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長大也是病!病叫「彼得潘綜合症」。請問,你們都是怎麼出院的?

你不想結婚,不想買房,不想面對父母的衰老,不想承擔責任,你體力大不如前卻總覺得自己還小——其實你不止是」不想長大",你還有病!病叫「彼得潘綜合症」。

歡迎對號入座,歡迎講故事。

【病友標誌】——
1、情緒化、任性,難以自我剋制。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所設想的發展,就容易發脾氣,而不考慮後果。
2、依賴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獨立生活,總是需要別人照顧自己。
3、不敢承擔責任,逃避諸如父親、母親這樣的社會角色,遲遲不敢結婚或者不能擁有固定的人生伴侶,也容易頻繁更換工作。
4、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動關心別人,而把別人對自己的關心視為理所當然。
5、難以適應社會或者被社會拒絕,容易遭受挫折,進而引發情緒混亂。
6、經常感到不安和孤獨,習慣用憤怒來代代替傷心,性觀念並不成熟,缺乏分辯幻想和現實的能力。
7、盲目追求理想化,對他人評價過份敏感。

-----------------【百度總是知道很多】--------------------

彼得·潘是著名的童話人物,他永遠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里,永遠也不想長大。而彼得 潘綜合症的患者就是這個童話人物的現實版。彼得·潘綜合症的患者多是青年人,他們害怕面對現實世界的激烈競爭,渴望回到兒童世界,依賴他人,畏懼承擔責任。這類患者多是生長在過分保護的家庭環境中,可以說是這種過分保護的家庭教育導致了他們的不成熟感。解決這種病症的最好辦法就是迫使他們直面現實。

-----------------【心病也是病,是病就得治】---------------


晚期患者。我工作五年,十分穩定,快三十歲,一次戀愛都沒談過,只喜歡家。每到開學,都要哭幾場,現在也是。想永遠保持不變,之所以選擇當老師,是想變相延續學生時代,有寒暑假,似乎一切都沒變。可以連續兩個月呆家裡,和父母散步,但隨著年齡增長,不得不面對戀愛結婚這些問題,一直逃避,生活中保留太多童年時的習慣,不捨得放手。但又痛苦現在父母的擔憂難過,自己基本病入膏肓,不知路在何方,只能走一步是一步。


父母老了。


我是一個活在童話里的人,我從來都打算走出來,只是,我永遠也走不出來。如果哪天我走出來了,那便是,我死去的時候。(摘自個人經典語錄)


【若你喜歡孤獨症患者,其實我很美】
我是彼得潘,但我曾是溫蒂,直到有個男孩帶我飛入了永無之鄉。我不願長大,不願醒來,不願面對成人的世界。孤獨是時常陪伴我的感覺,因為身邊的孩子們都一個個長大,變成大人,再也無法與我討論永無之鄉的事情。島上永遠有人來,有人走,但我一直在這裡,帶領那些才來島上的孩子去看這美麗世界,也在他們離開後被遺忘。我越過山與海,見到無數人,卻沒有一個,永遠保持著童心。我獨自看著每天的潮起潮落,那個帶我來到這裡的男孩,早已離開。
【永無之鄉】
現實中的我26歲,有著一份穩定的工作,和還不錯的履歷。但內心裡,我仍然不願離開永無之鄉。從初中開始,我便抗拒著長大,我不願進去成人世界。我永遠對未知充滿好奇,隨時準備好行囊去遠方。有著即使明知受傷也要前往的決心,和對醜惡的恐懼。我不願因為隨大流而妥協,不願放棄童心,不願世界變得複雜,也不願過著沒有冒險與想像的世界。
我不想因為需要成為大人而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我喜歡的男孩子,也一定要永遠善良著,一樣有著赤子之心,在心裡有一個永無之鄉。
【我的彼得潘】
我一直在找,另一個彼得潘。可能他在遙遠世界的另一邊,也是這般孤獨地堅守著這個Never Land。如果你遇到他,請告訴他,我在等他。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孩童的心理會經歷一個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對於此時他們而言,世界上一切其他的事務,都是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存在。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會逐漸認識到,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中心,這一點不再贅述。但是我想說的是,作為現代典型的獨生子女,雖然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但還是習慣於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於自己身上。直到,,,,我上大一的時候,我父母生了一個弟弟。
然後我才發現,我不僅不是世界的中心,甚至也不是家庭的中心。即使是親生父母,也不會無條件包容你,甚至會要求你為了家庭犧牲。
等到你發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無寵可恃的時候,你才算真正的長大。哪怕這一天,你已經八十歲了。


長大本來就沒什麼好的。只不過很享受成年世界的人一定會反駁罷了。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喝酒泡吧談戀愛啪啪啪。

? 比如想學語言去一些學習網站,甚至也有目的不純的,但只要說離成年還遠,他們就不敢再說噁心的事,還會讓你小心網上的壞人。

? 小時候,不會被人在愛情層面喜歡上,不會被人(除了戀童癖)性幻想,不用面對別人的矯情,吃醋,付出的不對等之類。交朋友也不會因為被喜歡上而結束。只是因為喜歡和對方玩而在一起玩。而長大了,你想交朋友,對方卻不滿足,只想當情侶,而讓你很不舒服。

? 很容易交朋友,不管是同齡朋友還是大人。不是為了什麼利益,沒有什麼企圖,所以都是真心的朋友。因為他們會覺得沒有長大的人比較單純,現在形勢確實就是這樣的。

? 會被哄,被讓著,被原諒,被同情,被保護。不會被索取,因為你沒辦法給予什麼。就像上面說的,總有很多大人向其他大人索取愛情和性,這也是長大無法避免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想要愛情和性的,可長大了就會有人索取這些。

? 很小的時候,去公園什麼的玩都是免費,再大些可以半票,長大要花整張票的錢。

? 公交會有人給你讓座,你不讓座也很正常,沒有人會指責你(小學以下更安全)

? 不用負什麼責任,也沒有人要求你去。不用談戀愛,不用結婚,不用生孩子。

? 永遠有人指導你,你永遠不會迷茫。

再補點

?如果是女生,會有月經,月經有多煩只有女生知道,沒月經之前可以活潑的像個男孩子一樣,有了這個累贅永遠得計算好日期


不想結婚,害怕當媽,執拗的想回到學生時代,覺得那會最美好,不願意接觸社會,不願意跟不喜歡的人來往,不想變化,逃避責任,沒有長久的戀情,只想活在自己單純美好的世界~~~


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除了一個人。

這個不想長大的男孩子叫彼得潘,彼得潘不想長大,只想永遠活在童話世界裡。在他的世界裡,有仙子,有海盜,甚至還有美麗的人魚。
很多人都想成為那個永遠長不大的男孩子彼得潘,因為青春似乎總是有著別處都找不到的美好。
超級演說家中,有一個清純可愛的穿著學士服的姑娘,做出一副與實際年齡不符的沉痛表情說——
我們以前總是盼望著長大,可是等我們長大了以後,才發現原來長大就意味著失去。
失去那個青澀卻甜蜜的初戀,失去那個一上課就打瞌睡的同桌,失去那個總是習慣於咆哮著講課的數學老師……


長大了的姑娘在厭棄著長大了以後的生活,沒長大的孩子在恐懼著複雜的成人世界。
有一些人儘管不願長大,但最終還是坦然面對時光帶來的變化,成為了一個能為自己負責的獨立的大人。
但是還有一部分人,他們遲遲不願接受來自時光的邀請,一直固守在自己的青春幻想里,做著永遠不會長大的夢。
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終有一天會像氣泡一樣破碎,最終消弭在燦爛的陽關下。在這個幻想被打破的過程中,如果這類人依然不能接受長大成人的事實,他們就會變得很痛苦。

在1983年,這種狀況被心理學家Dan kiley命名為【彼得潘綜合症】。癥狀為——
成年人沒有達到情緒上的成熟。
換種說法就是,這是一群不具備成年人能力的成年人。他們就像是不知世事的稚子一樣,只會被愛被關懷,而不能回報別人以愛與關懷。
在我看來,所謂的彼得潘綜合症就跟失去初戀的感覺是差不多的。
比如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在最純真的年華邂逅了偷偷喜歡著的他,期間兩人在一起了一段時間。因為種種原因分手後,這個女孩子會在對他念念不忘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對他進行各種美化,或者說是理想化。隔得時間越久,他在那個女孩子的心目中就會愈發完美無瑕。


大一在學校參加老鄉會,偶然間遇到了多年不見的一個初中同學。
兩個人都正正處於對愛情懵懵懂懂躍躍欲試的年紀,很自然地就談起了關於初戀的話題。
她說在初三快畢業的時候,喜歡上了她們班的一個男孩子。
她說那個男孩不僅外表陽光帥氣,打起籃球來也是一級的棒。
我多嘴問了一句那個男孩的名字,才知道原來我也認識那個男生。
但是在我的印象里,那個男生是頗有些流里流氣的,不僅不學無術,籃球也只是會擺幾個動作而已。
初中同學記憶里的男生和我印象里的男生完全是兩個人嘛,我一邊這麼感慨,一邊意識到,這就是初中同學對初戀的理想化了。
罹患彼得潘綜合症的人群也是如此。
他們在將青春無限理想化的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將現實世俗化了。
所以他們才會一邊緊緊抱著青春的尾巴,一邊拒絕著踏進成年人的世界。

既然這種拒絕長大的狀態被命名為彼得潘綜合症,它也就像感冒發燒一樣有著自己的癥狀——
無責任感
孤獨
焦慮
(以上這些是彼得潘綜合症的癥狀,但並不是全部癥狀。)
之所以會有這種癥狀,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在於家庭。
家庭不和睦、父母彼此不滿以及相互抱怨,這會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並在腦海中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
大人的世界充滿了不見硝煙的戰爭。
或者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到父母中的某一方為了自己所付出的犧牲,比如有些家長經常會跟孩子強調:我為了你付出了什麼什麼,如果不是你我現在會怎樣怎樣,這些對白都會讓孩子感覺焦慮。
或者是父母只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一般不會傾向於和孩子交流思想或感情。


曾有人問我這樣一個問題——
小時候我媽媽只關心我的成績,別的什麼都不關心,我經常會穿媽媽的舊衣服去上學,因為她說我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根本沒必要穿什麼好看的衣服。我一度很懷疑,從來都不跟我談心,不關心我的想法的媽媽是不是根本就不愛我?
媽媽愛不愛自己的孩子,答案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只是表現方式不一樣而已。
但是這裡想要探討的,是這個疑問有沒有戳中你的痛點?
父母教給孩子的第一堂課,就是要交出一份比別人要優秀的成績單。
好多孩子都是這樣長大的。
所以他們就形成這樣一種感覺——
大人的世界就是要攀比,小時候比成績,長大了比工資,比對象,比房子和車子。
大人的世界,實在是太複雜了。
所以有人拒絕長大,拒絕進入比童年要複雜要無趣的大人世界。


是的,大人的世界裡就是有很多問題存在。
每天要上班,要辛辛苦苦撫養下一代孩子,要照顧漸漸老去的父母,而且也會生病,也會漸漸老去,最終成為一個力不從心的老人。
那些不情不願地進入大人世界的彼得潘少年少女,也會面臨這些問題。
他們也會苦惱,也要獨自去解決問題。
儘管大人世界有很多瑕疵和不完美的地方,我們都不能逃避。
彼得潘童話無論有多美妙,終歸也只是童話而已,正如never land也只是一個虛幻之地一樣。

進入大人的世界,問題並不會消失不見,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解決。
但是有能力去解決,這正是我們從彼得潘成為合格的社會的一員的證明。
正如青春沒有理想中的那麼美好,大人世界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
堅定地走出永無島,成為一個有責任心,有能力去付出愛與關懷的大人,其實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當我們有能力遊刃有餘地處理著生活中的瑣碎事件時,我們已經從只懂得沉溺於幻想的彼得潘,成了一個獨立而自由的個體。
雖然我們還是會有傷心難過與不順心的時候,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可以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帶給身邊的人以及自己幸福和快樂。
不靠幻想,我們也能生活得很自在。
彼得潘,是時候接受來自大人世界的邀請函了。


感覺現在還是會時不時的入院觀察,但具體已經好了很多,似乎是分了幾個階段,經歷了那麼幾個play pivotal role的事情,具體總結來說就是:需要除了來源於內在評價之外相對客觀、真實的參照認知評價和體系。

而這個體系的建立,又需要:
1. 必要的挫折,有時候是重大挫折
2. 自我了解和自我診斷的意識,意識到了還不夠,還要意識到病症的後果
3. 尋找病灶
4.重新anchor一個定位,努力努力再努力
5. 脫離原生家庭,脫離父母,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只能自己負責

然後剩下的就是不斷的選擇,探索,後悔,再選擇,再探索,接受現實,和現實和解。

拎幾個自己的例子說說:
1. 大四的時候人住海淀,在金台西路實習,通勤時間太長,每天過著朝八晚五的生活累得臭死,愛吐槽、抱怨、哼哼唧唧。當時保研完沒有正事天天在思考人生中,有一次和寢室室長聊起職業規劃問題,我說自己想做xxx,她瞪著眼睛說」天啊你居然想做這個,你要是做這個的話豈不是xxxx」,我當時嚇了一跳,並不是因為愛受別人影響嚇到了,而是發現原來自己對自己的認知,自己以為自己塑造起來的形象和別人眼中的我居然特么差了十萬八千里!那是我第一次深刻地意識到,我是活在一個多麼中二的世界裡!

2.有一枚相識多年,三觀一致性格比較平和的朋友,有一次跟我大發脾氣,大意是再也受不了我這麼幼稚火爆,情緒化又非黑即白的極端性格了,能不能改改。我當時的想法居然是:你怎麼這麼不懂我!別人都不了解我也就算了你怎麼可以這麼說我!蹲在宿舍走廊里大哭不止。。(現在想起來真是人都丟到哪兒去了)後來第二天她發簡訊跟我道歉,我那一瞬間覺得非常感動,其實正是因為她非常了解我懂我,而且又愛我,才能這樣跟我大發脾氣。這件事讓我了解到,我自己身上太多缺點是這麼多愛我的人一直默默包容著的,甚至,和你關係不遠不近的人是沒有必要對你做出這些所謂的評價招你討厭的。

從此之後我開始回顧自己在上大學之前令人髮指的種種行為,只感嘆人生不能重來過。我覺得這並不是對別人的評價過分敏感,而是在利用別人的評價構建一個相對完整、多角度的定位體系。我們作為social beings,必然存在除了individual identity之外的各種身份構成,每一個身份、每一個認同都構成了現在的你自己。這並不是一個幾件事一發生就瞬間完成的爆炸體驗,而是一個一點一點循序漸進的過程。

3. 再說父母,我高考之前一直屬於「別人家孩子」的那種小孩,高考失利算是我人生中遭遇的第一個重大挫折,我感覺自己的認知鏈一下斷了,我找不到除了「名牌大學大學生」之外另外的自我定位在哪兒了(現在想想真是so sad)。我媽媽不同意我去復讀,但我爸還是有心讓我再來一次。我覺得他們倆截然不同的性格和立場也是導致我人格如此分裂的原因之一,那時候的自己沒有主見,非常擔心害怕,焦慮。後來我沒有去復讀,這個決定幾乎是他們替我做的,後來又涉及到一些其他的人生決定,他們在這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而現在,我發現,這些決定我幾乎都不!滿!意!所以在我目前面臨新的人生決定的時候,我決定這種狀況必須停了。因為一個決定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甚至一個面,它影響到你以後的道路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當你意識到了父母思維的局限性,就不能繼續跟著這種局限性走下去,承擔責任,並承擔後果。當後果來臨的時候,哪怕罵自己一萬遍傻逼,也比指著父母說:「都怪你們當初讓我這樣」 強一萬倍。當然,父母吃了那麼多年咸鹽,姜也還是老的辣呀~他們的意見也是要適當參考,但決定還是要自己做,一定要。

4.我出國上學的一年,自己一個人扛著幾個大箱子飛了半個地球,自己租房子,自己做飯,自己鍛煉身體,自己看病,自己規劃旅行,自己處理人際關係。其實自己似乎一直是比較獨立的人沒那麼多矯情的事兒,我完全沒有別人那種離開溫暖的家不能成活的感覺,反而覺得卧槽我可以獨立做生活里的每一個決定了好特么的爽啊哈哈哈哈哈!!

5. 題主包括一些答案里也說到諸如情緒化、自理能力差、依賴他人、不想承擔責任,感覺之所以不能改,或者還可以躲,只是因為還沒有因為這些事情付出代價,或者承擔這些特點帶來的後果和麻煩。對於別人來說,你情緒化,很煩,你自理能力差,很煩,你不想承擔必要責任,很煩。因為你這些情緒垃圾,額外的任務都是要別人來買單嗷,嗷嗷嗷!大家跟我念,我們需要成年人獨立自主的好品格,我們需要成年人獨立自主的好品格,我們需要成年人獨立自主的好品格!當然,大家互相幫助,互相扶助還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自己分內的事情,不要給別人找麻煩好伐。

6.最後,自己想吐個槽,覺得自己總不能長大嘛,寫個簡歷去找工作么,分分鐘虐成小菜渣,知道這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是你爸媽。T T。。

當然,能拼爹的話,當我沒說。

--------------------------------------------我是補充的分割線---------------------------------------------------------------------

哦補充一句,不想結婚,不想當爹媽的話,那就不結,不當唄。一樣的,決定自己做了,以後看見別人秀恩愛有伴侶想伴不會酸葡萄,看見別人一家幾口享天倫之樂不哼唧就行。現在社會這麼多元,這種所謂的社會責任社會角色完全是optional了吧。人的想法是和物質、精神、生活現狀同步變化的,也許你哪天遇見個什麼人,經歷了什麼事,一頭扎進了婚姻的泥潭還美不顛兒的,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這些事情我倒是覺得可以follow your heart, do it when you"re ready.

真實故事一枚,我有個當畫家的叔叔,是我爸的堂兄,標榜自己思想前衛,90年代的時候以自己為丁克一族自豪不已,現在他兒子大學快畢業了,天天說起「我兒子」那一臉的表情,也真不是蓋的。

"Why so serious?" Said the joker.


自己算是半個患者吧 雖然不至於像百度解釋的那樣情緒化,但是:

不想開學,不想離開家,不想去搞麻煩的事情,不想去面對複雜的世界︶︿︶

想要隨時可以躲在粑粑麻麻的懷裡,想要淘氣的向奶奶撒嬌,想要單純不世故︶︿︶

不能接受親人的離世,每每想起來總是偷偷的淚流滿面︶︿︶

感覺好像這樣的小夥伴還是挺多的,特別是我這個年齡的⊙﹏⊙

~~~~~~~~~~~~~~~~~~~~~~

個人感覺應該是內心不夠強大,沒有堅定的長期的明確規劃~

因為沒有堅定的奮鬥目標,沒有長期的關注點,一點點小事就會影響情緒,又因為不管家庭條件怎麼樣,一定有一個貼心的粑粑和一個溫柔的麻麻,於是遇事就想要躲進"殼"里~(感覺自己不想長大的重要表現就是 戀家╮(╯▽╰)╭)

~~~~~~~~~~~~~~~~~~~~~

其實人家平時是一個積極樂觀開朗向上幸福快樂and so on的菇涼啦~^O^雖然戀家的"病"還沒治好~o(╯□╰)o

"不想長大"的小夥伴一定想要擺脫這種狀態吧(其實我也不喜歡那麼戀家的自己╮(╯▽╰)╭)

我的經驗就是:調整心態,"強迫"自己,剛開始可能有點心酸,畢竟就是一遍遍的孤獨一個人的告訴自己應該怎麼辦怎麼想,畢竟我們不能那麼任性〒_〒但是一旦有進步就會充滿鬥志充滿正能量╮(╯▽╰)╭

~~~~~~~~~~~~~~~~~~~~

不造自己有沒有很跑題,只是看到話題時很有感觸o&>_
父母終將老去,我們終將長大~

ps:這評論寫的好坎坷〒_〒


照了照鏡子,一點兒都不萌了。
全是淚。


爺爺離世,奶奶卧床,父母白髮。

有人叫我阿姨了,有人拖著我給她零花錢了,有人需要我去養了。

過年吃年夜飯的人少了,過了12點興沖衝去外邊放煙花的不是我了,走親戚不會興奮可以拿紅包了。


被院長轟出來的


其實並不喜歡這個病的名字。彼得潘是一個在理想環境中的美好存在,不應該把他作為一個病的名字。

內心還是孩子的我們有很多寶貴的東西,但不可否認也有缺陷。而所謂的"彼得潘綜合症"指的是那有缺陷的一部分,即沒責任心,膽小,逃避,依賴性強,任性,自私,沒毅力。

這些缺點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來一一克服的。多經歷,多碰壁,自然會不斷完善自己,這個過程就叫做"成長"。成長的結晶也就是一個"成熟的人"的優點所在。

然而我們不能因為要治好"彼得潘綜合症"就把不想長大的自己全盤否定。一顆童心比什麼都要貴重,所以"成長"的路上要時刻保護自己作為孩子時的優秀品質,不要被世俗同化。

一起努力吧!願所有不想長大的朋友們都能守住童心,並蛻變為更好的自己?


我內心深處不想長大 也不想承擔責任
但是在社會中,你總得偽裝自己;總得去做點事情,承擔點責任,以此在經濟上擺脫父母的影響

我理想的生活是在水壩的壩堤上躺著,抽支散漫的煙,除非是抽煙的或者是吹牛逼的人,否則誰他媽也別來打擾我


有了想保護的人。


其實就是不想承擔責任,不想承擔任何責任。雖然我才二十歲,經歷的可能不夠多,但是我的內心是深深得抗拒成長的,我希望一直有人在我後面收拾爛攤子,好讓我做什麼都有恃無恐,而這樣的想法讓我很容易對他人產生依賴,只要誰能讓我做一個決定時不必考慮後果,我基本就離不開這個人了,小時候是父母,後來是男朋友。可能是這個原因,我喜歡的男朋友比我大十歲,我們認識五年了,只要他在,我就什麼都不怕。做兼職時不開心了或累了,想走就走,工資也不要了,因為我知道會有他養我。不喜歡跟陌生人交流,面對不喜歡的人容易冷臉,因為這兩點,在跟男朋友出去吃飯或見朋友的時候,我基本不想說話,能讓他回答就讓他回答,很容易當著他認識的人的面跟他鬧情緒,常常讓他很沒面子。
不敢想結婚的事,不想承擔兩大家子人的雞毛蒜皮,更不想生小孩,怕自己做不好一個好媽媽,所以我就自私得跟男朋友說我不想結婚不想生小孩,讓他一直頂著父母的壓力跟我在一起,還安慰我說我怎麼想就怎麼做,父母那邊交給他。
寫出來才發現,原來我有這麼自私這麼可怕。
而我現在連女朋友的責任也不想承擔了,光是給兩個人洗衣做飯收拾房間這些小事,想想就煩,要我在情緒化的時候照顧男朋友的感受,真的很累很痛苦。
男朋友更累,他昨天終於說出來要放棄了,可我居然一下子感覺很輕鬆,同時又開始害怕沒有他的日子誰給我收拾爛攤子。一切都是我造成的,我虧欠他太多了。
我真的是很渣很渣很渣。

看完問題下面的答案,和類似問題的答案,總結出幾個共同點。
第一種,是從小到大都被父母養在溫室里,過度呵護,以致長大接觸社會後會抗拒會逃避,這是父母溺愛的結果。
第二種,是從小過於獨立,大人放養,養成了凡事自己做決定的習慣,有些缺愛,也缺乏安全感。長大後想找回以前缺失的寵愛,有種長大太辛苦的錯覺。
我是第二種,很多性格里怪異的地方都找到了根源。今天才發現自己病得這麼嚴重,有點方,不知道該怎麼辦。


很早就有朋友告訴我這個名字的病,彼得潘綜合征,聽起來多美好的名字,卻讓人飽受折磨!
每一次開學的時候,內心都是一陣羨慕,非常想再回去讀書,逃避工作,可以說我非常逃避上班,畢業快四年,上班時間兩年不到,辭掉一份工作,就要休息大半年,最多的有一年沒有上班,不想結婚不想買房,沒有職業規劃,準備了跨專業考研,結果失敗了,更是失去了所有的方向,被家裡人催著出來找工作,覺得這不會幹,那個也不行,就想繼續待在家裡,不想去面對那些麻煩的交際,無聊的工作,感覺這個病不干預的話會慢慢的發展成抑鬱。


早上六點的公車上全是這樣昏昏欲睡的初中生。可能我們在那時候,會特別希望長大吧。


在自己循環的情緒低落里走不出來,不想學習,不想看書,不想成長,不改變,不上進,對一切都沒什麼興趣,悲觀主義,覺得人生就這樣了,沒什麼大不了。

彼得潘綜合症。。哈哈哈

but

是病就得治。。


推薦閱讀:

抑鬱 雙相情感障礙是什麼樣的感受?
抑鬱症 服藥一年了 覺得記憶力和思維下降的厲害 想停葯 我該怎麼辦?

TAG:心理 | 童心 | 精神病學 | 彼得潘綜合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