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秦始皇時期的公路「秦直道」?

「歐洲有句流傳很廣的話叫「條條大道通羅馬」,這條僅寬5米左右的通向羅馬的大道讓歐洲人自豪了1000多年。而在羅馬帝國之前的200年,中國的秦始皇就修建了這樣一條寬30,全長700多公里的「古代高速公路」從秦都到了包頭」
為什麼它能早在 200 年前比著名的羅馬大道寬3—8倍,長10倍?為什麼它現在消失了而羅馬大道還在?


5.20補記
下面有位哥們 @萬Ching 對我的答案有異議
他上了一張圖,圖是這樣的

我覺得這張圖不夠清晰,所以就搜了一下
來個高清無碼大圖 (點我)

這是現代的水泥路,來源是中國社會科學網文章《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歷史與時代意義》,作者想展示的不是這個路有多牛逼,而是遠處的那個烽火台遺址。
哥們,你拿水泥路冒充秦直道,不夠厚道啊!
至於車的速度最多是人的兩倍,我估計是你腦補出來的。因為今天整個羅馬市的街區路面,都是坑坑窪窪顛簸不平的石砌路(對,有很多坑)。你的意思是說羅馬車輛最高限速是10KMH?
上個羅馬市區道路圖吧

話說今天咱們都用上衛生紙了,你找出123點理由說小木棍好,我也沒有辦法,大家品位不同。

「歐洲有句流傳很廣的話叫「條條大道通羅馬」,這條僅寬5米左右的通向羅馬的大道讓歐洲人自豪了1000多年。而在羅馬帝國之前的200年,中國的秦始皇就修建了這樣一條寬30,全長700多公里的「古代高速公路」從秦都到了包頭」
為什麼它能早在 200 年前比著名的羅馬大道寬3—8倍,長10倍?為什麼它現在消失了而羅馬大道還在?

先糾錯:
1、羅馬城的戰略大道不是只有」這條「,而是有29條;
2、羅馬大道不局限於義大利,而是遍布地中海國家的道路網;
3、羅馬大道為3米步道+4米車道+3米步道,至少寬10米(排水槽尚未統計在內);
4、第一條羅馬大道是公元前312年修建的,而直道是公元前212年修建的,所以是羅馬大道比秦直道早了整100年;
5、秦直道沒有消失。

今天對羅馬大道的研究,已經細緻到了是哪個軍團修建的,用的是什麼技術,施工工具有哪些,經費是哪來的,哪個人提案的(可能還帶有提案內容),誰維護的,為什麼修建,這條路上有多少旅店,旅店裡麵包和酒賣幾個錢,為什麼是這個價格,哪些軍團由哪條路赴什麼戰場。甚至里程碑的造型都有文化方面的解讀研究。
例如333年,有位逗比從波爾多沿著羅馬大道前往耶路撒冷開心,他寫了一本《Itinerarium Hierosolymitanum Burdi-galense》(《背上包包去耶路撒冷》——其實書名是《耶路撒冷遊記》),大道上的一切設施都記了下來,例如:」亞爾旅館的燉豬鼻子5星好評,哪怕專門去吃一次也是值得的;利米尼旅館的希臘女僕可以打炮,胸大腿長水多,一發3個阿斯;在佛拉米尼烏斯大道上不要坐馬車不要坐馬車不要坐馬車,屁股都顛裂了「之類的,和旅遊指南差不多。
嗯,你看都發展出旅遊文化了。

中國這方面現有的資料.........
反正我是沒找到
對秦直道,我和你一樣抓瞎呃,就拿羅馬人測量里程的方法來說:
羅馬人用馬車測量道路距離,利用齒輪裝置,車輪每轉一圈釋放一個小鐵球,每10圈釋放一個大鐵球,由於車輪的周長固定,所以只要統計轉了多少圈就可以準確確定距離了。
看到這裡,身為學渣的我驚呼:
JJ BOOM!
然後自然會想到,秦代是如何測量的呢?
...
...
...
翻開中國對秦直道的報告,基本是這麼個結構:
長多少多少,寬多少多少,從哪裡到哪裡,誰修的
好牛逼啊好先進啊好科學啊好穿越啊
完畢

請問秦代如何測量里程?
...
...
...
我母雞啊!


我不清楚秦直道是個什麼情況,因為我現在無福消受,不過我覺得你題目和一些低票答案裡面完全不清楚什麼是羅馬大道(打炮,文盲說的么,30個羅馬軍團搞基?)
我貼一下羅馬大道的資料你自己想想吧

羅馬道路(拉丁語:viae,單數為via)是古羅馬的重要基礎建設,由公元前500年開始,並隨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版國的擴大而延伸
這些羅馬道路為羅馬軍隊、官員及平民帶來便捷的交通路徑,更促進陸上通訊及貿易。
這些道路由地方小路,連接上廣闊、長距離的公路,連接各主要市鎮及軍事基地。羅馬道路是主要由石頭鋪成,部分混入金屬材料。道路由弧形的石頭組成,這些石頭形式和高於路面的行人道以方便排水,而道路兩旁除有行人道外,還有馬道和排水溝渠。羅馬道路的建設有賴於精確的測量工序,包括透過切割山坡,用橋連接河流和溝壑,濕滑的地面部分用木樁作地基支撐。

當羅馬國力達到最頂盛時期,有超過29條大型軍事公路由首都羅馬以輻射式向外擴散,接上羅馬帝國內113個省份372條大道,
總長超過40萬公里,其中8萬5百公里的道路已經鋪石。(中國鐵路約10幾萬公里)

單在高盧,有超過2萬1千公里道路,在不列顛也有至少4,000公里的羅馬道路。


1.交通考古一直是我國考古的弱項啊,現在以配合基建為主的考古發掘模式,恐怕很難顧到秦直道這類在荒郊野外的交通類遺址的發掘,一直到現在,發掘還是以點為主,還有大量的材料在整理過程中,所以導致沒法對秦直道的整體作出詳盡的判斷。

2.先確定秦直道的定義。秦直道的文化來源是《史記》「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埋谷,直通之。」 文獻歷史學的概念一般取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至三十七年(前210年)修建的,由甘泉宮(今陝西省淳化縣梁武帝村)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孟家灣村)的大部分路段沿子午嶺山脊行進的道路。根據考古發掘的結果,秦直道除了道路遺址之外,還發掘到了直道相關聯的諸遺迹,包括關卡(富縣秦直道遺址)、驛站(甘泉安家溝遺址)、烽燧(旬邑大店村遺址、黃陵縣五里墩遺址)、宮殿(志丹任窯子行宮遺址)、兵站(淳化縣好花疙瘩山遺址)。個人覺得秦直道並不僅僅是一條道路,而是還包括保護設施(排水溝、護坡)和附屬建築(如上述功能性建築)的一個體系。可惜由於歷史文獻的缺失,目前還很難明了秦直道的具體運作模式和細節。

3.寬度,從目前發掘的幾個點看秦直道的寬窄不一,以材料揭示比較詳盡的富縣段為例,最寬58米,常規在30—40米之間,最窄的山地路段僅有10米。

4.大致走向:歷史上對秦直道的具體路線有兩說,東線說與西線說。
秦直道西線說認為,秦直道自興隆關向北沿子午嶺主脈繼續延伸,進入甘肅省寧縣境內,後經過合水、華池等縣,到達陝西省定邊縣,此後折向東北,過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紅慶河,在昭君墳渡過黃河到達九原。
秦直道東線說認為,秦直道自興隆關向東進入子午嶺支脈古道梁,後折向西北進入富縣境內、此後經過志丹、甘泉、安塞等縣,通過榆林市境內,經過內蒙古自治區紅慶河,在昭君墳渡口過黃河,到達九原。
近年來考古發掘的成果基本上否定了秦直道西線說,而將西線發現的古道路斷代在東漢以後,認定為是秦直道被破壞之後修建的。

5.修建方法:秦直道多山地路段,尤其喜歡以山脊線作為選址修路的地點,然後就難免遇到山峰和深谷,這時一般採取塹山埋谷的方法。塹山就是將道路選址在山峰略低一點的位置,將路以上的山峰削去一部分,然後再在路下山坡填土,夯築一段護坡並再夯出道路來,有的時候還要夯出隔梁結構以保證護坡的牢固;埋谷就是墊方,即在兩座山峰之間的谷底填築大量土方,夯築以後形成路面。遇到更高的山峰,在修路的時候就會採用之字形盤山路的的方法,增加路面長度減小坡度。
此外,在考古發掘中發現在夯土中混入了處理過的礓石,應該是為了增加路土的硬度。

6.人為破壞。在考古發掘中,在興隆關以東的很多秦直道發掘點都發現了在秦直道上有人工開掘的人字溝破壞道路,說明這一破壞行動不是孤立和個別的,而是自上而下的國家行為,時間在兩漢交替前後到東漢中期,此後經典意義的秦直道從此廢棄。推測之後關中通往內蒙的道路就是之前認為的秦直道西線。

綜上,目前國內對秦直道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研究的內容和層次都很粗疏,由於受到考古資料的有限性和文獻資料的缺失,無法對秦直道運行進行全方位研究,很多媒體對秦直道的浪漫主義意義構建都是不科學的、誇張的和不負責任的。

此外,對秦直道的科學研究依賴於考古發掘的揭示,引用秦直道考古隊工作人員的話說,「從 1990 年第一次步行踏查秦直道至今,20 多年過去了。一個感想是:秦直道的研究,僅僅靠文獻,一千年也不會有突破;僅僅靠踏查,一百年也不會有結果。考古發掘是破解秦直道之謎的正途。」


直接上圖

上小學的時候CCTV有個欄目來到了我所生長的小城,為的就是探索千年前我國的「高速公路」。初中的機房沒有網,無聊的同學們在電腦上翻啊翻,翻到歷史老師做的課件。是關於秦直道的視屏。如今的秦直道大多被野草淹沒,似乎是有消失的意思。圖片攝於2014年5月4日車路梁段。


羅馬的路是石鋪的,應該比較耐用。

我看到有人黑羅馬道,我想說人家辛辛苦苦鋪個路,而且亞平寧山地真不好走,大家就別黑了。

另外求大神詳細介紹秦直道的修築方式和維修過程。


秦直道不知道,不過幾年前央視做過五尺道的節目有些借鑒意義


沒有收費站,所以沒辦法長期存在


推薦閱讀:

同樣是對戰匈奴,如何比較蒙恬和霍去病?
项羽为什么被大众视为英雄的代表?
大一統是特指漢武帝時期嗎?

TAG:考古 | 建築史 | 道路 | 古建築 | 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