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行業應該怎樣向印度寶萊塢學習?


談印度的電影,就如同談日本的動漫,都是自閉系統下的文化體系,不好說學習啥,更多得先更多了解人家到底是咋回事?距離看著跟這兩個國家挺近,其實人家真正獨到之處在哪裡,還真不見得曉得。

我補充一點:

印度電影的歌舞,應該是他們經歷歲月的檢驗,找到的最好的一種溝通方式。
因為印度種姓制度,方言又多,其實自身內部就有很多文化差異,但無論差異多大,語言有怎樣的隔閡,大家對歌舞的審美是趨同的。
寶萊塢就抓住這一點,通過電影放大,最後寶萊塢電影反倒對印度整個國家的穩定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其實,還是應該更多了解自己,挖掘中國電影自身的價值。
對中國電影的認識,還是要更大時間尺度來看,千萬不能認為過去十年的中國電影就代表中國電影了。
只有這樣反觀自身,或許有一天我們也能找到國產電影中的「印度歌舞」這樣通吃全國的表現形式,誰知道呢?


我看的印度片雖然不多,但知友們似乎對印度電影的理解還停留在大段歌舞的上世紀90年代的思路,定論又下得如飄柔般自信。我會在後面推薦一些近兩年的印度電影,各位看完電影再評論哈。

阿三電影就是贊,怎麼樣,你來咬我呀!

我們向印度學習的,就是他們現在學習的勁頭啊。且聽我慢慢分解:

印度電影市場現狀

2013年正值印度電影100年,其國內銀幕數量為13000塊(美國40000塊/中國去年底18000塊),每年生產1000部以上的電影(好萊塢的兩倍/中國的三倍),是全球電影產量最大的國家。雖然印度只有4%的人口會經常去電影院看電影,但2008年的觀影人次已達到33億,可見看電影可以算印度的全民娛樂項目。內地雖然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但觀影人次去年也只有5.73億,這還是在大幅增長的情況下(韓國觀影人次突破2億,對比人口數量請諸位感受一下)。

不過由於電影票價低廉,一般是2-4美元(估計還是城市電影院),寶萊塢佔印度電影票房收入的40%以上,但2011年的生產總值不過30億美元,遠遠低於好萊塢510億美元。不過孟買電影的投入產出比還是高於洛杉磯,當地電影平均150萬的製作成本遠遠低於好萊塢4770萬的製作成本,這還沒算上好萊塢巨額的營銷成本。

寶萊塢的發展

從2000年到《三傻大鬧寶萊塢》,我只看過《阿育王》、《寶萊塢生死戀》零星幾部片子,對印度片的印象停留在:好長,又要跳了……就像一本講故事圖畫書,人物漂亮,角色臉譜,二元對立,情感單薄又膚淺。動輒三小時雖然也能讓人看下去,但看完也沒有再翻看的慾望了。

但是這幾年印度電影真的讓你體會到一種奮起直追的可怕衝勁。新一代電影人試圖打破傳統的局限,盡量減少歌舞場面,或讓歌舞為故事服務,題材也不再局限於撒狗血的苦命鴛鴦了和亂七八糟的動作片。

這和一些列政策扶持以及印度影人渴望拓展海外市場脫不開關係。

在之前,商業運作的混亂、創作力量的匱乏、資本注入的落後牽制住了印度電影的發展,收益和觀眾數量不成正比,整個行業高度散亂。寶萊塢的不少電影都和黑社會、地下錢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非法渠道獲得的資金甚至高達40%。直到2000年,電影工業才被納入官方認可的產業範圍。2001年4月,印度工業發展銀行成為第一家為電影提供融資服務的銀行,終於讓拿繩命拍電影的工作者告別黑社會,有了合法的貸款的渠道。黑錢現象儘管沒有消失,但已經大幅減少。得到充足的資本,電影的創作自由也得到了保障。截止2001年,電影相關從業人員已達到600萬。

雖然看上去自產自銷的印度電影控制了95%的本土市場,但印度人其實也愛看好萊塢大片(只是佔據的屏幕少得可憐),從某種程度上,好萊塢的入侵反而刺激了印度的電影工業。新一代影人意識到,著眼於國內市場限制了電影的發展,他們迫切希望提高印度電影的水平。2000年後,隨著投資環境日趨成熟,製作理念的改變,印度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電影,在保持印度文化特色的同時改變根深蒂固的弊病,《印度往事》、《季風婚宴》在全球範圍內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力。

寶萊塢學好萊塢的腳步很快,他們參照好萊塢的模式,改變了原來的明星制(一個明星的片酬可能佔到總投資的40%),將重心轉向製作團隊。他們也在學習好萊塢的敘事、類型,不管是劇情還是人物刻畫,不再像過去平面得就像在翻圖畫書,通過翻拍和合拍也積累了許多創作經驗,接觸大量西方電影的新生代導演正試圖「師夷長技」來吸引全球的觀眾。海外留學也增加了人才的優勢,比如在美國留學的塔西姆·辛、米拉·奈爾、M·奈特·沙馬蘭都在好萊塢打拚出了天下。雖說寶萊塢依舊生產著大量粗製濫造、公式化的電影,但全新的題材和形式也在不斷湧現。

說到censorship,受到宗教的影響,印度也是個相當保守的國家,敏感點超多,像紀念印度電影100年的《孟買之音》裡面一個gay kiss,在十年前是沒法想像的。看看以下這段話好了,應該都能看懂,我就不翻譯了。

"We』re such a sensitive country. You wonder what the gov**nment is afraid of.... You want films out there that provoke and raise questions and say things that are uncomfortable.」 Akshat Verma

印度電影的海外拓展

印度電影的海外觀眾以鄰近南亞國家居多,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由於移民數量眾多,英、澳、美、加自然有不少的觀眾,甚至日、俄、德都奇怪的混入了寶萊塢粉絲。

《長尾理論》里提到了為什麼印度電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生活在美國的印度人在170萬左右,但在美國這個排外的電影市場,《印度往事》只能在兩家影院上映。在地理位置的限制下,觀眾分散等於沒觀眾。但隨和Netflix等在線DVD租賃服務的出現,原來的細分市場發生了變化,將部分被遺忘的作品從角落裡挖掘了出來。

看一下《時代》的報道,2013年,海外電影在美國本土的票房排行前十里,有六部亞洲電影,除了《一代宗師》以外,滿滿都是你們吐槽的印度片啊~~
Does Anyone in the U.S. Still Go to Foreign Films? Yes. Indians!

1. Instructions Not Included, $44.5 million (Mexico: Spanish)
2. Dhoom 3, $8 million (Indian: Hindi) 幻影車神:魔盜激情
3. The Grandmaster, $6.6 million (China: Mandarin) 一代宗師
4. Chennai Express, $5.3 million (India: Hindi) 金奈快車
5. Yeh Jawaani Hai Deewani, $3.8 million (India: Hindi) 那些年我們瘋狂的青春
6. Goliyon Ki Rasleela Ram-Leela, $2.7 million (India: Hindi) 彈雨里的愛情
7. The Gatekeepers, $2.4 million (Israel: Hebrew)
8. No, $2.3 million (Chile: Spanish)
9. Renoir, $2.2934 million (France: French)
10. Krrish 3, $2.2 million (India: Hindi) 印度超人3

裡面就看過《那些年我們瘋狂的青春》,雖然有些段落也挺俗氣,但看著真的能燃起來(相比之下,《致青春》除了no zuo no die和青春有半毛錢關係啊),其他幾部沒看過不好評價(看豆瓣評分似乎不用再去看了)。

印度電影海外票房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靠的也是移民社群產生的聚集效應,這些電影在印度社區的影院反覆播放,累積的收入都能超過不少美國獨立片。而且通過發行合作,印度電影在本土上映之後,你就能在世界各大城市買到或租賃到DVD。

在學習好萊塢的同時,印度電影也傳承了自身文化的特性,關注民眾的需求,題材貼近現實(我所謂的「接地氣」),熱門的電影里有不少是講述小人物的勵志故事。

以《三傻大鬧寶萊塢》為例,它在國內的票房是6000萬美元,海外票房達到2500萬美元,國外首周票房就達到400萬美元。而其對僵化教育體制的抨擊,讓電影在東亞地區掀起一股熱鬧。它成了第一部在香港影院正式上映的印度片,票房超過2210萬港元;在台灣的映期長達半年,超越《阿凡達》僅次於《侏羅紀公園》;國內就無需贅言了。電影在爛番茄的好評度達到92%,在韓國網站Naver評分為9.4,豆瓣評分為9.1(當然我個人覺得這部電影設計感比較強,評分有水分,但受眾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了)。可以說,印度電影在國際上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至於中國電影,先感動自己了再去感動世界吧。

引用一下《南方周末》對《三傻》導演拉吉庫馬爾·希拉尼(Rajkumar Hirani)的採訪。

南方周末:你怎樣評價現在印度電影的水準?

希拉尼:1950、1960年代有很多優秀的印度電影,質量下滑出現在1970、1980年代,俗套糟糕的愛情片和動作片大行其道。最主要是沒有好的劇本創作者。其次,當時電影院衛生糟糕,魚龍混雜,沒有空調,很多像我父母這樣的中產階級討厭進影院。當時去電影院的人對歌舞片、動作片的接受程度比較高,最近十年,印度出現了新影院,乾淨、環境好、票價高,重新把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吸引回去,好的電影繼而出現。

現在印度電影正經歷著最好的年代。我們有大量觀眾,有更多的影院,很多導演正在探索新的片型。有時候好導演會遇到一個爛時代,但是現在我們的導演一旦有了好故事,就拿得到投資,就能立刻拍片。


進入群眾喜聞樂見的推片環節,都是我近兩年看的

《午餐盒》
里!面!一!段!歌!舞!也!沒!有!這部片落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在印度國內震動還挺大的。不過私以為電影小清新得清湯寡水,除了快遞午餐盒傳紙條的創意和中年男性視角的愛情,就沒有亮點了。

《印式英語》
比起來我更喜歡女導演Gauri Shinde拍的這部電影,圍繞中年主婦因為不會英文受到家人嘲笑,由隔閡產生的危機感展開,主角是以導演母親為原型的,拍得情真意切淚點滿滿。嚴密完整的敘事加上衝突點的精心編排、溫情治癒的小幽默,看著真是為國產電影假大空的頑疾捉急。P.S. 女主那時已經48了,說好的殺豬刀呢。

《斷線人生》
只有一段歌舞,而且設置很合理。和《三傻》一樣也是以三個男人的友誼出發,不過這個印度合伙人的故事太比慘了,又是7.9級地震又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衝突,導演試圖把人的命運放入歷史的大格局,可是表達得太多反而模糊了焦點。攝影不錯再接再厲喲

《巴菲的奇妙命運》
乍看劇情似乎很爛俗,但看著實在太歡樂了,將誇張肢體動作的默片式幽默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出來,手風琴貫穿其中,簡直有一種《艾米麗》式的浪漫。

《偶滴神啊》
這部電影我在之前一個宗教電影的問答里提到過淺談和宗教有關的電影,想看懂需要一些背景文化知識 廢話不多說了,還是直接去看電影吧~

本來想再附贈一個印度勵志故事的,不過現在要出門啦,有空再更了。


2010年,中國電影年票房101億人民幣的時候,印度已經有了22億美元的票房了,印度當然有中國學習的地方,但是中國跟印度差別很大,不能一概而論,成功經驗更不能照搬,印度電影看似一股子「土鱉氣」其實細究起來還是很有講究的,至少人家的故事說的圓,中國拍商業電影總是端著文藝片的架子,不肯臉貼臉地靠近人民群眾,在這一點上印度電影就做的非常好。印度電影非常民俗化,人家的歌舞、民俗在電影裡面表現的相當透徹,也可能印度人民比較保守,對待好萊塢的東西還是覺得自己的文化才最好,所以印度的歌舞片一直沒有衰落,而且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歡。我總有一種感覺,中國人民不愛自己的文化,幾千年的東西,好像外國人更喜歡,反而是自己的不去珍惜。結果出現了美國人拿滿溢中國文化的《功夫熊貓》來砸中國的場子,悲哉~~


一、
印度電影,有一個核心力量,太值得中國電影看齊的。

那就是「方言市場」,又或者說,是「城市電影」「區域電影」

不要拍電影,總想著全國播映,它就是只在上海一個城市,說吳儂軟語,這市場也比台灣大,若是專心經營上海本地,一年像台灣一樣,上海市一年自產自銷四、五十部電影,那不是跟喝涼水一樣?

以印度電影為例,雖說有全國播放的企圖,但實質上還是紮根地方,所以,都會有數種不同語言版本。

這樣的電影,不但能商業,一樣能出大師。

像「薩耶吉地.雷」,他一輩子只在加爾各答拍電影,只拍加爾各答的方言。台灣的侯孝賢,楊德昌,哪一個不把雷奉為師承?從雷的身上,學習長鏡頭?(當然,他們也學習方言。沽嶺街的浙江話,還有悲情城市,尤其是後者,台灣上片時的宣傳,五十年來第一部台語電影……。)

只可惜,中國電影法令,不支持「方言電影」,所以,基本上,上面說了一通,都是白說。

二、
當然,說到寶萊塢,不能不說歌舞。

事實上,港台認真學過,而且還學了幾十年。君不見當年傳下的歌曲,比如鄧麗君,哪一條不是在電影中出現過?尤其是瓊瑤。最盛期時,台灣最牛b的導演叫劉家昌,他之所以牛b,正是因為他會寫歌。

庭院深深、一簾幽夢,很抱歉,就是他他寫的歌。如同寶萊塢一般,傳唱至今。

那時代的愛情電影,哪部沒有好聽的主題歌?哪部,沒有男女主角在沙攤跑步,迎面擁抱,還是慢動作?有的,都有的。

只是,電影導演書讀多了,看多了,不屑了。把寶萊塢當成屎。

我們的電影,再沒有歌謠了。


談學習談的太多了,學美國,學韓國,學印度。
我以為,目前的當務之急不是學習誰的電影,而是解決自身的問題。
類似足球,不是學巴西,學日韓,學西班牙的問題,是趕緊先把足協老大關進監獄的問題。
中國電影,學習誰也學不好,因為自身的問題太大。學習別人之前,先把自己的問題解決。
正如同要民主共和,皇帝先下龍庭。
電影要發展,要學習,先把政治指揮電影的格局拿下。


視頻封面【薇薇沁分享】印度版滿城盡帶黃金甲視頻


演員好好當演員,編劇好好當編劇,電影配樂好好做配樂。每當我看寶萊塢電影的時候都升起這樣的感慨,別以為那些歌舞好弄,人家都是好好練出來的,所以每次看印度電影都有一種看手藝的感覺(看日本電影也有這種感覺,尤其是80世代以前的演員,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而每次看本朝天價投資大片卻總有一種你電影學院畢業了么的疑問。香港電影以前也有這種雖然低成本,但是有手藝的感覺,這些年差很多了。電影和其他所有藝術門類一樣,你得先干好自己該乾的事情,試想一個連貫口都搞不定的相聲演員,你覺得一個所謂的「創意」能值幾個錢?哪怕他上台的時候配上奧運會開幕式級別的舞台特效?
所以,印度電影給中國電影最大的示範作用,是職業化。你在做文化人之前首先是個電影人,別以為自己什麼都行,什麼都能領悟,做藝術家也好,做大俗人也好,你大寫意也好,春宮圖也好,請先畫好雞蛋。在做到這一點之前,你還真怨不到審查什麼的,也還沒資格拿文化說事,無論是什麼傳統文化還是流行文化。


我姑且不說印度電影的情節,布景,立意深度,自身歌舞的特色,市場培養,觀影人數等等,就論帥哥美女就不一樣了。

印度頭號明星沙魯克汗和 女明星卡特里娜卡普

沙魯克汗和DIXIT

薩爾曼汗和卡特里娜卡夫

卡特里娜卡夫

Hrithik Roshan

再看印度的歌舞,你看明星一個個動作和旋律都是那麼的和諧,這個功底就完全不同,完全就是看的享受。
印度舞神:印度巨星Madhuri Dixit現場舞蹈秀
寶萊塢生死戀-季節變換帶來了雲彩
印度電影Devdas(2002)寶萊塢生死戀插曲 6_視頻在線觀看
印度電影Devdas(2002)寶萊塢生死戀插曲 8


個人覺得比好萊塢的男女明星一點都不差,吸引力極強,所以印度毫無好萊塢生存空間。印度的娛樂電影在南亞,中東,非洲,東南亞都有極大的市場。中國人口多,帥哥美女多,中國的娛樂也該和印度一樣稱霸東亞東南亞才是。
光是這些帥哥美女,你覺得是中國那些霸佔電影屏幕的人就可以比的嗎?想想中國電影最火的那些主角都是些什麼長相的?


我從去年開始迷上的印度電影,幾年前也看過&<寶萊塢機器人之戀&>&<印度超人&>。當時覺得很酷,不過那時候看電影不多,所以就沒有更多了解印度電影。直到去年,無意打開了一部叫&<雄獅&>的電影,瞬間燃了起來,別看男主其貌不揚,但是那個帥啊。然後又連續看了好幾部,可能我打開的方式很正確。分別看了 &<終極武器&>&<驚情諜變&>都沒有讓我失望。然後一發不可收拾,成了印度電影的鐵粉。
現在看了幾十部印度電影,當然也是爛片居多。但是印度電影可書可寫的,確實比中國多了去了。就算爛片,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印度電影的布景,特效,鏡頭,都給人不掉價的感覺。配樂也是恰到好處。
說到劇情,確實大多老套。在這個同質化的時代,別出生意有多難。關鍵人家故事圓的好啊。印度電影通常是大雜燴,愛情,親情,科幻,黑幫,腐敗,民主都能一鍋煮,完美連貫起來。雖然印度電影普遍時間長,不過卻並不拖沓,反覺得會意猶未盡。
說印度電影開掛,這明明是優點啊。美國人一個人幹掉外星艦隊就不是開掛了?根本就是對弱國歧視的強國心態。印度可能樣樣不如中國,但電影可以甩中國八條街。個人而言,涉獵比較廣,什麼冷門看什麼,印尼,越南,馬來西亞電影都看過。看印度電影最初也是好奇心。然後,我本來不愛看電影,是印度電影讓我一整天可以坐在電腦前。還第一次這麼迷一個國家的電影。
就印度電影開掛的特效,怎麼違反物理常識就怎麼來,腦洞天馬行空。觀眾看著歡樂就算值了。別一副中產階級不屑的心態。國產這麼玩,我也願意花錢。印度電影我充分見識了印度人民的想像力,創造力。
還有布景,角度,要恢弘有多恢弘,要多美就有多美。還有題材具有國際視野,遍觀中國包括整個東亞電影,格局都走不出亞洲。外國場景,也拍得跟中國小衚衕差不多。也可能文化差異,東方文化的內斂,也就只能東方自己消化。要說印度電影,既有西方文化,又有印度文化。傳統與現代毫不違和。
再說說,印度電影的歌舞。印度電影通常以歌舞來代替主人公的情緒,情感。不會像東方電影一樣,長篇複雜的處理感情的細節,愛情來的很快就像龍捲風。這讓印度電影的愛情有點像童話或者寓言,雖然感覺不合理,但是表現得卻很感人。轉折很快,但並不感覺突兀。
印度歌舞MV個人感覺成本好高啊,可能是印度電影花錢最多的環節。特效一流,風景優美,服飾精緻,要剪切無數個鏡頭。要說音樂,對印度史詩電影的音樂感覺有點不耐煩,不過,印度音樂也不全然如此。有很多現代流行的風格,看完電影第一件事當然是去聽原聲了。
印度電影年產很高,當然絕大多數是爛片。我中途棄片的很多。儘管有很多狗血情節,但我也不得不服,印度電影的認真,一個爛片尚且可以做到精美特效,完美布景。中國電影所謂大片掛羊頭賣狗肉的就太多了。
印度電影少有白面小生,男主角大多是實力派的老角色,要不是演技,我才不覺得帥。不過女星卻是美女如雲。
喜歡印度電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真實,你可以看到印度真實的一面,以及電影所謂寄予的希望。印度的宗教問題,腐敗問題,環境問題,種姓制度,都能赤裸裸毫無保留的真實展現。絕對沒有面子工程。我感覺印度電影,並不純粹是商業化的,而是在引導人的三觀。跟中國電影「現實與無奈」不同。印度電影,在抨擊惡和引導善。
印度電影已經實現了崛起,印度又還有多遠。

推薦電影&<雄獅&>&<雄獅歸來2&>&<鬼納特歸來&>&<寶萊塢機器人之戀&>&<三傻&>&&<我的神啊&>&<未知死亡&>&<我醜陋的真相&>&<終極武器&>&<驚情諜變&>


1、印度歌舞——怎麼把自己特色性的東西融入電影里
說到印度電影的話,一般人就是2個感想,一個就是時間好長,一般都是2-3個小時的,另外一個就是那群阿三怎麼演著演著就跳起來了?
印度電影發展的很快,而且印度人們對於電影真的是很執著,定期會去看電影,支持他們喜歡的電影明星,演員很多也都是有舞蹈基礎,基本上可以跟著音樂跳一跳對他們來說沒壓力,倒是唱歌的話,很多都是對對口型的。
這裡要說的,並不是讓中國的演員去學習印度演員跳舞,去對嘴型唱歌,而是想說,中國電影在向好萊塢進軍的時候,能不能融入一些中國電影特色的東西,用那種特色的東西去打動外國人?就像是印度的歌舞一樣,比如儒釋道文化,比如旗袍漢服,比如京劇越劇。
2、表現主題,讓人看完電影之後,會有所獲得
我看到印度電影不多,但是看了很多阿米爾汗的電影,也看了我的名字叫汗,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類片子,感覺很多片子,就是需要有所表達的,可以是情感表達,可以是針砭時弊,可以是有所抨擊反抗現實,但是不管什麼,都表現了一個主題,那是導演說想要表達給觀眾的。
在看看中國電影院的片子,就不說小時代是個什麼鬼了,就是老謀子的滿城盡帶黃金甲也是2333好么,中國的導演都會講故事,卻講不出發人深省,讓人反思的好故事。
對比一下,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的是,看後讓人驚嘆的好片子了。
3、emotion
阿米爾汗在接受幻影3的採訪時,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emotion,其實看阿米爾汗的很多電影,會發現他對情感的表達真的抓的很徹底。《孟買日記》是印度難得的一部小清新的電影,裡面講了4個人,一個因為窮困的家庭而嫁來孟買卻因為丈夫出軌最後自殺的女人,一個離異里妻子去了悉尼的畫家,一個攝影愛好者,以及一個生活在底層的印度洗衣工,除了表現社會階層外,人物情感的表現,在裡面起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劇情推進的作用。我很喜歡梁朝偉和張曼玉的《花樣年華》,除了因為喜歡兩個人的顏,另外一個影響我去喜歡這部劇的是裡面老上海的那種情感的涌動,若有似無。


印度的電影零星看過,印象最深刻當屬於《三傻大鬧寶萊塢》(前面也有知友提到),《地球上的星星》。
單從這兩部電影來說,充滿的是對現實的思考還有滿滿的誠意。
個人感覺國內電影精品比較少,充足的資金,再拉幾個明星組個陣容,隨便拍一下,都能騙票房了。
相比之下,我們少的不是資金和技術,而是深入思考和對觀眾的誠意。


我覺得寶萊塢比較牛逼的一點,就是在印度這種國家,毫不掩飾的批判各教神棍,然後捎帶……


請允許我跑下題,吐槽一下。我有好幾年不看中國電影了。實在是不爽。有好多片子,老是用那麼幾個演員。也不考慮一下演員與角色是否合適。特別要吐槽一下女演員,苗條、尖下巴、小長臉、大眼睛什麼的,都特么一個模子里出來的。一點特色也沒有。進幾年媒體老是在那吹女神呀什麼的,靠,老子在大街上隨眼一掃描,都能捕捉到一大把漂亮妹子,要特色有特色,要身材又身材。顏值爆表的有木有?老看到一些女明星,身材瘦得那麼80,90斤。拍照的時候故意拱一下或者撅一下屁股,就說什麼美臀呀什麼的。卧槽!當我們是傻子嗎?尼瑪日本老師們完全都可以秒殺。表演風格也特么不給力,老是故意渲染氣氛。要是拿個獎特么都吹上天了,我特么都不知道她演過什麼經典角色。。。。。。要吐槽,我都懶得打字。卧槽,哎呦,卧槽。這尼瑪還怎麼讓我支持國產哇,卧槽。老拍些無病呻吟的場面。卧槽!


大家都說監管是主要的原因,導致中國電影的不行,其實是美國電影的過分強大,導致我們的電影蒼白無力,不僅僅是中國。

為什麼美國能有那麼多創新,那麼多好電影,這一點我們不得不佩服美國的教育制度。 在西方國家,小孩在1-10年級學習的東西很少,他們有大量的時間去干自己喜歡的事情。前段時間,我以志願者的身份參加了一個西方的5-8年級學生的夏令營,雖然時間只有八天時間,但是給我帶來了巨大的震驚。 哪些小孩子,去一個離市區有幾百公里的一個營地,在哪裡沒有輔導班,沒有各種名師,只是一些負責人,志願者 和一些9-11年級學生的領導力項目(就是讓那些高年級的學生帶領小學生沒如何玩,其實他們之間的年齡差距不大,但是我感覺他們能學到好多東西) 小孩子的活動有很多 有游泳 射箭 山地自行車 籃球 足球 橄欖球 羽毛球 獨木舟 皮划艇 手工(木工 陶工 以及製造很多漂亮的小飾品 娃娃 女孩特別喜歡)畫畫, 音樂 ,多媒體處理 等等。 每天除了這些活動可以自由選擇外,還會有篝火晚會(哪些學生們自己創造了很多有趣的節目), 去小島上去燒烤。

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我的課餘時間去過人家的高中聽過課,任何一個題目都沒有標準的答案,每一個答案,你只要給出你的原因,哪怕是錯的也會得到鼓勵。這邊的學生在選擇大學科目時, 主要是基於愛好,他們喜歡什麼就學習什麼。我認識的朋友有學習戲劇的,數學的, 體育研究的。 反過來看那些商科 工程很大一部分是中國人。

一個愛好電影的人,在高中選修藝術表演方面的課程(西方國家的高中可以選擇我們很多大學的課程 電腦 戲劇 經濟 會計 資料庫 等等),到了大學學習他想學的專業,一個有著夢想的人,一輩子又有機會去實現他的夢想,他不成功很難。在他的電影里你可以看到奇思妙想,同時也可以看到先進的電影拍攝功底和技術。 所以他們的電影和美劇可以征服全世界。

我們中國想拍出好的電影,向寶萊塢學習,用處不大,反過來應該對自己教育理念和制度的反思。電影其實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象徵之一,那天我們的教育強大了,必然會帶了我們想要的一切美好的變革。

最後加一句,在外國教師的工資是很好的,很多名校的碩士畢業生是公立高中招聘老師的最低標準,反過來看我們中國,有本事的人有幾個願意去從事基礎教育行業。 我見過一些人,說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怎麼辦,考個教師職格證去當老師去。這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取消光腚的審查就行了


補充幾點,很多印度電影中少不了歌舞,有很多電影已經把歌舞很順暢的融合進去了不會有太突兀的感覺,比如說前面推片中的three idiots三傻,Ghajini未知死,Aamir Khan就是很帥啊有沒有,Ghajini多年前看的前段時間重溫了一遍還是戳中淚點,俊男美女劇情好。然後即使是一些劇情一般 的電影,有的配樂真心好啊真心好,光聽音樂就很回味,比如說早先看的第一部印度電影Yuvvraaj,劇情講富家三兄弟內鬥,劇情看著看著掀桌在講咩啊但是音樂超好聽啊,俊男美女編曲好,編曲大師A.R.Rahman,據說得過很多國際獎項未考證,不過絕對是大師級好聽,ost都拿來當音樂聽,配上俊男美女載歌載舞歌舞段都可以是個mv。印度電影看的不多,以前有機會在院線看的時候看過一些,現在沒機會了也就不太看了,最近關注了些還沒看但是覺得還不錯的片子。國內也有很多很好的電影,只是近年來在院線上的國內片看了幾部,總感覺something wrong錢打水漂了,所以現在基本去影院都是看好萊塢大片打發時間,翻些經典的中文片在家看才是正道。


微微推薦幾部沒有/極少歌舞的片子吧,數據啥的我也不會擺

加油印度(體育勵志類)

black(感人至深類)

rang de basanti(發人深省類)

地球上的星星(輕鬆的深沉類)

未知死亡(霸道總裁愛上我+記憶碎片類)

我的名字叫汗(阿甘類)

印式英語(確實不錯類)

印度往事(歷史傳記類)

紐約(警匪類)

時尚(撕逼現代宮斗類)

paa(父子情深類)

情字路上真愛永存【好吧這個有歌舞,不過裡面有那首最出名的「女友嫁人了新郎不是我」(不知道誰有才翻譯成這個名字)】

dostana(色彩繽紛類)

swades故土(現代傳統碰撞類)


苦情愛侶類的就太多了不推薦了,先佔位,有需求的話再上圖吧


學不了,演員沒問題,導演和編劇太爛,名導尤其爛。

觀眾已經騰籠換鳥,電影人也早該換了。


開放,自由,知識產權保護,競爭激烈,政府很少干涉,以法治國


中國電影有一個很大的悲哀,就是毫無國際視野可言,這就導致了為什麼中國國內人看外國電影中有中國人會覺得尷尬,看國外演員來中國拍電影會覺得莫名的不舒服。


推薦閱讀:

印度電影有沒有類似中國說的「主旋律」的特徵?印度院線放映的電影通常宣揚什麼價值觀?

TAG:電影 | 寶萊塢 | 印度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