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乎上這麼多人黑無印良品(MUJI)?

看到好多問題都是如何看待 MUJI 什麼東西賣多少錢 只不過是一個牌子為什麼知乎總有人拿 MUJI 開刀?


1997年,肯德基還沒有在我上小學的地方開張。同班同學去上海吃了肯德基以後,帶回了一個贈品的奇奇書包。如果你有過這段記憶,一定會記得這個包在當年的小盆友眼中大概和birkin的地位差不多。

他每天都背著這個書包上學,非常神氣。「我最喜歡吃的東西就是肯德基了。」他說。

半年後,肯德基開到了我所在的地方。小朋友們爭先恐後的去吃,在店裡最起碼要排半小時的隊才能吃到。早戀的高中生大學生約會也會去肯德基這樣有格調的地方,連廁所里都是有衛生捲紙的。

於是很多小盆友都有了奇奇書包。奇奇書包變成了LV。

大概又過了半年多,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流傳這樣一個說法:「肯德基根本就不是西餐,真正的西餐才不是那樣的,肯德基在美國就是街頭肉夾饃,是沒錢的人才吃的東西,是洋快餐。」

於是,每當有人再說「我喜歡吃肯德基」的時候,勢必就會有人跳出來輕蔑地指正:「肯德基其實就是洋快餐!」一臉不吃肯德基才是有品位有姿勢見過市面的樣子。

後來奇奇書包就不再有人背了,它們直接越過了優衣庫的階段,進入了「地攤貨」。

大概又過了幾年,肯德基開得遍地都是,不用排隊,價格便宜。逛街餓了不知道去哪兒吃的時候就去吃個套餐。

不再會有人討論吃肯德基是否有品位。

——————————
經歷過這樣演變的品牌大概還有:星巴克,優衣庫,CK,耐克,LV,HM,Apple...

當然,這題問的muji也在其中,但也許現在正處於「我用muji我自豪」和「其實就是地攤貨」的品牌形象交界口階段。

相信一兩年後再來看這一題,這一題就變成類似「為什麼很多人說吃肯德基沒有品位?」這樣的問題。

當不再以喜歡一個品牌或者貶低一個品牌來證明自身品位的時候,大概就真的明白「品位」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了。

今年春天的時候有一次逛ZARA,兩個大姐在折扣區里挑挑揀揀,其中一個一邊挑一邊嗓門很大的說:「我告訴你,我去年去國外看我女兒的時候啊發現ZARA這個牌子在國外就是地攤貨。」然後停頓了一下,似乎不滿足之前的吐槽似的,又補了一句:「連地攤貨都不如。」

(下圖為凱特王妃穿著「地攤貨」)

不管什麼品牌,只是消費品,僅是消費品,愛買買,不買滾。

——
一邊喝著沒有品位的Yellow Tail一邊鍵盤俠的答主


對排行第一 @Chivn 的答案部分不認可。
MUJI在日本相當於凡客的地位嗎?
凡客就是個快時尚公司,基本沒有什麼設計內核,而且對自身經營理念搖擺不定。
MUJI早年可是在日本響噹噹,且不說一眾大神設計師的力捧塑造,光憑與當時其他品牌大相徑庭的品牌定位就能讓人佩服。不管現在在國內經營怎麼樣,歷史地位還是有的。

MUJI不是設計品牌嗎?
說MUJI停滯不前或者經營理念落後可以理解,但若說他不是設計品牌,就有點過了。
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還是很超前的:
30年前就主張環保、去LOGO化、反對過剩包裝等等。並且重點強調「家」的概念,以日常為主打,以素色、大地色作為主要顏色。並用燈光、VI、產品陳列來塑造柔和氛圍。
看過田中一光寫的《設計的覺醒》,裡面關於「無印良品」創立歷史和初衷都有描述。值得一看。
由於創建初期,無印良品的真正靈魂人物都是一些極其出色的文案和平面設計師,因此很推崇人文情懷。
再看看國內的無數新興家居、服飾品牌,都深受無印良品的影響。
畢竟曾經是一代人的偶像,在它身上或多或少都學到了東西。

援引國寶級平面設計師及無印良品元老田中一光1986年在《無印良品考》中所寫的幾段話:

無印良品有三個特徵:「材料的選擇」、「工序的檢查」和「包裝的簡化」,第一代無印良品的商品可以說充分體現了「物美價廉」這個特徵。

在包裝方面:

在無印良品,我會要求大家從一開始,就在所有商品的標籤上註明產地和成分......因為我知道,人們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便宜固然是很要緊的因素,但讓人安心其實具有更大的市場競爭力。......設計的作用在於尋找功能和社會間的接點,在功能足以說明一切的前提下,裝飾成分是可以節制的,如何把握節制的度是考驗一個設計師是否成熟的標尺。在一個包裝過度、色彩過剩的環境里,我們去掉些多餘的裝飾多餘的色彩的話,我想反倒會是個很新鮮的景象。

去LOGO化

為了突顯商品或商店的信用而為相同的商品加上不同的標籤,我覺得是「品牌性」對商品本身的過分參與,對於那些把商標去掉的話,就不再具有其商品性格特徵的商品來說,強調功能而品質又穩定統一的無品牌商品,反倒是種對照,在一個浮躁的環境里更能獲得知性群體的認同。

願景構想(情懷)

無印良品的誕生是對現代文明高技術的一種抵抗。

並不是要為無印良品洗白,因為田中一光寫這些話時不斷用到的詞就是:便宜!便宜!便宜!
所以有人批評無印良品是件好事啊,希望他的運營者能看到這些聲音,做一些堅持,做一些改變。

我倒是覺得之所以被黑是因為在國內太貴
價格便宜了,自然盲目炫耀吹捧的人就少了唄...
人家剛出道的時候可是以「物美價廉」著稱的哦!
以目前國內民眾的消費水平,很難稱上「物美價廉」。(加上@SEI SEI所說的日本折扣很多)

PS:其實相比他們的產品設計(近年似乎缺乏代表作),我更喜歡的是MUJI的設計思路、海報宣傳、色彩搭配!因為,這也是設計的一部分啊~


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品牌溢價。

品牌溢價的問題,有的有人黑,譬如oppo在知乎就黑的很厲害。

有的沒人黑,譬如蘋果,賓士寶馬就沒有,或者承認你的技術可以溢價,或者是因為中國國情(30萬的賓士交了稅,獨家代理就是百萬豪車了)

無印良品被黑是因為溢價來自於信息不對稱,就是一個品牌在本土或者其他信息對稱的國家無溢價,到了中國高溢價。

因為關稅之類的成本漲價是可以理解的,人工運費都降低了,日照廠造的板凳比日本本土貴一倍是什麼意思?欺負中國人信息閉塞,人傻錢多?不知道你的品牌定位?

當一種東西非成本原因,在中國定價有歧視性,在信息對稱一點的地方(知乎的日本留學工作黨)被黑就正常了。


無產階級覺得MUJI是中產階級用的,
中產階級覺得MUJI是無產階級用的。
就這樣。


因為MUJI在日本人眼中的地位,也不過是凡客而已。
但是到了中國,居然成了輕奢,設計品牌了?
而且國內的MUJI確實賣得貴,比日本貴得多了,相比日本365天天過季商品打折,每隔一段時間打九折,每隔一兩個月打五折七折,國內打折太少了。

國內的賣場大概是下圖這樣的

有逼格,有品味,逛一逛就好像自己也變的文藝起來了。


我承認我自己也很喜歡MUJI的東西,衣服和傢具還有文具有很多都是MUJI的。
但是有沒有必要什麼都買MUJI的東西?

MUJI的筆記本是滿有樸素的美的

但論樸素,論逼格,能比得上moleskine?

MUJI襯衫是蠻好的,裁剪也不錯

但能和Ralph Lauren比裁剪和逼格?

自己窮,買不起那些貴的,所以我們稍微花一點小錢買買MUJI,用的放心,舒心。

承認以上的這個,沒有什麼丟人的,可是為什麼硬是要扯生活態度,逼格呢?

而且啊,在日本,買MUJI根本不用去專賣店。

去個全家,基本上一些生活用品都能買得到了。

看這陳列,是不是一下子沒有逼格了?

如果每天像是逛菜市場一樣逛MUJI的話,大概也就沒那麼瘋狂了。

實際上,MUJI是一個很好的牌子,在比同類商品貴50%的基礎上,提供了品質,設計,逼格等一系列附加值。蠻好的。


我想很多用MUJI的人都忽視了MUJI最開始的定義:
無印良品-沒有標籤的好東西

買MUJI是最最最不裝逼的,因為沒有標籤和LOGO

而過多的強調標籤和品牌,怕是有被初衷吧?

恨不得讓所有人看到上面這個紅標籤

恨不得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用MUJI
是非常不能夠理解的一種行為。


知乎的主流群體大多是生活無憂的學生和收入在社會中佔中游的小資。這個群體比一般的市井老百姓來說見識相對更廣,閱歷相對豐富,而且物質生活也相對豐厚。
所以無印良品這種在日本屬於平民消費的日常用品品牌,知乎的絕大多數用戶都能看到其正確的定位。
之所以要黑——(其實有些時候不是黑)是因為很多人把無印良品這東西吹成了神。
恰似在上世紀90年代末甚至到現在都有人把肯德基必勝客當成奢侈優雅飲食店去消費的人群一樣——因為本身眼界的限制和中國普通老百姓的消費能力硬傷,這種在國外屬於再普通不過了的快餐店都可以稱為逼格的象徵。(答主會告訴你們答主2011年的時候還被大學的某個傻逼室友用「我媽媽帶我吃肯德基去了哦」秀了一臉優越么),雖然很可笑,但是這就是現實。
知乎應該有不少海外黨吧,諸位應該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出國內和國外肯德基門店的規模差距。這種規模差距,其實也是中國人和外國人在消費觀念,消費能力,眼界上的巨大差距。
所以回到無印良品的問題上來看,知乎對於無印良品的評價和肯德基是一樣的。很多用戶並不是在黑,而是在還原無印良品真正的層級和地位,當然,這裡不排除有些人被很多人用愚蠢的方式秀了優越之後來這裡黑的,比如說我,てへぺろ~


人們黑一個品牌(或者你覺得人們在黑一個品牌),大多時候都是有理由的。

比如有時候,品牌傻逼,大量用的人傻逼, 就會招黑, 比如beats.

有時候,品牌挺好的,大量用的人傻逼還愛裝逼, 也會招黑, 比如某果.

還有些時候,品牌一般般, 大量用的人傻逼還裝逼, 還是會招黑, 比如星巴克, 比如MUJI.

所以說這年頭誰沒事去黑個品牌, 主要是有些腦殘粉太過分, 招黑。


我想給排第一的答案補充一下。

世界上所有品牌到了國外後都會比在本國多一種叫做「異域風情」的優勢。肯德基麥當勞在美國本土是社會底層的食物,在中國,日本以及歐洲地區卻是中產階級經常光顧的餐廳。

MUJI也是,不但在中國很有逼格,在美國更甚。

這是muji在紐約的店,大家感受一下。之前去過一次,裡面出入的人士都是在soho混的個性青年,估計多半是設計師一類吧。賣的東西比在中國還貴。

同一個產品在不同地區定位不一樣是很正常的事兒,不能因為在日本muji賣的很隨便就黑中國的muji。

最後,答主也覺得中國muji是過譽了


據我所知,大多數人黑無印良品是因為:

  • 反感過分吹捧
  • 覺得無印良品不值得這個價格

為什麼總是無印良品?

因為它正好是」上不上,下不下「的大眾消費品牌。

論格調,無印良品算不上世界前列,真正有格調的那些品牌,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其存在,自然沒法黑。

論價格,無印良品又沒有真正的高檔設計品牌那麼高,導致產生一些跟風用戶,通過購買無印良品這種行為來標榜自己的品味,這部分人雖然並非無印良品的主要用戶,但其輿論聲量還是很大的——買了還不讓炫耀,如同錦衣夜行,這哪受得了。

至於無印良品到底值不值得這個價格,這部分爭議體現在如下方面:

  • 消費者心理
  • 品牌價值

先談消費者心理。

其實國內的消費觀念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很不成熟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種消費觀念就是:

  • 購買商品過分看重價格
  • 認為設計不值錢

由於我國從溫飽到小康才短短數十年,早先經濟落後的環境導致廣大人民群眾無法承擔高價商品,畢竟要解決最基本的需求,才能考慮更高級的需求——比如節約時間成本、選擇成本、體驗感受等。

早期市場中低端產品較多,就很容易給消費者帶來錯誤的價格認知,認為某種東西的價格就應該是一個固定的區間(這種情況叫做錨定效應)。

低端產品的特點在於,價格低廉,購買門檻低,其產品主要滿足於用戶的短期基本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產品設計就處於可有可無的狀態,消費者也習慣性的接受了這種認知。

然而成熟的消費觀念,應當關注商品帶給你的價值,而非其價格。

談完消費者心理,我們再來談品牌價值的問題。

顧客對所購買的商品是否滿意,是由顧客對其價值的感知決定的,其中包含了三個方面:有形利益、無形利益、成本。

評估一個商品其價格與價值是否相符時,我們也可以從這三方面入手。

比如商品的設計理念、功能性、工藝、用料、實際應用場景、品牌美譽度、品牌形象、品牌主流使用人群甚至是美學價值等等。

無印良品在國內的售價則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海外市場的營銷策略。

由於地域性差異,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基於經濟情況、政治制度、文化、氣候等因素,市場環境也存在著很大不同,往往需要企業對海外市場制定差異化營銷策略。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所謂的企業全球化無非是把相同的模式複製到全球各地,實際上這是錯誤的。

企業在進行海外市場擴張時,都會先對目標地區市場進行調研,分析當地市場存在的機遇與風險,並著手制定相應的策略。

無印良品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是在2005年在上海開設的第一家,隨後陸續在國內的一線城市開店,而且店鋪選址都在大型商場中,這是典型的從上而下的品牌輻射策略。

出口成本方面,涉及運輸成本、倉儲物流、匯率、關稅、海外僱員、店鋪租金、新市場推廣等等,由於具體情況未知,成本完全是有可能是比本土高的。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大陸已經成為無印良品海外的最重要的市場,所以無印良品在2010年之後,開始加速在中國大陸的開店計劃。

而現在的中國市場,早已不是早些年外來品牌寥寥無幾的樣子了,不但全球品牌持續湧入,本土的品牌也開始崛起,無印良品面臨的競爭環境會更加激烈。

所以……

讓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中國大陸市場其貢獻利潤越來越大,日本本土市場逐漸萎縮,那麼很有可能就是日本消費者在網上吐槽「為什麼在中國賣的比本土還要便宜?!」。當然,真賣的那麼便宜了,知乎上誰還願意買它呢?


我沒黑過,但是我覺得muji質量確實不怎麼樣啊。。。之前買了兩個本子,不多久最上面的膠就開了。。。我一直都是用moleskine的,再早以前用便宜本子,可是不論兩百塊的還是二十塊、十塊的本子基本都不會這樣哎!除了寫著舒服之外....沒啥優點了。可是如果要寫著舒服,moleskine更舒服,而且還皮實的很,再包里翻來滾去,裡面還是整潔如新。

所以....


非設計從業者對設計主導的品牌缺乏認知,從而產生從敬畏到輕視的反轉。
因為不了解設計,一些人容易被設計品牌展示出的良好效果及其外國血統鎮住,產生敬畏。但當這些品牌本土化及周圍人「不過如此」的二手消息吹噓後,他們也對之前的敬畏反彈,好像很懂似的跟著說,xx也不過如此嘛,zara就是美國美邦,倩碧就是美國大寶。。。其實他也就是「見過」的水平。
說實在還是對品牌精髓不了解。

我記得宜家落地中國市場也有被噴坑爹的一段時間。但消化至今,在改造出租屋的知乎問題下,我幾乎能看到每個高票答案都有不少宜家單品。這就是好設計,即使宜家對自身的定位從來都不高端,即使落地中國之初它被誤會為中產品牌。

muji在每個設計人尤其是平面和產品方向的學生心裡,地位有多重要自不必多說。我想每個設計人都或多或少了解原研哉,讀過設計中的設計吧?僅僅因為價格和定位的落差及落地後品牌形象的矯正而無腦黑這個品牌,可真是門外漢對設計的自卑和自大。


黑MUJI是因為MUJI做得不夠好,並不是為了黑而黑。

就我所熟悉的紡織品專業,我來堅定地有理由地黑一波。

什麼是MUJI?

無印良品誕生於1980年。起點是通過徹底實現商品生產流程的合理化,製造了簡潔而舒心的低價位商品。具體通過「精選材質」、「 修改工序」、「 簡化包裝」重新審視了商品。例如,省略紙漿的漂白工序,紙張會帶淡米色。無印良品將它用於包裝材料或標籤。結果打造了非常純正而新鮮的商品群。過於突出外表的一般商品相比,無印良品的商品群震驚了日本乃至全世界,取得了巨大的認同感。

以上摘自MUJI官網。也就是MUJI引以自豪的是,他使生產流程合理化,商品低價化。然而事實是這樣么?

我黑MUJI,是因為MUJI是一直違背自己的品牌起點。明明從一個大小姐淪落為妓女,反而一直強調自己曾經做過大小姐。

1、MUJI是精選材質么?

新品白色泡泡紗為例子

這款產品我感覺很沒創意。同樣泡泡紗我們出口已經很多年了,歐美都要爛大街了。泡泡紗看起來有質感,然而用起來並不太舒服。

說是產地上海,實際上只能是成品縫製的工廠在上海。由於紡織是重污染企業,原料的生產一定是江浙地區,並不是上海當地。

就紡織品來說,MUJI的原料生產工廠和我們很多國貨產品一樣的工廠,一樣地污染環境,一樣地壓榨工人,然而就因為貼上了MUJI的品牌就開始宣稱環保,精選,這樣不黑你黑誰?

2、MUJI是物美價廉么?

我們來計算下MUJI這個要去品牌,要做低價商品的毛利率。

如圖針織被套,尺寸170X210CM。

A 針織面料 全棉的含稅含運費普通價格為46元一公斤(MUJI採購價格因為量大,遠遠低於這個,可以按照40一公斤來核算)

B 此款產品目測135--145G之間,按照140G來計算

C根據尺寸,得出使用230CM幅寬面料約為3.5M

D 根據B來得出,面料一米為12.88每米

E 由此得出,被套的面料成本為45.08元

F MUJI的包裝沒見過,但是簡約包裝,人工縫製+包裝=12元足夠。

G由此得出,MUJI的此款產品出廠價大約57元

由此粗略計算,毛利率461%。試問什麼樣物美價廉的產品有這樣的毛利率。我不反對高價位,我反對當婊子還要立牌坊。

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絞首的危險。

3、針織面料真的適合做被套么?

針織面料比較適合做汗衫,業內也叫做汗布。這種緯編面料比較柔軟舒適,貼身比較舒服。然而,這種面料致命的缺點就是抗起毛起球率不行。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很容易起毛起球,禁不起長時間不使用。無論怎麼吹這一點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針織面料被套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容易變形。

黑完了,說下白。坦白講,我還是蠻喜歡一些紡織品以外的有些東西的,比如這個:

我不懂家具行業,只是覺得很舒服,說不定會買一個。

以上是我黑無印良品的理由,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好床品得之不易,切用且珍惜


為什麼黑?我覺得muji不錯啊,為什麼要黑它?

日本人設計的東西,還真的很適合亞洲人。

zara, hm的審美和尺寸很成問題, esprite工藝不夠穩定,gap尺碼偏老外體型。

所以還真的是muji最好,環境也好。


------------------
另外,不要把凡客跟muji相比吧,凡客都快死了....


十五年前,肯德基和麥當勞在中國還是奢侈品,小朋友過生日才能吃的東西
很多人把這倆快餐想像的特別有逼格,現在想想是不是特別傻

有些人現在想把無印良品變成當年的肯德基,我說你們能不能長點記性?


太貴了我感覺大部分商品少個0才是真實價格。。
相比較而言,優衣庫則實惠到不行

然而優衣庫現在也學壞了(*_*)


不是黑它,而是一直以來被媒體捧得過高。
國人的審美總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
互聯網時代以前,新中產尚未崛起,有錢人流行鋪張浪費,流行裘衣駟馬。
後來小資出現了,開始吃哈根達斯逛宜家,繼而波波族興起,女人們穿長裙,男人們四處流浪。
恰恰這個時代開始了減法生活,穿棉麻,玩極簡。
極簡的同義詞就是乏味,但是看厭了燈紅酒綠,乏味就成了白蓮花。
只是有些人不知道,奢華和乏味之間隔著無數種選擇。

生活的趣味是自己一點一點累積的,而不是看過雜誌之後的跟風。


我自己,加上同學贈送,也陸陸續續有過幾個無印良品的產品。

我個人的感覺是這樣的。

6元一支的中性筆,不如晨光的一些兩三元的中性筆好用。
90元的筆記本,用的是再生紙,而且談不上任何細膩的感覺,道林即可隨意怒艹之。
20元的PVC筆盒。這個倒是沒什麼黑的地方,但是也只不過就是一個PVC筆盒罷了。

@Chivn 說MUJI不是一個設計品牌,其實我更傾向於認為它是一個設計品牌。它賣的確實就是這種「去設計化」的設計,和「足夠好」的一種理念。


我相信所有人都遇到過類似這樣的時刻。

買一支筆,結果回家一寫筆頭已經壞了,手上本子上一堆墨點子。
買一個水壺,一打開結果裡面一股濃重的塑料味。
買一件襯衫,一穿上發現衣角有個線頭,一扯,順著針腳全出來了。

而MUJI就是出來解決這樣的問題的, MUJI提供的是某些消費者不會在意價格,東西至少不會坑爹,且有著相對統一設計風格、語言的商品。


MUJI這個品牌,從一開始就必定是「消費脫敏」的產物。

而MUJI目前的這個價格,在國內的收入水平面前,跟「消費脫敏」還很難沾上邊。

MUJI產品的定價,我相信大多數面對這個價位的中國消費者,不可能對其的品質沒有很高的期待。而MUJI沒有能力滿足你們的這種期待。

其實你們從MUJI那廣得沒邊的產品線就能很容易看出來,這是一個不可能在商品的品質上有什麼沉澱的品牌。

所以MUJI本身的定位可能就是給那些想買一件他們自己不懂的商品的消費者,一個簡單且安全的選擇的商家。

所以我覺得相對MUJI,對於我個人來說跟MUJI這種思路類似的品牌或許是優衣庫和耐克。
對於我這個不講究穿的人來說,它們的東西足夠好、舒服,隨著這些年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和國內的通脹,我也能輕易地買得起。

而國內更多的可以像MUJI理念的品牌還有很多。
怡寶或者農夫山泉的水、晨光真彩的筆、七彩的筆記本、維達的紙製品。


那些你買了之後根本不會在意,甚至不會記得其品牌的品質還不錯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無印」良品。

而如果真的像我這樣把這些東西試了個遍,真正在乎這些東西品質的消費者,也自然會追求更好品質的品牌去了。


窮的買不起 有錢的看不起


一般有錢人都通過這種鄙視鏈來顯得自己牛逼!其實沒多少人真覺得無印良品多牛逼,只是覺得人家東西性價比高,相對於時下各種質量差的一次性產品,他做的已經很好了。知乎有錢人多,學歷高的也多,自然不理解為什麼有人會覺得無印良品這種日本屌絲品牌好。好比我喜歡吉野家,因為我真的沒去過日本,我真心覺得吉野家好,可我的日本發小很不理解我,還鄙視我一小下。何必讓我不開心了。人啦,最重要的是換位思考。別動不動瞧不起人。我相信大部分國人並不會認為無印良品是輕奢侈品,只是覺得國內這種氛圍,他的性價比高


同意排名第一的答案,同理我前天去IKEA覺得還是很好的,瑞典品牌一直有自己的品牌張力和持久力。

中國人太注重表象而不注重內在,總是希望通過某些東西標榜自己。就在很多村兒貨鄙視IKEA的時候,你知道你在說什麼嗎?

所以那天看到王菲自在地逛著四元橋的IKEA時,不由得內心贊了一下,在中國,能這樣活出自我聽從內心的人兒實在太少太少了。


推薦閱讀:

TAG:品牌 | 無印良品MUJI | 為什麼有人喜歡X | X為什麼賣這麼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