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第三季第一集為什麼會讓人感到深深的恐懼?

剛剛看完黑鏡第三季第一集 覺得編劇好牛逼 有很有代入感!內心很恐慌 !自己去奴役自己的副本 再次感嘆編劇大神啊 !!這個idea太厲害了 上一個給我很深代入感的片子是彗星來的那一夜 想再看一些劇情非常棒的片子!求推薦!


這片表面是黑現代人在社交網路里的虛偽做作,實際在更深層面,是在表達中產階級的尷尬處境。
分數高有很多好處,被定義為精英階層,可以享受很多的優惠服務,飛機有專座,醫院有專門的病房,到哪裡都受歡迎。分數低除了享受不到好的服務外,還不被歡迎,分數太低,還會有被公司辭退的風險。
所以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女主要這麼努力去贏得分數,也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女主在收到差評時,那一臉抓狂的表情。女主的評分一路狂跌過程,可以用驚悚片來形容,這時唯一支持女主走下去的,是到達Naomi的婚禮,被高分人士集中火力點贊,分數就可以蹭的一下彪回來了。Naomi果然不愧是女主的陰影製造機,一通電話就讓女主心理崩潰了,婚禮上都是4.5分的精英人士,我怎麼能有2.8分的伴娘。
這通電話應了開頭分析師的話,當你的分數只有4.2分時,你的核心圈也是這種人。同樣的,當你的分數超過4.5分時,你身邊也都是精英人士。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階級固化。
處於底層的人,境況已經到了底端,有著狀況再惡化也能挺過去的積極心態。處於精英階層的,已經習慣了有著特權的上層生活,不會有什麼危機感。只有中產階級瞻前顧後,退一步就是底層人民的萬丈深淵,自己所擁有的一點點特權就會消失殆盡,小心翼翼的努力拚搏著向前,好不容易有點成就,和上層的朋友比起來,距離仍然是那麼遙遠,所以中產階級最不容易有幸福感。
所以本片的主要像表述的是中產階級恐慌。
題外話,吐槽一下本片的評分規則。所有人都可以互相打分,得高分很難,但是得低分很容易。這裡有一個隱藏的陰謀論。
本片的女主Lacie評分在4.2左右,後來一路狂跌到0分,得失都是因為服務員。分析師開始時說,女主刷分的主要方式是當文明禮貌的顧客,刷服務員的五星滿分,如果刷滿18個月是可以慢慢漲到4.5分的。女主後來失分,是因為在買機票的時候,對於售票員不禮貌,一下子被安保人員扣了1分,還附帶24小時內雙倍負評價的懲罰,後來分數一路狂降,也是因為有這個懲罰的因素在內。

試想一下,一個小小的安保人員,可以擁有扣除1分和雙倍負評價懲罰這麼高的權力嗎?這太不正常了。
在這裡我們不禁要分析一下,誰賦予了安保人員這麼大的許可權,誰才是這個評分機制的最大受益者。
是4.5分的精英人士嗎?根據片中的描述來看,這部分人士所佔的比例並不高。只是飛機上的幾個座位,醫院裡的幾張病床,就讓大部分的消費者和病人乖乖的聽從指揮,被稱作上帝的顧客從雲端跌落下來,平時緊張的醫患關係也一副和平的景象。
資本家和掌權者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也同時是這套評分機制的設計者。這一小部分人,讓自己的評分保持在4.5分以上,簡直太容易了。
細思恐極。


「如果你的出發點就是討人喜歡,你就得準備在任何時候、在任何事情上妥協,而你將一事無成。」


這是傳說中的社交O2O吧……
整集立足的世界邏輯在於:
首先,線上線下社交極度密不可分,個體在現實中的任何真實社交-從點頭之交(如女主與服務員),到親人密友之交(如女主與弟弟,與兒時閨蜜)-都能以評分的形式或多或少反映在個體的線上社交評分系統。當然,線上既有社交就更不用說了,發推文貼圖片視頻集贊,也是個體評分系統一部分。

其次,該線上評分系統在線下現實生活中具有實時投射,深具影響,且只與個體本人掛鉤。人人都能看到彼此的實時評分,而這個分數與各類社會認可和社會資源掛鉤。大到醫療住宿,小到租車買機票。作為一種自動的獎懲體系,與ID綁定,得分高者處處便利,得分低者處處失意。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分數所掛鉤的資源是不能轉借的,即便太太4.6,得絕症但只有4.3的丈夫也無法享有優先醫療權。

於是,再次,能夠一定程度上實現社會循環。躋身不同分數等級,猶如身份標籤。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則向上流動總是可以實現的,如果女主維持現狀,18個月後也是4.5的上層人士。

而分數不夠的人,不僅所享資源受限,在特定情況下會被社會放棄,以出局甚至死亡的形式。
如果只分析到此,似乎這套社交O2O的設計初心可以理解,甚至也有高明之處: 於個體,這簡直就是一個360度無死角環繞式自我驅動型獎懲體系。於社會,這是一個人人相互制約、民主審判每個人的自洽體。
在理性人邏輯下,個體基於利己出發點,behave themselves,且儘可能利他。因為每一個行為在線上線下社交網路中都有跡可循,記錄在案,並得到實時激勵或懲罰。正面行為得到好評,負面行為得到差評。這個個人信譽是真切來自個人經營,不是金錢或權力,不能轉贈也無法繼承。是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推演到極致而創造出的社會吧……

大膽地想,這個系統創造者的初衷大抵就是如此,然而造物主沒有想到再周密的系統,也很難規避人性特點……
偏見,刻板印象,等級觀,在這個系統里同樣存在。
在這系統里,贊就是權力,是流動的利益。好評是可以交換的,來自平級社交所積累的分數並不能讓個體快速突破所在階層

高分人士的評價比低分人士來的更值錢,而跨階層的社交往來也並不容易實現。諮詢師告訴女主的真相,翻譯過來就是這樣。

高分人士為了維持自己享有的資源,官官相衛,形成上層壁壘。女主閨蜜婚禮表現的可謂淋漓盡致: 熱情洋溢的婚禮祝詞,情到深處的表白,吃瓜群眾紛紛手機記錄瞬間,都不過是捍衛自己的ranking。一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躍然於屏幕上。

女主在偶然觸發了自己的跌分之旅後,分數是加速性一落千丈的,什麼都不做也能收穫差評。因為人們習慣性對已經被歸類為差的人,表示出敵意,即便對她一無所知。

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於是,這個社會和我們的現實就有點像了呢……塔尖的精英們自帶壁壘,中產階級兢兢業業不敢懈怠力爭上遊,苦心經營的小船說翻就翻,底層人士翻身機會則渺茫得可憐……

對個體的衡量以社交之贊為標準,這未嘗不是一種將個體置於公眾的民主。於是,我們看到了其中的脆弱與風險。

有點諷刺意味的是,劇中實現的O2O足夠極致了…是我們想要的么?


這種評分機制不就是芝麻信用分嗎?由英劇變成美劇的《黑鏡》,變得更加接地氣,有人說沒以前好看,我就覺得這季更加刺痛到肉。第三季第一集甚至只是個半科幻故事,因為這種評分已經廣泛出現在我們身邊,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真實可感,比如說芝麻信用分、以及Uber等軟體中的評分。評分本來可以約束某些不好的行為,但矯枉過正之後就變成虛偽,整個社會變得劣幣驅逐良幣,只有虛偽的人才能「適者生存」。最近網上不是有芝麻信用750以上才可評論的事情,有電視劇中那種人與人之間分數歧視的苗頭。再者,早前機場曾出現過芝麻信用750以上可走優先通道,在劇里也有大致的對應。另外,芝麻信用已經發散到酒店、租車、二手交易等領域之中,你也可以看成是種歧視。當然啦,《黑鏡》里的三觀比較陰暗,將科技的負面放到最大。實際上嘛,有些事情不像想像中那麼壞,猶如核彈,能將地球毀滅N次,卻讓大國之間戰爭的代價變得很大,反倒換來長時間的和平。


作為一個常年離社交網路有點遠的人,我只能說第三季的第一集確實很有水平,編劇其實是把現在一些人的狀態誇大化了展現出來,給人以警醒。

有人提到友好度與信譽混淆的問題,首先編劇可能是這個意思,也可能僅僅是利用了這個體系來講個故事,並不一定是贊同的。其次,我只能說在有些地方就是這樣的,紐約曼哈頓附近的公寓,你除了工資證明之外,你還需要同棟樓兩個及以上的人給你寫推薦信,否則無論如何你都是沒有辦法入住的。你可以把這偏激理解為是「精英階層的壟斷」,也可以理解為是「睦鄰友好和諧相處」。是不是有點劇中的影子?

我覺得黑鏡編劇的本意,是想要讓大家看到社交網路的黑暗一面,也就是太過於執著就會迷失。我看完的第一個感觸是想到了之前退出instgram的網紅EssenaO』Neill

附上新聞鏈接Instagram18歲網紅退出社交網路 稱厭倦這樣的生活

在你們看到的光鮮的照片背後,是各種精心的化妝和打扮,是從幾百張各種角度的照片里,挑出的那張顯得胸最大腿最細身材最好笑容最美的那張,是在各種美顏app和濾鏡的修圖下,她故意要展示給世人的自己。

「然而就在這樣的生活里,我開始逐漸變得壓抑。我開始過上『為了給你們看』而過的生活,而這完全不是我自己的生活。我開始有壓力,開始擔心,開始覺得一旦有哪天你們發現了我實際生活中真實的樣子。這讓我整個世界都崩塌了。」

劇中的Lacie根本沒有吃那塊早上的餅乾,只是咬出好看的樣子去拍照;

在電梯里遇到人,沒有真心地去觀察和稱讚她,而是狂翻她社交網路里的蛛絲馬跡,只為了得到一個高的分數;

她小心翼翼地活在想要給別人看的世界裡。

我只能說:所有人都在追求和建造一個金字塔,而這個金字塔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名字。


何懼之有,這不就是我輩可悲的日常嗎?
這一集中,社交評分被量化並上升為影響一個人方方面面的重要標準,主人公對這個評分痴迷至極,為此不惜戴上假面具,終日討好所有周圍人以求得他人給自己好評分,拚命的為了評分而努力。結果由此導致心態失衡,一個小小的偶發事件就讓她情緒受到重創,隨之而來的是不斷的連鎖反應。最終遭受到這個評分體系的反噬,陷入絕境。。。

社交,本身應該是讓參與者雙方都感到舒適的一種活動。畢竟人類是群體性動物。
然而,任何東西一旦被無限拔高,抽象,體系化,就會喪失了其本來的面目,變得猙獰扭曲起來。
社交評分,就是該集中把現代社會日益上升為對一個人評價體系極度重要的社交能力,誇張到極致展現出來的戲劇化表達。
而我們也正往這個方向發展。

不是嗎?我們需要對周圍人戴上假面具,像女主角那樣一旦被激怒,控制不住情緒得罪人的,被冠以低情商者,然後遭到批判。我們要按照周圍人的意願行動,否則在群體中會被排斥。

而在網路社會中,社交正被越來越功利主義的量化——任何東西,一旦量化,就會顯現出強烈的競爭性,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比較,是人類的天性。(所以有些情況下為了維護某件事不讓其變質,會刻意模糊量化,比如比賽不設獎牌榜、考試不公布名次、大學不進行官方排名等等)
我們現在的社交,也和劇中一樣,日益趨於量化與功利性。日益佔據我們生活的更多部分。

以我們現在正在玩著的非熟人網路社交為例,我們正一步步陷入喪失本心、為評分而戰的局面。
第一代網路社交平台是論壇,天涯、西祠、各高校BBS為代表,這時候網路社交相對比較自由,沒有評分,沒有排名,大家自由交流,就像原始社交。但是,人類天然喜歡攀比。於是。。。
第二代社交網路平台貼吧的出現和崛起,迅速擊敗了這些不帶評分標準的原始社交平台。貼吧因為讓發言多,及時簽到維持存在感的人獲得較高等級,因此很能夠激髮網民發言的積極性,潛水已不行了。隨著貼吧等級和鄙視鏈的形成,往往低等級無人權,高等級大神則一呼百應,更有許可權狗許可權極大,非論壇版主可比。因此,拚命水貼就成為那種平台的社交評分。
第三代社交平台,像知乎,更加功利了,知乎已經趨於劇中那種社交評分。對知乎er而言,獲取評分越來越困難了,沒有贊和關注的小透明,比貼吧那些低等級狗來講也還不如。貼吧等級並不能直接帶來話語權,因為刷帖子,每個人都會看見你。但是知乎不同,高關注度的大V掌握了話語權,同樣的內容,高贊高關注者的回答會出現在成千上萬人的時間線上,而沒有關注,你的努力甚至都不會被他人發現。關注度與贊,已經是知乎世界的社交評分了。此外,僅僅投入時間並不能保證成為知乎這個平台上的高社交評分者,你要竭盡全力。所以,正如主人公那樣,我們沉醉在這種讓自己社交評分變高的遊戲中,只要能獲得贊與關注,就無所不用其極。

當有朝一日,出現了更為高級的,更加吸引人參與的社交平台,我們會否沉淪?答案是肯定的。會否出現這種平台?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現在笑這種以社交評分論英雄的世界,我們不也正在通往這個世界的路上嗎?


剛看完第三季,說一下第一集。

以下涉及嚴重劇透!!!!!!!!!!!

首先說一下這一集的世界觀設定:


在女主角生活的世界裡,由於科技的進步,人眼睛可以植入一種電腦晶元裝置的隱形眼鏡,帶上之後與控制器連接,可以看到每個人的分數。這個分數以五分為滿分,分數越高說明該人的社會地位以及受歡迎程度劇越高。分數可以由朋友們的互評獲得,類似我們朋友圈的點贊,或者淘寶店鋪的五星好評。

女主角一開始的分數時4.2分,她想要提升自己的分數,於是外出跑步去認識新的人,然後與他們交流,獲得互相的評分。

因為女主角時一個不懂得如何好好努力鑽研讓別人喜歡自己而只會投機取巧的急功近利的人,所以當她在路上,在電梯里,遇到高於4.5分的人時,哪怕不認識對方,也要強行找話題與對方聊,就是為了獲得高分人士的五星好評。於是每一次都尷尬到我們想快進。。

如果說一開始女主角只是想努力獲得高分,擠進高分人群圈子到話,那下面的一件事就變成了她迫切想踏入另一個階層的催化劑。

女主角看中了一座高檔小區的房子,這間房子什麼都好,而最好的是,女主角看到了一個她未來和男朋友在一起做飯時的親密場面。這就意味著:搬進這座小區,將有很大幾率會認識高於4.5分青年才俊,而這是她走入高分圈子的最捷徑的辦法,她當然沒有辦法放棄這個機會。

然而女主角沒有那麼多錢,並且她只有4.2分,需要4.5分就可以享受八折的優惠了。

怎麼辦?女主角真的很想住進那個小區里。

於是她開始更加迫切的急功近利,不管遇到誰,都面帶一臉假笑跑去搭訕,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偽善」的「綠茶」,於是當她滿懷期待的給別人打一個五星好評時,往往別人只給她三星甚至兩星。

女主角著急的去諮詢她的「刷分顧問」,顧問是這樣告訴她的:

「不要太過度,讓別人覺得很掉價」。「你做的事情別人一眼都看得出來,做好你自己就行了」。很好的規勸。


然而女主角並沒有聽進去。


並且此時有一個更大的機會找到了她。她的閨蜜,雖然之前經常欺負她,從不把她放在眼裡,就算進入了上流社會,現在坐擁4.7分的高分,也從不拿正眼看她的閨蜜,居然打電話給她,邀請她參加自己的婚禮,還請她做伴娘,並且致辭。


這是一個多麼好的機會啊!女主角誇張而尖銳的假笑聲刺穿了整座屋子。

掛了電話以後她就開始謀劃著如何致辭,並且開始了不停的演練。因為她知道,一個4.7分的人的婚禮,邀請來的嘉賓一定都是4.5分以上的,這是她獲得高分最好且最快的途徑。只要她在那天好好表現,只需要一天的時間,她就可以拿到高分了,這真是天降橫福啊!


到了出發的那一天,女主角早早的就打了車出發去機場。出門之前弟弟嘲笑她這樣擠破腦袋往上爬,只是去一個假笑的監獄。而女主角依然沒有聽進去,她可是要過上流生活的人,和外面那些傻白甜不一樣。

於是成功惹惱了弟弟,弟弟給她打了一星,將她的分數由4.2分拉低到4.1分,於是女主角的悲劇由這一刻開始了。


計程車上,女主角接到閨蜜的電話,依然是尖銳的假笑,連前面開車的大叔都厭惡的翻起了白眼。

下車後,女主角露出標誌性假笑給司機打了五星,收穫司機無數個白眼和一星。

到了機場,得知航班被取消。而她現在的分數還不夠4.2分,所以沒能拿到下一趟航班的座位,她氣急敗壞的在機場大喊大叫,惹來了保安,於是得到了扣一分的懲罰,並且在24小時內,再獲得的低分將double。

如果女主角能夠幡然醒悟回家的話,或許此時她還有救。然而她心中對上流社會的渴望已經沖毀了一切理智,她打算開車過去,而她分數太低,只租的到一輛最破舊的車。

開了幾個小時後,車沒電了。她來到充電站充電(充電器居然是蘋果插頭),卻沒有適配她汽車的插頭,估計她的車用的是安卓吧。。於是女主角來諮詢工作人員,一無所獲之後,她依然擠出假笑,給了工作人員一個五星好評。然而她又收穫了一個兩星。

沒有電,只能棄車了。女主角來到大馬路上一路走一路打算搭車,然而並沒有一個人願意停下來載一個2.8分的人。就如同女主角對待自己的2.8分的前同事一樣。

走著走著,突然有一輛車停了下來,是一個老太婆。女主角打眼一看,原來她只有1.4分,比自己還低。於是她一點也不想坐這個老太婆開的大卡車,就算自己已經掉落下層階級了,但依然看不起底層階級的人。

但是想了想,又覺得自己實在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暫時上車。雖然上了別人的車,但還是要保持著一副高姿態的樣子,眼神里都是:我和你們這些一分的人不一樣,我可是四分人群,是不小心才滑落的,只是短暫的。


當老太婆開始講起自己的故事,說她曾經也是4.6分時,女主角一臉的不可置信。老太婆解釋說自己丈夫得了癌症以後,她如何卑躬屈膝的給所有醫生護士五星好評,卻依然沒換回老公的性命,於是她開始任性的生活。

女主角依然不停的強調著她是有夢想的,她還在不停的追求,她和這些人不一樣。


下了老太婆的車以後,已經是第二天清晨里。婚禮還有幾小時開始,而她還距離場地幾十公里。她在不停的想辦法趕到場地時,接到朋友的電話,讓她不要過來了。

因為你現在只是一個2.8分的底層圈子的人,會破壞我的婚禮。而女也不要指責我什麼,你來參加我的婚禮不也就是為了高分嘛。


朋友這樣輕描淡寫的說著,並且隨便進打發了女主角。

我們的女主角哪是那麼容易就打發的了的。從現在開始不再是分數的問題了,而是一個執念了:「我必須來參加婚禮」。「我必須致辭」。「我必須讓所有人都看到我」。


到這個時候就不是急功近利的問題了,女主角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極端自私,只顧自己利益的人。她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代價,甚至不惜破壞自己好朋友的婚禮。


當她翻閱圍牆,一身泥污出現在好友婚禮上時,這一幕真的猶如驚悚片的嚇人!

這一刻女主角什麼都不要了,不要自尊,不要臉,也不要分數了。背景的bgm不斷的響起低分掉落的旋律,無數人爭相給她打著一分。她連自己最看重的分數也不要了,那跑來鬧這一場又是什麼目的呢?


因為,我得不到的東西,我就要毀滅它!

女主角最後被關進監獄,看著空中飄揚的塵埃,笑了。

她真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嗎?

還是一切到頭來只是一場空,全都是灰塵,全都是泡沫。


這個社會用分數將人直接劃分成了三六九等,當你看到一個人,不是先看到ta的長相、身高、衣著,而是先看到ta的分數,那很難會有人不犯這種先入為主的錯誤。


而既然有了階級的劃分,就會有鬥爭,就會不斷的有人想要往上爬。

女主角並不是一個人,她是一個群體,她代表著許許多多和她一樣,和我們一樣的人。當我們如今為了車子、房子、票子而將自己變成一個機器。充滿著虛情假意和別人套著近乎,看到別人身份地位比自己高,就想拉拉交情時,我們的嘴臉跟女主角一樣難看而虛偽。


開卡車的老太婆算是看清了世事,決定不再為這些虛假的東西而活著。她活的那麼自由而自我。因為她並不需要任何一切上級階層才能享受到的一切特權和物質,所以她也不會被任何物質所綁架。


真實的活著是一種勇氣,一種很難得的勇氣。


多少人在追求著生活的真相,卻又不敢承擔現實的殘酷,而選擇蒙蔽雙眼,虛假的活著。


人活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因此,希望那些努力想要往上爬的人都好好磨練演技。不要過分的將你虛假笑意下的急功近利暴露出來,畢竟大家又不是傻子。

END


編輯:小粥

圖片:網路

本文由「電影粥」原創,如公眾號需要轉載,請返回公眾號主頁「聯繫我們」獲取轉載許可權。


黑鏡厲害的一點是看了之後讓觀眾深深的反思自己和社會,就好像真實發生過的一樣。
黑鏡最厲害的一點讓意識到的觀眾過段時間依舊該幹嘛幹嘛,就好像這劇沒有播過一樣。


這一集有代入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因為我個人認為這一集表面上是在講反烏托邦的社交網路,實際上是在闡釋「他人即地獄」這個存在主義的著名觀點。

所以我進一步地認為題主有代入感不是真的懼怕網路社交,而是從這集電視劇感受到了他人真的就是地獄。

因為只要稍微動一下腦筋就知道這種依靠他人看法獲取社會地位的體系完全不靠譜。資本是我們這個世界最為現實的東東,祂真的會為了維護某種社會體系不去賺錢?那老馬還要發明共產主義幹嘛,我們早就跑步進入一個不知道是烏托邦還是反烏托邦的時代了。

航空公司會因為你地位不高不讓你花錢坐頭等艙?房地產行業會因為你聲名狼藉就不出售豪宅給你?奢侈品行業會因為你長得對不起這些名牌就不賣給你?

這完全就不現實嗎。

所以說真正讓人產生代入感的就是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他人對你的判斷和你自己,那麼這三者就是你的地獄。

劇中女主拚命討好所有人,時刻關注自己的評分,為了迎合這個社會體系不斷地壓抑扭曲自己,這才是真正觸及靈魂的糾結和痛楚。

當你重視他者超過自己本性的時候,地獄就降臨了。


看到這麼多人覺得第三季第一集拍的不好,只能說不敢苟同,第三季第一集明顯是查理同學放飛自我,真正表達出了他對於社交網路的惡意好嗎?


知乎不讓發動圖,老規矩走鏈接 史上評分最高的科幻劇《黑鏡》這次真的要走下神壇了嗎?


(內有錯別字,實在沒時間改了,明天閑下來上來改)

這個周末必然要迎來一陣血雨腥風,字幕組們加班加點,觀眾們更是摩拳擦掌。


因為,被譽為史上最牛逼科幻劇的——《黑鏡》第三季回歸了。

爛番茄 96% 新鮮度(巔峰時甚至高達100%)

豆瓣評分三季+聖誕特別篇均超過 9 分(截至發稿第三季掉到8.9了)


按照吃瓜群眾們的話說,這無疑是一部真正的 「 神劇 」


2011年在英國小熒屏上首發,14年聖誕特輯之後,此部神劇離開英倫三島,被美國著名的 Netflix(《紙牌屋》就出自此公司之手)收入麾下,除核心編劇之外,幾乎全部更換為美國血統。


同時,《黑鏡》也採取和《紙牌屋》一樣的播出方式,一次性一季全部放出(字幕組們辛苦了),讓群眾們能「讓我一次,愛個夠。」

Netflix對於《黑鏡》的期待極高,除了一線美劇熟臉陣容加持,還特意邀請來了許多大牌導演參與指導,其中甚至包括《贖罪》的導演喬·賴特。


然而,回歸後,豆瓣群眾卻掀起了給《黑鏡》第三季打一星的狂潮。

質感下降、內容矯情、故事簡單、沒有反轉、過分誇大「互聯網式社交的黑暗面」成了低分的主要理由。


難道,《黑鏡》真的水土不服,換了血統就要走下神壇了嗎?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了解另一個問題


《黑鏡》到底神在哪?


絕大部分人入坑《黑鏡》都是從第一集《國歌》開始,這集甚至神預言了播出後兩年英國前首相卡梅倫竟然和劇中的「首相一樣」干過和豬交媾這檔子事。

不過卡梅倫可是自願的


深受國民愛戴的公主被變態罪犯綁架,罪犯上傳視頻要求首相和豬交媾,並進行全程直播,否則就會殺害公主。

此情此景,首相如何選擇?

吃瓜群眾們如何選擇?

網路又對這件事情的發展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綁架視頻一經發出便登上了社交網路的熱搜榜,公眾們對這個偶然發生的惡性事件的態度幾乎可以說是狂熱。


這種狂熱的關注讓整個事件在互聯網上趨於透明化,任何都可以插上一腳。


首相試圖使用替身完成綁匪的要求,不料卻被吃瓜群眾傳到了網上。

互聯網另一端的綁匪得知後立刻寄來公主的手指以示警告。


而這一消息也第一時間通過互聯網被公眾所知,面對斷指,公眾們的情緒逐漸從「嚴懲罪犯」轉化為了「公主的安全第一」。


自由的網路發言升級為了輿論壓力,網路民調顯示,86%參與者認為應該滿足綁匪的要求。


完成綁匪的變態要求成了首相的必然選擇。


可以說,《國歌》里社交媒體是構成所有罪惡的前,躲在屏幕之後的人類肆意的施展著自己的「生殺大權」。


而這也是「屏幕」的原罪。


揭露這種「屏幕」與生具來的罪惡正是編劇貫穿《黑鏡》的核心。


《黑鏡》就是指現實生活中目即可見的大大小小的屏幕,這些屏幕的一段是黑暗無邊的電子世界,另一端則折射出人間百態。

《黑鏡》的故事主角並非使用黑鏡的形形色色的人,而是黑鏡本身。


在《你的全部歷史》這一集中,記憶能被屏幕永久的儲存。


夫妻吵架翻舊賬不再需要絞盡腦汁的思考,手指點一點就可以把丈夫罵自己「你就是個婊子」的片段重複播放。


科技讓人類丟失了遺忘的本能,犯錯沒有了被原諒的機會和可能。


而在《聖誕特別篇》里編劇又著眼於「屏蔽拉黑實體化」


不想和討厭的人溝通?OK,動動手指就可以徹底屏蔽他的全部信息,「對不起,對方已不是您的好友」

科技甚可以全面阻斷人與人的交流,微信拉黑之後可以去樓下敲門,如果實體被拉黑,誤會要怎樣解釋呢?


這一集的結尾,男主角被所有人屏蔽,那他的存在還有意義嗎?

人類如何處理自己與電子屏幕之間的關係?

看似冰冷無感情的屏幕是否真的不具有傾向性?

這種單方向的投射滋生出的黑暗最終會將人類引向何方?


這是黑鏡一直試圖討論,或者說試圖警醒觀眾的地方所在。

當這部劇集離開了BBC的管控,來到了美國大地,編劇對於黑鏡的悲觀指向被徹底的放飛了,BBC時為追求戲劇感而營造的各式反轉被直接拋棄。


被科技支配的恐懼成了劇集的如影隨形的夢魘。


查理在接受採訪時談到這一季的主旨:


我們想講的是,社交媒體年代,對個人身份的社會性諷刺,俏皮,又讓人毛骨悚然。

第三季第一集,編劇再次將目光投向社交網路,這一次他將「點贊」妖魔化給觀眾看,人類不是都喜歡上傳自己的生活贏得幾個可憐的點贊,為此沾沾自喜嗎?


那不如徹底一點,讓點贊成為評價一個人的全部。

想要做辦公室白領,不想掃地搬磚,那你的評分必須高於2.4。


什麼,你說你和男朋友分手,辦公室的人都站在渣男那邊給你打差評,不好意思,那也無處伸冤,誰叫你沒把握大眾輿論呢?

想要租好一點的公寓不去忍受髒亂差

想租車的時候能夠拿到好的車型

想坐飛機的時候獲得預留座位

甚至是看病排隊都需要靠評分獲取。

在這個世界裡,評分就是評判一個人的全部,一旦評分扣光,迎來的就是作為犯人被終身監禁。


為了獲取這些賴以生存的五星好評,人們必須像女主角一樣小心翼翼的生活。


即使食物難吃也要擺出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

和死對頭在電梯間里相遇要一邊翻著白眼一邊互相吹捧

萬不得已的時候也可以和多年不見的高分白蓮花假模假樣的恢復友誼,就為了在她的婚禮上獲得好評如潮,正式踏入4.5分俱樂部。

然而事與願違,無論女主怎麼努力,評分都只是反降不增,評分的下降最終徹底擊垮了女主,她不顧一切的跑到白蓮花的婚禮上大鬧一場。

收穫差評無數,評分扣光被關進了監獄,並且被剝奪了為他人評分的權利。

按照黑鏡以前的套路,女主在最後就算不能打破社交黑鏡至少也會一個人逃跑,但是加入Netflix大懷抱之後的《黑鏡》顯然不屑於此。


沒有了反轉、沒有了冷峻,沒有了剋制。


只有完全生硬、直白的對於社交網路、對於科技的惡意。


人類終究逃脫不了被科技支配、被科技操控的未來。


你想要改變?想要女主酣暢淋漓的復仇?


不好意思,在《黑鏡》的世界裡,黑鏡才是真正的主角,你見過主角被配角打倒的嗎?


反正已經是諷刺,反正都是惡意,刻意一點又有何妨?


打一星的豆瓣網友里不少都對編劇的腦洞持懷疑態度

可是人類真的沒這麼愚蠢嗎?


自以為支配著手中工具的我們,真的沒有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工具的擺布嗎?


當我們為離開WIFI,也連不上4G而深深恐懼和焦慮,感到自己被這個世界拋棄時;

當明星甚至普通人一句話說錯就能被網路暴民用口水淹死時。(第三季第六集就是講網路暴力的)


參看《一個鍵盤俠的日常》papi醬


網路、屏幕已經在不經意之間徹底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躲在「黑鏡」背後的我們,還有多少可以掙扎的機會?


觀眾可能覺得編劇有「科技妄想症」,過度放大科技對人的危害。


可是,這些危害是人類一句「我們還沒那麼愚蠢」就可以被忽視的嗎?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黑鏡》依舊是黑鏡,神劇也依舊是神劇。


《黑鏡》的刻薄、冷漠、悲觀從頭至尾,從未變過。


在《黑鏡》的世界裡,喊出解放的fuck並沒有任何卵用,你只是喊,而「屏幕世界」可是真真切切的日了你。

第三季一共六集,後面幾集甚至比第一集還要精彩許多,就不強行劇透你們了。


想看的在微信公眾號後台回復 黑鏡 獲取資源


更神的是,就在黑鏡第三季上映的第二天,美國最大的域名系統DNS受到了不知名攻擊,大約2/3的歐美民眾在網路中徹底消失,不能看視頻、不能上社交網路,不能打開網頁。


在這一刻,大家大概才真的體會到了,被網路支配的恐懼吧。(聽說因為這個,美國人正呼籲趕緊像中國一樣建防火牆?寧可失去言論自由也要發票圈,可以,這很互聯網)

由「她影」原創,如需轉載,請登錄新榜網站版權頻道(版權交易)


推薦閱讀 都是一些歐美劇集
明年,她很可能跟希拉里一起成為美國的第一位女總統
女權的崛起,還得感謝這起性騷擾醜聞
女王恆久遠,漢子領便當,可以,這很冰火
命運如刀,就讓我來領教——冰火女列傳:Arya Stark
七年過去她還是一無所有,但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個「Bitch」

如果你覺得我們的文章有用,請關注我們

http://weixin.qq.com/r/B0gPF4-E9tKJrct09x0V (二維碼自動識別)


網上評論都在批判社交網路的虛偽,高喊科技帶來的冷漠,其實虛偽冷漠的是人本身,沒了朋友圈,愛慕虛榮的人繼續愛慕虛榮,下層社會繼續和上層社會保持著鴻溝,自古如此。現在人用美圖秀秀修片發朋友圈,以前人喊著名的畫家畫肖像;現在人用吃的美食、住的社區、異域的旅行展示逼格,以前人用華麗的衣服、昂貴的首飾、紳士化的口音來分階層。b站、a站評論都一刷水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女主虛偽,可是這些鍵盤俠面對同事、面對領導、面對不熟的親戚又有幾個人不帶上面具?其實某種意義上這個故事一點也不新穎,一點也不未來,大家的看看幾百年前的莫泊桑寫的的《項鏈》,完全是一樣的故事。
其實吧《黑鏡》從來不是反思的科技,而是人性本來的惡,為什麼叫黑鏡?什麼是黑鏡?當手機、電視、電腦屏幕黑掉後你看到的是啥?——我們自己的倒影!
我們再反過來思考,作為一個社會人,放縱自己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就是正確的做法嗎?人的本性是社會性還是動物性?如果想做就做就做的漂亮,那川普是不是世界上的道德楷模?那我想在堵車時候佔用應急車道?如果我作為服務員想罵顧客就罵顧客?我沒錢想搶銀行就搶銀行?回到本集中說的,這集認為社會對咒罵、髒話採取零容忍是人性的壓抑,最後的男女對罵是人性的徹底釋放,那第六集中的那些網路噴子在網上表露自己的負面的情緒,是不是可以說他們也是人性的釋放?為什麼現實社會要裝的友好就是虛偽,網路上直白的表露就成了該死?
同時我們恐懼著萬事被打分的社會,卻無時不刻在心裡給人打分,無時不刻關注著別人的評論,我們吃個飯要先看看大眾點評別人的評價,網上買個東西看看有沒有差評,甚至去電影院看個電影看個電視都要在豆瓣、imdb上看看評分。這些評分真讓社會窒息了嗎?用了大眾點評,雖然可能錯過一些小眾的美食,最起碼你可以少被天價蝦天價魚坑;同樣看豆瓣也許你會漏過一些和你口味但被低估的影片,最起碼能讓你剩下被《富春山居圖》電影辣眼睛的痛苦。


你看的不是第三季第一集,是聖誕特別篇吧。

聖誕特別篇裡面也新增了很多的黑科技,比如意識副本,屏蔽遙控。

屏蔽遙控的設定其實有些弱,因為副作用太多,有些人真的不能因為一時衝動而永遠屏蔽對方的一切信息,更何況劇情里的男女情感發展bug那麼嚴重,不過呢,編劇腦洞大到結局那種被所有人屏蔽的設定也算是把情節挽回回來了。

至於意識副本這個設定,我剛看完的時候也已經坐不住了,太牛逼了,真心的。這集是我《黑鏡》整個系列最早看的一集,看完了之後第二天就把其他十幾集刷完了,不能自拔。

其實意識副本這個設定有點像克隆人,但又不是克隆人,不同在兩者作用不同,但從道德角度來講,兩者都是從母體脫離出來的東西,如果兩者一結合,那不就是一個完整的母體嗎?

這個劇情里並沒有濫用這個梗,利用意識副本去無限延長時間,通過折磨意識副本來得到母體的記憶,這個就是個邏輯和倫理的灰色地帶,你說它對、或者不對,其實都有道理。

哎……我幾句話也說不清……謝邀吧,我接著去看綜藝了←_←

哦,對了,如果類似的片子的話,可以推薦題主去看黑鏡的其他集,前兩季質量都很高,第三季的話,個人偏愛第一集和暴漫那集。

還有世界奇妙物語,告白等等吧……

(有好多答主題都沒搞明白就一個勁分析第三季第一集,醉了~)


我們期待是鞭辟入裡的人性剖析,不是雞湯式的人生哲學。

毫不誇張地說,在 第一集 Nosedive 急轉直下 的第一分鐘,女主角在慢跑途中對陌生人微笑,評分時,所有情節走向顯露無遺。不出意料,這是一個深陷評分系統想方設法設計刷高分最終失去控制的故事。

而除去毫無新意的情節,這一集的結局,淺白地讓我大吃一驚。

以黑鏡的殘忍和真實,再怎麼也該是分數急轉直下直至零分的女主角被鎖進監獄,懲罰是每天學習如何微笑和讚美,定時欣喜地向家人彙報自己「快樂」的再教育生活,被察覺一絲不滿就回爐再造,直到獲取足夠回到社會的分數。

不管鏡頭停留在她再一次見到真實社會時眼中的茫然,恐懼,卻無法控制自己早已掛上完美的微笑。還是停留在她在「再教育」過程中不堪重負,被內心真實的情緒折磨得無法忍受後自殺。都還算完整。

而結局是,

她和另一個被關進監獄的人酣暢淋漓地對罵,順暢地抒發著以前無法抒發的所有情緒。並且第一次,有了真實的笑容。


統治者藉助科技建立了一個階層分明,向下流動迅速,向上流動緩慢而艱難的穩定社會,對打破規則,被棄之於體制外的「犯人」沒有任何懲罰,而是獲得了全社會都曾在內心深處渴望過的真實?

原諒我沒法不認為這個結局過於美式過於雞湯化,毫無閃光點可言。

就像《楚門的世界》這樣充滿悲劇美的故事最終被處理成圓滿結局,標籤里總會標示著「喜劇」,實際上它脫離了現實的殘酷,經受不住一絲拷問。

以人類顯露無遺的貪婪,隱於深處的暴力和稍加挖掘就足以迸發的殘忍,真的配得上一個如此寬容的美好結局嗎?

是的,是的,我知道你想說這樣的評分系統多麼現實多麼殘忍多麼值得深思啊。對,你說的都對,但這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麼的思考呢?也請你如實地告訴我,平鋪直敘的情節和莫名其妙的結尾是不是減弱了帶給你的衝擊呢?

不管是政治諷喻,還是人性解讀,以往黑鏡帶來的思考大多是能從哲學角度抽象出來的,值得探討的問題。s2e02 white bear 白熊公園 的結局在情節的步步暗示下不難猜出,但它卻能延伸出很多思考。記憶構成了一個人的全部嗎?一個失憶的殺人犯還應該被處以極刑嗎?我們如何界定暴行,精神施暴和生理施暴應當同等對待嗎?站在正義的道德高度懲罰暴行的人一定正確嗎?

我期待的黑鏡是應該使我陷入沉寂,而不是像跳樑小丑一樣奉上一碗「不要被社會的評判標準綁架,要做真實的自己「的毒雞湯。


喜歡的話可以看看我的全劇評價

如何評價 10 月 21 日首播的《黑鏡 Black Mirror》第三季? - 一條大魚波浪寬的回答


可以說是第一部影響到我生活的電視劇吧。
我也跟某匿名答主一樣,看完就把XX信用的評分系統關閉了。(個人行為)
有個朋友說到,我不可能關閉央行的評分系統。
沒錯,我無能為力。我們只能期望國家憑藉公信力,真的能維持這一評分系統公正運轉。
而XX信用,寄託於私企的系統,綁定了我的手機號、信用卡、身份證、釘釘、電號水號燃氣號、車輛信息、公積金。。。。想想真後怕。
而且它的評分機制和電視劇中毫無二致,添加信用良好的朋友能給自己加分。。
剛剛看完,心情還沒有平復,簡單說說我自己延展開的思路吧。
片中女主最後大鬧婚禮,進了局子。在這裡我們不能懷疑因為女主評分低所以才進局子,也不能說黑人小哥是因為評分低,因為結合女主下場,黑人小哥也極有可能因為分低所以鋌而走險,做一些危害社會的事情。
(參考開卡車的老婦人1.6分,她依然生活的很積極向上,所以評分低進監獄的說法不成立。)
類比我們的現實生活,信用分低,首先面臨的是無法在銀行貸款,那麼房貸車貸創業都會面臨問題。再然後,我們只能去尋求民間信貸、私人貸款、高利貸,目前這種信貸機構每天都有跑路的新聞吧?
還有一個細節,黑人小哥分數剛降低到2.4的時候,進不了公司了。這種影射很有意思。我們現實生活中,信用分低對就業還是有影響的吧?
反觀我自己,自從去年申請了XX信用之後,幾乎每天都在絞盡腦汁想辦法提升,加支付寶(信用高的)好友啊,給他們刷轉賬啊,【是不是和影片中找高分人士評分很類似?】綁定各種私人信息。。。現在終於10000+(評論區都在討論分數,好吧,你們優越。你們這麼在意這個分數,真的讓我脊背發涼),看了這個劇,一口氣取消掉了。。。
突然又想起來某乎的友善度,我這個人其實素質很一般,有時候遇到看不慣的東西,就變得戾氣重。看到女主在機場和人發生爭執,直接被扣一分,想到如果友善度也和我個人的信用評分掛鉤。。。好可怕
其餘細思恐極的估計還有不少,我還沒看出來,只是想,以後對於所有針對於「人」的評分系統,我都抵制!


不能講髒話的世界活著有什麼意義?


那是你沒看之前的《黑鏡》和《inside No 9》


生活的悖論:表演與置換

我們該如何設想我們當下的生活?

1)自我在朝向虛假的過程中保持開放。在網路空間擺置之下,即隨著QQ空間、微信朋友圈、Facebook等社交軟體的興起和個人虛擬空間的開放,生活已然成為一種試探性的表演——每一個人都取得了欺騙他人的機會:可以用不同的頭像構造他人對自我的直觀(通過構成頭像的不同圖片);可以用不同的簽名構造他人對自我審美趣味的判斷(個人說明與個性簽名);可以用時間軸上事件的延時性分布構造他人對自我經歷的一種認識(個人狀態),原本以真實面孔呈現並與他者打交道的「自我」成了用以欺騙他者的「物」,只要需要,自己可以充當或者自己完全可以構造出一個完全不同於自我的虛假「自我」,一個虛假的交往主體——這表現為虛假ID和匿名賬號,藉助這個虛假「自我」和他者的交往,我們試探出他者的興趣、愛好、性格、品性、經歷、信仰以及情緒,而後決定真實自我的出現抑或隱匿。

2)自我被「物」所擺置。由虛假「主體」和虛假「自我」對交往對象的主動性欺騙帶來的是真實主體和真實自我的「自欺」,原本用以欺騙他者的虛假「主體」和虛假「自我」成為一個真實的「物」,這個「物」構成了對真實主體自身的欺騙。從而,這個為真實主體所構造並象徵真實主體的「物」,取得了欺騙真實「主體」和真實「自我」的合法性,從而表徵真實,成為比自我更加真實的超真實的「我」。但是這個「我」的野心已經不再是成為新的主體,而是要通過將健康、漂亮、苗條等條件賦予自身,即這個超真實的「我」,使得真實主體將這個超真實的「我」理解為自身並願意與這個超真實的「我」保持一種自我同一性。在真實自我接受並將超真實的「我」理解為自身的時候,這個超真實的我就借著將自身構造完美並表徵真實自我的契機從而擱置自身的合法性問題,以一種虛假的自我同一性隱匿在主體「自欺」的生活中,這集中體現為PS(圖片處理)、AI(視頻處理)、AU(聲音處理)等「構造性」軟體和整容、化妝等「修補性」技術的興起:真實「主體」在自我營造的虛假「自我」,即超真實的「我」中享受成為超真實的「我」的愉悅,並以這種愉悅否定自身被超真實的「我」擺置的狀態——當我用PS的技術展示第一張照片之後,我已經無法捨棄這種技術,因為第一次展示已經形成了一個超真實的「我」,我已經無法拒絕成為超真實的「我」的那種誘惑,或者說擺置。

3)自欺以共識與沉默的面孔出現。與此同時,對虛假「自我」的幻象的「明知」與」沉默」成為一種共識和普遍意識,進而轉換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忽視——儘管我們知道某一個人虛假「自我」的真正面孔(我們通過各種途徑知道了她或他整容或化妝的事實),但是我們的這種明知卻總是以「稱讚」和「表揚」的方式出現,這裡再次出現構造和虛假。這種情形之下,我們「明知」自我的真實已經不可能被完全遮蔽(儘管我們以儘可能多的方式去構造那個虛假「自我」,卻明知總會有出現破綻的時候,即使尚未出現,但我們知道這種破綻儘管延遲著,但是一定會出現),一方面我們佯裝不知,沉默不語,以虛幻的方式繼續建構那個超真實的「我」,表徵主體的虛假「真實」,即繼續利用網路的空間化和存儲器的比特形式構造信息;另一方面我們以迴避、延遲的方式拒絕他人對自我真實的詢問,即以「昨晚睡得太遲,今天皮膚有點差」、「最近比較累,多長了幾個痘痘」或者「前幾天出了點事故,身體有點不舒服」等理由是他人相信在場的我是「虛假」的我,而那個不在場的超真實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在構造出超真實的我之後,我們以加密與解碼的方式選擇開放的形式和內容,也以許可權設定和屏蔽分組的方式控制超真實的我的隱藏方式,在若隱若現、時隱時現的呈現中,我為了成為超真實的「我」,不間斷地地創造話題,不停地附加信息,重複地添置笑料,目的則在於構造超真實的「我」的過程中順便實現自我認同——我們享受這種成為超真實的「我」的虛假現實,正是這種虛假現實使得我們暫時逃離虛無。

4)從控制到置換。當超真實的「我」變得可能的時候(低層次的超真實的「我」體現為匿名賬號和虛假ID;中層次的超真實的「我」體現為匿名身份與虛假許可權;高層次的超真實的「我」體現為虛假GPS點、數據元甚至符號或者編碼),統治和控制就不再需要以話語和知識的形式出現,而是能夠以置換的方式控制任何人作為超真實的「我」的當下的直覺和經驗。首先,對信息的控制可以隨時置換每一個人的當下處境(你的地理位置,經濟狀況,政治地位,知識背景甚至你的宗教信仰和性別認同),只要有所需要,你可以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擁有任何身份,信仰任何亂七八糟的東西,總之你將不再是你;其次,對性的控制一度構成現代性難以最終實現的癥結,包括福柯都認為唯有性是人唯一可能的反抗方式,性的渴望作為人類社會最難以控制的力,不斷地衝擊每一種社會統治形式,構成控制與反控制的張力的「硬核」,然而,當性的主體,即自我都可以以超真實的「我」的方式出現的時候,性也成為了可被虛構的「東西」,從而擱置了自身的抗爭。前現代社會對性的控制是以迴避和忽視的方式出現,現代社會則是以虛假實現的方式出現。控制者通過延遲和擱置,扭曲著個體性的自我對性的渴望和實現,那種延遲著到來和實現的性,比這種所渴望的來得更早和很猛烈——這集中體現以情趣圖片、黃色視頻等誘發的自慰等新的實現方式所實現的性,前現代社會自我「性實現」之後對自我的懷疑和否定的話語——「自慰的不是我」、「不是我在偷窺」、「我不會去性騷擾」——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隨時隨地的情趣段子和黃色笑話「打飛機」、「撩妹」、「約炮」,自我以不是性主體的方式將是自我所是的性主體——在性的虛假實現中,自我實現了主體的完滿性,儘管是以被控制的方式所實現——這體現為控制者對情色信息的管制和把控。

因此,一個被「物」所擺置的虛假主體以「自欺」和「欺騙」的方式完成作為人的自我同一性,循著救贖、恩典、解放、自由正義的號角聲走向控制——一個無需張揚,也無需抗爭的世界,一個控制和規訓變得不再引人注目卻滲透得更深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自我之所以有意義,就在於他是可被置換的,只要需要,自我可以被置換為任何「東西」,自我成了可以被隨意刪改的隨便什麼「東西」。

這樣的境遇中,解放如何可能?因為我們正是在解放的帶領下走入這座鐵籠——在這個意義上,盧卡奇和馬克思所批判的異化與物化意識和物化結構不再是自我最深重的存在論難題,問題不再是人是直觀的,也不再也人被壓抑和遮蔽,也不是人失去了意義,而是在於自我獲得了無限的可能性——無限地被自我欺騙的可能性和被控制的可能性。

我想,影片本身所無法表達的正是我們可以繼續去思考的,即那些比我思,特別是比實存更為根本的層次或邏各斯究竟是什麼?


因為好爛,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美國編劇和英國編劇相比,水平真是差不是一點半點。
我喜歡過這麼多美劇,原來我的欣賞品味好低。。。
對我自己的重新認識讓我深深恐懼。


[未來社會,點擊量就是身價啊!]打分不就是知乎里的點贊、微博、微信里的點贊嘛!這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就在上演的事,可以說是身邊事。點贊高的成為社會寵兒,網路的大V高富帥,擁有各種網民羨慕的優越資源,走到哪裡都有頭有臉優雅高貴;而點贊低變成屌絲,矮矬窮,住黑暗的小房間,吃簡陋的中式快餐面,走出門去,到哪裡都很倒霉,但還要強顏歡笑極力爭取別人的一丁點兒眼球,每天不停的努力發各種各樣的帖文取悅別人,得到一絲點贊才能心安,擠破頭了想要爭得一絲社會關注度。你看最後女主角在班房裡做了個什麼手勢嚇唬對面的黑人男?接著發生了什麼?互相問候爹娘!


有,看完心裡十分壓抑。

滿世界洋溢著夢幻的馬卡龍色調,人來人往都是虛偽的社交,你是誰不重要,你的想法感受都不重要,重要的僅僅是你的評分。評分系統決定你的階級,你能享有的社會資源,人們對你的看法,你的當下未來和一切。而處在中級分數的你,謹言慎行,如屢薄冰,壓抑天性,卻還是免不了被一夜狂風暴雨捲入深淵的命運。

我不擅長於討好別人,還頂著張面癱臉。
在這樣的世界裡,我大概會過得很慘。

可怕之處在於我也做不到像開卡車的婆婆那樣豁達。
如同女主所說「你老了,你曾經擁有過它們,如今你沒什麼可失去了。但我不同,我甚至還沒有擁有過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豆瓣電影」上對恐怖片的評分相對偏低呢?
迪士尼電影《尋夢環遊記》(Coco)是否被過譽?
如何評價電影《頑主》里的T台走秀?

TAG:電影推薦 | 科幻電影 | 豆瓣電影 | 電影編劇 | 黑鏡BlackMirr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