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


只講一點,芥川龍之介的小說里有一種從容不迫的調子,追求簡潔的人或許以為是啰嗦,卻不知正是大家本色。
比如,《羅生門》的一段:

家將帶著六分恐怖四分好奇的心理,一陣激動,連呼吸也忘了。照舊記載作者的說法,就是「毛骨悚然」了。老婆子把松明插在樓板上,兩手在那屍體的腦袋上,跟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一般,一根一根地拔著頭髮,頭髮似乎也隨手拔下來了。

在最緊要的關頭,突然插入這麼一句(黑體部分),敘述的節奏一下子減緩了,有了閑雅的風致。(「不用著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 首先看他的小說風格:潔凈。終生不寫粗野的文學,潔凈是芥川文學的魅力所在。文字洗鍊、狷狂、典雅,有太白的風骨,也有愛倫坡的詭異。藝術感受性敏銳,追求形式,強烈地關心文體與結構,正如他所說:「輕視技巧的人,壓根不懂藝術。」
  • 拋去技巧方面,芥川對於人性方面的刻畫更是觸目驚心,甚至令人膽寒。「摘花飛葉可傷人」。
  • 他的小說題材大多取自歷史,原典用的最多的是《今昔物語》,更有不少是取自中國古代典籍。他從讀書中產生作品,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寫得不只是歷史背景下的故事,而是他所處那個時代的經歷。在其高雅文章的背後隱藏著的,是沉重的黑暗。

芥川於一八九二年出生在東京,一九二七年死在東京,一生幾乎在東京度過。出於自身出生階級內幕的厭惡和與世界的乖離,造成了芥川人生觀的虛無,「冷漠的不安」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使他對於非現實的怪異極為感興趣。這些特性更著重表現在他的作品之中。

魯迅談到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時說:「所用的主題最多的是希望之後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時之心情。」

  • 「外面只有黑漆漆的夜」,「旁觀者的利己主義」,《羅生門》《鼻子》這兩篇小說基本上確定了他的創作手法與方向。「善與惡不是相反的,而是相關的。
  • 他是名副其實的藝術至上主義者,當之無愧的鬼才。

芥川最令人稱奇的地方在於,他的許多作品是從已有的傳說和故事稍加改編而來。而這寥寥幾筆的改動卻能給故事賦予之前沒有的更加耐人尋味的另一層含義。

從中體現出的作家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底,和令人驚嘆的創作才華,整個日本近代文學史里找不到第二個。


我喜歡上芥川龍之介的契機應該和大部分人都不同,是因為語文考試試卷上的第二篇閱讀,恰好是芥川龍之介的《橘子》。
我還記得我看完那篇文章後的心情,卻又說不出來。橘子算是介川少有的內容還比較明亮的文章,但是我在考場上卻覺得,這個人還是絕望的,最後那一段,明明他說了喜悅,但那片場景的灰暗並沒有被沖淡多少,甚至就隨著那幾個太陽般的橘子的離開,越發的沉重了(幸好考題沒出關於作者情感的題目,否則我要糾結死)。
所以後來考試結束後用手機查芥川龍之介,了解他是自殺的,我一點都不覺得奇怪,甚至在想:果然。
再後來我知道了原來他是羅生門的作者。說來慚愧,羅生門這篇文章是好幾年前看的,印象非常深,但就是沒想到去看一下作者。包括酒蟲,鼻子,都是很早就看到過,而且一直記著,但是直到那次考試之前都沒想過這是同一個人的作品。
他的文字我認為是相當的悲觀,極端時會讓我覺得「啊這大概就是一切了吧。」每篇的篇幅都不長,這也給了讀者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細讀。旁觀的利己主義,也許是因為當時讀到鼻子時我還太小,始終無法理解,現在稍稍也看到了些事情,明白了一點介川想要表達的,但真正理解,我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要是說理解介川對於人性等的認識的話,我覺得這要看我的造化了。
說了一大段似乎沒什麼用的話啊,但在考場上讓我泛出那麼多感情的文章,橘子是第一篇,可能也不會有第二篇了。


構思獨到、文筆細膩、風格迥異、手法高超、取材巧妙。。。有些籠統
用語簡約質樸,獨到的心理刻畫細緻入微,天馬行空的想像與的複雜多變形式,深厚的文學功底,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風格?
(1)芥川非常有名的《羅生門》、《蜘蛛絲》等不再贅述,包括《地獄變》、《竹林中》、《玄鶴山房》,這些短篇都給人陰鬱晦澀,甚至有些壓抑,恐怖與不安。《羅生門》中展現了在生死存亡的關頭異化扭曲的人性,在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下道德的脆弱無助;《地獄變》描繪了在純粹藝術與人性道德的夾縫之間苟延殘喘,瘋狂,扭曲,偏執的藝術家的掙扎之態;《玄鶴山房》揭露了家庭糾葛之中,人生的孤獨,沉重與絕望。

之上的無論哪一篇無外乎都是沉重的,給人以陰森沉鬱的氣息,心中壓抑的同時又不得不對人性道德進行反思,對自身進行剖析,對當今扭曲不堪的社會現狀心懷不安。

芥川自身就彷彿是那個身處地獄的良秀,目睹著慘絕人寰的世間,只是拿著筆,畫著一張張地獄繪圖。

(2)如果你看過《隅田川的水》、《橘子》、《舞會》等短篇,都會知道芥川並不只會畫地獄繪圖,他的筆下也能繪出沁人的溫情油畫。

《橘子》是芥川筆下不多的溫暖色調,那邋遢土氣的小女孩從火車窗口扔出的金黃色的橘子,也成為了芥川筆下陰鬱晦澀的畫面中格外溫馨的一道暖色。
我喜歡那段「只見一根一根溜過眼前的月台柱子、無人過問的送水小車、收下錢後向車廂里的什麼人致謝的腳夫的紅帽子,都在撲面而來的黑煤煙氣中,戀戀不捨似的向後退去。」
最樸實無華的簡單描寫,如同用著店裡最廉價的畫筆和顏料,用著並不專業的手法一筆一划,將自己眼中看到的景緻通過心靈,通過手,通過筆,謄寫到了紙上。
最後那一句「這時我才得以暫時忘掉一些難以言喻的疲勞和怠倦,忘卻了那費解的,庸俗的和無聊的人生。」寫進每個讀者的心裡。

《舞會》中那一句,「我在想著那煙花的事,那如同我們人生一般的煙花。」將開篇風華正茂的名媛,一瞬轉至末尾年近五十的老夫人。而在最後那老夫人自言自語的一句:「不,不叫Pierre Loti,叫Julien Viaud。」,那時的表情,彷彿時間從來沒有走過,渲染了那交錯一般的人生亦虛亦幻,何等凄美,何等迷人。

《隅田川的水》是芥川最早期的作品之一,細膩敏感的文字,同樣值得細細玩味一番。

(3)《鼻》、《魔術》、《三件寶》、《暗中問答》等等更加體現了芥川複雜多變的寫作風格。

《鼻》文筆之犀利直指人性矛盾,所謂的同情可憐與幸災樂禍,互為一體反面的自卑與自尊,卑微軟弱,猜疑多心,虛偽做作,將各種複雜微妙的心理巧妙地匯聚一體。構思嚴謹,題材新穎,而又寫得細膩自然,詼諧有趣,彷彿怡然自得,富有情趣雅緻,實乃難得佳作。
夏目漱石先生說過,像《鼻》這樣的短篇若能有二,三十篇,當登文壇之魁首。誠不我欺。

《魔術》亦實亦虛,虛實結合的寫法讓我想起赫爾曼黑塞的《荒原狼》;《三件寶》更是別出心裁的以童話劇的形式呈現;《暗中問答》也是自我剖析一般的自問自答。都不再細說了。

二、題材
(1)眾所周知,芥川擅長取用歷史題材,《今昔物語集》,《宇治拾遺物語》,《古今著聞集》等都是諸多佳篇的靈感來源與出處,如《羅生門》、《地獄變》、《秋山圖》、《鼻》、《戲作三昧》等。而且芥川本身又對各國歷史文化具有豐富的學識與研究。

1921年的魯迅先生是這樣評價芥川的,他說:「他的作品所用的主題,最多的是希望已達之後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時的心情」,接著指出芥川「一是多用舊材料,有時近於故事的翻譯;一是老手的氣息太濃厚,易使讀者不歡欣」。而後評價《羅生門》是指出芥川所有的手法是「取古代的事實,注進新的生命去,便與現代人生出干係來」。到了1923年魯迅又再評論說:「他想從含在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當中,尋出與自己的心情能夠貼切的觸著的或物。」

這樣的題材下寫出的作品,往往借古諷今,針砭時弊。這些家喻戶曉的故事傳說,在芥川自身細膩豐富的感情與飄逸疏狂的藝術構想下,成為屹立文壇的一道獨具一格的景緻。

(2)化生活中枯燥的瑣事為書本里曼妙自在的故事,是一個作家實力的體現。

《隅田川的水》是芥川年輕時最早期的作品,偏向於隨筆散文,一邊走過這條河畔,一邊看著歲月的流逝,流露著淡淡的寂寥與凄美,展示了早期作者細膩敏感的情感和柔和飽滿的文筆,以及初露鋒芒的藝術造詣。
《橘子》是芥川在橫須賀乘坐前往東京時的實事,一位邋遢土氣的少女給窗外的弟弟扔下橘子的瞬間,金黃色的橘子彷彿映照出這份淳樸厚實的生命力與活力,更照出了自己的消極頹廢。

再瑣碎不過的小事也能觸碰著作者敏感脆弱的神經,描繪之下更深的挖掘,敘事之下更濃的抒情。空靈瀟洒,又有著沉鬱凄涼。

三、立意
(1)芥川毫無保留地揭露世間一切之惡,人性之惡,社會之惡。

《羅生門》中家僕,諷刺了善惡觀念的脆弱不堪,人的自私醜陋,對人性的無奈絕望;《竹林中》說謊的每一個人,對人性的善變與無法信任極盡奚落;《蜘蛛絲》中的犍陀多,善惡觀念的轉化之快,自作自受遭至墮落的無可救藥;《地獄變》中的良秀與堀川殿下,放棄道德,泯滅人性。等等。。。

(2)對人生感到幻滅,迷茫與無助,自我厭惡與否定,失去了立足點和安全感,陷入一種矛盾、無望、無序的境況之中,從而引發對荒誕人生的思考與意義的追求,以及對無關道德倫理的純粹藝術的偏執。

《蜘蛛絲》中有一個細節,故事的開篇是極樂世界的清晨,而在犍陀多為了一根蜘蛛絲,善惡轉念,自我救贖,最終墜落之後,極樂世界已近中午。
可見那如同我們生死一般沉重的善惡救贖與掙扎不過是佛祖茶餘飯後的趣事罷了;自以為拽著一根蛛絲一般粗細的善意就能夠脫離苦海,然而身處地獄,又有何人不伸出手拖住你,阻礙你。
最終審判早已降下,此處即是地獄。

這種細微的虛無主義與厭世主義已逐見端倪,《戲作三昧》中也頗有此意。

《地獄變》可謂是最淋漓盡致的體現,
情親,人性,倫理,道德,良秀拋棄了一些,放下了一切,將自身化為厲鬼,此世化為地獄,將一切獻給了最純粹最無垢的藝術,用血與罪譜出了那人間的地獄繪圖。
正如王爾德所言:藝術家沒有倫理上的好惡,藝術家如果在倫理上有所臧否,那是不可原諒的矯柔做作。藝術家從來沒有病態,藝術家可以表現一切。
而良秀終究死了,他自殺了,他對藝術的虔誠,苦心孤詣與一絲不苟,沒有泯滅他的良知,人性,對女兒的愛。悲傷,痛苦,恐懼,後悔,內疚,自責,無奈,無助,折磨著他,就是那一雙雙拽著蜘蛛絲的手,這份對純粹完美藝術的追求是那麼脆弱,註定無法將他渡至天堂,而無盡的業火與罪罰不在他處,即在此世。

我讀過《地獄變》之後,就相信寫出這篇作品的人一定會死,一定會自殺,就像良秀一樣。這是無法避免的,這是將自己靈魂從身體中扯出來直面真實,承受煎熬,銘刻苦痛之人,唯一的末路。
芥川先生選擇了將腳下的路走下去,僅此而已。

四、題外話
菊池寬:他的死因,一多半或可歸功於使其心力交瘁的神經衰弱,但剩下的大約一半似乎在於他對人生及其藝術的過於真誠,過於神經過敏。

我看過龍之介先生的長子芥川比呂志的一篇有關自己小時與父親回憶的文章。
有這麼一段是,龍之介先生觀看孩子排練聖誕劇的情景:
父親夾雜在三四個像是畏寒而擠成一排的接送者中,身子略微向前傾,透過玻璃窗戶望著我。他身穿黑色和服外套,沒有戴帽子。我們倆的目光碰到一起時,他輕輕地點點頭,臉上露出了微笑。
父親這一形象之所以會特別清晰地銘刻在腦海里,是由於發生的地點和情況都很特殊的緣故。在我的思想里,父親到幼兒園來這件事本身是不可能發生的。看來,父親把我在幼兒園裡的形象視作他的未知世界裡的兒子的形象,正如我把二樓書房裡的形象視作我的未知世界裡的父親一樣。

還有一段:
我放聲大哭起來,因為我感到父親離我是那樣的遠,我感到他是同那些我根本不認識的人在一起。
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看到父親走進屋來。
父親走近我身邊,說到:「是爸爸不好,是爸爸不好,諾,爸爸回來了,不要再哭啦。」
父親輕輕地拍著我的脊背,反覆地說著這些話,臉上露著微笑。

我特別喜歡這兩段里的龍之介先生,無論是多麼敏感脆弱,多麼孤獨偏執,無論是怎樣的一位信奉藝術至上,為藝術嘔心瀝血的人,在他作為父親的時候,當他看著自己至親孩子的時候,他永遠只是一位可愛慈祥的父親,僅此而已,不會更多。

如果,在龍之介先生決意離開的一瞬間,他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想起孩子啼哭的樣子,不知道他還會不會走,會不會回來,繼續拍著他的背安慰他。


《莽從中》《羅生門》《地獄變》尖銳如刀。

不過我最喜歡的卻是《秋山圖》《沼澤地》《橘子》

火車剛剛駛出隧道,這當兒,我看見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柵欄後邊,三個紅臉蛋的男孩子並肩站在一起。他們個個都很矮,彷彿是給陰沉的天空壓的。穿的衣服,顏色跟鎮郊那片景物一樣凄慘。他們抬頭望著火車經過,一齊舉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嚨拚命尖聲喊著,聽不懂喊的是什麼意思。這一瞬間,從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個姑娘伸開生著凍瘡的手,使勁地左右擺動,給溫煦的陽光映照成令人喜愛的金色的五六個桔子,忽然從窗口朝送火車的孩子們頭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氣,登時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當女傭,把揣在懷裡的幾個桔子從窗口扔出去,以犒勞特地到道岔來給她送行的弟弟們。
蒼茫的暮色籠罩著鎮郊的道岔,像小鳥般叫著的三個孩子,以及朝他們頭上丟下來的桔子那鮮艷的顏色——這一切一切,轉瞬間就從車窗外掠過去了。但是這情景卻深深地銘刻在我心中,使我幾乎透不過氣來。我意識到自己由衷地產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悅心情。


繼續簡單評價。很多作品已經到了舉重若輕的級別。(而侏儒的話和暗中問答是「摘葉飛花。皆可傷人」)
記憶最深的一段,蜘蛛之絲中,那個惡棍慘烈的生死掙扎竟不過是極樂世界一朵蓮花盛開的時間。


趣味故事般,看似平凡,實質是禾稈蓋珍珠啊


太多了,還沒有看完全集。

早期被橘子荼毒好多年,導致一直討厭這小說。後來才曉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芥川龍之介。

在叢薊中,結構太妙,太喜歡,研究夠多的,不用說了

羅生門第一次看就沒感覺,現在還是

地獄變還行,但是達不到震撼我的程度

後來看到山藥粥和鼻子,才真正的佩服他。

但是這傢伙小說太多了,後期還改方向,我看的估計連五分之一還不到,需要補足。

有個誤會,我一直以為他是古代人,後來才曉得他是夏目的後輩????????

他用語太古,早期的看起來好土啊???????


初看樸實,卻留給人以最深刻的印象,畫面感極強,反而覺得華麗。
小學還不知芥川這個人的時候就讀過他的《蛛絲》,當時感慨萬分,現在記憶猶深。

去看芥川、太宰等人的書,本來對他們自殺緣由的興趣要大於對他們文字的興趣。不止一次聽說日本文學「輕」、小家子氣,然而也確實有它獨到的魅力。


寫的非常棒,文筆流暢而乾淨,敘述故事娓娓道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似平淡的故事卻揭露了人性的本質。


這幾天讀了芥川龍之介的一些知名短篇,感慨很深。
一是感慨芥川龍之介其實對於宗教有很深的情結。很多人世間的極為卑下醜陋之事,芥川往往假託宗教背景,悠悠敘來,有時以神的視角看待人世間的矛盾的膚淺和可笑,使讀者讀完之後內心凝重神色端莊,甚至感到荒誕中的聖潔。
二是感慨讀書還是要讀名著。芥川的文字對於人的心理活動的把握極為微妙,甚至一顰一笑都可以瞬間反應一個人的複雜心理變化,遂使我本人開始對於人的智慧開始有了更深一層的敬畏,不敢在社會上隨便妄言和浪語了。
芥川龍之介曾說過「說起來,心裡甚至還存個奢望:哪一篇作品或哪幾行文字,難道不能為我所不認識的未來讀者,約略展示一個美麗的夢境嗎?」
過了一百年,我滿足了他的奢望。


先生的《羅生門》是我最常攜帶於身的讀物。裡面言辭道理,簡潔高冷,讀來如同冷掉的綠茶,感到寒意又回味無窮。
其中對於人性的惡與善,人生的順與坎,國家的興與亡,都有明麗獨特的見解。
不是負能量的陰鬱,也不是川端康成般的艷麗,大抵是茹毛飲血的野蠻中凝聚出的那抹白蓮吧。


前天(2016.8.31)剛讀完《羅生門》短篇集(雖然我買的這本收錄得並不齊全)
但是感受很強烈,讀後感如下:


《羅生門》
我買的這本書收錄了6篇小說和1部評論集,《羅生門》、《竹林中》、《地獄變》、《鼻子》、《山藥粥》都是通過講故事塑造特定人群或個體形象;
《河童》(笨蛋的話)是通過虛構一個河童童話世界影射出自己對於現實的遺憾;
《侏儒的話》是評論集,字字珠璣。
(完整版的&<羅生門&>小說集1917.5第一版)

&<羅生門&>1915.11(23歲)
不誇張地說,我是看了本文第二段腦海中就構想出畫面(場景一 勾勒主畫面 時代背景)認真講起來,如果把每個短篇都納入語文課本,作為閱讀理解或範本講解,估計會無趣一半。


我迫切地想把腦海中的畫面留下,於是去蝦米音樂中搜精選集:
-關鍵詞「冰冷」
-找到一個順眼的選集
-「ATARAXIA」順眼播放
-播放「相似歌曲」(北歐、高緯地區、猶太教、豎琴、豎笛、吉他、鋼琴、大提琴)
-最終在12首歌曲(蝦米音樂精選集:羅生門誌異)裡面保證自己的思緒和情緒都沉浸在這個虛擬的文字世界裡(由聽覺感官打通通感路徑,自己尋找代入感,腦海就是大熒幕,音樂就是銀屏開關)。


&<羅生門&>1915.11(23歲)
刻畫出了很立體的江戶時代的忍者武士(NINJA)形象,
短短几行就塑造出逼真的場景,
但是老巫婆的形象還是讓人聯想到KB片...

&<竹林中&>1922.1(30歲)
故事背景首先讓我想起《大宋提刑官》的毛竹塢無名案(當年太喜歡宋慈),然後想像故事發生在《卧虎藏龍》里的那個竹林,再想到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的亂判案(這純屬亂想)。故事通過不同人物的心理側面來反映事實真相,而半真半假的話語最終烘托出一個困惑的大謎團,眾說紛紜。

&<地獄變&>1918.5(26歲)
由文字腦補出的場景挺嚇人...
那隻猴子只是溫情的救兵,無濟於事,
是良秀敏感神經的最後一棵稻草。
小學寫過一篇命題作文「痴」,但我至今都沒有算得上真正痴迷的事情,而「畫痴良秀」雖然魔幻到不近人情但他摯愛女兒至愛繪畫。

&<鼻子&>1916.2(24歲)
覺得內供長得像大象 ,小和尚拿著板尺給師傅挑鼻子,畫面挺憨的。最終內供進入了看山還是山 看水還是水的第三境界。

&<山藥粥&>1916.(24歲)
狐狸小唯
五品稀里糊塗地陷入過猶不及的困境
感覺像被胡狄大人搶親一樣的情節

*&<河童&>1927.3(35歲)
聯想到《鏡花緣》和《格列佛遊記》
現實中不知道河童是否存在,但是童話的世界一切都合理。小黃人講banana語,河童是說泰語的小綠人。有自己完整的社會體系。

河童詩人托庫的自殺,引發唯物主義者卡庫醫生的猜想「看來確實有靈魂這樣的東西,且以物質的形式存在著。」
(而河童在人類社會也是像幽靈一般的神秘存在,怎麼解釋這樣的存在呢?究竟它們屬於哪個生命體系?)

靈異協會會員對於托庫靈魂的拷問內容,其實就是作者的自我審視,托庫就是作者的自我寄託,「一向是懷疑主義者」、「厭世主義」、在乎「自己死後的名聲」。

問詢桃花源的返老還童老河童,「離開的路線只有一條,那就是你來時的路。」


*&<侏儒的話&>1923.1(31歲)
龍之介是有神論者,是非傳統的神秘主義者,超越人類意識的神秘世界不可知。

「自殺不失為一種簡便的方法」,這裡我不知道是不是龍之介第一次在作品傳達出這種念頭。
叔本華的厭世觀、斯威夫特的最終發瘋都對龍之介產生了影響。
雖然大多數評論看似是渲染消極情緒悲觀主義,但實際上很多觀點是很實在的,只不過陰暗面在被揭示的同時就帶上了另類色彩。

這篇涉及到的內容豐富,生死、現世、政治、文學、藝術,既包含前幾篇短篇的總結也幫助理解其寫作意圖和人物暗指。
雖然作者滿是悲觀主義傾向,但是反倒是讓人更珍視現在的生活。

整本書看到第二篇《竹林中》的時候,我就覺得文風很熟悉,但是又沒見過這麼強烈「先勾勒出一個宏大的印象派場面,然後寫意於人於心,更重要的是,還加上工筆手法」的文字功力。
(放大版的自然派加上懷疑主義,再拌上一勺年代情緒,擰乾其它多餘的表述,凝鍊出的就是讀起來酣暢淋漓的文字。芥川體)

Band9.5(可能就是給作者本人打分吧),尤其是《河童》《侏儒的話》,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壓迫感十足的真實,還有直達內心的人性拷問,-0.5分給滑稽無理的命運,35歲自殺身亡,可能越嚴厲越深入地拷問人性,就讓作者越發覺得人類存在的不合理性,筆觸敏銳 神經敏感到神經衰弱到錯亂再到衰竭,令人扼腕嘆息。

文風熟悉感的來源是:《聊齋志異》、《子不語》《鏡花緣》這類中國古代奇幻小說集,只不過這三者是文言文,四本小說成書時間 跨越了三個世紀。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39歲時的作品
(1679年),
《子不語》袁枚著其於72歲
(1788年),
《鏡花緣》成書於李汝珍52歲
(1815年),
《羅生門》則成集於芥川龍之介25歲
(1917年)。

記錄很有必要,不記錄的話,感受本身在當下瞬間很強烈,但很快就會忘記感受到的內容和原因是什麼,所以需要及時總結平時難以產生的理性共鳴。

我不是很喜歡把作品完全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真正討論文學作品的價值難道不是應該先看它當下的啟示錄功能嗎?而好的文學作品 毫無例外地,放到任何一個年代都有它的新意味。(閑人閑賦詞強解愁,文學或許毫無功能性可言的吧)

作家的靈魂有兩個表徵,一表徵於他筆下的人物,二凝潤於他的作品之中,芥川龍之介的錚錚硬骨就是他作品的氣質,兩者交相輝映。

專業書評我寫不來,因為閱讀量和專業度制約了評價體系的完整,但感受這種東西因人而異,所以我學會接受和思考文字的內涵,通過感受這些來幫助我下一次更好地進行觀察和判斷現實世界和不存在的所謂意義。

除了《羅生門》,芥川龍之介正式出版的短篇小說集還有《煙草與魔鬼》、《傀儡師》、《影燈籠》、《夜來花》、《春服》、《黃雀風》及《湖南扇》。

希望能在該話題樓遇見更多的共鳴讀者。


獨特的見解,悲涼的氣息。數筆就可勾勒一個王朝復興的錯覺,因為他的行筆基調單一,思想卻複雜而深刻。
看他的文字的時候,總是期待他在最後一語道破,或是點醒夢中人,卻又不希望這般粗糙,便覺意猶未盡,似是而非。


我覺得芥川龍之介蠻受果戈理的影響的。他的《山藥粥》從故事整體構思和主人公個人形象來說和果戈理的《外套》很相像,都是小職員小官員過著本分老實的生活,但也同樣有著單調而沉悶的內心世界,受著相似的階級壓制。《鼻子》就更不用說了,連題目都和果戈理一毛一樣的。

但果戈理呢,更有一點魔幻主義和天然的喜慶感。他小說里總有「魔鬼」這種形象的出現,像布爾加科夫的《大師與瑪格麗特》里簡直就直接延續了果戈理的魔鬼形象咯,狡詐尖刻脾氣不大好,有時候腦筋也會受點阻還自認為棒棒噠。還有就是他不管寫什麼都會讓你覺得有點哭笑不得,像《索羅欽集市》就很喜氣洋洋啊,然而《外套》的故事雖然悲傷,但主人公的機遇卻又讓你忍不住想笑,明明蠻苦的事情。


芥川龍之介呢,更有日本人那種嚴肅的感覺,而且日本人的文化就是不管什麼都能有靈魂,不管是狐狸一樣的動物還是森林裡的樹木一樣的植物,甚至桌椅板凳都是有「靈」的,然後這些就變成「妖怪」啦。大家看看《螢火之森》和《夏目友人帳》就知道啦,這些動漫里什麼妖啊怪啊都有。其中「河童」又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形象,芥川龍之介描繪的那個《河童》王國也蠻魔幻的,但這種和日本人自己的文化傳統分不開。像《山藥粥》裡面那個報信的小狐狸也被賦予了「靈」,這個和日本人自己的文化「百物皆有靈」是息息相關的。(狐狸這種動物在日本的文化里有靈氣得要命,看黑澤明《夢》裡面有個小故事就是講狐狸的婚禮的。)他對比果戈理,大部分的時候都有條不紊端莊有序,逗你笑的時候又一本正經,更風趣優雅,風度翩翩。


芥川的小說,只能一口氣讀完。文字恰到好處,我不得不說這得是一個多麼「冷血」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句子,人性本惡我一直也能接受所以並不會對生活飽含正義感。
但芥川的小說(兩天除了上課就是看書,看完後發現其實看過羅生門和竹林中電影,但是這次看文字才發現他寫東西從不拖泥帶水,直勾勾把畫面鮮血淋漓撕開),滿滿地陰暗( ° △ °|||)︴。每一篇看完意猶未盡,都不做深想也不敢深想,可怖之極。。。
一個人能對人性進行這樣吐露,如同在你面前剝開血淋淋的皮囊,跟你指著,看我說得人只有九層皮肉吧。
等看到後面(侏儒的話)時候,他對文字又是信手拈來 隨便便改幾個順序,反差文字甜辣分明。直呼高山安可仰!!!
最開始對於網上有人說芥川比茅盾厲害多了,我心裡是鄙夷的。因為前陣子剛看完茅盾的小說集,他裡面對人性拿捏地非常到位,尤其在那個「革命」時代,茅盾喜歡從小人物的內心活動開始寫,寫他們的幻想,他們的追求,他們可憐的思想。動搖的社會是那個年代飄擺思想的搭台,每個形形色色的社會階級扮演著小人物的悲哀,因為社會「吃人」,一口口地咀嚼著。相類似,芥川著眼也是人性。但是總有些不同,不同在於太過清晰地撕開這個畫面,他眼裡每個人估計都是一副骨架,他擺弄著這些軀幹,研究著罪惡,挖掘出一層層不為人知令人顫抖的污穢。從靈魂上面對著這罪業。
芥川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這樣溫存全無。這樣的人無疑是個天才,但是他自殺我一點也不驚訝,甚至覺得理所當然。


人是需要被肯定才能活下去的,哪怕是自己對自己的肯定。
不乏厭世之人,有那麼些由頭或是感到自己不被人肯定吧?縱使周圍的人都想竭力的對其表示讚許,一旦他自身不認可別人的肯定那麼即使是被肯定也徒然。
盛世於他如地獄,我知道的有這樣一個人——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有「鬼才」之譽。與森鷗外、夏目漱石被稱為20世紀前半葉日本文壇三巨匠。35歲因對未來充滿不安而自殺。他的短篇小說篇幅很短,取材新穎,情節新奇甚至詭異。作品關注社會醜惡現象,但很少直接評論,而僅用冷峻的文筆和簡潔有力的語言來陳述,便讓讀者深深感覺到其醜惡性,因此彰顯其高度的藝術感染力。
------摘自百度百科

對他印象最深的一個短篇不是《羅生門》,不是《地獄變》,是《孤獨地獄》。早在讀《羅生門》之前便讀了這篇,當時只想著,得是怎樣的人寫出來的字才能讓人看著有切膚之痛,像在剜人心,能把地獄寫的活靈活現的人除了地獄裡的殺神那大抵就是在地獄中遭受苦難的人吧。

「據佛說,地獄也分好多種,一般說來,首先可以分為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和孤獨地獄三種。從「南瞻部州下過五百逾繕那乃有地獄」這句話來看,古時候的地下就有地獄了。但其中的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到處都可以突然出現。也就是說目前的這種境界,馬上就會出現地獄般的苦難。我在兩三年前, 就墜落到這個地獄裡了。我對任何事都不會有持久的興趣,因此 我總是從一個境界轉到另一個境界,不安地生活著。當然嘍,就是這樣我也沒能逃脫地獄的苦難。只要我的這種境界不變,就會仍然覺得痛苦。於是就仍然轉來轉去,日復一日過著似乎在忘記痛苦的生活。可是,到最終仍不免陷入痛苦,這就只有死路一條 了。過去雖然痛苦,但卻不願意死,那麼今天怎麼樣呢…… 」
--------摘自《孤獨地獄》

佛眼裡萬物皆為佛,那麼芥川龍之介的眼裡只剩下了地獄,在這個地獄裡,有著《鼻子》中旁觀者的利己主義,有著《山藥粥》中慾望滿足後一切皆虛妄感,有著《羅生門》中再正義的人一旦有了可以說服的理由便作惡......在他眼中皆是罪,皆是惡,皆是血淋淋,人與人之間只存在著偽善,人本身又是矛盾而不可調和,這該怎麼辦,這又能怎麼辦。
自殺於他是或許是幸事吧,有可能因此得到了解脫,也有可能依舊淪落在孤獨地獄不可自拔。孤獨地獄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簡單的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種狀態,被世界剝離的狀態,被世界所拋棄的狀態,你既在參與著這世界但是又與之格格不入。我並不敢說自己就完全的理解芥川本人的思想,但我僅僅是在試著想像孤獨地獄的樣子便感頹然。假如你看金錢像蛇鼠,美女如白骨,美酒似鴆毒,抬眼便是血色的天,放眼又是森森然的骸骨,想放聲卻發現身後有虎狼,想逃跑卻發現喉嚨已被阿修羅緊緊扼住,餓時發現人在食人肉,渴時發現人在飲人血,活著,死去又有什麼分別呢?人情皆若此,徒堪悲復凄。

我們稱芥川鬼才,但是這看似褒揚的稱號於他又有什麼用呢,一個名號、萬人敬仰對於他依舊是無法自我解脫。他不被世界所肯定,他也試圖在否定世界,好似只有否定世界才能捋清他的思緒,在這人間地獄泰然處之。


生我之門死我戶,看得破時忍不過。 


我覺得如果要說評價那會非常的多 看作品吧 個人是個芥川愛好者 並且日語原文中文譯本皆有涉獵
如果要我評價芥川的小說的話 我會分幾個方面:
1.取材:芥川這個人廣讀國內外史書典籍 所以內涵知識極為豐富 其大多數著作都是從古典或國外小說取材 借他們的軀殼賦予新的形象和定義來撰寫耳目一新的故事來表達自己想表達的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 羅生門地獄變都是如此 所以與其說芥川是個創作家不如說他是個很好的改編家
2.語言:就日語原文來看 芥川可謂語言大成者 用詞字字珠璣 所以為何他的作品多是短篇小說 因為他的語言精練又精準 入木三分 如果有會日語又想研究芥川的 我推薦地獄變和舞踏會 可看裡面的用詞精妙程度非同常人
3.思想:芥川是個思想極其敏感的人 這樣是他後來自殺的部分原因吧 他崇尚藝術 反對利己自私 所以他的文章大多數表達的都是這些 他是個對藝術造詣要求很高的人 所以導致了他追求完美但覺得自己能力不夠而深感痛楚(在他的作品中他欣賞志賀直哉 因為他覺得志賀直哉是天才 作品都是自己創造天賦異稟 而自己就是個搬運工 沒有創造的天賦)地獄變中他將藝術至上描寫到極致 這也表現了他瘋狂追求完美藝術的態度 利己主義就是他大部分小說想表達的主要思想吧 羅生門 竹林中很多很多
這三方面可能是我感覺我比較客觀的回答 也許帶了點主觀思想
但也許我是因為個人比較喜歡芥川吧 多讀他的幾篇小說就會多領悟一些道理(反正很短 茶餘飯後做消遣)
個人見解 歡迎討論


寫得的確高妙,但,僅此而已。


推薦閱讀:

你給這個短篇小說的開頭打幾分?
如何評價《夢中的歡快葬禮和十二個異鄉故事》?
你對這篇短篇小說有何評價?

TAG:小說 | 文學 | 芥川龍之介 | 短篇小說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