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如果孫策不死,是否會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如題。


如果孫策不死,將會建立大天吳虎神帝國。在孫策消滅曹操、袁紹、劉表、劉璋、馬騰以後,建立一個以東吳為中心的帝國,這樣有利於發展海洋文化。

最初天吳帝國進行沿海貿易,逐漸對朝鮮半島乃至倭國進行統治,設立屬國,並引入孫策即是海神的信仰,把孫策宣傳成須佐之男,將要時代統治倭國。

天吳艦隊往南航行,收復崖州、夷州,並對中南半島進行入侵,原本交州就的交趾、九真、日南就在越南境內,自當以此為基礎,將林邑、扶南變成天吳的屬國,甚至是設立州郡。

當時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確實因為混居中原,發生過叛亂。但由於孫策不死,他能夠逐一討平這些叛軍,再進行以夷制夷的方式,讓胡人無法形成聯合力量。當年孫堅在幽州征戰,麾下留下幽州將領程普、韓當,孫策統一全國後曾讓這二人組建幽州軍,並吸取烏丸、鮮卑騎兵,由此天吳帝國將這兩支民族馴化為強有力的騎兵軍團,接著就是等待馬鐙科技革命及普及。

當時聽聞天竺有個笈多王朝,跟天吳帝國展開貿易,形成海上絲綢之路。孫策同時於西域設立長史府,重新掌控西域各國。與此同時,天吳帝國佛教得到大規模發展,形成璀璨的多元文化。孫策雖然不喜歡道教,不過由於張魯投降於孫策,天師道得到天吳帝國認可,後來也形成了很大影響力。

一度發生過孫恩之類的叛亂,但沒有比孫策不死更有說服力的說法,所以在天吳帝國政治宣傳下,輕易就瓦解了各種宗教信仰,從此天吳帝國最大信仰就是孫策。孫策在道教、佛教當中被多次加封,什麼東華帝君、玄天伏魔大帝、帝釋天全都指孫策本人。

就連孫策的大臣曹操也做《陌上桑》:「陌上桑,駕虹霓,乘赤雲,登彼九疑歷玉門。濟天吳,至崑崙,見西王母謁東君。」表達他對孫策的崇拜。

孫策為人喜愛圍棋和書法,這兩項愛好成為當時全國最著名的藝術,吳中八絕的技藝更是知名於世界。

不久,東羅馬帝國境內發生了哥特人起義,於阿德里安堡戰役大敗羅馬軍隊。孫策自是不會放過這個極佳的機會,出兵介入東羅馬帝國內戰。孫策扶持哥特人成立天吳帝國的屬國,堅持他們分裂東羅馬帝國。

匈人在此時作死,率軍入侵天吳帝國的屬國,當時孫策派出了名將拓跋燾、王慧龍等出兵討伐匈人。拓跋燾的騎兵為孫策討伐柔然,征伐吐谷渾,那些落後的蠻族又怎麼可能是成立一百多年的天吳騎兵敵手。拓跋燾的成功,使孫策將他封為大夏王,坐鎮中東地區,將與東羅馬、波斯、天竺相鄰。文化、貿易、政治上的交流逐漸增多,天吳帝國的介入更影響著西方各國的政治格局。

孫策偶然間閱讀了一位西方帝王亞歷山大的故事,於是心中產生更大的野心.........

順便說一下,根據知乎提問顯示,郭嘉、呂布、法正、周瑜、曹沖也是不死的,所以他們一直輔佐著孫策至今,只有邪惡的呂布一直企圖跟孫策對抗,被多次消滅。


多謝評論區指正,已經把張邈改成了邊讓

————————分割線—————————
我覺得易中天當初講東吳的政治格局時已經非常明確了

孫吳的政治班底:

孫堅舊部與孫家人:如黃蓋,程普,孫靜等,這些人是原始股東,是死黨絕對可以信任

流亡北士:由於北部戰亂投奔南方的人,如張昭,魯肅。這類人差異比較大,可能對漢室的認同高於孫家,構不成威脅。

江東氏族:張朱顧陸,在江東本地人,有小團隊。而且江東氏族比其他地區的氏族更麻煩,因為他們有私兵。為什麼打山越時一個個比誰都來勁?因為南邊的土著都是不可多得的兵源。為啥孫百萬打合肥這麼痛苦?誰捨得讓自家的兵上前送死呢?

孫策這個外來者搶了劉鰩的地盤,對於有威脅的江東氏族採用暴力鎮壓的方式。攻廬江時把陸家殺的血流滾滾,陸遜可記得呢。

這像誰呢?像剛剛在兗州創業的曹操。曹操當初的班底有死黨曹家夏侯家,有打工仔樂進李典等人,有兗州氏族張邈陳宮,當然還有非大本營的氏族荀彧,郭嘉等。

當初老曹也是個充滿理想的愣頭青,在兗州實行唯才是舉的措施,已經引起兗州氏族的不滿了。曹操後來殺邊讓最終導致了兗州氏族與曹操徹底決裂。

不過氏族的力量不應該高估,只要老曹在兗州,他們也只能發發牢騷,並不會自己發動叛亂。但是只要曹老闆不在兗州,這些不滿的氏族當個帶路黨,勾結一下在野軍閥,開個城門總是可以的。恰逢老曹腦子一熱打徐州去了,因為邊讓的死極度不滿的陳宮直接為呂布帶路,老曹大本營直接沒了。只靠著荀彧與程昱苦苦支撐,夏侯惇還差點被人綁了。

此時的老曹落魄的直接投奔袁紹當了個客將,後來在袁紹的支援以及自身的實力趕跑了呂布。之後曹操再也不相信兗州氏族,把自己的大本營安置在了信任的潁川氏族的地盤許昌。在後期曹操徹底釋放野心之時,許都也變得不安全了,此時的曹操逐漸將自己的大本營轉移到河北鄴城,狡兔三窟。因此曹操稱得是魏王而不是宋王或韓王。

平定了江東的孫策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曹操前輩孫策說:
1,曹操開始的大本營是兗州,孫策的大本營是江東
2,曹操殺人惹怒了本地的兗州氏族,孫策殺人惹怒了本地的江東氏族
3,曹操的爹被人暗算,孫策的爹也被人暗算
4,曹操離開了大本營想打徐州,孫策想離開大本營想打許昌

完全一致。

那麼孫策大概率會遇到曹操同樣的困境,只要他帶兵離開江東去許昌,後方不滿的江東氏族分分鐘給劉表黃祖或者哪裡的土鱉軍閥做帶路黨。

那麼我們可以從曹操解決危機的案例中看到孫策該如何做

1,戒打獵,戒不掉也要學會帶保鏢
首先孫策得要活下來。看看曹操,貼身護衛典韋許褚。我想張昭一定對孫百萬兄弟都喜歡打獵這一點相當無語。

2,準備好應對一場叛亂
你信不信孫策前腳走,江東氏族後腳就叛亂。

3,要一個新的大本營
曹操有許都作為新的營地,孫策在解決可能的大叛亂之後哪裡可以作為新的大本營呢?荊州?劉表早已深耕了好多年,荊州氏族與劉表早就親密無間。徐州?陳登不是吃素的,你看看呂布啥下場。豫州?滿寵曹仁防守黃金組合也許可以提前登場了。想來想去,也只有死去的袁術留下的淮南存在政治真空了。但是孫策是否能夠在曹操之前搶奪淮南存在很大的疑問?就算搶下了能否克制殺戮,安撫氏族仍然存在問題。

其實孫百萬的政治手腕被低估了,通過本土化,聯姻(把孫策女嫁給陸遜),重用氏族,穩定了政權,但是這也是建立在孫策死亡,血債血還的情況下。就算這樣孫權也花了不少時間,孫策即做不到也等不起。

我無法預測孫策不死究竟會怎樣,但是孫策統一天下的第一步必然困難重重。


謝邀

在赤壁大戰期間,周瑜的戰略方針一直是二分天下……若是把孫權換成軍事能力更強,擴張意識更旺盛的孫策……孫吳赤壁一戰時的版圖怕是要更大,二分天下估計更是順利,也就談不上什麼鼎立了。

但是再想一想的話,孫策若是不死,曹操還會贏得官渡之戰,整合北方嗎?不好說。

但歸根結底,孫策其人是必須死的,因為他在快速征服的過程中,勢必要和地方士族產生糾纏。

會稽典錄曰:孫策平定吳、會,誅其英豪,憲素有高名,策深忌之。

孫策的遇刺看起來是意外,但在與地方士族有了無法平息的矛盾衝突時,這似乎成了必然。


這個不死是啥意思?是銅頭鐵骨刀槍不入,還是只是避過了刺殺事件?

如果是前者,那他可以和他親戚孫悟空,拿兩把西瓜刀,一直從南天門,不是,一直從江東砍到遼東,再從遼東一路向西砍到涼州,再南下殺到南中,最後殺回到江東,來個正方形打野,噢不,一統。豈不美哉?

如果說避過了刺殺,那你避得了許貢門客,後面還有陸康門客,還有劉繇門客,還有嚴白虎門客。避得完么?郭奉孝對孫策的評價很中肯: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孫策在江東樹敵太多,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當時明著暗著磨快了刀子想干孫策一炮,額不,一刀的大有人在。一堆人巴不得他早死。在自己內部是這樣的情況下,就算孫策不死,能把江東經營好,混個三足鼎立就是燒高香了,進圖中原是痴心妄想。你前腳出發,後腳江東世族就聯合劉表把你老家抄了。曹操當時有袁紹老大哥幫襯著,孫策有誰?別忘了你術爸稱帝你可是和人家劃清了界限的。況且你術爸當時都和你親爹敘舊去了。

知乎很多人黑孫權,但是孫權在團結江東世族,選賢任能方面,做的確實比孫策好。孫氏能在江東站穩腳跟,抵禦曹操多次進攻,最後建立吳國,孫權居功至偉。


要知道孫策之死不是意外,完全是自己作死,樹敵甚多卻不加以防備,死的不冤
反觀曹劉
曹操知道自己受不少人怨恨,所以為了防止別人暗殺,花了不少功夫
劉備設這麼提防,但他有本事感化刺客

致於孫策正如郭嘉所言:
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孫策就算一時不死早晚死於某個怨恨他的人手下


謝邀,若孫策不早死,那就沒曹操什麼事了。

很多人不服,但是,你們要明白孫策真正的可怕是在哪裡,不是他善戰,也不是他才華橫溢,更不在於他得民心,而是在於他善戰且才華橫溢又得民心的同時還那麼的年輕,沒錯,相比當時其他諸侯來說,孫策真的是太年輕了。

你們可以簡單看一下,劉備出生於161年;曹操出生於155年;劉表出生於142年;袁紹雖然沒有記錄,但是和曹操基本上是同齡。那麼,孫策呢?出生於175年,直到196年其平定江左的時候,也才不過22歲。

遙想當年,孫策以弱冠之資攜千餘孤軍,席捲江左,盡誅強敵。而後其招賢才,納良將,士卒為之傾心,百姓為之心服,皆親切的喚其為孫郎。

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

大家可以翻看史書,有幾個真正做到這種讓士民百姓見之莫不傾心的人?

更何況,東吳第一都督周瑜是他的義弟;東吳第三都督呂蒙是他麾下的將軍;東吳第四都督陸遜是他的女婿;東吳最後的名將陸抗是他的外孫;東吳更有無數名將是他招募的,如義烈無雙的太史慈,便是被孫策以生死知己相交;而東吳肱骨之臣的張昭也是孫策請來的,江左一代大才張紘更是親自為孫策勾劃未來,更有一眾賢才為孫策而傾慕。

其區區二十幾歲,就讓當時天下一度最強的袁術謂之,若有子如孫郎,夫復何求。

其區區二十幾歲,就讓一代梟雄曹操謂之,獅兒難與之爭鋒。

試問,普天之下,同齡人中,還有誰?

某些人也別拿曹操劉備等人來比,試問當時天下,舉世梟雄哪個不是趨近中老年,唯有伯符,少年青春之資,若是老天能再略微給伯符點時間,天下,又何足道哉。

奈何,自古英雄出少年,不許名將見白頭。

最後,因為某些人不服,請看一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武學博士何去非對孫策的評價:

孫策壯武,術略過於其父,又有周瑜、魯肅之儔以輔其起。惜乎,堅之不善基也,使其不得奮於中原以競天下。然策一舉而遂收江東,為鼎足之資,使之不死,當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於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蓋袁紹已據河北,曹公已收河南,獨無隙以投之故也。以劉備之間關轉戰,至於白首,不獲中州一塊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敝兵千餘渡江轉斗,不數歲而席捲江東,此其過備遠矣。

看了很多人的評論,真是心累,一個個動不動就嘲笑孫策這不對那不行,是,你們最厲害,那就請你們這些歷史大家自己算一算,以孫策為坐標,前看一百年,後看一百年,有一個算一個,二十幾歲成就諸侯基業的領袖,除了孫策之外,還有嗎?

動不動就曹操多麼多麼牛叉,既然曹操那麼牛叉,那請問曹操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幹嘛?

還有,題主都預設立場孫策不死,你們還非要說孫策必死,有意思嗎?

另外,討論就討論,某些人也別陰陽怪氣的,或是一副仇恨的嘴臉,至於嗎?

——————————————————————————————————————————更新——————————————————————————————————————————

以下是我早年寫過的一篇關於孫策的文章,很多人也別和我糾結某些歷史細節,我不是不知道,但只是因為當時手機打字,沒有注意那些細節罷了,而如果有感興趣的想看真實的孫策,那就看下面的那篇文章吧:

【漢末篇】江左孫氏三雄之孫伯符傳

最後再放上古人為孫策寫的一首詩:

霸略誰堪敵伯符,每開史冊想規模。

一千掃眾橫江去,十七成功自古無。

本篇回答純粹就是因為題主的一句如果才寫的,假如真的有如果的話,一切誰能那麼肯定呢?就像曹操,被呂布差點殺了,被馬超差點殺了,被張綉差點殺了,如果不是這麼多次比較走運,他也早死了,所以,說到底這就是個運氣的問題,所以那才是亂世。


本問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針對【孫策偷襲許昌】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對孫策優點和缺點進行分析並做出一些假設(也就是回答題主問題。)

看到有策吹說什麼孫策不死,曹操劉備就沒戲了,孫策比曹操強多了,孫策只要偷襲許昌,曹操必然滅亡。並且滅了曹操後,還附帶袁紹這讓他雙宿雙飛,換句話說只要孫策北上,按照策吹的想法東吳一統天下妥妥的了。我對此一臉問好,他們到底讀了多少書,才能如此輕率的得出這樣的邏輯?

雖然孫策很年輕就統一了江東,但其間也有曲折,這也不是光靠他一人就能完成的。另外即使他統一了江東,也沒處理好很多問題。這個我們放在第二部分說,先說第一部分,孫策偷襲許昌就真的會得手嗎?以及孫策真的想偷襲許昌嗎?

根據吳人自己的江表傳記載,當時孫策是打算繼續討伐黃祖而不是襲擊許昌,只是因為陳登派人煽動嚴白虎餘黨,孫策才回師要先處理相關問題。 【策前西征,登陰復遣間使,以印綬與嚴白虎餘黨,圖為後害,以報瑀見破之辱。策歸,復討登。軍到丹徒,須待運糧。】 實際上孫策,甚至可以說是孫吳的戰略都是全據荊揚,張紘、魯肅、周瑜、呂蒙的戰略都強調了荊州的重要性。 孫策向張紘請教時,張紘就告訴他:【昔周道陵遲,齊、晉並興;王室已寧,諸侯貢職。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驍武之名,若投丹楊,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讎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籓而已哉?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 張紘給孫策的戰略就是先平定江東,然後再拿下荊州,據長江,這樣孫策的事業就會媲美桓文了。

官渡之戰時期,劉表勢力爆發嚴重內亂,也就是張羨之亂,基本上荊南大半都脫離了劉表的掌控。而黃祖則是孫策的手下敗將,可以說此時此刻正是給予劉表致命一擊的時候,孫策又怎麼會突然腦子一熱想去襲擊許昌呢?難不成張紘的話,孫策都當耳邊風全忘了嗎?

討伐劉表和襲擊許昌,孰近孰遠,孰難孰易,孫策就分不清嗎?

策吹說曹操無備,可曹操真的無備嗎?廣陵陳登,合肥劉腹,徐州臧霸,汝南滿寵李通,許昌荀彧、夏侯惇,五道防線啊。曹軍堅城以待,吳軍又不擅陸戰,這就是所謂無備?要知道曹操就在前線動用了三萬餘人和袁紹剛正面,那其他部隊都在哪裡?還不都是在各地留守。難不成真的有人以為據有中原的曹操全部兵力就三萬人嗎?

另外在此之前陳登派人向曹操求援的時候,曹操也派出的兵力增援,拼派劉腹修築合肥城,這都說明曹操對南線的重視。同時那些派出的援軍也沒有撤回的記載,基本可以確定是依然留在廣陵聽陳登指揮。

相對於陷入內亂的劉表,手下敗將黃祖,以及擅長水戰的吳軍,孫策這時大舉西征豈不是勢如破竹?反觀北上之路則是步履維艱,還一反之前張紘制定了戰略。

噢,對了,當時張紘還在許昌任職(做人質),這要是孫策真北上……張紘:「孫策!我跟什麼你什麼仇什麼怨啊!你不聽我教的戰略布局也就算了,還要把我坑死啊!!!!還記得當年我對你的恩情嗎!?」

從此之後三國除了馬超坑爹,又一個津津樂道的故事產生了。

咳咳,說正經的。當年孫策可是對張紘說過:「一與君同符合契,(同)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無復回顧之憂。」張紘不僅是孫策戰略上的老師,更是照顧孫策母親弟弟的恩人,而孫策又是重情重義為名,說他恩將仇報,你信嗎?

同時在看看孫策的人事部署,孫策最信任的兩個兄弟,一個周瑜在巴丘帶兵,一個太史慈在建昌帶兵,這兩人都部署在西線和劉表勢力接壤的地方。孫策真要北上,難道不帶他倆,自己一人上去送嗎?孫策又不傻,他的目標還是劉表。只是在準備付諸行動的時候,陳登突然搞事,所以孫策只能自己先回來讓陳登消停消停,之後繼續帶著周瑜太史慈西征

陳壽畢竟不是吳人不熟悉情況,記載偏向孫策真有這樣的打算,但吳人自己的江表傳則說孫策只是想先收拾下陳登讓他別再搞事,實際上孫策意圖還是在西征而非北上。

陳壽記載孫策「密治兵,部署諸將。」是和郭嘉傳的記載有矛盾的,如果孫策真的是秘密行動,怎麼會讓許昌搞得人盡皆知呢?還未出兵,許昌已知,如果這也算偷襲,那還真是侮辱偷襲這個詞了。

於公(國家利益)於私(私仇),孫策都應該西征,北上?曹操真的有能力一抗二,孫策能不能突破防線都是個問題,即使真的突破了,算上戰鬥和行軍的時間,估計曹操和袁紹也分出勝負了。

故而最好的解釋,所謂襲擊許昌不過是孫策散布的謠言而已,而孫策真正秘密策劃的襲擊劉表,以報父仇。

第二部分

光輝引人注目,而陰影卻容易被人忽視。許多人只看到孫策年紀輕輕就平定江東的光輝事迹,可是許多細節,許多問題卻被人忽視了。誠然孫策有著不錯軍事能力,但他不是無敵的存在,孫策是能人而不是戰神。

孫策在平定江東的過程,可以說得到了他親戚的諸多幫助,也就是吳景和孫靜。這兩人帶著自己的私兵協助孫策打江東,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倆,孫策是平定不了江東的。

【是時太守王朗拒策於固陵,策數度水戰,不能克。靜說策曰:「朗負阻城守,難可卒拔。查瀆南去此數十里,而道之要徑也,宜從彼據其內,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者也。吾當自帥眾為軍前隊,破之必矣。」策曰:「善。」】

孫策水戰打不下王朗,得到孫靜協助順利破敵。

【時策被創牛渚,降賊復反,景攻討,盡禽之。】

【孫策與孫河、呂范依景,合眾共討涇縣山賊祖郎,郎敗走。】

孫策陷入危機的時候,吳景幫助他度過險境。

順便一提孫策剿匪自己差點戰死。【策嘗攻祖郎,大為所圍,普與一騎共蔽扞策,驅馬疾呼,以矛突賊,賊披,策因隨出。】

成大業者,往往會受到很多人幫助,這沒什麼奇怪的。我只是想通過上述例子說明,孫策不是神,而是人。就算他軍事能力出眾,也遠沒達到百戰百勝的程度。而孫策能在短時間平定江東,一是江東割據勢力本來就不如中原,二是孫策得到了他親戚們幫助。(這其實也是個伏筆,東吳是私兵制度,所以孫靜的後代愈發強大,乃至顛覆朝局。)

軍事出眾,容易激勵士兵士氣這是孫策的長處,而孫策也有他的短處那就是無法妥善處理政治問題。

江東之地大族豪強勢力強大,孫策一心想要征服他們,而所使用的手段簡單粗暴就是殺。

【孫策平定吳、會,誅其英豪,憲素有高名,策深忌之。】

【時有高岱者,隱於餘姚,策命出使會稽丞陸昭逆之,策虛己候焉。聞其善左傳,乃自玩讀,欲與論講。或謂之曰:「高岱以將軍但英武而已,無文學之才,若與論傳而或雲不知者,則某言符矣。」又謂岱曰:「孫將軍為人,惡勝己者,若每問,當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義,此必危殆。」岱以為然,及與論傳,或答不知。策果怒,以為輕己,乃囚之。知交及時人皆露坐為請。策登樓,望見數里中填滿。策惡其收眾心,遂殺之。】

孫策大肆處死士大夫,以至於吳夫人都看不下去了,有次甚至威脅你再殺我就跳井自殺!

【策功曹魏騰,以迕意見譴,將殺之,士大夫憂恐,計無所出。夫人乃倚大井而謂策曰:「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當優賢禮士,舍過錄功。魏功曹在公盡規,汝今日殺之,則明日人皆叛汝。吾不忍見禍之及,當先投此井中耳。」策大驚,遽釋騰。】

不過吳夫人畢竟不能每次在孫策要殺人的時候就威脅跳井,救下來的人也是少數。

江東士大夫被孫策殺得是人心惶惶,有的名士乾脆就此跑路了,比如許靖。

【孫策東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難,靖身坐岸邊,先載附從,疏親悉發,乃從後去,當時見者莫不嘆息。】

也有的秘密聯繫曹操,希望曹操能制裁孫策,比如許貢。

【初,吳郡太守許貢上表於漢帝曰:「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詔不得不還,若放於外必作世患。」策候吏得貢表,以示策。策請貢相見,以責讓貢。貢辭無表,策即令武士絞殺之。】

之後就發生了孫策被許貢門客刺殺之事,這是偶然嗎?不,這是歷史的必然。

因此如果要我回答題主的問題的話,即使孫策能躲開這次刺殺,順利討伐劉表,統一荊揚,只要孫策還這麼殘殺士大夫,而且輕而無備(虞翻勸過孫策,但他表示不這樣做自己渾身難受),他早晚會被另一家門客刺殺。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我是孫策,我其實沒有死,我只是找個地方躲了起來,我的部隊都潛伏在民間,我在南極,月球都安插了科學家,只需要我一聲令下,就能收復台灣和高麗。你們借我331,328車票3塊錢喝水,我要去古戰場伊利奧斯拿回信號發射器,事成之後,高麗男團女團都是你們的,林志玲,林志穎,林志炫都歸你們。


反對 @二十三年蟬

若孫策不早死,那就沒曹操什麼事了。

這到底是侮辱曹操還是在捧殺孫策呢?

說孫策厲害沒有問題,但是要把他捧到三國第一人的程度,怕是有些過了。

甚至反問曹操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幹嘛?

你既然知道曹操生於155年,你是想曹操175年就去造反還是怎樣?

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適時這句話沒聽過?

要不你讓孫策早生20年,看看他能不能在一樣的年齡時割據江東好了~~

這個問題無非就是有人覺得孫策可能比孫權做得好。

那麼實際上呢?

孫策軍事能力強,打仗猛,善用人,這是事實,沒有人能否認。

但是就像 @二十三年蟬 你自己說的

一個個動不動就嘲笑孫策這不對那不行

你同時也能不能不要只看到孫策的長處,也看看孫策的短處,同時看看孫權的長處?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這是孫策自己說的,不是我亂編的嘛。

實際上是不是呢?

就簡單用你這段話來說好了。

東吳第一都督周瑜是他的義弟;東吳第三都督呂蒙是他麾下的將軍;東吳第四都督陸遜是他的女婿;東吳最後的名將陸抗是他的外孫;東吳更有無數名將是他招募的,如義烈無雙的太史慈,便是被孫策以生死知己相交;而東吳肱骨之臣的張昭也是孫策請來的,江左一代大才張紘更是親自為孫策勾劃未來,更有一眾賢才為孫策而傾慕。

周瑜,沒意見,不過孫權也差不了太多。

呂蒙,孫策時代的呂蒙是都督嗎?他就是一個作戰勇猛的戰將而已,真正讓他閃耀在歷史時代的人是誰?是孫權!別說你連「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都不知道~~那麼問題來了,呂蒙的光輝中,孫策孫權兩兄弟起的作用,到底誰更大呢?

陸遜,陸遜是打山越開始,荊州和猇亭之戰真正發光發亮,而讓他發光發亮的恰恰也是孫權!甚至你所謂的孫策的女婿

《三國志·陸遜傳》權以兄策女配遜

如此看來陸遜的光輝和孫策有什麼關係?哦,對了,畢竟是死了的岳父嘛~~

陸抗,我是真不知道,陸抗是不是名將和孫策有什麼關係。。。。。。對了,畢竟是死了的外公~

太史慈,我沒有意見,畢竟後面也死得早。

張昭,孫策的託孤大臣,孫權和這老爺子也是相愛相殺。

張紘,說到張紘,你也只看到了張紘和孫策的甜蜜罷了

《三國志·張嚴程闞薛傳》"夫主將乃籌謨之所自出,三軍之所系命也,不宜輕脫,自敵小寇。願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無令國內上下危懼。"

這是張紘的勸諫,孫策呢?孫策沒聽,這是他自己性格的問題。這也是他身死的一個因素。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先是,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

同樣的情況,孫權怎麼做的?

《三國志·張嚴程闞薛傳》率輕騎將往突敵,紘諫曰:"夫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壯之氣,忽強暴之虜,三軍之眾,莫不寒心,雖斬將搴旗,威震敵場,此乃偏將之任,非主將之宜也。願抑賁、育之勇,懷霸王之計。"權納紘言而止。

這就是差異。

說到這個問題,不得不提到這句話

《三國志·程郭董劉蔣劉傳》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所誅皆英豪雄傑

策輕而無備

雖然因為一吹頂十黑,郭嘉在網路上名聲越來越不好,但是我個人還是對他的判斷分析能力非常佩服的。

以及這句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

孫策這個人很厲害,厲害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他就像個太陽,站在那兒就光芒四射。

但是這個人也不是沒有缺點,尤其是性格上的缺點,這是無可迴避的!

就像另一個答主說的 @樂進 他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知乎上還有另一個部分類似的老問題:

如果孫策在狩獵遇刺時被人所救,最終生還,歷史將會怎樣改變?

有興趣可以看看

我在這個問題下的最終答案依舊不變:

孫策沒有死於那一次刺殺,他活著最好的結果,差不多就是孫權帶來的結果!

題外說一下,現在黑孫權比較流行,所以很多人就覺得孫權不行,但是請注意,那些黑孫權的,無非是黑他的軍事能力或者他老年乾的那些事。比如這位 @黃粱 人家只是時不時拿來調笑調笑,心裡亮著呢。

《三國志·吳主傳》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馬融注尚書曰:殄,絕也,絕君子之行。】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臣松之以為孫權橫廢無罪之子,雖為兆亂,然國之傾覆,自由暴皓。若權不廢和,皓為世適,終至滅亡,有何異哉?此則喪國由於昏虐,不在於廢黜也。設使亮保國祚,休不早死,則皓不得立。皓不得立,則吳不亡矣。】

孫權處理內部關係的能力孫策是拍馬都趕不上,所以孫策沒法的時候就殺咯~~

孫權的用人能力,無論是舉實例還是孫策自己臨死之言,又有誰能說他比孫策差?

歷史的軌跡不會因為某一個人而發生太大改變。

同時再次強調,江東的攤子就那樣,孫權真的做得很好了,換成孫策,最好結果就是那樣!

對了,還有一個事

最後,因為某些人不服,請看一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武學博士何去非對孫策的評價:
孫策壯武,術略過於其父,又有周瑜、魯肅之儔以輔其起。惜乎,堅之不善基也,使其不得奮於中原以競天下。然策一舉而遂收江東,為鼎足之資,使之不死,當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於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蓋袁紹已據河北,曹公已收河南,獨無隙以投之故也。以劉備之間關轉戰,至於白首,不獲中州一塊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敝兵千餘渡江轉斗,不數歲而席捲江東,此其過備遠矣。

@二十三年蟬 這位答主說因為某些人不服,所以舉出了這麼一段話。

其本質無非是:你看,別個名人都這麼說了,名人說孫策比劉備厲害,你們這些渣渣還敢有異議?你們都是反動派!
我對此只想說: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你要給出理由,但是這個理由並不是名人說是什麼就是什麼!

而且,名人就一定是對的?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要想說服人,請用事實,不要找名人來撐門面,說不定他也不對呢~~~~

而在這段話裡面,我首先就不認同「此其過備遠矣」這句話。

我也懶得一個個列事實了,就說邏輯:

先說孫策沒在中原發跡是有原因的,然後說劉備也是。這個沒問題。

之後說孫策幾年打下了江東,然後就直接給結論說孫策遠勝劉備!!!

什麼意思,怎麼得出的結論?單方面舉例能得出比較的結論?我讀書少,你別騙我哦!

都21世紀了,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孫策不死的話,就會偷襲許都。
許都被偷襲的話,曹操就會自亂陣腳。
曹操自亂陣腳的話,官渡之戰就會輸。
官渡之戰輸了的話,曹袁之間的差距就會進一步擴大。
曹袁差距擴大的話,統一北方就不會再等十年。
早十年統一北方的話,袁紹的大軍將不會有多少損失。
袁紹的大軍沒損失的話,袁紹就不會氣的吐血身亡。
以貌取人的袁紹不過世的話,丑漢子龐統就沒辦法獻連環擊。
沒辦法獻連環計的話,就沒辦法火燒赤壁。
沒辦法火燒赤壁的話,袁紹就能打敗江東孫氏。
打敗江東孫氏的話,袁紹基本也就天下無敵了。
袁紹天下無敵的話,其他的小勢力就會投降,亂世就此結束,也就沒三國什麼事兒了。

上面的主要是玩笑,但是本意沒差——如果當時的歷史出現狀況的話,最大的獲利方應該是袁紹,而非曹劉孫三人中的哪一位。

本來袁紹就是順應士族地主取代貴族地主的歷史潮流。三國搞了那麼多年,到後來還不是代表士族地主階級的司馬一族取得了天下。


謝邀。

孫策不死,曹操一統。


不吃瀉藥。
這題有點意思了,問我老丈人。
我老丈人要是不死,是否會三足鼎立?
講道理,江東在他的領導下,爭衡天下能否玩的過曹老闆不好說,但是三足鼎立妥妥的,我吳的格局和實力絕對強過渣權好嗎?
我老丈人一開始跟他爹起兵的時候,就跟基友周瑜一起收攬人心,「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心咸之」。到這裡有必要問一句,他憑什麼得人心?我覺得有兩點,一,他本來就具備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君主氣質,很能博得士大夫青睞,不足為奇;二,大家不難發現我老丈人在征戰過程中經常帶著母親一起遷居,親自侍奉,在宣揚孝道的時代這是最容易贏得世人好感的行為,於是乎他的本傳中經常會出現「徙母」的字眼,一來保證能夠時時刻刻在母親身邊,二來也能在亂世中護母親周全以免落入他人之手作為籌碼影響自己的事業。所以說,我老丈人不僅能折節下士,考慮問題還非常周到。
後來孫堅在荊州陣亡,他率孫堅余部依附於袁術,在袁術那裡混的還特別好,不僅為袁術所看重,還受到袁術大將的由衷敬佩,袁術由此發嘆「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這話是不是在哪聽過?話說那時候夸人是不是都喜歡「認兒子」……),甚至於他麾下的一位騎官犯罪逃入袁術營帳之內,他都能指使別人將那位騎官就地正法(帥爆了有沒有!),殺完去跟袁術賠個罪,被袁術認可了他的行為,此後軍中就沒有不怕我老丈人的了。
只不過袁術這個老闆,好歹是一方排的上號的軍閥,做人信用太差,連著坑了我老丈人幾次。先是許諾封我老丈人我九江太守,後來給了一位叫陳紀的。
後來袁術想打徐州,向我叔祖(爺爺的弟弟,此處感謝知友 @胤挽儀 指正)求米三萬斛,我叔祖不給,他很生氣。我老丈人以前也拜見過我叔祖,我叔祖也沒有接見他,而是派了個主簿接見,於是我老丈人就小心眼了……對此懷恨在心……
再後來袁術又打起我叔祖的廬江的主意了,還拿廬江太守的職位忽悠我老丈人,於是我老丈人又被當槍使,幫袁術打下了廬江,不出意外的,我老丈人又被耍了,都說再一再二不再三,被坑兩次我老丈人也對袁術徹底失望了,就向袁術提出脫離隊伍單幹,去「幫」他平定江東,果然信用欠費的人智商也欠費,袁術答應了,不過就給了「兵財千餘、騎數十匹」(好像孫堅入股的時候都遠不止這麼點吧?),好在我老丈人號召力強,當時「賓客願從者數百人」,等到了歷陽,隊伍暴漲到了五六千,安頓好母親以後,我老丈人就渡江到處搞事情,江東這一片就沒有沒被他追砍過的,同時呢,我老丈人能打,軍紀作風也優良,獲得了江東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再說我老丈人,那帥的嘞!又帥又愛笑愛說話(姑娘們估計就喜歡愛跟人搭訕的大帥哥),性格豁達開朗,善於傾聽並接受他人意見,也善於用人。見到他的大姑娘小媳婦老少爺們就沒有不為之傾倒的,讓幹啥幹啥,甘願為他去死!(誇張了……不過這麼一個長得帥還活好(啊呸~能力強)又能打仗性格又好本事又高的人簡直到哪都是真理和信仰好嗎?)
我老丈人創業的第一個副本是嚴白虎,他知道嚴白虎就是一個山賊,手下也都是一群烏合之眾,於是輕鬆刷掉這一個副本,拿下了會稽這個「革命根據地」。拿下會稽後,以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等為謀主。
後來袁術作死僭越稱帝,作為曾經的下屬,我老丈人毅然發微信跟他決裂。當時曹操正「挾天子以令諸侯」呢,正想干他娘的一手,同時對我老丈人的態度表示很欣賞,表我老丈人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後來袁術成功作死,袁術以前的部下楊弘、張勳等想帶領部隊加入我老丈人的組織解放全中國,這個時候袁術舊部,廬江太守劉勛(對,沒錯,就是袁術食言把原本信誓旦旦給我老丈人的廬江太守轉手給的那個劉勛)又開始no zuo no die了,半道打劫把楊弘、張勳的部眾全部俘虜了,連人帶珍寶一起帶走了。
我老丈人聽說了,心裡雖然很跳丫子想刨劉勛家祖墳,但是我老丈人的智商是碾壓那個蠢逼劉勛的,假裝對那件事不知情並跟劉勛結盟(先讓劉勛這個傻逼把他當傻逼),勸他力量既然得到了擴充就應該施展一下拳腳,忽悠他去打豫章上繚再去搶點人和地盤。劉勛這辣雞信了,前腳剛走,我老丈人就「輕軍晨夜行」拿下了廬江,劉勛的部眾都投降了我老丈人,被抄了老窩的劉勛率剩下的幾百人只好投了曹操去了。
那會袁紹還是北方巨無霸,曹操和袁紹的矛盾才剛剛激化,我老丈人就已經兼并了江東,曹操騰不出手「制裁」我老丈人,於是只好安撫住我老丈人希望他別亂來。曹操將他侄女嫁給了我老丈人的弟弟孫匡,又為自己的兒子曹章(彰?)娶了我老丈人堂哥孫賁的女兒(這親家夠亂的……),都以禮徵召孫權、孫翊為官,又命揚州刺史推舉孫權為茂才(即秀才,避劉秀諱更名茂才)。
幾乎與此同時,我老丈人開始攻略荊州,以周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攻陷皖城後,得到了名動天下的兩名堪稱國色連曹老闆都流口水的美女大橋(接了句「未久」的小夥伴自己面壁去~)和小橋。於是我老丈人就跟周瑜倆人分了……嗯,英雄配美女,現在都是一段佳話呢……想想就激動,之所以交待這裡,大家都懂的~
建安五年,曹操跟袁紹在官渡打的天昏地暗,一個個大小軍閥不是圍觀吃瓜就是嚇得瑟瑟發抖,像劉表就一邊給袁紹暗地裡加油一邊在那看熱鬧,像劉大耳朵給袁紹打工也被曹操騰出手來修理了一頓(大耳當時跟我老丈人根本沒得比),我老丈人感覺這是個機會,他能幹點大事,於是計劃好了迎回漢帝(這招牌他也想用),秘密練兵,部署諸將想趁著曹操無暇後顧偷襲許昌,還沒出發就被以前被他殺掉的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行刺了。要說我老丈人英明一世,老喜歡裝逼,從來不把自己的安保工作當回事,某天一個人外出的時候剛好給刺客提供了機會,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是身負重傷了。
後來傷勢越發嚴重,我老丈人感覺他命不久矣,急召張昭等人交代後事「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
又趕緊叫來孫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等於說確定孫權接替他的位置了)到了晚上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年僅二十六歲。
假設我老丈人沒有被行刺而是真的按計劃偷襲了許昌,如果成功迎回獻帝並像曹操一樣合理利用起來,三足鼎立可能還真沒劉備什麼事,他能開創的氣象可強過三足鼎立太多。即便失敗而歸,曹操此時經此舉也無法展開軍事報復,他仍有角逐天下的可能,因為憑他的軍事素養與周瑜張昭的鼎力輔佐,和曹操一較高下並無不可,屆時的三足鼎立格局肯定會比渣權守成的格局要強過許多,極有可能的是兩強一弱的三足鼎立格局,而非兩弱一強,然後再等到我刷副本成長起來,到時候是興復漢室還是自立門戶還不是搜衣機么?


孫策是在曹操袁紹官渡之戰前夕準備偷襲許昌時,被許貢門客組成的刺客刺殺死的。
如果孫策這次不死,那必然會偷襲許昌,實際上許昌有荀彧留守,後方還有曹仁夏侯惇鎮守,官渡前夕袁紹就派客將劉備偷襲許昌以絕糧道,只不過劉備被曹仁趕過來打敗了,劉備只好投奔劉表…
實際上孫策偷襲許昌的計劃也是很可能失敗的,建鄴離許昌相距很遠,勞師遠征補給難跟上…加上曹操早有防備,這次偷襲結果基本是沒戲,搞不好還會賠了孫策性命…與劉備不同,孫策這一路途經樵縣,壽春,合肥,早就是曹操地盤了…
另一種結果孫策安全活下來,孫策很有可能執行周瑜的進川戰略,到時候很可能就是二分天下了,後面的事就不可知了……


我感覺基本沒什麼影響,或許曹操南下的時候,孫策可能會投降。。因為即使孫策不死,襲許的可能性我以為幾乎為零,原因很簡單 ,就算曹操和袁紹開戰,難道打入曹操地盤腹地就能如履平地?許都到江東距離那麼遠,中間基本都是曹操領地,打過去太不現實,何況,打過去有個屁用?孫策短時間內根本佔據不了中原,恐怕還是要退回。所以我同意呂思勉說的以為孫策雖然嘴上說要襲許,很可能是以此為掩護攻打陳登,奪取廣陵,進而取徐州。畢竟孫策兩次打陳登都失敗了,他繞過陳登打中原恐怕不可能。就算孫策沒死,他是否打的過陳登都很難說。。。。至於孫策為啥可能投降。。我感覺從他託孤張昭的話那裡來看投降是可能的 。其實孫權本來也沒有想抵抗,就是諸葛亮周瑜魯肅這幾個人激的。。。若是孫策,應該更有主見,並且他最後託孤張昭,很可能是和張昭一種想法 。
另外關於孫策取荊州的可能性。首先,孫策平定江東以後,到他被刺殺,都沒有試圖進擊荊州,為何?因為孫策的路線很可能是擊破陳登,先取徐州。看他屢次打陳登就知道了。如果孫策發現徐州不易奪,趁曹操平定河北,轉而攻擊荊州呢?也不是沒可能,但劉表不比華歆王朗劉繇,恐怕不那麼易取。而且孫策統治的江東並不是多穩定,所以他統一江東幾年後沒有大的進取活動,臨死託付孫權固守江東也是有穩定政權之考慮。
反正我是無法理解竟然這麼多人如此高看孫策,孫策確實是平定江東勢如破竹,但他的對手跟江北的大諸侯比起來差的遠,孫策唯一攻江北,也就是打曹操安排的廣陵太守陳登,兩戰皆敗。孫策的風格是很類似項羽的,就是那種靠著銳氣作戰的,遇到有謀略的人恐怕就未必能佔優了。孫策自己都說他是與天下諸侯爭衡。。。也沒敢說能收取天下。。


反對 @二十三年蟬 「若孫策不死,就沒曹操什麼事...」
孫策如果不死,很可能會改變既有的「擴張+鎮壓」策略,統合江東各方勢力,穩固其統治,其所作所為,將和赤壁之前的孫權相似。
在孫策臨終前,沒有選擇被認為性格與其更接近的三弟孫翊作為接班人,而選擇了孫權,並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又對張昭等人道:「 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 」
讀過三國志的人應該對上述兩段話都很熟悉,從這兩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孫策對江東的未來規劃是「舉賢任能保江東,統領吳越觀中國」,前者是低階目標,是基礎,後者是高階目標,是遠景——搞得好就是「桓文之業」,搞得不好起碼可以「帥眾北歸」。
孫權繼任後正是這麼做的,花了七八年的時間,基本理順了和江東豪門的關係,鞏固了孫氏統治,此時曹操也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大軍南下,欲與孫權「會獵於吳」了。所以,歷史該怎麼發展,還會怎麼發展。孫策即便在世,未必比孫權做得更好。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獲勝,孫權完成了其兄臨終前「舉賢任能保江東」的低階目標,繼而準備「統領吳越觀中國」。可惜孫十萬軍事能力相差其兄甚遠,屢攻合肥不下。但必須意識到,吳國的私兵制,江東豪門的本土利益等等均是影響東吳向北擴張的複雜因素,孫策即便在世,這些因素依然會存在。江東本土勢力難以擴張到淮河以北並建立穩定有效的統治,這不僅僅是個人能力問題,更是歷史規律。吳國如此,後面的東晉與南朝亦如此。
所以,不否認孫策是個有魅力的人,一個軍事強人,但他是否在公元200年遇刺而亡,真的改變不了三國歷史的大走向。


看最後一話


孫策不死,曹操就再不敢有"攬二喬兮"的念頭,從此便失去了鬥志,沒了收服江南之心,一生權至漢故征西將軍曹侯足矣。

大魏,敗了。


歷代君主從孫策得到的教訓就是不能白龍魚服,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結果皇子,太子都變成了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的人了。


他要是不死,那不是可以一個人打一百萬個?


陳登撓了撓頭沒說話……


推薦閱讀:

三國中有哪些美食?
《三國志》的真實性如何?
於同一時代,為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對張仲景隻字未提?
荀彧為什麼反對曹操稱公?

TAG: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志書籍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