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專業的心理學角度解釋「慾望是無止境的」?
慾望的對象是什麼?除了生理的食慾性慾,無論是財富、名利、還是權力等等,人們追逐的慾望似乎永無止境。說快樂是短暫的,一個慾望滿足後人又陷於無聊。
那麼如何從專業的心理學角度理解和解釋呢?比如從神經認知學、大腦獎勵中樞、生物進化論、社會心理學等等角度解釋?
希望有相關學科背景的專業人士解答疑惑,一些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心靈雞湯、尋常感悟和抖機靈麻煩就不用啦:)
謝邀。
我專業不是心理學,而是戲劇影視文學(編劇與策劃)。
我適合講故事…太正經的心理學講不了…
所以我還是退下吧。
—————————————————————————
有人要聽故事耶~
嘿嘿~
首先讓我Po一張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圖。
我不是專業的,但這張圖很明了地解釋了需求的變化,我大學心理學及格了哦耶。
我一直在強調,慾望是美。
人有持續的慾望是很正常的事情。
小時候我想要集齊小浣熊乾脆面的卡片,長大後我想要集齊不同色號的口紅,這沒有什麼不對。
慾望可以讓我們更有動力賺錢,比如前幾天我舍友看上了一個1600的包包,她這幾天在公司也接了不少單子,想著提成應該可以買下這個包包。
換我的話,1600可能拿來存1000,花600來吃吃吃………捂臉……
你看,這就是金錢觀和愛好的略有不同。
都沒什麼不對的。
而人們常說的慾壑難填,是指你的慾望就像無底洞,怎麼填都填不滿。
我想買一雙鞋子,找到心儀的就買下它,我就開心了,而且可以開心很久。
有人則是買了一堆鞋子,說喜歡吧,也沒多喜歡,說不喜歡吧,也還湊活,然後一直在尋找下一雙鞋子。
前方還有更大的麥穗,這種聲音一直回蕩在耳邊。
然而你永遠找不到最大的麥穗。
慾望多而不快樂,這是我覺得挺悲哀的事情。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很多慾望是被添加的,並非自我產生的。
我沒有Gucci的包包,我感覺我融入不了公司氛圍,
我沒有Chanel的香水,我感覺我和她們不是同一個階級的,
我沒有TF的口紅,CPB的粉餅,我感覺我在她們之間顯得廉價。
……
其實聚光燈理論告訴我們,沒有人在意你。
只是因為要融入某個集體或團隊或階級,而產生的慾望,非常不理性。
因為你根本分不清你到底想要什麼。
而你本身,不會因為外界所有東西,被剝奪你的自我價值。
謝邀!非心理專業科班出身,自不量力的試著來答此題。
人性需求層次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七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這個些需求是自下而上的,當低層次的需求沒有滿足的時候,吃不飽穿不暖,居無定所,連基本生存都是問題時,對於高層次的需求沒有太大的要求。當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時,會對高層次的需求有所要求。
需求層次不同,人活得的境界和層次也會不同。
而當到達了需求到了金字塔頂端的時候,會滿足嗎?不會的,還想要更多,希望得到的更長久,看看古代帝王就知道了。有句話叫慾壑難填。
自我或小我的特點,怕消失,時時尋找存在感,認同感和價值感
在於追求本身就是小我尋找存在感的一種方式,而且相比於得到本身,追尋的過程更加另其快樂。有時得到了反而喪失了興趣,然後尋找下一個目標繼續追求。
越是難以得到的,越是得不到的越會珍惜,太容易得到的反而會輕視,也是人性的一面。
自我本身就是一種和合的現象,意味變化、依賴於條件,當條件變化或不存在時,快樂就變成了痛苦,而為了讓短暫的快樂繼續存在,需要再去創造條件。
所以,慾望無止境,一方面是由於自我的構成基礎就是不穩定的,短暫的,變化的,依賴於條件的,越是這樣它越希望自己存在,怕消失,時時證明尋找存在感來彰顯自己。另一方面基於習性和慣性,就是貪愛,貪戀。
經典心理學的馬斯洛正三角塔式圖說的是社會人的心理發展模型,這算是俠義模型
實際上不光是人,包括動植物生命體的任何事物,其發展如果可持續,則其需求拓展就必須可持續,比如AI,其內在自身需求必然會因為其發展前景而不斷放大
至於無限、無止境什麼的,終極論斷,沒法討論
因此,廣義模型應當是樹狀網路圖不斷向上放大的:
此為示意圖,實際情況遠比這複雜,黑粗為剛需發展路徑,紅細為生態鏈融合構建,在共存發展複雜化的過程中,樹狀最終形成網路化結構,生態網路因此建立起來
其實大腦結構也是如此發展起來的,最初就是幾個神經元,然後樹叉狀發展,越來越複雜形成神經系統網路,並構造出腦部中樞以鏈接更多資源,形成處理信息的集合,其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人類欲求不能止步於簡單的吃喝拉撒艹,內涵必須不斷拓展
亞里士多德:智慧源自閑暇
沒錯,當我們原先的慾望被滿足的差不多了,閑的蛋疼的時候,就是開始想要折騰點新需求的時候,無聊就會想要整事情,新的慾望被鏈接出來,然後新的供需矛盾就創建了,最後實踐到社會演化中去
簡單的說就是達成一個目標後,我們如果還沒犧牲沒死掉,只要還活著,就總得再找個目標吧?否則就會痴呆抑鬱和死了沒區別
當今人類社會的生理需求愈發被滿足得飽和了,所以支撐維持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生需求只能在心理需求上找出路,而心理需求必須比生理需求花樣更多更多元更複雜才能持續建構更廣大的網路系統
如果沿用馬斯洛正三角模型來解釋,那麼最頂尖的【自我實現】必須內容更多些,多到遠比下層豐富得多,這個模型有點太靜態了
你無法解釋一個未被證實的現象。
慾望是無止境的,這句話挺雞湯的。
怎麼可能,生命都有止境。難道在臨死前發了一個願,人死了,這個願還沒有盡頭?
到了盡頭了,,人死之後,這個個體的願是沒有再續的依附了。
那麼活著的話,有止境嗎?
看看回答的人。很多並不會這樣。所以問題不存在。
於是乎,再看了一次題干,說是慾望的對象是什麼。為啥似乎沒有盡頭。
如何從心理,生理,醫學角度,做出回答。
不知道,但是還是回答了。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是..那些不貪得無厭的人被淘汰了....當然這只是自己的想法罷了。
前幾天看書,突然覺得書里的東西估計跟這個問題有關係。
1,你自己有100元,此時你不會高興,而處於一種中性狀態。你意外在100元之上多了50元,便會高興。
下面是關於這種特點的解釋 。
變化法則(弗里達,1988):人們更關心事物的變化,而對事物靜止狀態較為無感。
解釋:這種心理特徵是適應出來的,只有對環境變化比較敏感的物種才更可能活下去。
環境發生變化,生物體把感知到的變化編碼為,比如快樂或者不快樂的信號形式傳遞給大腦,從而促使生物體做出適應性反應。
參考點:當最終結果在參考點之上時,個體視為收益。在之下時視為損失。
解釋:這與基本的感知判斷原理相容,我們的感官是與變化或差異的估值合拍,而不是與絕對量合拍。
另外,參考點涉及生物學中更寬泛的自身穩態和協同穩態機制,這兩種機制具有實現適應性進化的基本功能。
註:參考點有多種形式比如,還可以是期望。
2.當你已經有了150元,一段時間後你便認為這150元是理所當然該有的,只有在150元之上意外多出50元才會高興。(即假設參考點會發生變化,個體情緒重新回歸中性狀態)
這樣假設的理由
1一個人不調整參考點,可能會一直處於某種極端情緒狀態,進而導致自身機能失調。
2處於極端情緒狀態久了的人,容易做出不合理的決策
3一個人長期處於極端情緒狀態,會使生理功能衰退。
這樣的人應該會被淘汰掉。
結合1、2,人們會對參考點之上的所得感到快樂,而參考點會變化。
一個人得到自己參考點之上的東西時會感到高興,隨著時間推移參考點調整,便認為原來使他高興的事是理所當然的,而認為得到更多新參考點之上的才是快樂。
看起來就像慾望永無止境,貪得無厭一樣。
參考自行為經濟學教材,以提供一種視角
因為多巴胺的含量會通過人體機制回到正常水平。
實際上,正面的情緒反應與人體內的多巴胺濃度呈正相關,並且如果一個人體內的多巴胺濃度一直低於正常值,那他就會感到痛苦不安。(這裡還與神經元的多巴胺抗性有關,但正常情況下抗性幾乎沒有)
當然,所謂 開心 興奮 不僅是多巴胺影響的結果,還有內啡肽 去甲腎上腺素等,但主要是多巴胺在起作用。
在滿足 慾望 的過程中,腦內會分泌多巴胺等激素,使濃度高於正常值。這一過程放在表現上就是人體產生快感,體會到 愉悅。
多巴胺轉運體作為多巴胺的"回收泵"
多巴胺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它參與生理和病理條件下人和哺乳動物的許多活動,尤其在運動調節、學習和記憶以及藥物成癮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產生多巴胺這一神經遞質的神經元(即多巴胺能神經元)對所釋放的多巴胺採取了類似於"返回式衛星"的管理方式,即根據大腦活動需要釋放多巴胺,同時又利用多巴胺轉運體作為多巴胺的"回收泵",將釋放出去的多巴胺適時、適量地予以回收,這樣既達到調節細胞外多巴胺濃度,適應生理活動需要的目的,又能使多巴胺得到重複再利用,節能增效。一旦多巴胺"回收泵"系統發生功能障礙,就會發生多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例如藥物成癮等。
(以上取自百度百科)
吸毒也會使體內的多巴胺濃度短時間內達到高峰,但長此以往會使大腦進入保護機制,降低了自身多巴胺的釋放或者多巴胺受體的數量。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為什麼不能吸毒? - 知乎 我的回答。
慾望的對象是自身對外界的認知,認知是由某物作用認識。
快樂是生存證實,因什麼是慾望?是以事物眼光看待,那麼什麼慾望應當做什麼更有意義更有助理解問題,或者說我們不知道人是什麼,或者慾望是不是鏡像的人,人的悲劇不是在慾望滿足而是肉偏見和虛偽,人類聽任各種謬誤的支配,從而假裝另一副樣子。
一個問題是理智的活動,它求解答,但一個疑難則是生存的活動,所有的問題不是起源好奇,驚訝,敬畏,而是起源於苦惱,疑惑,疑難。探索起源疑難的境地,既感到疑難的存在,當出現疑難的感覺,發生困惑或疑難時,探索便開始了。
人類有感受性,服從性,物理事件,可以根據其客觀性質來確定,人則不能根據全部處境來認識,人的存在不應當歸為人類本性。人的生存是一系列事件,是不可重複獨一無二的境遇,人體最能顯露出來一部分是一眼在人群認出來自己朋友體驗了獨特性。
人要經歷一連串的迷津,剎那,瞬間,這個概念中「特定時空」有關,生命的流動,人的感性,感受,都和具體瞬間聯繫在一起,生命離不開一個個都「剎那」,或者題主說的慾望。
人的存在不是完成時,從來不會結束,人的狀態每時每刻都在進行選擇在貫串於過程中完成有目標和結果的反饋進行初生狀態既認識世界萬物。
區別是不是實質與本質的區別,而是實存與行動觀察的區別,人觀察另一人得到慾望,而人就是介入本身的實行就行動,將人與世界聯繫起來與被觀察對象聯繫來表明人的生存的存在關鍵。
只有生理的食慾性慾,是財富、名利、還是權力才能使生存獲得一定形式,創造性精神的源泉是不滿足單純的存在,不滿足於「在世」在世應當被生存形式所超越。
我贊同這個觀點,但是能控制慾望的人很少,只要是人都有慾望並且當你滿足時你又掀起一波新的慾望。
生活經驗:從精子與卵子結合開始,到生命的結束,肯定對生理心理存在缺失,然後代替療法,然後慾望短暫滿足,然後繼續渴求。
慾望是無止境的,但我們實現慾望的能力卻有限。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會痛苦;當慾望得到了滿足,而滿足感消失時,我們又會痛苦。只有學會感恩,學會知足,才能真正的破除慾望與貪念!不要追求那些自己能力很難達到的事物,那樣會讓自己很疲憊,量力而為,更容易擁有輕鬆,淡定的人生。——加措活佛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川師大命案嫌犯可能因「患抑鬱症」被免除死刑?抑鬱症患者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嗎?
※有什麼方法可以杜絕往游泳池裡撒尿的行為?
※顧慮太多 總是膽小怕事 怎麼辦的好?
※從眾心理是怎麼產生的?
※基本每天都在QQ空間簽到是什麼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