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易中天的文章《創作三國戲,必須與三國演義徹底決裂,才有前途和出路,否則必敗無疑》?
7月25日,易中天公眾號發表文章:「創作三國戲,必須與三國演義徹底決裂,才有前途和出路,否則必敗無疑。」
————————————————————————
更新一下吧,發現評論里有很多覺得我有黑易老師或者引戰的意思。。冤枉啊。我只是把這篇文章原原本本的發出來而已,上面那段文字也是文章裡面的第一段的內容。
我是喜歡易中天的,作為一個小白,第一次聽品三國我覺得很有意思,確實讓我更喜歡三國,後來也慢慢覺得易老師人也不錯,我本是為了拿到他的中華史的書才關注的公眾號參加活動來著,看到這篇文章,又覺得最近《軍師聯盟》比較火又比較有爭議,所以才提出這個問題,也希望大家心平氣和,只是單純的討論一下這篇文章裡面的一些看法而已。
以上。
愛咋改咋改,首先是要覺得好看。現在三國劇的問題是在歷史、演義以及網路新說方面徘徊不定,沒有明確的定向做的有些不倫不類。TVB並不依照歷史改,很明確的只是把《三國演義》段落化成他們的風格,所以劇情再差也不會存在什麼問題。
如果我改寫三國,大略根據歷史去改,但也不會拋棄《三國演義》設定,劉關張三結義經典得令人揮之不去,就不需要改。但從劉備線走向而言,我傾向於歷史上的劉備更具有魅力,劉備出道時三個小事件就是戲劇演化的重要事件,一是劉備出戰為賊所破,二是劉備鞭打督郵,三是劉備深得民心令刺客自退。
劉備並不如演義那種一出場就裝逼,反而出場不久就被常人理解的經驗包賊兵所破,幾乎身死,這事顯示了現實的殘酷性,雖然有匡扶天下的志向,卻連一隻賊軍都打不過。而《三國演義》中把劉備破黃巾事件放到,讓劉備去協助盧植大破黃巾,給了劉關張一個不俗的出場。
劉備的性格相當內斂,而鞭打督郵的劉備是一反常態,可以解讀成劉備對貪污腐敗深恨痛絕,居然令性格內斂的劉備發狠。
其三,就是描述劉備平日作風親民,而無虛偽之處,不是靠哭靠講,而是描述劉備怎麼做。
這三個事件能夠拍得好,就可以塑造出魅力超過《三國演義》的劉備。而劉備喜歡結交豪傑,除了關羽、張飛、趙雲外,田豫、牽招、陳登、太史慈和劉備之間也可以加戲。
歷史上劉備沒參與反董卓聯盟,那麼安排曹操和劉備第一次見面也很有趣,我傾向於把徐州之戰當作曹操和劉備第一次見面場景,兩人在戰場上匆匆見過一面。而兩人最後一次見面也是在漢中之戰上。戲劇化一點,把司馬懿和諸葛亮第一次見面安排到漢中之戰,則意味著曹操和劉備最後一次見面,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第一次見面,可以進行宿命論渲染。
在《三國演義》和三國歷史中如何取捨不重要,最重要還是整體劇本能夠邏輯自洽。《新三國》存在很大一個問題就是演義、歷史、網路文學各方面糾纏不清,即便不論歷史或演義,單論整個劇本的邏輯性也很差,更不說台詞亂七八糟,顯然是一群不同編劇寫的。董卓的兵力一下子十餘萬,一下子二十多萬。曹操的兵力一下子五十萬,一下子三十萬。角色上一集說了一些話,下一集彷彿自己忘記說過那些話。這種的劇本跟符不符合歷史沒什麼必然關係,就是劇本沒寫好。《軍師聯盟》自然也存在邏輯不通的地方,現象比《新三國》要少。
易中天自然有權利發表自己的觀點,三國愛好者本身就分為不同群體,《三國演義》愛好者,純三國遊戲愛好者,三國網文愛好者,三國歷史愛好者,易中天《品三國》愛好者等等,易中天代表的是他自己帶動的群體,而無可否認的是易中天領導著一部三國愛好者的價值觀。
而在我看來《軍師聯盟》的粉絲偏向於半演義半歷史的網文愛好者,這些人能觸碰到歷史,但未求甚解,只要電視劇能引入一些描述人性的點就角色精彩。雖然易中天的粉絲和網文愛好者重疊率很高,不過現今很多人也是跟風黑易中天罷了。兩抜人對噴只是因為觀點不和,甚至是雞同鴨講,喜歡看的故事點都截然不同,屬於口味不能調和。一部成功的電視劇要做的是精準打擊他們想要的觀眾,如果《軍師聯盟》擁有自己的固有觀眾群體,則沒必要在乎易中天說了什麼。
————————————————————————————————
那些噴我們歷史愛好者喜歡挑《軍師聯盟》、《新三國》什麼都好三國劇錯誤,只為裝逼。事實真的如此嗎?莫說是近年這兩部劇,除了《武神趙子龍》和《新洛神》,我幾乎什麼三國題材影視劇都沒放過。什麼《見龍卸甲》、《銅雀台》、《關雲長》都看,之所以糾結歷史,是因為歷史的劇情確實更精彩,局勢之宏大,人物關係之複雜,遠不是現在國內編劇(或是說沒找對編劇)可以駕馭。將歷史人物臉譜化做成戲劇,是因為以前的戲曲面向的都是大眾百姓,而以前文化普及率低,莫說是《三國志》,就連《三國演義》對大眾都是天書,想知道《三國演義》的故事都只能去聽書、看劇。而說書的和表演的則在小說基礎上會做些改編來呈現。
影視劇發展到現代,不要低估觀眾的鑒賞能力,雖然我們歷史愛好者不是主流大眾,我們依然能夠有自己對歷史劇的審美觀。臉譜化角色是很難滿足我,我不懂現在的影視劇改編要用那些編劇理解的人性來解讀,在我看到歷史之本身已很多元化,根本不需要陰謀論和人性論來亂解,能夠借用歷史框架呈現社會現象另說。
顯然,易中天老師微博的意思並不是「廢了三國演義就能成功」,他只是說,「必須與三國演義徹底決裂,才有出路和前途」,個中意味,很是不同。
簡單地說,廢了《三國演義》不是「就能成功」,只是有成功的可能罷了。
我想把易中天老師的觀點作進一步發揮,文學名著影視化,敢於改編就是邁出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步,雖然成功與否,尚未可知,但若死守原著,一定是必死無疑。
我們首先來看一些成功的先例。
以《三國演義》為例,央視版的三國應該是目前為止最好的版本,這一版本是按照原著老老實實拍的嗎?
儘管央視版本創作嚴謹,細節考究,但也做了相當數量的改編。
比如第一集劉關張的初次見面,就不是取材《三國演義》,而是採用了民間廣為流傳的「一龍降二虎」的故事。讓賣豬肉的張飛和賣綠豆的關羽大打一場,然後由劉備來勸和。
這樣處理的好處也是很明顯的,讓關、張在全劇的開頭打一架,熱熱鬧鬧,觀眾也更容易買帳一些。
這還只是小情節處的改編,對故事發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尚且無關緊要。那涉及人物形象的部分,是否可以改編呢?
當然可以,最顯著的就是鮑國安的曹操,電視劇版本的曹操顯然比原著中更加雄才大略,更加有建安時期的文人氣質。如果僅僅是看電視劇,肯定不會把曹操當反面人物看待,尤其是官渡之戰後,曹操讓陳琳念檄文,自己發的那一通「操安能以血補天哉」的雄論,真是痛快淋漓,可浮三大白,然而這段議論,並不是原著里的話,而是編劇自己的創造,壯哉!
唐國強塑造的諸葛亮,也不再是原著那個「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半仙人物,而是真正切切「束髮讀詩書,修德兼修身」「仰觀與俯察,韜略胸中存」的士大夫形象,這也多虧了編劇的匠心獨運,才能有這麼經典的影視形象。
我想,這些改編應該大家沒什麼意見吧,不過總的來說央視的《三國演義》還是比較忠實原著的,雖然有改編,但還是能夠體現原著的精氣神。
央視的另一部婦孺皆知的巨作,改編尺度之大,幾乎連原著的精氣神都拋棄了,但卻不妨礙其成為影視作品的經典,那便是86版的《西遊記》。
這部作品的成功,有人將其歸結為六小齡童的猴戲,章老師的表演固然精彩,但這部作品的魂魄還是剛去世不久的楊潔導演。
她是以怎樣的魄力,對原著進行了「披沙揀金」「大刀闊斧」的改造,才將原著繁雜的思想內核,簡單的提煉成為一種「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質,這無疑和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時代精神契合得非常好,或許時代精神給了楊潔導演靈感,而楊潔導演則藉助《西遊》的老酒,進一步彰顯了這樣一種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使其持續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觀眾。
楊潔之後,對《西遊》的改編,貢獻最大的,毫無疑問是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系列。
這一系列的改編,無論形神,都突破了人們心中的固有形象,所以才導致作品剛問世時,應者寥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卻愈發經典。這一系列,最大的貢獻就是讓孫悟空「人性化」,讓齊天大聖談起了戀愛。
不少原著迷是看不慣齊天大聖談戀愛的,認為這是對原著的玷污;
而一些影視作品,又無休止的消耗大聖的戀愛史;
大聖能談戀愛嗎?
我的回答是可以,愛情故事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是有市場的,但既然是齊天大聖,那麼他的戀愛就一定要有齊天大聖的特質。說的更接地氣一點,一個好的愛情故事,不管人物姓不姓孫,觀眾都買賬;而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就算主角換成了齊天大聖,觀眾同樣不待見。
觀眾要的不是男女主角的名字,而是一個好的故事。
同樣,對經典的改編同樣適用於這樣的觀點:不是不能改,而是必須改,但改編不能僅僅是戲說,而是要借原著的酒,澆今人心中的塊壘。
其實經典的作品,都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也正是這種可能性,使其能夠「因時制宜」,感染不同時空的讀者人群,今人讀《三國》與古人讀《三國》其滋味自然是不同的,我們尊重經典,更應該尊重我們時代的感受。
像文學名著的《三國演義》和影視作品的三國戲,顯然不是同一個東西,影視作品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地呈現原著的念白,那麼也不需要編劇導演什麼事情了,這是比較容易辦到的事情。但現實的情況是,無論是誰,都不會這麼去辦,因為他們都知道,那些「言必稱原著的人」未必真正讀過原著,而真正看過原著的人,是期待看到一些新東西的。
所以,易中天老師說的不是個例,幾乎是一條通則,文學名著影視化,必須改編,唯有改編才有出路。
其實觀眾反對改編,或許只是多次上當後的一種宣洩,現實中不乏以名著為噱頭,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卻講了一個糟糕平庸的故事,如果這樣,真還不如不改了。
「我滿心期待,你卻給我看這個」
這才是觀眾反對改編的真實心態。
最後,王司徒有話要說…
結論是沒毛病的,但是不是《軍師聯盟》證明的就兩說了……
剛想說,這劇都完結了,怎麼還有一波營銷文啊?
接著一看,原來要拍2了……心累
別的不說,有老版三國在,至少在80後90後脫離網路前,任何拍三國演義的作品都是在口碑上找死,老版三國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不談別的,就說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的形象,基本已經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歷史形象了,不談中國,當年三國在日本引起了舉國轟動,其後日本三國演義的相關影視作品或者遊戲,基本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的樣子壓根就是老版三國演員的樣子,大家可以對比下當年中日的GDP對比,一個人均GDP不如對方零頭多的發展中國家的影視作品能讓一個世界前列發達國家舉國轟動,並且影響該國相關的文化產業發展,除了老版三國世界上我找不出其他列子了。
其實被罵成狗的新版三國,已經算是中國比較良心的電視劇了,找的演員也算有一定演技的,如果這水平拍個隋唐英雄傳啥的肯定好評如潮,結果拍了三國,不管市場如何,至少是被罵成狗了。
另外忍不住吐嘲下水滸傳,大概是四大名著電視劇的吊車尾了,除了李雪健的宋江,好像壓根就沒啥全國人民認可的角色,而且李雪健的宋江讓人銘記也和李雪健老師參演了很多電影電視劇不停出現在大屏幕上有關。
易教授說得對,長期以來因為三國演義之類的偽史文藝作品盛行,令人民大眾缺乏對於三國歷史的正確認知,這些文藝作品扭曲人民的價值觀,應該有一些《軍師聯盟》之類的好作品來以正視聽了。
耷匪集團外騙國際,內騙國家,上騙獻帝,下騙民眾,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分裂國家打內戰的政治武裝集團,相反一生為了祖國的統一大業奔走半生的曹委員長,卻一直被耷匪及其粉絲辱罵侮辱,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耷匪和主要集團領導人亮酋為了爭霸野心,不顧人民死活,瘋狂發動內戰,給他們統治下的益州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負擔,幸好有司馬宣王這樣的民族英雄為了中華民族奮起抗敵,才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保衛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司馬懿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也是中國人的驕傲。
對於長期以來用總體戰壓榨蜀中和漢中民力來抗拒統一的耷匪集團真面目,應該在《軍師聯盟》的後續劇集中予以堅決的揭露,把他們嘴上為了人民,實際是戰爭瘋子的真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尤其是長期以來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亮酋,挾持幼主、獨攬大權的亮酋這個可怕的戰爭瘋子早就應該被揭發他的真面目。
亮酋作為漢朝官吏和士族的兒子,對於繼承漢朝正統的魏朝的統一天下行為進行武裝抗拒,當時魏朝實力強大,如果魏朝一統天下,就可早日結束亂世,讓黎民百姓不受戰亂之苦了。但是亮酋卻對統一搞武裝對抗,這不是武裝的叛亂行為嗎?而且亮酋還聯合西羌去和魏朝打仗,現在看來這不是賣國漢奸行為嗎?
自組政權分裂國土、獨立搞政權僭稱中央、私立武裝抗拒統一、引外族軍力攻打中國……亮酋這些作為按現在標準,豈不是個賣國叛國搞分裂的國賊了?
可能會有人說,日本人蒙古人打進來的時候你是不是也覺得抵抗是錯的呢?說這話要搞清楚一個問題,亮酋的敵人魏朝和他一樣說漢語用漢字,繼承的都是漢文化。文化上大家都是漢人,都是中國人,都是一家人,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打內戰呢?
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開戰不奇怪,但亮酋的敵人,也就是魏朝的確是寫漢字說漢語的漢人,大家的衣著語文都是一致的,既然這樣還打什麼呢?基督教和伊斯蘭要打,因為都是源自聖經但教義不同;中國和日本要打,因為不同民族的競爭;但大家既然都是漢族,都是漢文化,還打什麼呢?
魏朝已經一統半壁江山,三分天下有二,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國泰民安,大家本來可以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這種情況下,還搞武裝入侵去破壞魏朝人的安寧生活,抗拒統一,陷蒼生於戰火,這不是國賊叛徒又是什麼呢?漢朝被魏朝取代是禪讓歸位,說明天命在魏朝一方,為什麼亮酋非要逆歷史潮流行事呢?
亮酋在耷匪死後掌握了蜀中大權,他身為漢朝官吏的後代子孫,就應該力促統一,和魏朝一起滅掉在南方搞分裂的孫家政權,然後建立起一個強大繁榮的國家,才能抵禦100年後的五胡亂華。結果他還不斷內耗開戰,抗拒統一,導致國力衰退,國力衰頹下的中國最終被五胡亂華打得衣冠南渡,神州首次陸沉。這不是亮酋和權酋抗拒統一和分裂的錯誤是什麼?
曹家三代領導人作為國家和民族的領袖,為了國家的統一大業日夜操勞,付出了他們的一生卻也沒有看到祖國統一的大業完成。這不是歷史的巨大遺憾嗎?幸好這個遺憾最終在司馬家族的三代領導人手上得以完成,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帶給了大家安寧幸福的生活。
按照現代的觀點看,我們都是同文同種的中國人,耷匪亮酋之流為什麼不能放下成見攜手共進呢,既然大家都是中國人,都是漢人,為什麼不能為了國家大義放棄自己分疆裂土打內戰奪取政權的私心,一起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復興而團結奮鬥呢?說到底,孫匪搞得是一中一X,耷匪搞的是兩個中國。這兩個集團都是分裂國家抗拒統一的民族罪人,應該在南京、成都樹立他們的跪像,和秦檜、石敬瑭、汪精衛一樣被千古唾棄。
感謝易中天教授的呼籲,讓大家從此開始正視亮酋作為武裝叛亂集團頭子的事實,放在現在,他就是一個作為「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和國光計劃總指揮」,屢次帶兵進攻江蘇浙江福建三省,佔據多個城市和軍事要區建立根據地的武裝叛亂分子,而司馬懿是阻止他擴大戰略攻下南京、杭州、福州等要地的國家英雄。
按照易教授拋棄三國演義等古代皇權愚忠書籍的現代觀點看,亮酋其實是分裂國家的罪人和賣國叛徒,司馬懿才是保衛國家的偉大英雄。支持司馬懿上中學課本取代亮酋成為民族英雄的代表人物,並在成都建立亮酋跪像的,都來點贊吧!
對於易中天,早有很多話想說了。和諸位一樣是從百家講壇的漢代風雲人物、品三國開始認識的他,後來他的一些其他作品多數也讀過。此處單獨說說他對三國的看法和這篇文章。
一,易中天對於《三國演義》的貶低。
易在品三國里經常貶低這部小說,如說曹操聽聞許邵評語後的反映「體現出小說的膚淺」,諸葛亮智激周瑜很無厘頭等。按理,易中天畢業於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魏晉南北朝方向,碩士學位,導師是吳林伯先生,「文學是創作,歷史是考據」這種基本的常識感覺他怎麼完全不明白,令人費解。《三國演義》誠然有一些不合情理的地方,可以商榷,但畢竟是經典名著,改編、創作都沒問題,但徑直的貶低不應該,尤其作為中文專業出身的學者。記得06年有人發文稱「易中天重傷《三國演義》」,此人言重了,被時間和人民挑選出的經典是不可能被任何人重傷的,但也可見易中天對這部小說實在有不恰當的貶低。
二,關於三國的改編問題。
有人說,三國、西遊、水滸、封神等歷來是影視改編的富礦,其實真正的富礦不過是那幾部小說作品而已。拿三國故事改編為例,易中天說的雖然有些過激,但確有其道理,那就是總按《三國演義》亦步亦趨,當然難有更多的新意。但緊接著,易中天說:要有這樣的觀念,羅貫中編得,我編不得?【我要回答一句可能過激一點的話:是的,羅貫中編得,你編不得。】為何?大家不要以為古往今來三國題材都就一本羅貫中《三國演義》,西天取經就一本吳承恩《西遊記》(作者取約定俗成說法),在他們之前和之後都還有很多同題材的長篇作品,比如《三國志平話》《西遊記平話》《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等等。那為什麼留下來的是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這兩部?不就是因為相對來說人家藝術功力高,編得令人稱讚信服,所以才能在大浪淘沙的時間長河中被保存下來嗎?換句話說,【編本身不是關鍵,編的功力和本事才是。】你寫關公斬華雄,這是合理改編,關公的神勇更加凸顯;你寫關公和嫂子通姦,這就是惡搞,對關公的塑造毫無助益。你寫孫悟空鬧天宮、擒妖怪、開玩笑,令人覺健康情調並感到喜愛;寫悟空登山而說「好高山,好明月——我且拉一堆屎」(見元雜劇)就是蹩腳的編造,令人無語。歷史小說太實則死,太虛則誕,而羅的本事就在於把握住了這個度,所以三國演義既能給人以比較多的歷史知識又能有審美享受。君不見當年電影《赤壁》、電視劇《新三國》把創新喊得多響,可結果還不是基本老老實實拍人家《三國演義》的經典橋段?說明什麼?【大多數編劇也許有些創新的小聰明,但離開了《三國演義》宏大嚴密的結構後,他們連整體都立不起來,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羅貫中那種總括全局、鋪陳自如的大本領。】因此,如果沒有羅那樣運斤成風舉重若輕的藝術水平,沒有人家對大量史實和前代創作的艱辛爬梳和篩選,沒有人家在史實和虛構中間恰到好處的分寸——就貿然說「羅貫中編得我編不得」這樣的話,實在未免顯得輕浮。
三,易中天對價值觀的看法。
說真的這一點我真的覺得不值一駁。看這篇文章,他反對讀《三國演義》的根本原因在於:「實際上,講忠義就是要否定扼殺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豈能有利於我們民族?」道理沒錯,可又犯了以今日之標準要求古人的常識性錯誤,很顯迂腐。閱讀古書,取精去糟,批判吸收可以說是不用廢話的連小學生都知道的道理,如果按易的說法,水滸宣傳暴動血腥,西遊散布因果報應,紅樓通篇消極悲涼,金瓶更不用說各種限制級片段,哪個「有利於我們民族」?那五千年經典幾乎沒一部能看的。更何況《三國演義》這類複雜巨著,也絕非一個忠義能概括其全部思想內涵的。如果他這些話出自上世紀60年代的一個青年學生嘴裡,完全不奇怪;但出自一個21世紀的中文教授身上,就令人難以理解了。至於說《軍師聯盟》以仁義代替忠義就更令人噴飯,你宣傳仁義找誰不行,找一個毫無信義貽害後世的司馬家族?(曹丕稍微好點但也看不出和仁義有多大關係)縱使起司馬懿於地下他也絕沒有這麼厚的臉皮敢說自己仁義。
來說兩句吧
易中天老師當年的《品三國》也是紅極一時,後面出現巨大爭議,甚至是反對聲浪
為啥,因為易中天老師明裡暗裡黑了葛賊。
葛賊這個稱呼,就是當年一幫人把諸葛亮比成曹操,亮粉不堪其擾,索性自黑,你不說諸葛亮大權獨攬是權臣嗎,行行行,葛賊行了吧,葛賊還不行,蜀武帝中了吧?!
那麼單看這篇文章
易老師說的在歷史細節中進行探索,進行改編,這個一點問題都木有
不光沒問題,這更是創作的鐵律,不光羅大手這麼干
司馬遷,司馬巨巨也這麼玩
司馬巨巨《史記》里多少情節是在暗室,廁所等周邊無外人且當事人事後直接撲街的對話
但是,易中天老師最後的話就值得商量了
什麼叫不把諸葛亮拉下神壇,就無法超越三國演義
合著《三國演義》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造神,造了一個諸葛亮才躋身「四大名著」的
蛋,不是這麼扯的
無論正史,演義
我亮規劃三分天下,是假的?
我亮北伐打的曹魏生活不能自理,甲首三千,張郃授首,千里請戰,舉國戒備是假的?
因為缺糧,實力巨大差異無奈退兵,一身唯謹慎,無法下定決心賭國運,這些是三國演義沒寫還是怎麼著?
正兒八經的成績放在那,吹哪了?多智近妖?
特么曹操遺留錦盒致使周瑜重傷,讓張遼殺的江東聞遼止啼,這不也是多智近妖?
我亮三國演義里除了最後向天祈命,哪次是妖道了?草船借箭的時候都說明白了,當將帥之才,連天氣變化之道都沒研究,你當什麼將帥
這不比我嘉看見軍旗倒了就算定劉備要夜襲科學多了
武廟十哲這是白給的?李靖,大唐戰神,這輩子就逮著諸葛亮吹,還不能說明問題?
什麼叫上神壇?
中國人講三立,立功,立言,立德
我亮有那條不達標?
立功,功蓋三分國夠了不
立言,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被墮淚者,其人必不忠夠了不,不夠上學那會「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都忘了?
立德,忠貞許國,捨身補天,家無餘財,總攬大權而不徇私,對比同時期曹操,司馬懿,大權在手,兒孫篡逆。
曹老闆還能洗,司馬懿你怎麼洗?
把一個王八蛋洗白,把一個完人往死了黑
誰在虛無歷史?!
反正羅大手不敢,司馬巨巨也不敢,司馬巨巨項羽,呂后這是入本紀的,孔子是入世家的,不懂這個規格的,請去百度。
廢《三國演義》沒問題,前提也得是你起碼也得有正常的善惡觀,歷史觀,再有如椽巨筆啊
這都做不到,還不肯向大手學習
什麼世道?!
——————————————————————————
7月28日二更
多年被人教出再加上養出來的習慣,對,就是釣魚 @經略幽燕我童貫 @忠武腹心薛直老 @崔竹修 感謝相爺,眾基友的點贊,也感謝這麼多年教會我的東西。
放幾個典型出來,其餘直接噴咱不摸史料,不摸《三國演義》一點貨都不上的,咱就不上了。
首先是 @戀雨 童鞋的回復
答主:我亮三國演義里除了最後向天祈命,哪次是妖道了?草船借箭的時候都說明白了,當將帥之才,連天氣變化之道都沒研究,你當什麼將帥
1、魏兵領命,一齊追趕。孔明見魏兵趕來,便教回車,遙望蜀營緩緩而行。魏兵皆驟馬追趕,但見陰風習習,冷霧漫漫。儘力趕了一程,追之不上。各人大驚,都勒住馬言曰:「奇怪!我等急急趕了三十里,只見在前,追之不上,如之奈何?」孔明見兵不來,又令推車過來,朝著魏兵歇下。魏兵猶豫良久,又放馬趕來。孔明復回車慢慢而行。魏兵又趕了二十里,只見在前,不曾趕上,盡皆痴呆。孔明教回過車,朝著魏軍,推車倒行。魏兵又欲追趕。後面司馬懿自引一軍到,傳令曰:「孔明善會八門遁甲,能驅六丁六甲之神。此乃六甲天書內縮地之法也。眾軍不可追之。」
2、陸遜聽罷,上馬引數十騎來看石陣,立馬于山坡之上,但見四面八方,皆有門有戶。遜笑曰:「此乃惑人之術耳,有何益焉!」遂引數騎下山坡來,直入石陣觀看。部將曰:「日暮矣,請都督早回。」遜方欲出陣,忽然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枒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涌,有如劍鼓之聲。遜大驚曰:「吾中諸葛之計也!」急欲回時,無路可出。正驚疑間,忽見一老人立於馬前,笑曰:「將軍欲出此陣乎?」遜曰:「願長者引出。」老人策杖徐徐而行,徑出石陣,並無所礙,送至山坡之上。遜問曰:「長者何人?」老人答曰:「老夫乃諸葛孔明之岳父黃承彥也。昔小婿入川之時,於此布下石陣,名八陣圖。反覆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
所以說話不要說的過於絕對,除去借東風的奇門遁甲和五丈原禳星,我還記得有這兩處。
1、這第一出自《三國演義》一百一回,出隴上諸葛妝神
開宗明義的就是「妝」,啥是「妝」,女童鞋都知道,就是打扮,妝容,明白的告訴你,是諸葛亮扮神,戀雨童鞋拿著司馬懿被忽悠的話來說事兒,你想證明啥?我亮在地線製造流言,傳言十分成功?
你看見這一段就沒看見前面那些話嗎?
即沐浴更衣,推過一般三輛四輪車來,車上皆要一樣妝飾。此車乃孔明在蜀中預先造下的。
」懿曰:「前者是何神兵?答曰:「三路伏兵,皆不是孔明,乃姜維、馬岱、魏延也。每一路只有一千軍護車,五百軍擂鼓。只是先來誘陣的車上乃孔明也。」
找另外三個扮成孔明,玩接力懂吧?搞心理戰嚇唬司馬懿,這成了妖道了?他要是妖道怎麼也得跟張角,于吉一樣呼風喚雨,飛沙走石啊
再說,這段有典故嗎?有,《晉書·宣帝紀》
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
妝神說的就是這麼回事兒,史書上就這麼幾個字,後面是所謂的什麼「亮宵遁」,這個按下不表,魚嘛,還得接著釣
回說割麥,有典故有出處,沒具體內容,你讓人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但是羅大手有辦法啊
這麼十來個字里藏著的就是歷史縫隙,羅大手將其鋪排演繹成一段驚心動魄的心理戰,影響司馬懿了嗎?影響張郃了嗎?
司馬懿被打的千里請戰,堅守不出是事實啊;張郃隨後膝蓋中箭,死在木門道也是事實啊,敢問我亮,裝什麼了?羅大手吹什麼了?
玩心理戰,又不是第一次了,征南蠻就是心理戰,讓孟獲他們心服。
2、你說的第二點,陸遜誤入石門八卦陣
你不知道杜甫,杜巨巨的那首詩嗎?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前離夔關不遠,遜在馬上看見前面臨山傍江,一陣殺氣,衝天而起
杜工部時,夔州江灘有八陣圖遺迹
羅大手用此鋪排故事,為故事服務,捨去「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突出後三十回第一主人公,為其日後與司馬懿斗陣預設照應,伏筆。這是人寫的好啊,八陣圖在葛賊身後,一幫人嘆服,心嚮往之
諸葛亮以石縱橫布為八行,方陳之法即此圖也。臣嘗教閱,必先此陳。世所傳《握機文》,蓋得其粗也
出《李衛公問對》
敢問我亮這是妖道?李靖,唐初戰神,兵法大拿,我就不說什麼了,該懂自然都懂。
再補充一點, 這個石頭八卦陣的創作,不僅在民間影響甚廣,也直接影響到金庸《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的,你說桃花島上的桃花陣靈感來源與故事原型取材何處?沒了桃花陣,如何展現黃藥師,黃蓉父女的絕世聰明,更直接的還有黃蓉用巨石陣坑金輪法王,這難道不是羅貫中的功勞?金庸尚且如此,沒有本事卻老想著鄙夷《三國演義》的,那些人是有多天才,怎麼如今看不到驚世之作咧?
插句題外話,施耐庵,羅貫中師徒簡直就是金庸的恩人,郭靖階段還處於有借水滸傳影響的痕迹,到了蕭峰,武松直接就是其原型之一。至於諸葛亮,金庸筆下聰明絕頂的高人哪個沒有葛賊的身影
說完這些,足可證明,我亮在《三國演義》中的事情,多有出處,但歷史瑣細中一片空白,羅貫中不能照著抄啊,就著手將歷史空白的地方,在不違背真實歷史,人物行為走向的情況下展開描寫。你說把諸葛亮弄成神。
葛賊治蜀「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不見其比。」
用兵,生前打的曹魏舉國戒備,司馬懿千里請戰,死後武廟十哲,一幫大神膜拜
個人德行,那就得在看這位 @戰渣史塔克 童鞋的話了
怎麼說的
貼出來
「到了後期更是,《出師表》教劉公嗣怎麼做皇帝,預備幹部班子我都給你準備好了,我百年之後他們接班。」
然後給人結論,諸葛亮是權臣。「易老師說他是權臣,也沒錯啊,秉一國之政主持北伐,還不夠有權么。」
你讓同期的曹操,司馬懿怎麼活。
堂堂一個權臣,生前沒有形成諸葛家軍,兒子死活不上位,不接班,自己家也沒什麼親戚把持重要部門,費禕,董允也無法攔著劉禪主政,嘖嘖,這權臣當的。
至於教劉禪當皇帝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是劉備欽定的,讓劉禪侍之如父,當爹的教育兒子怎麼管理,有錯嗎?不行嗎?沒道理嗎?更何況,我亮是一邊教育一邊恪守本分。同期那幾位....
我亮私德,公德一等一出挑,治國一等一出挑,用兵打仗不說彷彿孫吳,也是當時辟易,後世膜拜的主兒
這樣的人,不完美嗎?身前就黃月英一個媳婦,黃月英還不好看,但葛賊忠於愛情。對比司馬懿,老物面目可憎,曹老闆銅雀藏嬌。
這樣的人不完美?
羅大手只是填補歷史縫隙,把這個人的完美之處通過怎樣的事情表現出來,有毛病?
非得往這樣的人身上潑髒水,把同期司馬懿那老XX蛋洗成忠臣,好丈夫?這樣真的大丈夫?
謝各位邀
教美學的易大教授的三國史造詣,大體上停留在不知錄尚書事為何物,蔣琬、費禕穿越分權,捎帶創立出震古爍今的郭嘉歷史觀的地步。聽說他老人家最近搞中國通史,準備與白壽彝、范文瀾分庭抗禮,末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將殷商航海美洲說的陳芝麻爛穀子發揚光大了?
記得易教授初次拋頭露面,是在百家書場開講《漢代風雲人物》,聽了一集,完全拿著《史記》照本宣科,催眠效果絕佳,後改走評書路線,反倒大紅大紫,幸歟?不幸歟?倘若自我催眠,真以為是什麼三國史乃至歷史權威,那多半要走了背字,壽還沒怎麼多,辱倒要找上門來了。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若是早早藏拙,把【先秦】理解為【秦漢之前】的笑柄大體便不會張揚於世。
一個市長可能不知道為啥就突然去了中央,但一位美學教授恐怕沒啥指望依樣葫蘆成了史學專家。
回到本題,易大教授將《三國演義》按上了【忠義】的主旨,替《軍師聯盟》按上了【仁義】的主旨,捎帶認為【仁義】勝【忠義】。勞駕,《三國演義》前半部的男一號是誰?連《新三國》的編劇朱蘇進這種配置都知道,這位仁兄手中雙劍,左曰【仁】,右曰【義】,易大教授居然認為演義之要不在仁義?這就無比尷尬了。借問攜民渡江這洋洋洒洒一大溜說的是什麼?
再看文中舉的《軍師聯盟》的例子,所謂仁義木事件,說白了就是商量好了做的局,標準的牌坊,這哪裡是仁義,簡直是抽仁義的臉。易大教授放著白紙黑字宣揚的仁義觀視而不見,卻以牌坊為仁義代言,可見錢不能亂收,話不能亂說,利可令智昏。
所謂為【忠義】代言,這口鍋《三國演義》不背。如華容道一出,臉紅得發紫的正面人物關羽【義釋】曹操,義是大標其名了,忠在何處?是忠於劉備了,還是忠於漢室了?很顯然,【義】才是演義的最高意識形態,【忠】不是,故而關羽可以釋放敵酋,劉備可以為報弟仇擱置興復漢室,甚至諸葛亮的鞠躬盡瘁也是為了報答【三顧之恩】。對於不義之事,哪怕是欽定的正面典型蜀漢,也要秋後算賬諷刺一句:試觀後主臨危日,無異劉璋受逼時。
易大教授連演義的主旨都能弄錯,不知三國這口冷豬頭,他老人家還打算啃到幾時?
至於創作三國題材劇能否離開演義,離開好啊,歡迎離開,省得翻來覆去炒這麼幾個梗。你看《軍師聯盟》的後半部不就廢了三國演義,一心一意創作架空家庭倫理劇了嘛,可喜可賀。至於易大教授認為演義思想落後,反對讀演義,這方面周總理估計更有發言權:
我看到四川一個材料,文化部一位副部長到四川說:「川劇落後。」當時一位同志回答:「落後不落後要由四川七千萬人去回答、去決定」。我看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人民喜聞樂見,你不喜歡,你算老幾?
人吶,聚光燈照久了,總容易忘了你媽貴姓。嗯,我說的是柏阿姨。
這話沒錯啊。
除非題目就是《三國演義》,否則任何三國題材的作品都應當和三國演義劃清界限。
三國演義這種「同人逼死官方」的地位本身就不正常。
先說結論,易老師不了解三國文化,所以《三國演義》之所以廢不掉的內在原因他也無從得知。
首先,三國演義成書是在明初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書中故事內容和價值觀卻不是羅貫中一個人編的和塑造的。拿諸葛亮舉個例子,早在晉朝腦殘粉郭沖就給弄了個條亮五事(其中就有空城計的故事),藉此顯示其愛豆的無雙智計,並且還廣為傳播。為啥能傳播的這麼廣呢,我想跟群眾有著直接的關係。那為什麼群眾會去傳呢(這些故事明明腦洞這麼大)我想還是因為這些故事對了他們的胃口。這個對胃口不是指故事本身,而是指故事裡面的這個主角「諸葛亮」。因為他高尚的品格和操守也好還是因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也好還是因為克己奉公的原則性也好,反正群眾都喜歡他。希望他能上天入地無所不能,而郭沖「滿足」了他們。由此得知,諸葛亮是先有了自己的群眾基礎,而後才有了各種離奇的故事傳播的。
到了北宋,三國故事風靡一時 家裡人嫌小孩煩就給點錢讓孩子們去聽故事,孩子們聽到曹操敗就歡欣鼓舞,聽到劉備敗就痛哭流涕。由此可見,三國的故事不僅流行而且易老師所謂三國演義里傳導的價值觀早已經開始盛行了,而偏偏北宋王朝卻還是以曹魏為正統的,比方資治通鑒里就挺有偏向性。而到了元代自不必多說,各種話本 戲曲琳琅滿目,故事層出不窮。例如著名的單刀赴會的故事就出自關漢卿之手,而羅貫中的小說也大多是這個時候的一些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再結合一些歷史史實而來。
所以言歸正傳,羅貫中到底也只是個再創作者,而三國演義也算是由各朝代人們對於三國故事的遐想和理解所堆砌而成的,這就是三國文化,這就是為什麼無論小說遊戲電影電視你都脫離不了三國演義的原因,因為這些故事不僅僅是耳熟能詳並且經典,更因為它不是來自於羅貫中而是來自於人民群眾,少了這些故事和設定它就不再是「三國」而只是一個歷史上的時期而已,因為他不在和人民群眾有關係。
對於易老師,我覺得他屁股很歪。
繼續談談易老師吧,首先易老師覺得應該要讓諸葛亮滾下神壇,要讓曹操應該還其本來面貌。可是曹操被還其本來面貌就白了多少了嗎?他確實很複雜很立體,演義沒有這樣去刻畫?演義里對曹操前期的功業並沒有刻意的抹殺反倒是憑空捏造了一些事迹給他老人家加分,對於他的心胸才華軍事謀略也是著了不少筆墨。當然,對於他惡的一面也是儘可能的都收錄了,可見演義對曹操的處理本身就還算是客觀的。可偏偏易先生還嚷嚷著要還原曹操本來面貌。而他所謂的本來面貌就是儘可能的把他屠城殺俘盜墓弒後之類的事情給淡化處理。因為要是全方面展現的話,那就是妖魔化和污名化了。
而對於諸葛亮他說是要把他從神壇上面拉下來,他到底是見不得三國演義里把諸葛亮能力描寫的過於變態了呢?還是因為三國演義里把諸葛亮品格塑造的過於完美?如果說是前者我倒覺得易教授low爆了,因為糾結於這個問題的一般就是一些層次非常低的「武評黨」誰智謀更高,誰武力更屌…… 倘若是為了第二個原因,那我想問問易教授,難倒您不覺得歷史上的諸葛亮品格比演義里更完美嗎?
回頭是岸?老子就在岸上!
真正廢了三國演義的是三國無雙,但唯有光榮把三國歷史的韻味做出來了
有一定的道理。
因為如果你按照三國演義去寫故事,說白了也就是按照三國演義的大綱去改編,那麼無論如何,你都無法超越老版三國,無論如何都在三國演義的籠罩之下。
所有的觀眾在看的時候,自然而然都會拿三國演義去做對比。
也就是說,這樣改編出來的故事,它的高度的上限就已經被框死了。
沒有了想像的空間。
當我們觀眾在看故事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接下來發生什麼。
比如看到赤壁,我們就等著蔣幹什麼時候過來,等著黃蓋什麼時候詐降,等著諸葛亮什麼時候借東風。
易中天這句話,在我看來也只是「為了強調重點,所以說得有些重了」而已。
邏輯上講沒問題。
「廢了三國演義就能成功」,在這裡「廢了」的意思顯然就是自建體系、並把對方比下去了,可《軍師聯盟》廢得掉嗎?就不要說比不比得下,軍師聯盟敢稱自己是自建體系嗎?易老師也是搞文學的,二者在藝術性層面的高下,相信並不難評判。
至於說要輸出什麼價值觀,以仁義代忠義,這顯然是個意識形態或者政治倫理的問題,如果憑此論存廢,第二波十七年文學恐怕也為期不遠了。那就真是來生願在種花家了。更何況這裡還沒考慮到時代局限的問題,倘若現在因為某些過時的價值觀就把筆法、結構、人物塑造、虛實結合上都頗有可采之處的三國演義,拍到《軍師聯盟》之下,那百年之後如果軍師聯盟的政治倫理/意識形態也過時了呢?
要知道,當年階級感情充沛、絕對能代表意識形態的《林海雪原》也是從三國、水滸等傳統話本中受益甚深,現在還沒過去一百年呢,幾個人認為林海雪原的藝術性能超過三國演義?
最後,我並不認為三國演義無法超越。只是如果說軍師聯盟能夠「廢了」三國演義,這不止是有失歷史、政治水準的,實際上也是有失文學水準的。
讓政治強姦文學,上一個介紹人是郭沫若,而且也沒坐穩國師。
不妨摸著自己肌肉虯結、毛髮濃密的胸脯,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根結在於三國演義的地位在普羅大眾當中是相當高的,因而很多所謂不合理不尊重歷史實質上是不尊重演義。
為什麼大唐雙龍傳不尊重歷史的聲音那麼小,水滸傳的一百零八英雄有多少是虛構的,紅樓又如何?
電視劇本來就是非常靈活的藝術類型,藝術需要創新,那麼桎梏三國題材的最大障礙是演義而非正史。
演義可以捧劉貶曹,為何軍師聯盟不可以捧司馬而貶其他呢?華佗在正史在演義的重要性又有多少呢?
將華佗之死作為一個伏筆穿插在奪嫡的劇情當中,既鞏固了劇情的連貫性,又保證了司馬懿作為主角,戲份得到側重和突出,軍師聯盟編劇的功底還是可以的。
總而言之,軍師聯盟作為一部打破了演義締造劉正曹反,諸葛善司馬惡的傳統觀念的作品質量上是優秀的,特是和這幾年的作品對比之下,劇情則不算那麼狗血,邏輯相對嚴密。
自從三國演義被捧上了神壇,被認作是三國題材作品的天花板後,三國題材的作品就很難再得到高的評價。然而問題是前人成就高,後人難以企及就不去做了嗎?那顯然是不行的,軍師聯盟不過是在這個天花板下符合現代人觀念的創新作品,寬容一些又何妨呢?
空城計,借東風,七星燈哪個又不是虛構和創新呢?創新就難免打破一些東西,只不過在三國這個題材上,最大的敵人是三國演義罷了。
綜上所述,在三國題材要與三國演義決裂的這個點上我是基本贊同易中天先生的觀點的。
我大膽猜測一下啊,認同這的人,恐怕沒看過三國演義全書。
你要超越,不是我說。三國演義全篇的文字功底,恐怕就不是一般人能追上的。文史這東西,老羅寫了一輩子,斟酌了一輩子。
即便你的學識到了,你一兩年的時間能超越嗎?
更何況,恐怕大多數人的文史學識是比不上老羅的。
三國演義的文字叫做雅俗共賞,就這四個字,。
要超越也得先追上。
我記得有個趙雲的三國電影,就挺好的。你可以改編,但是你說要超越三國演義,咱還是洗洗睡吧。
要真有志向,為此工作一輩子吧。埋首書齋十幾年,你要是真能鼓搗出一個來,我服。。。
更新一下。鑒於無意間看到自己被某「采釆卷耳」同學在背後議論說,那個「抽刀刺山」同學的回答【毫無】邏輯和論據可言,還只回答過兩個問題,是個水軍別跟他爭。覺得和您意見相左了、我說話不招您喜歡,就這麼在背後黑人啊??委實冤枉。我承認自己水平不夠沒邏輯【亂】【黑】易中天,但確實也沒人給我拿錢啊。想想好辛苦,藍瘦香菇。所以有人想招我做水軍嗎,水平低好養活那種( ???) 。
————————————————————
先簡單說說我對易中天的看法。
題主說自己是小白(沒有貶義),那你看不出易大師平時邏輯里特簡單的錯誤也正常。歷史演義讀混是他的老毛病了,一邊【演義是假的】一邊又用【歷史上沒這個事兒】來貶低諷刺正史的人物,也沒見正兒八經普過史,更別提平時寫的文章【漏洞百出】。
卷卷同學想看論據,隨手搜了一篇,您那麼厲害,硬傷就不需要我來點明了吧(其實不想拿這篇,怕女性看了不舒服,又多了個理由黑易老,多不好):
(接第一段)別說易中天沒有。拿葛亮舉例子,就算易中天沒明著黑葛亮,現在黑葛亮的人卻幾乎都是信了【品三國】的話,這次的文章更是公開要【把諸葛亮請下神壇】。諸葛亮在軍師聯盟里,第二部18線小龍套,被專門點出來說了一通,易老居心何在?
三國演義故事虛虛實實,但人家是有成書背景和人心向背在的,不是可以【廢】的。就算是影視作品追求超越,也要看它夠不夠格超越吧?軍師聯盟夠嗎?
所以你看這篇文章出來之後,三國圈多數人第一反應都是不相信這是易中天能說出來的話。然而這就是他說的。動輒談思想品質三觀,公然【批駁忠義】,而【軍師聯盟三觀更正】、【司馬懿是仁義】,這就是他虛無歷史也想吹給訴你們的。
軍師的曹老闆和荀令君我也喜歡,客觀來說易叫獸點評的這兩部分我【支持】。但他利用反三國演義嘩眾取寵最後還倒踩一腳這種態度,真是令人髮指。
而且軍師聯盟【只看了24集】就出來跳腳,還想廢了三國演義,省省吧,足見其治學之不嚴謹。我一個【黑】我都是看完了才來說話的。
以上個人觀點,任何撕的不回,歡迎和易叫獸一樣喜歡跳腳的人,請開始你們的表演。
——————————————————————
哦補兩點。
前面很多人說【你明明沒有讀懂易中天老師的文章深意就來瞎噴】,一副易中天明明是來鼓勵文化創作創新的大義凜然的模樣,你可得了吧。【廢三國演義】【軍師聯盟三觀比三國演義正】,這種話都說的出口,可不就是嘩眾取寵誤人子弟。他這些年除了踩三國演義踩諸葛亮,還能靠什麼出名?
他的文章我是沒讀出什麼鼓勵三國題材創作,只讀出了想「俯視歷史」的跳樑小丑的感覺。
後來有回答者說【噴易中天的基本都是諸葛nc粉】(是哪條大家自己按時間去看emmm當然不排除被贊到前面來的可能性),這就很胡說八道了。是誰家粉也受不了洗司馬懿的電視劇吧?
電視劇開播的時候和朋友就在討論,曹魏也真是慘,被篡了位,還得承認司馬家都是大忠臣,心疼心疼。
戲說可以、能超越三國演義也很好,但也要看是講誰的故事吧?等你子孫指著弒君篡位造成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的司馬家告訴你【爸媽我覺得他們好仁義啊,忠義那都是個屁】,再接著誇易中天吧。
當然可以編,但是最好你編的過得去,別拍個傑克蘇職場劇硬說自己尊重歷史,那就不客氣了。
沒錯,說的就是你《軍師聯盟》
水軍噴子請開始表演,一律不接招。
PS:現在大家所看包括央視改編的《三國演義》參照的多數是康熙年間毛宗崗,毛綸父子所改編過一次的毛本,真正看過羅本(嘉靖壬午本)的恐怕不多,對比來看兩個版本相差甚遠,許多橋段和人物介紹毛宗崗都有刪改。
比如著名的「三英戰呂布」,嘉靖本是沒有的,只有「三戰呂布」
比如曹操的出場介紹嘉靖本原是比作韓信一類英傑的,毛本裡面刪改寫他是宦官之後。
所以,所謂黑曹操,其實羅貫中並沒有黑。曹操很多好的地方羅貫中原本里都有寫,後來刪改是毛家父子乾的。
但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啊,羅本風頭都被毛本搶了。說明就算在《三國演義》原本上刪改,同樣成功風靡大眾。現在兩個版本都能找到,仔細比較差異就行了。
羅灌水在標題點明我寫的是演義,但寫的太精彩以至於讀者願意把它當歷史。
至於易中天,反覆強調自己說的是正史,然而觀眾知道他終究只是不過是個說書的。
看到這個問題關注度挺高的,高票回答大多也寫的相當精彩,我就在這裡狗尾續貂一下下,發表一些淺見了。
創作三國戲必須要跟三國演義決裂?怎麼個決裂法?全盤否定三國演義?還是視三國演義為異類異端凡事樣樣跟演義內容對著來就可以了?
老實說,軍師聯盟這個電視劇我都沒怎麼看,不接觸不了解就沒什麼發言權,我不看這個電視劇的原因就是因為當初它宣傳出來的橋段讓我感到無比炸裂,當時就給了我一個犯噁心的心理效果,因為我不是那種明知不會喜歡某個東西卻還要去接觸完了再吐槽說垃圾的那種人,所以我基本沒怎麼正經看過軍師聯盟,所以這一點下我不發表什麼意見。
我本人曾經多次在回答和評論中表態一定程度上其實是比較抵觸三國演義的,看到三國演義標籤的問題大多都不太願意作答,今天可以說說為什麼。
三國演義是我從小到大第一本從頭到尾都看完的小說,小時候的我就被孔明先生給驚艷到了,他給我造成的印象是這樣一個神機妙算、算無遺策的人,不,不是人,簡直就是神仙好嗎!借東風,草船借箭,七擒七縱,玩弄世界於鼓掌之中,蜀漢國力最弱環境最艱苦他都能憑一己之力穩穩的撐起來,當看到武侯六出祁山(歷史上是五伐)一次次吊打曹魏一次次超神秀操作的時候,我就在想,這是多麼可怕的一個人,劉備集團得了一個諸葛亮,居然就能夠爆發出如此大的能量!當我看到最後在五丈原英雄無奈落幕的時候,我直接把那一頁給撕掉了,然後合上丟到了角落,等再次把整本看完的時候已經是兩年後的事情了。可以說,諸葛亮是第一個在我所讀過的書里真正觸動到我的人。
到了初中,我學習了諸葛亮的隆中對,由於我對作者名字再熟悉不過,再加上文章內容和我看過的三國演義中的關聯片段幾無差距,我是全班第一個把這篇課文熟練背來的同學,又過了一學期,我又接觸到了出師表,由於我幾乎同時莫名地就點亮了自己善於創作的技能點,我不僅出於信仰快速吃透了熟練背誦了這篇文章,甚至於出師表竟然成了啟迪我自發鑽入文言史籍的「一字之師」,我對《史記》和《三國志》產生的崇高興趣,正是太史公和諸葛亮引領出來的。
人越長越大,總會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總會慢慢的獨立思考某些問題,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我曾經也看過幾集,當時易先生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用一種文人的思維和規律去解讀的那段歷史,當時由於三國剛入門,還說不上哪裡不對勁,但總覺得一股書生氣息太過濃郁,莫名覺得他有點想當然了,後來才知道他原來是個中文系教授,我特么居然沒猜錯!
回到正題
三國演義給諸葛亮封神了嗎?我覺得,封了。
人之所以為人,在於在追求理想的同時會遭受挫折,在於意氣風發施展拳腳之時難以如臂指使一帆風順,正如孟子的那句「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所說的那樣,經過高潮低谷順境逆境的共同造就,才叫一個完美的人,才算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而這些,只讓我看到了孔明的崇高。
而神,更像是一種無瑕而崇高的受人景仰的對象,高高在上,無法企及,危難時力挽狂瀾,彈指間灰飛煙滅,須知有能力創造世界的神,同樣有能力毀滅世界,諸葛亮,我不希望他是神。沒有哪個人能做到呼風喚雨,借東風塑造了他的能力,卻無形中給他加上了一個絕對不可以倒下的枷鎖,草船借箭展現了他無所不能的一面,卻也另一方面硬性規定了他幾乎不可以失敗!空城計看似有驚無險絕妙救局,那麼之前的運籌帷幄調兵遣將又要作何解釋?一個無所不能的神在行將就木之際那句撕心裂肺的「悠悠蒼天」,撕碎的到底是誰心目中的那個崇高「無敵」的形象?
所以,我覺得,魯迅那句多智近妖所言非虛。
孔明本就處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的一個極高的位置上了,不需要再往上加了,正如開創新中國的某人,他足夠偉大了,歷史給他的地位和評價足夠崇高了,但是,他是馬克思主義者,他是無神論者,我們是不是要尊重他的信仰?是不是得懂得他的思想?
創作三國戲要跟三國演義徹底決裂,本來我對易中天先生還抱有幾分正面印象,倘若今天看到的這句話真是從他口中說出的話,只怕是我要批他一句為老不尊,口出狂言了。三國演義儘管在我的印象里在人物刻畫上扭曲了不少細節性的東西(單指某些細節,個人是比較在意一些細節性的東西,無傷大雅),然而整個小說的思想和脈絡都還是符合傳統上對那個時代的看法和總結的。如果說有些人好歹看了本三國演義還能說道幾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話,那麼沒了這本三國演義,諸君應該不難看到知乎上的那麼些跳樑小丑,連演義的積累都沒有就在那信口雌黃,無知者的膽略始終不是用見識可以補足的,連這樣一本經典都能視之無物了,你還能看得起什麼?
我們今天因為什麼而覺得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因為什麼而覺得關羽是忠義的化身,又是因為什麼而認為劉備是仁德的化身?這些絕對不可能是空穴來風的,言及那段歷史,也許你會覺得曹操奸詐而強大,劉備仁厚而弱小,孫權勢利而短視,關羽忠貞而堅韌。這些標籤似乎都意在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學習誰,我們要有什麼樣的世界觀,要說中國人的精神和道德,三國演義總結和詮釋的很清晰很明確。
最後,本來是想吐槽一些三國演義中令我很難受的細節性的東西的,後來想了一想,我個人的一些偏見和看法就不必傳導給大家了,諸葛亮其人,本不必封神,然而就他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而言,請下神壇無從談起,請下七星壇就夠了,畢竟我還是難以接受我的偶像跟個無雙遊戲里的張角那樣的臭道士的那般形象一樣,實在是違和……
更新:
「拋棄《三國演義》才能成功」這種說法既可笑,也不現實。也許這篇文章表面上是這種意思,但我還是堅持易老只是搭上《軍師聯盟》的熱點,實質還是批判《三國演義》為代表的「忠義派」。
《三國演義》是以史實為基礎的文學創作,絕大部分人物的形象與史實出入不大。關鍵性歷史事件雖然細節上創造頗多,其本質和影響沒有改變。「七分真三分假」可謂名副其實。請問,在這種情況下,你要如何與《三國演義》決裂?
人物形象和關鍵事件只能豐富不能創新,剩下的唯有第一視角(主角)下的時代精神和個人價值。易老文章中也說了,「仁義」替代「忠義」。不過這部劇的主角是司馬宣王,如果該劇能在司馬宣王身上詮釋出仁義和忠義,這就不是創新了,而是革命。
以下內容為舊答案:
易老這個文章標題不知是自己起的還是公眾號的編輯後加的,一見之下很有標題黨風格。
其實通篇文章只是在比較《三國演義》和《軍師聯盟》的不同,而且僅僅是某幾個方面的比較。因為兩者不是同一個層面、同一個量級的作品。再者,《軍師聯盟》不僅不會廢掉《三國演義》,反而要把《三國演義》中精彩的部分搬過來大肆地「繼承」、「創造」一番。
為什麼?
因為《軍師聯盟》是一部以收視率為根本的電視連續劇集。挖掘大眾的共同愛好、迎合大眾的口味、利用大眾熟知的故事吸引大眾的關注才是它的目的。至於追求文化藝術價值、弘揚正確的歷史觀和道德觀那個不是它的任務。
但是,易老肯定懂這個道理,他卻非要拿兩者做比較,還大呼讓一部商業流水劇集「廢掉」一部傳世名作以正「三觀」?
我只能說,易老對《三國演義》的怨念太深了。推薦閱讀:
※挪威電視劇skam里有哪些不易察覺的彩蛋或細節?
※預測鄭爽小號事件發生後,電視劇《夏至未至》何去何從?
※《神探夏洛克》里,「莫里亞蒂」的演技是敗筆嗎?
※如何評價演員雷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