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當年真的有必要遷都嗎?

軍事經濟總有原因,肯定不是因為兒歌。


董卓遷都其實完全不是「必要與否」層面的問題,而是「不得不」層面的問題,換言之,董卓之所以遷都,是其出身劣勢昏招迭出之後不得不走上的不歸路,是其徹底喪失主宰朝綱機會的標誌,而非有任何反撲機會的戰略防禦

反董義軍的結成,實力上來自於東漢以來逐步掌握地方話語權的【清流人士關東豪族】,名義上則來自於董卓的貿然廢立所提供的由頭,兩者限死了董卓成事兒的可能。

董卓軍力本身來自於關西兵將,本身便與經學傳家的關東豪族格格不入,雖然董卓極力籠絡,卻因董卓一系的殘暴作風與關西武身而與被籠絡對象「同朝異夢」。董卓軍將始終無法與關東豪族在洛陽朝廷達成融合,這是董卓一系掌握中央朝政並控御東方之前難以跨越的鴻溝。換言之,反董義軍,不僅僅是軍政上的投機,還有文化心理上的隔閡,這種隔閡涇渭分明,是「董卓朝廷」難以彌合的裂痕。

董卓廢立漢帝的舉措,是有致命缺點的。董卓入京前,無論是氣勢正盛的宦官之禍,還是潛在的外戚(何進)之禍,都已在火併之中消耗殆盡,董卓入京本身只是趁機摘取火併果實罷了。董卓入京後,未見其重振朝綱、未見其勘平四方、未見其驅除北患,未立寸功便擅行廢立之事。董卓功勛未孚眾望,擅自廢立,只會使自己成附加涼州軍殘暴尚武屬性的霍光式權臣,而非曹操式的再造之臣,更非只有宗室成員才能做的周公式攝政之臣。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董卓廢立漢帝前後的一系列毫無功勛背書的僭越舉動,為黨錮以來因始終未能掌握中央朝政而蠢蠢欲動的關東豪族提供了最為強勁的大義名分。這一名分,可與商湯伐夏桀、周武伐商紂、亡秦必楚、劉邦為義帝伐項羽相提並論,董卓可以說是硬生生把自己逼到了夏桀、商紂、暴秦、暴楚乃至王莽的不仁不義之輿論境地。

在前述情形下,董卓做出遷都的選擇,便不再是結合涼州軍力優勢與洛陽政治優勢之後的必要性選擇,而是處於天下人人得而誅之的輿論下風口之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即便這種選擇,事實上消弭了關東義軍繼續西進的動力,使得關東義軍更加忙於內鬥與「分贓」,但董卓集團也自此淪為關中一方的地方軍閥,不再擁有逐鹿天下的可能,雖然依舊挾持著漢帝,卻也背負著擅自廢立、殘暴遷都的大惡之名,而無法發揮出曹操以來各種魏晉霸府所能發揮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功效。質言之,董卓集團自西遷之後,開始的是苟延殘喘式的分崩瓦解,而非保帥棄車式的戰略防禦。

需要注意的是,董卓之惡名,不僅影響了董卓在世之時董卓軍將的前途,而且間接污化了李傕、郭汜、張綉、呂布等一批喪家犬,讓這些勢力的參與者幾乎難以在輿論上反身,並且最終往往陷入自作自死、孤立無援的境地。


不遷都留著有什麼意思呢?打著東漢朝廷的招牌號令天下么?
董胖子自己壞了規矩,朝廷這塊牌子的影響力被他自己給砸了。
洛陽屬於食之無味,棄之也不可惜(財富人口全捲走),還可以暫避鋒芒,據崤函之險。
再說董卓的基本盤在涼州,背靠基本盤佔據京兆,虎視關東,方略沒錯,但是最大問題就是董卓本人已經廢了,沒有了當年的豪情。

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我從未見過有如此頹廢之成事之人....


且不論是否有能力防禦,單說其戰略就是十分天才的

讓出一座洛陽城使關東諸侯自相殘殺,就好像英雄們斗惡龍,惡龍讓出象徵地獄的龍潭,英雄們為成為撒旦自相殘殺,最終土崩瓦解,惡龍依舊逍遙

想想吧,沒有呂布,天下還有幾人殺的了董卓?

就憑這一點,說董卓傻逼打死我都不信


坦白說 還是很蠢的。


第一,兩城距離不遠。如果你們西安旅遊的話,你們就能發現,其實西安和洛陽的距離並不是真的很遠,大概是400-500公里。我們估算部隊行軍速度一小時5公里,一天行走50公里。也不過區區10天的路程,沒有可能說洛陽不在勢力範圍,而長安在勢力範圍之內的。


第一,人口和經濟,你不能帶走。董卓當時有一種迷信,覺得,我只要把人口席捲走,那麼長安也能產生滾滾財富。可事實上,這500里的距離,讓洛陽百姓破家人死。那些捲走的無非是金銀財寶,縱然是積蓄的糧草,也不過幾年所用。

不過遷都這一關節也確實讓聯軍退兵了。這主要原因還是在聯軍內部,並不齊心。漢室滅亡已成定居,這些人也忙著回去搶地盤,沒有什麼心思了。何況前有潼關,這區區五百里,就讓他們退兵了。

應該說,董卓當年不退兵,稍微努力一下,還是能守住洛陽的。只是他選擇了遷都,更快的結束了這場戰役。但是其後在長安,他的鬥志腐化,整個軍團也隨之墮落,就再也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破滅,也不過時間問題了


因為長安在董卓的控制範圍之內,而洛陽離董卓老家實在太遠,不方便控制。


推薦閱讀:

董卓是如何攻略了蔡邕的?
何進為何不聽曹操的建議,非得要引董卓進京來除掉十常侍?

TAG:東漢 | 長安 | 三國歷史 | 董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