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次說到魯迅時都很少提及《故事新編》?
個人尤其喜歡《鑄劍》《出關》
因為好多人沒拿魯迅當「文學家」看,更多把他作為「革命家」和「思想家」。
其實不只是《故事新編》,魯迅的小說整體而言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除了能夠迅速和階級鬥爭、黑暗的舊社會聯繫起來的《孔乙己》《阿Q正傳》等零星幾篇之外,大家熟知的大多還是他的那些「罵個痛快」的雜文,談論起來時,更多也是從思想、傳播、社會影響的角度出發。
然而實際上,魯迅的小說寫的都是非常好的。主題多樣,描寫精確,切入點新穎,還大膽地嘗試了許多西方文學的新型創作理念,將它們與中國傳統題材(平民生活,神話傳說等)結合,煥發出十足的魅力。
《故事新編》也的確是文學水平非常高超的一本小說集。比如雖然工作能力吊炸天卻總感覺迷迷糊糊,努力了半天卻得不到應有回報的女媧,比如卸下英雄和女神外衣後,被困在平凡無趣生活中的后羿和嫦娥,這些人物的刻畫實在令人拍案叫絕!
從這個角度說,魯迅也算是知乎上常說的「被低估」的文學家呢。
因為很難闡釋。《故事新編》是魯迅後期的作品了,裡面除了第一篇《補天》,原名《不周山》是早期寫的,所有都是其思想發展到後期的作品,在加之其形式已經屬於「後現代」了,很難把握其旨意。所以,毋庸置疑,《故事新編》是魯迅研究中開掘最少的,說實話,很多人看到有點怵。現在的解讀大部分是從「文化角度」,大致是《故事新編》中包含了魯迅對「道家」,」儒家「,」墨家「等獨特人的思考。這些肯定沒錯,但總覺得不到點。
因為教科書只能教破爛極左玩意,教不了思辨與前軸心時代、前蘇格拉底、先秦哲學。江弱水後來寫了幾篇魯迅的後現代詩學,很有意思。大部分人眼裡和才華已經被限制在一個幾乎不可能改變的狀態下了:魯迅反傳統、魯迅左翼、魯迅革命、魯迅儒法道墨、魯迅是黨的、魯迅反民國、魯迅這個令他們不爽那個令他們不爽,抑或令他們太爽,但是我們讀書根本就不夠格。
夏志清和學界普遍只是用方法解而已,這一點他們甚至不如巴丟。
真正的先鋒派誰用方法論啊?本雅明也不用,他借來,但根本就不是那套。(1)
讀魯迅,和讀其他先鋒派一樣,跳出所有規訓,從可能理解。不要用魯迅反感的方式,看似理性或主義先行(包括尼采主義)探、談魯。
我有兩句話送給新千年中國文學備忘錄,這是兩條規則:
1知美斯惡;
2知白守黑。
這兩句話其實就是正言若反的無限次翻轉,你可以理解為鏡像階段。我們中國人從來不善於做反題,所以大部分人連魯迅和卡爾克勞斯的底部都沒摸到,就覺得明白了,要去用魯迅吃人或反魯了。
「這座正義之城的腐敗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當它的創建者被遺忘的時候,蠱惑人心的奇技淫巧將會取代藝術教育的最高地位」;
「當然我們在一開始會認為這種感覺來源於他的異名。他不僅僅是一部作品的作者,XXX(我這裡用魯迅替換是無可置疑的)寫出了整個文學,在裡面可以看到所有的對立和本世紀所有的思想問題。在這方面,他大大超越了XXXX(我用列維納斯替換)的「書中之書」的設想。」
這是兩個金鑰匙,一個是思的鑰匙,一個是思史、思詩的學問的鑰匙。這兩把鑰匙應該鏈接在一個最基礎最終極的秘密上,其實對於現代性作家,不是秘密:現代作家誰寫雞湯誰就是惡的,誰寫惡鳥誰就是善的,然而大眾是不這麼看的,大眾還沒有做好讀現代的準備。
總結上文,其實是無論東西方,思想家、哲學家們都沒有做好夠格的體系,以迎接這些「彷徨於無地」的詩學。這一點上講,海德格爾知道自己不如詩人們,而詩人們很多又根本不如魯迅。關於教科書,可參托馬斯庫恩。魯迅最重要的一點是拒絕闡釋,這是思想家最高的標準。不可複製僅次於這個標準。
(1)方法,方法,你要求我什麼呢?
——入耳拉弗德
喜歡採薇,烤松針好好吃的樣子。之後的一段時間出去玩就會摘各種松針來啃,並堅信啃起來酸苦澀不好吃是因為沒颳了外皮來用石板細細烤過,都賴林區不讓生火。
鑄劍讀得心裡涼涼的。
故事新編是小時候讀的,總覺得在有意思的故事之外,還有觸不太到的一層東西,不像他著名的作品那麼酣暢。
很好的問題。中國小說在魯迅手裡才有點與世界合流的味道。拿著大作家只作功利用途,所謂政治。
說魯迅的雜文如匕首似投槍,其實他的小說比匕首投槍還要威猛,可以稱為機關槍或榴彈炮。為什麼?因為小說夾帶了文藝的風雷,更加具備了揭露和震撼的力量。而攻擊目標最為明確的,體現在吶喊彷徨這兩本中,其中許多篇目,有些較強的時代性,旨在向舊制度舊習俗舊觀念舊思想和時代人性宣戰,新文化運動嘛,自然要先砸爛舊的。可以說,這些作品的宗旨是明確的,淺顯的,易於領悟和總結,所以放在教科書里可以來做閱讀理解(奇怪,題主提到教科書了嗎)。而故事新編則很不同,它的宗旨更加幽深和恢宏,彷彿超越了時代的局限,關注了人性當中更加永恆的部分。這些故事很有趣,有的篇目我也反覆讀過,那種老辣,那種幽默,都使人印象深刻。但讀完以後,我不能清晰的感知作者想要表達什麼,只覺得有一種宏大而深的餘味。我想,故事新編的藝術水準,可能要高於前兩個集子。
因為這本書相對於魯迅其他的作品來說,知名度較小,而且大部分人了解魯迅的作品都是通過教科書,但教科書對這本書的介紹也只是一筆帶過
高中時借同學的書草草讀過一遍,後來便不知蹤跡。最近想再看一遍,等周末去圖書館看過再繼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