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和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溝通?


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我一直認為:作為教育,是一種人思想的耕作工作。單獨拎出一個階段,討論這個階段該怎麼做,肯定是不合適的。
作為一個負責養育和教育的角色。如何和一個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溝通,這個事情應該從孩子更早的年齡階段開始就要去建立。我們看到孩子進入青春期會有各種所謂的」叛逆「行為。我覺得這其中有太多的成分混雜起來的。

1.角色固化的解讀。
這就像大家對於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固化一樣。但女性(或者男性)中總有一些人或者某一些方面,並不那麼女性(或者男性)。但我們總是會選擇性的忽略掉。同樣的,青春期的青少年的確會有各種生理上導致的易衝動,但也有一些並非生理引起的。但如果統一解讀為生理因素那就會導致認知的偏差。有些時候的確是有些事情太過分了也未嘗不可能,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親身遇到過。這種時候需要的是公平的處理,而不是歸結為衝動。

2.生理的因素。
青少年特別是男性的大腦控制情緒的部分成熟的較晚,完全發育成熟可能需要到30歲。所以這個閥門的確容易處於不太好用的狀態。

3.教育的因素
從小父母給予什麼樣的教育模式,對於孩子未來如何處理問題有相當的影響。家長容易意識不到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易怒,體罰孩子或者用各種讓孩子感到羞恥,愧疚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時候,這本身就是一個模板,潛在的影響到孩子未來處理問題的方式。如果家長在教育和懲罰孩子的時候做出情緒失控的榜樣的時候,孩子同樣也是耳聞目染。當到青少年時期,家庭互動的時間越來越少,而同伴的互動時間越來越多的時候。他就會漸漸的將他學到的內容施展開來。這時候家長看到的各種」叛逆「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4.社會群體的影響
青少年之間往往他們的獨立於成人的亞文化導致了他們的價值觀是:敢於嘗試,冒險和挑戰權威。在群體中能獲得更高的認同。而這個年齡段也是很需要這種他人的認同感。獲得這種認同的一些渠道就是在成人眼裡看來是叛逆的行為。

而作為養育者來說。要做的不是在孩子青春期叛逆了以後來做什麼去控制和調整。而是在這一切發生以前做好預備。

1.了解自己的孩子
這是我在我的回答裡面出現頻率最高的一點了。了解孩子的人格特徵,行為模式,發展程度。多觀察,多溝通。這裡面在實際操作的時候細節很多。就不細講了。簡單的來說就是不刺探,不拷問,不軟硬逼迫。坦誠,理解,包容,耐心和科學的認知。

2.做好榜樣作用
就像前文說到的,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教育的方式,往往就是孩子未來的應對同伴的方式。最終也會變成他應對所有人的方式。儘可能少的做出情緒失控的榜樣。(這一點做起來的確很難,但是耐心是會有報答的。)

3.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這一點很現實,但是沒到要求拼爹的狀態。只要達到你所在城市的中等收入水平即可。過於低的收入可能會導致很多的問題,比如社區環境,學校環境,包括過低收入帶來的生存壓力一樣會傳遞給孩子等等。這點很敏感,但我想還是需要說這麼個實話。低收入家庭出來的青少年叛逆行為可能會更多。

4.提高自己的學歷知識水平
這一點和前者相同,更高的學歷指的是系統化學習的經歷。一個有過系統化學習經歷的人和沒有這段經歷的人在教育能力上是會有很大差別。在教育之中各種獎懲邏輯會更為合理。孩子的思維的統一性程度會更高。而青少年時期,父母受過高等教育,孩子同樣受高等教育的幾率越高,同樣,反社會行為和叛逆行為會更少一些。

5.安全的限定
對於各種危險行為,性行為,物質依賴(煙酒等),小群體活動(特別是反社會性的幫派活動)從青春期早期就要適時開始教育孩子認識和了解。到青春期中晚期,限制最晚回家的時間,限制孩子參與一些有反社會性可能的團體,限制飲酒和不合適的物質使用(包括藥物)等等手段也是很有效的能夠降低危險的發生。合理有效,前後不矛盾的規則也是青春期所必需的。這裡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自由和民主的家庭氣氛的確需要。但是也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規則基礎之下的。有些事情就像懸崖峭壁,生物的本能就會躲開,但有些危險就像沼澤和毒草,這是需要認知和訓練的提高才能夠避開的。不能隨意的釋放自由,因為這個後果產生往往是不可逆的。

6.積極的文體活動
其實數據表明,青少年需要很強的認同感。而獲得認同感比較好的方式就是在體育和學習成績上的優秀。積極的帶領孩子從小開始有這方面的發展也可以很有效的讓他不往反社會方面發展來獲得認同感。

PS:
對於以上第3、4兩點我還是想要強調一下,這是有客觀的研究支持的。請不要帶情緒和刻板印象來看待。這裡面並非指極端情況,而是大多數人都可以達到的程度。說這些也是希望大家不要以為拼爹媽就是一切。有些東西必不可少,但也不是要求高到離譜。關鍵還是要有心在孩子身上。不要想著別人列個N條守則,然後自己照做就高枕無憂了。

通篇答了那麼多,講得都是一些範圍和概率的內容。具體的操作我覺得各位還是需要自己去融會貫通的去理解和感受。教育孩子無法是個量產工程。

以後有時間再說說我在溝通方面的一些其他想法吧。


謝謝slim的邀請。

既然問到如何與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溝通,大概題主語境中所指的「孩子」已經有了諸多的「叛逆」的行為了吧?

部分孩子到了上初中的年齡,會突然變得讓父母難以接受,父母會發現自己突然不認識這個孩子了,孩子變得不聽話,不服管教,凡事跟自己較勁,所謂的青春期叛逆讓父母百般頭痛。

青春期是一個過渡期,是孩子極力要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追求獨立自主的重要時期,孩子心理上要求與父母分開,能力上卻仍然要依附父母,所以會造成青春期的經典的反應——叛逆。

與判逆的孩子溝通,要注意幾點:

1、在孩子面前不要再扮演全知全能的父母角色,適當地裝傻,不再講究權威,溝通時候要培養孩子的權威和尊嚴,否則孩子憑什麼買你的帳?許多孩子在叛逆的時期是對父母橫挑鼻子豎挑眼的,這個時候要學會讓步,把孩子放在他想要的位置,父母先學會示弱。

2、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表現出欣賞和感興趣,不要用自己的價值喜惡來評判孩子的鑒賞力,就算孩子喜歡的東西你看不上眼,也不能流露出不屑,要知道,孩子會對父母的價值判斷非常敏感 ,父母反對他喜歡的,他就會感到焦慮和衝突,容易和父母抬杠對抗,聰明的父母就不要和孩子對著干。

3、不管孩子提出的要求是不是合理,或者甚至是荒謬的,不要馬上反駁和打擊他,不要一口回絕,和他討論計劃和權衡利弊。只要你一蠻橫地拒絕孩子,孩子會不依不饒到底。

4、對青春期的孩子,必須拿出對成年人尊重的態度來對待他,沒有尊重,就談不上溝通了,溝通不是用嘴巴說話,最為關鍵的是態度的平和與行為上的支持,讓孩子在青春期躁動的時期,也能感覺到自己是被父母接納的,在家裡的安全感是十足的,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心。

在這裡默認的是父母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其他長輩或平輩之間的溝通,道理相同。


感謝@東力阿姨的回答,很是贊同。我平衡了一下躁動的荷爾蒙分泌,著手寫了這個答案。

首先我要肯定,青春期時心理上是會有躁動的(至少就我個人而言)。荷爾蒙分泌,學業壓力,長時間缺眠以及頻繁地在同一個環境內進行枯燥的學習,的確會導致脾氣急躁等現象。這一點我就不多解釋了,青春期過來的人都自己感受一下吧。

其次,我並不主張家長把青春期當成多大個事兒。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模式,大方向上應當是貫穿全程的。模式當中應當自成一套處理問題的系統,不然小孩成長經過那麼多的心理變化,你都一一尋求某種特定模式對待,家長又不是學川劇變臉的。

這種從一而終的模式在青春期尤為重要,它會讓事情一下變得非常簡單。就像兩代人之間建立了某種程式,並不是完全沒有 bug (你還是得承認代溝是必然存在的),重要的是這種程式具備修復 bug 或是最小化 bug 影響的能力。前提是這種模式必須要足夠完善,足夠牢固,根據我媽對我的教育,總結了以下幾點。

聯繫@東力阿姨所說的尊重:家長對孩子,應當是牧羊人放羊式的。圈出一塊地,羊兒滿地跑。可以吃音樂那塊的草,也可以吃 IT 那塊的草,適當地指引,告訴他哪塊草肥哪塊草干,卻不做過多干涉。但是羊兒一旦試圖逃離牧羊人的視線範圍,必須強硬地堵回去。青春期的躁動(或所謂「叛逆」)大可以看為羊兒在圈地里跑得 high 了點兒,四處亂竄,但他再怎麼跑,不能跑出牧羊人的地盤。只要羊兒還在圈地里,怎麼跑都行,跑累了,跑到20歲就跑不動了。

那圈地的界限又應當如何劃呢?原則問題上必須強硬,適當可以小皮鞭抽兩下兒,抽完了記得捋捋毛就好。這樣他下次就知道,這個地方叫做「道德底線」,這件事是不能做的,是觸犯原則的。這就是青少年對「原則」和「道德」兩個詞的初步認知,這就確保了他至少是一個正直的人。(每個人道德底線不一樣,那你的兒女就請按你心中「正直」的標準去塑造吧。)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當然會有自己的想法,他甚至會開始試圖衝破你認為不可觸碰的那條線。那是不是程式就要崩潰了?代溝就大得坐飛機都飛不過去了?小孩就要離家出走了?家長就要愁得不吃不喝了?當然不是了,這就要用到另一個利器了——溝通。

溝通的模式我建議參考聯邦政府結構。不是不能有要求,但是它在實現之前必須經過某種特定的溝通程序。我把小孩看作 Cabinet (內閣),先把自己的要求想明白了,理論支持在自己那至少都站得住腳了,就交給家長—— Parliament (國會)審查。家長就要 First Reading , Second Reading ,Third Reading , 又要討論又要投票。之後拒絕也有拒絕的理由,接受也有接受的理由,至少小孩心裡有數。小孩既不會提出無理取鬧的要求,因為他就知道這樣站不住腳,家長也不會一味地專制,因為你就知道這樣小孩不甘心,改天還要來煩你。最終要決定實施新條令,就送去給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做 Royal Assent (御准) 過過樣子。這種模式讓小孩充分發展了自己的想法,哪怕會夭折,這也是必經之路。至少這麼下來,創造力暫且不說,小孩會是一個講理的人。

寫長了,不好意思。受了《失控》啟發從「模式」、「層級」等方面分析了這個問題,其實我與@東力阿姨的答案不盡相同——尊重、溝通。

(@郭磊哥哥,你要是看到我對政府結構那東西寫的有錯,要趕快指正啊。我政治學的很差啊……)


看了前面的回答,我覺得都挺好的,各抒己見吧,可能年齡段不同,看法有點差異,我也來說說我的看法
我就是青春期的孩子,但是不怎麼叛逆。。怎麼說呢,我個人覺得我和我爸我媽交流還是挺不錯的。
我看來吧,叛逆主要是情緒控制力不足,還有就是家長地位在孩子心裡的變化。
孩子其實也挺不容易,咱們中國人可能是出於一種習慣,對於心理健康不是太關心,孩子一抱怨,就說你們這輩,條件多好,我們小時候,怎樣怎樣怎樣的,但是孩子心裡想什麼,有什麼困惑的就是這樣被抵得沒法張口,本來有些事就不是很好意思說,再加上這樣沒法交流,索性就不願意和父母說自己的想法了,反正你們給我做飯,洗衣,買東西什麼的,就已經夠了,所以當你再想去管他,和他講理什麼的他就不大願意。所以一旦孩子想說什麼,這樣的機會也許不多,有時候家長也要仔細觀察,發現他有困惑,就要主動一點,這個年紀一般是和老師,和同學之間有矛盾啊什麼的問題比較多,也都不是多大的事,所以家長及時交流,給予正確的開導是必要的,如果這樣的不交流已經發生了,孩子在學校心情不好,在家裡也沒法傾訴,就容易形成親子間的阻隔還有就是錯誤的世界觀,價值觀等形成的風險
還有就是常說的嘮叨,誰家父母都這樣,雖說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就是覺得自己長大了,不用事事都被別人掌握,但其實自己也不怎麼做的好,這點我是有體會的,我媽媽經常嘮叨,我心裡是知道她為我好,但是當時就是像潛意識一樣的抵觸,這是青春期的通病,我覺得一是要孩子知道,家長這是對他好,二就是對他頂嘴什麼的不要較真,就算是要批評什麼的帶點玩笑的性質,總之就是要雙方多理解,這點作為父母是挺辛苦的,我自己想想就覺得父母真不容易
還有就是代溝的問題,時代不同,條件不同,愛好是不同的,父母可以向孩子說自己童年的愛好,但不要一味的說,對於他們的愛好,自己也要理解,要知道,要有一些共同的語言,這個問題現在不是這麼明顯,因為現在的父母,就算是四十齣頭,也到了一個職業上有所成就,生活穩定的年齡,家長們也都上網,所以多少對孩子們的愛好有些了解,還有就是比如他要買什麼東西,特想要,比如PSP吧,你得知道這東西是幹什麼的,他就不得不告訴你,這樣對於他的愛好也是個了解。
還有就是在我看來,父母要有一定幽默感,或者說有一些調劑生活得慾望,和孩子交談不要老是學習,成績這些話題,你問問他學校門口有什麼好吃的,假期想去哪玩啊之類的,或者逗逗他,開玩笑,我想大多數孩子都很樂意的,就是不要讓他感覺家長有明顯的差距,你們是活在兩個世界的人,但是又不要對他的生活,愛好太過於關心,要給點空間。
對於那些特別冷漠,什麼事都對父母反感的孩子,不要經常責罵,切忌動武,他既然性格這麼自立,家長也該放手,讓他自己去搏一搏,如果他失敗了,遇到困難了,再讓他感覺到家的作用


青春期的孩子,被打上了叛逆、暴力、不可管束等等的負面標籤。

「青春期」這三個字,似乎變成了家長們,不想觸及的噩夢。

12~18歲孩子的心理特徵

這個階段的孩子是中學階段,也是孩子青春期,有種說法是這個時期剛好是家長的更年期對陣孩子的青春期,所以家庭衝突會特別的激烈。

這個階段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自我認同。

發展的主要能力是抽象思維,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主要的心理衝突是身份定位和角色混淆。這個階段發展順利會產生誠實,有人生目標,自愛自尊,人格完善;如果不順利會輕浮,不恰當的青春期行為,個人角色混亂,沒有目標。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容易和家長發生衝突?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和家長爆發衝突呢?

這個階段孩子心理逐步成熟,自我意識全面抬頭,這個階段他們的主要課題是「我是誰?」

他們開始構建:我是怎麼樣一個人,我有怎麼樣的思想品質,我區別於其他人特別是我的父母的特點是什麼?

他們開始形成抽象思維,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這裡特別要強調一下什麼是價值觀。

簡單通俗的講就是,這個人對一件事情對錯的判斷,是他認為一件事情對自己的價值如何。

這個時候由於青春期的發育,他們會感覺自己已經是個成年人了,特別渴望獲得他人將他作為成年人一樣認可和尊重。

他們需要將自己和其他人之間劃定嚴格的界限,要嘗試走自己的路。

同時他們的思想深度和處理事情的經驗明顯不足,因此家長會認為他們還是個孩子,因此造成了家庭衝突。

在比較嚴厲管制的家庭中這類衝突會特別嚴重,孩子會特別的叛逆。

竇靖童:成熟而寬容

舉個現實的例子:竇靖童。

簡單的看看竇靖童的身世,大家可能覺得這個孩子應該很有理由叛逆,但是實際上這個孩子一路走來都是低調不張揚的。

仔細看她的成長過程,父母即使離婚也從不說對方的不好,和母親一起生活,卻可以自由地和爸爸以及其他家人交往,甚至包括同父異母的妹妹;

很多成長中的大事都是自己決定,比如說紋身,比如說她的學業。據說當年為了她能進北京四中,李亞鵬親自去學校苦等校長;上了一年後覺得學校教育不適合她,要求轉入國際學校;最後決定在歌壇發展後要求輟學。

這些事情如果擱在誰家幾乎都可能鬧個雞飛狗跳,但是她的家長只是要求她想清楚了就去做。所以她沒有叛逆的理由,而養成的個性也是成熟和寬容的。

本階段父母的角色:精神領袖

這個階段父母的主要任務是傳遞給孩子正確的信念價值觀,給孩子設立清晰的界限,把學習和生活的責任交給孩子,成為孩子的支持者、朋友和人生導師,接納孩子的獨特性,鼓勵孩子閱讀勵志書籍。

這個階段父母逐步退位成為「精神領袖」,因為孩子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如果還採用小時候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介入過深,容易引發家庭衝突。

當然,有的家長可能覺得孩子已經習慣聽自己的了,青春期也不叛逆。其實這樣會引發他未來的更大問題,結果甚至是你無法承受的。

有研究表明,抑鬱症高發人群,通常有個強控制的父母,因為他對自己的人生無能為力,所以他抑鬱了。

比如,最近離世的歷史天才在遺書中寫道「希望我的父親能知足,珍惜我的母親,同時改掉自己家長制的脾氣以及極差的飲食追求,認清自己實際的生活能力和狀況。」

正確的價值觀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再說說正確的信念價值觀,這真的非常重要!

作為父母要覺察自己的價值觀是否正確,從小學階段就要給孩子有意識的導入正確的信念價值觀。

『安徽高三女生被同學下春藥事件』就是很典型的價值取向扭曲的問題。

事件本身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整個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偏離。

事件發生後,女生和家長報警,學生們多數認為女生「不該報警」,「沒必要把事情搞得太絕」,女生的行為「太毒」,「我們一班人都站在你(男生)背後」,男生無所謂的說「我只是好玩」,「想看她出醜」。(下圖為班級群聊天截圖)

現在,整個事件不了了之,學校和警方都淡化處理,女生轉學,犯事的男生繼續積極備戰高考……

校園暴力事件,隨便搜搜,比比皆是,而且往往處罰從輕,賠點醫藥費,甚至家長道歉草草了事。

反觀美國的校園暴力懲罰程度,則令人望而生畏!

我不禁想問,整個社會的信念價值觀是否正確?

把高考上升到比道德和價值觀更高的高度,真的好么?

未成年人保護法,是為了保護施暴者么?

難怪家長和老師都只重視學生的成績,而不是其他方面,呵呵……

如果讓缺失正確價值觀的一代,成為我們未來社會的主流,我們應當如何自處?

(……最後貌似有點跑題了)


來自微信公眾號:八卦心理研究所

『我們關注0-12歲孩子的身心健康』


要想知道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溝通,首先需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為什麼不好溝通,為什麼家長以往的交流方式,都派不上用場了。

孩子的青春期,往往代表著父母方的不解、棘手、憤恨和難熬,以及孩子方的苦悶、迷茫、躁動和敏感。

父母們對孩子青春期突如其來的變化,常常手足無措。

昔日懂事溫順、親近父母的孩子,一進入十三四歲,就立即開始故意疏遠父母,並開始花心思在打扮、交友和探索新奇又危險的未知世界上。同齡朋友變成他們的生活重心,父母的主動關心和愛護,則突然顯得多餘又煩人。

此外,父母還會驚奇地發現,孩子會開始意識到父母的不完美,有理有據地指出家長的錯誤,讓父母面紅耳赤、啞口無言不說,有時孩子說急了,還會在感情衝動之際說出讓父母心碎至極的話。

就這樣,親子關係,從往日的親密熱情,迅速在此時的僵化至冰點。前面十幾年積累的溫暖與愛意,在孩子剛進入青春期的幾個月就差不多消耗殆盡。

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表現,也不盡相同。

男孩的行為開始愈加衝動,做事不考慮後果,怎麼刺激怎麼來,不小心還交上了一群不務正業、專愛冒險的損友;女孩開始嫌自己發胖、長痘、變醜,花在鏡子前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對自己外貌的不滿程度也一日勝過一日,完美主義傾向讓父母難以接受。

當然,男孩也會開始注重儀錶,比如偷偷模仿新興偶像的穿著打扮和髮型風格,或者故作憂鬱吸引女孩注意。曾經風靡一時,如今看來土氣滑稽的殺馬特風格,正是愛美之心無處安放的青少年們,在追求特立獨行、引人矚目過程中用力過猛的產物。

對形象外表的注重,也往往伴隨著小心思的泛濫,以及對個人隱私的注重。

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一旦進入青春期,他們都會十分在意個人空間,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或凝神發獃,像在沉思某個高深的哲學問題,或沉迷手機電腦,一臉歡暢地和同齡人談天說地。

可一看到父母,臉上的表情立馬換成不耐煩,父母成了他們自我天地之外的不速之客。一旦父母擅自闖入,孩子輕則白眼相待,重則出言不遜,總之父母會明顯感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驟然下降,甚至還不如他們在學校里的同學朋友。

當受到冷待、遭遇質疑,或者權威面臨挑戰,大多數家長都會首先開啟嘮叨和指責模式,一邊抱怨孩子不孝順、不懂事或者學壞了,一邊在內心為孩子的驟變而暗自納悶。

青春期是一個奇妙的階段,摻雜著泛濫洶湧的荷爾蒙,蠢蠢欲動的愛情萌芽,和難以名狀的複雜情愫,彷彿心中總有隻兔子隨時搗亂,經歷過的人都會懂。

在這特殊的幾年,家長不懂孩子的心,孩子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雙方之間,似乎被加上了一堵厚厚的牆,誰也難以走進對方的心。

事實上,家長看似很懂孩子青春期的變化,也曾為此做過準備,但當孩子的青春期真正降臨,他們又很可能難以招架。

所以,為了真正了解與青春期孩子和諧相處的終極秘笈,家長朋友們需要先了解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青春期讓孩子產生巨變的真正原因。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明白了原因,才能見招拆招,與這群難搞的小傢伙一起平穩度過這個階段。

青春期——由內而外的巨變時期

如果說,人類在0-3歲時會經歷從大腦到身體發育的巨大變化,那麼青春期,可以算是第二個巨變時期。

青春期孩子的變化,從根源來說,是由於他們的身體、大腦、荷爾蒙分泌都會發生迥異於童年的飛速成長,促使他們的認知、思想、行為等方面也接連產生變化,所以這是一個從內到外發生綜合變化的關鍵時期。

那麼,這些關鍵變化都是哪些呢?

大腦變化——前額葉片逐漸成熟

(1)發育不全,問題頻出

總得來說,自從步入青少年階段,孩子的大腦又會發生一輪類似於嬰幼兒時期的關鍵發育。也就是說,13或14歲時,孩子的大腦發育其實只完成了80%,需要在青春期加足馬力修補完全。

這些孩子的大腦中,發育最不完善的地方,在於前額葉片。前額葉片,就是大腦中控制理智、智慧、推理、計劃、控制衝動、進行思考的部位。這個部位將人和動物區別開來,也是人一生中變化最大的部位,直到25-30歲才會發育成熟。

前額葉片的不成熟,就會導致青少年頻繁出現以下行為表現:

情緒化、自我主義、不為他人考慮;熱愛冒險、尋求刺激、不計後果;看重朋友勝過父母、重視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容易學壞、上癮;喜歡熬夜、睡懶覺;一心多用,愛忘事、注意力難以集中等。

所以當孩子有以上表現時,先別忙著數落他們,因為這些是大腦發育的正常進程。

我們已經知道,壓力會極大程度抑制大腦正常發育,所以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態度、行為,直接影響孩子此後的大腦、心理健康程度。因此,父母為青春期孩子持續提供溫暖的支持,穩定的生活環境,以及充足的耐心,依舊十分必要。

當然也可以想見,對青春期孩子時刻保持耐心非常不易,其倔強、不講理和情緒化程度,總是讓家長恨不得一巴掌糊上去。

但有時候,他們的叛逆和反對,就像2歲時初步擁有自我意識的孩子一樣,實際上是在試探邊界、考察父母包容度,需要家長壓住怒火、靜觀其變,方能因勢利導、掌控全局,而不由分說的一巴掌,通常會在打出仇恨的同時,澆滅親情。

沒錯,父母的權力,其實也可以通過以柔克剛的方式來獲得。以令人舒服的方式,讓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其實是最高境界的權力使用。

而暴力鎮壓、強行扭轉,以圖繼續在孩子面前保持權威,或讓孩子回到從前乖乖仔的狀態,其實往往會得不償失。

(2)高速發育,日漸「智能」

雖然前額葉片此時還不成熟,但會在青春期階段得到飛速發展,而這種發展,是通過前額葉中的大腦灰質減少來實現的。這種灰質的減少,並非意味著青少年大腦變笨,反而意味著他們更加「智能」了,因為大腦灰質中用不到的神經突觸,被淘汰殆盡,換之以更加高效的神經突觸。

也就是說,青少年想問題更加抽象化、邏輯化了,他們經歷一段時間的無腦行為,就會開始慢慢變得理智,推理思考、解決問題能力增強,批判性思維發展、歸納概括能力增強,更加理解他人、懂得換位思考,也會開始考慮自己的未來和人生目標。

這樣看來,青春期時期,孩子會經歷從「不懂事到懂事」這般天壤地別的劇變,這對孩子自己和父母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只不過,這需要家長在孩子大腦正在成熟的過程中,給予耐心和包容,等待他們自行發育好。

(3)自我意識,突飛猛進

孩子大腦中前額葉片的逐漸成熟,除了會讓他們逐漸懂事,還能幫他們的自我意識變得更強。這是因為他們大腦中,關於自我的部分也會隨之快速發展,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一進入青春期就會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顯得非常「有主意」,又很固執地堅持己見、事事反對父母的原因。

他們就和2歲的孩子一樣,一旦自我意識進一步萌發,就必須通過自行探索、爭取獨立自治,以及不斷犯錯來試探自己能力邊界的方式,來建立一種對自己身份和定位的認同感。

這種認同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我認知。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同感,無論你讓孩子做什麼,他們都會先通過反對來表明自己獨立的態度,並要求你不要插手他的生活,讓他自己為自己做主。他們總是想和你證明,「我是個大人了,我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如果父母逼得越緊,孩子就越發與父母疏遠。

其實,固執要求獨立的孩子,只是正在經歷一段自我概念、身份意識逐漸覺醒的階段。他們內心蠢蠢欲動的憤怒、迷惘和鬱悶,連自己都不知道是從何而起。

除了孩子會要求自治,青春期的他們,也會變得深沉而老成,似是總有思考不完的問題,卻不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困惑。

實際上,自我意識正在發展的孩子,其實正在進行重大的哲學問題思考——我究竟是誰,我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要怎樣才能成為那樣的人。

所以也可以說,青春期就是一番自我探索的掙扎時期,也是必然經歷的「身份危機」階段,父母感覺走不進孩子的心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這個階段有迷茫、有黑暗,有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

如果一個孩子在此時認真思考了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那麼對於他的成長是非常有好處的。

那麼,孩子是通過什麼方式,來發展自我意識的呢?

一個人發展出自我意識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來自於對自我性格、人生理想、未來目標的自行探索,這種方式決定了青少年對「獨特性、獨立性」的追求;另一種是來源於他人對我們的看法,而這種方式,則決定了青少年時刻都在追求融入同齡人群體的「從眾性」。

關於前者,可以這樣理解。

當孩子們在嬰兒和童年時期,做慣了父母的乖寶寶,進入青春期時,他們大腦深處關於自我意識、自我反省的部位開始被激活(活躍程度高於成年人),抽象思考能力初步具備,於是就會開始質疑父母往日對他們的定義,也更希望通過自己,想清楚自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個發育過程中,孩子會在飛速發展的大腦中,構想出無數種未來的可能性,想像自己可能所做的職業,所處的社會地位,以及所成的家庭。這種天馬行空的思考,會讓孩子們希望自己與眾不同,最好是周圍人中最獨特的一個。

所以他們會時時刻刻追求和別人不一樣,而在青少年中期,這種對獨特性的追求,會達到一個頂峰。

這樣看來,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他們思考人生的廣度和深度,或許還會比庸庸碌碌的成年人還要更深刻。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都被十幾歲的他們給想了個遍,也難怪父母無法理解孩子內心的掙扎。

當父母喋喋不休時,或許正在思考人生問題的他們,內心還在嘲諷「你們這些思想膚淺的凡夫俗子」呢。

而關於形成自我意識的第二種方式,即通過他人的看法和評價,來確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這也是青少年注重自己形象、極其在意他人看法的原因。

和小孩子注重父母眼中的自己不同,青少年非常注重同齡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也更希望得到同齡人的認同,融入自己認同的同齡人群體。與其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肯定,他們更在意同學是否喜歡自己。

因此,他們會花更多時間與朋友在一起,而和父母度過的時間,則少之又少。

相信家長們也會有同感,一到初中,孩子們就會非常喜歡和同學朋友出去玩,哪怕交了惡習纏身的狐朋狗友,他們的慫恿和教唆,似乎也比父母的諄諄教誨有吸引力。因此,很多孩子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走上歧途,而同齡人對孩子的影響,也從此時開始大於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說到這裡,父母、同齡人、社會和生活環境,究竟誰對孩子的影響最大?

這可能需要分階段來看。

嬰幼兒和童年時期,因為孩子最多的時間與父母度過,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比重最大,而此時的家庭環境、周圍環境、同齡人影響的程度次之。而等孩子進入學校,同齡人的影響開始增加,直到青春期,孩子主動疏離父母、渴望融入同齡人的時段,同齡人的影響大於父母。

但這是否說明,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時,就要放手不管呢?

當然不是,各種研究都顯示,青春期的孩子,也正如幼年的孩子一樣,大腦敏感、情感豐富,需求也不少,他們做各種各樣混賬事來試探父母是否愛自己,也會通過各種怪異行為,來為青春期時的迷茫和焦慮找到宣洩口。

因此,親子關係依然很重要。

各種研究證實,溫暖、健康的家庭關係,還能幫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積極的自我認同,知道父母永遠站在自己身後,從而以輕鬆自如、一往無前的態度去探索自我,最終也會獲得更好的結果,比如更好的成績、更少的行為問題,同時免受壞朋友影響。

而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需求,反而因為他們的行為而進行責罵、疏離甚至侮辱,極少給予支持,那麼會讓他們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絕。這會在他們探索自我身份、為自己進行定位的時候,造成非常糟糕又深遠的影響。

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因此也就缺乏自信,形成畸形、消極的自我身份認同,學業上自暴自棄、交友上放任自我,還會因為大腦此時的敏感,而有更大的幾率患上抑鬱。

因此,從青少年對自我認同的探索和追求過程來說,他們是一個複雜又可愛的矛盾體。既希望特立獨行,又希望融入同齡人;既主動和父母疏離,又在內心渴望被父母接納和包容。

所以,父母最好在孩子青春期時,扮演「風箏人」的角色。也就是,既允許孩子進行一定距離的自行探索,又能在危險的時候及時拽回他們,還得在孩子需要依靠和傾吐的時候,堅定地站在他們身後。

說實話,這也不容易,分分鐘考察父母的情緒體察、自我控制和敏銳觀察能力。

身體變化——開始極其在意外表

孩子對自我意識和身份認同的探索,不止是來源於大腦的特定區域的發育,也與他們青春期的身體外貌變化有關。

因為這個時候,青少年是通過成績、外表、體育、社會關係、性格品質來評價自己的。其中,外表是對於青少年自尊形成最重要的部分,形象也是孩子自我認同的組成要素,尤其是女孩子。所以,這時候的孩子,往往會出現對身體形象、同齡人評價的過分在意。

比如,女孩子開始發胖、月經來臨,荷爾蒙水平變化,胸部發育、陰部出現毛髮,皮膚油脂分泌增加、變得粗糙、出現粉刺;男孩身高猛增、睾丸和陰莖發育、聲帶變粗、皮膚變差,胃口變好等等。

面對變化,女孩們會花很多時間照鏡子,嫌自己胖,恨自己丑。而大腦發展不全,又使得她們控制情緒能力不佳,因此抱怨父母把自己生得太丑,也會時常發生。

同時,她們會關注如何將自己打扮得更漂亮、更吸引人,並可能會大膽嘗試不同的著裝,希望擁有獨特的時尚風格,以契合自己「獨特性」的訴求,但她們又希望和自己喜歡的同齡人保持風格相似,也凸顯了她們「渴望融入群體」的矛盾心理。

所以家長可能會發覺,自己女兒會開始模仿自己某個同學,或時尚明星的打扮方式,有時候也會用力過猛,讓人啼笑皆非。

孩子們對於自己外形的定位,很大程度來自於電視節目、網路雜誌,而青春偶像對孩子自我形象要求的影響,是很強大的。這也導致,很多女孩出現過度減肥、飲食紊亂、渴望整容等心理失調情況,甚至到了需要醫生介入的地步。

所以,從上面關於青春期孩子在大腦、身體方面的變化,我們知道了他們出現各種情緒、行為、思想變化的原因,也明白了此時孩子們對於自我形象、自我身份的執著和重視。

我們也希望通過一系列的解釋,幫助家長明白,孩子的很多變化,都是生理正常發展規律使然,家長不應因為孩子表現出的不懂事,而貿然撤出對他們的愛和支持。等這個階段過去,孩子們的大腦自然恢復理智,進化出更成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情緒管控能力。

那麼,針對青春期孩子出現的固執、倔強、獨立和臭美,家長可以如何調整與他們的溝通方式,才可以避免衝突,並有利於孩子發展呢?

遭遇青春期,你需要的溝通要訣

第一, 從整體來說,家庭環境依然需要溫暖、安全、穩定。

讓孩子知道,父母會給他們時間,安心等待這個特殊時期過去,並隨時提供幫助。如果這個階段出現父母關係危機,那麼對青春期孩子的大腦正常發育,可能還是有所危害,因此需要父母自行妥善解決,避免經常在孩子面前爆發衝突。

第二, 從親子關係來說,孩子會希望父母不要粘自己太緊,給自己留一絲空間,以便努力完成一番對自我內心的求索,弄清自我概念和自我身份。

這個過程很重要,有助於他們日後形成堅實自信的自我認知,也能幫他們在未來遇到挫折時,不輕易否定和輕賤自己。所以,父母可以遠遠給予隱性保護,既不要徹底撒手,以免孩子誤入歧途,也不要過分擔心和肆意責罵,以至於孩子更加主動疏離,從而讓父母難以管教。

第三, 當父母和孩子聊天時,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不要給他們拋出有主觀評價,或者有威脅性的問題,可以一次只問一兩個問題,比如有關自我身份、自我定義的問題,「你最羨慕誰,你最羨慕他什麼,你在空閑時間會做什麼,你的優勢是什麼,你未來打算是什麼,你有什麼讓自己很驕傲的事情」等。

如果孩子願意聊天,請認真傾聽,不要隨意打斷評判,並且需要多聽少說,這會讓他們感到你很重視他的想法,也會逐漸信任你,將你拉入自己陣營。

另外, 孩子會在青春期時出現更多抽象思考,並且會開始考慮未來,所以家長可以多與孩子聊開放性的問題,並且不經意示範出理性決策的過程。

比如你自己曾經遇到過哪些困惑、麻煩,自己是如何識別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且如何權衡得失、反思結果的,過程需要展現邏輯性,注意語言要盡量簡短有力,因為青少年的專註時間依然比較短。

這一系列聊天,很有助於孩子在大腦有能力抽象思考的時候,學會如何富有邏輯地考慮問題,有助於他們形成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


第四, 當孩子對自己青春期身體和內心變化產生困惑時,你需要將青春期相關知識教給他們,並開始注重性教育。科學家建議,可以在孩子8、9歲的時候,甚至5、6歲的時候,開始談論青春期,不過依然需要根據孩子的感興趣程度,和接受程度,這樣方便他們為隨之而來的變化做好準備。

第五, 當孩子表現出對外表、身材的過度在意和焦慮時,家長需要了解其中原因,並予以重視。認真傾聽他們真實想法、困惑和壓力,而不是以「你一點也不胖」敷衍,也不要過快提出建議,甚至否認他們的真實感覺,以免以後孩子不願和家長袒露內心。

家長還需要解釋,明星在媒體上的完美形象,是如何通過PS得到的,並告知孩子,這種形象並非平均人應達到的標準,而且每個人的發展和成熟速度不同,孩子可以在通過閱讀、運動、思考等方式,雕琢內在美的同時,系統學習如何審美,以及如何在恰當的場合,進行得體、漂亮的裝扮,這也能幫助他們正確抒發對美的追求,同時又不至於因為過度追求美麗而耽誤學習。

結語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似乎總是看了很多文章,卻依然搞不定一個叛逆的孩子。或許讀完這篇文章以後,你也會有同感,但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無論是針對trouble two階段的幼兒,還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永遠不會有一本全能指南,能解決親子關係中的所有問題。

家長了解孩子的脾氣、秉性,以及對他們最有效的管教方式,所以如果再了解一些基本的人類發展規律,因勢利導、杜絕強扭,其實能避免很多的爭吵與不和。

我們寫文章向大家展示教育中核心的、關鍵的「道」,而具體到每個家庭的「術」,還是需要各位自己去悟。

孩子的來臨,不就是逼著父母克服惰性、超越潛能去學習、鍛造和提升嗎?如果基本的東西都不自己悟,僅僅盼著教育工作者給出一勞永逸的通關寶典,那可真是太不上進啦,還怎麼好意思要求孩子努力勤奮地學習呢?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家長進化論「(id:parentsup),高冷、嚴肅、名校控,一個致力於探索新知的教育研究社區


Nina邀我回答這個問題,想必Nina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那我就先說,Nina指正。
首先,我不贊成「青春期叛逆」的說法。孩子長到15、6歲的時候,身體和思想都逐步走向成熟,他們自然會有自己的想法,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獨立面對社會的開始。不聽父母的話就是叛逆?堅持自己的主張就是叛逆?
在我們國家有個傳統的觀念,孩子是我的,所以聽我的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覺得,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個獨立的人,他雖然弱小,需要父母的養育、呵護,但他仍然有其獨立的性格,得到父母家人的尊重是他應有的權利。父母有責任引領他認識環境,認識社會,但不應該是「我說你聽」,而是交流,講道理。
在人格受到尊重的孩子的成長中,一直會有自己的想法,會很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意見,直接說出想做的事情,與父母之間的溝通是「交流,講道理」。這樣的孩子不存在「叛逆」。在「我說你聽」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想法,但不能說也不敢說,漸漸地也不再去多想,父母怎麼說就怎麼做。但到了15、6歲,他們長大了,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思想,但又不習慣跟父母交流和溝通,就會背著父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被看做「叛逆」。
我想談的第二個想法是「尊重」。人與人之間的任何溝通都是以相互的尊重為前提的。父母與孩子,相互深愛的人之間,當然更要相互尊重。尊重,是交流的前提,也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才有理解,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從而理解孩子,孩子了解父母的苦衷和意願才能理解和配合父母。
如果做父母感覺不能與孩子溝通,那就找找自己的問題吧,是否尊重孩子的意願,你與孩子之間是平等的嗎。


在和小屁孩溝通、交流的時候,是否會常感到你們其實不在同一個頻道?原本是關心孩子,TA卻不領情;想說點掏心窩子的話,卻發現對方心不在焉?原本想教育孩子,幫孩子改正問題,卻發現孩子根本聽不進去……莫非,傳說中的代溝,提早來到了??? 有效、有愛的溝通,是和諧親子關係的基礎。但是在跟孩子溝通這件事上,90%的家長都掉進過下面的坑裡: 你滿口說愛,卻面目猙獰最近,米粒媽的朋友圈被台灣心理諮詢師,賴佩霞女士的演講刷屏了。

短短几分鐘,字字戳心,米粒媽幾乎是含著眼淚看完的。有多少人,被信奉「罵即是愛」的父母營造的苦水中泡大,卻依然沿襲了這種教育方式,讓自己的孩子受到同樣的傷害。

米粒媽在論壇上看過這樣一個例子,是一位媽媽的自述:


她從小到大,都沒被父母溫柔對待過。她想讓媽媽抱抱或者依偎在媽媽身邊,媽媽卻會不耐煩地把她推到一邊,還呵斥她:別過來,一邊去!除此之外,父母還經常用「廢物」「蠢貨」之類的詞來罵她,據說是為了鍛煉她的心理承受能力,長大了才能成大事!


就這樣被父母罵了二十幾年,直到她結婚,有了自己的女兒。


有一次,5歲的女兒感冒,需要抽血化驗。當孩子看見護士拿出細細的針管的時候,突然想臨陣脫逃,被抓回來之後,一路上放聲大哭。她不但沒有安慰孩子,反而認為孩子太給她丟臉,大聲呵斥:「你看這麼多比你小的小朋友,人家都不哭,就你哭!就你哭!你丟不丟人!」


當周圍的人都差異地看著她的時候,她突然遍體生涼,忽然察覺到:早年沒有被父母粗暴對待,她今天對女兒更加粗暴和無禮,最可怕的是,她不知不覺地繼承了這種教育方式。 說罵孩子是為了孩子好,罵多了才能長記性,成氣候……用「罵」的形式來表達「愛」,這是父母的理由,可是在孩子眼裡,他們會認為「愛」就是這樣面目猙獰的樣子,表達「愛」,也必須通過這樣粗暴和無禮的態度。在以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他們就會用這種態度來表達 「愛」,無論對父母,對愛人,對朋友,對孩子,對陌生人……可怕嗎?

視頻里,賴佩霞女士講,她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她愛媽媽,沿襲了媽媽教給她的「愛」,直到在自己親密的關係網中撞得頭破血流,才發現:指責不是愛,指責是幸福的殺手。

這是多麼痛徹的領悟。所以,她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上,吸取了自己的教育,她說,自己從未罵過孩子。 我們需要像賴佩霞女士那樣,有著自我反省的勇氣,培養自我洞察能力:要知道,父母不是完美的,同時也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通過不斷的學習,把自己從父母教育的陰影中剝離出來,成為優質、成熟、自信的父母。 罵,不是愛,不會讓孩子堅強;真正的愛,才教會他們擁有面對逆境的勇氣。 你喋喋不休講道理的樣子,無效而且很討厭

我家米粒愛看書,是個小書蟲。我和米粒爸從來沒有強迫過他看書,也沒喋喋不休地揪著他耳朵嘮叨讀書有哪些好處,讀書能讓你獲得多少知識,讀書能決定你未來……全都沒講過。米粒在看書這件事上也很自覺,他已經把看書看成是和吃飯和睡覺一樣重要的生活必須品。

身邊有媽媽問我原因,我想了想,可能是我和米粒爸都是愛書之人的緣故吧。 以前,每天晚飯後,我們一家三口都會蜷縮在沙發上看書。米粒拿著他最心愛的繪本讀,看不懂的時候就會讓爸爸媽媽念。現在我忙著打理公眾號,忙著選品,有限的時間越來越少,但還是堅持每10天讀完一本書。我堅信,言傳不如身教,最好的教育就是給家長給孩子做出表率。

小時候,我特別害怕隔壁小朋友豆果的媽媽。她最受不了的就是一下班回家,豆果不在家老老實實寫作業,而是在外面跟其他小朋友玩耍。一旦被她抓現行,馬上開啟唐僧模式:

豆果,你怎麼不回家看書,又在外面瘋跑?

爸爸媽媽這麼辛苦,不都是為了你嗎?你總是玩,不愛讀書,你怎麼對得起爸爸媽媽?

說過多少遍了,就是不聽,沒事就跑出來玩,真沒出息!

balabalabalbala……

後來,豆果說,媽媽長篇大論講道理的時候,她只有一個想法:和媽媽對著干!有意思的是,媽媽只是對豆果嚴格管理,對於自己,又是另外一幅標準:比如,教育豆果衣服不要亂放,果皮不要亂丟,可是她自己的衣櫃永遠亂七八糟,不管在哪裡,隨手亂丟垃圾。

豆果現在也當了媽媽,總結自己的成長經歷,她說:

孩子是聰明的,他們能分辨出什麼是真誠的建議,什麼是狡猾的誘導。


米粒媽特別贊同。就好比閱讀這件事,父母真誠地把閱讀當成一種生活習慣,從孩子一出生,就用實際行動影響著孩子,堅持讀書,和家人一起分享讀書心得,這樣孩子就會把閱讀當成一項生活習慣。扎紮實實的行動,比滔滔不絕的反覆教誨要有意義。


一邊教育孩子,「你要多讀書,讀書有益於你的身心健康,讀書關係到你的未來發展」,一邊在孩子面前看韓劇,打麻將,玩手機——嚴於育兒,寬於律己,即使精通無數育兒術,也依然會培養出熊孩子。


成為「把天聊死」型家長 孩子明明是「話嘮」,和小夥伴在一起有著說不完的話,可是一面對爸爸媽媽,就惜字如金,不願意多表達自己。正如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所講:

  • 多少父母與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說,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看看下面「把天聊死」的場景,你中了幾槍?


嘴上說在聽孩子說話,實際上眼睛不離開手機電腦電視。沒等孩子陳述完一件事,馬上打斷,不分青紅皂白地開始批評,責罰。敷衍地回復孩子:孩子哭了,你說別哭,孩子緊張,你說別緊張……溝通中最後的結論都是父母是對的,孩子是錯的,孩子必須按照父母的要求做。 ……我們都深愛孩子,不願意讓孩子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何況,年幼的孩子關上了向父母敞開心扉的大門,不讓父母了解他們的想法,不願意對父母傾訴,這對於孩子來說,不啻為是一種傷害。而這種傷害,恰恰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1孩子需要我們能跟他們共情讓孩子知道,我們在認認真真地聽TA傾訴,傾訴的時間我們把自己完全交給孩子,TA才更願意把自己的困難、想法告訴我們。2聽孩子把話講完,這是最起碼的尊重誰都不願意被粗暴的打斷,孩子也有TA的渴望和訴求,在這些沒表達完的時候,別輕易中斷他的。讓TA條理清晰,思路明確地敘述完,也許在陳述的過程中,孩子就能自己找到解決辦法。3接納孩子的感受

舉個例子,孩子的寵物狗死了,哭得傷心。你應該這樣說:「狗狗死了,你很傷心,是啊,失去一個好朋友,真是讓人難過呢。」比乾巴巴的「你別哭了」,更加能打動孩子,也更能培養孩子情商的發展。


當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就更容易向父母敞開心扉。

孩子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不管是經歷了驚天動地的故事,還是擁有著與眾不同的平凡,都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而讓孩子倍感幸福的家庭教育,往往從良好的溝通開始。父母會說話,孩子才會聽;父母會傾聽,孩子才願意跟父母傾訴。


身為父母,我們需不斷學習和反思,千萬別掉進貌似「愛」娃,實際是「坑」娃,「毀」娃的陷阱里。


讓我巧妙地講個故事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發生在我中二的時期。

某天,我對我爹說:我不想去上學了。
爹說:為啥?
我說:就是不想,沒理由。
爹說:那得嘞,不去就不去,你要是去上學了,我還瞧不起你呢。

第二天,我,乖乖的沉默的去上學了。


1 管好自己,讓孩子服你
2 管好自己,讓家長信你
3 如果家長和孩子共同求你幫忙,管好自己的表達欲,引薦一個真正能幫助孩子的人給他們。


怎樣和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溝通?

這事我沒有發言權,我壓根都不想跟他溝通。


就像剛剛我叫他回去睡覺了,他摸著手機嘴裡說著「嗯」。十多分鐘過去了,紋絲不動。


我說:「聽到沒有?」


「知道了。」淡淡的語氣,屁股還是沒有移動一分一毫,手飛速地點擊屏幕。


媽蛋,我最見不得他玩手機遊戲了。「你不是說要聽我的話嗎?」我斜著眼睛,從眼角縫看他,希望眼神中充滿威懾力。


他低著頭說,壓根不看我一眼:「過去了沒水喝...」


「渴不死!」


手指依舊飛速!


「快不快!!!」


慢吞吞按了退出鍵,慢吞吞把手機放包里,慢吞吞走出去。


「(早上)八點過來煮飯,聽到沒。」臨門一腳,我突然想起明天早飯問題,急忙吼道。


「哦。」身影消失在門後。


干!


多說幾個字會死?


這就是我弟,哎,一個青春叛逆期的孩子。

先上一張圖,祭奠他終將逝去的青春。

~~~~~~~~~~~~~~~分割線~~~~~~~~~~~~~~~~~~~~

這娃兒生下來就該丟馬桶給淹回去

這個想法不僅僅一次兩次浮現我的腦海。尤其是姨媽痛苦地盯著我眼睛,眼淚無聲地滴落時。


算命的說,這孩子生肖雖然屬兔子,但出生的那個點,時肖屬蛇,性子冷著呢。(又不是冰箱生的,冷你妹。)

算命的說,這孩子五行跟父母相剋,最好叫父母叔叔嬸嬸。(呵呵!懷胎十月生的娃,叫嬸嬸?)

算命的說,這孩子十七八歲是個坎,要好生管教,不然……嘖嘖……難哦,血光之災都是小的。(他說這話的時候,我已經去找磚頭了...)


但是……


不是有個詞叫啥來著,一語成讖。啥意思,就是說好的不準,說壞的鐵定像標準模板生在那裡的。


今年過完年,他也過完十七歲生日後的某天,就直接對家裡人說:「我不讀書了,如果你繼續讓我讀書,我就跳下去。」


說這話的時候,我把頭伸出圍欄,目測一下,就五六米,嗯,摔不死。他因為跟老師發生衝突,被請家長,我們站在二樓冷風中等遲到了半個小時的班主任。


為了他的事,我專門從成都趕回家,才下綠皮火車,一身都膈應著呢。心裡便道:你跳呀!你跳呀!二樓最多摔半殘。就因為老師冤枉你,你丫就崩了,多大脾氣。能不能成熟點!


但是轉頭看了小姨臉上的焦急,我忍住了。


我媽看到我一臉不賴煩,把我拖到一邊:「你小姨就這麼一個娃,你就這麼一個弟弟,多勸勸就好了。再說不讀書能做啥?」

得了,我們還是要順著他。全家都順著他。

盡量使用「說服教育」法。

順著,

順著,

當陳倉可以暗度,當花骨朵兒可以接木,當三聚氰胺加入三鹿,

事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弟潛移默化地從好孩子變成了壞孩子。

偷偷到網吧打遊戲。

上課=睡覺。

不跟家裡人說話。

不交往朋友,連說話的同學都沒有。

一心只有遊戲與手機遊戲。


哦豁!遭了!

小姨天天給他好說歹說,不聽。

姨夫下班過去給他講人生,不聽。

我爸媽跑過去給他講理,不聽。

我打電話過去,乾脆不接!

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

那個叫我「好姐姐」的寶貝消失殆盡,渣渣都不剩。

書不讀了;離家出走多次,最多一次跑到西安(我都還沒去過西安呢)。

家裡沒辦法,學校只能停下來。

讓他去找工作,他只會在床上躺屍。

說得狠了,他那小眼睛頓時綳得渾圓,怒目而視,手裡拳頭緊捏。


小姨為了他的事,急的子宮開始長包塊。四十多歲被警告斷大姨媽風險。

姨夫是一個不善於言辭的人,說多了不聽,他也沉默。

雙方把教兒不成的怒火撒向對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嚴重的一次,姨夫雙手緊緊桎梏著哭泣小姨說,打開煤氣灶:「我們去死吧,死了這個家就安靜了,孩子也不用管了。」


知道這個事,我媽哭著給我打電話。


所以,接下來是我出場了,我決定:把這個災星帶走,帶去成都。


這事有2個好處:

1、他在成都躺屍,小姨姨夫至少眼不見心不煩。

2、我很能幹,而且我會拼盡全力把他往正路上帶!

~~~~~~~~~~~~~~~~~~分割線~~~~~~~~~~~~~~~~~~~~


所以,今晚就出現了他坐在我窗前的照片。


來之前,我媽告訴我:「你弟弟可不單純!他不讀書後,你小姨控制了他的錢,他沒錢上網,開始拿家裡的錢。而且balabala..」


嘿嘿,我又不是吃素的,跟我混可沒有那麼輕鬆,我會努力讓他知道這個社會是黑色的,花骨朵兒都是要凋謝的。


來成都前一周,我VX他說:給你一個周,掙100元,做車費與生活費

他:嗯

我:別想問家裡要錢。

他:恩

我:不準住我這!我是女生!過來租房子自己掏錢。

他:我沒錢..

我:我借給你,同時借給你一個本本,上面會清清楚楚寫著你借了我多少錢。

他:哦

我:知道帶哪些東西不?

他:就那些

我:……

我:干!


他到成都的前一個小時,我在小區裡面給他找了一個超酷的房子:


60個平房被改裝成6室0廳1衛1廚;廁所與廚房垃圾堆上天;他的隔壁的隔壁就是一對情侶,呵呵,我不相信他屋子隔音效果很好;房間有窗戶沒法開。

對了,忘了說,今天就給他拿了一床被子,床單與褥子。其他啥都沒有。而且重點是:

沒有給蚊香

沒!有!給!蚊!香!

我們小區蚊子都是最高級的。嘿嘿嘿。

弟弟,這才是人生,GOD BLESS YOU.

你的精彩人生這才開始呢,願你明天見我時,全身都是包。


一個媽媽面對小孩,會出於本能的教他,這樣那樣。小孩也非常順從,覺得媽媽的話永遠是對的。說你冷了,你就得穿衣服,說你餓了,你就得吃飯…………媽媽稱這樣的命令為「愛」

這個相親相愛的過程中,媽媽通過傳達,小孩完成的方式,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漸漸的也習慣了控制欲帶來的廉價快感。

孩子長大了,發現世界如此大,如此美妙,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發現媽媽的話也不再是全對。

媽媽發現自己逐漸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非常苦惱,為合理解釋這一現象,媽媽稱之為「孩子的叛逆期」。


怎麼對待青春期叛逆孩子?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老話,至今受用。

關於青春期孩子,《十幾歲孩子的正面管教》中談到:

1、青春期的孩子時刻追問自己是誰?2、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在試探家庭的倫理觀。
3、青春期孩子經歷巨大的身體和情感變化。
4、與同齡人的關係優先於家庭關係。
5、青春期孩子探索並運用自己的力量和自主。
6、青春期孩子極其需要對父母保留隱私。
7、父母成了讓十幾歲孩子最尷尬的人。
8、青春期孩子認為自己 是全能的、無所不知的。

書中一個形象化的比喻,說明青春期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青春期孩子,希望能夠成為自己人生飛機的駕駛員。他們想讓父母愛他們、支持他們、接受他們,但不要干涉他們追求自己的生活——除非在他們想要的時候。

但是, 很多父母想要掌控他們孩子的人生飛機。

他們害怕,如果把權力交給孩子,孩子會遇到麻煩,受到傷害,甚至遭遇不測。因為這種恐懼,他們有意無意與孩子展開權力之爭,結果由於控制更多,招致孩子更多的叛逆。

要青春期孩子聽話,父母不能有篡奪機長之位的企圖,而是成為孩子人生飛機的引航員。

首先,你要與青春期孩子建立情感聯結。

看下面這張圖。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由最裡面的小圓圈開始,慢慢往外擴大。

比如,孩子跟你談感受。

「媽媽,我很懊惱。」

媽媽:「懊惱什麼,家裡什麼事都不用你干,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孩子蔫了。

感受不能談,那就談觀點吧。

「媽媽,我認為這次美國選舉川普會贏。」

媽媽:「這是你操心的事嗎?作業做完沒?趕緊做作業去。」

孩子又蔫了。

觀點也不能談,講事實總可以吧?

」媽媽,你上班好辛苦啊。「

媽媽:」你現在好好學習,將來找個好單位,媽媽就能享清福了。「

孩子又一次蔫了。

最後,孩子與媽媽說得最多的話是:

「媽,我回來了。」

「媽,學校要交錢了。」

看,青春期的孩子,不是不想跟父母說話,而是與父母長期缺乏情感連接,他們沒什麼好說,就只與父母打打招呼。

那麼,如何與只打招呼的青春期孩子建立連接呢?

作者給了我們7個建議。

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並共情。2、傾聽並保持好奇心。
3、別再擔心別人怎麼想——做對你的孩子最有利的事。
4、用鼓勵代替羞辱。
5、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6、讓你的孩子一起專註於解決問題。
7、與孩子達成相互尊重的約定。

其次,你要和善而堅定地對待青春期孩子

很多父母錯誤地以為,如果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他們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就不會犯錯誤了。

事實是,青春期孩子無法抵禦荷爾蒙的大量分泌。當那些荷爾蒙在他們身體里亂躥時,你的孩子將開始他們青春期的發育任務。

這是否意味著,正面管教對青春期孩子沒有效果?

並非如此。正面管教方式下養育的孩子往往在父母眼皮底下叛逆,他們甚至會用你經常說的措詞,為他們的行為進行辯護。

比如:」你不是說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嗎「、」是你讓我思考並傾聽我內心的聲音。」

這些,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你要始終記住,和善而堅定地對待他們,象對待以前那個還沒有開始發育的小孩一樣。

和善,是尊重孩子。堅定,則是尊重自己。

最後,你要用到幾個正面管教工具

1、鼓勵孩子。

人在感覺好時,才會做得更好。鼓勵與表揚是不一樣的。鼓勵激發的是孩子的內在能量。表揚,讓孩子寄望於外在評價。鼓勵之外,還可以用幽默、擔保、做交易和參與的方式,確保孩子知道,你和他們,站在一個陣營。

2、傾聽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希望你用「我句式」、「你句式」說話。他們最討厭父母長篇大論說教,即便你說,他們的耳朵也會自動過濾。他們希望父母有求知慾,和他們一樣,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

3、家庭會議。

這是個很有價值的工具,通過它,能讓青春期的孩子在參與過程中感受強烈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能從中學到很多技能,比如相互尊重、關心他人、合作、全家人一起享受快樂……

4、特別時光

每天與青春期孩子至少閑待五分鐘,並要保持閉上嘴、幽默感、好奇心,同時,還要從內心流露你對孩子的愛,流露出你對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渴望。

與青春期孩子和諧相處是一門藝術。它需要你付出智慧,需要你覺察自己,花時間訓練自己。如果你能經常運用正面管教工具,與孩子相互尊重,你與青春期孩子的關係就會越來越好。


謝邀。
占坑先。


關於「如何與叛逆期的青少年交流」的問題我沒有很多專業方面的知識,只是想講一下自己的經歷。

我現在17歲,讀大一。
很久以前我覺得所謂「叛逆」根本不可能出現在我的身上。在所有的童年記憶和父母的講述里,我從小就屬於過分的(嗯,孩子太乖並不是什麼好事-.-)乖巧懂事的那種類型,父母根本不需要像照顧熊孩子那樣花很多力氣。加上我成績好,人緣好,也被很多人誇長得漂亮,大概在進入高中之前都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的存在。

但我本身的性格是挺早熟的那種,只是知道如何表現出該有的樣子而已。我的父母非常非常寵愛我,尤其是父親。只不過這種始終如一的寵愛在整個高中時期都被我視為「控制欲」。小學時從來沒有上課說小話,從來都按照規定周末吃過晚飯可以出去玩晚上8點之前回家,從來都沒有單獨和朋友出去過因為不被允許,從來沒有任何隱私可言。

其實這些都還好,畢竟那時候確實乖。只是當牽扯到孩童朦朧的感情時,我覺得我現在都不能原諒父親。
「喜歡」這種概念我是從二年級就有的,也曾有過朦朦朧朧的「戀愛」?總之那些小孩子的青澀的喜歡在我看來是永遠無可比擬的純潔感情。
那時候快小學畢業,我大概11歲吧。有個喜歡我的男孩子在我的同學錄上大概是…表白?然後說我進初中要加油啊之類。我對這種表白並不陌生,但我知道不能被父親看到,特地把那一張取了出來塞在抽屜的角落裡。我偷偷把它拿出來看過很多次,很羞澀的欣喜感吧。
(要轉折了orz)過了不久爸爸假裝不經意地提起這種話題,他沒有說破,但是也差不多了。整個過程中我一直低著頭,當時只有一個念頭,以後我喜歡誰,被誰喜歡,將來戀愛結婚,你都不可能再想窺探分毫。

我不知道有沒有任何一個大人可以明白,
當你用自以為最好不過的教育方式戳穿一個孩子心底的秘密時,那個孩子會是何等的羞憤和痛苦。不要認為我在誇大其詞,不要認為小孩子的世界多麼簡單。至少於我而言,那個場景我一輩子都記得,一輩子想起來都是火辣辣的不舒服。

嗯,我那時就是一個這樣的小孩子,看起來乖巧,內心卻無比複雜。這件事情帶來的直接結果是此後近7年(其實就是截止到現在都是)我混亂的青澀的少年時代的感情無論曾給我帶來多大的痛苦,我從未動過一絲向父母交流傾訴的念頭。

我一直覺得父親對我的控制欲隨年紀呈現正態分布,初中是增長期。
我從來不是那種踏實苦讀的人。初中課業簡單,還是能很容易考到第一,但是如果我退步了,爸爸總會用看似溫和實則不容置疑的語氣說我這一段多麼浮躁,我總會安靜地謙遜地聽著,微笑著說嗯…下次會努力啦!,營造出一個天衣無縫的「父女其樂融融?假象」,而後無人之時,煩躁,壓抑,大吼大叫,摔東西。他甚至還經常到我學校突襲檢查我有沒有在好好學習,晚自習抬頭在窗戶玻璃上看到他的臉我每次都差點狂躁到失控。

這一階段是我叛逆的隱形階段,家長可能覺得無法理解,我都是為了你好啊,我在教育你啊,你怎麼這麼不領情呢。BUT,請相信我,沒有哪一個孩子不懂你想要說的道理,而沒有什麼比你披著溫柔皮囊的說教更讓孩子反感。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哈佛女孩劉亦婷》,裡面是一個母親的「精英培養經驗」,裡面有一段大概是說:
「有時候和孩子看電視劇也是教育的良好時機…家長可以自言自語如「這個女主角太不自重了」「重要的不是xx而是xx」「xxx才是好孩子的做法」之類的話達到側面教育孩子的效果…這樣比較自然,孩子不容易產生厭噁心理…」BUT,請再一次相信我,沒有什麼比這一條更讓人噁心了。【可能我比較偏激】我們家每次出現這種場景我都會直接離開電視,我厭惡。

高中時是我最壓抑痛苦崩潰的時候。
我在一個非常好的重點高中最好的班級,班主任唯清北港大至上,學習壓力很大。但與此同時我的感情問題又亂的一塌糊塗,整整兩年的時間都處在崩潰的邊緣。(啊…這個是長期的結果,裡面有很多家庭因素啊童年經歷啊在此無法贅述)
暴雨里哭到失聲,自習時控制不住情緒衝出教室,瘋狂地寫難以計數的紙條,情感上被那個不負責任的男生反反覆復折磨…這些都是一兩年前的我每時每刻都在經歷的。
成績不拔尖,聰明的人太多,學習效率不高,私事處理不好…嗯,那時真的已經千瘡百孔了,我從來沒有破罐子破摔到底,即便快崩潰我也是知道我應該做什麼,我沒有放棄自救但請你們大人不要再反反覆復地念叨好么?我求求你們,好嗎?

【請原諒時至今日我還是無法釋懷當年的事】

有一次考完大考,借了同學的MP4回家看小說(我沒有手機和娛樂設施因為父母覺得影響學習)我實在需要放鬆,我快受不了了。看小說的時候被父親發現,他要搶過來,我死捏著不放,那是我第一次爆炸,和他大吵了一架,以他的怒吼和摔門而告終。
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我也真正進入了無所掩飾的叛逆期,任何假期我都不想在家待著,找借口去學校自習,他依然會不定期出現,監視我的舉動。嗯,當時其實估計已經有點輕度抑鬱了,在周遭世界的逼迫下處於「沉淪→自救→控制不住地沉淪→再自救」的狀態。
這個時候,真的。如果你不能像朋友那樣和我交流,如果你窺探我的內心依然是為最終的說教鋪墊,我請求你,我求求你,保持緘默好么。

這個年齡的任何一個孩子都明白自己應該幹嘛,這是必須自己經歷的過程。
家長能夠做的就是陪伴,僅此而已(不排除真的可以讓孩子把你當朋友的家長但是…嗯,太少了)

頂峰階段我說過比刀子更傷人的話,不想多提了。沒人比父母更愛我,也沒人比他們更讓我瘋狂。那就彼此傷害好了,你控制我束縛我,那我就報復你。這確實是那時候的我的真實心理狀態。
高考成績出來的時候,我快哭到昏厥。
一方面是考砸了,另一方面,我終於可以解脫了。

填志願時我固執選了離家特別遠的地方,因為考砸,只能進錄取分排名全國10左右的大學,不過這也不是很重要了。
現在我平和很多了,和父親大多數時候還是可以進行旁人眼中「好有愛好親熱」的互動,雖然他依舊控制欲很強,但我覺得我都可以體諒了。
畢竟他那麼那麼愛我。
畢竟他也確實老了啊。

我想我以後會好好對他的,但我不希望他再過多插手我孩子的人生,所有我受過的苦,我經歷過的疼痛,我都可以釋懷,但我發誓不會在我將來的孩子身上重演。

—— —— —— —— —— —— —— —— —— ——

可能這些並沒有很好的解釋你的問題。我只想說,請所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 收起你們的上帝視角。

請你們真正明白「溝通」二字意味著什麼,而不是總想著你們比我們多走了多少路,多吃了多少鹽。

請你們放下掛在嘴邊的「和孩子做朋友」。你可曾像他們真正的朋友那樣一同經歷過(可能在你們看來不足掛齒的)生理心理上的困惑 迷茫 和痛苦卻依舊想要為了所有人好好活著呢

請你們努力做到即便無法完全認可,至少溫柔堅定而沉默地陪伴,好嗎。


工作經歷緣故,我結合學習的角度來回答。
青春期逆反嚴重的孩子大多處於14歲,這個年齡在國內正好上初二,而初二的學習正好屬於承上啟下、兩極分化的一年,數學的一次函數,物理的浮力壓強,對於初二的孩子來講都是難度很大的,這就會給他們的學習造成壓力,自然學習中的壓力也會轉移到他們的心裡,對於北京等地的學生來講,學習能佔到他們生活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學習的壓力影響到青春期叛逆心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表現形式為:心理上具備了獨立意識,生理上成人特徵和幼稚性並存,自尊心強,性格上爭搶好勝,容易激動暴躁,不喜歡受家長和老師約束,因此,相處的策略就是1、包容,這個階段是成長的轉折點,是開始長大的拐點,不可跨越,在不影響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選擇無原則的妥協和寬容是正確的方法,不和孩子計較,冷處理,尊重和原諒,即使出現某件重大事件必須讓孩子理解和意識,也要剋制下來,不去強迫孩子接受,這也是爆發衝突的原因,要用時間換成長,這一年總會過去的;2、和孩子做朋友,做到這點很難,是因為大部分家長做不到從心裡真正接受孩子的長大,不能在交流語言上、對問題的處理上對孩子以成人的尊重和平等的交流,而這恰是孩子此時心裡最渴望的,不能得到,必然逆反;3、組織家庭體育娛樂活動,適度的讓孩子在學習之餘保持音體美特長愛好的活動時間,能夠化解孩子逆反的情緒,爸爸媽媽定期和孩子組織體育家庭活動,和孩子融在一起享受娛樂的時間,孩子的逆反情緒會降到最低限度。
第三點,青春期孩子相處逆反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預防,當面臨孩子叛逆表現嚴重時,跟早期的學習習慣培養、特長愛好培養、學習問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影響,當然,在本話題不計劃涉及。
另外,逆反年齡也會有個體差異,也有後青春期逆反延續到18歲的孩子。

https://www.zhihu.com/zhi/people/901379296499732481?qrcode=1 (二維碼自動識別)


首先,很多人誤解了溝通的含義,溝通是雙方雙向的,想要孩子聽所以不讓孩子說這不叫溝通,打著溝通的名義去命令、強制,很讓人反感,然後他不聽就說他叛逆這麼簡單粗暴,都給他定義叫叛逆了,說了不聽才是常理吧。父母要學會傾聽。
然後能攻心反側自消,不審勢寬嚴皆誤。做父母有沒有試圖去理解過青春期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他需要什麼,困擾什麼,如果父母想要的只是權威就會覺得孩子做得件件都是叛逆的事。青春期的青少年自身身體上在發生兒童向成人的過度,變化是比較快而且顯著的,他自己感受到了不同,想要了解自己的力量,社會性需求也提高了,這個時候他需要一個相對大的空間去嘗試、調整、適應,父母卻因為擔心他失去控制或者做錯事把他自由活動的範圍縮小了,他肯定是會反抗的。談判需要妥協,溝通想要達到目的也是要妥協的,父母作為成年人要首先學會妥協。
最後人是要慢慢成長的,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到最後父母總是要放手的,慢慢放手。所以嘗試將尚未成年的孩子當做一個即將成年的人給予尊重,努力像成年人一樣對話,哪怕你覺得這可能是對牛彈琴(前些日子不是有人提問有沒有必要給兒童講空氣動力學這樣高深的知識嗎,大家認為是有的,哪怕他當時不會懂),請讓他有精力思考自己的決定,學著衡量行為的後果,而不要把力量集中在對抗上越做越多。
說的都是父母是因為這是父母的困擾,孩子青春期也困擾不過不是困擾這樣的困擾。
我想父母作為監護人是有義務教會孩子溝通,妥協的,青春期的孩子受到管束時很容易有那種寸土不讓寧折不彎的的姿態,父母要讓他知道大部分的事都可以討論可以妥協,這時候硬掰效果不怎麼好,所以要父母先示範啊。
青春期並不是驟然發生的,再此之前要是一直有良好的交流和互動的話沒有理由突然就叛逆了,這時候說叛逆其實是有前因和積累的,花的力氣要多些,難度也大些,但可以確定的是此時宜疏不宜堵。多關注,少干涉,學會交流,增進理解,適度妥協,底線明確。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被家裡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惹怒的經歷,而且自己辛辛苦苦地為孩子付出,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還總是引起孩子的反感。很多家長為此很苦惱,其實原因就是你沒有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導致雙方溝通不暢。
那麼,怎樣與孩子溝通才能達到引導、幫助和促進孩子學習的目的呢?
  首先從了解初中階段孩子的心理開始,只有你了解他們之後,才能更理解他們。 
初中的孩子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1.極強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雙刃劍。作為父母,如果還像小學那樣,出了問題,對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當著其他人的面,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會引起他對你的排斥和反感。孩子聽到你披頭蓋臉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沒有面子,今後怎麼還能在同學們面前抬起頭來,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錯了或錯在哪裡。
  另一方面,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勢必要好好努力,通過學習成績說話。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好好引導,將孩子對自尊心的維護轉化為上進心,自信心。  
2.強烈的獨立意識
  到了初中以後,很多孩子不再願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單獨來做。這時候,父母要自願充當孩子的參謀,爭當綠葉。雖然,孩子年齡還小,缺乏處理問題的經驗。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要儘可能的提供給孩子自我展現的平台。很多家長,尤其是母親,總是怕孩子做不好,處處代勞。這樣,一方面會使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對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長也是極為不利的。  
3.容易受到壞的影響
13歲—16歲的孩子思維敏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壞的影響。所以作為父母要經常關注孩子的各種情況,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單純的、積極的成長空間。事實上,我們努力使孩子考入重點中學的實驗班,經過初中三年努力使孩子考入重點高中的實驗班,以致將來考入名牌大學。不僅僅是為了使孩子接受最優秀老師的指導,也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競爭環境。
綜合上面的特點,給家長們提供以下7點建議,以供參考:

1.避免公開的申斥
  孩子在十幾歲的年齡,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強。所以對孩子的教育盡量避免在公開場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師和同學的面前。  
2.身體力行,作出表率
比如孩子喜歡在做作業的時候看電視。為了改正孩子的這個壞習慣,那麼在孩子學習時,不僅不讓孩子看,家長也不看電視,避免孩子分心,這樣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3.避免盲目比較

切忌不要總是在孩子耳邊講,自己怎樣為他付出,拿自己小時候與他對比或拿別的孩子與他對比。這樣做,只能招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論事,具體的分析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埋怨和比較。 
4.與老師保持交流

多跟老師交流,隨時關注孩子的變化。但要跟孩子說明,自己只是關心他,願意幫助他解決問題。

5.引導孩子結交積極上進的朋友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除了父母和老師,朋友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問題,孩子不願意跟父母和老師交流,更願意與自己的朋友分享。一個好的朋友可以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健康的成長。 
6.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父母不能成為孩子學習的拐杖,遇到孩子不懂的問題,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引導他自己動腦思考,而不是完全代勞。 
7.孩子遇到困難,多鼓勵少責備
  孩子的成績下降的時候,一般自己已經很傷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為家長,應該表示關切,鼓勵他,幫助他樹立信心,幫助他具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切記不要因此責備孩子,否則孩子很可能會恐懼與你交流。

雖然說了那麼多具體的建議,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抱著一顆和孩子做朋友的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讓孩子也把你當朋友,好朋友之間交流起來自然順暢了。


我教初二生物。前兩天講到肝癌,有個天然嗨的男孩子,歡快大聲地說「我爸就是這病」。
這是一個多麼堅強樂觀的好孩子啊,我的聖母心一下被激發了?_?
昨天又去他們班,發現天然嗨竟然不在!我問班長怎麼回事,班長神秘地說「下課再說」。我的聖母心又一下被激發了?_?

結果。。。下課班長說:天然嗨和他爸吵架太嚴重,被班主任陪著去找學校的心理老師了。

肝癌?
沒這事兒!純屬發泄!


首先認同他們,也就是讓他們信任你,把你當自己人。
朋友關係不是我對你溫柔對你友善就可以建立。 一開始的說教談心真的很煩的,沒準會激怒他們從來帶來極端現象。影響這東西都是潛移默化的,一下子的是震撼,極端點就是震怒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慢慢來,慢慢來~


推薦閱讀:

TAG:家庭教育 | 溝通 | 青春期 | 叛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