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龍應台而言,大家最喜歡她的哪一本書呢?為什麼他在內地沒有想像的那麼受關注?

大家認為和龍應台類似的作家有哪些?


最喜歡《野火集》。
這本書恰如其名,滿腔的熱情、鬥志、對當前時局的不滿,只不過這些情緒的對象,是台灣。
但這還不是關鍵,關鍵是書中的二十餘年前的台灣,與今日的大陸是如此之像,高度的相似給人以代入感,台灣迅速的變化給人以希冀,而每篇文章中那種試圖與讀者交流、喚醒讀者的努力,也讓人感動嚮往。

《目送》與《親愛的安德烈》也不錯,這大概才是龍應台最本質的一面:母性,家庭,子女,感性。

至於《大江大海》,個人並不置可否,不要因為不能在大陸出版,就給這本書添上禁書的光環。用感性的筆觸去評判歷史,我並不覺得這樣是妥當的,遠的不說,就拿這本書和齊邦媛的《巨流河》比,我覺得廣度和厚度都不如。

我也並不覺得龍應台有多麼的不出名,中國總體的作家生存狀況就不好,龍至少也是第一梯隊的吧。

非要解釋原因,可能是因為她同時擔任著台灣公職,大陸媒體的報道不得不有所遮掩,導致我們不能全面地認識她。


是切換到了平凡的、普普通通的芸芸眾生的視角,在歷史的洪流里,每個人的命運就這麼隨波逐流,文筆之間包含著情感。
===========================

龍應台描寫的平民,都是那些跟國民黨跑的平民,那些丟失了過去高高在上的人的平民,比例最多1%

佔中國人大多數的農民獲得了土地,大量的工人得到了解放,妓女恢復了人格,農奴獲得了解放,這個絕大多數平民的故事,龍應台為何不說?

李敖早就說了龍應台書的問題,本質就是階級立場。農奴獲得了解放歡天喜地,那些跑掉去印度的奴隸主貴族們當然生活不舒服了。

毛澤東談西藏平叛:外國有人只同情少數奴隸主

有些人對於西藏寄予同情,但是他們只同情少數人,不同情多數人,一百個人裡頭,同情幾個人,就是那些叛亂分子,而不同情百分之九十幾的人。在外國,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對西藏就是只同情一兩萬人,頂多三四萬人。西藏本部(只講昌都、前藏、後藏這三個區域)大概是一百二十萬人。一百二十萬人,用減法去掉幾萬人,還有一百一十幾萬人,世界上有些人對他們不同情。我們則相反,我們同情這一百一十幾萬人,而不同情那少數人。

那少數人是一些什麼人呢?就是剝削、壓迫分子。講貴族,班禪〔2〕和阿沛〔3〕兩位也算貴族,但是貴族有兩種,一種是進步的貴族,一種是反動的貴族,他們兩位屬於進步的貴族。進步分子主張改革,舊制度不要了,舍掉它算了。舊制度不好,對西藏人民不利,一不人興,二不財旺。西藏地方大,現在人口太少了,要發展起來。這個事情,我跟達賴〔4〕講過。我說,你們要發展人口。我還說,你們的佛教,就是喇嘛教,我是不信的,我贊成你們信。但是,有些規矩可不可以稍微改一下子?你們一百二十萬人裡頭,有八萬喇嘛,這八萬喇嘛是不生產的,一不生產物質,二不生產人。你看,就神職人員來說,基督教是允許結婚的,回教是允許結婚的,天主教是不允許結婚的。西藏的喇嘛也不能結婚,不生產人。同時,喇嘛要從事生產,搞農業,搞工業,這樣才可以維持長久。你們不是要天長地久、永遠信佛教嗎?我是不贊成永遠信佛教,但是你們要信,那有什麼辦法!我們是毫無辦法的,信不信宗教,只能各人自己決定。

至於貴族,對那些站在進步方面主張改革的革命的貴族,以及還不那麼革命、站在中間動動搖搖但不站在反革命方面的中間派,我們採取什麼態度呢?我個人的意見是:對於他們的土地、他們的莊園,是不是可以用我們對待民族資產階級的辦法,即實行贖買政策,使他們不吃虧。比如我們中央人民政府把他們的生活包下來,你橫直剝削農奴也是得到那麼一點,中央政府也給你那麼一點,你為什麼一定要剝削農奴才舒服呢?

任何一個戰爭,那個沒有普通人的悲歡離合?

日本的二戰唄炸得那麼慘,沒有普通人的離合?

德國的二戰那麼慘,沒有普通人的離合?

戈培爾的家庭被視為模範家庭,也是德國的著名實業家,他的七個孩子被他用毒藥毒死,全家一起自殺,這不叫悲劇?他老婆的家族至今佔有寶馬46%的股份。

用普通的情感,去掩蓋大歷史進步的方向,這是小資文人的慣用伎倆。中國革命是遲早要來的,革命就沒有哪個革命是文質彬彬的。


還沒讀全,但是已經讀的都非常喜歡。

且不說那些政治敏感的內容,那些關於中國的"鄉愁"以及對父母和子女的愛呈現為文字,真的很打動人,她對這個世界常有獨到的觀察,所以不贊成前面答案提到的"站在道德制高點"上。

在內地沒那麼受關注,除了書被禁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我想,就是經常有人提到的,真正的中國在台灣,雖然這點值得商榷,但我也基本認同,台灣在文化傳承方面做得比大陸好。

而我們這個連老人小孩都"扶不起",讓兒童不是在地震就是在校車事故中喪身的社會,談何不應該站在道德高點來要求國民。

(有點偏題,因為剛看了中國向馬其頓捐校車的新聞,情緒有些把持不住)


大江大海19xx 在國內是沒得賣的,她的另一個更高的台階,很推薦。
龍應台在國內不是不受關注的。關注她比較集中的群體是65,70後,龍應台也是在那個年代開始走紅台灣文壇的。胡美麗。
建議讀龍應台的朋友,把她作為走向理性思考,提倡清晰表明立場觀點的其中一扇窗口,而不是終結的高度。寫文和在生活中去執行清晰是需要不同的技能的。執行總是更複雜,對個人的價值觀到底有多堅定挑戰更多更多。

那個年代的台灣作家,大部分都有可讀之處哦!


《這個動蕩的世界》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現在大陸也只有電子書吧。這本是她理性與感性結合最完美,世界潮流時代命運與小老百姓的生活觀念衝突最激烈的一部。只是這麼好的書,讀的人好少……


《野火集》和《目送》;大陸高層看了野火集怕是不敢推廣了~~·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能不僅能看到龍應台大部分作品中體現出的知識分子對社會的批判,更能看到龍應台作為母親、作為妻子的柔情……讀這書時做了個書摘用以記錄美文金句,結果發現幾乎把整本書都摘錄下來了……


《野火集》真的是暢快淋漓。
竊以為龍應台最好的還是她的雜文或者說評論文。《目送》也不錯,但不是她的強項。《親愛的安德烈》可以算一個開明的母親的諄諄話語。
但總體來說,龍應台是現在為數不多真正稱得上公知的人。很符合那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她的東西值得讀。


我喜歡《目送》、《親愛的安德烈》,拳拳真情在裡面。
幼時父母為生計操勞,我多與爺奶同住,高中住宿,大學住宿,工作在異地,與父母隔閡越來越深,越來越廣。剛畢業時年少輕狂,屢有碰壁,女友在另外一個城市,彼此工作調動都得不到父母同意,如是鬱郁不得志。與父母幾無交心溝通,言語措詞較為激烈,本應如港灣的家更像是我留宿的驛站。
有一年春節前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在文章的評論里看到有人推薦《目送》,又看到她的《親愛的安德烈》。節後返崗時故意把《親愛的安德烈》放於枕邊,父親發來簡訊說書忘家了,回復說書是特意留給你們的,幾月後,母親發來簡訊,媽媽懂兒子的心。


母子系列的很安全,很喜歡。《野火集》真的很不錯。不知道樓主所說的「想像的那麼受關注」是什麼意思?
關注度一定會和宣傳有很大的關係。


在高層還是比較受歡迎的,畢竟她的書文化含量太高。以前有個上將到我們學校演講用了很多她的話


無論是上世紀出的《野火集》還是新出的《目送》、《親愛的安德烈》,都值得一讀,因為那是真正的聲音,至於不那麼關注的原因「你懂的」,或假如真的成為街頭小攤販賣的,反而不正常了。


一是政治原因,如刪節版;二作者本人的水平高度寫出來的東西,並非是一般科普讀物能起及的,所以對讀者水平有要求。


目送。
母親節
父親節
公曆生日
陽曆生日
我爸我媽總要給我發目送
排名不分先後


比起《野火集》的豪情萬丈、洶湧澎湃,更喜歡她的《目送》、《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光真摯,筆觸細膩,情感豐富,娓娓道來。

比起為官從政,更喜歡她作為一個作家。

終究是個女子、是個母親。

希望有一天可以讀到《大江大海》。


最喜歡《目送》。
《大江大海-1949》也很好,但是涉及敏感,you know.還有《野火集》《孩子你慢慢來》也不錯。
為什麼她在大陸沒有很受關注。首先我覺得是因為她在台灣曾擔任政府職位,例如1983年,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1999-2003年,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親自前往德國法蘭克福,龍應台受邀出任台北市的文化局局長。這可能是大陸政府有所打壓的原因吧。
另外,野火集這樣的文集在當時的中國應該還不能出版,所以導致她在中國的知名度不是太高。
以上僅為個人猜測。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49270.htm


只讀過她的 《 大江大海19xx 》


推薦閱讀:

有優秀文言文散文合集的書籍推薦么?
有哪些研究晚清史、近代史比較好的學者或學術書籍?

TAG:書籍推薦 | 豆瓣讀書 | 豆瓣 | 龍應台 | 書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