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有哪些你長大後看突然注意到的情節?

現在重看才發現唐僧在女兒國說過一句 來生若有緣分。。。


如果說原著,那麼有很多隱喻是需要其他閱讀經驗才能發現的。

1 斜月三星隱喻

孫悟空出世後,拜菩提祖師為師學習武藝。菩提祖師居住的地方有一個非常有詩意的名字,叫「斜月三星洞」。我們可以在腦海中想像一下這幅圖景,中央是一彎斜月,旁邊圍繞著三顆明星。如果把斜月看做一個彎勾,把三星看做三個點,那麼斜月三星就變成了「心」這個字。其實,所謂的斜月三星洞就是心洞,修行也不過是修心。

斜月三星洞位於靈台方寸山之上,靈台和方寸也都是心的隱喻。禪宗北派創始人神秀有詩曰:「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靈台即明鏡台。方寸即一方一寸,正如心的大小,我們常說「方寸亂了」、「世界就在方寸之間」其實說的是「心亂了」、「世界就在心間」。

佛教特彆強調內心對人的作用,在佛教的諸多典籍中,內涵最豐富,影響最大的是《心經》。而《心經》的翻譯者就是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西遊記》第十九回也寫了烏巢禪師向唐僧傳授《心經》的故事。西天取經表面上是與妖魔鬼怪搏鬥,但更深一層次是不斷理解《心經》戰勝自己內心的過程,很多妖魔鬼怪都是自己內心邪念的化身。唐僧在出發之前,就說過:「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最難戰勝的不是那些沿途的妖魔,而是自己的心魔,正如心學開山祖師王陽明說的「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

菩提祖師為孫悟空起的名字中帶個「悟」,悟字拆開即為「吾心」。孫悟空在《西遊記》中即是唐僧內心的象徵,而白龍馬則是唐僧意念的象徵。猿猴毛躁,恰似心之驛動;野馬脫韁,正如意之狂放。心似猿,意如馬,即我們常說的心猿意馬。一猿一馬象徵一心一意,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取得真經。

2 弼馬溫隱喻避馬瘟

孫悟空與馬特別有緣,在天庭當的第一個官就是弼馬溫,這也成為了孫悟空一生中最大的恥辱,以後誰叫他弼馬溫他就和誰急。但稍加考證就會發現,我國古代養馬的官叫御馬監,根本沒有弼馬溫一職,吳承恩這裡又在玩什麼把戲呢?

在古代,人們認為馬常在馬廄中不動會得瘟疫,於是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在馬廄中放一隻猴子。猴子躁動,馬也會跟著動,常活動活動馬就不得瘟疫了。這有點類似於現在管理學中的鯰魚效應:好動的鯰魚可以使懶惰的沙丁魚遊動以保證沙丁魚的存活,勤勞員工可以帶動其他懶惰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北魏農學家賈思勰著《齊民要術》記載:「掌系獼猴於馬坊,令馬不畏避惡,消百病也」;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寫到「馬廄蓄母猴避馬瘟疫」,
到了吳承恩筆下,猴子可以避免馬得瘟疫的功能變成了官名弼馬溫。

玉皇大帝派孫悟空當弼馬溫,除了在獸醫學上合情合理,在民俗學上也可以圖個吉利。古代官員之間送禮常喜歡送一種雕刻成猴子騎馬的物件,金的玉的都有。因為馬上有一隻猴子諧音「馬上封侯」,可祝對方早日加官進爵,拜相封侯。現在運動員比賽之前,也喜歡互贈一個馬上落著蒼蠅的物件,取的是「馬上贏」之意。

看來,沒有誰比孫悟空這隻猴更適合當弼馬溫了,玉帝也算用人得當,可惜孫悟空不願從基層干起,於是才惹出了大鬧天宮的故事。

3 唵嘛呢叭咪吽隱喻俺那裡把你哄

孫悟空因大鬧天宮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開始孫悟空還能動,掙扎著把頭伸了出來。這時,如來佛寫了個可稱得上史上最強的帖子,並把這個帖子置頂於五行山之上,孫悟空就動不了了。不過,這個帖子有很大的灌水之嫌,因為只有六個字:唵嘛呢叭咪吽。

唵嘛呢叭咪吽即佛教的六字真言或叫六字大明咒,傳說觀音菩薩就是持此咒修行成佛。六字真言源於梵語,正確的讀音是唵(ōng)嘛(mā)呢(nī)叭(bei)咪(mēi)吽(hòng)。「唵」表示「佛部心」,「嘛呢」表示「寶部心」,「叭咪」表示「蓮花部心」,「吽」表示「金剛部心」。 唵嘛呢叭咪吽可直譯為:「如意寶啊,蓮花呦!」意譯為:「啊!願我功德圓滿,與佛融合!」也有人認為唵嘛呢叭咪吽分別代表白綠黃藍紅黑六種顏色,是佛教徒用來驅逐鬼邪的咒語,這似乎更接近《西遊記》中鎮壓孫悟空的作用。

唵嘛呢叭咪吽在佛教中內涵深遠,但是古人卻常常把這六個字調侃為「俺那裡把你哄」。
明人姚福撰寫的《青溪暇筆》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明代初年,朝廷派人到印度請來一位大定法王。大定法王吹噓自己有神通,常教人念「唵嘛呢叭咪吽」。翰林侍讀李繼鼎諷刺說:「所謂唵嘛呢叭咪吽者,乃雲『俺把你哄』也」。清人佟世思《與梅堂遺集》中也說「佛經中『唵嘛呢叭彌吽』雲是六字真言,傳自西域,有謂『唵嘛呢叭彌吽』蓋『俺那裡把你哄』也」。吳承恩想必也知道這個戲稱,《西遊記》第八回孫悟空就曾對觀音菩薩說:「如來哄了我,把我壓在此山,五百餘年了,不能展掙。」

今後,如果您再遇到騙錢的假和尚,他們說「唵嘛呢叭彌吽」您也可以理解成「俺那裡把你哄」,或者英文「All money go my home」。

4 六個賊人隱喻六根

《西遊記》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講的是唐僧將孫悟空從五行山下救出,孫悟空為報恩拜唐僧為師,保護唐僧西行求法。師徒兩人在途中遇到六個賊人劫道,孫悟空將這六個賊人一一打死,唐僧批評他幾句後,孫悟空一怒之下飛往花果山。這六個賊人的名字很奇怪,分別叫做「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身本憂」、「意見欲」。他們的姓氏「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佛教徒平常說的「六根清凈「中的六根。

六根指六種感覺器官,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會受到外界壞境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干擾,使人失去定力,無法修行成佛。《心經》中就有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比較抽象,為了便於理解,佛教徒把六根人物化,變成了六賊,民間就有「六賊戲佛陀」的傳說。吳承恩更是妙筆生花,把六賊化為六個劫道的賊人,借孫悟空之手幫唐僧清除了六根。

孫悟空在《西遊記》四十三回曾把這個隱喻點破,「我等出家人,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謂之祛褪六賊。你如今為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捨身,要齋吃動舌,喜香甜嗅鼻,聞聲音驚耳,睹事物凝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生得西天見佛?」

5 六耳獼猴隱喻二心

《西遊記》五十八回的回目叫「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講的是如來佛降伏六耳獼猴的故事。前面我們提到過,孫悟空代表的是唐僧的心,兩個孫悟空就是兩顆心,即二心。

我們平時常說待人處事要一心一意,不能朝三暮四,存有二心。董仲舒《春秋繁露》說:「心止於一中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在佛教里,二心分別代表真心和妄心,或者說定心和散心。腳踏實地,平靜淡定的是真心;好高騖遠,肆意躁動的是妄心。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真心與妄心的爭鬥,只有戰勝妄心保持真心才能修成正果。孫悟空和六耳獼猴打進靈山的時候,如來佛就對諸位菩薩說:「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鬥而來也」。

六耳獼猴之所以出現,就是因為在唐僧批評孫悟空後,孫悟空心中不服,有了「不睦之心」。六耳獼猴善千里察音,聽出了唐僧師徒面是背非,於是趁虛而入,假扮悟空。六耳的名字也有其深意:兩個人說話的時候一共四隻耳朵,要是有了第三者就變成了六耳。在《西遊記》第二回,孫悟空向菩提祖師討教時說:「此間更無六耳,止只弟子一人」。
五十七回,六耳獼猴出現了,唐僧的大弟子也變成了兩人。

孫悟空打死六耳獼猴之後,消滅了妄心,一心保護唐僧取經。第五十九回開頭便是「話表三藏遵菩薩教旨,收了行者,與八戒、沙僧剪斷二心,鎖肸猿馬,同心戮力,趕奔西天。」從此,師徒之間再無二心,唐僧也沒再念過定心真言,即我們常說的緊箍咒。

6 七個蜘蛛精隱喻七情

盤絲洞一難,有七個變作美女的蜘蛛精先將唐僧拿住,又把前來佔便宜的豬八戒用蜘蛛絲困住,最後還是孫悟空施法將其趕跑。為什麼吳承恩非得安排七個蜘蛛精,而不是六個或八個?從這回的回目「盤絲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我們可以知道,七個蜘蛛精隱喻七情六慾中的七情,而蜘蛛絲則是情絲,蜘蛛網自然是情網。

對於七情是哪七情,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儒家認為這七種情感是人類的本能,不學即會。佛教的七情與儒家的七情略有不同,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佛教講究清凈無為,所以應該從內心上剔除這七種情感。這種觀念逐漸過渡到中醫理論,中醫認為七情會對人的內臟造成傷害。中醫的七情為:「喜、怒、憂、思、悲、恐、驚」,正常的情緒波動不會對人有影響,但如果情緒變化過強烈,或長期處於亢奮消極的狀態,就會對人的健康造成損害。七情與五臟對應,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憂傷肺,恐驚傷腎。《西遊記》七十三回,七個蜘蛛精被孫悟空一一打死,也象徵著必須斷了七情才能修成正果。

《西遊記》中,豬八戒被蜘蛛精用蜘蛛絲結成的蜘蛛網困住無法掙脫;現實中,多少人陷入情絲編織的情網不能自拔。


「為什麼世間還有像我們這樣的孤男寡女,不能成雙成對,為什麼御弟哥哥甘願守孤燈伴古佛,單宿單飛呢?」
「陛下,貧僧許身佛門,正是為了解救芸芸眾生,使世上不在有殺罰紛爭,使人間不在有怨女鰥夫。」
「既然御弟哥哥有如此胸懷,那麼眼前就有需要你解救的芸芸眾生。」


推薦閱讀:

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實力如何?
聽說悟空因為頑劣,被如來安排的六耳獼猴一棒打死,後面陪唐僧取經的,也是六耳獼猴,是真的嗎?求解答
緬懷楊潔導演,《西遊記》中有哪些讓人銘記的鏡頭?
西遊記里真假美猴王之後究竟死的是六耳獼猴還是孫悟空。?

TAG:西遊記書籍 | 長大後 | 西遊記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