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京劇中的板式,比如西皮流水,西皮導板,西皮散板,西皮二六等等?京劇中的板和眼具體指什麼?
板眼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用以控制節奏的單位,一般把板和眼對應為西洋音樂中節拍的強拍和弱拍(性質其實還並不完全一樣,但不妨這樣理解。個人認為板眼源流以洛地先生闡釋最有見地,但文繁不能引,詳見《詞樂曲唱》)。京劇唱腔各種板式是京劇最基礎的常識,網上有很多介紹,但不了解的人未必能一下子看明白,我用曲譜標註板眼簡單說明,曲譜來自《余叔岩唱片曲譜集》和《梅蘭芳唱腔選集》。
【原板】,一板一眼。即:板-眼-板-眼-板-眼-板-眼... 。這是京劇各種板式的基礎,故名「原」,節奏快慢適中,從容舒展。
如余叔岩《珠簾寨》【西皮原板】「劉關張結義在桃園」,節選前六句(這裡舉例用的幾個曲譜,都是方括弧中的上譜為唱腔譜,下譜為伴奏胡琴譜,小節線就是板位,唱腔譜記成0的為過門無腔。過門前奏板眼略):
注意【西皮原板】唱詞每句的第一個字位於眼上,【二黃原板】唱詞每句的第一個字位於板上,末字都在板上(每句末字即韻腳,板以點韻,韻腳字落在板上是傳統歌唱的常規處理)。
------------------------------------
把【原板】擴充一倍後就是【慢板】,為一板三眼。即:板-眼-眼-眼-板-眼-眼-眼-板-眼-眼-眼-板-眼-眼-眼... (三個眼可以分別稱為頭眼、中眼、末眼),節奏緩慢,因而得名,有大的過門和拖腔。另有【快三眼】,也為一板三眼,略快。在崑曲中還有再慢一倍的「加贈板一板三眼」。
如余叔岩《空城計》【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龍崗散淡的人」,節選首句(過門前奏譜略):
如梅蘭芳《玉堂春》【西皮慢板】「玉堂春本是公子他取的名」,節選首句(這是旦角唱腔,雖也是一板三眼但整體節奏比上面老生的要慢,過門前奏譜略):
注意【西皮慢板】唱詞每句的第一個字位於中眼上,【二黃慢板】唱詞每句的第一個字位於板上,末字都在板上。
----------------------------
【西皮二六】也是一板一眼,比【原板】緊湊,每句間沒有大的過門間奏,頂多為長一兩板的小墊頭,據說是因起唱前有過門前奏長十二板而得名(二六一十二)。
如梅蘭芳《太真外傳》【西皮二六】「挽翠袖近前來金盆扶定」,節選首兩句:
【西皮二六】唱詞的第一個字位於板上,之下每句的第一字位於眼上,末字一般位於板上(也有例外)。另有速度較快的【二六】,有板無眼。
-------------------------------
【流水】、【快板】,【原板】放快一倍就是【流水】,【流水】稍慢於【快板】,都是有板無眼。即:板-板-板-板-板-板-板-板...,節奏快,流流下水,朗朗上口。
如梅蘭芳《御碑亭》【西皮流水】「自幼父母驕生養,盈盈十五嫁王昌」,節選首兩句:
【西皮流水】唱詞的第一字位於板上,其後每字一般多在板的後半拍上(未必都如此),末字位於板上。
-----------------------
【散板】【導板】【搖板】,唱腔都是自由節奏,無板無眼,其中【導板】一般用於一個大的唱段開始處,猶如前導;【搖板】是所謂「緊拉(打)慢唱」,伴奏速度明顯快於唱腔,頗有特色。另有一些其他板式,網路上都有簡介,可舉一反三。
------------------------
在京劇伴奏中,起指揮作用的司鼓,在上板的唱腔中,凡是板位都會擊板,但為了唱腔的清晰,一般不再以單皮鼓打出眼(頂多會在拖腔中的眼位酌加鼓點),過門音樂又採用若干鼓套子,所以不如崑曲司鼓那樣板眼都能聽得清楚明了。題主可找來上面幾個譜例的錄音,對照著來聽,並根據節奏用手擊打板眼(如一板三眼,拍一下手掌表示板,擊打食指表示頭眼、擊打中指表示中眼、擊打無名指表示末眼),多聽多琢磨自然能夠領悟不同板式的特徵。演唱中更需顧及板眼,如若節奏唱亂了,謂之「走板」。另外,相同板式的過門主腔通常比較近似,旋律大多有鮮明的特徵,題主可以找每個唱段前都標註板式的錄音或視頻來多聽多看,聽熟了,一個過門的前奏就知道是西皮還是二黃和什麼板式了。
1樓的回答很詳細,狗尾續貂一下。
在民族聲樂中,把音樂中的強拍子叫做板,弱拍子叫作眼。
為什麼要有板眼呢?——實際上我覺得這是符合人類的審美規律的。我們人類發出的正常的聲音都是分板眼的:說話、哭泣(嗚哇哇...嗚哇哇...強弱弱)、笑(哈哈哈...哈哈哈...強弱弱)等等。
比如不自覺地說一句話:你好,我叫張三。有人語速快、有人語速慢。但是不管說的快與慢,這幾個字是有強弱的,(你、我、張)這幾個字是強的,(好、叫、三)這幾個字是弱的。正常情況下,我們下意識都這樣說。特殊情況,比如都是強的,例如在軍隊里,向領導彙報的時候,「報告!我!叫!張!三!」(請自行腦補);再比如病危的人說話「我...叫...張..三...」,全是弱的,顯然這兩種發聲方式都是不自然的,讓人聽著不舒服的,除了在特殊場合,沒有人會這麼說話。再比如一個人的笑聲如果沒有強弱,那他是這樣(哈!哈!哈!哈!哈!),那顯然是在假笑。
所以,強弱是人類審美的規律,唱歌、唱戲自然也要分強弱的。有一種動物是以「強」為美,沒錯,那就是狗。腦補一下一隻狗在追你、或者深夜的狗吠聲(汪!汪!汪!汪!汪!汪!),每一個音都是強的,試想如果狗發出的聲音也分強弱的話(汪(四聲)、汪(輕聲)、汪(四聲)、汪(輕聲)),是不是有點滑稽呢?
所以,我們對於說話很鏗鏘的人,一般會說他說得「有板有眼」,或者「一板一眼」的,有時候也用來形容辦事很有條不紊,該怎麼樣怎麼樣,不是過分著急或者過分地懈怠。
其實唱歌跟說話差不多,老先生說過唱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說。在演唱的過程中,根據演唱的內容的不同、表達的情緒不同,強弱規律也不一樣,這樣就衍生出了不同的板式。
比如,原板,1樓也說了,是最基本的板式,也基本是最常用的,就是正常的規律,一強一弱、一板一眼,舞台上的故事跟現實生活中差不多,畢竟還是正常對話的時候比較多。
再常見的比如慢板,它是一板跟著三個眼,一個強的跟著三個弱的。在一個小節里、弱的比較多,行進比較慢,很顯然這種板式一般不用在對話之類的唱段中,它一般用於一些抒情的唱腔,比如大家熟悉的「一霎時把七情俱已昧盡」,就是二黃慢板起唱。主人公這時候很悲傷、她在自己哀傷自己的不幸,一邊唱一邊哭,這時候就是(強、弱、次強、弱)的慢板節奏。
在舞台上有時候為了突出人物的急切或激動的心情,有的時候也像我們忠實的好朋友狗狗學習,全是強的(狗輕易不叫,它汪汪汪的時候一般都是著急的時候)。比如流水板、快板,全是強的,只有板,沒有眼,沒有弱拍子。1樓的老師也有舉例。比如《四郎探母》里經典的二人對唱「講什麼!夫妻情!!、、、」,這時候夫妻兩人情緒都很激動,鐵鏡公主是番邦女子,性格本身就比較急躁,而楊四郎想回去看他媽,也很著急;再比如《鍘美案》里包公怒斥負心人陳世美時候的唱段「駙馬爺近前看端詳、、」,節奏都是踏、踏、踏、、的擲地有聲,來反映此時包公內心對違法亂紀人的憤怒。通常在爭論、斥責、特別喜悅、特別憤怒等一些反應主人公內心比較激動的場合,會用這種全都是強拍子的節奏。
當然京劇舞台上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節奏,這種節奏在生活中不太常見,比如導板、散板等,沒有什麼強弱,演唱者唱得比較自由散漫,這種一般是為了表現演唱者特殊的演唱技巧,比如氣力、音高啊等,無板無眼,在生活中好像沒有什麼對應。
板式除了規定強弱之外,也包含著對音樂行進速度的要求。除了上述散節奏的,其他只要上板的唱腔,演唱者都必須嚴格按照唱腔的強弱規律和既定速度來演唱,不能忽快忽慢,也不能胡亂的使勁兒,在演唱的過程中,內心要數著拍子,每一句應該唱幾拍、唱多長,在什麼地方停止,在什麼地方開始,在什麼地方轉折。否則,出錯了既不好聽、合不上伴奏,也會被人笑話的。
:)
每種板眼的節奏都不一樣,從專業技術層面分析的話,還是有點複雜的。我個人主要靠聽,聽多了,就能聽出每個板式之間的不同,區別還是很明顯的,針對性的聽一段時間就會很容易判斷聽到的是什麼板式。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譚正岩?
※如何評價京劇余派老生王珮瑜?
※譚元壽先生在唱念做打上的功夫比其他人如何?
※現在中國京劇的乾旦扮相比較好看的有哪些?
※京劇在台灣是否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