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告白》到底在說什麼?


慎入,以下都是劇透。

————————————————————分割————————————————————

如果有一個字來概括這部電影的話,我想應該是森口老師在黑板上寫的這個字——命。

一、森口老師女兒的死,看似一次偶然事件,但又有太多的前因後果,像是命運的安排。


兩個殺死森口老師女兒的兇手,兇手A渡邊修哉是一個缺乏母愛的人,他極其想要引起母親的關注,他所做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引起他母親的注意。好不容易做了個會電擊的錢包,拿了個優異獎,以為母親會從新聞上看到。哪知當天,「露娜希事件」的發生搶佔了人們的注意力,他像汪峰老師一樣感到無奈和懊惱。引起母親關注的願望得不到滿足(命1),而「十三歲少女殺人能夠引起人們關注,並且最終得到少年法的保護」給他起了個壞的榜樣(命2)。

兇手B下村直樹則是做什麼,就什麼失敗的人。想運動,搞不動,最後叫媽媽打電話來取消。成績提不上去,整天打遊戲機。由於去遊戲室違反了校規,受罰去清理游泳池和體育室,因此了解森口女兒經常在游泳池旁喂狗的事(命3)。並且,直樹和媽媽逛商場時剛好碰到森口女兒跟媽媽要一個小錢包,而森口沒有買(命4)。

而他去遊戲室犯錯被警察拘留時,是戶倉老師頂替,而不是森口自己去。因此他抱怨森口「學生有難,竟然找其他老師頂上。」由於對森口的怨念(命5),和森口對女兒的疼愛多過學生,當修哉問加強版電擊錢包拿誰做實驗對象時,他把森口和森口的女兒作為考慮的對象。由於森口之前被試驗過,不會再中招(命6),所以森口女兒是更好的選擇。

最後,森口女兒被修哉的電擊錢包電暈,修哉以為殺了人,很滿意地走了,沒想到森口女兒在直樹面前醒來。但是,直樹仍然把她扔進游泳池裡,因為此前他一直被人看輕,他急需證明自己(命7)。

這一連串的「巧合」導致最後森口的女兒被殺,而被殺的原因只不過是一個想得到媽媽的關注,另一個想證明自己不是窩囊廢而已。拿人命來滿足自己的願望,人命如此輕賤,輕如泡泡。


二、森口老師的報復,又有太多的「命」在裡頭。


如果不是警察鑒定森口女兒死亡為意外「失足溺斃」,而是一開始查出真相,那麼他們兩個會受到少年法的保護,最多只是判感化而已,最終等同於無罪釋放。而森口老師一系列的報復,雖然不一定就會停止,但至少無法立刻實施。

但是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少年法》這種個人認為比較畸形的東西,兩人得到應有的懲罰,那麼森口老師可能就沒必要親自動手了。。。

森口老師利用自己丈夫(兩人未正式結婚)患HIV的事實,對兩個殺人兇手進行了心理報復,讓他們以為自己喝下了混有自己丈夫血液的牛奶。這一招對下村直樹很有效,對渡邊修哉卻沒什麼用,修哉反而很高興,以為自己得了絕症,就可以得到媽媽的關注。

新來的班主任維特剛好是森口丈夫的粉絲,因此與森口多有來往。森口利用維特對丈夫的崇拜,和對班裡學生的認識,對直樹實行進一步的報復,最終導致直樹殺死自己的媽媽。

而班長北原美月又是剛好唯一一個知道修哉死穴的人,而她一直相信森口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好老師。在一次交談中,森口從她口中得知,修哉的媽媽是他的死穴。之後森口對修哉的媽媽進行調查,並利用修哉的計劃,騙他「他自己親手把他最愛媽媽炸死了」,修哉信以為真,最終心理被擊潰了。


這一部是我這麼多年來,覺得比原著小說好看的電影。看這部影片最大的感觸是:

我當年《戀愛世紀》《Hero》里的松隆子哪去了!!!!!!!!!!!!!!!


當你從整個事件重新走過的時候,或許你才會學會重新做人的意義。毫無疑問告白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借用《讓子彈飛》中的一句話,森口對於渡邊和直樹復仇,是真正意義上的「殺人誅心」。

千萬不要小瞧一個孩子的殺傷力,對於校園霸凌事件,我們有時候真的是需要進行對一些關注以及應對措施的。每一回出事情之後,我們才會想起補救的措施。但是為什麼不會做當防微杜漸呢?或許很多人都會將這種事情歸結於孩子們的玩鬧,沒什麼大不了。但是當整個事情和盤托出的時候我們看見了什麼呢?渡邊一樣的殺人狂魔,將殺人歸結於取樂的瘋子。或許片中的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對於年齡的設定需要修改一下了。

森口篇:

對於任何一個痛失自己孩子的人,這無疑都是一種打擊。沒有哪位母親會接受警察輕描淡寫的調查結果的。而有時候,痛徹心扉的打擊卻是讓人變得堅強的良藥。自此之後對於法律以及警察無望的森口,選擇了自己進行調查。關於於所有反轉相關的問題都會在結尾處意義為大家說明的,而森口最後由於悲憤而演化出的巨大的偵查能力,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我相信渡邊最後的驚訝就如同蝙蝠俠最後時刻發現一切都在小丑的掌控之中一樣。

然而對於這位母親的所作所為我們似乎並沒有理由去評判,因為我們自己並沒有經歷如同森口一樣的悲傷的故事,我們遠遠沒有能力想像得到一位母親痛失愛女到底是什麼滋味。或許所有的悲傷的故事都會被人們期望有著這樣的一個結局,但是事實上現實中很多的家長並不、沒有森口這麼有魄力。

直樹篇:

對於一個從小就處於弱勢群體的人,突然看見一個主動和自己在一起玩的夥伴的時候那種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很多時候我們身邊不乏直樹這樣的人。長期作為媽媽眼中的好孩子,但是在學校卻是一個可以被肆意欺凌的人。這種錯誤的起因依舊是校園霸凌。沒有人去關注弱勢群體的存在意義。因此才會早就後來直樹的悲劇。

對於一個主動示好的玩伴,這種夥伴帶給自己的意義遠遠可以超越一切。因此最後的直樹才會變為一個冷血的人。維護友誼何以放任一切,包括對於他人生命的肆意掠奪,因為只有這樣自己的夥伴,或者說唯一的玩伴才會看得起自己。我們對於這樣的愚蠢的維護友誼的方式表示鄙夷的同時也不應當、該對於一個孩子最基本的要求進行忽略。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一個正常生長的環境,但是有時候這也是一種奢望了。

渡邊篇:

對於一個從小錯失母愛的孩子而言,母親的關注就意味著一切。在這樣不健康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如果再有偏執的性格,本身人格就有一種缺陷。渡邊正是這樣的人最好的例子,如果他可以在以後的那些生活中得到哪一丁點的母親的關注的話,最後也不會走向毀滅。這一點本身我們不會去迴避渡邊所犯下的罪行。但是這些罪行的一切的根本就是母親的遺棄。如果這是一個家庭和睦的孩子,那麼他的成就就不止是製做一些小炸彈那麼簡單了。最終每一個曾經犯下錯誤的人都會為自己當初的罪行買單,渡邊可以說是一個例子。最後他的幡然悔悟才是真正的告白。

關於北原以及其他孩子:

如果說北原是一個正常的孩子的話,那麼其他人就都是兇手,所有的人都在這場霸凌事件中充當了幫凶。如果校園的環境是正常的話,那麼渡邊之類的孩子即使是性格孤僻,也不會有這這樣的結局。結果往往是赤裸裸的。沒有誰願意去面對,如果我們多一些寫反思,也許很多時候就會避免很多悲劇。

這才是一位老師的完美復仇,殺人,誅心。但是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呢?也許這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覺得電影主要說的是,未成年犯罪和未成年保護法之間的矛盾,用了放大和誇張的手法,把人性的醜惡描述的淋漓盡致。
一直覺得人之初,性本惡。人隨著長大,其實就是一個馴化的過程,即遵守社會的普遍規則。小孩子真的天真無邪?確切的,小孩子的殘忍才是最可怕的,因為他們對於善惡沒有明確的概念,沒有什麼比無知更可怕了,且這世上的確有天生的惡魔。
電影里最初的悲劇是怎麼來的,少年A為了討好母親,只出於那樣的理由就謀劃殺人,少年B被少年A利用,蓄意殺了老師女兒。而少年A和少年B,由於未成年保護法一定會免於刑罰。從始至終,尤其是少年A絲毫沒有悔改之意,依然在變態的路上越走越遠,難道這不可怕嗎?犯了罪沒有心理上的負擔,法律也不會給予嚴懲,只因為他是未成年。殺人的代價真是太小太小了!老師就是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才會用復仇的方式,「當你真正感到痛,才會知道痛是什麼」。讓少年A明白,生命是什麼。在這部電影里,誰都沒有得到救贖。除卻日本的暴力美學,電影是深刻的。


主題是 我愛你,為了你,我可以草菅人命。

我一直很害怕看恐怖片,但是很奇怪,這裡面每個關於殺人和屍體的鏡頭沒有讓我產生很大的不適。拍的很唯美,每個鏡頭都像是MV,教室里的歡笑,校園裡的霸凌,冰箱里的屍體碎塊,少年揮刀殺人的動作以及每個人的告白。

這部電影的亮點大概是我以為松隆子會仁慈會聖母般地終結這一切,但是她選擇復仇。而且是最最殘忍深刻的復仇方式,讓他手刃自己愛的人和唯一一個懂自己的女孩。

我看影評很多人說人性本惡,但是從頭到尾我感受的是。是我愛你,為了你,我可以草菅人命。


渡邊修哉戀母,因為想引起母親的注意,殺人。

下村直樹希望得到朋友的愛,陪同殺人到殺人。

森口美月渴望一個理解自己的人,接納修哉,在維特老師的行動中做了一個冷漠的旁觀者,她「殺了」維特。

森口悠子深愛愛美,「殺」人。

在和美月,悠子的相比之下,渡邊修哉從頭到尾都是冷漠的。

美月因為備受欺凌內心有了巨大的陰暗面,殺害自己全家。在遇到修哉之後,她慢慢變得輕鬆快樂。(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趴在地板上,一邊寫信,一邊晃腿。)但最終沒能逃脫修哉的殺害。

悠子在失去女兒心裡有了陰暗面。但是在與美月交談後,她哭了。我猜她是在為自己親手把美月推入深淵而心痛難過。

而修哉從來沒有愛過美月,他只愛著母親。因為這份沉重的愛,他把其他所有人的生命都當作草芥一般。


除卻內容,更喜歡這個電影的結構
講的就是老師復仇學生


非劇透答案。
嗯 看這部電影給我的震撼特別大。
首先是因為演員選的很棒 所以根本沒有齣戲有沒有!
我覺得這部戲主要在講的就是人類年幼時無知的惡 還有對現在的法律對未成年人過多的保護的抗訴。

告白里女主的無奈痛心到最後的復仇都是對法律的控訴和對世界感到的悲哀 因為是未成年因為還是孩子 所以無論他們如何作惡都可以被原諒 憑什麼?
我們的法律給未成年太多不該有的庇護了 而真正需要的庇護卻沒有 還記得之前沸沸揚揚的 幼女嫖宿罪 竟然比強姦判刑判得少 你要我怎麼看 一邊揮舞著保護未成年的旗幟一邊又立法變相傷害
前幾天我看到美國的華人留學生因為霸凌同學被判16年刑滿就驅逐的新聞我真的太高興了 我希望哪一天我們的國家也可以這樣 而不是一昧的說 小孩子之間的玩鬧 不過是小孩 他們還小懂什麼 然後賠錢了事 對被霸凌的孩子來說 對他們的父母來說 那些錢根本沒有意義。
以上 是我對 告白 的全部理解和思考。


嚴重劇透,個人觀點,歡迎交流。

好吧,也可能沒人交流,就當是練練文筆了。攤手……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作為初中女班主任的單親母親向班上兩個合謀害死了自己女兒的同學復仇的故事。

同學A是一個有戀母情結的天才少年卻因為從小被母親拋棄想要鬧出大新聞被母親認可,從此走入歧途,想要殺掉班主任的女兒。同學B是一個被母親過度溺愛的唯唯諾諾的孩子,被A利用成為幫凶,見證了A用自製的小電流機把小女孩兒電暈過去了,想要幫助他偽造成小女孩兒是溺水身亡的時候卻失心瘋一般想證明自己不是懦夫讓別人認可自己將已經醒來的小女孩兒扔進了泳池了真的造成了她的死亡。班主任老師在得知真相後欺騙他們所喝的牛奶中摻有小女孩兒父親的艾滋病血液,造成了B的瘋狂,最後殺了自己母親,成為了大新聞。這事進一步刺激了早就知道自己是被欺騙A,想通過炸死全校人得到母親的關注與認可,在幕後的班主任早就看清了A的計劃,通過手段讓A炸死的其實是自己最在乎的母親,再全盤揭示達到藐視A讓他徹底的死心,從而實現自己報復他們的目的。

我認為這是日本這個國家的一種意義的青少年教育片。無論是對於父母,老師還是學生自己都有非常大的教育啟示作用。對於父母來說,父親的過度放棄對子女的關注與教育,甩手扔給母親一個人,造成了子女各個時期父愛以及父親教育的缺乏,也間接造成了為母親全盤犧牲自己導致婚姻破裂或者過度溺愛都會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對於老師來說,一味的以自己的想法行事,不去真正關注孩子的需求和反饋也是愚蠢的教育方式。班主任的復仇方式或許過於惡劣,但對電影來說,這樣的方式是必要的,只有當你認識到犯罪的成本多麼高昂之後你會能真正打消犯罪的念頭。影片中班主任老師說要讓A和B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去領悟生命真正的含義,A和B都領悟錯了,生命的意義就是A在按下爆炸開關之前所說的那句話「沒有一個生命的消失是微不足道的」。

極善與極惡只是在一念之間,沒有人有權利居高臨下的去評判別人更沒有權利去評判生命,無論是教師還是父母,都必須教會孩子這一點。無論是教師還是父母,所該做的都是在考慮自己想法的同時想想孩子真正的想法。

總體來說電影色調很暗很壓抑,背景音樂也很沉悶。單調平乏的台詞中蘊含的豐富的內涵,每看一遍都會更有體會。剪輯手法是分段式,以每個人物各自的獨白作為線索,讓整個故事的脈絡逐漸清晰起來,也讓真相一步步的呈現完整,每個獨立告白又兼顧之前的片段,節奏緊湊非常棒。演員演技到位,每個人物內心的掙扎和痛苦還有仇恨都表現出來了,觀眾很容易沉浸其中去體會人物,值得一看。


很久以前在豆瓣寫的觀後感,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影評,就是看完後自己的一點分析。

罪惡的根源,是人性的惡還是得不到的愛?

日本暴力美學電影《告白》是對「人之初,性本善」的諷刺還是對「重要的東西消失的聲音」的審問?

清澈鏡頭、抒情音樂、純凈無垢的喧鬧、微笑以及乾淨的校服,這是我對電影的第一印象。唯美的慢放,美麗的幻想,天空大片雲朵飄過的延時,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兩小時的MV。大概這是日本殘酷青春電影最典型的特徵——美與丑的並存,溫柔與尖銳的同行,輕快與痛苦的相伴,用最浪漫的色調與音樂讓人看到最殘忍最悲哀的畫面。這樣的反差大概最諷刺吧。

影片名為《告白》,電影開頭便是喧鬧的教室里學生們各自喝著牛乳,嬉笑、打鬥、玩鬧,眼神里充斥著青春期應有的叛逆。這不免讓人誤會這是一個校園言情片。而不然,漸漸你會發現,畫面的色調與音樂是那麼詭異,讓人莫名壓抑。在班級結業典禮上,森口老師平靜的進行自己的告白:自己的女兒愛美被害身亡,她查出兇手正是班裡的兩個學生A與B,她在他們倆的牛乳裡面注射了因患艾滋病而過世的愛美的父親的血液。告白結束,影片就此開始。
「啪嘰」
重要的東西消失的聲音。這一聲微不足道的碎響,便足以徹底摧毀一個人。

這是一個有關「復仇」的電影。影片一共以五個人的視角就未婚女教師森口的女兒愛美的意外死亡為源的故事進行告白——喪女喪夫(未婚夫)的森口老師、品學兼優卻收集眾多毒藥企圖自殺的暗黑少女北原美月、自卑膽小又渴望被認可的少年B直樹、一味溺愛兒子的直樹的母親以及極度思念母親渴求得到母親的關注的變態少年A修哉。五個人,五個不同的故事,五個相似的命運。


01/森口悠子老師

整部電影看完,感覺最精彩的就是森口的平靜。有人說過:「當一個人痛到極點的時候,就會忘記疼痛。」森口完美詮釋了這句話。

痛到極點是什麼樣的感覺?是痛到可以面帶微笑地在教室里,面對一群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學生們講述自己的悲慘命運;是痛到可以在聽完美月為修哉辯護時仰天大笑,卻會因為手心裡那顆別人家的孩子給的糖果而在街上跪地哀嚎,再站起來輕輕地說一聲「愚蠢至極」。
刀沒插在自己身上,就永遠不知道那會有多痛。
修哉自以為是的漠視生命,就是這般無知。森口就是抓著這一點,在心理上折磨著兩個身為未成年的兇手,並一步步實施報復計劃。把自己身上的刀子拔出來再狠狠插進他們的身體,就是她懲罰的目的,這是一個為人師母的受害者對惡人的愛的教育。
何為「愛的教育」?森口辭職後的新任班主任寺田老師像個傻瓜一般宣揚著愛的教育,卻陰差陽錯地徹底逼瘋了直樹。絲毫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不懂還要逞強裝懂,這樣的教育的確是一個悲劇。

影片結尾森口與修哉通話,道出了自己的所有復仇計劃,並宣告成功——她讓修哉親手殺掉了自己最愛得母親,修哉瞬間崩潰。最後她走到痛苦哀鳴著的修哉面前,狠狠拽起他的頭髮告訴他:「今天是你重生的第一步」,然後冷笑道:「開玩笑的」。

我不知道那一句「開玩笑的」指的是她的復仇是開玩笑的,還是修哉的重生是開玩笑的,我更偏向後者。森口喪女的痛苦是永遠抹不掉的,森口對修哉的仇恨也是永遠難滅的。她讓尖銳的刀子終於沾上兩個人的血。
「開玩笑的,你怎麼可能重生,廢物。」我想這是森口想說的。

02/北原美月

電影表面塑造了一個內心陰暗、成熟並失去了生的希望的一個暗黑少女形象,實際上,我看見的美月並非如此。她是善良的,,她不斷和森口寫信,希望這一切都可以改變,她盲目崇拜著一個殺害一家十四口的變態殺人犯lunasea,卻又同情著受人欺凌的修哉,她收集了各種毒藥,但她事實並沒有死亡的勇氣。這似乎是所有青春期的孩子的通病,包括我。總在妄圖成為最特別的那一個,不停的迷戀那些特殊的東西,比如愛情、比如死亡。因為這些看起來很瘋狂,所以才有了青春叛逆的味道。她傲慢地想要擁抱修哉,卻被修哉猛地推開,最後還被他用藥瓶子砸死後肢解了。

很多人說,美月是唯一了解修哉的人。我認為並不是。美月只看見了修哉孤獨脆弱的一面,卻沒有看見修哉孤獨背後的惡魂。換句話說,修哉的世界早已只剩下他的母親,而美月還妄圖在他的心裡可以佔個窩。聽說過《農夫與蛇》的故事嗎?修哉是條蟒蛇,美月是那溫柔的農夫,可惜她給予他的愛太卑微,惡毒的蛇永遠感受不到,那就心甘情願地被咬死吧。

03/少年B下村直樹

當一個人自卑到失去理智,那註定將是沒有人性的。在我看來,直樹就是個傻瓜,膽小、懦弱、逞強,在母親的溺愛下長大。但這也不完全怪罪於他,因為從未有人願意與他交友,除了修哉。可惜的是,友誼是假的,計劃的目的是假的,修哉殺了人也是假的,唯有手中愛美的蘇醒是真的。於是直樹把愛美拋進泳池,臉上洋溢著幸福與滿足的笑容。他成功地殺了人,這個從小不被人看得起的孩子居然輕而易舉殺掉了一個人。這並非他所追求的,但是他享受的。不洗澡、不刷牙,把渾身弄得髒兮兮的,他才有活著的感覺。可最後還是被同學老師所謂的愛的教育愛的鼓勵而毀的一塌糊塗。他成為了一具行屍走肉,在絕望中他殺死了最愛自己的母親。
當靈魂善的一面被徹底踐踏,惡的另一面便無法控制地湧現了出來。拋下愛美的那一刻是這樣,揮起刀子砍向母親的那一刻也是這樣。就連最愛他的媽媽也要殺了他,就連他唯一的至親都覺得自己的活著是個錯誤。我想那一刻,直樹是真的崩潰了吧。

04/下村直樹的母親

「『多可憐啊』他的母親一直念叨著這句話,不是對死去的愛美,而是對少年B。」

這是森口老師告白時所說的話。
「不是對死去的愛美,而是對是少年B」。
是否人真的可以自私到,對與自己不相干人物的生命都可以做到不聞不問、漠不關心。

明知道自己的兒子就是殺人犯,卻始終堅信,兒子只是被壞學生帶壞而不小心犯了個錯誤。 不得不說,直樹母親的溺愛,荒唐也毫無人性。敢問生命真的是平等的嗎?也許在她的心中,也許別人家的孩子的生命不及直樹的生命的萬分之一。也是,每個人都是自私的,這似乎也沒什麼錯的,只不過作為青少年的第一人生導師,她把孩子帶進入了迷途。

05/少年A渡邊修哉

法國大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這樣評價日本人:「日本人的性格是非常變態的。在歐洲人看來,日本是一個血腥變態嗜殺成性的民族。日本人頑固不化、任性作為、剛愎自用、愚昧無知,對上級奴顏卑膝,對下級兇狠殘暴。日本人動不動就殺人,動不動就自殺。不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心上,更不把別人的生命放在心上。所以,日本充滿了混亂和仇殺。」

修哉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漠視生命——自己的命,他人的命,全都可以不重要,他只想要被敬重的母親注意到,幼稚至極。修哉是一個天才,他從小就能發明創造許許多多的工具、武器等用品。然而聰明反被聰明誤,他想要用自己的才華為社會作出貢獻,卻怎麼也得不到關注,受關注的總是那些令人髮指的壞人。於是從虐貓虐狗開始,他開始找到了被關注的方法,他決定殺人。遙不可及的母愛成了他隱藏的匕首,即使被拋棄,被無視,被否認,他都沒有放棄對母親的思念與愛戀。
是什麼造就了這樣一個少年A的形象?
導演中島用尖銳的語氣告訴觀眾:是修哉幼年喪失的母愛造成他人格的缺失,是少年法的袒護助長了他的狂妄。罪惡的靈魂像魔掌般籠罩著修哉,「沒有人告訴我殺人是錯誤的」,沒有人告訴他善與惡是什麼,他強大的可以輕易殺掉一個人,又膽小的害怕得不到母親的關懷。
修哉的人生,沒有愛,也不會有善。

罪惡的根源,是人性的惡還是得不到的愛?

分析完劇情再來思考這個問題,又有怎樣的答案?

「沒有人告訴我殺人是錯的。」「即使殺了人,少年法會保護我的,我不會被判死刑。」

這到底是教育的問題,還是法律的漏洞。電影很關鍵的一點是關於日本少年法所規定的「十四歲以下兒童不承擔刑事責任」,那麼意味著十四歲以下兒童殺人等於無罪。所以這就是青少年肆無忌憚的漠視生命的理由嗎?答案是不,絕不。
罪惡的靈魂從來不分年齡。你是個孩子沒錯,但,對不起,你只不過是一個還沒長大的惡鬼罷了。森口對殺人犯的仇恨,早就不在意那是否只是個孩子了。
如果沒有人教過我們什麼是道德什麼是法律,那我們是否會像野人一樣兇殘呢?也許人性本惡,法律懲戒的了人的行為,改變不了人性的殘酷,道德束縛的了思想,捆綁不住天性。也許「人之初,性本善」本身就是一句屁話。

一模一樣的罪惡的靈魂,所以影片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

我想,如果修哉的母親不曾遺忘他,如果美月的童年不曾被人嘲笑作「美呆」,如果直樹的同學不曾瞧不起他他的母親不曾如此溺愛他,是否這一切都會是另一番景象?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是否也有他的可憐之處。他們野蠻又殘忍,他們也孤獨且幼稚,他們得不到他們想要的愛,冰冷不公的現實漸漸液化成霧,遮住了他們本該天真無邪的雙眼。

一個人的成長會決定一個人的性格,扭曲的人格就像一塊破碎的拼圖,漏了那其中小小的一塊,就不再完整。也許每個人的骨子裡都住著一個惡魔,,或不為人知地隱匿著,或無所保留地猖狂著,於是前者成為了善,而後者就被稱作了惡。

得不到的愛捏造了一個不完美的人格,人性醜惡的一面與虛偽的愛的教育,都是罪惡的源頭吧。
真是諷刺呢。


-139-

2017/04/04凌晨 寫

2017/04/05凌晨 改


1."我最寶貴的被摧毀了"

老師的孩子被殺了

就像東野在《放學後》里題記的:

當美麗、純粹、真實的事物被破壞,重視的回憶和夢想被摧毀時,恨意便開始萌發,恣意蔓延開來

2.最噁心的犯罪是以此為樂

修哉和直樹殺完人之後,是笑著的,或者說,是驕傲的。

"你總以為他們是孩子,突然間他們就做出比大人還驚人的事。你以為他們是大人,但是天真的想法又會讓你意識到他們其實是孩子。"

有時候犯罪和侮辱會讓人上癮,甚至被視為群體認同的證明,最噁心的,是他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在幹嘛。

3.他們的生命寶貴,那我女兒的生命就不寶貴嗎?"

老師這樣思考著——法律偏袒著犯罪者。

——既然這樣,我也去犯罪好了——老師就是這樣開始的

4.冷酷溶於血液,殺人者不值得原諒。

看看美月和直樹媽媽的例子吧!她們都心軟然後憐憫殺人者,然後被他們殺了!

對敵人的縱容就是對自己的迫害

5.大眾是怎樣的?是正直的,卻又能殺死人的。

大家會看到影片中的同學對犯罪的直樹群起而攻之,他們是有是非觀的。但另一方面,他們這種能逼死人的攻擊(例如對直樹寫"殺人兇手")卻成為正確的行為。不管是老師、直樹還是修哉都只能屈服。

這部影片是與日本集合式的生活有關的。日本人長期呈現一個高度密集的小集體,如果不出國,終身可能都要在一個企業里和同一群人相處。
這樣的生活模式帶來了 高度的精神壓力,和中國的國情是不同的。比如說在中國,你可能需要認識更多的人,受欺負可以求助,可以公布在網上,然而在日本是以此為恥的:和自己朝夕相處的身邊人犯了錯,那也是自己所在團體的問題。他們會為了"團體"而掩蓋並且痛苦。

寫以上這些,是為了反駁百度上80%的帖子都在說"這片子里全是瘋子"


看到電影結局我不認為一位母親會放過毀掉兇手最重要的東西。因為兇手根本毫無反省之意,無法原諒。


我覺得電影告訴我們
老師不要帶孩子去學校。。。
夫妻能不離婚就不離婚。。。
好女孩遠離學霸,天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一個學渣的知乎回答


簡而言之,心理病態的Geek男和同學害死老師的女兒,同樣病態的老師向事件有關人員施以瘋狂的報復。劇透就沒意思了,還是自己好好看吧。
:)


超長版慢鏡頭MV


如果說到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莫過於日本導演中島哲也的作品《告白》。這部電影是根據同名小說《告白》改編而成,女演員松隆子主演。電影講述了某一天森口悠子發現其愛女被殺害在學校的游泳池中。儘管該起事件被斷定為意外死亡,但森口卻向學生們宣告犯人就在班中,並展開了自己的復仇。
其實剛開始聽名字,對於看這部電影來說,我的內心是拒絕的。因為我以為這是一部日式小清新純愛電影,但是在朋友的一再推薦下,我開始看這部電影,然後就被震撼和喜歡上了它。我被它深深吸引的一個很大原因是,我和這部片子的其中一個主題有極大的共鳴。昨天課上,崔超同學和老師就什麼才是「好看」電影展開辯論,崔超同學說,他覺得賈樟柯導演的《小武》好看,是因為他也是臨汾人,他和劇中人物環境有著強烈的共鳴。而老師說,成功的商業電影是十分鐘就能給人打開一個新的視野,製造「夢境」。而這部《告白》就給了我共鳴。片子中反映了校園霸凌,當時我和同學一起看的這部影片,同學驚訝的說,覺得太過誇張,校園霸凌竟然能夠殘忍到這種地步。我卻覺得這很真實,因為我曾經的初中就是這個樣子的。校園霸凌無處不在,也許對於成年人來說,這些事情都是再小不過的小事情,不值得一提。但是對於十三四歲,青春期的孩子,經歷這種事情,卻是內心極大的創傷。而這種傷痛很可能會根植於人的內心,跟隨一輩子。


善轉化的惡報復原生的惡,有人堅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面對現實時發現規則的束縛似乎使得惡得不到所謂的報應,所以善抱著懲惡揚善和仇恨去用惡的手段對付惡,這一過程中善變得更惡。但當善懲惡成功時,更惡的善回首看自己的所為,發現自己也是惡。所以她會哭,因為善認為的惡的空虛和自己對自己的批判。《告白》電影是拍攝於日本,基於日本學校現象和日本學生價值觀而展開的故事敘述,但如果發生在人情關係複雜的中國會有什麼?沒人願意深想。社會就是那樣,你只有熟於玩弄規則才能成為這個社會所認可的人,道德什麼的都是用來約束被玩弄的人,藝術電影里的理想情況彷彿永遠不會發生於現實。最後,只有命才是用來評判善與惡的唯一標準嗎?


生命是什麼?它只是簡單的呼吸,新陳代謝等動物本能,但放在人類社會裡,它又被賦予了愛,責任,牽掛等一切的人類情感,而關鍵的是,每個人由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理解方式,又把生命由近及遠的分類,導致互相厚此薄彼的怨恨與仇殺。


正經回答是講日本未成年犯罪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矛盾
深講一點是說如何維護正義
最近看韓劇看到的一句話 法律遠離人間 但拳頭一直都在
在法律無法維護正義的時候 使用暴力去維護 好像是唯一的辦法了
當然啦 我個人還是覺得這個電影是在講人性惡的一面
每一個角色 無論是復仇的老師 還是少年AB或者是旁觀者的班長 都是惡
最讓我噁心的就是班長這個角色啦 雖然她看起來好像是最無辜 最正義 為了每一個人辯護
但是看到老師和她在咖啡廳的時候 她說 修哉只是因為太想被愛了而已
這種聖母的話 真是讓人看了就生氣啊……


剛剛看的,個人感覺。
印象最深的是同學們掩飾的大笑,以及渴望獲得關注所謂的正義感的霸凌。
還有那個結局,或許每一個人都是惡魔,但卻只是為了自己最重要的人或事,惡魔才會出來。


一部關於復仇的懸疑驚悚電影,不同於其他復仇電影宣揚的救贖主旨,這是徹頭徹尾的一場復仇,很合我口味。

當法律不能幫自己制裁兇手的時候,女教師親手下了好大一盤棋,一點點將他們拆吃入腹。

松隆子外表溫婉,爆發起來的樣子真是夠勁!張力十足的同時又能剋制自己收斂起來,以此表達出內心壓抑的悲憤和哀慟!

年少的橋本愛真是我心中少女雪穗的最佳人選啊!這陰鬱攝人的氣質太適合《白夜行》了!

笑起來也可以很明媚,神似高圓圓,柔美的外表下隱藏著腹黑陰暗的內心。

似乎在義無反顧地走向世界盡頭


剛看完,豆瓣評分我打了4星,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像是帶著腳鐐的華美的黑暗舞步,美則美矣,但是前提是你要能接受這個設定,可能我還是三觀太正,又或者我不太對日本的法律和社會情況有那麼深的了解把,我必須把它帶入到像是另一個次元發生的事情才能看下去,不然分分鐘被常識強行跳戲。

我一直覺得,真正好的東西應該是渾然天成的,而不是被堆砌或者製造出來的,這部電影有很優秀的匠藝,就像杜甫的詩歌,承載太多作者想要表達的,輸出的想法。但是那種框架感實在是和我太格格不入了(其實從女老師小孩死的那裡開始,我就沒法帶入到現實了,被丟下水導致的淹死和被電擊死再沉入水中,只要是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法醫在解剖是看肺部是很容易分辨的,怎麼可能那麼簡單就判斷是意外?就算根據後面的劇情,確實是直樹巴塔扔進去導致的淹死,那自己摔倒和被人扔進去,稍微學過高中物理平拋軌跡計算的,也知道這2者的區別吧,我覺得這點常識只要上過高中,都不可能會不知道這裡明顯的不合現實邏輯的部分,所以看到這樣的劇情,我只能選擇架空現實,不去質疑任何合理性基礎,看導演怎麼講這個故事吧)。

最讓我覺得代入感完全相反的是,渡邊殺美月的劇情,如果說渡邊一直以來缺乏的是母親的理解和證明自己,那麼氣死美月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達到了讓渡邊「移情」的條件,因為美月已經看透了渡邊,任何一個自我敏感或者急於證明自己的人,其實最大的願望就是尋找認同,就像飢餓的人會飢不擇食一樣,你不可能快要餓死了,還說非米其林3星大廚的菜不吃,把送到嘴邊的食物扔掉吧(何況美月真的好有氣質)。被人看穿,確實是很尷尬的事情,要麼就徹底愛上,淪陷,要麼就自尊心瘋狂爆炸,一時情緒激動做出無可挽回之事,就我的體驗來說,無論如何,再也不可能像之前那樣隱藏了,因為它的發生是確定的,其實你無論做什麼都已經改變了,這也是我覺得最bug的一點,她的存在其實已經把結局昭然若揭,她不存在才可能讓這一切充滿變數。

所以導演安排她死了,反正至此電影的內部邏輯性我自己是無法接受了,只能一直抱著看異世界的心態去看錶演,特效還有一些反轉還是不錯的,接受它的設定,還是蠻不錯的,只是沒法深究而已。


剛才看完,三觀被刷新了。
以下是個人的看法。

哇,原來有些事情真不能做啊。
原來父母離婚會間接的造成這樣的影響啊。
原來學霸君可能腦子裡面裝的是反社會的想法啊。
原來告白其實還有這樣的含義啊。
原來未成年人保護法其實也可能變成是鑽了空子的保護層來包庇罪惡啊。
原來愛一個人,真的可以為了他付出一切啊。
原來不愛一個人,可能會對生命產生這樣的漠視與不關心啊。
人都是自私的,但是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做。
題外話,我差點以為告白是個初戀的小清新的電影名字,內容肯定也差不多的。
看完了我再也不相信那些名字跟電影有美好相關的表達了!
話說……一開始我還以為是黑白電影呢,不過拍得真好啊,鏡頭感非常好,動態與靜態處理得非常棒。
就是沒有人跟我一起看有點可惜,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可以殘念的。



這部電影的表現形式糟糕透了,用這種玄而又玄的畫面感來故弄玄虛,我看著很難受。在觀看整部電影的同時,我我很多次衝動很想點擊關閉,因為如果提前沒看劇情概述的話,根本不知道它在演什麼,就像在看MV一樣,同時我又很期待影片的後半部分可以帶給我一點驚喜,然而並沒有驚喜,我是懷著失望看完電影的。

總之,我認為,能表達深刻寓意的好電影並不需要故弄玄虛的畫面觀感來表現,這樣會適得其反。


推薦閱讀:

假面騎士 Ex-aid 想要探討的主旨是什麼?
《情深深雨蒙蒙》中陸振華的其他妻子下落何在?他為何只帶兩個女人來上海?
《死亡筆記》裡面的夜神月如果沒有拿到筆記本,會怎樣?
《神探夏洛克》第一季第一集中夏洛克選的葯到底是有毒還是沒毒的?

TAG:情感 | 影視評論 | 犯罪心理學 | 推理 | 告白日本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