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說花木蘭不是真的愛國,這種說法正確嗎?

語文老師給我們講木蘭詩的時候,聲稱花木蘭當時是別無選擇,並不是真的熱愛國家,這種說法正確嗎?如果他說的不對,我該如何反駁?


先和題主探討一下花木蘭替父從軍是不是身不由己。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木蘭是鮮卑族的姓氏。其中有句云:「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這裡的「可汗」符合當時百姓對北魏皇帝的稱呼,所以基本可以斷定,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北魏。

北魏實行的是「府兵制」,即朝廷將部分民戶歸為「府戶」,免其稅務賦役,但這些府戶必須無條件服從國家安排,世世代代服從兵役。當國家需要打戰的時候,府戶必須出一個男丁應召出征,父死子繼,兄亡弟續,不得違抗。

文中描述的「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也符合這一點,即花木蘭他們家是府戶,必須上戰場。比較坑爹的是,府兵制雖然包分配工作(上戰場),但是不負責培訓技能(殺人),也不報銷車費和採購費。入伍所需的盤纏,馬匹,兵器等等,全部需要自己解決。所以木蘭只好先「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再「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啦。

府兵制由北魏興起,隋唐依然沿用,直到中唐以後才逐漸瓦解,到了宋之後,開始實行「募兵制」,當兵上戰場純屬自願,並且工資福利補貼,各種待遇大大提高,這些都是後話了。

所以,花木蘭的的確確是,別無選擇。

那麼,別無選擇是不是就意味著她不愛國呢?《木蘭詩》里沒有直接表達花木蘭愛國情感的句子,只用寥寥數筆描繪了戰場之苦:「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我也不好妄加揣測,但是我想到了一副對聯: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我覺著上文所表達的「論心和論跡」的意思,放在「愛國」這種情感里也同樣。

花木蘭為國家出力上戰場,不論她最初的想法如何,「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的功勞事實擺在那兒,難道不比那些口口聲聲說要收復釣魚島的嘴強王者愛國嗎?

車爾尼雪夫斯基(不是我編的)曰過:每一個偉大人物的歷史意義,是以他對祖國的功勛來衡量的,他的人品,是以他的愛國行為來衡量的。所以,不論花木蘭這個人物是歷史真實存在過的,還是後人塑造的文學形象,她「愛國」的這份情感,都是不容置疑的。


跟南北朝時期的人談愛國就和跟中世紀的騎士老爺談如何實現共產主義一樣


我一直以為花木蘭的故事是關於孝順的,啥時候成愛國了???
她是怕老父親身體撐不住戰場的兇險和艱苦,才去替父從軍的呀。


木蘭代父參軍肯定是「孝」的,而無論她是懷愛國之心還是被迫無奈參軍,也都是行動上真正上戰場保家衛國建功立業了。但實際上《木蘭詩》除了詩歌審美價值外,很重要的價值是其生動描繪和記錄了時代背景下人的故事和命運,從而得以一窺當時時代大運。就是這樣一個鮮活的女子和關於她的一個動人的故事。後世無論將其樹立為「孝」的典型,還是「愛國主義」典範,多少都是被當作政治宣傳工具使用的。我覺得看古代的詩歌,大可拋開中學語文課本層次的政治色彩,不要管一個人是不是愛國,是不是忠孝兩全,而單純看這首詩好不好,詩裡面人物和故事是否能夠(哪怕只是稍微的)感動你。


你可以問問老師:
您教我們讀書是因為熱愛教育事業呢,還是身不由己呢?
論跡不論心,論心天下少完人。


這是擱千百年前的古代找愛國主義的存在感?什麼貓餅都是。


其實花木蘭這個人物可以延伸出來的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作為一個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人物形象。花木蘭在當今的時代面臨著與許多歷史人物相同的遭遇,那就是在當前的價值觀中,人物的形象是否發生了轉變。而花木蘭值得思考的地方有很多,並不單單局限於歷史的考據,趁著這個問題簡單的探討一下。


1.歷史與藝術創作

近期有關花木蘭最熱門的事件是賈玲「惡搞」花木蘭,起因是賈玲在《歡樂喜劇人》當中惡搞了一番花木蘭,賈玲版的花木蘭是一個貪吃、不孝、胸無大志、貪生怕死,被父親騙去當兵的「傻大黑粗」的形象。但是一播出來,引起了一個叫「 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的組織不滿,結果在網上引起了一番激烈的討論,爭論的焦點是賈玲的表演是否屬於玷污歷史人物。

其實這個問題表面上是在討論惡搞的底線究竟在哪裡,實際上它折射出歷史學領域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歷史的藝術性問題。眾所周知,歷史是必須有載體的,可以是語言,可以是圖像,可以是文字,甚至可以是音樂。而這些載體卻又是主要的藝術創作手法。那麼,在歷史的記載中,不可避免的受到記錄者主觀上的影響。隨著生產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的提高,歷史越來越不滿足於「記錄」本身,而是需要適合讀者,特別是普通人的閱讀需要。所以史書的藝術性變得尤為重要。而其中最為經典的莫過於司馬遷的《史記》,我曾經回答過這個問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72707/answer/43131540,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說出了《史記》的兩個特點。前者是《史記》的歷史性,後者則是其文學性。既是史書,又是文學,這一點是與《史記》之前的史書有著截然不同的一面。

再回到花木蘭這個問題本身,雖然花木蘭是否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都是個需要討論的命題。而討論虛擬人物的歷史性似乎是個很矛盾的問題。但是我們要知道,任何藝術創作都脫離不了它所在的歷史環境,特別是像《木蘭辭》這樣來自民間的創作,反映得正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需要,甚至可能是許多歷史人物的合體,其歷史性無需置疑。在這個基礎上,她的形象在歷朝歷代得到不斷的加工,逐漸豐滿,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認知的「花木蘭」。

從藝術上講,賈玲的小品屬於對花木蘭形象的再創作。在這樣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人們對於藝術創作越來越挑剔,惡搞顯然是一種需求。但對歷史人物的再創作不應脫出於人物的歷史背景,否則得到的只是一個名字,一個皮囊,而其中的精神卻早已不見。現在被無數人詬病的「抗日神劇」,正是犯了這種只顧創作,而不尊重歷史的錯誤。

賈玲的花木蘭


2.花木蘭愛國精神

這個就是題主語文老師所提出的觀點——花木蘭並非愛國才去從軍,而是別無選擇。這種觀點由來已久。與我們的認知不同,這種觀點並非嘩眾取寵,因為最有說服力的論點正是其歷史背景。

關於花木蘭的所在的時代的說法也是五花八門,有說是南北朝北魏的,有說是隋唐的。現在一般認為是南北朝。其實無論是北魏還是隋朝,都不得不提到「府兵制」這種兵制。所謂「府兵制」是鮮卑人的兵農合一的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平時耕田,戰時出征,與漢族的屯田制有相似之處。關鍵的地方在於府兵出征時,必須自備武器,盔甲,馬匹和赴役途中的糧食。而《木蘭辭》里「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剛好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木蘭家正好是登記在冊的府兵,必須要出一人入伍,實際上應該是她的父親或者弟弟出征,但是木蘭心疼自己的親人,選擇男扮女裝替父從軍。假設木蘭是真正的歷史人物,從她的主觀出發,與其說她愛國出征,還不如說是她是為了盡孝道。而且在她的那個歷史環境下,服兵役對家庭來說是一件很大的負擔。除了經濟上的花費外,戰爭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頻繁,怕是再愛國的人民都會吃不消。府兵制的弊端,在於不能夠適應長時間大規模的戰爭,同時對服役家庭也是十分巨大的負擔,所以在唐朝中期被僱傭兵的募兵制所取代。

但是,「愛國」這個概念在不同的時代其實理解不盡相同。現在我們所說的「愛國主義」是對應著現代國家觀念產生的。而在古代,自商周以來,宗法制形成了「國」「家」和一的架構,皇帝和皇室成為國家一統的象徵,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儒學和三綱五常的政治哲學又從價值觀上強化了這種秩序觀,可以說我國歷史上整個封建社會階段,「忠君」便等同於「愛國」。所以許多愛國志士其實都表現為忠臣,這是歷史的局限也是統治的要求。

所以木蘭就算主觀上並非自願出征,但是她選擇了替父親執行兵役,也算是承擔了對國家和君主的義務而不是逃役,從這個角度來說,她就是忠君愛國的(當然也有人說她犯了欺君之罪)。更何況她還在服役期間有著傑出的表現,自古忠孝不能兩全,而花木蘭恰恰卻同時做到了這兩點,這樣的形象自然被後世傳為佳話。

北魏騎兵


3.木蘭的女性精神及男女平等

提到花木蘭,除了歌頌她的大忠大孝,還有另外一點經常被提及,就是作為優秀女性的代表,象徵著封建社會女性的解放,甚至被稱為男女平等的新紀元。但可惜的是,這是一個一直以來的誤區,古代封建社會許多女性藝術形象,其實背後都有著深深的男性社會的烙印。

以木蘭為例,木蘭形象的成長和頂峰,實際上她並不是以女性的身份去完成的。而是男扮女裝以男性的身份去完成。眾所周知,自古以來戰爭都是男性的專利,木蘭換上的是男裝,但實際上她換上的是另一個性別符號。她以男性的身份參與了戰爭,獲得了成功,恰恰證明了仍然是男性的成功。而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如楊門女將,佘太君和女將們代替不單單是男性,還是其丈夫的職責。而水滸傳一百零八將裡面的三位女性算是小說里少數幾個正面女性,扈三娘基本就是一個武將,母大蟲和母夜叉乾的事甚至比男人還男人,而她們的形象顯然是傳統社會裡對「正面女性」的認識。對於男女平等的追求實際上是女性不顧一切得向男性看齊。

楊門女將

--------------------------------------------------------------------------------------------------------------------------

說了那麼多,其實不論花木蘭其人其事存在何種爭論, 她的影響和價值卻早已得到人民群眾的公認,劉大傑先生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說過:「考證這些無稽之談(指花木蘭是否史有其人),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 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首先重複一下詩詞背景,木蘭的人設是北魏的世兵軍戶,世代為兵,父子相替。家住北方邊境附近,可能就是六鎮的邊軍。平時務農,閑時操練,戰時按戶征丁入伍服兵役,兵種可能是輕騎兵。替父從軍效忠的是拓跋鮮卑的可汗,即北魏皇帝。挨揍的「燕山胡騎」是北方草原上的柔然汗國。木蘭參與的「可汗大點兵」的戰爭時間長,範圍廣,又刷了一波軍功,可能就是太武帝比利王吊打柔然和統一北方的那幾場戰爭。不認同背景的話下面也別看。

不正確。

北魏哪來的愛國,根本沒有現代的民族國家,國家是拓跋氏的天子的,輪得著你來愛嗎?「愛國主義」在那時即使存在,也並沒有被提倡,出於民族主義(我愛這大鮮卑怕他完?)或愛國熱情(我愛這大魏怕他完?)主動參軍,當時可能會被當成有毛病,你在史書上看到有人發表過類似觀點嗎。那時只有忠君,報國就是報效君王,怎麼算忠君,文死諫武死戰,立下戰功就是最大的忠君報國,她不願意出仕當尚書郎,是因為隱瞞了性別,即使是鮮卑族的朝廷,女性也不能仕官。在古代中國,參軍和出仕,除了混口飯吃之外,往往出於建功立業光耀門楣的個人野心,這種雄心在傳統文化里是被肯定被鼓勵的。至於她是不是真心的忠君,還是表面忠君,內心想著謀反,反正她自己的主君都不認為她有問題,那我們只能認為沒問題。

柔然,被拓跋燾改為侮辱性的稱謂「蠕蠕」,建立者名叫木骨閭,是北魏先祖拓跋力微手下的奴隸,後來因罪逃亡,糾集亡命,其後代建立自己的部落,成為拓跋鮮卑的附庸。苻堅敗亡後中原大亂,拓跋鮮卑南下逐鹿,柔然趁機坐大,統一漠北,成為強大的游牧汗國,年年襲擾劫掠魏國邊境,威脅平城。柔然襲擾邊境,又打不著平城城裡的可汗,倒霉的只有邊境居民,抗擊柔然不必出於虛無的愛國主義,而是保衛鄉土、捍衛自己財產和利益的實際需要。


至於是否是別無選擇,這種按戶抽丁的徵召兵當然沒選擇,但問題是,抽丁抽的不是她呀,被徵召的是她爹,「卷卷有爺名」,她選擇替父從軍,就是做出了選擇,其動機即是孝義。而且原詩里並沒有明確說她爹打不動仗了或者身體不好。

上了年紀的老兵再次被徵召入伍,歷朝歷代都是很正常的現象,這些兵員有作戰經驗,可能還擔任軍官。他們是一隻隊伍基層的中堅力量,老兵帶新兵才有戰鬥力。原詩里她爹並沒有逃服兵役的正當理由。

另外軍戶制度的優勢之一就是專業化,既然世代要被徵召入伍,那麼為了在戰場上活命或者立功,這些老兵老軍官,有條件的從小就會對下一代進行軍事教育,自幼修習騎射,入伍就能混個小軍官。至少她會騎馬,在座的各位會嗎,不會騎的新兵蛋子直接上馬打仗,估計要被顛下來摔斷脖子。這個技能可是要學一陣子的,可能她家裡養的起至少一匹馬。你們知道養這畜生有多貴嗎。學習騎射和武藝在古代是一大筆教育投資。

而且從後面的詩句來看,他們家遠非尋常軍戶屌絲,而可能是鮮卑人貴族,地位不低,家財還是比較富裕的,家裡有豬有羊,還有東閣、西閣好些間房屋,還能買的起馬匹馬具,馬匹和武器等裝備,貴的要命。這在古代至少是富農地主以上了,其父可能至少是個小軍官。如果只是單純想逃避兵役,恐怕方法也有不少,用不著搞這一出虧本買賣。

所以木蘭從軍絕非動畫片里那樣腦子一熱,相反被徵召是可以預見的,她可能對此早做了準備,甚至可能還參與了地方官方組織的軍事訓練。如果一個不通武藝、不習戰陣、不懂兵法的傻白甜,能夠最後「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嗎,早就變成炮灰了。所以,我認為木蘭替父從軍,並非單純出於兵役強迫,而是有建功異域、青史留名的功業心在。

綜上兩點,我認為木蘭從軍雖然是其兵役義務的強迫,但她也有主動性,並非完全為了讓父親逃避兵役,是個忠孝兩全、獨立自主、有勇有謀、有宏圖大志的少女英雄,最終北勒燕然、平滅蠕蠕,功成身退,衣錦還鄉,這簡直滿足了古代士大夫的所有理想,使得木蘭辭傳唱千年至今。


直到現在這種普及義務教育的年代,都有大把的人搞不清楚國家安定和平才是屁民日子最好的時候,古時候那種狀態哪有什麼愛國不愛國的。

古時候,參軍,要麼是被徵召的,要麼是想要一口飯吃,想要靠參軍出人頭地的都少。什麼有思想覺悟愛國參軍的,我就舉個例子:辛棄疾。他爹是當官的,自然思想覺悟和普通人不一樣。

像花木蘭這種代替被強制徵兵的父親去的人,愛不愛國?至少從木蘭辭是看不出來的。很明顯,能夠堅持打仗10年,備受軍隊愛國主義熏陶,忠誠和愛國是肯定有的。但一開始有沒有?不好說。


南北朝人士表示:我也想愛個國呀,你讓我愛哪個?


首先一個問題,花木蘭到底存在不。
正史沒有明確的記錄。
沒有存在就跟以前小學教科書上面某科學家小時候用無影燈幫助醫生給他母親治療闌尾炎一樣侮辱醫生的歷史。順帶侮辱物理學的歷史。
不存在那麼這個問題就沒有意思了,反正你老師就那樣,你過你的日子,別理老師。傳播愚昧的老師,你糾結他的話毫無意義。
但是不代表它不存在,赤壁之戰沒有明確記錄規格不代表它就不是一次著名戰役。
三國後面有不少人用周瑜孔明來稱讚一個人。而花木蘭能流傳這麼久。說明很有可能存在。
假設木蘭詩全部成立。
根據木蘭詩,可以得知木蘭後面是做到了一定的官位。如果是為了錢財那麼結尾不會是那麼寫的。
所以說花木蘭替夫從軍是為了親情,那麼勇猛作戰是為了什麼,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是什麼,原文沒有記載,我也不瞎猜,你自己思考。
而且木蘭詩裡面有些細節是頗有意思。
前面交代了她爹跑不掉,必須去當兵,說明是個有地位的兵,小蝦米誰這麼重視?那麼她去當兵必然會遇到認識他爹的人,然而依舊沒有毛病,依舊混過去。
還能作戰,這是個謎,她到底多強壯?或者她本來很瘦弱但是擅長指揮作戰?
要麼是眼睛瞎,相差20到30歲楞是沒看出來,要麼是運氣極好,矇混過去了。要麼是她爹本來就有一定地位。這些內幕沒有提及。
外加前面交代東買西買這儼然就是一個騎兵,以前沒有覺得什麼,後來玩了遊戲才知道騎兵多麼金貴。而且軍隊用的馬不能參與農業生產,不然馬就廢了。
換成現在就是要打仗了,其他人兩手空空就去領槍訓練上前線,花木蘭開著坦克裝著彈藥帶著手槍並且裝備還全部是新買的,就去報道了,長著年輕人的面孔楞說自己是中老年人,比較瘦弱還說是個老兵。傻子都看的出裡面貓膩。
後面還上帝都去見主席都沒出事,裡面貓膩就更大了。
由於沒有交代,不過花木蘭是個騎兵是現在最讓我不能理解的。普通農民不可能這麼有錢,木蘭出身如何成為疑點。
如果驅使花木蘭作戰的是親情,她大可以混日子混到時間就回家,所以可能性很小。
那麼到底驅使花木蘭作戰到底是什麼,愛國還是上司所迫還是其他原因,原文沒有明確記錄,正史沒有明確記錄。看你理解了,反正疑點很多,我認為花木蘭是有可能不存在的一個人物。
也歡迎有學歷史的人用真材實料反駁我的觀點。


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來揮去他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
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的缺點和創傷。
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
去吧,蒼蠅們!雖然生著翅子,還能營營,總不會超過戰士的。你們這些蟲豸們!
魯迅已經把我想說的都說了


語文老師說的不差,其中心思想是孝道而不是愛國。
第一段就交代了,可汗要打仗了,點兵冊卷卷都有木蘭父親的名字,木蘭考慮父親身體情況,毅然參軍。
另外還有一個我想提,木蘭詩中以木蘭這個女性為主角,像是封建社會對女性地位提升的一種要求(這是我猜測)


如果實在是無法理解。那就建議背誦全文~(*^ω^*)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迹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百度百科


花木蘭:我一個以節孝聞名的的封建時代女英雄,說怎麼就討論我愛國的問題了呢?


參軍即是愛國,上陣殺敵即是愛國。


多少年按孝道宣傳的典型……怎麼和愛國扯上了


花木蘭講的是孝道吧。。。本來就和愛國沒關係


這其實說白了跟動機論和結果論異曲同工。

兩個黑幫火併,兩敗俱傷警察漁翁得利,保障治安。
火併正義嗎?
如果黃繼光堵槍眼之前有個戰友拉了他一把只因為想救他,結果全軍覆沒。
救人不正義嗎?

沒法判斷。
我覺得你們老師的意思就是,花木蘭的的確確做了愛國之事(結果),但出發點卻不是愛國之心(動機),因為出發點是孝,是愛家。

這種問題討論起來會非常沒有意義,因為一旦加上了「真正的」這三個字,愛國的範疇會變得很小。
經過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比較之後的愛國,不叫真正的愛國,因為你心中還是有私慾的,如果私慾太大,你還是會選擇不愛國。
經過別人的鼓勵與煽動之後的愛國不叫真正的愛國,因為你心中是有怯懦的,要不是有別人你也不會去愛國。

這麼說沒錯,確實不能叫「真正的」愛國。
不過,有意思嗎?把一個愛國者的心態分析得那麼清楚,有意思嗎?是人三分惡,每個心裡都有惡,都有怯,結果不能質疑就去質疑動機,說他雖然是個好人但不是個「真正的」好人。。。
有意思嗎???


不正確。
為什麼不正確?
因為當初我們考試就是這麼考的。
「忠孝兩全」,是花木蘭的人物性格之一,忠,即為忠於國家,就是愛國主義。
當然了,時過境遷,我說的也不一定對,具體情況請查考綱。
請仔細回憶你們老師說話時的語氣,是義正言辭地講,還是說——「雖然說你們考試要這麼寫,但是實際上根本就是……」
如果是前者,我依然保持質疑,因為這考綱也改得太快了吧。
如果是後者,忘了就好,花木蘭愛不愛國對於你的人生沒多大幫助,你要想過好你自己的人生,首先你得知道自己要不要愛國,其次你要考個好成績上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還要有一個一心一意愛的人。
有時候真相併沒有那麼重要。
比如說敘利亞毒氣事件,國人口口聲聲說是美國搞了個大新聞,隔個太平洋美帝國主義人民就說是俄毛子的鍋。
誰的聲音都不小,可惜誰也不能讓誰閉嘴,真相為何還得看實力。
不過只是一首千百年前傳唱至今的樂府詩,你我也不是花木蘭,怎知她愛不愛國?
身邊人尚且知面不知心,隔著歷史那麼長的車輪印,那些過去早不知道被軋了多少回了,又有誰能給花木蘭的性格下定論?
哦對了,一開始我說「人物性格」。
請注意「人物」這兩個字。
它所代指的不是歷史上真實的花木蘭,而是木蘭詩里那位。
木蘭詩提現出她愛國她就愛國,你說你看不出來,那是你文學功底不夠。
畢竟編考綱也不是兒戲,都是精通中國語言文學的專家教授和磚家叫獸們寫出來的。反反覆復改了那麼多年,還是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
至於花木蘭愛不愛國,寫到這裡我也沒什麼想法了。畢竟誰也沒要求木蘭詩寫的就是真正的花木蘭啊。
說她愛國吧,萬一人家只是為了讓老父親不要上戰場呢?
說她不愛國吧,萬一當初誰也不愛國就她愛呢?
或許她也不愛國,也不是為了孝順,而是想做一個女權主義新鬥士呢?
或者只是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啊,人家能凱旋歸來戰功赫赫說明人家實力不淺而且隱藏了那麼久都沒被發現多聰明啊,只不過身為女性罷了可是老父親和弟弟都不會打仗,讓她去不是最好的選擇嗎?
說不定歷史上根本就沒有花木蘭這個人呢。說不定我們的歷史是偽造的呢。說不定地球的歷史都是偽造的,人類只存在了三十年,是一種神秘的力量給全人類添加了對於歷史的記憶也說不定呢。
說不定……
說不定我們都是泡在營養液里的大腦,其實這個世界是虛擬的根本不存在呢。
對不對?
所以省省吧,別再追究了,誰也沒資格代表另一個人,況且還是隔了那麼久的歷史人物。
能好好活著啊,就不錯了。


那麼,吳三桂,洪承疇,汪精衛他們,也不是真的叛國了?


推薦閱讀:

李商隱和郭敬明的寫作風格有何異同?
有哪首詩讓你覺得如果它是你寫出來的,此生也無憾了?
如果要拿堂吉訶德和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人物進行比較,您想到誰?為什麼?

TAG:歷史 | 教育 | 文學 | 語文 | 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