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日本的很多地名比中國的聽起來有味道?
不管是音譯的還是其他什麼方式,為什麼譯成中文聽起來就是覺得很有感覺,這是出於對異國文化的景仰造成的心理原因嗎?
還是這些字從客觀上來說就是比中國的地名有魅力?
-------------------------------------------------------------------------------
全樣本行政區劃對比行政區劃,誰也別搞雙標亂改!
【日本】
北海道、青森縣、岩手縣、宮城縣、秋田縣、山形縣、福島縣、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埼玉縣、千葉縣、東京都、神奈川縣、新潟縣、富山縣、石川縣、福井縣、山梨縣、長野縣、岐阜縣、靜岡縣、愛知縣、三重縣、滋賀縣、京都府、大阪府、兵庫縣、奈良縣、和歌山縣、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德島縣、香川縣、愛媛縣、高知縣、福岡縣、佐賀縣、長崎縣、熊本縣、大分縣、宮崎縣、鹿兒島縣、沖繩縣
日本城市大全_百度知道
【中國】
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香港、澳門、台灣、北京、重慶、上海、天津
地級市_百度百科
另:同樣命名為南陽市,是否日本的南陽市比中國、韓國、朝鮮等其他東亞國家的南陽市聽起來有味道?
南京的地名就非常好聽啊。
棲霞,建鄴,玄武,白下,秦淮。
一枝園,二板橋,三省里,四聖堂,五間廳,六度庵,七橋瓮,八步溝,九蓮塘,十字街。
東箭道,南捕廳,西流灣,北極閣,中農里。
琅琊路,秣陵路,莫愁路。
成賢街,漢府街,戶部街。
靜海寺,蔣王廟,朝天宮。
四牌樓,王府巷,水佐營。
烏衣巷,桃葉渡,龍蟠里。
夫子廟,長干里,孝陵衛。
雨花台,虎踞關,明瓦廊。
===============================
補充自評論區:
仙林,馬群。
大方巷,抄紙巷。
燕子磯,苜蓿園。
三山街,丹鳳街。
大思古巷,小思古巷。
東大影壁,西大影壁。
天印大道,龍眠大道。
進香河路,應天大街。
講點理論層面的。
陌生的地名延長了人的感受時間,從而使人增加了對這個地名的審美感知。熟悉的地名則跳過了這個階段,沒有審美過程。
文學理論中有個術語叫做「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學派提出來的。他們認為,文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緣於「陌生化」這個概念。
陌生化理論認為,人們往往會對身邊的、眼前的東西習以為常故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但是對於那些少見的、另類的、與常理有背離的表達方式,卻往往感到美妙和新奇。文學的功能就是使人們已經習慣化、自動化了的感知力恢復到新奇狀態。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那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解釋一下日本的地名取名,日本一種地名取名是用和音,比如「名古屋」這個名字,「名古屋」仨字是後來日本人學會了漢字附上的,這個詞的讀音代表的意思有「崩壞的濕地」與「平和之地」兩個說法,無論哪一個都跟漢字完全無關。相似的還有「大和」的意思是「山地」,如果沒有漢字,真是非常難看的地名的。另一種地名是用漢字表意直接取得,當然這裡也分讀音是讀和音還是直接漢音了,很好的例子就是「橫濱」意為「東西向的海岸」這就是拿漢字取名再用和音讀作「Yokohama」,而「東京」意為「東邊的首都」讀作漢音的「Tokyo」。其實很多情況日本人跟中國人取地名的思維一樣,譬如東京的一個地方叫「六本木」,聽起來高大上有沒有,其實意思是「六棵樹」,對照一下我大北京的「五棵松」,只不過用了我們棄用的量詞「本」和被樹替代了的名詞「木」而已,而在日本這倆詞都是常用詞,你可以想像日本人看「六本木」就跟中國人看「五棵松」一樣,並無太大美感。
其實我一直有個想法,希望將日本和中國的地名可以做一個歸類,將意思相近的比對一下。現在拍腦袋能想出來的有,「江戶」對「上海」,「六本木」對「五棵松」,「左京區」「右京區」對「東城區」「西城區」,「浦安」對「海淀」,「新宿」對「新鄉」,「八王子」對「八王墳」XD,「富士見」對「望京」,甚至有更絕的,上次在東京搭地鐵來到一站叫「三原橋」頓時熱淚盈眶,好像回到了北京的「三元橋」。
作者:被護帝
鏈接:為什麼總覺得日本的很多地名比中國的聽起來有味道? - 被護帝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更新:解釋一下「大和」的語源。維基的解釋貼在下邊,漢字這麼多,多多少少能看懂吧。
「やまと」の語源は諸説ある。
- 山のふもと(?倭參照)
- 山に囲まれた地域であるからと言う説
- この地域を拠點としたヤマト王権が元々「やまと」と言う地域に発祥したためとする説
- 「やまと」は元は「山門」であり山に神が宿ると見なす自然信仰の拠點であった地名が國名に転じたとする説
- 「やまと」は元は「山跡」とする説。
- 三輪山から山東(やまとう)を中心に発展したためとする説
- 邪馬台國の「やまたい」が「やまと」に変化したとする説
- 「やまと」は元は溫和?平和な所を意味する「やはと」、「やわと」であり、「しきしま(磯城島)のやはと」から転訛して「やまと」となり、後に「しきしま」がやまとの枕詞となったとする説。
- アイヌ語で、「ヤ」は接頭語、「マト」は讃稱で、高貴を意味する「ムチ」や祥瑞を意味する「ミツ」等と同根の語とする説。
- ヘブライ語で「ヤ?ウマト」=「神の民」とする説(?日ユ同祖論參照)
這裡不談語源,只談日本人聽到這詞的聯想,大多是「山の処」「山の人」,反正離不開個山,因為yama這個發音,在日語里除了山,也沒別的意思了,而yamato這詞是在漢字傳入前就有了的,不可能是先有「邪馬台」仨漢字,再有yamato這個讀音。
題主你好,知乎首答就給你這道題了。
因為3年前,我曾對舍友問過同樣的問題。
正式開答前,我想把話題稍微扯遠一點,回到7年前我問蒙古語老師的一個問題:
為什麼同樣是漢語譯名,我們古代翻譯的蒙古人名不如歐美人名那麼優美?
舉例,元朝的大斷事官名叫失吉忽禿忽。
這位大叔是我在蒙古歷史上挺喜愛的人物之一(他的名言:不要因為恐懼而招認)。但第一次看到這名字我就不禁皺眉:這是啥啊,都失「吉」了還「忽禿忽」,禿你妹啊禿。
不明就裡者目擊此名,心中多半油然而生出一個謝頂大叔的形象。
事實上,按照他的蒙文念法(Шихихутаг),更準確的音譯是希赫霍圖格。
怎麼樣,名字一換,浮現在你眼前的是不是就從某街頭大叔成了滿頭銀髮的睿智長者?
因此對於這個問題,老師的回答是:
1、蒙古語多為閉音節單詞(以輔音字母結尾)而少開音節單詞(以母音字母結尾)。而人們感覺上,閉音節詞不如開音節詞好聽。這個論點合理與否,大家可以自己試試。
2、游牧民族和漢民族的長期紛爭,讓我們在歷史上有意用了一些不好的字眼。而歐美譯名大都源於近代,出於對西方先進的景仰,翻譯家們選擇了美,英,德,法這樣的漢字。其實,美國最早在《海錄》中的譯名是「咩哩干」,也足夠笑噴一桌。
書歸正題,那麼為什麼日語地名好像聽起來比中國的有味道呢?
首先還是說發音,日語幾乎都是開音節單詞,發尾音時聲帶振動,嘴唇張開,氣流不受發音器官的阻礙,非常適合——賣萌。
題主的問題主要是針對漢字,那麼接著說:
1、日本現存古地名多,比如京都、奈良、仙台、神戶,因此給今人感覺的歷史厚度相對足一些。
而中國現在地名的年齡參差不齊,很多名字是建國後才改的。
你說:我坐車從西安到南京。這是大白話。
李白說:我驅車從長安至金陵。在當時也是大白話,但今天看是不是文縐縐了不少。(純舉例,請不用糾結長安、金陵、李白三者不在同一時期)
日本地名就是佔了這個便宜。
所以,他們新一點的地名同樣有歷史厚度下降的問題。
譬如東京和其古稱江戶,山梨縣和其古稱甲斐國,長野縣和其古稱信濃國,都稍遜風雅。
再比如日本的常見地名「X津」「XX川」,現在聽起來挺有文化,其實我們古代對渡口、河流也這麼叫,只是現在用的少了。
2、比較對象的採樣率不同。對一般人來說,對本國的地名所知要多於外國,而所謂好名字的佔比一般是低的。基數越大,我們所知道的普通名字就會越多,因此造成了平庸的印象。如果多看一點日本地名,平常的也有很多。所以暫不論日本地名比中國地名有味道這個命題本身的對錯,如果僅以個例對比得出結論本身就會以偏概全。
3、異國文化的吸引。首先@陳柏齡提到的陌生化理論我很贊同,人們往往會對身邊的、眼前的東西習以為常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但是對於那些少見的、另類的、與常理有背離的表達方式,卻往往感到美妙和新奇。
其次,據我的觀察,覺得日本地名好聽的人在這之前或多或少已經對日本文化有了好感,由此產生了暈輪效應。
比如札幌這個地名,兩個漢字恰巧是我們不太常用的,單獨拆開能準確說出其意思的國人恐怕並不多。因此這一組合給了人們不少新鮮感,感覺日本人真是有文化啊。其實此地名源於當地土著阿伊努語,是用日語發音拼讀後,再找了兩個和式漢字寫出來,光看漢字是沒什麼實際意義的。因此我發現,對日本沒有多少好感的人,都覺得這名字沒啥,有好感的卻大多說有底蘊好聽。這已經不屬於語言學問題,而是心理學了。
那麼日本文化又有什麼特質呢?
清譎。這是我若干年前瞎編出的一個詞,自覺貼切,大約就是清幽淡雅中帶了一點詭異的味道。
日本地名的用字也隱約有這種味道,而這種氣質,應該也會吸引不少人吧。
最後再多扯一句,雖然我不喜歡打愛國主義牌說教,但還是推薦大家(包括我自己)多去了解祖國的山川地名。
如果不是因為意外,我可能至今還不知道雅安,不知道玉樹。我看完知友們答案最高興的是,知道了原來華夏土地上還有那麼多美麗的地名。
曾經有個對中國有些好感學過兩天中文的日本同事對我說,很喜歡中國人經常回答時說的「好」字,比如:
妻:出門的時候別忘了把垃圾帶下去啊!
夫:好
問他為什麼呢?因為日語動詞「好む(このむ)」是中文喜愛,喜好的意思。在那個日本人看來,上面的對話被腦補成了:
妻:出門的時候別忘了把垃圾帶下去啊!
夫:我喜歡你的這個主意,所以我決定按你說的做
這比日語的はい、うん之流含蓄優雅好大上無數倍逼格爆棚啊簡直。
。。って彼はかってに思い込んでしまってるわけです。
尼瑪中國人說話誰想這麼多啊。
我說,其實也不是所有人都用「好」,比如我可能更多地用「成」。
他回答這個字就更妙了呀。日語「成る(なる)」是「自然地成為」的意思,上面的對話又被腦補成:
妻:出門的時候別忘了把垃圾帶下去啊!
夫:你的主意太對了,它一定會自然而然地實現的。(就算我不扔這垃圾,也會有人搶著去扔,因為太正確)
當時無語,放棄了向這個對中國抱有好感的日本人做無用的抵抗。
同時也細思恐極,不知其他93%討厭中國的日本人如何腦補中國的文字。
啊,忘了題主的問題是什麼了,退回去看看。靠,草稿怎麼沒保存。。。中間階層的惡趣味,這一階層喜歡談論和消費帶有一定疏離感的事物,來顯示自身與底層的不同。當中間階層在社交的時候,這一趨勢會更加明顯,而且還會製造出一種對底層的鄙視鏈來獲得群體滿足感。
具體到語言學上,中間階層在社交的時候,更關係某些名字的「能指」而不是「所指」,通俗地說,他們只關心字面意思,而絕不會去做考據真實情況。
譬如「合肥」,中間階層往往會從「肥」字上看出不好的意味來,進而鄙視這個名詞。因為肥胖被認為是底層上段的特徵,底層上段往往被定義為消費得起過量的食物,卻因為工作繁忙而無暇鍛煉、或是消費不起健身服務的人。其實「合肥」的來源和肥胖無關,而是指東淝河和南淝河的交匯處。對照一下日本的地名「名古屋」,中間階層會想像成「古代名人的舊居小屋」之類浪漫主義的色彩,卻罔顧這個外國地名並不能以中文字面意思的拼合來理解。
臨湘 漣源 汨羅 津市 醴陵 沅江 常寧 湘鄉 湘陰 臨澧 沅陵 漵浦 辰溪 茶陵 瀘溪 花垣
摘了幾個湖南的縣的名字,
多好聽啊(陶醉)
我國:航母名字叫遼寧號,好土啊
老外:Silence space 廣域靜默號 三體感撲面而來酷斃了簡直
我國:最新的超級電腦名字叫神威,好土啊
老外:power of god 去死吧你們這群共產主義無神論者!
我國:北京不好聽,北平多有歷史感
老外:Capital of north 北裂境之都 為何中國城市名字這麼炸裂
續一;
我國:雲南 西南好沒存在的一個省呀
老外:south of the cloud 彩雲之南 帝國邊境的天空之城
我國:解放路 每個城市都有一個解放路,最老最舊的路,土的掉渣啊
老外:Liberation street 自從當年獲得自由之後,那一代理想主義者將自由的信念灑到了帝國每個角落。也許後來的繼承者們忘記了初衷,但每個城市的每一條街,都在時刻提醒著所有的人民,這個國家的最初理想為何,以及帝國為何而存在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真TMD酷斃了,這才是男人的浪漫
一覺醒來發現一年前的答案突然瘋狂被評論,一看原來是男神點贊了~
這個答案的姐妹答案,你在生活中用過最高端的物理知識是什麼?
以及最新文章:雙十一我不要紅包也不要優惠劵,你就給我簡單點全場五折
熟悉的地方無風景,熟悉的名字不洋氣。
對每個人都一樣。
比如,日本【喜多方】和中國【重慶】。
中文字面的意思非常相近,換了和說法之後,你會覺得耳目一新。
再比如,大家吐槽最多的寶雞,其實日本也有大量類似的動物地名。
野生動物的有熊本,鶴崗;
家畜有犬山,馬池。
都是你因為沒聽過而覺得日本的更好。
其實,名字一生疏基本上就立刻洋氣起來。
很多中國地名,因為名字很少見也特有味道。
說幾個你感受一下
盱眙,諸暨,仙桃,麟游,禮泉,米脂,扶余,撫遠。
而中國知名的城市,其實名字非常美,因為你聽得多了,也選擇性的無視了。
比如,
昆明,聽著就陽光普照。
寧波,閉上眼是不是如泛舟水上。
天津,人界與天界的渡口。(原意是「天子渡津」的意思)。
酒泉,這不是極樂世界的產物么。
桂林,聞到花香了么。
咸寧,歲月靜好萬物安寧。
合肥,南北淝水相合之地。(水為生靈之始,你不喜歡的這個名字反而是豐饒之地的象徵。)
還有同學覺得古代的地名就是比現代的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其實也是個誤區。
就說首都吧;
洛陽,好聽么?其實就是洛水北邊。類似的很多,咸陽,漢陽,淮陰等等,古代城市基本上都是沿河而建,然後就用河+方位命名。這是最土的命名法。
許都,好聽么?其實就是在許氏部族的那塊地上定的都,和石家莊其實一個意思。
還有長安,建業,盛樂,好聽么?寓意很美好。但是仔細想想古代能用的好詞而就那麼幾個,什麼安、平、盛、樂、昌之類的,擱現在就是幸福、快樂、歲月靜好,在古代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
至於今天的北京,和古代的東京、南京、西都、上京、盛京基本沒什麼區別。
反正地名這事兒,越少見越是給人神秘感,這種神秘感帶來很多想像。
其實就是不明覺厲的神聖感作怪。
PS:人名其實也是一樣。
我們老覺得古人名字有文化,不過是我們現在很少用而已。
比如辛棄疾,名字有文化吧。其實是學的霍去病。在那個時代這個路數的名字很多,基本上類似於現在的X路線,X計劃,X方針。
至於名字里有個壽,齡,鶴之類的,比如房玄齡,蒲松齡,宋慶齡什麼的,在以前就跟現在的劉曉明張曉亮李曉強的級別。
因為現在用的少,反而覺得特有文化了。
=======================
鑒於回復里很多小夥伴指正,「中國的古人更有文化,現代人把地名改的很慘」。
我只想說:多讀書,多看知乎,少拿互聯網段子當知識。
他們提及的主要幾個地方,應該是來源於這個帖子
全國各地那些被改過的地名,笑噴……
雖然我是反對細節考據的,但是地名這件事,大家還是需要有一個求真的知乎精神。
重點說幾個大家多次提到的地方,給大姐批一下這篇文章是多傻逼。
合肥VS廬州
廬州是典型的【任意字】+【州】命名系。無實際意義。
而合肥卻是南北淝水相合之地。寓意豐饒。
顯然合淝不管是明文還是暗喻都更好。
即使把淝改為肥,【燕瘦環肥】在古代一直是褒義詞,肥在古代是很好的詞。
近代的傻逼們把這個詞妖魔化了。
回說廬州,合肥這個詞見於公元前100多年秦,在東漢更是升級為合肥侯國。
700年後,也就是581年由隋文帝改名的廬州,並升為州治(省級單位),合肥降級為縣。
1912年民國元年,廬州廢,改名為安徽省。安徽這麼名字夠好聽了吧。
1945年,安徽遷省會到合肥縣,至今。
所以,
1,名字是合肥更先出現。
2,廬州和合肥不是同一個行政級別的地名。
3,作為省會,是後期遷所致,不是改名。
寶雞VS陳倉
寶雞和陳倉都是好名字
實際上寶雞這個名字從唐朝就有,還有非常棒的傳說為這個名字的內涵做支撐。
寶雞這個名字本來非常的祥瑞。雞是天干12生肖的之一,是守歲的神獸。寶雞玉兔一起分別象徵日月。
擱在國外就是黃道十二星座里處女座薩迦的地位。
就因為有個雞,被屌絲們跟」雞巴「聯想起來,這個千年名城就」被難聽「了。
棗莊VS蘭陵
棗莊以前是蘭陵地區周邊的小村莊,是因為礦業而發展起來的現代城市。
古蘭陵現在還在,叫蘭陵縣。因為棗莊發展壯大之後,蘭陵縣變得名氣沒那麼大了。
幽州VS保定
幽州又是X州命名法,無意義。內涵遠不及保定。其次保定更名是在元代。
說保定難聽,又是被傻逼們跟」腚「聯想起來,千年名城被難聽了。
其他不多寫,這篇文章里,除了河南駐馬店是被改砸了之外,
其他的幾個地名基本上都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改名故事的。
不過是傻逼沒見過世面還不讀書,寫段子信口雌黃罷了·。
==============
很多地名,在古代其實是非常普通的命名方法,
放到現在只是因為見的少而讓大家覺得」不明覺厲「的高級。
比如,X州命名法。X可能是上古時期那個君王隨便在書上閉著眼睛選出來的,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而這些字兒現代少見,但當時相當常見。
例如,徽州,亳州,幽州,荊州等等,這種命名基本上是當時最土的命名法。
還有,X陽X陰X東X西X南X北X中命名法。X可能是任何山水的名字,因為古代城市的建設必然依山傍水而建。
翻譯成現代其實就是什麼山的北面,什麼山的南面,並不高級。
例如洛陽,就是洛水的北;漢陽就是漢水的北,淮陰就是淮河的南。
陽陰命名法,是因為當時的人們不懂方位,只能看到太陽曬到的地方來命名。
中國在地球北面太陽由南向北照射,所有山的南面常年被太陽照射,而北面經常無光照。
而水的河床是下陷的,所以陽光只能多照到北面的河床,而南面總是陰的。
所以和南北命名法相比,陰陽表方位其實是一種很原始很local的方式。
再就是,吉祥字命名法。上面我已經提到了。
長安,臨安,泰安之流,古代能用的好詞而就那麼幾個安、平、盛、樂、昌之類的,
擱現在就是幸福、快樂、歲月靜好,在古代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
至於今天的北京,和古代的東京、南京、西都、上京、盛京基本沒什麼區別。
我們說一個地名有味道,
要麼這個名字有典故;
要麼這麼名字有畫面;
要麼這個名字有特殊含義。
而一定不是以 「這個地名好少見,好屌啊」 這樣的態度來判斷。
對了,有味道和有文化是兩件事啊。
有味道是名字本身取得好;有文化是這個地方後來發生了很多故事。
這是兩件事。
【再】跟大家【再】強調一次。
這裡全篇說的是取名好不好聽,沒說地方文化。
類似於徽州這種名字,如果沒有千年徽文化加持,這個名字沒什麼任何意義。
請各位「文化人」反對的時候,注意審題及準確提煉本文主重點。
題目問的是地名,其實這個點可以擴展到「日語的用字」這個問題上來
從中國人的角度,來感受「用字好不好聽」這個問題,我覺得對漢語是不太公平的
漢字因漢語而生,漢語的用字自然是隨著語言變遷在走的
而日語卻在8-10世紀,全面借用了古典漢字
比如,日本人想把 me=目,ashi=足,ki=木,kapo=顏,shiri=尻,隨他們高興
而唐朝時期的長安,口語基本上可以肯定已經變成 「眼、腳、樹、面」
宋朝之後,「臉」在北方進一步取代「面」
退一步,舉個例子,閩南語的確管眼睛叫「目」,但一般叫「目珠」
的確管屁股叫「尻」,但一般叫「尻川」
大家可以發現,「目珠」「尻川」給人感覺就比「目」「尻」要俗氣
然後閩南語管 腳 叫 kha,貌似是「骹」字,是現在什麼「大咖」「通告咖」的來源,
但「骹」這個字是然並卵,跟「足」相比,只是顯得很怪而已
話說回來,畢竟日本人是通過文言文來學習漢字的
那麼在文言文當中,目、足、木 的出現頻率,肯定遠高於 眼、腳、樹
他們用文言字來訓讀,本來也是為了方便對漢字的學習
但最後,給人一種日語辭彙很好聽的感覺,就是很正常的了
雖然日語有的時候,因為組詞邏輯與漢語的差異,
也會產生一些很土的諸如「大黑柱」這樣的辭彙
但更多的時候,日語對漢字的訓讀甚至延伸到了二字詞,
徹底利用了漢字的美感,也就是「熟字訓」
比如:shigure=時雨,kagero"u=陽炎,hayate=疾風
其實這些都只是很普通的天氣現象,但日語就從文言裡頭選擇了用字
另外,日語由於辭彙概念跟漢語不同,選用漢字的時候也會力不從心
比如,我、吾=wa/ware;但是日語還有 watashi、washi、ore 等好幾個詞
watashi比較好辦,來自表示「私有」的watakushi,所以直接寫成「私」就行了
washi 和 ore 最後分別派上了「儂」「俺」這種詭異的方言用字
說到底,對漢字味道的理解,來源於字義關聯的「去日常化」
因為東京日語,有了「素顏」「顏文字」
因為香港粵語,有了「洗面奶」「面巾紙」
大家能想像這個改成「臉文字」「洗臉奶」的效果么?很土,是因為「臉」在普通話太常用了
而「顏」在日本,「面」在中國東南,都是無比普通的日常用詞
在 中國東南(以前)、日本、韓國,「臉」反而是一個非常冷僻的字,文言中幾乎完全不存在
最後,日本人這樣利用文言用字,自然也是有代價的
他們學習、認讀漢字的難度遠大於中國人,最終的結果是漢字教育的「減負」和同音替代的盛行
現在日本的高中畢業生,法定學習的漢字大概只有中國的一半
同時同音替代的盛行,造成許多字詞面目全非:
智慧=&>知惠;崩潰=&>崩壞;妨礙=&>妨害;掩護=&>援護,等等
==&> 如果甚至有人覺得這些「改得也挺好」,那真的是無力吐槽了,只能說是距離產生美
而且是「發達國家帶來的距離美」,越南也有很多典雅的辭彙,如「文房」(辦公室),「客棧」(酒店),然而誰會在意呢?對現代中文也不會有任何影響力
*************************************************************************
補充:關於「大咖」,真的不是 cast
這個要查源頭其實不難的,這個詞進入普通話的歷史
早在前幾年還只是局限於台灣
而再早幾年,更是只局限於比較愛講閩南語的台灣人,比如吳宗憲
更往前的時候,這個詞在各類閩南語的鄉土娛樂節目已經早就登場很多年了,
因為「XX咖」本身就只是閩南語的一個普通日常詞綴,以「咖」為名的辭彙還有不少:
「肉咖」「遜咖」「咖小」「khiang咖」
這個跟日語剛好反過來,日語喜歡用「手」來指代角色,比如 選手、歌手 等等
台灣這麼一堆「X咖」的詞,只有少數跟娛樂業有關的才傳進大陸
所以會讓人誤以為這個詞來自cast
再補充個,英語裡頭也有類似現象,而且比漢語更加極端
比如,dale(峽谷)在中世紀就是因為被嫌太土,才會被來自法語的valley取代
但是因為在現代英語用的太少了,最頻繁出現的場合是北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地名
所以這個詞反而現在被不少英美人認為「一看到就很美」「很有詩歌氣息」
==&> 但是其實在中世紀,法語的valley剛開始在倫敦流行的時候,倫敦人看到那些帶著 -dale 的地名只會覺得這都是些土的掉渣的地方
題主的這種情況,是個典型的「不明覺厲」式的困惑。我試著解答一下。
1、首先,我寫出:よこはまし,看不懂是不是?再跟我用英語的發音讀一下:Yokohama,不明就裡是不是?但這些辭彙,指代的都是那座被我們成為「橫濱」的城市。而「橫濱」這兩個字無非就是海岸的意思——從某種程度上,題主表面上覺得「日本名字比中國有味道」,但實質上的邏輯卻是倒過來的,那就是「漢字比那些外語有味道」。
2、延伸到其他語言上,狀況我覺得也差不多,舉個例子,有一個被國內房地產行業用濫了的名字叫「楓丹白露」,但按照法語的意思翻譯過來,無非是「美麗泉水」,這不過是個「土山」、「白河」水準的名字而已。單單從這個例子來看,中文名顯然要美好太多。
3、相反,題主談到的幾個中國城市名,大部分都有文章。就拿我的家,天津來說吧,這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中文城市名之一:兩個婦孺皆知的漢字,精準地描述了一座大型工業城市最初的起源——這充分體現了漢字的優雅和美妙。同樣地,題主可以搜索一下山東河北這些名稱的含義,搜索一下被題主瞧不上的「合肥」的含義(這是個極為古老的名字),必定能有有趣的發現。
總之,題主說得對,這是出於對異國文化的景仰造成的心理原因。
當然,每個國家都有美好的文化值得我們去體會,不過體會的同時,也要對中國這個古老的文明抱有一些了解、一些信心。
-------------------想不到獲得了這麼多關注,真是嚇死了----------------------
本來我回答問題的時候,純粹就是出於個人角度說說自己的看法,最後一句才是重點。但意外地獲得這麼多錯愛。根據傳統,我是不是要更新一下才對...首先,作為深受漢字文化影響的國家,日本大多數的地方都有自己的漢字名——不是中國人翻譯的,而是人家自己起的。所以把「橫濱」二字當作「翻譯過來的」的想法,是種誤解。
為什麼我覺得原答案的最後一句才是我的本意呢?因為中國和日本同為歷史悠久、具有燦爛文化的國家,地名實在是太多元,沒法二選一式的比個高下。所以竊以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偽命題。我們大家只要本著包容的心態多學多看就好,不必抱著「天朝上國」的心態鄙視人家,也不必因為中國尚不算髮達,就把自己的文化批得一無是處。
最後,我個人並不認為這是個需要「語言學」這樣的高大上知識,才能解答的問題。我懶得說為什麼。
最後的最後,寫得這麼隨便的答案得到了這麼多關注,真是不敢當,所以樓下朋友也別對噴了。
中國城市的名字不一定沒意思,就是你舉得這幾個就不得了了,
北京:一座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故事,從武王封召公於房山琉璃河,封堯帝後人於廣安門外,分別稱燕和薊。開始北京的名字就不知北京二字這麼簡單。就像人名如諸葛亮,並不顯眼,但他有孔明為字,以卧龍為號,稱漢相名身前,使武侯傳後世,就不平凡了。
幽州,京城,南京,大都,北平,京師,京兆。北京的每一個名字都是一段歷史,一幅畫卷,銘記於國人心中,鐫刻在歷史豐碑前。
廣州:廣府是南國之首,九州巨竇。簡稱穗,也叫羊城,五羊城。宋代編修的《太平寰宇記》說:「昔商因為楚相,有五仙人騎五色羊,各持谷穗一莖,以遺州人。」這裡說的是從前商團在楚國為相的時候,有五位仙人分騎五色神羊降臨廣州,把各自帶來的谷種送給當地的人。過去也稱番禺,這個逼格感受一下。
太原:三晉之首,并州之中。太字真不是一般地方可以用,叫大的地方很多,叫太的就逼格滿滿了。城市名字有相似意思的大概是日韓都有的大田,韓國的」廣域「,和太原相比,呵呵O(∩_∩)O~
合肥(」這個名字真……「):題主對大霸都有意見?我小時也覺得這個名字軟軟的,萌萌的,不高端,還有點呆(^o^)/~知道肥這個字就是」淝「之後,我簡直不敢喊出」大肥肚「這個萌稱呼了有木有(⊙o⊙)…淝是一個逆天的字,中國古代由北向南統一的不知有多少,可投鞭斷流的苻堅到了肥水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了有木有,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啊親,從此東南全漢家正朔,衣冠南渡也得以暫閉刀兵。孫權帶十萬人殺到逍遙津(這個地名逼格足夠高)又怎樣,還不是被張遼爆出翔有木有。這個地方是強者的墓地,是貨真價實的絞肉機。翻開史冊,合肥的舊稱都是冷酷嚇人的高逼格,商朝叫虎方,西周叫夷虎,是古時候淮夷所在的地方,是中原民族懼怕的戰鬥種族。
還有更多逼格炸天的地名,提供幾個:甪直,尼瑪,孫吳,中牟,酆都,秭歸,盱眙,彭澤,扶風,馮翊,蘭考,公安,無為,陽朔……比那些日本地名不知道高到哪裡去。
我們習慣了使用一些字,日本習慣了另一些字,才覺得兩國畫風不同,其實天朝各地畫風都不同,翻翻地圖就能提高姿勢水平呀親。。。
…………………………………^……^…………………………^……^……………………………………
又想到幾個地名有的古風猶存:絳、館陶、婁煩、隰、澠池、鎮賚
有的異域風情哈爾濱、昂昂溪、富拉爾基、梅里斯、杜爾伯特、遜克(我大黑龍江果然不同凡響)O(∩_∩)O~
還有一些名字聽著讓人心猿意馬、激情澎湃:射陽、古浪、宜春、達日、波密、定日、當雄、美姑、馬邊、雙峰、乳源(不行了,受不了了,冷靜冷靜……)
還有一些想像起來有美感的:丹鳳、未央、藍田、玉溪(一定不是煙的緣故)、湄潭、筠連、閬中、蒼梧、荔浦(小時候看劉羅鍋就覺得很好聽的名字)、棲霞、郎溪、桐廬、滄浪……太多太多了,看地圖看的眼花了,果斷跑題,不過第一次發現有這麼多讓人眼前一亮的地名扯個題外話………
當年在成都讀書的時候,成都同學經常這樣鄙視我們大重慶的地名:你們重慶人就是沒得文化,取的啥子名字嘛,四公里、五公里………一直到九公里………聽起就喜劇………
………………………
但是他不曉得,這些地名其實源於抗戰時期的生命線,川黔公路。
多少人拼死拼活源源不斷地從這條線,撐住了陪都,撐住了抗戰………
這條線的盡頭,就是南濱路海棠溪碼頭,多少物資又從這裡,直接到了前線。
以海棠溪碼頭為零點,往後面一公里一公里地延伸下去,這四公里五公里………九公里,是一公里一公里地給國家和民族續命。
絕對更有味道!我們大日本國和米國一樣連空氣都是又香又甜的!我們的地名當然聽上去也是更有味道的!其實根本不用聽!我寫出來給你們看一看你們感受一下吧!
- 尿前(しとまえ)
宮城県大崎市鳴子溫泉尿前
- 小便谷(しょうべんだに)
富山県黒部市宇奈月溫泉
- 糞谷(くそんど)
大阪府南河內郡千早赤阪村桐山
- 金糞(かなくそ)
滋賀県高島市鵜川字金糞
- 金屎(かなくそ)
青森県八戸市鮫町
- 金糞(讀音不詳)
愛知県一宮市淺井町江森字
- 金糞岳(きんふんたけ)
岐阜県揖斐郡揖斐川町
- 金糞山 (讀音不詳)
滋賀県東淺井郡淺井町
- 金糞峠 (かなくそとうげ)
滋賀県大津市
- 金糞平(かなくそたい)
青森県三沢市
- 馬糞森山 (ばふんもりやま)
青森県平川市
- 馬糞ヶ岳 (ばふんがだけ)
山口県岩國市
- 鳥糞岩(とりくそいわ)
岩手県釜石市
- 鳥糞島 (とりふんじま)
岩手県下閉伊郡山田町
- 鳥糞岩 (とりくそいわ)
福井県丹生郡越前町
- 星糞峠(ほしくそとうげ)
長野県小県郡長和町
- 鵜ノ糞島 (うのくそじま)
愛媛県越智郡上島町
- 鵜の糞島 (うのふんしま)
長崎県壱岐市
- 鵜糞鼻(うのくそばな)
大分県佐伯市
- 鵜糞鼻 (うくそばな)
大分県速見郡日出町
- 牛糞の鼻(ぎゅうふんのはな)
鹿児島県西之表市
- 西新屁(にしあらい)
山梨県中央市西新居
中國有這麼有味道的地名沒有?!!!
相關回答:
日本地名第2弾:有哪些有趣的地名?
日本地名第3弾:有哪些讓你無法直視的地名?
我的室友分別來自:
青海省青森縣,福建岩手縣,湖北宮城縣,河南秋田縣,浙江福島縣、湖北茨城縣,吉林栃木縣,內蒙群馬縣,甘肅埼玉縣,廣東新潟縣、廣西富山縣、福建福井縣、河北山梨縣,江蘇長野縣,遼寧岐阜縣,黑龍江愛知縣,重慶三重縣,寧夏滋賀縣,青海鳥取縣,山東聊城岡山縣,廣西廣島縣、西藏山口縣,山東德州德島縣、湖南佐賀縣,江西大分縣,江蘇鹿兒島縣。
都他媽是鳥不拉屎的地方,鄉下人。河南秋田的,就是莊稼地多;吉林栃木縣的,販賣木材出名造床板;江蘇鹿兒島的,逮帶魚的吧,哪有鹿;青海鳥取?對,鳥多,鳥屎也多。遼寧岐阜的,和阜新挨著,雞不拉屎鳥不生蛋。山東聊城岡山那還有點意思,武松打過虎。福建福井的,賣鐵觀音。西藏山口的,那是真遙遠,騎馬上學。河北山梨不用我說了,你們都知道那裡出啥。
我搬過來,毫無違和感吧?為什麼感覺變了呢?
大概不是因為地名詞語本身有多美,而是潛意識裡覺得地方美,名字也有了詩意。人名其實也如此,大人物的名字有的雖然簡單,但讀出來的時候,卻別有一番感受在心頭。
或者初戀的名字,你總能品出一番或甜或澀的味道來。其實這個問題的題干並不是完全錯誤的。
日本在學習唐代先進文化的年代,曾經頒布過一道法令,叫做「諸國郡鄉名著好字令」。
這道法令的內容很簡單:整頓全國所有漢字地名,一律改成吉祥好聽的字眼,一律改成兩個字的長短。
頒布這道法令的原因,在於漢字傳入日本以後,由於沒有統一的音譯標準,導致很多日本本土地名在音譯成漢字的時候,選擇的漢字五花八門,而且看起來很沒文化。比如今天的群馬、栃木兩縣,最早的時候叫做上毛野、下毛野,聽起來活像「長毛的野人」,好字令頒布以後就去掉了毛字,改叫上野、下野。今天的埼玉縣,最早的時候叫做胸刺,聽起來更不像個地名了,好字令頒布以後就改成了武藏。
還有些地名太過簡單的,比如只有一個字的,就通過加字的方式變成兩個字的地名。今天的大阪府南部,最早的時候單名一個泉字,因為當地有泉水。後來嫌一個字太少,在前面加了個和字,就變成了和泉。這類例子還有沖改名隱岐、粟改名安房、中改名那珂等等。
不過說到底,地名是否好聽、有文化,根本在於地名所代表的那片土地上有多少文化的積澱,有多少文人墨客賦予其美好的含義。
先說個好多人都有的常識性錯誤。日本一級行政區分為「都道府縣」,因此不算上行政級別,「北海道」其實應該叫「北海」,「道」相當於「省」,只是行政級別。唐代我國一級行政區就是「道」。
由於戰爭、朝代更替和漢語用語習慣變化,我國絕大部分地名都是建國前一段時間才出現的。因此,新地名難免會讓不少人覺得「沒有味道」。中國古代多使用單字地名,隨著用語習慣改變,國人都習慣了雙字地名,因此往往把一個地方的行政區劃類別或級別當做地名的一部分。這樣往往導致了很多奇葩地名誕生。
比如:「梅縣區」、「連鎮鎮」、「舊州鎮」。有些地方經常出現兩三個行政區劃名套在一起的命名方式。難免讓人覺得可笑。
同時,日本文化是向中國學習的產物,這種文化上的相似性也會無意中增加我們對於日本地名的好感。同樣的,對於陌生的事物人們天然也有好奇心,這也會帶來好感。
我國不少地方的地名都因為政治因素而被改壞了。
當然啦,蘿蔔鹹菜各有所愛,地名文化博大精深,各國都有好聽的地名也有逗比的地名,希望各國都能取長補短精益求精。
我十分希望黃山市能夠改名為徽州市;西安市能夠改名為長安市。希望「輝縣市」、「梅縣區」能夠改掉「縣」字。嗯是很有味道 和本國的地名一樣有味道(滑稽
講道理 很多人喜歡名字只是因為不了解其中的含義、「不明覺厲」罷了
說實話對日本歷史很感興趣的我曾經也有這種感覺 後來看了偶然看了譚其驤老先生所撰的《新莽職方考》 在各種陌生和熟悉地名的狂轟濫炸之下跪了……從你那之後基本上治好了見到「不明」的地名就「覺厲」的怪疾當然我對兩漢歷史並沒有什麼深入的了解 這些地名中多數對我也不過是指代不明的符號罷了 所以說我讀這文對並沒有什麼實際收益 不過這件事至少讓我了解到了兩點:一是本國先代諸賢作為漢字文化的創造和發展者 其水平碾壓後輩學生是毫無問題也是毫無懸念的 二是 所謂不明覺厲 其根源在於自己「不明」 看不清楚實際情況罷了 不能怪人家花架子擺的好 只能說自己見識得太少
中國的漢語辭彙(包括地名)是原生詞語為主,自己演化自己,所以會朝著簡潔、明快、達意甚至口語化的方向演化或者派生。由於中國地大物博,標準不統一,命名程序、來源複雜,所以會同時存在「長安」、「棲霞」、「寶華」這樣「文藝」的地名,也會有「三家子」、「蛤地」、「葫蘆崴」之類的比較通俗的地名。
日本的漢語辭彙(從中國而來的部分)大部分停留在文言文時代,屬於嫁接文化,日本主要發展自己本土特徵的辭彙思想,對於漢語元素(命名)部分歷朝歷代多半都以某個固定的標準為主,很多是根據發音套字,而且手段單一強硬,刻意為之,自然在我們看來頗有「古風」。
也就是說日本命名的標準和我們覺得「文藝」(有疏離感、文化敬仰感)的標準比較接近而已。如果你認為「東京」比「北京」有詩意,肯定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只能從心理角度入手。
要有詩意:
一個是疏離感,一個是前後文。
疏離感是指詞語更少見、心理距離很遠。雲南衛視曾經有個旅遊的廣告:the difference creates the romance,差異創造浪漫。你可以想想,是不是美景好像都不在家鄉?
前後文是指,這個詞經常與什麼同時出現。東京經常和日本文化一起出現,相對來說情緒輕鬆一些。北京有些政治色彩,浪漫方面吃了虧。
但即使加上了這些原因,浪漫的中國的地名也海了去了,文化方面真的不用自卑。推薦閱讀:
※日本庭院中蓄水的小竹罐叫什麼,做什麼的?
※如何看待辜鴻銘說的「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
※拉鉤(勾手指、ゆびきり、pinky swear)的起源是什麼?
※當今日本動漫題材與日本現實社會問題及文化有何聯繫?
※普通日本人對戰國故事最熟悉的是哪幾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