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征服台灣後是如何在台灣推行剃髮易服的?

清朝征服台灣是在康熙年間、離多爾袞剃髮易服已經過去了好幾十年、征服台灣後清朝是如何在台灣推行剃髮易服的?推行是否順利?遭到了反抗嗎?


明鄭失敗之後,清廷強迫小朝廷的成員剃髮,後來逐漸推及平民,,比較順利,偶有零星反抗。

比較大的反抗還是有的,比如朱一貴起義,一度廢除了剃髮令。不過已經是多年以後了。

康熙年間,福建漳州人朱一貴,在台灣以養鴨為業,人稱鴨母王。後來發動反清復明,朱一貴自稱是明朝皇室後裔,被群眾擁戴為"中興王",並在台南登基、改國號"大明"。後來與部眾中的潮州人、客家人產生內訌,發生"閩粵械鬥",並在康熙多次鎮壓之下,最終失敗。

Ps:感謝萬能的谷歌


"清朝收復台灣是在康熙年間、離多爾袞剃髮易服已經過去了好幾十年、收復台灣後清朝是如何在台灣推行剃髮易服的?推行是否順利?遭到了反抗嗎?"

謝邀.在此我要說明的是,閣下問的這個問題實際上超出了我熟習的範圍.我的主攻方向是清代社會經濟,而且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博士生,不似導師那麼博學,所以只說一點自己的印象.他日查得或問得更好的信息,我會來補充.

先切題:台灣的剃髮易服實際上是有非常明顯的政治象徵意義的,主要針對的是鄭氏小朝廷,平民不是重點.

首先,說台灣的剃髮易服,就一定要先看清代統治者對剃髮易服這件事態度的變化,以及它背後,統治思路和方法的改變.
入關前後,多爾袞皇太極等人所具有的,是漁獵民族首領的視角.此時的他們對如何面對以及在日後統治一個農耕大國其實沒什麼概念,有一種很自然的"我的人雖然善戰,但是我們的數量只有你們的好幾百分之一,我們真的需要安全感"的潛在要求.因此,"先征服再說"是個很合乎他們出發點的態度.
既然要征服,那就是"我征,你服".怎麼才算服?剃髮易服,"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打上我的印記是"個好方式.因此最初的剃髮易服的確是高壓式的.
但這種高壓化的方式很迅速地被改變了.滿族統治集團的學習和適應能力是非常突出的,從順治帝開始,他們就意識到高壓政策的弊端,開始學習以這片土地更加熟悉也更能接受的方式來統治它,剃髮易服既成事實,又何必多找不自在?這方面只不過是統治方式轉變的表現之一罷了.
到康熙時候,國內的民族關係較之入關時,已經穩定緩和得多,康熙本人精通儒家思想文化,其性格也具有仁厚的一面.到這時,初入關時候那種慘烈的局面已經不可能再出現了.

其次要說說被收復的台灣.
我不知道「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是否就是題主問問題的起點...但這部電視劇確實是直接提到收復台灣的電視劇里影響最大的一部了,而它也顯然不能完全反映當時的情況,尤其是當時台灣的情況.
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的這段歷史,突出了施琅水師的作用,描繪了鄭氏小朝廷的一些行動(而且多數是影視劇情化的情節),借明珠之口揮舞了兩岸統一的政治大旗,但它沒有說出的是當時台灣民眾的構成:原住民很多,大量"生番",鄭氏的漢族小朝廷控制的實際上是台灣的一小部分區域,漢族平民數量並不多,而且大多數台灣漢民是更早就生活在台灣的,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政治觀念都有別於大陸上的漢人.
對這樣的平民階層來說,假如真表現得與入關時的大陸漢民一樣慷慨激昂視滿蒙為不共戴天之敵,反而會讓人奇怪.此時台灣的漢民,在比較懷柔的政策下,很容易被招撫------他們只是平民.
我不記得是在哪篇文章里看過了(不是自己研究方向的東西確實沒那麼敏感,我記憶中是正規的學術文章),說收復台灣以後,朝廷對台灣各種原住民的習俗,基本都是聽之任之的,至少在原住民範圍內不存在"剃髮易服".漢族的情況我並不了解,但假如有比較激烈的反抗,至少會有記載,可我從沒有見到過.反而是在研究我自己課題時,不斷見到康雍時期各類"台灣原住民輸誠納貢,皇帝批示徵收象徵性的貢賦即可"的上諭.比如下面這條:
"雍正二年,甲辰,二月,丁未.○浙閩總督覺羅滿保題奏:台灣鳳山縣加走山土官加率雷等,率領八社生番,傾心歸化.每社歲輸鹿皮五張,以代貢賦.下部知之."(《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16)
這個"加走山",位於台灣東北部海邊.剔除官樣文章的粉飾,實際上表明的無非是"台灣東北海岸的原住民在雍正二年被比較順利地納入了政治版圖"這麼一件事.
切題:當時的台灣漢族,統治集團自然是被收服了,平民階層大規模反抗應該是沒有的.

最後要說說題主所問的"推行是否順利".
我還是得重申一遍,我不了解台灣的漢族平民是否剃髮易服了,所以也對"推行是否順利"不了解.但我認為,這實際上取決於清統治者的動機,而且從動機看,康熙爺其實不太在乎.
收復台灣時"剃髮易服"的動機,與入關時一樣嗎?顯然不一樣.入關時,滿族雖作戰上節節勝利,但尚不知入關後到底有什麼在等待著自己,自己又當如何應對面前遼闊而未知的一切.而康熙二十年以後,大陸的形勢已經比較穩定了,此時要去台灣強推全民剃髮易服,怎麼可能呢,康熙又不傻,要收復台灣,重要的是大一統的政治意義.因此要收復,就必定是領土和人心一起收復.既然要人心,那就不可能以野蠻的方式.康熙要的效果是讓漢族的抵抗分子看看,"鄭氏也剃髮易服了","我們也完成了王土の大一統啦",這就夠了,那就自然是以招撫懷柔為主.台灣的漢族平民是不是剃髮?那真的不重要.順便說一句,近些年興起的新清史研究帶來了一個新視角:滿族統治者對於漢族地區和對蒙回藏疆等地區的統治思路和體制非常不同,是真正的"大一統前提下的因地制宜".能有這種視野的統治集團,是不會因為無關統治格局的小節而失大信於天下的.

所以綜合以上這些,康熙時雖然提出台灣必須"剃髮易服",但絕不可能是入關時那種野蠻的、強制性的、全民性的舉措,而是出於特定政治目的的,局部的舉措.

再次切題:
如何推行?局部的,上層的;
推行是否順利?看來是順利的;
遭到了反抗嗎?看來沒有,若有,也是鄭氏歸順以前或者以後很短時間內的小動作而已.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發生九子奪嫡?
康熙廟號聖祖,這個聖字在中國廟號史上是什麼地位?
如果雍正是不是合法繼位的,十四阿哥是不是本來更可能成為接班人?
康熙帝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康熙皇子都什麼下場?

TAG:歷史 | 台灣 | 清朝 | 康熙帝 | 剃髮易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