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一個甲子年是按什麼推算出來的?

如果正好錯一位,不就全亂了嗎? 鄙人尚未入門。
最好說出出處。


瀉藥 @楊超
這不是個好問題,是個口水問題。

我告訴你一件奧妙的事情,我們只要知道任意一年的干支,就可以往前後推算百千萬億年的干支,一點難度都沒有。從來沒有說只有定下甲子年才能推算,定乙丑年不行么?顯然可以。因為乙丑年前一年就是甲子年。定了乙丑就等同於定了甲子。何止是定乙丑可以,定甲寅行不行?定癸亥行不行?當然行。

名可名,非恆名。定一年非得是叫甲子,叫乙丑,叫甲寅,叫癸亥么?名字只是個代號,所以如果我定下一個規則,某年叫鐵牛年,某年叫木馬年,某年叫水雞年,如是而排60一個循環……不必的,隨便多少年一個循環,能不能起到紀年的作用?當然可以。
命理嘛,就是附會,
八字組合有的附會,。
三柱就是六字也可以附會。
自編排布可以附會,就是太乙金鏡之流。
天象可以附會、星格吉凶、星盤統統可以。
那麼鐵牛年當然可以附會,水雞年當然可以附會,木馬當然也可以。
那麼甲子搞錯了命理就沒法幹了?瞎說,總會有新的規則,當今世界來說,神棍相對於傻逼受眾來說,是供不應求的。

如果連這個都想不明白,執意問第一個甲子年是哪年,怎麼定下來的,會不會定錯?那就不要往下看了。


誒,文字可考第一個定下來的還真不是甲子年。而且也還真不是用干支紀年的。
是什麼年呢?是甲寅年。

漢武帝元封七年,

以至子日當冬至,則陰陽離合之道行焉。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其更以七年為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於是我們沒有了元封七年,有了太初元年。
如果沒有基礎,此處需要拓展閱讀:
《資治通鑒》採用的木星紀年法在古代應用很廣泛嗎?和干支法相比各有什麼特點? - 李雷的回答

對應的焉逢攝提格,就是甲寅年。
不信你去查,你查查看漢武帝太初元年是不是甲寅年。
當然不是
我當然不是逗你,現在看,

《三統曆》西漢太初元年丁丑鄧平造,行一百八十八年

太初元年是丁丑年。你問我為什麼?
因為中間錯了!就這麼簡單,閣下擔心的萬一出錯怎麼辦,不要怕,因為早就出過錯!!!

太歲紀年法是根據天象的,紀年看太歲位置——太歲看不見,其實是看歲星也就是木星位置。
高深么?一點也不高深,放到現在,木星在獅子座,則今年叫A-Leo年,一樣的東西。我說過名可名非常名的。這東西放當代肯定就是木星在十二星座分別位置的說法。星盤的木星位置能不能斷命理?當然能!現在很多人都在做。

但是木星周期是11.86年,根本不是整數12年。一輪就會差出0.14年。十輪才一百二十年,就會有將近一年半的誤差。但是古人不曉得啊,傻乎乎的「焉逢攝提格」、「端蒙單閼」、「游兆執徐」、「彊梧大荒落」……這其實還沒問題。問題是,這期間如果再進行嚴格的天文觀測,發現「橫艾閹茂」年時候太歲根本不在應該在的位置,就是與天象不符了,問題很嚴重的,那怎麼辦?你要麼就不管太歲位置只是數數累加紀年,要麼就打亂計數序列,人工更改修正

最操蛋的是,這倆方法都有人干。重中之重,就是天文觀測這東西……大家自己搞的結果還都不一樣。你知道當時紀年有多亂么?而且,那個時間段全國讀書人都吃錯藥了似的全都開始研究天文學,因為事關讖緯,預言,天下大事,於是天下之人,關於今年到底是哪一年,莫衷一是(雖然超辰法確實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從太初至永平十一年,百七十一歲,(太歲)進退余分六十三,治歷者不知處之。

後漢時候,官方看不下去了,就強制規定完全拋開太歲位置,只以序列循環紀年。並且欽點那年是乙酉年(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

回推時候參考劉歆的超辰超次,並且把大量的時間都給回推定論了,總算結束了整天撕逼的日子。

孝文皇帝後元三年,歲在庚辰。
上四十五歲,歲在乙未,則漢興元年也。
又上二百七十五歲,歲在庚申,則孔子獲麟。
二百七十六萬歲,尋之上行,復得庚申。
歲歲相承,從下尋上,其執不誤

太初元年,歲在丁丑,上極其元,當在庚戌,而曰丙子,言百四十四歲超一辰(超辰)……

所有在此之前的干支都是根據這個欽點倒推出來的。完全不管天象,當然不管太初元年的甲寅了,實際上所有的早先的干支都是回推出來的
換句話講,今年是丙申年,我們回推六萬年還是丙申年,原因是今年回推回去的。
如果你覺得今年是丙申年,是因為六萬年前是丙申年,那就是因果倒置了。現行干支紀年的一切標準均為後漢時候欽點的乙酉年(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為終極原因,和時間前後沒有關係。一定認為前面的決定後面的,是典型的後此謬誤。

至於八字算命,笑死我了,唐宋才有的東西您何必追溯這麼久遠呢?
不過根據生日批命的風俗我們倒是源遠流長的。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這就是說自己生在寅年,正月(寅月),庚寅日。
某些人要的自拍

並沒有,只是一枚「惟庚寅吾以降。」

哎,被邀請來就是為了撕,我回答完問題竟然忘記撕了。

@汪大鵬
您還剛剛關注我了。受寵若驚。不過的多嘴問一句「上元甲子」這名詞是您自己編的吧?

如果弄懂了上面上元甲子的原理和天地之氣的區別,那麼正月建寅的原理也就好理解了。

我搜索發現一共提到三次,但是這個概念是寫的時候現編的吧?如果不是,希望提供一個出處。謝謝。
http://zhuanlan.zhihu.com/dreaml5000/20284905
為什麼我覺得上元甲子唬人?因為如果你要是信上古史,那麼就一定需要知道,各個曆法的上元根本就是不同的,而且沒有任何強制性說必須要放在甲子年。之所以很多命理書認為上元一定是甲子,因為清代《時憲歷》的上元是甲子,雖然上元積年法清代根本不用(授時歷之後就都廢除了)。很多命理書明顯沒有他們宣傳的那麼早。

黃帝始為曆元,起辛卯,高陽氏起乙卯。舜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秦用乙卯。漢作太初曆元以丁丑。(黃帝之類,僅一笑耳。)

至於古人算上元積年,這根本沒難度好么,就是一個最小公倍數的事情,最小公倍數要是都不會算乾脆早點亡國算了。我給小學生出題他們都會算,就是數字需要簡化一些:

@上善若水
這位大哥說的還真挺多的,但是拜讀之後好像沒提第一個甲子年的事情……
中國古代的坐標體系是赤道坐標,不是黃道坐標。二十八宿這個坐標體系有點麻煩,因為二十八宿混亂分布在黃赤道混合地帶。

@青丘乙木
甲子年的事情,《史記》沒說。
不過集解倒是說過「黃帝受神筴,命大撓造甲子,容成造歷是也。」這句話其實……不是說那年是甲子年吧?我這裡我有個疑問希望解惑。萬謝。

@chen
八字真不是解方程,你算命去得先給八字啊,要是某些行家裡手還要出生城市,母親懷孕時候的工作之類的。這是給的題設條件啊。

有出了一個新的答案,答主還是有乾貨的,不過略有一點問題
@般若山泉
"(太初曆)以前的曆法是現在曆法的十月為一年開端。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說的農曆一月在之前的曆法都是三月。"這裡說太初曆以前的曆法,兼有十月為一年開端的語句,實在除了秦歷不作他想。
此處顯然為【想當然】。秦國的曆法,月序和換年是分開的。二三四月月份名字不變,十月換年名。
也就是說,八月,九月之後,是次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端月(正月避諱始皇帝名字嬴政,秦二世改的名字)二月,三月……
至於這句:

就明顯犯了和前面一樣的錯誤,參考漢武帝太初元年有十五個月嗎? - 歷史
漢武帝元封七年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說僅僅有元封七年冬十月開始到改歷(次年夏五月)。怎麼可能只有一月和二月?荒謬。

「但是要注意,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太歲在子。」出處請求。說太初元年太歲在子這個,反正《史記》裡面我好像沒看到,司馬遷作為真正的內行(司馬遷的曆法比太初曆還要精密一些),這種問題不可能搞錯。

最後,在此處強烈推薦此答案 @子云仙
歷史上第一個甲子年是按什麼推算出來的? - 子云仙的回答
哈哈,天上掉下十個字,我就問你怕不怕怕不怕!


這是一個好問題!!!


作為記錄天體運動的符號系統,用干支組合來記錄天體運動,到底是用什麼干支來分別代表年柱,月柱,日柱,時柱呢?例如為什麼2016 年是丙申年,而不是其它的年呢?從流傳下來的曆法看,目前的干支,論年、月、日、時的核心體系應用與預測實踐時,若配一定的彌補技巧,是非常準確的。但恐怕誰也不能搞明白是為什麼2016 偏偏是丙申年而不是其它的年份,為什麼把 2016 年論作丙申年就能算準,而其他干支就算不準呢,這是一個困惑當今易界的大問題,也有很多人覺得沒什麼意義,只要知其然照著用就行,但對命理研究深入後這個問題是無法迴避的,牽涉到命理理論的根基。


按唐代傑出天文學家李淳風在《乙巳占》中記載的「上元乙巳之歲,十一月朔,甲子冬至夜半,日月合璧,五星連珠,俱起北方虛宿之中,合朔冬至以來,至今大唐貞觀三年己丑之歲,積七萬九千二百四十五年算上矣。」上古之人制歷,以氣溫寒極欲升的那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的,這一天在天氣為冬至,在地氣為立春。天氣寒至為天氣一年開始,地氣寒至為地氣一年的開始,上古之人制歷以天氣為準。上古之人制定曆法,曆法開始的第一天,一定是子時的中點恰為冬至點,從這天開始的年就是第一年,用干支之首配對叫做甲子年;第一月叫做甲子月;第一日叫做甲子日;第一時叫做甲子時;以後所有的年、月、日、時皆從此以此遞推。我們現在沿用的這一套干支萬年曆就是從那一年起開始累推下來的。推到了2015 年,就只能是個乙未年而不是其他的年。古人制定曆法時並沒有現代那樣精妙的科學儀器,只憑一些古樸的裝置就能準確確定干支第一天,是需要下多大的功夫,多縝密的計算,多一絲不苟的精神方能做到,其科學精神足以令現代人膽寒(而不是汗顏)和驚嘆!!!


有人會說了,按照四柱八字的排法,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根本不可能存在!表面上看是這樣,但是忽略了一點,上古之人制歷以國之需要而立,以天氣為準。台灣的大師就吳俊民先生就大力提倡按照古法將冬至換年柱這一觀點運用於八字預測中,冬至日為太陽輻射最少的時刻,表面看起來這個新論似乎有道理,但是吳先生只看到了表象,而沒有參透天氣地氣之別。如果弄懂了上面上元甲子的原理和天地之氣的區別,那麼正月建寅的原理也就好理解了。每年分為十二個月,十二個月後,太陽經歷了一個周期循環的過程,在太陽的不斷輻射下,一分陽光對應於一分熱,一分陰暗對應於一分寒,太陽輻射的變化,夏至日為最多最熱,冬至日為最少最寒,春秋分陰陽平分,寒熱平均,實際上這種說法一直只是反應了太陽光熱的變化而已。但是大地對於日照有一個吸熱散熱的過程。白天大地吸熱積熱,晚上則散熱。如冬至以後白天逐漸變長,吸收的熱量逐漸增加,夜間則變短,散熱減少,是以大地氣溫越來越熱。但是冬至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是晝短夜長,總體上說,仍是吸熱少於散熱,這就造成了一個大地積寒的過程,這個過程一般需要45天。也就是45天後,地球所積寒的程度才達到45天前太陽輻射的光熱程度。夏季積熱也是如此。我們把日光輻射稱為天氣,則大地積溫稱為地氣,不難看出地氣總是滯後於天氣45天。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十二個月的分法,地氣總是滯後於天氣三個節氣,一個半月,冬至為天氣寒至,而三節後的立春方為地氣寒至轉暖的分界點。人生活在地球上,用四柱預測推人事命運,在四柱領域古人以地氣的分界點作為年的分界點是正確的,道理已明各位命理大家和命理愛好者們無需長篇累牘的再做新論。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闡明,那就是既然正月建寅了,那麼上元甲子的排法是不是變了呢?答案是沒有變,仍然是按照上元甲子的方式來續推,而且這又牽涉到了一個四柱的一個基本原理的問題,那就是五虎遁元與五鼠遁元的來歷,很多人又覺得是這是個現成的東西直接用就可以了無需深究原理。究竟兩首歌訣如何得來,為何「甲己之年丙作首」?而「甲己還加甲」又是為何?五虎遁元與五鼠遁元之間又有何關係?說出來可能有人都不相信,其實五虎遁元與五鼠遁元就是一個東西!當初是為了增加行業進入門檻而設的行話!他們卻沒想到的是搞得後代的不少行內人士都搞不清了!


年柱、月柱、日柱、時柱均按照60甲子無限循環。年月為一套獨立系統,日時為一套獨立系統。月的循環與日的循環無關。年、月的劃分是按節氣劃分,這是天文學的範疇,因為天體的運行並不是十分規律,故每年、每月的時間間隔會有所差異。月進12,年進1,即12個月為1年,主要以北斗星在宇宙中的位置來確定;日、時是有固定的時間間隔的,時進12日進1。年、月是天定的,日、時是人定的。月、時都是運行完12地支之後,年、日進1。古人開始創建的零點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子月中換年,子時中換日。

我們先把老祖宗的零點寫好: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

甲子年:甲子月、乙丑月、丙寅月……甲戌月、乙亥月(子年12月結束,接著該換年,乙丑年)

乙丑年:接著上面,丙子月、丁丑月、戊寅月……

大家可以從甲子、乙丑年看出,甲子年的寅月為丙寅,乙丑年的寅月為戊寅,這就是「五虎遁」的「甲己之年丙作首」;甲子年的子月為甲子,乙丑年的子月為丙子,這就是「五鼠遁」的「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所以,不管你是「五虎遁」、「五鼠遁」,原理都是按照60甲子不斷循環,我們根本就沒有必要去背這些東西的。口訣背多了,似乎知識學到不少,但實際上讓你摸不著頭腦,越迷越遠。

好了,題主要問的基本上是解答完了。

其實四柱的核心原理還有很多,如果研究明白了對預測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比如干支數理原理(天干為什麼是十個?地支為什麼是十二個?)、地支藏干原理(為什麼地支要藏天干?而天干不藏地支呢?為什麼地支藏的是那幾個干呢?為什麼地支藏乾的個數不一樣呢?)、天干五合的原理是什麼呢?、地支刑沖迫害合會的原理又是什麼呢?干支作用關係的原理又是什麼呢?納音的原理又是什麼呢?這些細節的原理理解得越透徹,對於實踐的指導作用越強!當初我花了很多心思琢磨這些原理及如何運用起來,要寫出來篇幅很長足夠寫一本書,等以後有時間了再把我對這些問題的所學所感所悟慢慢分享給大家,當然了,不一定正確,好在願意分享。


有些問題,你如果只是在命理書中找答案,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但是如果眼光放開,基本上就沒什麼難度。

有幾種傳說,一個說黃帝歷為曆元,公元年前2698年。

我覺得肯定不會那麼早,因為首先曆元一定是甲子甲子甲子甲子。有些初學者會說沒有這個干支。我告訴你有的。因為周朝是建子的,也就是冬至作為一年的開始,然後再西漢太初曆的時候才改成建寅。如果建子的話,甲子甲子甲子甲子就是一個合理的干支。

周朝為什麼是建子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夏建寅,商勝了夏,就提前一個月,建丑,到了周就建子,所以秦朝統一六國以後,不是建亥了,可見這種說法在當時一定很盛行。

但是我覺得這個是個謠傳。首先干支曆法的產生一定是文字出現以後。而文字是商代才出現的,夏怎麼可能有這種干支曆法。

另外,建子在操作上一定比建寅容易。就是說我們通過觀測日影的方法,找到冬至這一點顯然比找到立春這一點容易的太多了。

因此我的推測,干支曆法應該就是春秋時期的產物。

不用去想,這個曆法的曆元,或者說這個曆法的第一天一定是甲子甲子甲子甲子。問題是什麼樣的日子才是甲子甲子甲子甲子。

我在干支起源的問題里回答過,天乾和地支,是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的兩套紀月體系。甲和子都是代表這個冬至這個一年的開始。

所以甲子甲子甲子這一天,就是冬至,初一。也就是我們說七星連珠,金木水火土日月連珠啊。

連珠,是不是和尚書堯典裡面記載的堯帝登基的時候情形有點像,也和史記裡面孝武本紀里提到的黃帝登基時候有點像,是不是和太初曆的太初元年有點像。當然太初元年的時候雖然連珠了,但是連珠的位置在寅。所以建寅啊。

因此我的結論就是:干支曆法起源於春秋時期,一次七星連珠的天象時期。當然也有可能過了幾年大家開始干支記年了,然後吧連珠的日子作為甲子甲子甲子甲子,然後推算現在的日子。但是不重要。

至於什麼起源於黃帝或者堯帝的說法,就是拉大旗作虎皮,也就是假託聖賢之名。


這類問題很多,比如世界上第一個人是誰,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等。這類問題其實就是人的追溯本能,總是希望找到一個源頭,這樣就安心了。人總是希望找到源頭的,那個地方是一切生髮的根本,佛教說南門鐵塔,道家說靈台。於是,總找不到,就有了各種各樣雞湯一樣的答案。比如,人是猴子變來的,猴子是蛋白進化來的,蛋白是被電出來的,電是。。。。。得到這些不是答案的答案,很多人就暫時安心了。但是,最初到底怎樣的,還是不知道,只剩下猜想。人人心中有自己的答案的,根本無需尋找。就像電影《普羅米修斯》中,他們認為自己找到了上帝,原來是外星人,而且外星人要滅了自己創造的地球人。女主最終抓起十字架反抗。看到了嗎?其實她心中的上帝根本不是外星人。外星人又是誰造的?上帝只是借外星人手造了地球人而已。
同樣的,為什麼不是當初世界一出現就有了人類,人類就有智慧,就有了甲子紀年?
轉載一篇文章,來自qq群在天道場

我、我們與上古物事
出處--石在天早期文章

本來沒有什麼物事是時間開初的物事、是歷史的起源的物事、是遠古的留下的物事……,只是因為喜歡用這個方式來追求自己的根源,於是上古物事發生了。
源頭並非只能是個時間物事,當然也能是個空間物事。中國人喜歡用歷史的眼光來感悟自己的生命,而另有一些民族則喜歡以空間的存在方式入手感悟生命(可以考慮顛倒啟用這個關係,化為某種機用)。
我們的時間是我們自己設立出來的,我的歷史與我們的歷史是我們在本源地創造的;自我的本源以及我們的本源都是上古物事的本源。
上古的物事,因為時間久遠,所以顯得很扭曲、荒謬、殘缺、模糊(這個特徵是以世俗眼光來看的),歷史的反復扭曲,扭曲到最後,必定要扭曲到指向自我的本源,故看到的上古物事,其實就是看見自己的根源了。
這個物事就是歷史中的自我,我們開示自己的歷史,其實是在展開自己。
上古物事其實發源於自己的世界,沒有所謂的上古物事。
我的內景世界是開放的,開放處就是自己的根源處,所以必定有別人來握住了自己的內景世界的物事,如此一來,我必然會與別人交易的。
上古物事殘缺扭曲到完全的模糊,必然就是進入虛無(這個也是世俗的虛無,其實他不是虛無) 。
上古物事並非殘缺了,只是自己沒有發現自己,所以感覺是殘缺了;我們考古,總感覺資源不夠,其實是剛剛夠,不多也不少的夠(用世俗的眼光看,資源太少)。我們沒有想到:自己怎麼可能缺少自己,也不可能多餘自己。
這個殘缺有真殘缺與假殘缺之分,所以,起步時的努力尋找是必不可少的,不可把殘缺認為是本質的,他們只是暫時的——因為他們必然在哪裡,必然不缺少。不要害怕因為是上古物事會真正的殘缺的;不能因為所謂的殘缺而放棄尋找,因為殘缺、扭曲、模糊是個假像。
在上古物事中開源,就是在自我的本質中開了源,兩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事件。
尋找上古物事的真相就是尋找世界的真相,世界的真相在此只是用歷史面目來展開的;我找到了某種上古物事,其實也是找到了我們的本源,同時也是自己找到了自己的本源。
歷史越往前,物事就越荒謬,故事越神奇,再前,就虛無了。
越上古,越本源,看見本源時的物事出現在自己身旁,難道不是件需要思考的事件?
有人與上古物事發生了某種感應,或是在現實中看見了他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個明明不存在的(或是被認為不存在的物事),怎麼可能出現在現實世界中呢?如何看待歷史?如何看待我們自身?我、我們與這些為什麼是能關聯的?
顯然,我們到了歷史開端了,也是我到了自己的開端了;如果不是到了自己開端,這個物事不可能出現在自己身邊。
握住我與我們關聯的上古物事,勿忘無助,即可開源。
我在開源,就是世界在開源。


謝謝邀請,又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但是看到有些答案中說干支與天文沒有關係,實在忍不住,勉強回答了。
隋朝肖吉 五行大義 中寫 有事於天用日,有事於地用辰。陰陽之別,故有支幹名也。可以干支的出現和使用從來就是和天文不能脫干係的。
淮南子 天文訓說 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徒一辰,反覆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背不出了)。可見十二支本身的意思是指北斗勺柄指向的星域方位。這個就是十二支之前形態十二辰。
干支用於幾紀年,大約在春秋早期。因為王綱解紐,所以天下用歲星紀年。歲星就是木星。因為木星十二年轉個圈回來,所以歲星紀年分了十二次,好像叫玄木號,女取此言,降婁什麼的。因為木星不勻速,還要逆行,所以當時的天官虛擬了一個勻速反方向完美的行星太歲,大家看這個就是太歲的出處。這個紀年法叫太歲紀年法。所以你到是犯個太歲給我瞧瞧。太歲紀年法中除了用地支來記,還用歲陰代表地支。例如 申叫浚灘 辰叫執徐 等等。呂氏春秋有寫 維秦八年,歲在浚灘這樣的紀年法。當然太歲紀年用的是支。漢朝有個叫劉音欠的在他的三統曆中提出的干支紀年。西漢的太初曆也延續了這個干支紀年到今天。
但是以上是今天公開的歷史書上有的證據給出的結論。但是我們發現干支紀日的時間遠遠早於紀年。例如春秋中 隱公三年 春王二月已巳,日有食。 我02年的時候查國家授時中心的資料發現,這個紀日干支從那時起至今天完整無缺。所以既然干支紀日這麼早出現,干支紀年怎麼會遲到西漢才出現呢?古代天官推測干支紀年至少春秋就有了。

備註 我不是專業天文的,不過是家裡在明代一直在欽天監工作,留下些知識。我本人懶散從來沒有在這方面下過苦工。只是十三四歲前大人讓我怎麼背誦就背下了而已。如果不對望老師們指正。只是不要動不動因為學過些現代天文知識就把歷代天官的智慧結晶是作無物。
全程手機無法查詢資料,有錯見諒
祝好


符合甲子意象的那一年就是甲子年,不是隨便指定的。換句話說,在一個60年里,哪怕不知道是哪一年,還是可以根據天地萬物的屬性推斷出來的。至於說哪一個是第一個甲子年,從理論上講,天地最初分化出五行的那個60甲子是第一輪,其中的第一年是第一個甲子年


大家都是段子手么,明明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偏偏不懂又要顧左右而言他,或者是插科打諢。
逗。
我來說說,仔細看了問題,題主問了下第一個甲子年的出處。這個問題簡單回答三兩句可以回答。但是真要講清楚非得多說幾句。
講出處要先從曆法講起。中國的曆法從一開始有到現在變化了幾十次,注意是幾十次,不是幾次。我想如果不是天文學或者曆法專門相關專業的人士可能很難全都講清楚了。
我是外行,拋磚引玉吧。
我是外行,拋磚引玉吧。
我是外行,拋磚引玉吧。

中國曆法是陰陽曆。這個大家都知道了。而且是從一開始就是陰陽曆。從甲骨文的資料來看,殷商的曆法就是陰陽曆了,有閏年和平年,閏年13個月,平年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是大小月不是相隔出現,而且也發現了有時候一年長達14個月和15個月的記錄。這說明殷商時期曆法就已經開始發展,但是還不夠成熟,或者說有我們不知道的規律。
春秋時期,孔子在夏朝後裔杞國(就是杞人憂天發生的國度,這個國家是夏朝後裔)發現一種曆法,一年分為12個月,根據五侯天象而來。由於杞國是夏朝後裔,所以有人懷疑這是夏朝曆法。

重要的來了,在漢代,漢武帝時期,鄧平等人制定了太初曆,西漢劉歆發展而成三統曆。據說是保存下完整記錄的第一部曆法。
太初曆就明確採用不含中氣的月份為閏月。以前的曆法是現在曆法的十月為一年開端。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說的農曆一月在之前的曆法都是三月。所以《竹書紀年》里多次出現六月雪,其實是現在的陰曆4月雪。我記得好像還見過有八月雪的記錄,記不太清楚了,好像有一兩次。所以漢武帝改曆法之前的月份和現在都是不一樣的。最開始的時間一年的開端可能在春天(上古),但是之後又應該是變了,變成冬天為一年的開端,因為有大量記錄的漢代之前的曆法是冬天是一年的開端。

漢武帝時期一則是因為曆法用的時間久了偏差比較大,二則是重訂曆法代表皇權唯一的象徵。你們這些人用的時間都是我定的。所以其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後來可以再加一句,萬民之時,莫非王定。

漢武帝以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攝提格。就是甲寅。但是要注意,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太歲在子。甲寅年又怎麼會在子年。實際上元封七年本身是丙子年末尾兩個月和丁丑年前十個月,和甲寅相差不是一點點。實際上元封七年只有兩個月,就是1月和2月,這是丙子年。3月就是新的一年開端了,又是太初元年了,這是丁丑年。注意,這裡用的是回推法。我回推的,因為要符合現在的使用習慣,當然是寅月為一年開端了,所以這樣說。如果要是歷史記錄,當時應該是按照5月前為元封七年,五月後為太初元年。這樣說應該不會有人說有問題了吧。實際上還是有的,因為史記裡面也是矛盾的,《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曆始改。然後《史記.孝武本紀》又說元封七年夏改歷。這就是矛盾的地方。如果要找,肯定還有其餘的矛盾的記錄。我是難得找了。這都不重要。你們覺得怎麼好就怎麼好。
漢武帝規定的建寅為新年開端。所以我們現在以寅月為1月。漢武帝在改曆法的過程當中經歷了很長時間,聖旨都下過七次。所以什麼一開始的時間是甲寅是不符合事實的,有這個聖旨,但是沒實施,又改了的。因為不能不能把以前的史書時間都改了吧,而且一亂一大片。所以技術性人才以技術性問題忽悠他讓他改變主意的。所以有太歲在子。其實那年是丙子年。但是太初元年就是丁丑年了。這一段說清楚,方便你們理解哦。但是月建寅為一年開端就是這裡定下來的。
所以漢武帝時代曆法的兩個重要發展,一是明確採用不含中氣的月份為閏月的方法來設置閏月。二是定建寅為1月。 這是中國曆法史上的重要發展。

有糾結123和1011,12,1順序的。 @李雷 數的開端肯定是1,年的開端肯定是1月,放到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對的。我們有這個思維,古人就沒有么,有的啊。我們現在說的11月其實在古代是1月。我們現在看見的什麼冬十月為一年開端是後世的說法,以前是子月為1月的。換你你會把一年開端定在不是1的位置啊。改歷了自然記錄要跟著改的。漢武帝時代改的曆法自然是把之前的時間按照改後的曆法記錄。己去查資料吧。我頭大。
別老想糾錯,自己不知道就不知道,我說的都有出處,但是你要挨個問還真不好找。有興趣自己去查資料吧。

之後的基本上都是來解決太陽月亮周期同時吻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相關問題以及日食月食而繼續發展,其中也有真太陽時的處理。但是大格局是在漢武帝時代定下來的。

至於具體的干支計時。最晚在甲骨文中已經發現了用干支紀日的。紀年是最晚在漢代之後有連續的記錄。月是最晚在春秋戰國就有記錄的,但是只有地支。時辰是最晚在漢代就有記錄,也是只有地支。唐代之後有明確的普及記錄月的天干地支的。北宋有明確記錄表面天干地支記錄時辰已經普及了。
所以準確的說,我們現在能看見的時間比如現在是西曆2016年3月12日晚上9點多,我們用丙申年辛卯月癸巳日癸亥時。這種明確的表達最晚來自北宋時期。確實也沒有更早的記錄。說什麼殷商的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就太無聊了,哈哈。
別看見甲子紀時就是八字,其實就是個時間表達。
至於更多的,我不想在這方面撕,沒意義。

好了,最後直接回答題主的問題,第一個甲子的出處。是追溯的。因為後面定了丙子年寅月為丙子年1月。然後丙子年又是第幾個丙子年呢。根據天象追溯的。
漢歷來自秦歷,秦歷來自顓頊歷。最早制定曆法的就是傳說中的顓頊,據傳,顓頊設火正官職,專門觀測大火星(心宿二,天蠍座阿爾法星)。以黃昏時分大火星剛好從東方升起時作為一年的開端。後來堯命令人觀測鳥、火、虛、昂四個星星在黃昏時候剛好處於南中天的日子,來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作為四季劃分。後人在曆法定後按照當時的天文記錄,推斷出顓頊時候的時代或者是堯的時代,以那時候為第一個甲子。又有傳以黃帝時代的推斷為第一個甲子的。(歷史上很多記錄或者說史書都失佚了,我們看見的記錄不一定比古人更多更真。)
反正現在是七十八個還是第七十九個甲子,風水上是說下元,那應該是第78個甲子。反推的話那時候應該是公元前2600+年了。應該是顓頊的時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
寫得好累,大家給個贊吧。實在是看夠了段子手和想當然的。
來來來,回答你。
@李雷
====================
以前的曆法是現在曆法的十月為一年開端。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說的農曆一月在之前的曆法都是三月。"
此處為【想當然】。秦國的曆法,月序和換年是分開的。二三四月月份名字不變,十月換年名。
也就是說,八月,九月之後,是次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端月(正月避諱始皇帝名字嬴政,秦二世改的名字)二月,三月……答案之中自作聰明以為六月雪就是秦國月序改了並不合理。

「但是要注意,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太歲在子。」出處請求。說太初元年太歲在子這個,反正《史記》裡面我好像沒看到,司馬遷作為真正的內行(司馬遷的曆法比太初曆還要精密一些),這種問題不可能搞錯。
=================================================
我又看了一遍你所說的。哈哈哈 我都不用回答了。你自己說的「二三四月月份名字不變,十月換年名。」十月換年是不是十月是一年開端?你自己都講了。

第二個問題,太歲在子,出處:《漢書.律曆志上》。謝謝。謝謝。
還有,「答案之中自作聰明以為六月雪就是秦國月序改了並不合理。」誰跟你說六月雪是秦史,是秦國曆法。謝謝你好不好。

還有那個 @董文龍 ,說一定是丁丑不是丙子的。麻煩你多讀兩遍,別自己沒看懂就開口。謝謝啊。
====================原文==================
實際上元封七年是丙子年和丁丑年,和甲寅相差不是一點點。實際上元封七年只有兩個月,就是1月和2月,3月就是新的一年開端了,又是太初元年了。
=====================
這不說得清清楚楚,元封七年是丙子年。後來改元了,從寅月改成太初元年,按照現在的用法,寅月自然是新的一年,當然是丁丑年了。麻煩自己看清楚,謝謝。為了方便,原文已經加了說明。

撕累了,挨個找出處也太累了。愛信信。我就是編個故事,編成這樣我也打滿分。哈哈哈。


簡單的說,應是某種校驗推算方法推算出來的結果。
如同命理學的對照時辰校驗情況那樣做法。
如 皇極經世 就是邵子校驗天文地理人事後得出的地果。

如果說是 乙巳占 五星歸元說,那乙巳占是唐朝出現的,這60甲子紀年在唐以前就有了。
細心想下說不通。

按情理推算60甲子紀年應是超級人材做出來的吧。一般高人也沒能力這麼做法。
具說,黃帝出世為60甲子始年。30年後登極。


這真的算是一個好問題。

恰好在去年的下半年用VSOP82/87行星理論和ELP-2000/82月球運動理論寫了一個天文萬年曆,這也是我今年的畢業設計,就來簡單說說吧。
有人說,萬年曆軟體到處都是,你這個有什麼稀奇?
普通的萬年曆基本上是在1800-2100這個範圍內日期計算,精確度較差,而且需要每年的朔望日期節氣點等數據輔助。也就是說,他沒有對太陽/地球/月球的運動進行建模計算。
而我這個,是-4000年到10000年計算範圍,近期節氣點平均誤差在1秒以內,朔望點誤差在3秒以內。

好了,以上是吹逼。

下面先科普:

很多人問我,人家算命要陰曆,你怎麼要陽曆。好像算命就必須要陰曆。
干支這個東西,壓根跟月球就沒關係,也就是跟陰曆沒關係,不過陰曆卻必須要靠干支置閏。
那麼跟什麼有關係呢?
年柱是跟地球繞了太陽多少圈有關,繞一圈推一個干支。60干支再一循環。
月柱是跟地球的日心視黃經度數有關,每30度推一個干支,西方的星座也是這個道理,一毛一樣。
日柱是跟地球自轉了多少圈有關,轉一圈,推一個干支。
時柱是跟地球自傳度數有關,每轉30度,推一個干支。(30是大概度數,因為日期計算中要考慮公轉,那麼地球自轉一圈並非360度。)

然後呢?

如 @李雷 所說,有古人錯誤的觀測以為,木星的公轉周期是12年,每過一年走30度,也就是一個地支,然後通過這個規律定了年柱,所以出了大錯,其實木星周期是11.86年,時間久了,誤差就大了去了。但是這是誰的問題呢?不是星星的問題,而是當時管曆法的人沒搞清楚年柱到底代表什麼天文規律。所以干支不是你說啥就是啥的。中國曆朝歷代據記載的曆法就有100多種,各有各的誤差,但是天上的星星那麼轉,是一定的,是人搞錯了,代表天體規律干支並沒有錯。

很幸運,我們現在的干支又被矯正了,因為後人發現了,不能靠歲星判斷年柱。

再然後呢?

有人根據已知的文獻就下斷言,說八字是唐宋以後才出現的。too young!too simple!!沒錯,說的就是你! @李雷 你先生曉得中國算命這個學問什麼時候最厲害嗎?巔峰在哪一朝嗎?唐宋?那都是些斷壁殘垣了。
我這裡下斷言,算命玩的最厲害的朝代一定是商朝,一定是。周文王也不過是商後的一抹餘暉,你敢說商朝這個整天用成千上萬活人祭祀的朝代沒發現八字這門學問?他們歷朝歷代的商王名字里一定要帶個天干是為了好聽?這個天干你確定不是日干?當然,我沒有證據,但是,我相信八字的學問不會是在唐宋才開始。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很多東西就真的失傳了。

最後

甲子甲子甲子甲子這個時間存不存在呢?
歷史記載,這一天是冬至,然後還發生了日食。也就是朔日,農曆初一。

下面這段我不敢吹逼了,引用我看到的一個說法吧。

「法國歐亞萬寶有限公司利用電腦程序根據《星曆表推算原理》計算結果表明,在已往的五萬年中,唯有格里曆BC21778年12月04日符合四甲子朔旦冬至的條件,應當是曆元。」

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有沒有誤差啊,因為天體運動有章動、歲差之類很多不精確因素,能推算到公元前21778年,現有的天文學觀測數據不知道過不過得去關。

總之,這也許就是你們要的答案。


說法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於甲子年即位,是為黃帝元年(前2697年)
說法二:以大禹王八年為甲子年


明顯干支紀年法和外國的公曆不一樣,它是有意義的,你以為光記個數字嗎?沒看見算命風水都要用嗎?所以是法天相地而來!


在三皇五帝以前,是一個神的國度。在這個神的國度里,個個都是異能人士,但是卻沒有君臣綱常等諸多社會框架,每個人憑自己的本事生存,或者說是每個人都在修行,修行越高深,法術越厲害的人,佔有的社會資源便越多。這當中,有壞人,也有好人,好的修行成道成仙,壞的修行成魔成精。
  終於引發了一場大決戰,相互鬥法,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山崩地裂,洪水滔天。於是這個已經延續了一萬年的文明,便毀於一旦了。劫難過後,剩下來的人寥寥無幾。這些人或許不是修行最高深的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為了生存,他們從殘缺的記憶中,獲取一些知識,獲取一些對世界的認識。年長日久,以至於在以後很長的數千年時間裡,我們中國人都習慣於以古人的言語為標準,尊古崇古,人們在說某一個道理的時候,常常是以「古人云」為開頭,便可見一斑。
黃帝帶著文武百官設壇祭天,忽然天風大作,從天上降下來十個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黃帝問一位精通天文曆法的大臣這是什麼,大臣略作推算,答曰:「這是十天干",於是黃帝便命令那位大臣作地支以配天干,大臣便作出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配合天干,兩兩相配,得出六十組不同的組合,便是六十甲子。於是當年便以甲子紀年。
為什麼會從天上掉下來十個字?
上古時候,在天的四方和中央,各有兩根柱子,一根陰柱,一根陽柱。柱子上各書一字,東方名甲乙,南方名丙丁,西方名庚辛,北方名壬癸,中央名戊己。
打鬥之中,十根柱子皆斷裂,十個字也從柱子上分離出來,然後掉下來。斷裂的柱子也一同掉下,並組合成不同的圖案。這便是八卦圖。


這是河南省新鄭市黃帝故里的一個碑,上面寫著:黃帝甲子紀年曆紀念碑。小字是:黃帝紀年元年:公元前2997年。
至於怎麼算的,我不知道,碑上也沒寫。


其實我小時候還聽村頭閑聊的老者說過一些傳說,說是剛開始的時候其實是有120甲子的,並不是現在的只有60甲子。是被一個叫魯班的人弄掉了一半,就剩下現在所見到的六十甲子了。這個故事的詳細情節是很具有趣味性的,具體我不記得了。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此乃甲子年,循環往複,周流復始。


聲明:下面是從網上摘錄的~


錄此,以正視聽


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始於何時?
15-12-23 寒山僧蹤 + 關注獻花(1) 收藏
  首先看,干支始於何時。
先秦的《世本·作篇》云:「大撓作甲子。」「甲子」即干支。據東漢宋衷注,大撓是黃帝的史官,所以《作篇》認為干支始於黃帝時代。
《山海經·大荒南經》:「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大荒西經》:「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帝俊,即帝嚳,在黃帝之後,堯帝之前。
羲和生十日,一般是指用十天干紀日。根據公元前2100年前後陶寺觀象台遺址,帝堯時的曆法特徵是將一歲分成20個節氣的陽曆,這說明唐堯時期仍在使用上古時的陰陽五行歷即十月太陽曆。《尚書·堯典》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所以羲和生十日可能是指用十天干紀月。常羲生月十有二,是指十二地支紀月。後來干支推廣到紀年、紀日,甚至紀時。《竹書紀年》有「堯元年丙子」的記載,說明堯帝時期可能已有干支紀年了。
http://lishouli.photo.hexun.com/112882748_d.html
圖1:陶寺觀象台遺址觀測原點和夯土遺迹的測量圖
(圖片來源:武家璧,陳美東,劉次沅:陶寺觀象台遺址的天文功能與年代,中國科學G輯:物理學力學天文學008年第38卷第9期
《爾雅·釋天》:
「大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歲陽。」
「大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歲名。」
「月在甲曰畢,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厲,在己曰則,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終,在癸曰極。──月陽。」
「正月為陬,二月為如,三月為寎(bǐng),四月為余,五月為皋,六月為且,七月為相,八月為壯,九月為玄,十月為陽,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塗。──月名」。
這是古人用十天干紀年、十二地支紀月的記載。歲陽即天干紀年,歲名即地支紀年。月陽即天干紀月,月名即地支紀月。名,從夕,地支為陰。
《爾雅》成書於西周周公,後由孔子和門徒修訂。這篇《釋天》出現多音節詞語,有可能是大禹治水統一各個部落時收集的非華夏民族語言。《爾雅·釋天》應該是夏代繼承堯帝的傳統使用干支紀年紀月的情況。
在武丁時期的一塊牛胛骨上刻著完整的60干支表,這是目前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干支表,收錄於《甲骨文合集》(編號37986),分刻為6行,每行10個干支,依次為: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http://lishouli.photo.hexun.com/112882750_d.html
圖2:商代武丁時期60干支表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37986,中華書局,1978-1983年)
但是,甲骨文中的干支都是用來紀日的,沒有出現紀年的干支。但是從干支的起源看,它們最初源於觀測太陽回歸年周期和日月會合周期,所以干支首先是用來紀月的。殷商時期將紀月的干支用於紀日,就有可能用它們來紀年的。
現在多數學者認為,干支紀月始於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頒布的太初曆;干支紀年,則自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頒布四分曆開始的。也有人認為是從東漢順帝永建元年即公元126年,才正式開始使用干支紀年法。
實際上早在西漢初年,干支紀年法已經在使用了。淮南王劉安主編《淮南子》(《淮南子》成書時間為公元前139年):「天維紀元,常以寅始,起右徙,一歲而移,十二歲而大周天,終而復始。淮南元年冬,太乙在丙子,冬至甲午,立春丙子。」這就是說,早在四分曆頒布之前225年的西漢初期,在民間特別是在淮南王所管轄的地區,已經頗為流行了。[1]
呂子方早在1961年就提出《淮南子》已有干支紀年,而且根據《韓非子》佚文「四千五百六十年為一元」說明至遲在戰國末干支紀年已經實行了。4560年的周期在四分曆法上除用來紀年外,無其他用處,是干支紀年法的鐵證。[2]
李學勤說: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不止一種包括有干支紀年表。如一種帛書的表中(《刑德》),排列著六行干支,計六十組。第五行第一組為「甲辰」,第二組左邊寫著「今皇帝十一年」,右邊寫著干支「乙巳」。據上下文,知「今皇帝」即漢高祖。而漢高組十一年(前196),正好是乙巳年。這與《史記》年表《集解》所說完全一致。帛書稱漢高祖為「今皇帝」,無疑是漢高祖時的寫本。漢高祖在位只有十二年,他死於十二年四月。因此這件帛書最大可能是漢高祖十一年時寫成的。由此可見,西漢初已經有干支紀年,而這種紀年法的起源一定更早。所以《竹書紀年》中關於戰國中葉已有干支紀年的記載應當時可信的。[3]張培瑜、張健也說:由帛書《刑德》可知,干支紀年至遲從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開始延續至今從未間斷。[4]
不少學者以漢武帝太初元年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紀年干支,因此認為干支紀年不會早於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頒布四分曆。司馬彪《後漢書·律曆志》謂「太初元年,歲在丁丑」;班固《漢書·律曆志》則以為太初元年「歲在丙子」;而司馬遷《史記·曆書》則說:「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索隱云:「如《漢志》,太初元年,歲在丙子。據此則甲寅歲也。……歲陽在甲雲焉逢謂歲干也;歲陰在寅雲攝提格,謂歲支也。」
這就是所謂的太歲超辰,實際上在太初以前的紀年實踐中並未真正出現過,而是劉歆等人為了使太歲、歲星在十二辰、十二次以及歲星在二十八宿的位置關係保持穩定,而想出的一種解決歲星超辰的方法。他們用此方法整理秦漢間的歲星紀年,致使這段時期的歲星紀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但只要堅信太陰紀年(即干支紀年)從未中斷過,就不會被這種假說迷惑。[5]
據張汝舟先生考證,保留在《史記·曆書》中的《曆書甲子篇》所稱甲寅元(焉逢攝提格)就是公元前427年周考王十四年甲寅,是中國干支紀年之始。《歷術甲子篇》的「太初」並非漢武帝的「太初」。《歷術甲子篇》的「太初」二字被漢武帝借用紀念改歷,改年號「元封」為「太初」。[6]
東漢王充《論衡· 譋時》有一日分為十二時的說法, 並與十二地支相配: 「一日之中, 分為十二時, 平旦寅, 日出卯也。」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日書》以十二地支表示十二時的資料,是迄今為止關於十二時最早的記載, 同時又是以子、丑等十二辰表示十二時的最早的記載。這種方法至遲也開始於春秋戰國時期。[7]
用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推算人的命運謂之八字命理,唐宋時期的命理著作常常署名戰國時期的珞琭子和鬼谷子(如《珞琭子賦》、《鬼谷子遺文》等),而且都是用納音算命。出土的戰國楚簡日書中已有大量的干支納音資料,說明珞琭子和鬼谷子用納音算命是有根據的,而戰國時期既然已有干支紀年,自然可以用干支納音算命。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實際出現很早,但是由於最初僅在方外術數家那裡使用,官方的推行則很晚。


天干地支據說其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時期的大撓氏。例如唐代劉恕在《通鑒外紀》中就引古書說:「(黃帝)其師大撓......始作甲子。」大撓作甲子雖是傳說,但從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湯),外丙,仲壬,太甲等來看,干支的來歷必早於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現了。這樣只是出現了紀年,第一次書上記錄干支日的是孔子的《春秋》,魯隱公三年正月初一為己巳日。也就是一直存在干支紀年法,但是沒有人用文字記錄這種方法是怎麼開始的,當然遠古時期沒有文字。


看各位個個高人,不知哪位高人可收徒弟


聖哲的用意非我所能參透。


這個問題的前提是,訂下甲子前是否就有文明存在,有年曆記載。所以還是得先問是不是。
很顯然,甲子前就已經有文字文明記錄了。就和西方公元歷一樣,之前就有文明了。


.

這不是個好問題,是個口水問題。
¨¨¨¨¨¨¨¨¨¨¨¨¨¨¨¨¨¨¨¨¨¨¨¨¨¨¨¨¨¨¨¨¨¨¨¨¨¨¨¨¨¨¨¨¨¨¨......言之有理!


中國人尊崇天道,在母系社會時期就開始記錄天數,女酋從自己的紅潮之始,
在草莖上挽一個結,就代表一天。後來有麻繩了,就在繩上挽結記數,所謂
的「結繩記事」之傳說,就是結繩記日、記數,人類歷學與數學之原始。

殷宗武丁發明了.「甲古文字」,為年、月、日造字為甲乙丙丁….。他首先把這
一序列用於祖先的排列,.他的祖先都是天子,與天子相關的數自然而然成為
天數。中國曆法是夏禹總結出來的,但形成文字卻是殷宗的偉績。

夏禹《夏曆》華夏族用了近五千年,從未改變。.但從古至今,不斷蹦出一些
所謂的歷學家,胡犏出一些「逆天曆」。

(一己之見·僅供笑閱)


先有甲子紀年,後有四柱八字算命,就算今年不是乙未年,也依然可以有其他規律也算。


我也不懂,按我猜測的說。八字是八個未知數,發生8件事或者更多事情用來解這8個未知數,相當於解方程。


推薦閱讀:

為什麼算命先生的男性比女性多?古代有女人不學數術的說法嗎,比如八字之類的,又是為什麼呢?
印會化比劫么?例如母親讓女兒掙錢給哥哥弟弟?這時候印星人物可以看作比劫嗎?

TAG:算命 | 生辰八字 | 周易書籍 | 八字算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