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緩解在社交網路上因別人回復速度慢而產生的焦慮?

最近深陷到一種怪圈,別人在QQ上回復我慢或者乾脆無視或者回復的很冷淡「哦」、「嗯」或者是一個簡單的表情,表示無語的「……」等,我會產生「對方討厭我,對我所說的話不感興趣,覺得無語」的想法然後很焦慮,就算問對方「你是不是討厭我」得到肯定的回答「沒有」之後我還是很焦慮,這種情況怎麼緩解?有什麼解釋嗎?
看了各位「卸載社交軟體」的建議後仍有一個問題想問,如果摒棄了社交網路的交流方式,自己是單獨一個人怎麼辦?有時會難免感到孤獨寂寞。
———————————————————————
第一次在知乎上提問就有了這麼多的回答真是受寵若驚,感謝大家認真的回答,大家每一條回答我都有認真看
題主的確是因為一個人才開始出現這種情況的【在乎,但絕對不是愛上】,而且發展到現在親近的人也會焦慮的情況,聽從大家的建議,多看看書,充實自己 _(:з」∠)_


謝邀! @劉柯

先來做一些解釋。我們設想一個嬰兒,因為肚子餓而大哭,他著急地想吃奶以緩解生理上的緊張,他是那麼地渴望乳房的出現。此時,會有兩種可能的情況。一種情況是乳房及時地出現了,嬰兒吮吸乳房時焦慮馬上得到了緩解,他體驗到也與乳房融為一體的愉悅。此時,他覺得乳房是好的,他也是好的,這種積極的經驗有助於形成良好的自體感和對外界他人的信任感,這會是一個安全感很充分的嬰兒。第二種情況是,乳房遲遲不出現,或者乳房有時出現有時又不出現,嬰兒頻頻處於需要滿足的受挫狀態,並感到強烈的焦慮和憤怒。此時,他對乳房投射了敵意,他會覺得乳房是壞的,可惡的,折磨人的;同時,他會覺得自己是糟糕的,壞的,令人討厭的。這些消極經驗便形成了嬰兒糟糕的自體感以及對外界他人的敵意與懷疑。

一歲時哺育的經歷及相關的體驗構成了一個人與他人關係的原型,這便是內在的依戀關係模型。我剛才以哺育的經歷來闡述了一個人的依戀關係,影響依戀關係質量的因素中,除了乳房是否及時出現之外,撫養者對嬰兒的態度,撫養者的人格狀態和情緒狀態,撫養者是否穩定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些方面出了問題的嬰兒很有可能出現依戀方面的問題。我們來看看一位心理諮詢師在嬰兒觀察中記錄的例子:

「喬喬在保姆的懷裡,吸著奶瓶上奶嘴。保姆坐在床邊上,把孩子的臉沖外面抱著。……喬喬眼睛看著窗外.並沒有吸吮,好像無聲地抗拒著奶瓶。我注意到她臉上有些疹子。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臉上有疹子,主要長在額頭部位,眼皮上也有一些。我在想這些疹子會和內在的壓力有關嗎?……保姆一邊替喬喬擦乾唇邊的口水,一邊說:『老師阿姨又來看你啦,她呆的時間比我長。』喬喬特別安靜。我知道這個保姆簽了三個月的合同。她問我:『你要來看這個孩子多長時間?』『兩年。』我回答她。『哦,那麼長時間啊。我可是這個星期天就走了。』我非常驚訝。她解釋說家裡有急事,呆不到三個周了。」(見:嬰兒觀察:中國第一個Tavistock模式嬰兒觀察小組的分享)

這個孩子在出生後的兩年時間裡換了6個保姆!我們可以去感受一下這個嬰兒的痛苦——在兩年的時間裡被拋棄了5次!即使是一個自我健全的成年人也難以經受這樣的打擊(誰能經歷兩年時間裡分手5次?)何況是一個缺乏自我功能的嬰兒。我至今還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大學生,他的眼睛總是盯得大大的,眼神里似乎充滿著警惕與恐懼。在他幼時的成長經歷中,也被換過好幾個保姆,我不免會猜測他的眼神是否是在一次又一次地面對陌生的保姆時形成的,那種面對陌生人的恐懼與警惕甚至變成了一種身體語言。

一個形成了不安全依戀關係的人,特別是那些專註型依戀關係的人(可參考:焦慮障礙患者的依戀關係特點),需求的受挫便會喚醒嬰兒期存留的焦慮體驗,並對外界的他人產生憤怒,對自己產生懷疑。電話不接,簡訊不回,QQ未回復,對方語氣平淡或表情冷漠.....所有那些沒有回應或回應不夠熱情的情景,都會勾起那些焦慮體驗,並激活負性的認知,比如題主說的【對方討厭我,厭煩我,對我所說的話不感興趣】。

怎樣緩解?關係中的問題還是要通過關係來修復,只是這種修復並非一次就能完成,要重複n次。每一次的修復都會有助於形成對於別人的信任感以及對於自身是足夠好的自體感。題主直接表達並詢問對方的態度是正確的,這也是一種修復的行為,比那些沉默壓抑的方式更有利於修復關係。可能是因為還未充分修復,所以難免仍然會有焦慮感。除了直接表達並確認對方的態度之外,我們也可以對因回應受挫而產生的負性認知做些工作。我下面講述一下如何操作。

當出現【對方討厭我,厭煩我,對我所說的話不感興趣】的想法並感到焦慮與擔心時,你不妨停下來做一個三欄表,內容包括「事件、想法、感受」。在題主的情況中,事件是:別人不回QQ留言;想法是:「對方討厭我,厭煩我,對我所說的話不感興趣」;感受是「焦慮、擔心、憤怒」。別小看這種簡單的記錄,記錄本身便能梳理內心,讓你對自己的負面認知有一個清晰的覺察。有了負面認知的記錄之後,接下來便是要對負面認知進行工作,比較常見的方法是尋找證據法,包括尋找支持與反對負性認知的證據。

想法:【對方討厭我,厭煩我,對我所說的話不感興趣】。
支持的證據:
1、他不回我QQ
2、他有時不接我電話
3、有一次他在背後說我壞話
4、......
......
然後是反對的證據:
1、我生日那天他很早就發來了祝福簡訊
2、有一次他主動約我去旅遊
3、上次他很爽快地借我錢了
4、......
......

通過這樣的操作,也許你對於【對方討厭我,厭煩我,對我所說的話不感興趣】的想法不再那麼堅信無疑了。甚至還會出現積極的想法,比如【對方可能正忙著呢】、【他不及時回我說明他更相信彼此之間的關係】。這種認知療法中的操作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負性認知的強度與頻度(想要具體了解怎樣進行認知療法,可參考《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抑鬱情緒調節手冊——十天改善你的自尊》)。如果你對負性認知不那麼堅信無疑了,並出現了更具建設性的理解,以及如果你能及時把那些消極想法與對方做些溝通,那麼你更能承受那些因為不及時回應而產生的焦慮與憤怒,更能發展出理解與信任的情感。在足夠多的重複之後,修復便能完成。


1. 識別負性想法和感受

想法和感受常常是導致甚至於加重焦慮的來源。那麼,識別這些產生焦慮的內在來源是實現自我掌控的第一步,注意是在這種不確定下獲得自我掌控,而不是掌控焦慮

知道此時自己身上發生著什麼本身就有幫助的,因為所有想要停止或迴避這種想法和感受的努力往往都收效甚微,它們總是會不斷地出現。所以,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思維和感受,只是去識別和觀察,不是控制它,反駁它

然後,去注意這些念頭是怎麼被自己的經歷所塑造,它是怎麼促進了焦慮的產生

如同上面所例舉的,你過去有過什麼樣的經驗使你對自己的想法堅信不移。試著客觀的審視它們,這些信念越具體越好。例如「我覺得對方不喜歡我」「我覺得自己不重要」「這是因為我之前有過類似的經歷」。如果你能看到自己的想法並知道這些想法來自於你過去的經歷,就會削弱它對你的影響。

2. 尋找支持性證據反駁它

首先接納自己的態度,承認這些想法和感受是自己的一部分,但它們不等同於自己。焦慮者的記憶往往是偏負性的,只記得自己遭遇失敗、出糗、被批評的經歷。我們需要挑戰自己的負性記憶,把負面想法變成問題:「沒有及時回復,真的意味著朋友們真的不喜歡我嗎?」,「他們真的是在敷衍我嗎?」 然後試著尋找正性的記憶,去回答這些問題,可能你會發現,你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糟。

3. 明白改變從來不易

不用逼自己看完知乎的答案,立刻就不再焦慮,或是立刻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先明白改變從來不易,嘗試do something small. 一步一步的重建你的信心。

4. 尋求專業幫助

可能你會發現,真正做起來仍然很難。這也並不奇怪,我們無法看到自己的盲點,我們內心中充滿了各種對抗的聲音

如果你已經出現難以忍受的身體不適,精神上的痛苦已經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如失眠和身體的明顯不適,精神緊張,尋求藥物的治療,能幫你有效地緩解上面焦慮帶來的癥狀。

心理治療,一些動力性的心理治療能幫你探索這些焦慮背後的深層次的根源問題,同時,心理治療中另一個人的存在有助於修復過去的創傷經歷的影響,對於癥狀背後存在的不良的關係模式,如人際孤獨、疏離感,缺少支持和內心力量等方面,都有著其它幫助所不具備的明顯的效果。

我們也有公眾號喔→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在線心理諮詢_心理測試_心理學知識 - 簡單心理

作者:簡單心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老實說,我現在正在焦慮中。因為我深受社交網路浸染,遇到了好玩的新鮮的事情,搞笑的段子,有時候是單純的思念,發消息也好微博圈她也好簡訊吐槽也好知乎截圖也好,我女朋友幾乎不理我,因為她記性差,打字還慢。我最初很鎮定,把這些社交工具當作留言板用,假設她在忙,可隨著時間推移我變得越來越焦慮。
後來她給我說了一句話:人生不滿百,長懷千歲憂。經過我的翻譯就是:有空操心我,不如多走走。
我發現我為了經營這份感情,卸載了基三,揮別了師門老小,為了彌補差距努力學習,忽略了集體活動,不怎麼看動漫不追劇了,看似積極向上有點學霸潛質,實則一心撲在她身上,變成了一個無趣的人。於是,我趁著寒假,和舊友聯繫起來聚會,學著剪輯視頻,無聊的時候就聽音樂壓馬路,看大雪覆蓋整座城市,挖掘一下愛好,攢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等她不忙的時候可以慢慢說。
所以建議題主,想要緩解這種焦慮,就要把自己的心胸打開。於我而言,我的世界只有一個女朋友嗎?當然不。所以,世界那麼大,何必全把心束縛在一兩塊屏幕和屏幕對面的人身上。總有更值得的東西讓你轉移注意力,可以是書籍,可以是電影,可以是街頭的風景,可以是星辰大海。等那人回過神來,你已經收拾好了心情,同她娓娓道來
畢竟克服焦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先從放鬆心態放下手機做起,寬容自己和對方,把發出去的message 當成letter 會輕鬆許多~
—————————————————
少年郎,我跟你講,如果是喜歡的人反射弧長,只有認倒霉的份兒,不然就慢慢調教磨合,你們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發消息(留言板)方式的。


樓上的答案都太長,簡單來說就兩條,任選其一:(1)別活在別人的眼中;(2)別把自己當回事


我覺得這不是一件需要改變焦慮而是改變認知的事情。

你要知道,通過網路聊天,大部分是感受不到對方的情感的,但是人又是情感豐富的動物,他們是能夠從這些沒有情感的字句中汲取情感的,而這時候往往會發生很多錯誤解讀。比如我媽媽學會上網和聊微信之後,我發現和她打電話或者當面聊天和與她通過文字聊天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往往我會誤讀她文字傳達過來的情感,引起了很多誤會。

很多人的文字表達,是不足以準確傳輸他們的真實情感的,就象很多口才好的人文筆不一定好一樣。有可能生活中那些活蹦亂跳的人對著手機按著鍵盤就成了寡語的人。

就和很多異地戀的戀人因為對方不及時回信息而吵架一樣,你以為對方是面對面和你聊天,而實際上你們中間只是有一個介質叫手機,而手機的那一邊、你根本不知道發生的事情,他有可能在學習在開車在吃飯在拉屎,而你並無法感知到。

我的建議是,把簡訊當成是信件,你寫完信就去做自己的事情好了。要真是需要連續不斷的聊天,那就打個電話唄。


其實我認為每個人都會經歷這種階段的。看這個問題關注人數和答案的猛增,更能確信普遍性。所以先淡定。

但是能感覺你還小?

原因是你太在意對方;不過別人回復得慢,那的確很有可能對方沒有那麼重視你。

至於有的回答說卸載應用,沒必要,治標不治本。太多的理論,其實比較適合心理醫生去做輔導啦,普通人找到可行的方法就好。

我認為好的方法是,少發甚至不髮狀態,把那些聊天和發送狀態的時間,用來讀讀書,看看電影,充實時間,充實自己,很快就不會焦慮了。

要知道,太多的閑聊沒有好處。而當你自己充實了,有人會想來了解你。


如果是工作關係或者是特別信任的老爸老媽,不回消息基本上因為他/她在忙其他事,或者是故意無意忽略了,那麼我才不管,直接打電話溝通就可以。因為在這種關係中,我們和對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焦慮產生於這樣一種情況:我們對他有所期待,但是對方在這段關係中的地位比我們高。地位落差越大,心理期待越大,我們越感到焦慮。
解決辦法:降低期待值,或者提高我們的地位。


作為學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還是來摻和一腳吧,權當學術探討。


field independence/dependence 場獨立性/依存性這一對概念對解釋你的問題很重要,來來來讓我們看下這一對概念。
場獨立性指把個體較多依賴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因素影響和干擾,獨立對事物做出判斷的稱為場獨立性。
場依存性是指把個體較多地依賴自己所處的周圍環境的外在參照,以環境的刺激交往中定義知識、信息稱作場依存性。

看你的表述,我大概能認為你是一個場依存性很強的人,這種人呢最害怕的就是「寂寞」,有一種「被需要」的需要,尤其是在本來就寂寞的情況下,這種需求就會被放大的很嚴重,甚至於捕風捉影的去認為別人都不在乎自己活著怎樣,如果發展下去變得嚴重了就成為了人格障礙。
其實場依存性的人有的時候因為過分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等等會做出一些傻事,比方說不能接受自己對別人好得不到對方的回應,或者是為了得到周遭環境的認可而強迫自己做出很多自己十分拒絕的改變,而往往這些行為對人對己其實都不好,反而會使得自己的人際交往產生很大的阻力。

做應用心理的朋友大多都會建議你「悅納」自己,從人格的角度講,確實,你應該更加關注你的內在,或者說你自身的感受,外界對你的評價並不比你自身對你的評價重要,改善現狀,還是要從改善你的認知方式做起。

延伸閱讀請搜索以下關鍵字:
自我他人圖式 一般他人評價 黃金法則

希望對你有幫助。


2015.2.1 整理更新:

卸載社交軟體!!相信我,真的管用,我試過。

先送你一句話,「 這個世界並不需要我,離開我也可以過的很好。"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每個人都不是缺了誰活不下去的。而且真正的朋友是不會因為一段時間不聊天感情就會變淡的。即使是有男女朋友的,我也覺得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才能使戀愛更加長久幸福。

我剛剛開始這樣做的時候,也是會時刻想著安裝社交軟體回來,可是稍微克制了一下,分分心,想想自己為了什麼才刪除社交軟體,然後就熬過去了。

一開始基本上是一個星期安裝社交軟體回來一次,統一收一次消息。就這樣過了大概兩個月,慢慢做到了半個月才安裝回來。這時候你會發現它也不過如此。

我發現它具有階段性,我想了想,我現在處在刪除了社交軟體就不再去想它的階段。
我想未來應該還有安裝不安裝社交軟體都不會被影響這一階段。

我所說的刪除社交軟體並不是說要與世隔絕自閉不與人交流,而是在自己還做不到控制自己的時候通過外在的強迫性的手段幫助自己,從而不讓社交軟體打擾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不產生焦慮。

試試吧,你會感覺到,不會再讓社交軟體束縛住手腳,不用再時不時看手機生怕錯過什麼信息,可以不被別人打亂原本的計劃感覺有多好。

恩關鍵是沒有社交軟體了怎麼排解寂寞,這要你充實填滿自己一天,不斷給自己安排事情做。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當你足夠好了,你想要的才會到來,而我在努力著,不斷努力著,共勉。

我是這麼做的,卸載社交軟體後空出了很大一部分的時間,大部分給我分散到了學習。一小部分去看課外書和小說。
下載了一些app打發無聊的日子,比如知乎日報,one,新浪微博,維基百科,扇貝單詞等等。。

而最重要的一個--寫日記。

沒有社交軟體,沒有了聊天,沒有了地方發個人狀態了。

心情好,遇到什麼事情令自己無比開心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分享了;
心情不好,受到了打擊,遇到了以為自己無法獨自承受的事情想要找人傾訴的時候,卻只剩下自己了;
心血來潮突然想發一條個人狀態裝裝逼吹吹水找找存在感騙騙贊的時候,沒有渠道了。

試過狂看知乎答案刷微博來填滿內心的寂寞,和無處發泄的各種情緒,可是會發現別人的經歷經驗終究是別人的,個體總是存在著差異,當停止了知乎微博後只是暫時忘記卻從未消亡的情緒又會重新席捲而來。

然後我開始了寫日記,並不是手寫的,而且寫在手機上,因為很多心情和言論不方便寫在紙上,總擔心會被人看到。(用的app是:evermemo或者印象筆記)

開心的我記進去,我跟自己分享;
傷心難過的我記進去,我自己開導自己,把事情經過寫一遍,相當於跟別人傾訴完了,只不過對象是自己。其實很多時候的傾訴是得不到真正有用的回答的,如果傾訴只是為了抱怨吐槽某人或某件事,那麼我覺得我跟我的第二人格就可以做到。
說到發朋友圈,很多人都有過後悔發過一些個人狀態的經歷吧,有些個人狀態過段時間去看它總會覺得--怎麼那麼蠢那麼傻逼那麼裝逼啊當時是怎麼想的啊啊啊啊。。可自從寫日記以後,我傻逼我裝逼我蠢,沒有人知道了除了我自己。

哦對我還喜歡在app上自己跟自己根據一件事發表兩種不同的觀點,自己跟自己吵架。感覺也挺好的。

而更重要的是我更注重現實了,不再是低頭族之後發現了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以前很少注意到的事情。

還有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 ,具體可見 【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知識想推薦給年輕人?】采銅:這個問題我必須答,因為我想為這裡的年輕人介紹一種「可實現的成功學」。希望這個我自創的理論,可以改變很多… 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知識想推薦給年輕人? - 采銅的回答

希望對任何一個有進取心且想改變的同學有所幫助。
共勉。


我以前在這種場景下也會有與題主類似的消極情緒。

但是自從讀了馬丁.賽利格曼《真實的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學習了一個培養樂觀情緒的方法,對我挺有效的,如果樓主感興趣可以試試。

這個方法教我們在產生悲觀想法的時候,運用ABCDE模式去反駁它。核心是指認出自己的悲觀想法,並且反駁它

具體描述:
A (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
B (belief) 代表當時間發生時自動浮現的念頭、想法;
C (consequence)代表這個想法所產生的後果;
D (disputation)代表反駁;
E (energization)代表你成功進行反駁後所受到的激發。

用題主的問題描述舉例:
A(不好的事): 別人在社交網路上回復我慢或者乾脆無視或者回復的很冷淡或者是一個簡單的表情等。
B (想法): 對方討厭我,對我所說的話不感興趣,不重視我。
C (後果): 焦慮,自信心下降。
D(反駁): 回消息速度慢可能是對方正在忙別的事情,或者對方是個完美主義者,正在花心思怎樣恰當回應。不回消息有可能是消息沒送到,幾率雖小,但是有這個可能。當然也有可能自己發送的信息本身也不是什麼緊急重要的事情,對方認為可回可不回的,也許對方是個珍惜時間不喜歡閑聊的人。再者,對方喜歡自己與否不能僅以回消息的快慢來判斷。總之,沒必要捕風捉影地對待一些細節。(你可以自己進行反駁。)
E(激發): 自信心應該是由自己內在建立的,外界的反饋不應該成為評判自己價值的唯一標準。不要因為一些偶然的或特定的場景就擊垮自己的信心。用更好的方法找「存在感」,比如發展自己的優勢和特長

希望對你有用。


我也因為這事苦惱了好久了 但是最近想開了,因為對方不回復的時候你可能會腦補很多事情,而且大多數估計都是莫須有的事情,所以多想想對方對你好的時候,也許就沒那麼鬧心了。


我不孤單喵哈哈哈~

好像就是孤單寂寞、需要別人安慰陪伴的時候會這樣。(或者是有急事但是又沒有電話等實時通信方式。)

讀書就不會孤單啦~比如小說什麼的。或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我有時會去給開源社區幹活什麼的。


閑的人才會在意 讓自己忙起來吧


我也有過和題主一樣的感受,所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分享一下解決之道。

以前特別喜歡一個人,他給我回了一條微信,我會好高興,他如果拖著一個小時沒回我,我就特焦慮。一個小時之內大概要翻看微信有沒有新消息一百遍。有時候甚至還要懷疑是不是WIFI出了問題,專門關掉Wifi,用3G上網…記得有次他拖了一整夜,早上才回我微信,我差點要懷疑他拉黑我了。有一天他回我回得特別快,其中有一條有點搞笑,我拿著手機在床上笑得打滾→_→現在想想自己挺二的,沒辦法,喜歡一個人就會變傻嘛。我完全能夠理解你的感受。心情忽上忽下,像坐過山車似的。

其實解決的辦法也不是太難,不用卸載社交軟體。這裡我以微信舉例,只要你們聊天的內容不是什麼火燒眉毛的事情,你發了消息過去之後,在手機設置的地方,把微信設置為來了消息不提示(沒有提示音,也不會振動,鎖屏界面上也不會顯示有微信來了)然後把手機扔到一邊不管了。然後打開你的電腦,找一些你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一個喜劇電影啦,或者網易公開課啦,或者拿kindle看會書啦,也可以去洗衣服洗床單,等等,反正,不要碰手機就好啦 等你一部電影看完了,有可能手機上已經有很多消息了。這時候,開開心心地回復過去,皆大歡喜。如果對方沒有回,至少你的心情會被喜劇電影感染一下,不會那麼焦慮不安。這樣次數多了也就習慣了,不會再捧著手機焦慮啦。我最開始是看喜劇電影,後來,公開課看得津津有味,還學完了coursera上social psychology全套課程。增加了辭彙量,學到了新知識,還挺有意思的。


當然,我說的辦法也只能治標,治本的話,還是要培養豁達坦蕩的心態,你對對方投入了感情,如果對方沒有同等的報答你,這很正常。付出得不到回報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不需要沮喪。我們只要自己覺得努力了,問心無愧就好了。就像酒桌上,我自己先干為敬,對方隨意就好。不要去期待對方一定也要乾杯,自己做一個坦蕩的人就夠了。當然,培養交際能力,多交朋友,這個人不回你微信,那個人回了,你也不會有太多感覺了。可能還會覺得,為什麼這麼多微信要回,讓我安靜的看會我最愛的星爺可不可以啊喂&>_&<


個人經歷,希望對題主有用

最後偏個題,我感覺我曾經喜歡過的那個人是個泡妞高手,現在也不喜歡了…


以上


如果你用QQ,那麼由於文字即時聊天本身的性質還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最關鍵的是,這種問題我覺得已經形成了一種病態。

每當我看到那些整天抱著手機的男男女女都會覺得好笑。抱著屏幕等新消息。這種現象在一百年前甚至五十年前是不存在的。你越是弱,它的控制力就越強。屏幕上的文字是一種真實的社交嗎?

我覺得只是一種文字聊天遊戲罷了。如果沒有真正的雙方在場,我覺得都不算是一種社交。如果說當面聊天是社交ver1.0,電話是ver2.0,文字聊天算是ver3.0,視頻算是ver4.0。這幾種,每個版本都有每個版本的缺點,但是你說哪個缺點最大呢?

我說不清楚,但是一定是ver3.0最便利,也最浪費時間。以單位時間內的信息量來算幾乎是最小的。最關鍵是,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我以前居然覺得給別人發消息是正常的。而且現在社會百分之九十都這麼認為,相當不可思議。如果你要和一個人說聊QQ有害他一定覺得你瘋了。就難道就沒想這給別人帶來打擾了嗎。別人要琢磨怎麼回復你。回復完還有回復,無窮無盡,像是西西弗斯的詛咒一樣。人們正在迅速地找到牢籠。

每一個工具也只是工具而已,你使用了這個工具,也必須接受這個工具的缺陷。明白了這一點後我就也不再用什麼即時文字聊天工具了。有什麼事情打電話發簡訊就是最好的方式,沒什麼事情寫信就是最好的方式。沒什麼事就寫信,沒有寫信解決不了的問題。沒必要天天盯著手機看消息看個沒完。如果你不敢打電話,說明你口才膽量不行;寫出不來,說明你寫作能力不行。先修鍊個幾百年去吧。


別人慢回或輪迴,為什麼要焦慮??
我天天給別人輪迴,卻都不曾焦慮過,但會失落。
嘿嘿嘿嘿。。。。別人不復時,是不是這樣:

哈哈哈哈哈。。。。。圖片我經常發,但都是習慣性騷擾別人,但並不會因別人不回復而焦慮,更多也就是失落而已,然後這樣:

唉。。。畢竟我騷擾對方是我自己的事。而別人復不復卻是別人的權利,沒人有義務一定要秒復你,想開些唄。現在,發出的信息,我基本不會想著別人會回,除非緊急求助,不然。。。。。。呵呵!
其實,社交中,慢回也正常,每個人有各自忙碌,這個世界,是真的並不會有人24小時對你隨時待機秒回狀態╮(╯_╰)╭,沒人有這樣的義務。
從心理角度,社交這種情況下產生的焦慮,源並非對方的不回復,而是你精神太空虛,不會面對孤獨。
可以很在乎一個人,可以很喜歡一個人,不管友情還是愛情,都需要把心中的稱子扔掉,不能要求對方與你一樣的,友情、愛情都不可能做到雙方一直平衡的,我依賴對方,總不能要求對方也依賴自己,別人也有自己依賴的對象。
轉移注意力去別的地方吧,比如多看書,多玩自己喜歡的東西。
精神空虛時,要面對它,抗衡它。
學會與孤獨相處,才會有更強大的內心,和更美好的自己。


其他人回復我慢的話不怎麼,朋友回復的慢或者不回也無所謂畢竟天天見的人,如果是我喜歡的人回復的態度和速度我就很在意了


這個其實很簡單,把自己看的別那麼重要就行。


回答你問題的人確實不少,反映出有和你同樣困惑的人也不在少數。
個人理解,焦慮來自與你對對方把握的不自信。總希望多了解對方一些,多交流交流,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你可知道你這樣想沒什麼不好,得循序漸進啊?
想讓別人敞開心扉,首先自己要坦蕩蕩,通過把自己的信息分享給對方,來贏得對方對你的信任,隨著不斷了解,對方覺得和你在一起聊天是安全的,很輕鬆不累,自然會也和你敞開心扉的。
另外,還好看對方是否真的想跟你交往,如果不想,自然回復就比較應付了。
還有就是感覺你太專註於聊天了,這個世界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不是只有聊天,才讓你覺得不孤單。走出去,也許會看到另一片你從來沒有體會過的快感。


還有一個思路就是你自己要適應慢節奏和碎片式的對話感覺~
舉個例子就是降速 隨意化 隨機中止化
我個人其實是非常喜歡集中高密度的聊天的

但是最近一些經歷讓我意識到大多數人還是都不這麼做的
而我之前的習慣就會搞得我每當進入對話都好累
而且不容易停止也不容易找到時機停止
所以現在越來越覺得 那種有一搭沒一搭的感覺好棒了~
只是我其實現在也沒刻意要改~ 但是在意識上已經達成了~~

不過我現在做的則是盡量都不用網路社交平台/即時聊天類工具了
不用也就不麻煩不煩擾了~~

還有一個技巧偷偷分享給你:那就是盡量選擇一些你可以確定別人不在線的時段留言或者處理回復啥的就好了~~ 極其深的午夜或是極其早的黎明(分別對應熬夜黨和晨起者)~~ 再進一步或者是事先與對方建立好某種交流上的規則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XD

總而言之~~ 即時工具 適當去即時化~~ 或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思路吧~~;

祝好運~


推薦閱讀:

什麼心理使得遠親會格外關心你的婚戀狀況?
焦慮?抑鬱?心理壓力太大?如何走出來?
山寨的眾泰等為啥比正向開發的觀致賣得好?
人,為什麼忙碌一天回到家後,突然覺得空虛、焦慮?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 日常心理分析 | 焦慮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