,用戶根本找不到它們,一條二更也就是用好的內容抓住幾千萬用戶,再把最好的東西分享給他們,有了用戶積累和品牌口碑可做的事情真是多了去了,不一定要執著於大眾屌絲市場,中國的中產階級多了去了。
關於未來空間
媒體、運營、技術、銷售、VR、垂直新媒體、IP開發、直播、短視頻甚至於生活方式...有了粉絲基礎,有了護城河,有了投資人的錢,以前不敢做沒錢做的現在都可以嘗試了。
最開始是先關注一條的,覺得它的推送很有清純很不做作,和外面那些****完全不一樣。
現在基本上它的推送很少看,主要是不止一條啊!說好的一條呢?
相比之下更喜歡二更一些,特別是新出的小人生系列,很有故事很喜歡。
然而......是的然而,
明顯覺得這些公眾號都更加商業化,沒有一開始那麼有情懷、那麼純粹了。
這當然也正常,你不能一邊要求人家陽春白雪,還一邊要求他們沒飯吃吧。
雖然我還是最愛有情懷、不功利的公眾號,比如下面這個
微信號:use無用less
- 無用取自於無功利之用。
http://weixin.qq.com/r/Tzp7YyHEzHyzrWUA929d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匿了。
二更的皮行早先生,
前一段在一個會上說
他們簽了很多導演,
未來會想拍自己的電影,
成立自己的影視發行公司。
覺得他們正在往這個目標靠攏,
但是最近定製的影片越來越形式化,都是一個模版出來的。
有點砸招牌的意思。
以上。
在廣州地鐵的車廂電視上都有看過很多次一條和二更的視頻,廣州地鐵要不要花錢購買播放權就不清楚了。
短視頻內容創業現在看起來很火很美好,但其實絕大部分的自媒體都生存的非常艱難,即使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流量變現途徑,而且尤其要命的是,內容生產者非常容易遭遇創作瓶頸,同樣的欄目堅持做三四年還能有新鮮的題材和旺盛的人氣絕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所以很多自媒體人在繼續創作的同時,都在思考新的出路,而自媒體想要轉型,可以選擇的路徑也屈指可數,要麼走一條視頻的產品變現路線,靠自己的積累起來的人氣和影響力來賣產品,從而實現盈利,要麼像陳翔六點半走更專業化的影視製作路線,他們的搞笑短劇雖然影響力大不如前,但網路大電影已經在愛奇藝上線播出而且反響很不錯,估計接下來還會推出更多的網大作品,甚至走院線道路,除此之外還有一條路線可以走,那就是轉型為平台,這方面最成功的案例當屬深男大道,作為一檔知名的街訪欄目,過去的一年他們已經完成了IP化積累,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應,在人氣最旺的時候轉型做短視頻平台,推出深男大道APP,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依靠前期積累的粉絲,可以迅速轉化出一批粘性很高的種子用戶,這就比其它從零起步的短視頻APP有了更高的起點和優勢,總之,深男大道的平台化探索,為自媒體人的轉型發展開闢了另一種可能。
已有的生活類電商平台,找短視頻團隊合作
短視頻的市場還是蠻大的,商業化的話,會有以下幾種
1.平台會有一部分的流量分成
2.最大的商業化就是廣告吧,單純的貼片,或者內容的植入。
3.直播變現也會佔很大一筆。
4.後期會不會出書,出售版權變現。
各個微信號都再說做視頻
大的大做
小的小做
有的花錢
有的賺錢
有的騙錢
但是好多微信視頻段忽略了一個大問題
誰給視頻買單
確切說是哪個群體
不是關注觀看視頻群體
而是買單群體
我和一個蘇州本地做視頻最早的微信號和他的製作團隊聊過
包括也跟二更的城市團隊聊過
都遇到一個問題
拍視頻的目的無有啊
包括跟我聊的二更團隊的,可能是級別比較低。但是這不妨礙他應該知道他拍攝的視頻如何幫公司換去利潤啊(個人想法,勿噴)
後來我才知道好多小的或者本地微信視頻號,要麼不指著吃,要麼還是在給客戶拍廣告片,只不過對外說我有播出平台,請多給點錢罷了。
從個人來看,二更的發展前景更大,因為二更直接切入到平台。二更做的其實是短視頻領域的 電影製作公司+電影發行商,並進一步整合製作公司,從而打通整個產業鏈。數字領域是未來的風口,文字向圖文發展再向視頻發展,是觀眾體驗的升級,同時也是技術、科技領域的升級。
我覺得同類的靠視頻走進大家生活的還有vice 雖然本質上有所不同 但是vice的視頻是現在最為人稱道的部分 為什麼不想想辦法學學vice?
模式大家基本都能看的懂,所以才有烏央烏央的人效仿。輸出內容,獲得認知,附帶故事,獲得認可,用戶消費認可,完成變現,只需要關注內容獲取用戶的效率這個單一核心指標,後續的變現自有萬般方法。
But,問題就在於你的內容是需要成本的,你的推廣是需要成本的;除了成本,你還需要精準的定位,完美的策劃,高效的執行;
OK,這一切你都能搞得定,你覺得能和一條二更打個平手嗎?打個平手又有什麼意義。。。
推薦閱讀:
※為何短視頻應用在國內一直不溫不火?
※短視頻應用,除了現有微視、美拍、vine和instagram的玩法,還有什麼新的玩法嗎?
※怎樣在一個直播APP里,加入短視頻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