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遠不夠正直坦蕩,如何教育孩子成為正直的人呢?
我想我起碼是個善良的人。但在行事中,肯定有很多地方是無法符合心目中的正人君子標準的。如果自己不能以身作則,怎麼來錘鍊他們呢?
多年來我做教育諮詢,特別深刻地感知到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將決定孩子的一生。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的性格、人格、價值觀、行為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假如要我給一句最重要的忠告,我能給的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學會採用「普世價值」。「普世價值」在家庭中的應用,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尊重孩子。遇事多聽他們的意見,跟他們商量,交流、平等討論,而不是壓服。這就是所謂「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在家庭中的體現。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就會有自信、精神與人格相對獨立、能夠作決定並承擔責任、也就會有誠信、勇於並善於表達自己……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基本不會錯。最後,有些家長本身就是扭曲的,你的做人做事方法本身就不對,怎麼辦?為了孩子,你必須學會擁有反思能力和自我更新提升的能力。否則,孩子扭曲著長大,必將是你晚年的悲傷。
從這個問題中抽取出一個通用結構:父母與孩子有同樣的缺點,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改正這個缺點?(這裡的缺點有一定的適用範圍,比如脾氣急躁等)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當父母能夠意識到孩子與自己有同樣的缺點時,一個方法是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有同樣的缺點,咱們一起改好嗎?
父母自己的改變就是最好的行動上的榜樣,父母自己改的過程就會發現:原來改正一個缺點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足夠的勇氣,不斷地反省,互相的監督和鼓勵。父母也就更理解了該如何幫孩子改正這個缺點。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了自我反省,勇於認錯,努力改錯,耐心改錯。而對父母而言,這是最好的一個重新認識自己和調整自己的機會。前幾天上課發現孩子在看漫畫,我拿起書來看發現名字叫做《父與子》,挺有意思,我貼幾張圖給大家看看。
一個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老頑童老爸,一個是聰明可愛調皮搗蛋的小鬼。
我看完之後就非常非常希望我長大之後就能變成這種老爸,和我的熊孩子一起瘋一起鬧,一起承擔,相互依靠。
教育涉及到非常非常大而廣的概念,由上及下,由表及裡。
國家》教育局》學校》老師》家長》孩子
而這裡面的每一個不穩定變數因素,都能讓孩子變成另一種樣子。
家長的教育方式,老師灌輸的思維習慣,周圍的成長環境,以及從孩子眼睛裡投射出來的這個世界的樣子,都會影響他(她)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摘錄最高票的答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學會採用「普世價值」。「普世價值」在家庭中的應用,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尊重孩子。遇事多聽他們的意見,跟他們商量,交流、平等討論,而不是壓服。這就是所謂「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在家庭中的體現。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就會有自信、精神與人格相對獨立、能夠作決定並承擔責任、也就會有誠信、勇於並善於表達自己……
天朝雖然在飛速發展,可能是我眼界狹窄的緣故,個人覺得工薪階層的比例占的更多,而工薪階層恰恰是把教育看的最重,而教育方式卻背道而馳的。
A.教育結果:只看重成績,忽視孩子的內心。
考個好學校就夠了,不管孩子喜歡什麼,不溝通,簡單粗暴下達他們認為對的東西。
B.教育方式:打~罵~比
由於家長自身知識有限,教育手段更是有限,忙著上班賺錢養家的家長更喜歡用直接了當的方式解決問題。
其實教育里最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和個性的培育。
拿答主來說,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自卑感里,我連續問自己5個為什麼之後,我似乎找到了一點點答案。
1.為什麼自卑?
答:覺得別人比自己強。
2.為什麼別人比自己強?
答:因為有些地方沒別人做的好。
3.為什麼有些地方沒別人做的好?
答:因為他比我積極,比我更堅持。
4.為什麼比你更積極,更堅持。
答:因為我老是被說,而他老是被誇。
5.為什麼你老是被說,而別人老是被誇?
答:因為我第一次做不好,就被罵的不行,就越來越不敢,而他第一次就被誇,越做越好,就越來越好。
我突然發現只是開頭的一點點不一樣,後面的結果走向就完全不一樣,他獲得正面反饋,而我只是批評批評批評。
我有一次打電話問我媽:為什麼小時候我做的好你也不誇我?
她說:我怕你驕傲。
我說:拿為什麼總是批評我?
她說:我只是覺得你能變得更好。
那時候我突然想起外國電影里的鏡頭,母親坐在比賽場邊,女兒彈完鋼琴,起立,全場歡呼,人潮洶湧,掌聲雷動。母親眼含熱淚,慢慢站起身來,啜泣又動人的說:I LOVE YOU
而我們的東方含蓄美就是要,謙遜謙遜在謙遜,低調低調在低調,我真的覺得有時候非常非常不合理。
如果能穿越到小時候,站在那個唯唯諾諾的小男孩身邊,他的每一次小小進步,我都會站起來為他鼓掌,喊出你真棒或是 good job ,我希望看到他激昂又驕傲的小臉,而不是黯淡失落的雙眸。
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不用教育。
你溫柔 正直 善良 勇敢,孩子看在眼裡,多半會變成和你一樣的大人。
你逃避 懦弱 自私 充滿抱怨 戾氣衝天,孩子也看在眼裡,多半也會變成和你一樣的大人。
不要刻意想著把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
應該認真想想,我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才是。心理動力學對教養關係的回答有一句很精練的答案--教育孩子,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教孩子怎樣更重要。
聽了這句是不是很失落?
我想再送你一句: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治療師。
或許,你是一個不太遵守規則的人,你會搶時間過紅燈,但是當你看到自己身邊孩子小小的手抓著你的手的時候還忍心嗎?
你大可不必擔心自己不真誠會給孩子帶來什麼不好,
你只需要讓他產生對你的安全感就好,讓他敢於對你說真話,他說了什麼,你好好想想他對不對,然後再做決定。
不含誘惑的深情,不含敵意的堅持。
如果你的孩子對你信任,敢講內心所想,下面,你就等著被治癒吧。
孩子會告訴你:媽媽,我們撒謊是不是不好?媽媽,我們不要拿別人的東西好不好?
孩子,比父母更懂做人。
這是幾年前的問題了,這幾天有感而發,找出來回顧一下。
我特別贊同第一名徐小平的答案,這裡寫兩個小故事,希望能為「普世價值」和「家長個人扭曲觀念」做個場景化的補充。講故事水平有限,希望能盡量說清楚了。
第一個故事:丟東西 VS撿東西
今年暑假,我們一家三口與多年好友一家三口一同去義大利旅遊。我們不小心在米蘭將一個裝著所有重要文件、大部分現金和電腦的包遺留在計程車上,停留在米蘭一邊補辦旅行證一邊找尋包包下落,我們想盡了各種辦法,充分利用網路和當地的警察系統,盡了一個外國人能做的所有努力,同時得到了另一位熱心計程車司機的無私幫助,三天後終於找到那位計程車司機,他說沒看見我們的包,或許是下一位乘客帶走了。結果很明顯,司機或某位乘客看到了我們的包,拿走了它。這期間我的心裡一直期待奇蹟出現,希望拿到包的人能至少送回裡面的文件。我們當然沒有等到奇蹟,三天後帶著旅行證和永遠的後悔離開了米蘭。
與朋友一家在威尼斯會合,他們知道丟包的事以後,義憤填膺地譴責不知名的順手牽羊者,請我們吃飯壓驚,對我們表達了巨大的關懷和支持,在此後的旅途中,非常細緻地幫我們看護行李和孩子,避免再次發生悲劇。我們非常非常的感激擁有這麼鐵的朋友。後來某一天,我們一起在酒店大堂的沙發中坐著聊天,朋友一家在沙發縫隙中發現了一副墨鏡,他們倆分別戴了一下墨鏡,讚賞了一下彼此帶上之後的酷帥,然後,非常默契非常自然地,把墨鏡放進了自己的包里。
我默默地看著這一幕,默默地看著他們的女兒之後在旅途中戴著這副墨鏡,默默地回憶起小姑娘曾經給我看她的新玩偶,告訴我這是「我媽媽從路邊撿回來給我玩的」。回家以後,我告訴自己的兒子:「1、我們的包就是這樣丟的,很多人認為撿的就是我的。2、如果那天撿到墨鏡的是我,我會交給酒店前台。3、這件事不會影響我和他們的友情。」兒子聽懂了前兩點,不懂第三點,以後你會懂的。
第二個故事:你對我好VS我對你好
小朋友暑假裡被同學小C邀請一起去露營,同行的還有小C在班裡比較玩得來的幾位好朋友,以及她的幾位幼兒園同學。其中有一個男生小B,小C是這位男生在班裡唯一的好朋友。小C的媽媽曾經告訴我,據小B的媽媽說他兒子天生聽力不好所以在班裡經常受欺負,小C是班裡的學霸級熱門人物,她的媽媽要求她照顧弱勢的同學,小C因此比較關心小B,小B把小C作為最好的朋友形影不離。
露營那天,小B的媽媽和我聊了一次天,主題是關於我兒子的同桌,那個「最喜歡欺負小B的女生」。小B的媽媽有克制地告訴我那個女生如何天天捉弄小B,她是如何教兒子怎麼對付她,又是如何要求老師給兒子調換座位,再是如何找那個女孩的家長要求他們管好自己孩子。我愕然,因為兒子和同桌關係很好,經常請她到家裡玩,也沒提過被她欺負。
露營的晚上,孩子們有一場讀書會,大家事先分別看了同一本書,那天晚上在一位媽媽的主持下進行交流。晚飯後孩子們散在各處玩,家長們紛紛對付自己家的帳篷,讀書會即將開始,於是我找齣兒子的書、筆和筆記本,請隔壁帳篷的小B幫忙帶去給他。等到終於把帳篷支起來了,我去讀書會旁聽,發現兒子空手坐著。結束後問他有沒有收到小B帶去的書本,回答說沒有。再問小B,小B說:「媽媽交給我書和本子,我不知道要給誰,就交給了一位媽媽。」問他交給了哪位媽媽,說不記得了。我們的書本再也沒找到。我明明白白地記得除了我自己叮囑過小B,他的媽媽也明確告訴過他書本要給誰,然後他就這樣交給了一個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誰的人。好吧,他的媽媽過來解釋了:「我們小B耳朵不大好的。」
後來我問過兒子,為什麼不和小B玩,他說:「他從來沒有幫助過別人,班裡的事情從來不管。」
一個不可被託付的人,的確很難有朋友。小B的媽媽告訴孩子「人人生而平等,欺負人是不對的」,但是當她的孩子辜負別人所託,除了為孩子找理由,她什麼也沒做,所以她的孩子只會要求別人對他好,自己卻不會關心別人,真性情的孩子們自然就遠離他了,只有被媽媽要求「關心弱者」的小C會拿他當自我完善的實驗品。
這樣的故事,還有不少。我們不缺少懂得做人道理的父母,缺少的是當自己和孩子受委屈受磨難受誘惑的時候還能夠以這些道理為判斷依據的父母。
題目的重點是「如何教育孩子成為正直的人」,說幾點自己的想法:1、父母要真正接受「人無完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避免追求培養一個方方面面都符合普世價值的孩子。
2、以孩子為鏡子,經常反省。發現孩子的問題時,先甄別是否嚴重,父母避開孩子討論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通常能在我們自己的言行上能找到根子,給孩子講道理是沒多大效果的,所以不必著急去指正孩子,習慣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的,要改掉自然也不在於一天兩天,先看看自己能不能改,逐步去影響孩子。自己改不了的,就不去要求孩子做到了。我們家不斷循環著這個輪迴,大部分時候,改變自己真的比改造孩子難啊。
3、給孩子多創造集體活動機會。這點特別特別有效。在一群孩子中,每個人的特點都表現得很徹底,容易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和差距,然後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與互補的小朋友一起玩,孩子們是用最樸素的方式協調矛盾的,帶給彼此的衝擊也最直接,讓同齡人帶動他去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
這是個好問題,正直坦蕩可以替換成任何一個普世價值中的優良品質。
我想,每個人都曾把自己放到普世價值的各種標尺中比較過吧。此處忽略個體對自身的評價的主觀性,並假設每個人在每一項都有一個相對客觀的分數,儘管具體分值無法給出。這裡就有兩個問題:第一,自己在每一項的客觀分數;第二,孩子在每一項達到的客觀分數。
對比這兩類分數,就延伸出三種情況:
第一,某領域自己的分數和孩子的分數一致。這個相對實現起來比較容易,不用刻意,孩子自然就從你這言傳身教了。
第二,某領域自己的分數高於孩子的分數。這可能是你對孩子疏於影響,也可能是你的高分數源於某些特殊人生經歷。
第三,就是本問題的情況,某領域自己的分數低於孩子的分數,如何做到?
我想到的思路,和如果你自己英語不好如何培養孩子學好英語類似。
首先,是你自己的興趣和關注。你自己對英語有興趣,重視英語,才能引導孩子的興趣。同樣,自己重視正直坦誠這個問題,孩子才會重視。
其次,少一點親身示範,多利用其他資源。比如你發音不標準,水平有限,可以多找發音標準的音頻視頻材料彌補。同樣,不突顯自己的不足,多利用其他資源影響孩子,比如書啊,別的人物啊等。
再次,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在孩子面前是裝不了的,承認自己英語不夠好,承認自己學得甚至不如孩子快,和孩子一起學習。同樣,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好,承認孩子比自己做得好,和孩子一起進步。
最後,努力改變。養育孩子給了我們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仔細分析自己的不足在哪裡,想辦法針對性提高,堅持執行。改變很難,收效很可能甚微,但往往直面認清了問題,就是改變的開始。讓孩子看到你變好的過程,比只看到你是好的這個最終成品,更有意義得多。何況人一生都是在不斷學習進步的。
如果你說,這個社會很複雜,正直坦誠的人吃虧。那還是你的能力不夠,還需要繼續修鍊。你可以通過改進方法,按對象細分處事規則等來達到適應社會、保護自己的目的,而不需要去動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正直坦誠是需要能力的,需要每個人不斷地努力。
讓你不夠「正直坦蕩」的原因是什麼呢?
如果你相信女兒應該、並且能成為「正直坦蕩」的人,那你大概也有可能改變自己。
如果你覺得是現實的生活環境讓自己沒法做到,那女兒長大後就應該成為完美的「正人君子」嗎?還是該所謂務實、妥協一些?
我想這是價值觀的問題。如果你真的相信「正直坦蕩」的必要和可能,就會有動力去改變自己。
1 我真實地接納我自己,立體豐滿有著陰影的自己
2 我從現象上和孩子分享,成為正直人在具體事情上的行為和可以產生的可能性
3 過去的事情總結經驗,未來的事情怎樣可以操作的更符合自己的理想
無論在這中間怎樣,我還是能做到喜歡自己,面對自己。
這樣孩子或許可以達到成為正直的人所能有的效果的。很贊同徐小平老師的觀點:父母的性格會直接影響到你的孩子,優點以及缺點,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
我覺得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要接納自己和別人的弱點,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面對自己的弱點我們如果能做到意識到自己的弱點並願意去盡量的改正,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您已經是一個好父母了。人如果意識不到自己的弱點,或者意識到了掩耳盜鈴不願意承認才是最可憐的。
我覺得你能這麼說,就已經夠正直坦蕩的了
我覺得父母本身就在孩子心裡是有威嚴性的,孩子還小的時候,告訴他什麼是對的,就算你做不到,但是在孩子面前還是要嘗試做到;孩子慢慢長大,父母的威嚴性本身就會慢慢消失,榜樣的光環會慢慢褪去,這時候,平等地對待孩子,跟孩子交流探討,我認為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了,跟孩子一起成長。
看了您的這個問題,我覺得您很可能是個完美主義者,希望您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不要太過於追求完美,對孩子要求過高很可能壓抑到孩子,切勿揠苗助長。順其自然,對價值觀人生觀給予正確的引導,其他順其自然就好。
這是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一點感悟,感謝我爸媽。人無完人,要坦然面對,但不要讓它成為逃避的理由。
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孩子如何認識世界,面對現實的不完美,包括父母。是的,我們都力圖做到以身作則,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自己要成為完人。不要刻意向孩子掩飾自己的缺點,在必要的時候,讓孩子明白父母也有缺點。能坦然面對問題,承認自己的缺點,不也是一種美徳,應該以身作則么。雖然有缺點,卻依然不懈努力,不也是一種美徳,應該以身作則么。
指導孩子如何面對這些問題,如何去挑戰,告訴他人生不是達標,而是一種狀態,可能失敗,但不能放棄。
我相信完人的父親沒必要也是完人,或更完的完人。希望你也相信這一點。引鄭淵潔的一段話:「每個父母都是演員。如果想讓孩子和自己一樣,就要做本色派的演員;如果想讓孩子超越自己就要做演技派的演員。」
想要孩子比自己更正直坦蕩,你不坦蕩也得裝得坦蕩。
站在教育終點思考教育起點
作為大學教師,同時作為幼兒家長,給了我一個站在教育終點來思考教育起點的機會。
對照我現在所教學生的種種問題來反思幼兒教育,可以看出某些早期啟蒙教育的端倪,有三點特別深刻的感觸,想和大家分享。
幼兒階段是習慣的起點,有些事情越早知道越好。
◆運動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 ◆
如果只能培養一個習慣,那就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吧。
2014 年 9 月,我市某大學一男生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長跑項目中猝死,令人扼腕慨嘆。年輕的生命還未真正開始就早早凋謝,對學校老師同學來說是重大損失,對其父母和家庭更是沉重的打擊。
事後,我們在對其家庭送去安慰的同時,除了討論學校賠付責任、學工部門應對學生身體情況有更多了解、國家體能測試是否每一個同學都必須參加等等,我們更應該追本窮源,討論學生的身體素質。
90 後大學生們普遍作息習慣不好,經常熬夜,而且只有少數學生有運動習慣,這可能都直接導致了他們每況愈下的身體素質。
即使只是為了增強身體素質,也要讓孩子從小愛上運動。
家裡小朋友所在幼兒園,特色活動是幼兒籃球。初入園時,小朋友從未接觸過籃球,但是在幼兒園接受到了正確的指導,進步迅速。現在已經能輕鬆連續拍球一百多個,還會了單手拍球、單腳拍球、雙人拉手拍球等各種花樣。
她從這項運動中得到了樂趣,每天回家都練習得非常起勁兒。
據說之前幼兒園還請了專業幼兒籃球教練來每周給孩子們上一次課,但是一學期要額外收 198 元的費用。有家長不理解告到教育局,說幼兒園亂收費,導致這項活動不得不停止了。
這就非常遺憾。一項運動,孩子如果能得到正確啟蒙,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很多家長願意在校外花動輒上千元找水平參差不齊的補習班,而不願花區區 198 元讓孩子在幼兒園裡接受篩選過的優質專業教育,這一點,我表示非常不解。
讓孩子愛上運動,從運動中找到樂趣, 這是對孩子一生都有益的事情。
同事 X 老師的女兒,就讀過屠呦呦曾就讀過的效實中學,現在在香港中文大學讀研。 X 老師說女兒小時候, 其他什麼輔導班都沒報,因為身體比較弱,經常生病,就請了個體育家教。請附近大學體育專業的一個學生,每周來陪小朋友玩兩個小時,什麼都玩, 各種球類,跑步跳遠遊泳等等。
體育家教陪小朋友玩了三年,在玩的過程中教會小朋友每項運動正確的運動姿勢,以及基本的運動保護等等。
X 老師說當時那麼一點投入,現在想來,回報簡直無窮大。因為一開始,女兒就學會了運動保護,所以這麼多年運動過程中沒有遭受過任何運動損傷。也因為一開始就學會了正確的姿勢,女兒體會到運動的快樂,就喜歡上了運動,養成了一直持續運動的習慣。
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孩子因為運動而傷了膝蓋跟腱等就知道運動保護這件事有多重要了;而正確的運動姿勢,可以讓你在更省力更不磨損身體情況下發揮更好,從而更喜歡運動。
僅僅是運動保護和姿勢正確這兩件事,已經難能可貴,更別提她因為擅長運動在學校歷年運動會上表現出色而得到過數不清的榮譽,這些榮譽極大地激發了其自信心和開朗健康性格的培養。
更因為有運動習慣,她本科畢業那年去哈佛做交流生的時候,可以很容易地融入進去,能共同進行一項運動的人,有著別人無法分享的共同話題。
還有,她因為運動習慣帶來的很少生病的好身體以及令其他女孩子艷羨不已的修長窈窕好身材。
所以,你說 X 老師女兒在運動上算是有天賦嗎?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
何謂一個孩子在某件事上 「有天賦」?
所謂 「有天賦」 就是孩子習得了正確的方法,在一件事情上得到越來越多的正面反饋,所以才會有更多動力堅持做這件事,如此而已。
X 老師的女兒剛開始也是體弱多病並沒有顯示出任何運動天賦,但是接受了正確的指導,在運動上接受到越來越多正面反饋,從而越來越發展出 「運動天賦」。
讓孩子接受專業體育訓練,養成運動習慣, 這是讓其一生都會受益的事情。
如果只能讓孩子培養一個習慣,那就培養運動習慣吧;如果只能幫孩子報一個輔導班,那就報一個運動方面的輔導班吧。
假以時日,絕對物超所值。
◆捨得放手讓孩子自立 ◆
我知道現在大學生可能不是很自立,但是今年的新生又一次刷新了底限。
軍訓結束,一位新生媽媽電話我,說兒子得了中耳炎,她從家裡拿了膏藥過來,讓我這個新生班主任每天晚上去寢室幫她兒子貼上。
納尼,我是聽錯了嗎?去寢室幫他貼膏藥?還每天晚上?
我一頭黑線,徹底無語。
首先,這真的有必要嗎?一個大學生如果真的連貼膏藥這件事都搞不定的話,那我真的不明白他是怎麼考上大學的。其次,這位家長,您是真的把老師當保姆了吧?
之後問那個學生,他反而表示並不知情,也表示自己完全可以搞定膏藥的。
看來並不是學生不獨立,是家長不讓孩子獨立。
有一種餓是你媽覺得你餓;
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
有一種殘疾是你媽覺得你生活不能自理。
所以到處找委託人,上學期間找老師當保姆,畢業之後給找媳婦兒伺候著。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描述的一個場景:
一個母親來找心理醫生,說自己的兒子特別依賴父母,都大學畢業了還什麼都不做,每天在家裡躺著。
醫生問她:「小時候,他第一次嘗試系鞋帶,你是不是嫌他慢然後搶過來自己幫他系了?」
母親抬起頭說:「是的,醫生你怎麼知道?」
醫生接著問:「上小學的時候,他和同學發生爭執,你怕他受欺負,是不是你幫他擺平的?」
母親愕然,回答:「是的。」
醫生說:「你自己種下的因,你現在只能接受這樣的後果。你從來沒有教過他獨立,所以他一直依附於你,你只能繼續幫他找工作、給他錢花、幫他找個老婆,然後繼續養著他們。除此之外,你毫無辦法。」
幼兒園外,不斷聽到家長抱怨: 我的孩子不吃飯,老師也沒有去喂她,導致她空著肚子餓了一下午;老師沒有給我的孩子及時增減衣物,導致孩子感冒了……
在中國家庭里, 雞飛狗跳追著孩子喂飯是普遍現象,哄著騙著吃兩口,趁其不備塞一口,導致孩子把吃飯這件事當成了負擔,老大了還不會自己吃飯。
一次單位外出旅遊,同事 C 老師 5 歲女兒的吃飯就讓人印象深刻。她看著飯桌上的菜,告訴媽媽:「我想吃這幾樣請幫我夾過來。」 然後埋頭大口大口地吃,吃完之後和大人說一聲就去旁邊玩耍去了。
小姑娘看起來營養充分,各方面發育都很好。在場的媽媽們都很羨慕,向 C 老師取經。
C 老師介紹說,他們很早就教女兒用勺子,大人吃飯的時候女兒坐在餐桌邊的兒童餐椅上和他們一起吃飯。不願意吃也可以不吃,吃完飯就收拾餐桌,中間不提供零食,一直到下一餐飯點才有東西吃。
剛開始肯定有幾頓不吃的,家裡的老人心疼壞了,就偷偷給孩子喂飯,被他們發現後嚴厲制止了。小孩子餓了幾頓之後慢慢就養成了好好吃飯的習慣,吃飯上面不需要照顧了,這樣大人外出聚餐、出門旅遊都可以帶上她。
捨得放手讓孩子自立,從不再幫孩子代辦很多生活基本事項開始。
孩子,你不會的,我可以不厭其煩地教你,直到你學會;
你做起來慢的,我也可以耐心等你,直到你完成。
但是我不會再幫你代辦很多事情了。
我不會再追著你喂飯,因為不想剝奪你主動品嘗美食的權利;
我不會再幫你穿衣服,因為不想剝奪你主動打扮自己的權利;
我不會再幫你刷牙洗臉,因為不想剝奪你掌控自己身體的權利。
把孩子當作一個平等的生命來對待,我們自己把吃到一頓美食、去一個新的地方旅行、看一本新書、交到一個新朋友、學一個新東西,當成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生命樂趣,為什麼,我們要幫孩子代辦這些事呢?
幫助孩子代辦 TA 本來應該做完全可以做的事,就是剝奪了 TA 享受豐滿充沛人生體驗的機會。
孩子總是要離開父母自己去飛翔的,但是 TA 是在去上大學那一瞬間就學會自立了嗎?
當然不是的。
孩子自幼兒園開始,都是為和父母的分離以及今後獨立的人生進行漫長的準備。
自立是需要一步一步培養起來的:從獨立穿衣吃飯刷牙洗臉開始,到獨立完成作業,到自主決定自己喜歡做的事,再到自主決定自己之後的職業方向,一步步走向自己想要的人生。
捨得放手讓 TA 獨立,讓孩子享受屬於 TA 自己的豐滿充沛人生。
◆家庭積極配合學校教育 ◆
去年,在我市某高校女生宿舍發生了這麼一件事:半夜一點鐘,一位女孩敲響沉睡中宿管阿姨的門,要求出去,說有夥伴開車在門口等著,要出去玩耍。
宿管阿姨說,學生守則上規定宿舍樓十一點之後不準外出了,有事可以明天一早出去。
女孩問,最早可以幾點出去?答早上六點鐘。
女孩威脅說,我等不了那麼久,你不幫我開門我就在你門口守著。
宿舍阿姨無奈說,那你守著吧,我睡覺去了。
女孩等了一會兒,電話響起,外面夥伴在催問怎麼還沒有出來。
情急之下,女孩鋌而走險從二樓窗戶順著水管跳下去。
下面的夥伴沒能接住她,她重重摔在水泥地上。夥伴們都慌了,大聲呼救。
聞聲而來的保安和宿管阿姨趕緊撥打了 120,通知班主任,一起把女孩送到了醫院。
掛急診,找醫生,做各種檢查,同時通知女孩家長。醫院診斷結果為:左腳和腰椎骨折。
女孩家長聞訊,不問青紅皂白,氣勢洶洶帶著一幫媒體記者趕來,在學院書記辦公室拍桌子咆哮,質問說:學生深夜從宿舍樓跳下,你們學校是如何管理的?
待到了解真相,家長得知是自己女兒不遵守學生守則所致,才偃旗息鼓率領眾記者撤退。
近日,網路上流傳的綿陽安州區某幼兒園幼兒喂葯過量中毒事件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粗心的幼兒家長把服藥劑量的 「3.5毫升」 錯寫成了 「35毫升」,幼兒園老師也未經核實,按照錯誤劑量給孩子餵了,導致孩子藥物中毒。
家長怪罪老師沒有常識,幼兒園老師也很委屈,說明明是家長粗心大意。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學校和家長本該是最親密的同盟者,但一旦出現問題就扭曲成了敵我雙方,家長千方百計想找出學校失職之處,學校如履薄冰把本該用於育人的精力放在了如何維穩、如何不出事上。
諸如此類事件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不講是非,只追本窮源:到底,我們孩子的教育應該誰來負責?
有人說,那不廢話嗎,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孩子的教育肯定學校負責啦。
學校教育固然很重要,因為學生的大部分科學知識與技能、社會規範與道德價值觀等都是在學校習得的。
那麼,我們簡單粗暴地把孩子推給學校就可以了嗎?顯然不是的。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人生整個教育的起點。家長對孩子成長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是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
所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作為學校教育執行者的老師與家庭教育執行者的家長,應該共同探討緊密配合。孩子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複雜多樣個體,孩子的成長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的智慧。
是的,我們聽到過太多學校違規的負面新聞;是的,我們也聽到過太多教師失格的醜陋例子。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大多數教育行業從業者,還都是在自己專業上深耕多年,具備深厚職業素養和專業精神的。
中國教育的頑疾每個人都知道,每個人又都深陷其中,無法苛責單獨的某所學校或者某位老師。在無法改變現狀又不能逃離的當下,學校和家長在現有基礎上加強溝通緊密合作是更好的選擇。
教師和家長不是對立的,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應該是孩子教育上並肩作戰的盟友。與其孩子出事之後再追究責任,不如事先明確教師教導和家長協助責任。
家園共建、家校互動不是一句口號,不是躺在文件上的一句話,而是要實實在在地行動,落實在每一次和孩子共同完成手工作業上,落實在每一次和老師的溝通反饋上,落實在家庭教育主動積極地配合學校教育上。
以上,儘早培養孩子運動習慣、捨得放手讓孩子自立、以及家庭積極配合學校完成對孩子更好的教育,是作為大學教師的我對作為幼兒家長的自己,所能給出的最好建議。
=====================================
下載新生大學APP,讓自我升級成為一種習慣。
毫無疑問是希望你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你自己不能誠懇坦蕩,卻要求你的孩子如此,無論你使用任何多麼有技巧的方法,都無法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誠懇坦蕩的人,而只會成為一個虛偽的人。
為了你的孩子,請您也學會自愛和自控吧。讓作者或內容正直坦蕩的書籍成為她精神上的父母——此一條足矣。
老大
請確定「我想把孩子培養成正直的人」,不是因為你心中「我tm以後在婚姻或者工作或者養老這件事情上可以耍滑頭,而我孩子卻tm一點也不知道或者不敢反抗」這種思想作祟。
據我觀察,大部分家長對孩子有這種期望,不過是心中那種不對稱優勢的想法作祟而已。
說說倒容易的:平等的對待孩子,盡你最大可能不使用強制手段扭轉孩子的意志。
1.自己做不到的事,千萬不要要求孩子去做到。孩子看得出來的,他們通過觀察來學習,而不是通過你的語言和教導。別試圖騙他,除非……他真的是傻瓜。
2.你做不到的事,一定有你做不到的道理。所謂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要看到這一點。要改變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必須先接受和理解現在的自己。
您希望他成為正直的人,我覺得僅憑這一點您就很正直。有些人,他們根本就嚮往厚黑。
社會就像叢林,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野蠻,需要殘忍,不然就難以生存下去。一個人內心擁有的正義和所做的事情是兩碼是。完全正直的人無法在社會上生存,我們只能盡量向正直靠攏。所以我認為有一顆嚮往正義的心,就足夠了。什麼時候司法足夠強大,我們才能有一個公平的社會。
為了正直放棄生存,那麼在這個社會裡正直就更不會存在了。
我相信您兒子一定會成為一個正直的人!推薦閱讀:
※弟弟九歲,特別喜歡宇宙等天文有關事物,長大夢想當天文學家,該怎麼培養他在這方面的興趣愛好?達成夢想?
※iPad 對兒童有什麼樣的影響?
※怎樣對付喜歡頂嘴的小孩兒?
※父親供我讀書的同時又貶低我我該怎麼辦?
※繪本會在哪些方面幫助兒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