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太平公主真的是心狠手辣么?武則天那麼喜歡她,為什麼不傳位給她?至少也不能讓她結局那麼悲慘吧。
這個問題建議先參考 「武則天為什麼能成為我國唯一的女皇帝? 」 Mimiron的回答,我覺得很有道理。
接下來,說一下為什麼武則天沒有傳位給太平公主,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
武則天壓根沒想到,武則天之所以稱帝,並不如很多人所想當然得的那樣,因為她是一個女權主義者,恰好相反,武則天是一個皇權主義者,她的爭奪權力的最主要出發點並不是女人為什麼不可以當皇帝,而是」我想當皇帝,我要當皇帝,我能當這個皇帝。「
在武則天的考慮的傳位人選中從來沒有太平公主的位置,這一點從武則天對待太平公主的態度中就表現出來,武則天在對兒子們的防範與狠辣,和對太平公主們的寵愛明顯不同。中國歷代皇帝對繼承人的態度都是很微妙的,對公主的態度都比對皇子好很多,更有親情,唐朝的皇帝們甚至有因為捨不得,抱著公主上朝。
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公主更安全,沒有政治威脅,因為她們從來不在繼承人的考慮之列。武則天正是因為從來沒有想把太平公主列入繼承人名單,才會對她那麼喜愛。
二,
傳位給太平公主有巨大的文化阻力,政治阻力,鏈接問題里Mimiron的回答里已經提到了,在中國傳統父系宗法制下女皇無法解決繼承問題。
武則天幾乎把所有那個時代阻擋女人登上高位的一切障礙都突破掉了,為什麼最後無奈只能傳位給兒子,讓她幸苦建立起來的武周王朝一代而亡,因為武則天的權利本身就來源於傳統文化(母權和孝道,)。武皇作為一個個體改變了權力的分配,但她無法與一種文化結構徹底決裂。
三,
此條解釋一下,在李武兩家中為什麼選著李家後嗣。
唐朝人和官僚階層在當時之所以能普遍接受武則天稱帝的一個重要原因武則天被當作李家的媳婦,李家的女主人看待,是妻代父執政,母代子執政,認為她最後還是會把天下傳回給李家的。
武則天傳位給李家後嗣除了想在身後得到合理的祭祀身份以外,還有現實的政治形勢逼迫她這麼做。武則天篡位,女主執政又清洗了李唐宗室,已經挑戰了太多當時人的底線,傳位給李家後嗣在某種程度上算是為了維護手中的已有權力的妥協。
四,
接上條,此條解釋李家後嗣里武則天不選女性後嗣(專指太平)的原因。
首先,無論是唐朝從父概念的流行,還是從當時各種政治鬥爭陣營劃分,太平更多是被是被作為李家後嗣來看待,而不是武家的媳婦。
中國古代皇位繼承在大多數朝代度其實並不是皇帝能完全一言堂的,如嫡長子繼承製是祖宗之法,雖然經常被立賢不立長突破,但大多數時候還是一條原則性的規矩,是要顧忌儲位之爭引發的朝政動蕩和國本不穩的。
但另一方面,立儲與傳位是顧忌政治勢力和階層勢力的平衡同樣是重要的,太宗立李治除了長孫皇后的感情因素,李恪的煬帝孫之礙,很重要原因之一長孫無忌背後的關隴大族的勢力。
傳位給太平既沒有法理支持也沒有官僚支持,立一個女性儲君不同,等於公開和官僚階層作對,挑戰了儒理統治的根基,皇帝和什麼人共治天下,宋朝人說的很明白,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二武則天之所以能坐穩皇位,最主要的原因是酷吏政治穩定了官僚階層,她不可能去撬自己牆角,把剛穩定的統治又掀翻,對於武皇來說自己手裡的權力才是重要的。
現在很多人想當然覺得太平是李家後裔,當時大多數政治勢力也是把她當做李家陣營來看待。但這是僅僅考慮太平個人,從太平這一脈皇位傳承下去,子嗣還是姓武,到最後這到底武家的天下還是李家的,武家又翻盤了怎麼辦,官僚階層可接受不了這結果,這有點類似李恪是煬帝外孫的意思。
從武皇的角度,她雖然很想武周延續下去,假設她有過立太平的想法,但這裡面變數太大了,且不談她死後太平順利繼承皇位後會不會和武家分享權力,如果太平不想被武家掣肘,血洗武家又當如何。
另,太平真繼位了,大臣們也不會同意大權旁落異姓,一定會要求太平傳位給李家旁系男性後嗣或者挑出她的後嗣之一改姓李。不同意?那就來個一翻兩瞪眼,反正按初唐那政變的頻率分分鐘換個皇帝也不是事。綜上,傳位給太平可行性不高,政治後果無法預估,官僚階層根本不會答應。
五,
哪怕把太平公主算入皇位繼承人的考慮之列,她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還有待考量,起碼她缺少足夠的作為一個國君的行政治國的政治經驗。雖然太平公主遺傳了武則天的政治頭腦,經歷了從武后掌權到到死前種種政治事件,有很好的政治敏銳度。
可是,據可考證記載,太平的參政經驗是從武周后期開始的,無論是周興來俊臣事件,神龍政變,唐隆政變,中宗時期開始長權勢,睿宗時期公主和太子相爭等等,所表現出的政治素質都僅限於權術如政變,政治陰謀方面,並沒有表現出治國方面的政治能力,而武則天在稱帝前已經掌權三十多年,有很好的行政能力,而太平公主並沒有表現出這種能力。
而太平主斂財和奢靡的的作風在平民百姓里風評也不是太好。長安城周邊的無數地皮,城內多少商家都是她的私產,且食邑一萬戶(唐朝普通公主的食邑通常三百戶封頂),佔大唐每年歲入幾十分之一。太平死後被抄家,結果財貨地產,物業息錢核算了好幾年都還沒點算清楚,和嘉慶扳道和珅,抄家抄出8億兩白銀,十年國庫收入一個道理。而武皇除了大搞土木工程,個人形象上還是挺節儉的。
綜上所述,是我個人的見解,為什麼武則天沒有傳位給太平公主的原因。
這一部分說,為什麼太平公主沒有通過篡位成第二個女皇,也是三個原因
一,
權力不穩固。如上一樓@季水所貼出的記載如」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嘗與太平議否?「,「時宰相七人,五齣公主門下。又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羽林軍李慈皆私謁主。」
太平權勢雖大,但僅限於中央高級官僚階層。一旦被別人搶先發動政變,連個退路都沒有直接被一網打盡。就如先天之變里,李隆基拿下羽林將軍,控制住太平旗下的宰相和重點中央官僚,逼宮太上皇李旦,太平立刻完蛋。
雖然有一說是太平先發動政變被李隆基得知然後自保,但我覺得這不合理,太平公主之前參與了了神龍政變,策划了唐隆政變,如果她真想要發動政變,不可能那麼疏漏消息,沒有任何應急對策,這麼快被一網打盡。
對比武則天,稱帝前當權三十多年,各個基層的官員隊伍都有她的人,位置穩的多,況且很多人都是真的忠心於武則天的,都是她曾經親手提拔上來的,政治忠誠度較高,還有武家外戚的支持安插在各個軍政要位上。而太平門下大多都是依附於公主的權勢和錢財,樹倒猢猻散嘛。
二,
太平公主且不論在她死前的那幾年掌權勢最盛的時候,仍然離她真正登上皇位還離的遠很。
慫恿睿宗廢了李隆基立長子,玩的還是武則天早年玩爛的了把戲,廢強立弱。
武則天遇到的對手都是雛弱的兒子們,李治也常年卧病在床必須和人分享權力,武則天有足夠的時間積攢她的政治實力,太平公主的碰到的是開掛的對手,自己還沒有練裝備的時間。
再者說,太平就算按照武皇的劇本繼續推進,真成功讓睿宗把李隆基給廢了,立了一個弱太子。
睿宗可以換一個太子,但她不可能把皇位傳給妹妹,太平公主在睿宗時期之所以獲得巨大的政治權力,除了有擁立之功,還因為睿宗想藉助授予妹妹權勢來平衡李隆基的勢力。
太平真要朝稱帝走下去,還得廢了睿宗,武則天做皇后時廢太子有合法合理的發言權,做太后時廢皇帝有孝道和母權做支撐,太平拿什麼來廢睿宗,一個前朝的公主無論權勢多大都不可能廢了當朝皇帝吧。
三,
太平這個「六位帝皇丸」,李唐皇室正統嫡系血脈,權傾天下的公主為什麼沒能登位大寶,因為她作為公主的政治權利是「不公開」的,她的權力來源除了各種政變中獲得的擁立之功,絕大部分是她從李旦那裡獲得的來自皇帝本人的授權,靠的是兄妹間的私人感情關係。她公主的身份恰恰是她最尷尬的地方,她沒法得到來自任何傳統父系宗法制度,皇權政治傳承製度中的得任何借力和合法性來源。
女主執政雖然有牝雞司晨擋道,但武則天無論是當皇后主政,做太后廢皇帝,稱帝都有來自傳統文化的各種助力和合法性解釋,從家國同構,夫妻一體,長幼秩序,母權,孝道統統是武則天最有力的抵擋那些來自傳統的反對聲音的最用力武器,也是最靠譜的權力合法性來源。李治死的時候留下的「大帝遺詔」這份政治遺囑上寫明了太后「攝國政」,這是武則天在為太后七年間能架空皇帝的最重要的法寶。
最後,由於本題核心牽扯到女性皇儲制度化和古代女性繼承權的問題,我想延伸說一下我關於此的看法。
—,
女主政治在父系宗法制度下還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中國古代禮教的各種秩序並不是完全僵硬的,就像性別秩序遇到長幼秩序就失效。
後宮不得干政雖說和嫡長子繼承一樣是一條原則性規矩,但也經常被突破,太后臨朝作為主少國疑和皇帝病弱的政治替代方案是可以被接受的,是有其政治合法性的。
除了明朝(其實也差點),幾乎每一個朝代都出現了太后甚至皇后臨朝稱制的情況,很多人以為宋朝貴族女性的權力低落,但兩宋的女主政治之發達程度是超過很多人想像的。女皇制度沒有出現是因為沒有其迫切的政治需求,一夫一妻多妾制從根本上保障了皇室子嗣綿延,宗室繁茂,可供選擇的男性後嗣一抓一大把。
二,女皇登位最大的問題是傳位時的穩定性,這牽扯到子嗣綿延的問題,那就可能需要一個女主後宮。但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男寵政治身份安排,先反過來講男主後宮比較好理解,雖然後宮不得干政聽來是想讓人翻白眼的腐儒奇葩。但對於中古政治的現實而言,後宮為什麼會需要與前朝進行分割?
因為后妃與公主幹政是沒有一個合法的政治身份為依託的,而這就導致了她們在行政在過程里和宦官亂政一樣,本身取得權利的來源不正當,是反常態,必然會有非常的措施以維持權力,會擾亂正常的政治秩序,武皇都需要靠酷吏這種她明知會給自己留罵名的東西來維穩,因為沒有別的辦法了。這就是為什麼女主統治在史書上常被抹黑,除了儒家對女性干政的天然反對和女性地位低落的事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本身也經常有黑點能被抓辮子。
而女寵與男寵的一個不同是,為什麼太宗的女寵不被人指摘,武皇的男寵會被人指摘,因為那個時代對女性性道德的歧視性要求,很可能導致女主得被迫授予男寵政治身份,他不是僅僅是後宮的里的后妃,男寵的身份是半公開的。
女寵放入後宮,理論就可以不幹政,男寵你給他政治身份,如二張年紀輕輕二十多歲靠一張臉當三品官,人家辛苦爬了二十年的文官武領也當三品官,已經夠讓人不爽朝野側目,安分低調也就算了。但正因為他們的權力來源於女皇的恩寵,要維護自己的權力和抵消內心的自卑就會拚死命的作。神龍政變爆發的原因其實不如很多人想當然是為了推翻武家或者推翻武則天本人,根本原因是武皇最後幾年身體不行,已經無法外見朝臣了,都得靠二張傳話發令,這就引起了政治恐慌,稍有不測,蹭著女皇糊塗,二張作祟,這天下改了張姓也不是沒可能。
綜上,男寵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就和女皇們可能很難在傳統宗法制度里找到喘息之處,男寵也很難在政治現實面前找到立足之地。哪怕我們考量限定女皇們一夫一妻,皇夫與女皇間的政治權力的平衡是否會受到「從夫」等禮法的干擾也是個問題。
但另一個角度說,哪怕古代出現女性皇儲繼承製度,99%的可能性也是男性皇嗣繼承權優先,在沒有嫡系男嗣的情況才由公主繼承大統。女皇就是特殊情況,禮制可能都訂不全,應該不會有太固定的禮教規矩。
如武皇的男寵們,大臣們對於關於男寵本身的存在其實都沒有什麼話說的,也沒覺得怎麼不妥,狄仁傑亦與二張稱兄道弟,大臣的諫言也都是勸武則天要適度,「樂不可極」,差不多就行了,跟勸男皇帝的口吻差不太多。
清代趙翼還說了幾句公道話:「人主富有四海,妃嬪動千百,後既為女王,而所寵幸不過數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後初不以為諱,而且不必諱也。」
關於女主後宮實行對偶婚制度的討論,即對應男主後宮一夫多妻,女主後宮一妻多夫可以參考朝鮮半島新羅時代的情況,如善德女王,本人對其了解不多,無力延展開來討論。
三,女皇繼位時外戚干權的情況也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前朝女性後族外戚,本朝男性後族外戚,女皇的權力是否會容易被架空導致朝政不穩,乃至天下易主的變數太大了。雖然外戚篡位也沒有那麼簡單,外戚掌權可以,但國姓之變其實難度很大,不提法統上的受認性,就操作可行性而言,除了少數極端的政治局勢,大多數情況下外戚篡位都已經被政治制度設計給堵死了。
四,女皇制度最大法理阻礙是父系宗法制下女性的身份定位,中國各個朝代對此的主體思想和認知不同。三從四德里講的「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從子是指身份上的跟從,不是聽從)。
而前兩條是從父還是從夫更重要的問題其實就是關乎到當時女性的身份定位問題,到底一個女性的第一身份,不可變動的身份是你是你父親的女兒?還是你是你丈夫的妻子?
如果禮教承認從父更重要,那女皇就有了一定的政治合法性,因為這涉及到古代女性對本家的繼承權,向自己子嗣的爵位傳承,乃至經濟器物和生產資料的掌握情況。
唐朝人對三從的普遍看法傾向於從父更重要,即一位女性是其父親的女兒是終身不會變動的身份,所謂女兒是客家人的概念在唐朝並不流行。
從各種墓志銘和史料記載來看,諸如丈夫長期隨妻子久居娘家多年的情況非常普遍,在室女死亡葬在本族的家族墓地是一定的。而已經出嫁的女兒生兒育女,老了自然死亡後也有很多娘家要求遷回本族墓地埋葬,認為她們到死都是本家人。
五,
討論一下從唐到宋社會主流對於女性身份認定的問題。
唐朝有歷朝歷代相對最龐大的家庭結構,世庶基本不通婚的情況下,世族與平民各自結成龐大的大家族。相對龐大的家族在發生危機與變故的時候有更高的抗壓性,同時家族成員取得社會地位與其本家祖宗庇蔭和家族延綿有更大關聯。家族內男性成員本人自我努力對家族的經濟貢獻與社會地位的取得影響力相對不大。而家族內女性成員在一個靠血統與婚姻維繫的世族背景下,她們從娘家父姓也帶來的生產資料與社會地位,在維持家族運轉上與男性的差距並不明顯。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唐代女性地位較高與從父概念的看重。
2.終宋一朝,科舉,商品經濟,遷徙自由基本上完全瓦解了世族社會,在這樣一個平民社會的扁平結構下,家庭規模相對較小,基本是以夫妻為核心上下延伸至下一代與上一代的家庭。但初宋時以科舉為主的上升通道在中後期開始收窄。在中古市民社會的小家庭脆弱性催逼之下宗族社會才出現了。宗族靠同姓同宗聯結起來的援助紐帶要求女性在客觀上需要與父姓的從屬關係作出一定程度的割裂。另,在宋代,科舉帶來的還有對女性婚姻自主的相對束縛,女性再嫁不被鼓勵,因為國家需要這些女性在家庭內負擔起對後代的教育責任,如岳母,孟母這種宣傳類故事都出現在宋代這種鼓勵個人奮鬥與家庭教養的平民社會裡。而唐朝再嫁是屢見不鮮,莫說唐朝的公主們,唐太宗的韋貴妃也是帶著女兒,二婚嫁皇帝。
古代女性再婚連接到了從夫與從夫孰重的問題,人盡可夫最開始真不帶負面意思,指的就是爹只有一個,老公可以隨時換,有典故,懶得貼了。
3,女性皇族成員從父姓獲得合法的繼承權是一個問題。雖然自南北朝開始出嫁女已經和娘家父姓已經完成了法理上的關係斷絕(不禍及本家),自隋開始女性不能再以個體身份的名義掌握生產資料和納稅,但很多人想的不一樣,女性在古代任何時期都是有財產繼承權的,至少在室女都有,有些時期在室女有一半兄長之份的繼承權,同時嫁妝亦是一種變相的財產繼承權。
但女性向其子嗣傳遞爵位時的繼承權又是另外一個問題,韋後試圖稱帝的過程中頒布了一些試圖賦予貴族女性爵位繼承權的政令,這裡就不延伸討論了,寫不動了。
結語:個人看法,古代穩固的女皇制度的出現至少需要靠在從父概念上相對有利的身份認定的基礎上,關於後嗣延綿問題,後宮禮法問題,還有外戚干政問題,都有恰當解決的解決方案才有可能在傳統的禮法制度找到一點突破口,否則就真的是YY。
最後補充一下題主另外兩個問題
1.「歷史上太平公主真的心狠手辣嗎?」
是,發動過好幾次政變的人能不心狠手辣嗎,天家之子皇權浸染下有菩薩心腸可屈指可數。武皇執政後期,太平開始半公開的參與政事,幫她媽乾的一些政治陰暗面的事也不少,處理一下武皇不方便處理的人,不方便表態的事之類的。但說起來她還算好的了,至少比起很多歷史上以殘暴和心狠手辣著稱的政治人物還是心慈手軟很多的,至少是比不過她娘的,不然最後怎麼會在李隆基手下那麼快兵敗如山倒,而且是以那麼凄涼的方式,她早該下手解決點這個對她而言是大禍患的侄子。
2.「至少也不能讓她結局那麼悲慘吧」
武則天沒讀劇本也沒看攻略,她不知道自己女兒下場如此啊,也預料不到在她死後約十年的時間內有一大批曾在她身邊生活過的宮廷女性們因為曾見證了她驚人的成功而被激起了龐大的政治野心,她們公開角逐帝國的最高政治權力,尤以太平,安樂,韋後,上官婉兒為甚,圍繞著她們四個人,大唐在這段時間內居然爆發了五次政變,換了五個皇帝,而且她們中有人差點當上了女皇,有點人差點當上皇太女,有的人差點當上稱量天下的女宰相。
我們回望歷史,是開了上帝視角,知道她們最後都沒成功,都下場凄慘,這是後見之明罷了。但若武皇能預知自己的女兒的結局,兒子們的結局,孫女兒媳的結局,她也就能看到自己在長生殿被眾人逼宮那一幕,別說為他們鋪陳後事,安享此生,以武皇的心性,早就統統賜死了。
至於說太平的下場是否凄慘,我本人保持異議。
據記載,政變失勢後,太平逃至一山寺,李隆基也不追窮寇,隨她逃。太平在廟裡待了三天,也沒人來打擾她,估摸是想明白了,自己和李隆基鬥了那麼久,今天技不如人,願賭服輸。但死也要死的體面尊嚴,不要等別人把刀架在脖子上求饒,那太難看。於是,她三天後便下山回家,自領白綾。
於是乎,我倒覺得她到死都死得像一個英雄,願賭服輸,絕不苟且偷安,那垂死掙扎的難看樣,她一個公主做不出來也不允許自己那樣。太平不過是敗了,如同很多歷史上有志要爭一爭這天下的豪傑一般,起碼她這一輩子活的叱吒風雲,左右過大唐的歷史,她沒能如願登上帝位,但在她手底下大唐換了五任皇帝。
她活著的五十年里曾親眼見證過在這片土地漫長的歷史中曾有一個女人如神話般驚人的崛起,到達過一個女人在那個時代曾完全無法想像的高度,見證了在一個女人也可以用這樣實現自我,見證了一個女人也能有自我抱負,也能有家庭之外的理想,就是她母親。她也這麼做了,如同很多那時同樣有抱負,有政治理想,渴望自我實現的宮廷女性一樣,大家都想爭一爭這天下,賭上自己的性命與身後譽晦,敗了大不了就是個死,願賭服輸。
所以,要說她下場悲慘,是悲慘,英雄末路時無人能倖免。但終歸她一輩子活得肆意爽快,爭自己想要的,臨到死了也只決絕而去,為的就是口氣。
謝邀,這個問題拖了很久了……
首先,心狠手辣這個評價實在是太主觀了,不予評價,在殺人方面太平公主算是入門級的,與那些精通級的人物不可同日而語。
第二,武則天為啥不傳給太平公主,這點簡單來說,就是當時朝中主要由兩個勢力,一個是李家一個是武家,而太平公主其實一直是幫著李家的,這點從其幫忙滅二張就可以看到,當然也可以看到武家不成器,國政被二張把持,給李家以機會和口實,而李家勢力這邊掌握朝政,自然若排序的話,輪到太平公主即位的可能性就不大了,這個不是武則天一個人願意不願意的原因,不過我估計她也不願意……
第三,結局,太平公主如果明白了自己的位置,好好的當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安享晚年還是可以的吧,但是她權力欲太強,而且時運不濟,這種賭博行為輸了自然就全賠了,人說用劍者必死於劍,太平公主也算死得其所……
客觀地說,武則天確實打算將皇權傳給太平公主的,理由見 為什麼武則天最後還是把皇位還給了李家? - 沈雅涵的回答
這裡的重點寫:既然武則天打算將將皇權傳給太平公主,為什麼太平公主還要參與神龍政變,幫助三哥李顯奪皇權呢?
最關鍵的原因是武則天態度不鮮明,立場不明朗,萬一母親將皇位傳給侄子呢?!!!
另外,太平公主還要考慮到自己得位之後能否坐穩的問題;有兩點決定了即使得了皇位,自己也坐不穩
第一點,前文說道,武則天之所以能登基並改朝換代,最關鍵的原因是鮮卑文化的傳入,但這是生活在中原,農耕文明決定了男尊女卑的觀點一定佔上風,所以,女人當皇帝根基不穩
第二個關鍵原因是,母親得位不正,得位不正意味著根基不穩;大周之所以能成功完全是母親個人的威望,一旦母親下台,大周一定傾覆,就如慈禧一死,大清傾覆一樣;
為什麼說武則天得位不正呢?
無論是登基還是改朝換代,武則天都是利用了女性對男性特有的優勢,通過性行為獲得的(取巧),比如與李治偷情,利用老公的地位謀取權力與勢力,
如果說大周是武則天獨立自主在戰場上真刀真槍地拼殺出來的,或者武則天能帶兵打仗(跟趙匡胤、楊堅一樣),那麼,大周就有根基,
問題在於,大周得位不正,所以,大周就如王莽的新朝,只能是曇花一現,
何況大周的官僚都是前朝李唐的餘孽;
就是說即使母親傳位給自己,也未必坐得穩
所以,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太平公主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不能做出最優選擇的情況下,只能做次優選擇-----太平公主選擇政變,至少對新皇帝有擁立之功
至於心狠手辣,這是政治家的基本功,一將功成萬骨枯
心不狠站不穩,一個心慈手軟的人是成不了氣候的(慈不掌兵,善不理財),沒什麼好指責的怒答,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最小且唯一的女兒,確實是繼承了母親的政治基因,並且有母親的政治野心,但武則天晚年還是將王朝歸位於李唐,而太平公主則是在武則天傳位給兒子李顯事件的一手策劃者,當年便是她和哥哥李旦一起發動的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李顯才得以從母親手上接下皇權,太平公主這一舉動是為了扶持哥哥李顯,而李顯繼位後,太平公主也更加接近權利頂峰,封為鎮國太平公主,封五千戶,然而太平公主內心是一直想要效法母親做第二個女皇帝,至於為什麼最後沒有成為女皇帝,與神龍政變後的另一場政變(也是太平公主主持策劃的,李隆基執行的)有關,具體是什麼名字記不清了=,這場政變將多疑的李顯和野心勃勃的呂后以及驕橫的安樂公主趕下歷史舞台,將李旦推上皇位,而後其子李隆基繼位,李隆基是當時與太平公主對抗的第一政敵,太平公主本意是想讓李旦換一個弱點的太子,方便太平公主控制擺布(李隆基時為太子,與其姑姑太平公主鬥法,儼然歷史版《琅琊榜》)姑侄大戰三大回合後,李隆基被逼到即將被廢掉太子之位的地步,絕地起兵造反,發動政變,從太上皇父親李旦手裡奪得實權,上位後立即賜給姑姑太平三尺白綾 ,最後太平公主抱憾而死,享年48歲(太平公主無法做皇帝夢的原因,客觀來講
一、是她李唐宗室嫁出去的女兒,就相當於是外家人,身份尷尬,對比成功做皇帝的母親武則天,是李唐的兒媳婦,是李家人自己人,身份自然比太平有優勢)
二、對比之下李隆基是李旦的兒子,父傳子也是傳統繼承製之必然
三、太平公主太聰明,不料沒能把握哥哥李旦的性格和決定,把哥哥李旦想簡單了,致使機關算盡,卻忽視了人的絕處逢生本能,逼李隆基清兵策,致使人生走向盡頭)
安樂公主
武則天殺了太平的丈夫薛紹,然後太平就明白自己一生跳不出政治了
太平公主不算心狠手辣,沒有幹什麼心狠手辣的事;心狠手辣的是武則天,為嫁禍王皇后,不惜親手殺死自己剛出生的女兒。
武則天傳位的話,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傳給武家,也就是她侄子武承嗣;一種是傳給李家,也就是他兒子李顯或者李旦。貌似沒有太平公主什麼事。當時政局極其險惡,不斷有武家和李家的人因事被殺。當皇位繼承人真不是什麼好差事,說不定啥時候就被幹掉了。話說本來李旦是太子,李顯回到長安之後,李旦趕緊把太子的位置讓給李顯,以避災禍。
武則天死後,太平公主長期活躍於政壇,勢力很大。她的結局跟武則天沒有關係。是因為她自己貪戀權力,與侄子唐玄宗李隆基爭權,最後死於李隆基之手。
建議閱讀蒙曼老師的《太平公主和她的時代》,她很擅長搞政變,但是他的侄子李隆基也是個狠角色。武則天之後,整體趨勢是李家重新興盛。
太平公主實力不夠,就算武則天傳位給她,也坐不穩。
稱不上多殘忍,走這條路的得有這路人的覺悟;沒有道理傳給她;參與政變被搞死沒有不合理。
原因很簡單,當時是趁武則天病危發動的政變。張柬之都敢把二張殺了,而且張柬之也是李唐擁護者,太子也有。武則天當時只有選擇太子這條路了。
古今中外,女皇女王並不罕見, 中國 日本 英國 俄羅斯 都有
罕見的是 男女平等的繼承權 立長女不立次男
只有 英國 機緣巧合地形成了這一套制度, 為什麼說機緣呢? 亨利八世 之後 連續 兩個女王,
伊麗莎白又是超級賢明 簽了大憲章的英國貴族 也更願意控制一個女性虛君
再到後面的維多利亞,又恰逢盛世,所以 女王成了慣例,總的來看,是特例而非普遍
期待,日本也要改革呢!
推薦閱讀:
※最出色的唐詩是哪首,是 春江花月夜 嗎?
※徐敬業起兵反抗武則天的目的是什麼?恢復李氏天下?還是別有用心?
※虢國夫人游春圖上面哪個是虢國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