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王力的《古代漢語》自學入門文言?
按部就班學就好了。
一:第一、二兩冊。這裡面的文選字詞都是先秦的,是源頭,把這兩本書的內容弄懂了,三四冊自然就會了。
二:常用詞。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摳,把每一個意思的用法都要掌握,要在例句例文里看。
三:通論。常用詞是字面工夫,通論是理解字面的修養,要拿出學常用詞的勁兒來讀懂它。個人覺得王力老師的這套《古代漢語》的文選部分很適合自學,跟高中初中的文言文差不多,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至於常用詞,我是把它當做字典來查的,不過我更習慣用真正的字典,所以常用詞這方面,我是沒怎麼細看。至於通論方面,後來把這些話單獨攢成了一本書,好像是叫《中國古代文化》最新版的圖文並茂很不錯,不過挺貴的。我覺得這部分可以當做有趣的東西讀讀就好,不要強記。我學習古漢語主要還是靠多讀,韓愈的文章,個人覺得不錯,多讀讀,怎麼說呢,王力先生的這套《古代漢語》內容也有些陳舊了。很多觀點也受到時代影響。我跟著中文繫上課,他們用的就是這本書,但是講課的時候,老師經常說這個解釋不對,那個翻譯不對。。。。。。。
《古代漢語》里很多課文和初高中文言文相近,因此基本翻譯應該不存在問題。所以我覺得可以先看一、二冊的通論,了解一些古代漢語中的基本知識點,如通假字、異體字等。然後再結合前面的文選進行理解和鞏固。
而詩經後面的通論涉及到韻、中古音等比較深奧的知識,建議先多讀讀詩培養語感,然後再消化。我學習的感受是這一塊比較難記,畢竟和我們現在的語言習慣不太一樣。但深入看下去還覺得蠻有意思的。
最後,我覺得練習很重要!不練習根本不能檢測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
個人覺得最主要的是其中的文選部分,配合工具書基本上理解不成問題,先通讀再看其講解的部分。通讀的多了自然會有語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答題的人里入門的能有一個就不錯了。
不信讓他們把自己的答案翻譯成標準文言(先秦)
最近花了一些時間看《左傳》的經典篇目,憑著高中語文課上打下的童子功,基本算是「看得下去」。但離「看懂」差距很大。藉助注釋和工具書,一篇不到200字的小文,不說每個字詞都理解清楚,要看通順,就要花1個多小時。
(所以一些人說平常會把《左傳》《史記》這些著作放在床頭,每天偶爾翻翻。我不想刻意指摘,但如果沒有積累一定的功底,或者花必要的精力,想像看雜誌一樣輕鬆愜意地隨手翻翻,可能也真的只能是翻翻書頁了。最要命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囫圇吞棗下來好像懂了,實際上意思完全相反或者南轅北轍。)
當然,我們閱讀古文時並不是每個字詞都弄懂才可以看懂文章,就算一篇文章可以,遇到另一篇陌生的文章,又會有一些新的障礙。鄙人覺得閱讀古文的方法在於掌握好一些基本「要素」,其他不懂的可以像高中做閱讀理解一樣,上下文推理得來,這樣文章的大意我們就掌握了,一般也就夠了。何以為之?根據自己目前非常粗淺的一點閱讀的經驗,應重點抓住幾個「主要矛盾」。
對一些習以為常的字詞不要用白話文的習慣想當然
「以為」這兩個字連在一起,在兩千多年前的文學作品如《左傳》中就已經很常見了。比如「而以為戮」,「寡君之以為戮」,「以為戮」幾乎成為固定片語在《左傳》多個篇目中出現。但這裡的「以為」不是我們天天所用的「以為」,它是「把……當作」的意思,這裡的「戮」也是動詞活用為名詞,意為「殺戮的對象」,就是「把我作為殺戮的對象」。如果看到「以為」就立馬想到「我以為」,理解起來就會完全講不通,一個詞兒有時就直接決定了這篇文章你是否能看懂。
類似的字詞還有「也」「因」「於是」。在上古時候,「也」根本沒有現在「也」和「又」的意思,它主要是一個助詞和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者延宕語氣。如祁奚薦賢中「對曰『午也可』」,乍看之下好像在說,「午這個人也可以勝任」,實際是說「午可」,「午這個人可以勝任」。「因」字在上古沒有「因為」「因此」的意思,而是「憑藉」「依靠」或者「於是」「趁機」之意,比如「因而立之」。表達原因,一般文言文中是用判斷句、「是以」、「是故」或者「所+動詞」來代替,如「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於是」本義則是「在這個時候」「在這個事上」,近似於現在的「於是」。
適當掌握一些基本古代文化常識
就以謙稱和尊稱為例,古文中隨處可見。上古時候君主常以「寡人」「不榖」稱呼自我,而如果臣子對別國國君談論自己的國君一般用「寡君」表示,臣子對別國國君談論自己國家臣子則用「外臣」表示,還有對話時會稱呼對方位高權重者為「執事」等。再如,「吾子」「子」都可以表示「你」,但前者就比後者更親切一些。「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吾子勉之」,不了解「吾子」所蘊含的尊敬和關愛意味,對這些句子的理解就可能少一份味兒。還有其他一些約定俗成的說法,如軍事上的「中軍」「車右」「俘聝」「纍囚」,這些都是閱讀古文中會經常碰到的。
熟悉古文的行文習慣
不像現代漢語,在敘事說理時,往往為了追求邏輯嚴密,各種起承轉合關係都會專門用詞語點明或暗示。比如「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或者在敘事時會專門交代下背景,「前一天晚上他們一宿沒睡」之類。古文由於比較簡明,很多時候,它是勾勒式敘事,或者直接省掉了主語和賓語。省掉主語賓語算是好理解的。有的則直接在敘事的時候穿插些假設性的內容或倒敘的內容,但沒有詞語提示。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熟悉套路,靠上下文的連貫和串想,把這些省略掉的起承轉合和事件背景補充出來,理解作者的真實意圖。我發現,比之字詞句上的障礙,這種行文邏輯上古今差異可能需要更多的閱讀積累來「修彌」。
《齊晉鞌之戰》中寫逄丑父帶著齊軍逃避晉軍的追趕時,有這麼一段話「逄丑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掛於木而止。丑父寢於轏中,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傷而匿之,故不能推車而及。」這段話雖然在字句上並沒有太多障礙,但卻很難從意義上連貫起來。前面說丑父跟齊君換了位置,幫他掩護,然後車不小心掛到樹上而停止了。接下來又說丑父就寢時遇到了蛇,防禦蛇時受了傷,隱瞞沒有說出來自己的傷情。所以來不及推車被晉軍追上了。仔細推敲才知,丑父擊蛇受傷是頭天夜裡的事,但作者在描寫丑父幫齊軍趕車逃跑的過程中,冷不丁地穿插這一事情,一開始是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古文中類似這樣的「留白」或「穿插」有很多,需要在精準掌握相關字詞意思基礎上,結合上下文反覆揣摩。
多揣摩現代漢語中一些詞語尤其是成語中每個字的本義
上古距今雖有兩三千年歷史,很多字詞古今含義有了變化,但這種變化是呈正態分布。也即是說,古今含義完全一樣或者完全不一樣的字詞很少,絕大部分字詞都是古今含義有關聯。一些字詞的本義乃至一些文言文中的句法,還都保留到現在。比如「遇人不淑」,這個成語,可能用的人很多,意思也大致有個主觀感受,但要具體說出「淑」的意思,可能不一定說得準確。「淑」其實是「美好、善良」的意思。
(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qDilm7hURoQwLqf0C9aZ4w)
自學最大的壞處就是非常費時間。
最大的好處就是理解和記憶非常深刻,因為都是個人所悟。題主所問「運用王力的《古代漢語》自學入門文言」,我理解為:自己出於興趣,不是在大學上課,想通過王力的《古代漢語》這套書習得古文的基礎語法、辭彙、語音,還有古代文化常識,從而具備閱讀其它古文的初級能力。
「閱讀古文的初級能力」我指的是,能大略讀懂文章意思,隱約感受其中的情緒,還有就是不會一看到古文就覺得頭大。我覺得具備初級能力很明顯的一個主觀變化就是心裡不再畏懼文言文。
就如何學習古代漢語,王力先生在 1978 年 12 月 21 日廣西大學做過演講—— 王力:談談學習古代漢語。他提到:
1. 從三方面(語音、語法、辭彙)學習,以辭彙為主。
2. 建立歷史觀點。語言隨時代產生的大變化容易被注意,但小變化卻不易發覺,容易被忽略。要關注小變化。
3. 反對望文生義。不能擅自創造詞語的意義。
4. 感性理性結合,所以《古代漢語》的結構是文選、辭彙、通論(包含語法)為一章。主要是感性,念古文越多越好。多讀多記,這部分苦工少不了。
另外他還提到「學古文和寫文言文,這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他所說的學古代漢語,是為了讀懂古書,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
學古漢語不需要看教材也不需要專門學語法什麼的,拿本王力的《古漢語常用詞詞典》配著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啃下來就好了...《漢書》寫得那麼好,堅持下來古書讀下來自然不是問題,也可以讀《左傳》,用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
王力的《古代漢語》在同類書籍里還是比較權威的,而且所選篇目的難度也是循序漸進的,所以較適合學習及自學。
以下以第二冊第五單元墨子的《非攻》的學習過程為例。
開篇第一段第一句就是一個學習點。「墨子名翟(di二聲)」為什麼現在的人所有姓翟的都是念作zhai(二聲)了呢?從di到zhai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清代漢語學家錢大昕提出「古無舌上音」,這是一條漢語聲母演變規律,指在上古聲母系統中上只有"[d]"、"[t]"舌頭音聲母,只有「zhi」、「chi」、「shi」這組舌上音聲母。
而「古無舌上音」的「古」指的就是上古時期。在普遍認同的是把漢語發展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上古指的是是漢末前的時期,中古指魏晉到清朝,近代是清代到紅樓夢時期,現代指紅樓夢至今。
墨子是戰國人,處於上古時期,當時自然只有「d」、「t」這組舌頭音聲母,後語音不斷發展,就逐漸變化成了今天的「zhai」。至於為什麼是變成「zhai」,而不是「chai」其他的等等,在這裡就不贅述了,實在很難解釋清楚……
往下再啰嗦一下~民國時期有個叫「古史辯派」的學派,提出過 「 墨子可能是印度人 」這一觀點,此後又有餘秋雨對於這一觀點發表過論證的文章。原因大致有二,一為墨子皮膚黑嘛,華仔不是演過《墨攻》嗎,裡面的形象也是設計成皮膚偏黑、衣服粗糙的樣子;二為翟di(四聲),古為「狄」,意為外邦人嘛。
古史辯派的文章大概是找不到了的,感興趣的盆友可以看看余秋雨的文章哈~
天啦嚕~到這裡你已經看完了
……一個知識點。 很有耐心呀~
如果還有興趣的話,繼續吧
—————————————————————————
下面進入文章?
1?「今有一人,入人圓圃」
第一個「人」指人類,是物種範圍內的。第二個「人」指的是與「他人」相對的一個概念。(這個小點其實很簡單啦,但是我想強調的是 重視各種代稱,不要搞混)
「園圃」在古代作為兩個單音節詞「園」和「圃」分開使用,「園」為果園,「圃」為菜圃。
2?「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
書是繁體版的,字也都是繁體字。」衆」字拆分開來為:下面三個人,直立著頭頂重物在做體力活。這個字的本意是奴隸,當時奴隸的人口較之地主貴族那些階級而言是非常大的,後詞義擴大,逐漸發展成為「大家、人們」之意。
3?「至攘人犬豕雞豚者」
我們現在一般說「至於」,意為對、對於。這就有個問題了,為什麼從「至「變成了「至於」呢?有時可略,有時不可省,有時可省可不省,「於」在古代具體的用法和狀態又是什麼呢?
這個……有點麻煩 自己去找吧~
好啦,暫時講到這裡吧~
可能這篇回答不是題主想要的,但個人覺得吧,想學好《古代漢語》,絕不僅僅是看懂記住注釋,能翻譯出現代文而已,古人們大都涉獵廣泛,文史哲等兼通,他們的的文章還包含著很多哲理、思辨等,非常值得細細品讀,咀嚼。所以上面扣了一些看起來和了解文章本身看起來無關的文史常識~
如果有問題或其他的,歡迎提出 交流~
不要看白話注釋。
不要看白話注釋
不要看白話注釋
————————————————————————————————————————
一定要有字典
一定要有字典
一定要有古漢語字典
————————————————————————————————————————
一定要字斟句酌
虛實動靜要搞清楚
大小方圓要了解透徹
哦
你們學的可能是
句法,結構,用法之類……
————————————————————————————————————————
音韻學
文字學
句法學
為什麼那麼多人,單單推薦了一師叔?
1.系統化。
師叔在文革期間被迫害
然而還是不忘了每天鑽研
平反以後
每天伏案十個小時以上
不好意思,我做不到。
2.天才型努力選手
他學一門,整理一門,就是一門新學科
如果比較,舉例來說
單獨抽出來這個詩詞格律,他可能不如唐圭璋先生,或者吳丈蜀先生
然而他還會別的……甚至可以說,只是沒有那麼多事件繼續深入研究
請記住
我國古代漢語,王了一這三個字,就是大山。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諸君共勉。
個人建議還是多看,借著注釋看,看的多了自然就懂了,這是最有用的方法。如果能看完前四史,諸子百家,那麼文言文功底絕對相當牛逼了。
謝邀。蠻高興能遇到喜歡古代漢語的夥伴!嘻嘻。
學習古代漢語嘛,我個人覺得 王力先生的 古代漢語,是很不錯的經典。這部書所選的文本都是歷來膾炙人口的篇目,並且先生對其中一些內容還做出了相應的刪減,這實在提供了很多方便。
至於如何使用,其實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我認為,每一篇都需要認真的閱讀,然後結合注釋理解。先通讀一兩遍,自行理解在先,而後細緻入微地字句必較!稍有疑惑的話,這時候,字典大哥就派上用場啦!掌握了以後,便可以分析語法,有一些習慣用語,還有比較固定的句式,這需要自己先去揣摩,然後可以藉助工具書。
所謂 忖己之長,量力而行。不夠的地方,要耐下性子慢慢學。還是很有意思啦。
我們都是在期末用的白平版本的《古代漢語》,兩個星期就吃透了。
怎麼精通文言文我不知道,想入門的話,我還是建議借一套中學語文課本,再買一套薛金星教參。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英文稱得上是文辭優美?
※如何看待「作為文學家,魯迅的文筆很糟糕」的言論?
※怎樣理解魯迅的「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