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玉剛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 ?


我覺得答主@柳絮不飛說的夠清楚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104741/answer/191053587

-----------原答案-----------
謝邀。
這個問題其實只有讓眾多的觀眾評價(也許知乎上的少部分人的回答也只能供參考罷了),李玉剛先生出道十一年來,越來越高的人氣本身就已經說明了問題——他對傳統藝術的當代詮釋,這種文化現象,雖還未成為主流的一部分,卻也不容忽視,絕不是一句「不是戲曲、不是傳統」就能打發的。我看過京劇和崑劇的演出,上過崑曲課(雖然還是小白)而且很喜歡,但我無法將自己對李玉剛藝術作品的喜愛轉移到傳統戲曲上,因為他有自己獨特的魅力。(順便說一句~我就是因為李玉剛先生的影響才選了崑曲課想了解傳統藝術的)

他的藝術還是一種新生事物,並不那麼完善,不像傳統戲曲一樣有完整的表演系統和傳承(我上完崑曲課之後真是由衷敬佩堅守的崑劇藝術家們,但也深深感到傳統藝術的受眾成問題),但李玉剛表演藝術的活力和靈性也是傳統藝術無法取代的。活力,在於突破傳統條框限制勇敢創新的嘗試。他沒有傳統戲曲的名分,所以也沒必要遵守那一套規定,可以走自己的新路,哪怕他虔誠的心要面對再多非議。靈性在於他本人的人格魅力,人生閱歷,以及對藝術的孜孜探索。他的每一部舞台作品我都看過,打動人的絕不只是聲色,還有藝術家生命的力量和美,從舞台表演和歌唱中噴薄而出…那才是我最看重的東西。其實也許這和傳統、現代什麼的都沒關係了,那時候我只覺得李玉剛先生是值得尊敬的人。

傳統藝術,除了戲曲,還有書畫樂器等等各種文化遺產,都是他的土壤,他面對傳統始終是學習者的心態,我不知某幾個答案指責他為名為利從何說起——當初李玉剛先生選擇去做藝術明星,做受眾很少的舞台劇,而不是來錢更快的娛樂路線;後來為了排出自己滿意的舞台劇《昭君出塞》把自己家在北京的房子都賣了,以至於父親生病在北京沒地方住,他一直遺憾內疚……他也為利過,那是他在夜場打拚的時候,只有發揮自己男唱女聲的優勢才能在舞台上生存下去。但成名之後,利益在他心裡早已不那麼重要了,從他的各種訪談中都聽得出他是有使命感的人,希望讓世界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如果你不信或者不願意了解,我也沒辦法。)


中國傳統藝術如何走進現代,走進大眾,走向世界,這是一個值得正視的問題,因此對所有演員善意的嘗試,對由此產生的新事物,我們應當給予中肯的建議,有是說是有非說非,無論如何評價都要有理有據,抱著建設的態度;而不是武斷打壓或嗤之以鼻,固守原有地盤,假裝傳統藝術的發展問題不存在。「傳統」也不是一家一姓的,誰願意為這兩個字踏踏實實做點事情,難道不好嗎?非得是科班出身的「自己人」?非得十全十美?

魯迅先生說:「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運就這麼疾首蹙額;於已成之局那麼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這麼求全責備?」………

今天先說到這兒,有興趣再慢慢答吧。我一直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的。


12年 新貴妃醉酒 登上春晚,這首歌存在的本身就是李玉剛用當代手法闡釋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

13年李玉剛身著勞倫斯·許 為他量身定做的昭君華服 亮相巴黎高級定製時裝周首秀。

14~16 專輯《蓮花》為自己新舞台劇《昭君出塞》,不惜賣掉了自己的房子,重走昭君出塞路去採風,寫就《玉見之美》一書,至少通過他個人魅力向粉絲們宣傳了建盞等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

17年 美國《李玉剛十年經典》紐約大學

洛杉磯百年歷史的大劇院Pasadena (帕薩迪納)個人演唱會

李玉剛表達了什麼那是我這寥寥幾百字能寫得下的呢?

何況李玉剛說 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讓更多人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如何能利用他有限的影響力把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分享出去?

這個表述是李玉剛的奮鬥目標也是他人對李玉剛的客觀評價:

(摘錄一則新聞)

洛杉磯政界、文化界人士熱情歡迎中國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李玉剛赴洛城演出。

古今參贊在活動上深情表達:1930年梅蘭芳大師率劇團訪美引起轟動,促進了中美文化交流,而如今藝術家李玉剛先生也一樣繼續在為中美交流做出努力,他說:「我覺得他們有共同的一點,就是在世界上傳播中國文化,對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中美文化交流的推動,有著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他們願意付出、做出貢獻。」

因李玉剛此次美國多場文化交流,取得了巨大成功,為在美國宣傳中華中民族燦爛文化做出了貢獻。4月22日,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總領事劉健大使邀請李玉剛至位於洛杉磯比佛利山莊的私人官邸,就李玉剛此次訪美之行進行了親密的會談。劉健表示,如今中美文化交流相當不平衡,中國受美國文化強勢輸出的影響很大,而美國對中國的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文化名人要做的,是架起溝通的真正橋樑,由此來推動中美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他認為李玉剛獨特的東方藝術很有利於打開中美文化交流的大門,也對此一直很有使命感,稱得上是真正的「文化使者」。李玉剛表示,站在文化的制高點上做事,今受大使一席肯定,更是深感任重而道遠。

韓美林先生的評價:

韓美林先生在李玉剛的《玉見之美》一書中寫道:我在京劇界也有非常多的朋友,但我對他的表演與唱腔情有獨鍾,用當代手法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闡釋得恰如其分,在年輕的表演藝術家中是不多見的。

他說:儘管荊棘滿路,他依舊向前,無怨無悔。

他也說過:真是要感謝那些在他出道之時(往死里)打壓他的聲音,正因如此,他才走出了自己的一條全新的陽光大道。

年輕時的李玉剛也曾失過言,導致自己舉步維艱。但人是會發展的,從夜場出身到如今登上國際大舞台,他的藝術造詣,影響力,整個人的追求和眼界都不可同日而語了,也希望大家能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偏安一隅雖好,怕是最好不要有某天鎚頭頓足,呼天搶地:誰動了我的乳酪 才好


1、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指京劇!也不僅僅指戲曲!

2、他致力做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這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願景。

3、戲曲到底屬於誰?(想不明白的人,何苦來為難別人呢?)

關於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李玉剛在哈弗大學演講時是這麼說的:任何一個時代被後人所稱道的「傳統」,在當時都是「流行」,任何一種文化藝術形式想在當時的社會裡取得廣泛關注,都是在繼承了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輔以新的形式。包括不同朝代的詩詞歌賦,包括梅蘭芳大師的京劇藝術......在他們的時代,也都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的結果。而如今,傳統文化想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裡具有生命力,更應該改變一成不變的表現方式,提升文化自信,尋找一條當代表達之道。

傳統文化是什麼?

我們總說傳統文化,那它具體是什麼,僅僅是某些答主口中的京劇和崑曲嗎?這麼認為的人可真夠狹隘的。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它包含很多種形式:詩、詞、歌、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等都是,連對聯、歇後語都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現狀是什麼?

我覺得一個詞可以概括傳統文化的現狀:傳承。對於詩詞歌賦古文我們選擇的是背誦,課本里會告訴你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意思,卻不會教你怎麼去寫一首詩;而戲曲呢(戲曲真的不是只有京劇),99%的戲曲人選擇的也是原封不動的學習前人,去仔細臨摹大師的手眼身法步。

傳承本身是一個偏向褒義的詞,傳承很好啊,可以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避免丟失。但缺少了創新的傳承,就是刻板,就會止步不前。

無視當今社會的節奏和文化,原封不動的傳承,真的是傳統文化最好的宣傳方式嗎?這個答案,市場可以告訴你。

就拿大家總說的戲曲舉個例子,你們可以問問身邊人,看戲和看電影他們選擇哪個,看演唱會和看戲他們選擇哪個?如果一門藝術已經變得不受大部分人的歡迎,那它是不是應該去改變和創新 。為什麼國家會有那麼多扶持保護戲曲的動作,只有脆弱的、無法自己生存的東西才需要保護。

戲曲本身好不好,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絕對偉大的藝術。但藝術也脫離不了環境,戲曲本身就是特定環境的產物 。戲曲從雛形開始一直根據環境需求改變,才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樣,怎麼就有人認為它不能碰了呢?那些口口聲聲說著戲曲的答主,請問你們買票去聽過幾段戲,你們支持過幾位戲曲演員,你們有多了解戲曲?

李玉剛到底做到了什麼?

很多答主都在質疑李玉剛表達什麼了,我怎麼沒看見呀。那我想問問你們,韓美林老師表達了什麼了,你們看見了嗎?崑曲張軍老師表達什麼了,你們看到了嗎?國家大劇院每天都會上演不同的藝術劇目,你們看到了嗎?

你們沒看到的東西不代表不存在,不代表沒有影響力。

李玉剛自06年出道至今已有11年,他跟京劇那點破事我已經不想再說了,從09年他的舞台劇《鏡花水月》發布會時梅家到場出面和解那刻起,他們之間的恩怨就已經擱置了,再爭辯這個沒意義。我想做的就是把李玉剛出道這些年做的當代表達與影響列舉一下。(說圈錢的那位,我至今沒見過哪種藝術形式會完全免費,我去看畫展、去聽音樂會、去聽藝術家講座、去學習畫畫和樂器、去看某個作者的書,沒有哪樣是不要錢的。當然也有免費的,網路上一抓一把的視頻,你倒是去看啊,恐怕是除了敲擊鍵盤不會幹別的吧。)

國外的李玉剛

國外的媒體稱李玉剛為「中國國寶級藝術家」,當然國內很多人不認的,他們認為李玉剛實力不夠,國內牛B的人多了去了,哪裡輪得到他。我不否認,能擔起「國寶」這兩個字的除了熊貓我還沒見過其他的。我想分析的是為什麼國外的媒體會這麼定位李玉剛。

李玉剛09年被中國歌劇舞劇院破格錄取,成為中歌正式演員,並被授予國家一級演員的稱號。同年應澳華文聯的邀請,在悉尼歌劇院上演了《盛世霓裳》演唱會,成為繼宋祖英之後第二個登上悉尼歌劇院的中國演員,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先生驚艷於李玉剛的表演,並為其演唱會題詞,並授予他悉尼「南十字星」文化金獎 。當時澳洲報紙也專版報道了他的演出,稱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演出後求籤名的當地華人)

2010年李玉剛帶著他新的舞台劇《鏡花水月》在日本東京劇院連演三場,日本坂東玉三郎專門去觀看、獻花,坂東玉三郎表示中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不如日本做的這麼好,但是看到李玉剛的演出覺得非常精彩,希望可以為他打造一場專門的演出。日本著名音樂家谷村新司也專門獻花祝賀。演出時團隊認為觀眾大部分應該是華人,但其實大部分都是日本觀眾。

(圖右為坂東玉三郎,不知道的自己百度去)

2011年維也納霍夫堡皇宮音樂會,獲外國男粉絲跪地獻花。

2013年新加坡《鏡花水月》演唱會,同年巴黎時裝周作為勞倫斯許特邀嘉賓開場走秀,以及2017年受邀隨總理參加中澳旅遊年,並演唱旅遊年主題曲。2017年在美國連演3場《李玉剛十年經典演唱會》,並受邀在在哈弗大學演講,以及獲封「亞洲傑出藝術家」。

這些年那些細碎的國外演出就不再列舉,我說這些並不是想顯擺李玉剛牛B啦,混到國外去啦,我想說的是李玉剛早前說他要用當代年輕的表現形式把中國傳統文化推到世界上,讓傳統文化在國際舞台能有一席之地,雖然這個夢想很大,過程很艱辛,他的影響力也有限,但是他真的一直在努力做這件事,一直在實現自己的初心,而不是像很多鍵盤俠只會陰陽怪氣的諷刺別人。同時他的演出也獲取了國外觀眾的認可,所以才有國外媒體「中國國寶級藝術家」一說,他們認為李玉剛表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是美的 ,是驚艷的,是讓人震撼的。(國內的牛人是多啊,但你們得去身體力行的做啊,你得給國外媒體和觀眾認識你的機會啊)

李玉剛在韓國被韓粉圍堵 一臉懵逼bilibili.com視頻

有人會說,李玉剛就是打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外衣欺騙外國不懂行的觀眾,戲曲出去會讓那些老外更加驚艷的,而事實呢,2013年李玉剛去新加坡開演唱會的時候,主辦方強烈要求不要用下面的照片做宣傳圖,理由是怕觀眾誤會是京劇而不肯買票。

戲曲圈的某些愛好者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李玉剛你別跟戲曲扯上關係。聽聽,戲曲已經被圈地了么,我一直認為戲曲是屬於大家的文化,而不是屬於某個圈子的,它沒有歸屬權,大家都可以去欣賞它,自然也可以從戲曲中獲取養分,最好的狀態難道不是大家都跟戲曲扯上關係么?有些人硬要把它圈到自己的領地里,也許這就是戲曲沒落的原因之一吧。

很多戲曲愛好者認為戲曲圈跟李玉剛是針鋒相對的狀態,其實真不是,李玉剛演出這些年也搭檔過不少戲曲演員,比如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韓巨明老師,在鏡花水月中一直飾演霸王與李玉剛配戲,已經有幾十場了,比如越劇名旦舒錦霞跟李玉剛的關係不要太好啊,還有評劇小香玉老師、崑曲肖向平老師,還有我胖友圈裡的崑曲小生施夏明參加比賽的時候還唱過新貴妃醉酒,包括現在新生代的很多年輕京劇人都是玉空間常客,國色天香節目後台胡文閣、宋小川還不是親親切切攬著李玉剛合照說笑,真的此一時彼一時,無須這麼執著的。

或許京劇與李玉剛的糾葛永遠不會消失,但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並不影響李玉剛的成長與發展。小建議送給還在糾結的人:與其糾纏別人不如壯大自己,不然就會一直在這個怪圈裡面,看不慣又滅不掉他,眼睜睜看著他一步步壯大,有天回頭想想不會覺得可悲么?

國內的李玉剛

很多人認為李玉剛不就是個普通的歌手嗎,出了幾張專輯不怎麼火,也就新貴妃醉酒和剛好遇見你傳唱度比較高,怎麼就敢說要做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呢。說出這話的人暫時不是李玉剛藝術影響的那群人,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在發展之初都不能達到廣泛的影響,你說一上來就覆蓋全國十幾億觀眾這是扯淡,李玉剛藝術最初覆蓋的人群是有一定欣賞能力且不狹隘且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人,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李玉剛的藝術在舞台,在劇院的舞台。

李玉剛出道至今推出了《鏡花水月》、《四美圖》、《昭君出塞》三部大型舞台劇。《鏡花水月》的靈感來自《菜根譚》: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四美圖》是中國歌劇舞劇院的優秀劇目,講述了四大美人的故事,國內巡演近百場了。《昭君出塞》是李玉剛親自導演的一部劇,帶領團隊親自採風重走了一遍昭君路,並由葉錦添、常石磊、方文山助力,「有一種離別最奢侈,叫出塞;有一種思鄉最深沉,叫家國。」講述了昭君的家國大愛。(為了做昭君出塞這部劇,玉先生琢磨了2年,有一版都訂好演出時間了,但他覺得不夠完美又推翻了,為此把北京房子賣了。)

這三部舞台劇從立意到布景到演出都非常的優秀,沒有現場觀看的也可以網路找視頻來看(版權問題昭君出塞暫時沒有視頻流出)。列舉其中一個例子,《霸王別姬》,這個京劇傳統折子戲不是任何人都看得進去的,京劇舞台非常簡單,沒有多餘布景,演員台上咿咿呀呀的唱,沒有什麼戲曲素養的人很難入戲,更別說喜愛了。李玉剛版的《霸王別姬》把交響樂加入進來,開場時更加恢弘,並增加了很多與霸王互動的戲份,整場演下來觀眾非常容易入戲,現場哭一片,演出結束後很多觀眾感慨原來京劇這麼美,但讓她看傳統表演,依然看不進去。

我的意見是:喜歡傳統的人就去看京劇名家表演,不喜歡傳統戲曲的觀眾留給李玉剛去感染,有矛盾嗎?幹嘛非得爭個高低,拼個你死我活的。李玉剛的藝術形式結合了現在社會的大眾審美,舞台美、舞美絢、內容不再晦澀難懂、演員身段美、唱腔美、講述的故事美,讓很多鍾愛日韓歐美的觀眾也能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這樣不好嗎?為什麼要一直踩踩踩呢?李玉剛引導觀眾幹壞事了嗎,李玉剛自己做壞事了嗎,他通過自身的努力取得今天的成果本身就是正能量的榜樣,他傳達的是美,讓當代的人更容易接受傳統文化有錯嗎?

舞台外的李玉剛

15、16年李玉剛鮮少出現在電視上,他推掉了很多節目,走遍了大江南北,去撿起散落民間的傳統藝術,緙絲、建盞、制茶、紙傘、造紙、古琴、壁畫等等。他堅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他去了敦煌、武夷山、龍窟、南京、蘇州、雲南等地方,跟民間手藝人學習,他的「玉空間」里陳列著他親手做的這些東西,以及他自己在傳統基礎上創新的東西,他把這些文化經歷彙集成了一本書叫做《玉見之美》,並資助了很多手藝人。

他熱愛一切傳統文化,哪怕今天已經不流行了,甚至不被大家提起的,也許做這些努力沒有大家想的那些回報(不能賺錢、不能賺名、沒媒體宣傳、不能吸引大眾的關注),但是他仍然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把這些文化串起來,通過不斷的試驗能找到一種形式讓大家重新接受這些文化。雖然李玉剛因為家裡窮沒上過大學,但他一刻也沒停止學習,在拜師韓美林老師之前,跟很多師父學習,寫字、畫畫、制香等等傳統藝術,並辦過2次畫展。

所以我百思不得其解,這樣努力宣傳傳統文化的人為什麼很多人要拚命踩,很多人都不願多了解他一點點就開始抄起鍵盤罵人,彷彿李玉剛做了多麼大逆不道的事情,而事實呢?就算你們不願買票看他的舞台劇,免費的電視節目總可以看吧,他在很多節目中都會提到傳統文化,都會講起這些,不看他的節目莫名的排斥李玉剛也沒關係啊,做個路人就好了嗎,幹嘛非得做那種既不了解又要詆毀別人的網暴呢,現實生活不如意啊。

所以說起來,人心真的太可怕了。當年李玉剛在《鏡花水月》演出尾聲,摘掉頭套,脫下女裝,抹花妝容,眼圈含淚唱起《葬心》時,現場觀眾無不動容,了解他的人更是泣不成聲,就是因為知道他一路走來承受了些什麼。

「怎受得住/這邊猜/那邊怪/人言匯成愁海/心酸難捱」

沒關係的,時間會證明誰才是正確的。

李玉剛 -葬心 東京演歌會版_明星_娛樂_bilibili_嗶哩嗶哩bilibili.com視頻


謝邀,以京劇為代表的相當一大批傳統文化正在史上最大的危機。就我個人來說,常常說傳統文化不能丟啊云云,但是我根本聽不下去京劇,也無法聽崑曲。
中國文化流傳至今,靠的不僅是繼承,更有創新。京劇的出現本身也是一種傳統與創新的結合。
我不了解李玉剛其人,但是他如果真的如他所說,能將傳統與流行元素結合起來發揚光大,是好事。

不要看不起流行元素。什麼是流行?至少流行200年的才能叫流行元素(唐詩宋詞在當年都是先就行於民間)!恕我直言,某些明星唱的某些東西,就流行個幾天,算個屁啊。


確定不是如果把傳統文化市場化賺錢么?……李提出過什麼根本上進步的戲曲改革理論么,換種舞台找個大眾編曲的這也叫表達……?

當代藝術走進大眾市場是他媽多搞笑的理論,藝術的發展居然要取悅人類藝術審美的平均值,當代人的普通人能把兩三百年前的藝術語言搞搞清楚已經逼格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好么……


利用不聽戲的人對反串對民間藝術的新奇,帶個戲曲殼子到處圈錢,
好嘛,你可以說宣傳了戲曲藝術,可是沒有哪家戲曲藝術是這樣的


我就想知道他表達什麼了?


跑個題,我覺得來自戲曲界的正當的不理解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大家都在為繼承傳統文化效力。但我們不接受無故的誹謗和謾罵,比如賺錢啊什麼的。
借殷雙喜先生在文藝研究上發表的"從現代到當代:全球文化視野中的中國當代水墨"來類比一下李玉剛式藝術。
節選
「當代水墨」是一種堅定的、不妥協的變革態度和不懈的探索實驗。而「實驗」之於藝術史的重要意義,在於它要執意地拓展前人未曾涉足之處。「當代水墨」的藝術旨歸,是要在「傳統水墨」體系之外,開闢更為寬闊的路徑,將中外藝術資源作為藝術探索的出發點。也就是說,在「傳統水墨」的基礎上實現語言的當代轉換,即新的材料運用、圖像形式和語言技法的同步生成。「當代水墨」應體現一種學術批判精神,即對某種公認的普遍性的東西加以反思,尊重藝術家個人對世界的獨特感受與圖像表達,在包容性、開放性的心態下尋求水墨藝術的當代延伸。而「水墨」的概念,並非拒斥色彩和材料,它不僅是指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媒介,更是指一種具有人文關懷的當代藝術家的生存方式。可以說,「當代水墨」的藝術價值更側重於「當代」,它與「傳統水墨」「現代水墨」有著密切的聯繫,但卻是一種以水墨為媒介的新的藝術形態,其表現方式雖然仍是平面性的繪畫表達,也有了許多空間中的實物製作,但它更多的還是水墨材料藝術而非水墨畫。


心裡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追著李玉剛的巡演,走遍各地城市,看遍各地風景,嘗盡各地美食。


從初中開始喜歡李玉剛,到現在大概六年多了,這幾年裡李玉剛變化非常大,最初就是喜歡他的歌、喜歡他的表演,覺得他善良、堅韌,現在沒那麼狂熱了,反而更能冷靜下來思考一些問題。我認為說李玉剛對弘揚傳統文化做出了貢獻,是沒問題的,但是說他是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就太誇張了。

首先,傳統文化這個概念包含的東西太多了,詩詞歌賦、書畫、服飾、飲食、哲學、戲曲、工藝、民族精神、歷史等等都可以算作傳統文化。李玉剛對這些方面皆有涉獵,他在舞台上演繹的《貴妃醉酒》《霸王別姬》自不必說,他也曾拜師學畫,也曾走訪敦煌、建窯等,也曾穿漢服錄節目,也關注緙絲、雲錦等,但是從《玉見之美》來看,他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大多淺嘗輒止,而且沒有深入到精神層面。可是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粉絲因為他而關注這些東西,從這種意義上講,他對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播是有貢獻的。另外李玉剛還曾經走上過聯合國總部、悉尼歌劇院、維也納皇宮、日本東京藝術劇院等國際舞台,確實將中國文化帶出了國門。

第二,無論漢服還是戲曲,都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並不是傳統文化本身,大多數李玉剛的粉絲都認為自己聽聽戲曲穿穿漢服就是傳承傳統文化了。這其實是一種浮躁和盲目的自信,他們忽略了傳統文化最本質的思想精神層面東西。現在與漢服對應的一個詞叫「影樓裝」,我認為「影樓裝」既然以用途命名,那麼在演播室里出現的漢服哪怕形制再正確,它也是一件影樓裝。李玉剛的粉絲時常穿著漢服去李玉剛錄製的節目做觀眾,滿懷「文化自信」,殊不知當她們為了一張李玉剛的簽名穿著漢服推推搡搡的做法,恰恰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莫大的諷刺。

第三,傳統文化沒有錯,李玉剛也沒有錯,作為一個藝人,他沒有義務像學者那樣去傳播文化,他的目光和足跡能涉及傳統文化已經很不錯了。用一個不太恰當的說法,「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每個人接受到的傳統文化是怎樣的每個人自己心裡都應該清楚。李玉剛對傳統文化的傳播之功就在這裡,能不能透過這些現象深入歷史的深處,抓住傳統文化的本質,就看個人了。


挺好,但也沒到那種高度嘛。。。

我以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應該是「與時俱進」。。。但b「不忘初心」


我十分衷心且熱烈的希望,李玉剛先生不要和戲曲扯上關係,有人說他犯不著沾戲曲的光,同理,戲曲也不是很想沾他的光。


對於李玉剛,我覺得他可以說是比較出色的反串演員,但是希望他不要打著傳統戲曲的旗號去宣傳,在反串上下下功夫,說不定他能成為反串界開源立派的"宗師", 科班出身的戲曲演員是他不能比的。他一味的向戲曲,強拉硬套,無非是急功近利,想成名立腕,希望他能靜下心,多在自己擅長的地方多發展發展
對於說他傳揚了戲曲,我並不這樣認為,他傳揚的並非真正的戲曲,這樣的傳揚不要也罷,就像趙本山說他的二人轉,真正的傳統二人轉並不是趙的樣子,他經常說自己是二人轉演員,他包括那些徒弟,現在又有幾個堅持在舞台上唱二人轉正戲呢。
戲要唱給知音聽,如若不知音,這種泛濫的宣傳,是對戲曲與傳統文化的一種踐踏


他的東西應該說不上是傳統藝術吧?別沒事兒和京劇靠,京劇也好,崑曲也好,沒那個味兒的。戲曲不是他隨便比劃兩下的。


推薦閱讀:

有哪些適合水彩初學者臨摹的古風畫冊?比較精緻的?
如何評價河圖的代表作《風起天闌》?
如何評價許嵩最新單曲《蝴蝶的時間》?
有哪些好玩的中國風遊戲?

TAG:藝術 | 音樂 | 戲曲 | 中國傳統文化 | 中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