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外國電影中的「酗酒」問題?

外國電影上,洋人總是無時不刻不在喝酒,除了下班鑽酒館,就是回家,一閑下來,
甚或有客人上門,總是忙不迭把酒倒上。請問:

一、洋人喝酒真的這樣頻繁?難道不影響健康與生活作息?
二、有沒有公開的數字,可以就「個人 / 年 / 酒精消耗數量」來證明,洋人普偏酗酒?
三、跟洋人比起來,國人的酒精消耗程度,差距多少?

最終,想問的是,外國電影銀幕上的酗酒,是不是「置入行銷」出來的假象?


倫敦國際葡萄酒和烈酒報告(The IWSR - Home Page),基本上是現在國際上對各種酒精飲料生產、銷量等方面最全面的報告了,其全本報告每年出一份,標價上千美元,我曾經想求一份各方面的總結而不得,只能在各個網站和新聞上找些零碎信息。

上面一張圖,是2012年國際上幾種主流烈酒的國際人均消耗量圖,可以看出一些東西。

戰鬥民族俄羅斯,每年人均伏特加消耗量高達14升,中國市場上白酒的容量,一般兩瓶為一升,要28瓶才裝得下,而國際上烈酒一般用750ml的瓶子,也要近20瓶,更不要提伏特加的酒精度了(一般40%左右,極限的都快是純酒精了),跟伏特加比起來,俄羅斯人消耗的其他烈酒可以忽略不計。

伏特加同樣是美國的第一烈酒,除此之外,美國人偏好龍舌蘭,緊跟著是朗姆,然後是蘇格蘭威士忌和金酒,加起來人均近4升,跟戰鬥民族比起來小巫見大巫。但是這張圖的威士忌單指蘇格蘭威士忌,而在美國可能更受歡迎的波本威士忌沒有列在內,我認為應該消耗量更多,2007年的數據,美國總共消耗了近5000萬箱威士忌,一箱是9升,也就是平均每人1.5升左右,這與圖之間的差額估計就是波本威士忌的消耗量。那麼僅這幾項,也就有5升左右了。

其他國家的數據都不是很全了,但是以法國這種地方偏好白蘭地,德國人喜好啤酒,而且紅酒、香檳這些非蒸餾酒(非烈酒)又是那麼常見, 其實也少不到哪裡去。

當然,中國以龐大的人口和獨特的酒文化,佔據了國際烈酒市場的38%份額,仍然高居首位,論平均值可能就不如俄羅斯了,按人均烈酒算,中國大約和美國是相當的。

按照這個平均值,對比我們身邊的飲酒現象,其實可以發現,電影中雖然有所誇張,但也並不是特別的誇大許多。

歐美人飲酒,多不是如我們這樣的在酒桌上豪飲,特別是烈酒,除了在酒吧這些地方喝調製的外,家庭中是非常重要的飲酒場所,更偏向於與生活習慣和一種社交禮節,而非酒桌文化,所以電影中出現見面倒酒,也不算突兀的置入營銷,而且這種場景很多一閃而過,酒瓶又基本上一個樣子,很難分辨品牌。

(剛才朋友提醒我,歐洲人日常飲酒習慣的養成,在於其漫長的時間中娛樂項目非常少,而長時間大範圍濕冷的天氣(西北歐、英國),讓飲酒成為其消耗時間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飲用開水習慣的歐洲人,酒精飲料是其重要的水份來源。)

不過,如果多次出現某個牌子的酒,並特別展示,就另當別論了。

就以《007》系列為例吧。

邦德系列電影中,所飲用的酒,Dom Pérignon、Bollinger這樣的香檳牌子,麥卡倫、Talisker,傑克·丹尼、三得利這樣的威士忌牌子,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酒,很多都在電影中專門給了鏡頭,比如《skyfall》,連續多次出現麥卡倫威士忌的標誌,從10年、12年、18年不等的幾種威士忌輪番展示,最後活生生拿出一款麥卡倫1962,這一瓶1962,是麥卡倫專門為邦德50周年而推出的一款限量紀念款威士忌,又直接在電影中展示,營銷做的昭然若揭。

==
我在知乎很少回答酒相關問題,因為自己實在是此中新手,不過既然答了,就為和幾個朋友一起寫微信賬號宣傳下:

http://weixin.qq.com/r/YHXT3CPE8h2NhzK-nyBE (二維碼自動識別)

獵酒黨,專為各種酒的歷史、故事和推薦。

飲酒之樂應當在仔細品味以及對酒的痴愛,而非沉溺於醉酒帶來的幻覺中。

我們的目標是:乾的明白!


果斷,而且從娃娃抓起!
剛到波蘭的時候就很奇怪,他們的小夥伴(初高中生 14-18左右吧) 怎麼就對酒精那麼感興趣啊!原因就是歷史文化宗教等等吧,就不分析了,就簡單說說見聞吧。
國家在這方面法律規定是很嚴格的,青少年(17還是18不記得了)禁止喝酒、買酒,還有比如你不能在公共場合(大馬路,公園)喝酒等規定,但是熊孩子總是有辦法,比如讓看起來比較老的姐姐去買酒等等,類似的橋段電影里有很多。還有可能一些比較偏的小酒吧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能就是有那種越是禁止就越是引發好奇吧,加上Party文化,空閑時間多,總之就是你能感覺到他們就是對酒精很感興趣。一個高中老師就跟我說過酗酒和青少年懷孕是現在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我說我們國家沒有法律規定喝酒年齡的,但我不感覺有多嚴重的青少年酗酒的問題(就我自己的生活經歷),她都驚呆了。

(專門買酒的小店,各種口味的啤酒。特碼圖為什麼是倒的?!)

(買了巧克力味兒的啤酒,味道很呵呵)

(比較常見的Vodka)
有人跟我說是因為天氣寒冷的原因這塊兒有喝烈酒禦寒的傳統,比如隔壁零下40度的小俄國,那更是嚴重了去了,路上因為喝醉了每年都要凍死好多人。我第一次覺得這兒酗酒真嚴重就是在馬路上,晚上也夠嚇人的,尤其是周末酒吧夜店人滿為患,路上走兩步就能看到喝醉的人。
家庭裡面,反正我呆過的家庭都有自己藏酒,自己做酒。就是這種生活方式。
同齡大學生除了party,找個小酒吧喝酒聊天也是常見的夜生活(沒聽過去卡拉歐克的)。他們普遍也都比較能喝,女生JACK DANIELS五六七八個shoots至少的吧。而且即使前天晚上party到警察來敲門,第二天該上課上課,恢復能力驚人。還有不要覺得拿酒當愛好人家就三觀不正什麼…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好青年,只是生活方式不一樣而已。更多的時候酒只是助興的東西,相比同齡的我們而言,他們花更多的時間和朋友和家人在一起交談,我覺得也很好啊。(自己的直觀感受,不辯論。)

(推薦有機會一定要嘗試的hot beer!( 或者叫warm beer?) 沒錯就是熱的啤酒...之前不相信還TM有這貨,但是我覺得很好喝!)

(酒吧1 Bartender妹子)

(酒吧2 Bartender漢子)
—— —— —— —— —— —— —— —
PS:一同前來的小夥伴紛紛表示吃不消。

不要認為這張圖和主題沒什麼關係,這是我TM喝醉了光著腳爬到屋頂上拍的....


身在德國,就說身邊的兩個例子吧。

我和一個德國家庭住在一起,男主人上網除了辦公就是研究各種酒,香檳、葡萄酒什麼的,然後各種買回家。夫妻倆下班回來倒一杯,吃完飯來一杯,睡前來一杯,和我聊天來一杯…家裡的兩個櫥櫃,裡面全是各種酒杯(相信我不是用來喝水的)。上周請一堆朋友回家完飯、喝掉了兩箱半的酒,清理的時候我問起來,答「only drink a little bit while chatting, didn"t drink that much」。

上周有事兒去柏林,住青旅。有一個三十多歲德國男在那兒住了一個月,因為正處於換租房子的過渡期。我待了三天,因為語言好他老找我聊天。他基本不喝水,只喝香檳和其他氣泡酒,聊著就拉我一起喝。第三天晚上來了個可愛的紐約男,我們仨聊了一晚上搖滾樂,意味著也喝了一晚上——不是中國人聚起來那種有意識地喝,而是說說話喝喝酒(氣氛跟喝茶似的,反正度數也不高)。我後來走的時候估摸了一下,三天我們喝了大概二十七八瓶,另外紐約男還半夜出去買了六瓶啤酒。

我的例子不能佐證「酗酒」什麼的,大概只是表現一點生活方式不同。


我認為這裡面突出的問題是,西方社會中,酒的度數的選擇很多很全面。從三度的啤酒,五度八度的啤酒,十二度的葡萄酒,一二十度的各種可供調配的酒,直至四十度或者更高的烈酒。而且這些烈酒中的一半,可以勾兌,或者稀釋。
而中國就沒有這麼好運氣了。我們只有三度左右的啤酒,對於喝酒的人來說,五瓶以下就是水。要麼就是至少42度,甚至52度的白酒,不接受稀釋。而且傳統上是需要佐餐的,哪怕是個花生米。十二度的黃酒是個很好的選擇,但是流行區域過於狹窄。
所以,我們中國人傳統上沒有非飯點喝酒閑聊的傳統。所以,我們會有茶。
所以,西方那種酗酒,也就是一天到晚都在喝酒的情景,在中國沒有文化背景支撐。
我們所謂的酗酒是,吃飯的時候喝酒喝呲了。


參見 Wiki: 酒精反應

酒精反應
,又稱「酒精性臉紅反應」、「亞洲人臉紅綜合征」,俗稱「上臉」,是指部分人在飲用酒精飲料後,酒精(乙醇)在肝代謝成為乙醛,由於乙醛刺激而引起的皮膚髮紅、斑點或起疙瘩等一系列反應,多見於亞洲人中。

人們通常認為臉紅是因為不能代謝酒精所致。實際上卻相反,大約80%的亞洲人(在泰國和印度比例較低)含有一種乙醇脫氫酶叫做ADH1B,幾乎所有的中國人和朝鮮人含有另外一種基因,叫做ADH1C。這些基因會使將酒精轉換成乙醛的脫氫酶產生變異,能夠快速地使酒精生成乙醛(在含有ADH1B基因的情況下轉化速度會提高40—100倍)。大約50%的亞洲人是因為另外一種線粒體變異基因ALDH2,這種基因會抑制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導致乙醛不能分解生成乙酸。結果是,受這些基因影響的人在喝酒的時候代謝酒精的速度會更快,不像其他人那樣感覺到興奮,但乙醛帶來的副作用會更嚴重。

所以亞洲人酒喝得越多越難受,很少會有有歐美人那種酗酒(上癮)的情況。
其實他們有些人確實有酗酒的問題,只不過咱們無法切身體會。


國人在飯局以外難道不喝嗎?拋開惡俗的所謂飯桌文化,小酌幾杯,怡情悅性,怕是天下大同吧。
飲酒方面,這世界上只有戰鬥民族和其他民族之分。唯戰鬥民族飲酒至死,每飲必以斷片為目的。
隨便舉個例子吧:大家都知道我朝人在火車上是一定要吃速食麵的,車廂里總是飄著紅燒牛肉味海貝鮮蝦味香菇燉雞味老壇酸菜味各種味道。而戰鬥民族的火車裡只有一種味道——伏特加味。狹窄昏暗的過道里總有人扶著車窗踉踉蹌蹌地挪到車廂連接處吸煙,吸煙處傳來的是男人們勁頭上的русский мат和列車員大媽的咒罵聲,車窗外是無垠的被白雪覆蓋了的原野。一起吸煙的哥們順了我一根黃鶴樓後,大呼他們平時都是在抽紙,拉我去他的車廂。進門看見裡面還坐著一對情侶,他們從包里掏出隨身攜帶的裝備——兩瓶伏特加和一打啤酒。接下來就是用蹩腳的俄語和蹩腳的英語胡侃,吵鬧聲驚動了隔壁的大叔,大叔捶門,毛哥開門直接遞給他一罐啤酒。聊音樂聊政治聊汽車還不忘咋呼要和美帝干架,斷片之際邀我去他們家烏里揚諾夫斯克找列寧,我只記得姑娘的頭髮好黃眼睛好藍胸好大好想把她按在牆上。
這樣的故事,是我的一次際遇,也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紅酒的另一個故鄉澳洲來一發。
08年開始在澳洲居住。。前面4年都在澳洲最大的紅酒產地阿德萊德。
說真的!!!這邊的酒TMD太便宜了!!尤其是紅酒!不講究品質的話,5塊錢一瓶的紅酒有木有!!

你看得到的這12個點,每一個代表的不是酒庄。。而是酒庄區。。。每個酒庄區的酒庄數量基本都在100個左右。。北邊的巴洛薩,南邊的8,9,10三個區我都去過。。開車時兩邊基本只有葡萄地。。

5塊錢一瓶的紅酒!!你讓老百姓怎麼不酗酒??最窮的澳洲人,每兩周還能領400多塊錢救濟金呢。。各種喝到死都夠啊。。

於是就有了這樣的新聞。。Experts want alcohol prices to rise。。。。

白天都有大批拎著伏特加的土著人。。何況晚上。。。

所以,周五周六晚上千萬別開車進CITY!各種夜遊魂。。

"The impact of alcohol is huge - for exampl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three-quarters of the patients seen on a Friday night are typically there because of alcohol-related problems," Prof Haber told reporters。。。周五晚。。。四分之三。。。。

TEENAGER就更別提了。。這邊小孩兒長得各種成熟。。。18歲的煙酒禁。。十六七的孩子過來買,不看ID根本看不出。。。我就不提那些找一堆長得超老的17歲騷年來買煙買酒的釣魚執法警察了。。。

後來我老婆過來了,我搬出來租房子住。。一個70的LOCAL老太太,每頓飯必喝。。。每周都要請朋友來家裡喝酒吹水。。很簡單的,各種CHEESE和餅乾一放,兩對兒老頭老太太,4瓶紅酒打底。。。老太太自己差不多兩瓶。。。平時晚上還和老頭一人端一杯看電視。。。估計一晚上兩個人一瓶是很平常的。。。這些可都是日常生活!每天都是啊!!!


所以!老外真的這麼頻繁。。。沒有酒才影響人家的生活作息。。


直接上圖。
數據來源是WHO2011年出版的Global status report on alcohol and health

  • 第一張是關於酒精消耗量的全球地圖。單位是換算成純酒精的升。

  • 第二張是全球各地主要飲酒的類型。很顯然我們和老毛子都是喝烈酒為主。

  • 想知道全世界哪個國家喝烈酒最凶?韓國亮了。中國人民很節制。


我高中時候來法國,至今呆了快10年,剛來時候的第一印象就是超市裡很多紅酒竟然跟小瓶可樂差不多錢甚至更便宜,而且還都挺好喝的,干紅較少,大部分帶點甜味……

周圍同學買紅酒就跟買飲料似的,人人都好幾瓶碼宿舍柜子上,喝法各有千秋,親眼見過直接拿紅酒蘸蘸餅乾配乳酪當午餐的連吃帶喝人士,甚至大學食堂都經常有本地的酒商來推銷產品,方法就是倒很多杯放那,如果你想嘗嘗拿主菜時候每人也都可以免費拿一杯。

至於波爾多這種城市,還有紅酒噴泉這種神奇的東西……

到人家家裡做客或者請客人來,基本上都會帶瓶酒或者帶點巧克力什麼的,朋友之間交流感情去酒吧也好在家呆著聊天也好,給人倒點酒喝很隨意就跟咱們給人倒茶一樣,除非該人聲明她/他根本不喝(烈酒除外,這裡僅指紅酒或者啤酒這種度數低的),尤其是冬天,基本都會說來喝點就暖和了……倒是烈性酒,白蘭地什麼的就不太會這麼日常的每天都喝,不然觀感很差會覺得一天到晚帶著酒氣不像正經人,除了大學時候年輕人聚會胡鬧,基本很少有大家都喝得人仰馬翻的情況出現……。


洋人喝酒確實牛逼. 不在於喝進去多少, 在於喝了之後的狀況, 在於喝多少能完全沒事.

來一發例子. 我們單位基本是聯合國, 喝起酒來就是澳洲德國英國美國中國巴西的一起一通亂斗.

上月去著名的沙灘城市開年會, 晚宴是有酒的(啤酒和紅白葡萄酒), 喝到10點的時候基本每人3瓶啤酒1瓶左右紅酒下肚, 但是都覺得沒盡興, 於是去酒吧繼續喝. 去了直接先4輪shot, 純的Tequila, Gin 等等, 然後再接著喝啤酒. 整到十二點半, 一幫爺們去海灘散步, 順便吃了個麥當勞然後散夥睡覺.

這一段大家都很high. 完全木有不適. 酒神模式附體. 途中在沙灘上還不小心打擾到好多對正在共築愛巢的野鴛鴦.

第二天區別就來了. 早上5點, 頭疼疼醒了, 然後開始反胃, 前後抱著馬桶吐了不下5次. 於是吐完睡睡完吐, 到11點終於神志不清得晃晃悠悠去了年會現場. 碰到同事們都老老實實坐在那裡, 然後問他們感覺如何. 德國佬很精神煥發, 淡定的說 "什麼感覺如何? 今早5點半我們幾個去衝浪了, 然後8點就過來開會了".

望著這個個子比我小的德國佬, 我感覺有點頭暈.


只能說下見過的情況
他們是經常飲酒,在餐館裡吃完飯,大家點瓶啤酒(玻璃可樂瓶那麼大),然後就開始聊天,隨著聊天然後喝酒,就是不停的聊天,喝酒,然後很high的樣子,但是你到最後會發現其實他們每個人只喝了一瓶啤酒,最多兩三瓶,對你沒聽錯,就一瓶玻璃可樂瓶大小的啤酒就夠他們和一晚上,而且他們還喝high了...


我現在在愛爾蘭,愛爾蘭人是以愛喝酒聞名的。我常去的酒吧里有一半的人是天天去並且每天喝到關門,可以說是為了喝而喝,基本都是些中老年人。有個老爺子93歲了,還天天去喝上兩三杯啤酒。
年輕人基本上就是夜店或者party,基本不會去local bar。他們喝的也少,就是圖個樂呵。
再小點不夠法定年齡的就是各種拜託別人幫忙,不過我很少見有人會幫。
其實我感覺還是環境使然,一個家裡家長(前面說的中老年人)天天喝酒,自然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除了樓上說的007那種(或者某山小品中的國窖XXXX之類),應該不是故意的營銷。
一般電影里去酒吧喝酒都是要表現角色心情(或者性格)或者推動劇情
然後佐餐的各種酒是真實生活
聊天、招待客人喝的酒度數都不高 相當於咱們的喝茶
一般歐洲電影里(或者拍發生在歐洲的故事)喝酒場景比較多 這既是來源於生活 又是氣氛需要
最後 我還沒從那些電影里看出酒是什麼牌子的(有時候特別想找仔細觀察過 無果)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斷周圍的人是否對酒精有依賴呢?(醫學版14條) 我們就飲酒模式總結了一些常見的表現: 1.視飲酒為生活中最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事,在心中佔據中心地位,念念不忘。 2.飲酒量較初期飲酒時逐漸增加。 3.飲酒速度增快。 4.經常獨自一個人或者是背著家人偷偷飲酒。 5.以酒當葯,用來解除情緒困擾。 6.有藏酒行為. 7.酒後常常有遺忘表現。 8.無計劃飲酒,常常出現酒後誤事的現象。 9.晨起飲酒,俗稱「睜眼酒」,部分人甚至會在夜間醒來後飲酒。 10.睡前飲酒。 11.喜歡空腹飲酒,飲酒時不吃主食且很少吃菜。 12.在情況允許的時候選擇酒的品牌。 13.因為飲酒與家人爭吵,影響家庭和睦,或因飲酒影響工作。 14.曾經戒過酒,但時間不長又舊病複發,不能控制。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的飲酒行為出現上述表現中的3條以上,即高度懷疑酒依賴。 經常看到一些患有酒精依賴的人因為飲酒給自身的健康、家庭的和睦以及工作帶來很多不良影響,甚至是在酒後出現一些違法的行為。儘管他們對造成這些後果內疚、後悔,但仍不能徹底停止飲酒,反覆戒酒,反覆復飲。是他們沒有出息還是沒有毅力呢?都不是,這是因為酒精依賴是一種疾病,而且還是一種不斷惡化的疾病,這種疾病像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一樣,是無法徹底根除的。但卻可以被遏制住。復飲的原因與機體對酒精敏感有關,加上在心理上難以擺脫的強制性飲酒慾望,不管復飲會帶來怎樣的不良後果,單靠自身的毅力是無法將其克服的。 就像其他疾病一樣,會出現一些特徵性的臨床表現。一旦對酒精形成依賴後,在突然停止飲酒或驟然減少飲酒量時會出現很多軀體不適癥狀,稱之為戒酒綜合征。為方便起見,有人將戒酒綜合征按照出現的時間和嚴重程度分為3個階段:一期戒酒綜合征:一般於飲酒後6~12小時出現,表現為雙手震顫,重者可累計雙側整個上肢,甚至是軀幹,病情嚴重者還可出現伸舌震顫,除此外還常見厭食、失眠、煩躁等癥狀。二期戒酒綜合征:出現時間為斷酒後24~72小時,除上述癥狀外,常出現幻聽,內容常為辱罵性或迫害性的,可繼發衝動行為,興奮相對較輕。三期戒酒綜合征:震顫譫妄,常發生於末次飲酒72小時之後,此時病人意識不清,震顫明顯並伴有行走不穩,可出現各種生動的幻覺,如看到各種小動物,病人表現緊張、焦慮、恐懼。病人的記憶力明顯受損,部分病人可出現癲癇樣抽搐。即使在發達國家,一旦發生震顫譫妄,經治療者總的死亡率仍可達10%~15%,未經治療者則更高。所以說長期飲酒者不能突然停止飲酒。如果高度懷疑對酒精依賴,應該儘早到專科醫院治療。 形成酒精依賴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飲酒行為,也不能控制飲酒量,那麼在戒酒一段時間後能否正常的飲酒呢?就目前所知,從來沒有一個人,僅是數月或數年滴酒不沾,就能夠「正常」喝酒或只在社交場合喝酒。一個人一旦從豪飲發展為失去控制且不顧一切地狂飲,再想走回頭路就不可能了。沒有一個酒精依賴患者是故意為製造麻煩才喝酒的,但不可控制地飲酒必然會帶來麻煩。 很多對酒精依賴的人自認在戒酒一段時期以後,喝幾罐啤酒或幾杯淡葡萄酒沒有問題了。一兩瓶啤酒下肚就會喝醉的人不多。所以也就錯誤地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每天只喝兩、三瓶啤酒就不再喝了。他們偶爾也確實能夠在幾天或幾個星期內照此辦理。於是就會得出結論:即使喝酒也會「遊刃有餘」。但是,他們每次喝的啤酒或葡萄酒會越來越多,要不了多久,就會狂飲如初。 另外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以低度的酒來替代高度酒。對於酒精依賴者來說,酒精就是酒精,不管含有酒精的是馬爹尼酒、威士忌加蘇打水、香檳,還是一小杯啤酒,對於他們而言,不管喝一杯什麼樣的酒,都會導致飲酒過度,導致復飲。 所以,對於酒精依賴者而言,在戒酒一段時間後,試圖控制飲「自己的酒量」或只飲用較低濃度的酒,都是危險的。但為了保證徹底戒酒,只能是滴酒不沾。如何能夠做到呢?除了在醫生的指導下完成脫酒治療外,還要接受長期的康復治療,包括對相關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治療、防復飲藥物的治療、心理治療以及加入一些自助的康復組織。只要有戒酒的願望和不懈的努力,就會成功。


歡迎叔來山東體驗中國酒文化。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榆林一孕婦因難忍難產疼痛而跳樓?
有沒有不服輸 堅持到底的反面例子?
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人最幸福?
為什麼有人會相信美國策劃並製造了 911 紐約世貿慘案?

TAG:電影 | 真相 | 酗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