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思維有什麼特點?

我舉個例子。領導要求做一件事。你說,這事其實這麼這麼做更好。最後你把事按領導說的做了,也把領導得罪了。


身為一名工程師,也曾經跨行擔任過的產品經理的人來說,哥自覺有資格有感受來回答下!

其實我能想像出樓主為什麼會問出這個問題。大多數問出這個問題的人,可能都剛剛在技術人員或者工程師那裡碰到釘子,是不是覺得工程師有時候特固執,甚至不可理喻啊?

以前做產品經理。管著一個小品牌的市場。協調的是各個技術、銷售、工廠各個部門的事情。說高了是個管理工作,說低了就是傳話筒。我們的目標是,盡量讓各個部門考慮整體。而不是自己的原因。同時,盡量讓領導滿意。

後來,回到本專業做工程師。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技術人員。在我看來。兩種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對於工程師來說,你有時候很難讓他從技術上妥協。特別是妥協於市場、人事這些看似很虛的因素。當你說要考慮某某人、領導、客戶的面子或者任務的緊迫性和客戶奇怪的需求這些東西的時候。工程師往往會有種不屑的眼神。即使他不說出來。但是你分明從他的表情、神態中感受的到。你們這都什麼奇怪的玩意兒。你們懂不懂XXX啊。不懂就別瞎叨叨....

究其原因,工程師所受的訓練,從他科班教育開始,直到工作。他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非常精準的正確。他們習慣了這些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按照正確的原理和方式來做一件事或者製造一個產品。就像1+1=2.對於工程師來說,這,沒有別的答案。

但是對於一個管理人員來說。有時候,如果領導說我覺得可以考慮等於3。特別是領導很認真的時候,管理人員往往會屈服。至少,他會去探索一下什麼情況下等於三,但是對於工程師來說,就會嗤之以鼻。這種差異在於兩者的導向不同,工程師靠的是技術這個飯碗。技術本身是非常嚴密、嚴謹的。而市場人員、管理人員則更注重於客戶或者領導的滿意度。在兩者產生矛盾的時候。衝突就會非常明顯。

你在要求一名工程師放棄技術要求而屈服於那些「莫名」的要求,其實你是在「侮辱」他的專業能力。如果「這樣」都可以。那要工程師幹嘛?你們自己搞嘛.....這像不像一個工程師說的話。呵呵。

如果你試圖破解這個難題,我的建議是,你自己得懂專業,你才能從技術上跟他溝通。別像個外行人一樣說話,還敢亂提技術要求?其次,你要很誠懇的讓工程師明白,技術並非一切。把事兒做成,才叫成。誠懇點兒。就這樣....


工作上的觀點衝突,再正常不過。工程師的思維,如果說和管理者的思維對比,大概也許更一根筋一些。九轉十八彎的心思,不是沒見過,但少。因為認真做事的工程師們沒那麼多時間想花花腸子。但單方面照顧老闆的看法,多少會有限度。單方面照顧自己的看法也是一樣。每個人都有極限,過了限度,即使事情做了,也是兩頭得罪。

總的來說, 我傾向於認為收到不同意見是好事。只要意見言之成理,無論是來自老闆還是下屬,至少說明相互間有基本的信任。接下來就是如何維繫信任。具體到工作來說,我的建議是,項目第一設計者應當具有意見優先權。所以,當下屬和老闆或者工程師和工程師之間產生矛盾又相持不下時,尊重第一設計者的意見,防止陷入無止境的扯皮。

但即使這樣,還是要有一些其他原則。

在交流上,開誠布公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認真傾聽則是第二步。有些工程師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人之常情。我不打算潑冷水,但我開口說話時,總是會記住一點:我的同事們不比我蠢,他們的想法中可能是我沒想到的好看法。如果意見雙方在這一條上都不承認,任何後續的所謂對話,只會是雞同鴨講而已。

傾聽後的第二步是接受(或拒絕)意見。這個和身份無關,而和性格有關。有人認為項目方向優先,自己受點委屈也無妨;有人認為只有自己意見最合理,別人只要開口就是和自己過不去。沒有辦法,只能慢慢地熟悉和磨合。

第三步是跟蹤。在我看來這一步最重要,因為前面兩步往往也就是一鎚子買賣,只有跟蹤是持續的交流。即使是相互充分信任的團隊,也不能完全避免定期的項目彙報和交流。這裡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老闆需要確定進展是否按期進行,是否需要調整計劃;二是工程師實際上也需要定期碰頭,確定自己的設想不曾偏離初始設想。現實中,一些人會忽略第二點,而誇大前一點的作用,進而產生老闆對自己不信任的錯覺。但仍和性格有關,不限於工程師。這是需要雙方警惕和防範的。

最後一點是:寧可撕破臉,也不要敷衍。你哈哈我哈哈大家一起樂哈哈的表面文章是破壞信任的絕佳利器,屢試不爽。


工程師做事認真,一般任務目標明確,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有解決方案,而且方案的實施步驟是可分解的,世界是有嚴密邏輯的,你種下了因就一定有果,你看到果就一定會找到因。且常常認為自己的方案是一流的。簡單地說,工程師們傾向於認為世界是科學、合理的。

真實的世界其實不然。你看到的世界其實是你「格物」(格物致知)的結果,你格物的方法不見得與別人的方法相同,不同的方法自然會格出不同的結果。市場人員和老闆往往注重經營結果,所以他們格物後的認知與工程師們格物後的認知基本不在同一個平面內(現實世界是多維立體交叉的,而人們常常會將多維的世界解釋成2維的甚至是線性的)。

回到談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的溝通方法這件事上,我覺得應該各盡其責。你的任務就像一個偵查兵,要盡職地提供你看到的種種現象和你認為可能因此而發生的各種可能,你的責任到此為止。而管理者需要根據你提供的信息去綜合他所掌握的其它情況,做下一步操作的判斷。

你沒有提供你的認知,是你失職;他沒有評估出下一步正確的實施方法,是他失職。你替他做下一步的判斷,是你越職;他不認真地參考你所提供的各種可能性從而做出錯誤判斷,是他失職。

職責明確是合作的前提,大家一同往前走是合作的前提,大家互相信任互相支持是合作的前提。如果這3條前提不存在,哥們兒,要麼您就藏器待時,要麼您就另謀高就,要麼您就難得糊塗了此一生,總之,用不著為這個組織盡心儘力啦,這樣的組織是容不下正直的人的。


特點1:以為一個東西只要做出來了,其價值就是不言自明的,自身的價值也是不言自明的。別人都應該知道自己工作的價值
結果:領導和市場人員不知道你做的工作有多重要。
解決辦法:利用一切可獲得的渠道宣講自己的工作和理念,並為領導提煉自己工作的價值。

特點2:無法準確評估受眾的理解程度,以為自己說的已經足夠簡單,還有很多背景知識都屬於常識,別人肯定都懂不需要再說。
結果:領導和市場人員儘管聽了你的宣講,但理解不了你做的工作有多重要。
解決辦法:預先從領導和市場人員的角度去提問題,假設有哪些是他們不知道的,把這些問題串成一個故事去回答。

特點3:領悟了該如何向不懂技術的領導宣講價值,但沒有分析領導的心理活動,沒意識到領導不願意被人看出來自己不懂。
結果:領導為了證明自己也很「懂」,提出各種問題「挑戰」你,干擾了你把自己的故事講完整,領導認為你沒有思考清楚。
解決辦法:除了預先思考領導有哪些不知道,還要琢磨哪些是領導可能從別的地方聽過一知半解的,在宣講中根據領導的反應實時調整重點。

特點4:對技術上存在多種可能的不確定性的事情,描述過於精準,解釋過於實誠。
結果:領導和市場人員認為你不敢下判斷給結論,沒有專家的擔當。
解決辦法:教不準的事情,拍腦門也要拍一個結論,實在說錯了事後可以再補救。

以上四個特點,對應著工程師在職業生涯的磨練中,逐步升級和進化的幾個階段,自己思維的改變路線。有些人永遠停留在特點1的階段,有些人超越了特點4,技術好,表達好,邏輯好,心理學好,運氣也好。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感覺一些科學院院士、大學博導、高端專家似乎是靠忽悠成功的沽名釣譽之徒,實際上是他們進化到了我們尚未能領悟的工程師高階思維。


我是學工科的,且就我所接觸的人和事來談一下工程師的思維共性吧。

  • 解決問題

工程師最關心的就是如何解決實際的問題,之外的一切都只是背景和約束(如環境問題、人機工程等)。一般而言,只有具體到一定程度的問題才會讓工程師去解決,這不同於科學研究。科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的,探索性的,它解決的可能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的問題;而工程師所要解決的則是最實際的當下的問題,而且解決的是物與物之間的問題,區別於工業設計(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


所以,大多數工程師並不善於考慮「解決問題」之外的其他問題,比如「外觀」。我的畢設剛開完題,裡頭有一小部分產品外觀設計的內容,有老師就提出質疑,表示「外觀設計」有點隔離工程,是工業設計做的。這其實就是很典型的工程師思維,對「解決問題」之外的一切都可以看輕。

  • 拿來主義

魯迅的「拿來主義」已經成為廣大工程師的共識。工程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往往非常緊迫,我們常常會聽到「工期很緊」這樣的抱怨。那工程師勢必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研究更為底層的東西,因此「拿來主義」也是必然結果。蘋果的工程師不會特意自己去生產手機屏幕,監控系統的工程師也不會自己開發攝像機的CCD晶元。


從技術到成品,都是工程師拿來主義的對象。而且,我們都了解,中國人的智慧在「逆向工程」里發揮到極致,3D列印也算其中的一項技術吧。逆向工程,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研究別人的產品,來reproduce一個自己的,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工科實驗室在做的事情。

  • 全局觀 按部就班

我的專業是機械電子工程,俗稱「萬金油」。這個專業學得好,用我們老師的話說,以後是當包工頭的,即工程的總負責人;學得不好,那就沒有競爭力,博而不精、百無一用。所以在我看來,工程首先是一個非常系統的概念,工程師也是一個具有運籌帷幄的全局觀的人,對工程的整體進度了如指掌。從最底層的機械設計,到中層的硬體電路設計,再到頂層的軟體設計,這些都是一步步從無到有,最終成為一個工程。機器人就是一個非常集成的工程,它涵蓋了基本上所有工科領域。


按部就班,其實和全局觀是相輔相成的。全局觀是大的方向,而按部就班則是其中的每一步。這樣做事情才有計劃,有條理,不會亂。因此,工程師做事比較理性,只要遵循既定的方法和步驟基本都能完成任務。這一點我非常有體會。大一、大二和大三上,我們都是分門別類地學習理論、材料、流體力學;工程圖學,機械設計;電路原理,數電,模電,微機原理;計算機基礎,C程,嵌入式。後來的課程就是綜合,把這些所有課的知識融匯到一門課——Mechatronics(機械電子工程)里。頓時,撥開雲霧見青天,學的東西都成了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這個大體系就是全局觀,而其中的機械、電子、計算機技術就是基礎模塊,這些模塊中有更具體的分步,即如何設計機械結構、電子電路和程序。


以上就是我覺得比較典型的工程師思維。


———————————————————————————————————————————

我之前從圖書館有借過幾本關於工程的書,有一本《像工程師那樣思考》(浙江大學出版社),我愣是沒看進去;看的稍微多一些的是歐陽瑩之的《工程學:無盡的前沿》。最後放上其中的一段引用(與所有工程師共勉):


它(工程學)負有微妙而艱難的使命,要把科學抽象為世俗生活中的時間語言;這也行是世界上要求最為全面的任務。因為它需要理解兩個不同的領域——不僅有科學賴以安身立命的純理論,還有人類社會中所有複雜事物的目標、動力和渴望。工程師必須同時又是一位哲學家、人文主義者和精明務實、身手不凡的匠人。他必須是一位足以知道應該信仰什麼的哲學家,足以知道應該追求什麼的人文主義者,以及足以知道應該制什麼的工匠。


——Frederick Clarke


剛好在背題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個案例……

十分生動啊


這跟工程師思維無關,跟人有關。或許他還不了解你,分不清哪些事可以協商,哪些事你已經決定了。不管什麼原因你的這個下屬情商一定不高,他還沒有找到適合你的方式既不觸怒你又能保證自己的觀點被聽到。


Palantir"s engineering culture:
1. Best idea wins.
2. Nothing is permanent.
3. Keep focused on the mission.


一切以解決問題為目的


1,如何解決問題?2,如何更好更快更新的解決問題?3,有沒有沒嘗試過的解決問題的辦法?4,如何避免走彎路?5,參數的變化是否影響結論,如果不影響,不去較真。6,比較關注最本質的,最重要的東西(比如有沒有達標),相對較少關注表面的東西,比如排版設計,行間距等,整齊即可。


許多理工科出身的人,習慣用理性的、量化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思維習慣,任何信息反饋到腦海里,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眼前的事情如何去應對,獲取事情外在現象後,採用什麼方式解決,在大腦里尋找已有的信息經驗找到相匹配的模式以後,才得出好的辦法。


許多理工科出身的人,習慣用理性的、量化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思維習慣,任何信息反饋到腦海里,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眼前的事情如何去應對,獲取事情外在現象後,採用什麼方式解決,在大腦里尋找已有的信息經驗找到相匹配的模式以後,才得出好的辦法。


呵呵,我覺得做不到量化思維、邏輯與實證、理性思考的工程師都不算工程師。

量化思維:把問題量化描述。

什麼事能稱為問題:達不到標準的事;達到了標準卻不夠理想的事。

邏輯:得出結論的邏輯鏈清晰並且嚴密。

實證:設計試驗實證結論。

理性思考:基於客觀事實地判斷,運用科學分析事實。

簡單說就是遇到問題不瞎猜不腦補不憑經驗判斷,而是弄清事實之後使用科學理論分析。

舉個栗子:

吃陽具能壯陽,你信嗎?

蓮子生長在水中所以性寒,這邏輯靠譜不?

因為核桃長得像大腦,所以核桃補腦?

吃豬腰子補腎,有什麼試驗證實過嗎?


恕我直言,你這不是工程師思維,是二逼思維。


工作不久,談談我的看法吧。先來個summary,工程師注重實驗數據及分析,並以此為依據為問題的發生尋找最佳對策。但絕對不是一根筋好么我去,與各技術宅的區別是,工程師更多的是與人交流獲取信息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不覺得從一個現象經過自己的實驗驗證理解一個問題的本質,推斷別人的行為是個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么,接著就是講解清楚給各部門做好問題預防啦。
但是從技術角度來說還是弱於研發,更多第一手資料都在研發手裡,工程做得比較多的是技術和實踐的結合(其實我覺得更偏實踐),工程在處理問題的第一線,所以對危機應對能力和預防此類問題再次發生的對策提供能力都要求略高。其中就包括了在問題發生現場獲取信息,相關問題的深層技術信息向研發獲取都有要求,所以工程必須不能一根筋啊,不然鑽牛角尖搞出問題來了要被其他部門追殺至死滴。
暫時就這麼點體會,想到前幾天因為數據沒分析就把郵件發出去了,被老闆批了半小時,這真是我職業生涯裡面一個深深的里程碑啊,各種被問得啞口無言,只能說,該!


你們公司是不是少了一層。

就好像廚房和餐桌中間要有服務生來點菜上菜。工廠和消費者之間要有售前售後。


我不知道,我是大一新生,我想請問一下學工科軟體工程是不是思維能力會很強,創新能力呢?


推薦閱讀:

錢學森是個怎樣的人?

TAG:思維方式 | 工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