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到底有沒有基線(baseline)的概念?

維基百科的「基線」詞條寫道:

東亞字體沒有基線,每個字元坐落在一個方形盒子中,既無升部也無降部。當它與具有低基線的字體混合使用時,東亞字元應當被調整,使其字元底部在低基線字體的基線和降部高度之間。

http://zh.wikipedia.org/wiki/基線

實際排版過程當中,東亞(中文)字元「調整」的準則是什麼?
亦或這樣理解是否可行:在中文排版時,如果只有中文和標點符號,則不存在「基線」概念;只有在中西文混排時,才需要注意這一概念帶來的影響?


基線(baseline)是西文字體設計與排版的概念,源自西文字母的主體底部對齊的位置。
漢字以一字見方的正方形框架為基準定位,筆畫在字框內居中並充滿字框,原則上並不存在基線,只有字框和字框中心。
但大陸與日本的橫排標點都居左下,於是實際上可以分析出一條「漢字基線」:像西文字母坐在基線上一樣,漢字和標點符號也都坐在漢字基線上。漢字基線比漢字字面的下邊緣要高。

中西文混排時必然要考慮漢字和西文的縱向對齊關係。
而且字體開發時也必然指定一條技術層面的基線——排版環境通常會讓相鄰的中西文 glyph 按其字體基線對齊。下圖中的實線為方正新書宋的基線,兩條縱向虛線為 em box 的左右邊界:

不要把漢字基線與字面下邊緣之類的事情和西文 overshoot 作類比,這不是一個層面的事情。
談論 overshoot 時談的是局部的視覺對齊行為,而基線和總體重心相關。
下圖中的藍線標記了大致的字面上下邊線和中線,超出藍線的部分可以理解為廣義的 overshoot,因為主要是為了局部的視覺修正。而紅線是一般理解的基線。

但中文字體自帶的基線參數只是個參考,沒有西文基線那樣明確的意義。處理中西文混排時不必太在意中文字體原有的基線位置,應當關注具體情況與實際效果。

- - -

問題中引用的那段維基百科文本寫得不好。

基線是字體設計與排版中用到的一個尺度參數或標記而已,它是難以把握的總體字體設計中可以把握的一個局部參數。中西文混排時通過基線高度、字型大小等尺度參數來調節整體的視覺效果,這才是目的。調節基線不是目的。

中西文混排時調整的不是漢字,調整的是漢字和西文的相對關係。就算要理解成調整一方,也更應理解為調整的是西文一方的基線等尺度參數與漢字的關係。因為西文的縱向尺度參數很明確,而漢字這邊比較模糊。
而且調整的原因也不是「與具有低基線的字體混合使用」。不是因為基線低而調整,是因為中西文有差異而混排效果不佳於是調整,基線只是一個重要參數而已。
「使其字元底部在低基線字體的基線和降部高度之間」這話說得也很彆扭。應當注意,這只是通常的結果,不是目的。

調整的目的是盡量消除中西文混排時中西文結構差異給帶來的雜亂與重心不穩。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大小寫等因素都會影響西文和漢字的關係。
比如,最容易理解的情況:相對於漢字,全大寫的西文應當調整得比全小寫的西文低一些,因為西文全大寫時的重心比全小寫時偏高,而大小寫混排時要做權衡。


@DrizztVII 和 @梁海 已經說得比較詳細了

稍稍擴充下
傳統上漢字沒有基線的概念,不過據說柯熾堅在幾十年字體設計經驗的基礎上歸納出了自己理解的「漢字的基線」,在某次講座上做過分析。

另外,未來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中文字體注重和西文的搭配問題,從而不太需要在這個問題上下多餘的功夫。下面的這個和蘭字體是日本人在做的嘗試。

按照上面的圖來說的話,96年謝培元發表的第二中心線可能(今後)會稍微扯上點關係。字體設計也是會不斷創新的


Baseline本身就是西文的概念,中文當然沒有咯。西文也沒有中宮不是么?

技術上來說,你把字形導進字體設計軟體(fontlab或者typetool,嘛,基本是一個東西啦)里,當然還是會看到基線。我沒做過中文字體,不過看現在的字體文件,一般也似乎還是漢字底部跟基線對齊。嚴格講當然不是中文字形個個都在基線上貼邊對齊,但是也不會往下超出太多,有些漢字下底低於基線一點也都是為了保證視覺上跟其他字元對齊——因為漢字很多樣化而自身又沒有基線,這事情的確沒個標準,所以大概是靠設計師視覺判斷為準吧我猜。這種處理意圖西文里也是有的,你可以觀察下O、U這些圓底字母,下邊緣不會和L、Z之類的完全對齊,而是都會做overhanging,向下超出基線一點點,要不然字母視覺上看起來就會更靠上,好像沒對齊一樣。wiki那句不知道是編寫者對中文字體的一廂情願(因為用了「應當」這個詞嘛),還是對於overhanging表述不準確(聽這個表述,感覺好像超出baseline很多,而居於baseline和descender之間)。

實際排版中,你不需要調整字元本身啊。理論上來說為了視覺整齊,中文有對齊西文meanline或者baseline兩個選擇,目前字體主流都選擇了對齊baseline,而且大家也習慣了,不用為了一些太理想化的理念而做多餘的調整。因為西文行文大部分是小寫,而中文的頂端接近於ascender或者capline的位置,所以大量西文少量中文進行混排的話,中文的確會顯得比較大——你可以選擇把字型大小縮小一些,這和西文排版里大寫單詞使用small caps是一個道理;就像small caps也並不是絕對必須一樣,如果你不在意,其實統一字型大小也問題不大。如果中文佔大部分,混排少量西文,為了易讀性,完全不建議把西文變大寫;當然這也不是絕對,如果就只是個人名之類的,編輯也覺得大寫沒問題,當然也OK。這是我一些想當然的想法,具體到項目還是用自己的眼睛和設計感判斷吧。


漢字出現的時候是豎排的,所以就沒有基線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部分中文技術期刊和書籍用「.」作句號的現象?

TAG:字體排印 | AdobeInDesign | 中文排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