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心理學能夠自救嗎?
簡單回答一下吧:一般來說學習心理學本身是不能自救的,不論是自學,還是跟著別人學,否則心理諮詢就不會有各種各樣的療法,而會統統用心理教育解決問題了。
首先,當你學習心理學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絕大多數內容跟你感興趣的話題完全無關。心理科學的許多主要分支,如認知心理學、心理測量、實驗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絕大多數都是科研學科,從個人角度來說實用價值也不大,學起來是相當枯燥的(當然,它們對我們進一步了解人類心理是很有幫助的)。
即使你學的是與個人發展比較相關的,如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甚至心理諮詢,也會發現有很多道理說起來很明白,實際上很難應用到自身。許多心理諮詢和治療實踐已經發現,「了解」一個概念或一種心理機制,和實際上去「體驗」或「駕馭」這種機制完全是兩回事。這就好像你可以看上百場百老匯歌舞,熟悉每個動作和歌詞,你也不可能變得能歌善舞……你明白髮脾氣或哭鬧不管用,你就能不發脾氣、不哭嗎?很多人還是控制不住的。
所以如果有心理問題,還請找心理諮詢師解決;如果情況嚴重,請去精神科就醫。心理學學習可作為事業或愛好方向,不能作為主要治療手段。學習心理學來「自救」這個想法估計不止樓主一個人有過, 華南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遲毓凱有在微博說過這個問題,他說「其實,心理學不適合自學,尤其是非功利的以解決自我心理問題為目的的自學,最容易走火入魔。」這個觀點有人贊同,也有人持有異議。
正如 @清流 說的,心理學有非常多的分支,它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交匯的學科,自身包含內容比較多,既有非常理科的統計實驗、生理腦科學之類,又有人文色彩很弄的人本主義、精神分析之類,既有馮特的科學傳統,又有弗洛伊德的臨床傳統,就一個人而言,對於心理學的自然愛好,很難包含這些方方面面,自學閱讀的話,很容易只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對於心理學知識的掌握難免偏頗,偏聽偏信某一領域的心理知識。
如果是一種「功利性」的自學,如學心理學是為了考研究生,為了考諮詢師,還好,帶著功利的目的,即使你只愛好弗洛伊德,那考試內容不管你,實驗設計你也得捏著鼻子學一些,所以,相對而言,你為了研究生入學,或者諮詢師的證,心理學的方方面面多多少少要學一些,對整個學科的知識結構有個大概的了解,入門之後,再有偏向的深入,相對好一些。
另外一種「功利性」的自學,如營銷經理想通過自學心理學提高業績,看點心理學的書照貓畫虎,提高點銷售額;或者談戀愛的時候從社會心理學偷師兩招,讓女朋友高興一下……這些問題不大,不見得有什麼明顯效果,但至少沒有什麼害處。
然而,如果你學心理學,目的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沒有考研考證的需要,那麼很明顯,你可能直奔心理學的某個流派、某個理論就過去了,如果恰好覺得某一理論可以解釋你的問題,這種「覺得」其實也往往是一種對號入座,你會覺得說的真好啊,心理學真神啊,心理學大師真牛啊,搞不好,由了解變成了相信、由相信變成了膜拜,心理學的某種理論,成了你的宗教信仰,這就危險了。
原因在於:心理學派別林立,某種理論,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性的某些方面,往往帶有深刻而又片面的特點;而正是許多弗洛伊德一樣的,持有片面而又深刻的觀念的心理學家組成了心理學的整體,你如果心理學各方面的知識理論都能掌握一些還好,知道弗洛伊德的觀點只是眾多觀念的一種,並不是心理學的全部,不會偏聽偏信,但是,心理學你如果只看了弗洛伊德,用弗洛伊德去解釋一切,當成宗教信仰,就容易走火入魔了。
另外,現在市場上心理學比較火,其實不是科學心理學多火,而是心理學這個概念很火,許多人借心理學之名,行謀財獲利之實。許多並不科學的理論,也包裝成心理科學的內容,在市場上大行其道,如果你沒有對心理學科基本的了解,貿然進入這一學科,又因為自身的心理問題病急亂投醫,那麼走上邪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所以說,對於那些為自身心靈問題尋找出路的人而言,心理學可能並不適合自學。
---------------------------------
本文節選自遲毓凱:其實心理學不適合自學……,點擊標題可查看原文。
友心人(yosumn),鼓勵批判性思考、有趣且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社區。
自學外科能自己給自己做全麻手術么?但某些無需全麻的手術還是有可能的。
有些問題可以,有些問題不可以。
有些問題只要你有,你就無法學習或實施針對該問題的心理自救。
這個問題過於籠統,不夠確切。
什麼叫「自學」?偶爾看看感興趣的心理學書籍算不算?還是必須要系統學習才算?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學習一些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知識,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的行為。好處多多。理解了自己的行為和情感的來由有助於減輕壓力,提高調節自己的能力,也能增加社交的效率。
但是如果心理困擾很深,比如嚴重的抑鬱等,光靠自我調節往往是無用的,一定要去尋求專業的幫助。問題中的「自救」隱含著需要「被解救」,說明問題很嚴重了。即使是專業的心理學家,面對心理方面的問題也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
心理學的很多知識的確可以很有幫助,比如可以幫助提高育兒的水平,提高談判的效率,提高管理能力,提高領導力,提高決策能力,提高對情緒的理解和調節能力,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等。
但是,如果看了幾本暢銷書就儼然覺得自己成了心理學家,可以出來拯救他人,拯救自己,那就過於高看自己,看低了心理學了。
如果是擔心或懷疑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建議直接就醫。
如若確診,在治療過程中再學不遲,會更有針對性;
如若並未患上,就談不上自救了。
對心理疾病的恐懼和輕視往往會讓患者一拖再拖,錯過病情較輕微時的治療時機,知乎上已經有眾多匿名不匿名的前(或當下)抑鬱症及其他心理疾病患者站出來詳細談論了對病情和影響的看法,建議題主關注搜索。
我非專業醫生,只是身邊有親人確診抑鬱症卻不願意治療的經歷,以上建議純粹從病人家屬角度提出,請謹慎採納。
如果真的拿不定主意,多請教專業人士,但真的不要拖,不要諱疾忌醫。看到一些術語如精神分析、皮亞傑、馮特甚至安東尼羅賓都出來了.....我來點淺淺的白話文,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興趣。
我考過應用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沒考上,謝謝),因此看了一堆心理學教材,但是沒那麼深,所以比較符合題主問題的情況。
對心理疾病之類的,似乎沒什麼幫助。
對類似「成長的煩惱」這種問題的幫助,真的是非常大。
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發展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我能說考研時讀的政經跟哲學對我的幫助跟心理學是一樣大的么......)
《發展心理學》對我的幫助就是,它似乎站在科學角度上,幫我解決了很多煩惱的根源問題。比如我現在某方面差強人意的性格成因,大概是哪幾種,再結合一些這麼多年來的經歷,家庭環境,父母的言傳身教,最後「略懂」了自己好與不好的原因,然後釋然。
《社會心理學》對我來講應用性挺強的,其中一些理論很酷,它會告訴你,當你想找一個陌生人溝通一件什麼事的時候,你怎樣做的成功幾率最大,或者說是人們接受你某種做法的幾率最高。
很酷。
所以,心理學的入門級教材,還是有很多乾貨的。
其中最乾貨的就是,你捧著教材的時候,會有種「把科學捧在手中」的感覺,你會義無反顧的相信它,甚至會想設身處地的去實踐裡面的一些好玩的理論。
舉個例子,就比如你為了達成一個目標,自己想了一個點子,其實你去執行的時候,是戰戰兢兢的。如果書中有講述這個道理的話,那麼你去執行的時候,是義無反顧的,有如神助的,因為這是科學啊。科學在當下(目前的科學,不包括在未來的正確性),總是最貼近正確的吧。
請不要去買什麼暢銷書類似《每日學點心理學》之類的。
自學請看教材。
做研究真的很無聊,可能我不太適合做研究工作吧。
看到《實驗心理學》,就頭疼。
任何一樣東西,倘若要起到治癒作用,必須要能夠讓你形成通暢的自我對話。
如果學習心理學是為了自愈,精神分析可以做到,這個結論並不是理論分析,而是我生活中無數活生生的例子。
現在的積極心理學也有這樣的功效。網易的公開課《積極心理學:幸福公開課》,這確實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作品。
精神分析現在受到了很多的詬病,作為心理動力方向,我們從業者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不足,但是依舊每年有非常多的人選擇加入精神分析的行列,大多數人都抱著同樣一個理由:
精神分析確實給了我自己啟發,精神分析可以治療我自己。
術業有專攻,從馮特開始,心理學的目的是研究「人」,而精神分析從誕生開始就是用來治療病的,所以,側重點是不一樣的。
精神分析是最容易形成自我對話的書籍,很多精神分析巨著,並不是在研究,而是一部作者自我超越的自傳,作者以自己為模板,闡述著我們成長過程中一個又一個難題,我向學生和周圍的人推薦過很多書籍,其中受到反饋最好的兩本書《神經症與人的成長》《自卑與超越》。
《神經症與人的成長》的作者卡倫霍妮,她本身就是一個病人。
她的父親是一個獨裁者,無比的暴躁,非常看不起霍妮,覺得她醜陋愚笨,霍妮的母親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與那時候很多家庭一樣,霍妮的母親幾乎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四個哥哥身上,在家庭中霍妮被忽視,是一個沒有存在感的姑娘。
「如果沒有辦法變的漂亮,那我將使自己聰明」。霍妮開始用功讀書,1906年進入弗賴堡大學學習醫學,1908年因為抑鬱和性問題接受精神分析治療。之後進入柏林大學學習精神分析。
霍妮的一生都在對抗抑鬱,她曾想過自殺,她的作品本質上並不是科學的研究,而是一個神經症患者通過學習精神分析的自我拯救。
很多人在《神經症與人的成長》一書中,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又有了模板,才有自我拯救的可能。
《自卑與超越》的作者阿德勒。
阿德勒的童年簡直悲劇,首先他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哥哥,優秀總是需要周圍的人襯托的。
3歲時,阿德勒的弟弟死在他的身旁。
之後被車撞了兩次,5歲開始患有嚴重的肺炎。
這些經歷使得阿德勒非常非常的自卑,所以,他將自卑作為人的一生中成長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研究的心理學,本質上就是自我超越,是他自己的自我超越。
Burger在《人格心理學》裡面評價阿德勒的一生是一個男人努力克服自卑感的模板。
埃里克森著名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也就是在研究自己,他三歲的時候父親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後來母親嫁給了一個猶太醫生,母親一直隱瞞了真相,直到青少年期埃里克森才知道了這個秘密。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私生子的評價使得埃里克森內心無比矛盾,據說埃里克森一生都與自我同一性混亂做鬥爭。
把經典精神分析的那些大師們拉出來,他們幾乎都有病,他們所有的觀點都是自己的縮影。
這是精神分析最大的劣勢,他可能只是某個人自己鼓搗出來的片面的想法,但是這也是他最大的優勢,只有人才能和人共情。
我覺得,經典精神分析時代,就是一個個作者在講述自己如何自愈的過程,有些成功了,有些失敗了,但是,這些都有著珍貴的價值。
當遇到問題以後,大多數人可能首先想到的辦法就是自救,比如上網提問、查看相關書籍學習等等,所以題主提到的希望通過自學心理學來達到自我拯救、自我治療的目的應該是蠻多人都會有的想法。對此,我們給出的回答是一般情況下,自學心理學是無法達到自救的效果的,但適當地、有針對性地學習可以緩解自己的癥狀。
因為不清楚題主目前的狀態,所以我們準備按照神經症性人格、邊緣型人格和精神病型人格三種類型來分別探討,這也是按照心理困擾的嚴重程度,從低到高依次排列的~
神經症人格
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屬於神經症性人格,這可不是我們平常罵人所說的神經病,而是指雖然會有情緒困擾,但仍能高度保持良好功能的人群。對於這類人群,遇到的需要自救的心理問題大多是短時間的情緒困擾,這個時候看一些情緒急救相關的心理書籍,或許真的會對自己的情況有所幫助。但如果是更嚴重的問題,比如創傷性事件,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接受過專業培訓的資深心理諮詢師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工作,那如果僅僅靠自學的話,效果可能真的是杯水車薪了。而且心理學的分支有很多,書籍更是浩如煙海,在這麼多書籍中搜尋合適自己的書,本身就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加上需要自救的時候大多是我們的心理比較脆弱的時候,本身的理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也處在比較薄弱的階段,如果看的書不適合,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邊緣型人格
邊緣性人格處在神經症性人格和精神病性人格的中間地帶,指的是經常處在不穩定狀態,並且性格中充斥著戲劇性變化的人群。這類人群本身具有不穩定的屬性,如果通過先學習心理學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會有些繞圈,由於其本身的人格特點,甚至很有可能一知半解的時候就開始自救,方法用錯,可能也不會有效果。
精神病型人格
精神病性人格並不指的是精神病患者,而是在應激情況下,有可能會產生幻覺、妄想及牽連觀念,變得沒有邏輯、思維混亂的人群。這類人群的人格發展水平比較低,在認知上容易有偏激的狀態出現,所以不建議通過自己學習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最後,我們想說「自學心理學能夠自救嗎」這個問題太大了,在不知道本人究竟是什麼狀態的時候,我們不建議通過自學心理學或其他「自救「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如果真的覺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或學習首到了困擾,還是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吧。
你有想要改善的動機,就是最大的自救,不如將這個動機帶到心理諮詢室,在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的陪伴下度過自己最困難的時期吧。
——這是回答結束的分割線——
在國內做心理諮詢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遇到有自殺傾向的個案如何干預?
「高危行業」中的心理諮詢師如何自我照顧?
你要的專業靠譜內容,都在這裡啦: 簡單心理Uni - 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我們還有公眾號喲~ 關注簡單心理Uni (微信號:jdxl-uni) ,就能和大咖諮詢師一起輕鬆讀經典,參加全國諮詢師的線上/線下分享會與大爬梯,與3萬+成長中的諮詢師一起學習一起飛!
不能。
不能。
不能。
心理出現問題的時候,就像中了幻術,只有旁人來打亂其查克拉,才能清醒。
當你需要救贖的時候,你不是需要那些所謂的心理學,你需要的是有一個人來提醒你。這要看你學習什麼方面和什麼程度的心理學了。
大多數人情緒都會有點不順暢乃至不舒服的時刻,也都深感壓抑過。有的人看看《讀者》類雞湯文就能夠自我改善,有的人恐怕進了心理諮詢室也治不好。
所以,問題在於,學心理學為的是什麼?
很多自己有心理問題的,會去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然而,往往並沒有什麼用處。
這些年的心理諮詢經歷,讓我越發認識到,一個人的心態和情緒,只是結果,而並非原因。
也就是說,很多人想改變心態,但是很遺憾,你很難改變,因為心態是結果,不是原因。
什麼才是原因?思維能力。
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才是他心態與情緒的原因。
通俗一點說,就是你「想得開和想不開」的能力差異。
同樣一件事,能讓一個人幾乎愁死,卻也有人很坦然面對。這背後就是思維能力的區別。
而學習心理學,如果你學了以後,增強了自己的思維能力,那麼你就會發現你學的東西有效果。假如看過之後仍然迷糊懵懂,那麼就相當於白學。
至於如何提高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我其實也在思索,致力於把這個問題工具化,流程化,規律化。就先不多談了。
能啊能啊能啊
但只有心理學還不夠啊,同時你還需要哲學啊少年
哲學思維就是用來處理,起碼在思維層面上處理各式各樣的問題的
心理學上的分析也是要雙向的,分析自己的時候也要分析別人,同時用哲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或者揣摩對方的行為動機……於是
精分大法好,精分大法好,精分大法好
很多時候對方玩漏了的把戲根本生不起氣來……
然而這種時時刻刻自我關注和剖析的行為已經脫離心理學範疇了……更貼近儀式鍊金術,或者悟道修行
人終要自救……不是說不行,是不太容易吧。
如果原來沒有一點心理學基礎,那咱的回答是很難~
如果學習心理學只是為了自救(還要看救什麼問題),而不是出於興趣及其他驅力,那勸君還是放棄,治療去吧。找專業心理諮詢師要省錢、省力的多了。
而且,一邊學習心理學自救,一邊跟心理師諮詢,這不矛盾而且相得益彰。
剛好昨天有一個案,二十來歲,稱自學心理學11年,到處在網上找免費心理諮詢,說什麼都有認知的樣子,可就是沒有改變。根本原因就在於缺乏體驗,思維模式無法轉變。
心理諮詢是一種相對較為純粹的軟技能,需要一些天賦,需要勝任力,再加上後天長期的學習輸入、思維加工存儲,這時,還不足以輸出去助人(實際上,多數三、二級拿證後就躍躍欲試地去害人了,就象臨床醫生治病救人先要什麼什麼一樣),還需要在督導下長時熏習,觀摩,最最重要的是要具有體驗自我的能力,學習心理學過程中就需要開始結合自己的經歷反觀自我,體驗心理學描述的心理學規律。可以做個案時,在做個案過程中體驗心理學知識的應用。所以,為什麼會要求心理諮詢師要有一定的被諮詢的時間經歷。 @清流 老師說:「了解」一個概念或一種心理機制,和實際上去「體驗」或「駕馭」這種機制完全是兩回事。正解啊。
跑題了嗎?自學心理學很好啊,支持,如果只是宅在家裡一個人埋頭看書、看講座,不與同學者交流、總結,可能會很難深入和提高吧。
也有很多人說對心理學感興趣,實際上並不了解心理學,問他們看一些什麼書,往往就是偽心理學、通俗心理學、勵志、雞湯,高深一點的就靈修。前幾天有一個案說要完善自己,學習心理學,其實Ta真正感興趣了是學習心理學後懂得客戶心理,以為這樣要可以讓Ta賺錢發財。
我想題主所說的自學心理學,應該是以增加自我認識和自我理解為主要目的。
心理動力學療法就是以增加自我認識和自我理解為核心。(譯序V)
一個人可以通過面對自己通常會漠視或假裝不存在的不安、無序的情緒,從而獲得自我認識。然後通過觀察這些情緒,同時也體驗著它們,並了解它們的功能,你就可以定義這些情緒,去除它們的神秘性,最終解決它們。
但在下文也說到:
經過膚淺的分析性心理治療訓練的專業人士有時可以通過理性地描述問題及其情緒成分,提供一些看起來似乎很深刻的認識,但其無法真正幫助來訪者了解他的關鍵情緒。雖然理性地理解情緒是必要的,但這是不夠多,無法協助解決矛盾。除非治療者本身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個近距離的覺察,親身體驗了自己的情緒。
當精神分析師和傳統的精神科醫生積累了多年經驗後,他們發現,雖然自我認識治療對於治療涉及內部衝突和自我挫敗行為的情緒癥狀非常有效,但是如果用它作為治療精神分裂症、重型抑鬱症及其他重度精神病等的單獨或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明顯無效的。
同時,這種自我認識能夠起較大作用的人群,他們是有共性的:
自我認識對那些為他們的問題承擔個人責任的人最為有利,通過深入了解自己,促使他們用心掌控自己的問題。
本人認為,
1、增加自我認識對於普通的情緒衝突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其一、對於正在遭受不良情緒折磨的人來說,得到一個合理且符合邏輯的解釋,可以讓自己以理性的眼光對自己的處境作一個定義,能夠提高些許自我控制的能力,這對於康復來說是有益處的。其二、定義問題之時也給了學習者的心智一個暫時隔離在糟糕的情況之外的機會,這本身就是一種緩解情緒的過程。
2、心理治療能起作用,不僅是專業知識層面上能夠定義來訪者的問題,諮詢師與來訪者的關係也是治療心理問題的重要助力。有時只是有個人傾聽就能緩解的痛苦,這不是自學能夠達到的效果。
3、與人交談並進行自我認識,和自學進行自我認識是兩個有差異的過程。前者可能更有助於治療者站在更客觀的視角觀察自己,而且對方的反應以及回饋有可能提供更深入探索的機會,而單獨靠自學心理學進行自我認識容易對自己進行不夠客觀的評估。
綜上,自學心理學能否有治療效果,因人、因情況而異。
但如果嚴重到要「救」的程度,請聯繫專業諮詢師。
醫者不能自醫一樣的道理。
學心理學並不代表能讓自己變得更正常,也許會變得更扭曲。任何事物都是雙刃劍不是嗎?況且從來都是當局者迷。
我還未讀大學的時候就明白,是謂,醫者不能自醫也。
個人觀點:「技能」上不可能,因為沒有一門學科的發展是以「解決自我問題」為發展脈絡的,按照這一脈絡進行學術學習很難學到真正的「實用技能」;但將其作為「自我成長」的一部分是可行的,畢竟心理學雖然發展程度很低,但算得上是人和生活的元科學,當然,這同樣也對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悟性提出了要求。
說四點。
一,其實說到底心理諮詢也是「自救」。諮詢里有「助人自助」的說法。諮詢師是拐杖,用力的還是你自己。諮詢發揮效果,往往和當事人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與勇於願意為自己負責開始。這關係,頗有辯證的味道。
二,個體差異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問題會比另一些問題更容易有更多人能「自救」。比如,自卑心態,失戀,高考失敗。大多數人可以不去諮詢,只找親友支持,或者甚至完全自己處理。這類日常常見的問題,不涉及早期創傷,不是心理障礙,會有不少人能自救。知乎上有些高票勵志答案,屬於此類。倒也不一定因為他們自學了心理學。
但是如果你是人格障礙,性變態之類的…。反正我是從沒聽過有人自救成功。
所以,其實在不了解你,不了解你的問題的前提下,難以判斷你到底能否自救。只能說,自救的概率不高。(勵志事件少,所以那麼吸引人,令人佩服啊。)
三,其實如果有條件,卻不諮詢,偏要「自救」。這本身就代表一些問題…。可能當事人還是不敢相信別人,不願意把自己的煩惱與人分享。或有某種過於強烈的自我期許(希望自己想勵志故事裡的主角)。這本身可能就是需要做點改善的地方。可以說是…親密關係(廣義的)問題,或是自我概念問題。
四,即便能「自救」,也不是學了心理學就能自救。要學以致用,持之以恆,因地制宜才行。比如,我學的正念訓練。操作簡單,書籍也不少。但懂得知識,還得堅持練習才行。所以,能自救的問題,也不是靠學了知識完成了自救。而是踐行。
如果自救說的是心態,心理學可以自救,如果自救說的已經涉及行為、影響生活了,建議去心理諮詢室看看,真有啥問題,也方便轉診到心理醫院。
我心理系出身,在精神科實習過。因看評論有感而發。
心理學不是治療心理疾病的學科!
渡人難,渡己更難。
推薦閱讀:
※我是初二的休學生,現在整天在家無所事事、萎靡不振,怎麼辦?
※如何從專業的心理學角度解釋「慾望是無止境的」?
※如何評價川師大命案嫌犯可能因「患抑鬱症」被免除死刑?抑鬱症患者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嗎?
※有什麼方法可以杜絕往游泳池裡撒尿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