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在跟隨劉備之前是做什麼的?

小生有一疑問,憑我最近的了解(全是網上搜的,不知是否屬實),關羽在跟隨劉備之前,是個逃犯,還賣過棗,並且賣棗也沒賺大錢,只能說能維持生計。眾所周知,關羽是一代名將,不光是以勇武聞名,其戰法也有一定成就,江陵之戰阻擋魏軍救援、樊城之戰水淹七軍,他很有可能讀過兵法,另外,也有關羽「熟讀春秋」的說法,那麼問題來了,一個逃犯,哪來的閑錢買書?就算買書他得識字吧?學習認字得有老師,即使是自學也要買書,在東漢末年,讀書是士族豪強才有能力做的事,普通老百姓是根本讀不起書的,那麼,關羽在逃犯之前是不是一個士族或者豪強的公子哥?
(當然,也有可能關羽是和平年代才開始讀書,可是在赤壁之前,劉關張基本沒過過幾次安穩日子,個人覺得練兵打仗的同時識字讀書,不太有可能在這短短時間內完成)

(全憑個人臆斷,希望對歷史有了解的人引述相關史料或憑藉合理猜測來解開我的疑問,另外,對張飛趙雲等其他三國人物的身世有了解或者有大膽推測的,也歡迎回答!謝謝!Thank you!Merci!A li ga dou!)


謝邀,看了問題介紹,覺得題主是一個很謙虛且挺有想法的人,贊一個。

接下來就問題介紹說說我的幾點想法:

1.關羽確實是一個逃犯。

亡命奔涿郡——《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2.「關羽賣棗」於史無證。
「關羽賣棗」的說法來源於《三國演義》,而在史書中並沒有提及,所以很難說這是真實的說法。

3.關羽愛讀的書存疑。
《三國演義》中說關羽愛讀《春秋》貌似是來源於《江表傳》里「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關羽喜歡看《左傳》,而《左傳》是為《春秋》作註解的書,所以關羽也應看《春秋》。但是《江表傳》大多內容已經散失,主要是作為裴松之的注出現在史書中,其真實性很難說。所以說關羽是否愛看《春秋》、《左傳》還得打個問號。

4.關羽的用兵不一定全都來源於熟讀兵法。

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而口授作書,皆有意理。使人讀史、漢諸紀傳,聽之,備知其大義,往往論說不失其指。——《三國志?蜀書?王平傳》

王平是個文盲,說話卻很有道理,且能知道書中的大義,同時還能行軍打仗。這說明一個人的知識、素養、用兵方略不一定是來自於讀書,實踐佔了很大的比重。所以關羽善戰不一定只是因為他愛看兵法,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說明關羽愛看兵法。

5.關羽能夠逃亡不一定是自己富有。
大家都忽略了一點:關羽是如何認識張遼徐晃的?史書中能看出他們很早就認識,所以很有可能是在關羽逃往途中認識的。關羽在河東解縣,徐晃在河東楊縣,張遼在雁門馬邑,劉備在涿郡,由此可以分析關羽的逃亡路線:由司州河東解縣北上到河東楊縣,從河東楊縣向西北逃到并州雁門,再由雁門向東北逃往幽州涿郡。以關羽的性格,必然是好結交豪傑之人,在逃亡途中,必然得到了徐晃、張遼的資助,不然他們不可互相認識。所以說,關羽並不一定是自己富有才能逃亡那麼遠,試想,殺了人之後能有多少時間給你收拾細軟?肯定是在逃亡的路上一路結交有志之士有識之士,才得以度過難關。

綜上,說了那麼多,其實對關羽的身世還是難以捉摸,因為史書中幾乎隻字未提,我們不能主觀臆斷,只能勉強推測。最後,再次感謝題主邀請,順便提個小建議:《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志》是歷史,一定要做好明確的區分。


三國史料流傳至今的很少,蜀漢的就更少了(陳壽是蜀漢轉的晉臣),許多都不為人知了。關羽的出身也只是腦補了。
我看了別人寫的,發現了自己的問題。關羽亡命,不一定是殺人。但是我對他的庶族地主出身還是沒有動搖的。原因是,古人講圈子的,出身尤為重要。像曹操,家裡有錢有地位,只是由於宦官之後,前期無論怎麼做,都得不到士族的認同。同理,關羽沒有地主出身,是和張飛,劉備玩不到一起去的。而且,劉備善於扶眾,好結交豪俠,少年爭附之。關羽能夠在眾人中被劉備擢拔,不光能力過人,出身也不會太差。
現在想加一點,今天看了一篇論文,講的是為什麼三國兩晉的人都喜歡看《春秋》。我感覺有點道理。他講的是《春秋》實用性強,許多事情(主要是廢立之事)兩漢沒有成例可循,只能從《春秋》里找。
我同時又腦補了一下,當時時局動蕩,和春秋戰國情況差不多,相比於其他的經書,《春秋》的帶入感強。而且,喜歡《春秋》的人大多都有從事武官的經歷,或者文化水平不高,對他們而言,無論是實用性還是故事性,都要強於其他經書。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實用性,從兩漢開始,儒家不斷侵蝕法家所制定的律法,貌似叫「引經決獄」,對經書的實用性提出了要求。而且三國兩晉時期,廢立之事迭起,類似的事情兩漢是沒有先例的。行事忠貞磊落的儒家信徒要名正言順,就需要援例找認同的,只能從《春秋》上去找了。所以,這個時期讀《春秋》的多。估計關羽附庸風雅的成份較大。
關羽應該是一個庶族地主出身,劉備和張飛也是。張飛最富,關羽次之,大耳最窮(大耳的中山靖王之後實在是和皇族關係太遙遠了,他遊學的花費是族人劉元起出的)。
在東漢,有名有字,對於底層民眾來講已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能讀書,小門小戶實現起來都很費勁。他殺人後,還能夠亡命涿郡。所以說明關羽家資尚可,是個庶族地主。


關羽出身應該與典韋一類的人接近,肯定比不上徐晃這種早期就有仕途的人,基本可以肯定是徹底的平民出身。

典韋殺人後招搖過市,剛好趕上天下大亂所以直接進入軍伍,不用為以前的事情負責。

關羽則是黃巾之亂前就已經亡命於涿郡,距離他的家鄉解良有相當遠的距離,古代地方村落有外人進來,往往都是滿城皆知,逃到較近的地方可能會被舉報抓捕,而當時涿郡屬於邊地,關羽逃亡如此遠的距離,肯定不是欠債或被地頭蛇迫害這種小事。

毫無疑問關羽應該是殺了人,而且可能是殺了不少人,才被迫要背井離鄉往邊地逃跑。

古代農耕社會裡,任何人都離不開家族為單位的宗族社群,脫離出去的基本都不是什麼正經人,要麼有案子要麼是真的吃飽了撐的要出去闖,這點哪怕到清末和近代時期也是如此,闖關東都是本地活不下去的農民或者犯了事的人。

有答主說逃往路上認識徐晃跟張遼,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太低了,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身上有命案還四處結交豪傑這顯然跟正常邏輯互相違背,另外認識結交的人到最後都成了一代名將,是用倖存者偏差進行逆推的做法,並不合理。

張遼跟徐晃應該就是劉備跟曹操集團交集的那些年與關羽認識了解的,從劉備跟隨曹操征討呂布,再到劉備從曹操手下叛逃,中間也是有好幾年功夫的,另外劉備早年曾經到過洛陽,英雄記里的記載或許可以理解為關羽早期在諸侯或其他地區跟隨劉備時,劉備與其他軍閥交際,關羽同一時間也有參與到其中去。

不過還是前者可能性更高,後者可能性不高。

至於關羽讀左傳這一事,我反對直接把關羽理解成地主家庭出身,東漢末年時期地方勢力抱團嚴重,宗族彼此互保,關羽殺人要被迫逃往那麼遠到邊地,這肯定是宗族保不住或者壓根沒宗族庇佑的表現。

不能因為關羽讀左傳,就直接認定關羽是這樣的出身,事實上關羽是完全有時間在後期的軍事生涯里慢慢學習的,所以認字不認字這不大重要,我傾向於較早期關羽的文化水平其實也就是個平民水準,或許上過學堂,但可能作用不大,從關羽原字就能看出來。

關羽原來的表字是叫長生,這屬於比較直接的叫法,希望關羽活的長一點,顯然這不是有一定能力的家庭會起的表字,表字是很重要的事情,有許多講究有要求,但凡有些教養或財富的家庭,都不會叫的太直白,更像是平民家庭怕養不活孩子才起的吉利名,比如狗剩三寶什麼的,也因此後來關羽才改表字,不過三國志完全沒提到關羽什麼時候改的表字,推測應該是在加入劉備以後,為了應付社交和個人自尊需求才進行改寫。

另外,左傳並不是入門讀物,無論在東漢還是現代都一樣,關羽對左傳有深刻的了解,甚至可以背誦其中內容用於日常交談,三國時期的白話跟左傳內容還是有相當區別,直接背時所用的語言邏輯也許比現代要輕鬆,但肯定也不是那麼容易。

因此不難判斷,關羽讀左傳出名到被呂蒙知道只是一個比較著名的體現,呂蒙本身也是大老粗,後來經過學習也讓人刮目相看,呂蒙對關羽也應該有同樣的認知與了解,意識到了關羽的學習能力優秀,所以才高度警惕。

讀左傳之前,關羽除了要認字,還要讀大量的基礎讀物,才能徹底將左傳讀通徹,一般讀左傳也不可能不讀其他書籍,至於春秋與左傳之爭,我想關羽肯定都是有了解並且看過的。

戰爭時期想要學習並不難,這不需要什麼大量的專業課程,具備一定知識儲量後就可以自行學習,找人做基礎教程或者關羽本身就有一定基礎,都能加速他學習的進度,劉備臨時前給劉禪的詔書里一下甩出了一大堆的書籍,都是啃起來頗為麻煩的,這些卻是太子劉禪日常要學習的內容。

可想而知,劉備這樣不喜歡讀書的人,也能在需要時立刻甩一個清單出來,那麼他本人也許不喜歡讀書,但肯定不會放棄讀書,更不可能阻止部下多學文化。

所以我想,劉備關羽的文化水平,隨著管理集團的需要,都是在不斷增長的,劉備的底子可能更豐富一些,以至於各地士人文人都對其風評頗佳,否則諸葛亮這樣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屈身於一個徹頭徹尾的武夫。

只不過劉備關羽對自身學術水準的認知應該是比較自卑的,所以並不會像曹操那樣出文集或詩歌,也許他們有這個能力,但整體水準差異還是巨大的。

而張飛呢,目前來看應該是比較暴莽的純武人,性格與別人評價都是如此,似乎到了大後期也沒變,具體可以看幾個例子,比如掠夏侯氏女為妻,殺秦宜祿,據水斷橋。

最經典的例子應該就是去劉巴那就宿結果對方連一句話都不肯跟他說,諸葛亮也認定了張飛是純武人,想必早期關羽張飛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不高後來關羽的學習能力更強,也就逐漸累積了基礎,才有後來讀左傳被外人所知的事情。

綜上所述,關羽是平民出身,可能殺人或殺多人,被迫流亡極遠到漢朝邊地,機緣巧合下為劉備前驅,成長過程里開始學習,逐漸通過各方面努力成為了一代名將


@翃野 謝邀,基本伊阿宋襄公回答挺全面了。

說一個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就是關羽和春秋。
對於東漢末年那個時代的人而言,沒有注釋《春秋》應該是一本天書了,那關羽如何識得?

我的嚴肅的歷史腦補學純黑洞臆測,是劉耷自己交的,當然我更樂意把這口鍋甩給盧教授。
眾所周知,歷史上同時進過文武兩廟的除了我最愛的葛公,另一位就是杜預杜武庫,他註解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在經學史上影響巨大,被選入了後代官方十三經考學的範圍,也就相當於當時的黨章,是考【你懂的】必修的教材。某個程度上杜預偏重左傳,與馬融、鄭玄一脈大儒三傳並重,猶取《公羊》《穀梁》的學術脈絡不盡相同,這其實也是晉政府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妄圖取代漢政府的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表現之一。

然而有趣的事情就在這裡,不管文本記載也好,口頭流傳也罷。
學杜預集解的人多如牛毛,而讀春秋至義薄雲天流芳千載的卻只有關羽關雲長一帝。

仗義每在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劉耷版的春秋注沒有流傳下來,實在可惜,實在萬幸。


沒有念完小學的愛迪生也能成為科學家,我關二爺憑什麼不能成為一代武聖?


推薦閱讀:

關羽一族被龐德之子滅族了嗎,有說有,有說證據不全,真相到底如何?
如果東吳不偷襲,關羽和蜀漢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
為什麼關羽被稱為「武聖」?他是將才還是帥才?

TAG:三國 | 劉備 | 關羽 | 三國志書籍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