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用《弟子規》好還是唐詩好?
語文老師從雜誌上看到,於是問我們。
現在從小背《弟子規》的孩子越來越多,可以潛移默化塑造品格吧,唐詩大概更自由、有趣,能引起文學興趣...
我想到的理由比較有限,也好奇大家的看法。
唐詩竟然淪落到要和弟子規這種兔園冊子似的東西比較。
家長糊塗不要緊。這個老師太可怕。
這個事兒要看你想教育孩子的哪些方面。《弟子規》的話,裡面待人處事的內容還是值得借鑒的。唐詩就不用說了,真是一種唯美的所在。
老師是認真的么?
這什麼二逼老師。。。弟子規當然可以讀,但是應該由大人引導,一邊讀一邊批判。
弟子規吧,方便別人快速確定你孩子及整個家庭是否值得來往。
學了唐詩還挺有欺騙性的,誤導他人對你們做出的判斷
弟子規是個純坑人的玩意兒,不多說了;唐詩如果只是要求孩子背誦,長大就忘了,不比背兒歌好。用合乎孩子年齡的方式講解詩詞以及背景故事,實際上要求父母對此有一定的興趣。如果父母本身對詩詞興趣不大,讀繪本講故事可以代替。最重要的不是使用什麼,而是父母的積极參与。
應該警惕那種為一切東西標明價格、放上天平比較的物化傾向。養育子女的是人,內容只是工具。工具有好壞之分,但拿到了好的工具,不會使用也是枉然。
讓老師閑著無聊不要看那些無聊的雜誌了、多讀讀詩賦比較有意義、拿杜甫的 《贈衛八處士》來說、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未及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雖然我練字的時候會看田英章的《弟子規》,但是和這首詩比起來,還是略顯蒼白了。
再拿顧貞觀的《金縷曲》來說、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從君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
馬齒加長矣。向天公、投箋試問,生余何意?不信懶殘分芋後,富貴如斯而已。惶愧殺、男兒墮地。三十成名身已老,況悠悠、此日還如寄。驚伏櫪,壯心起。
直須姑妄言之耳,會遭逢、致君事了,拂衣歸里。手散黃金歌舞就,購盡異書名士。累公等、他年謚議。班範文章虞褚筆,為微臣、奉敕書碑記。槐影落,酒醒未?
無語湘簾卷,肯輸他、畫梁雙宿,封侯悔遣。紅雨立殘清露滑,綉雀一幫泥泫。早餒就、吳宮八繭。悄向護花鈴索下,聽黃鸝、罵徹春陰淺。容易得,遠山展。遊蹤似托韶華顯。斗輕狂、謝娘絮薄,沉郎錢扁,何處芳叢爭挾彈,橫過新豐雞犬。逞買笑、鄉愁告免。不記臨行針線密,綠楊絲、系馬青衫典。休乞句,帶重翦。
單單是一句「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就足夠讓我在盛夏的晌午冒出一身冷汗了。
讀《弟子規》沒有錯、但要分清比較對象。
以上
汗,去了解下具體內容,是不是適合自己孩子,自己就能有所判斷吧,完全不必問知乎。唐詩大家都學過,弟子規可能題主不熟悉。自己讀一遍不就什麼都清楚了?
這是唐詩在知乎上被黑最慘的一次
推薦閱讀:
※為什麼「乖」孩子容易自責、自殘、自殺?
※如何防止學生磨柱?
※如何評價鄭淵潔對其子鄭亞旗的家庭式教育?
※關於我國知識分子待遇問題該如何正確看待?
※各個專業領域的你,將如何向自己的孩子介紹自己專業的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