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從來不聯繫任何朋友?而且也不喜歡朋友聯繫你?就想一個人獨處。

我喜歡交新朋友,也不喜歡聯繫原來的老朋友,老同學之類的,更不喜歡聚會之類的。而且也不喜歡朋友聯繫你。就喜歡一個人呆著。


歸根結底還是接受自己比接受別人更容易和自然。


和別人在一起,要討好和遷就,可是自己本來就不是那種低頭討好別人的人。

不想主動聯繫別人,因為似乎沒什麼話要說,那就不如不說。

不想和別人出去聚會,吃飯,逛街,因為你們要開始談很多話題,要發表一些言論的時候還要顧及對方是否想聽,喜不喜歡聽,那就意味著你要遷就他,要討好他。

你看他買一件衣服,一雙鞋子,你明明覺得不適合他,或者只是單純覺得鞋子和衣服款式不好看,可你只能違心說著還不錯啊,和你很搭啊。但是,如果只是你一個人去逛街買衣服買鞋子,你就只需要自己認可這件衣服,這雙鞋子好看,適合自己就買下了,不需要那麼多無用啰嗦的對話和溝通了。

不喜歡人多的場合,擁擠雜亂不堪,鬧哄哄的。和那麼多人在一起,嘰嘰喳喳的話題卻沒有一個是自己想參與的,這個時候你就會覺得來了不如不來,浪費時間,無用社交。


久而久之,你覺得還是自己一個人相處最合適,不用遷就別人,不會因為朋友開了過分玩笑卻還要保持微笑不生氣。

不喜歡突然被打擾,不喜歡手機里太多無趣的推送信息,不喜歡接電話,不喜歡有人突然造訪自己。


其實說到底,取悅自己比取悅別人來得容易,也少一點屈辱感。


1
以前是這樣,但現在正在逐步走出來

知乎上,微博里,很多很多的地方都很推崇這種與世隔絕,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一個人過自己的,沒那麼多煩惱,沒那麼多憂愁,但是真正讓我感覺這種方式是有問題的是在第一次見女朋友父親的時候

知乎有個問題,結婚給了男人什麼?我想第一就是蛻變,從一個男生男孩迅速蛻變成一個男人。在生活中,需要挫折,需要失敗,需要痛苦需要淚水一遍一遍的敲打,一遍一遍的磨礪才會讓一個男生逐漸成為一個男人一個男子漢,但是婚姻就像催化劑,可以加速這一過程。你可以查查,很多事例都表明一個結了婚的男人肯定比沒結婚的同齡人更成熟更穩重。

在哪個悶熱的下午,和她父親坐在一桌上吃飯,心裡卻翻江倒海。很多以前從沒有意識到的東西全涌了上來,只存在於象牙塔里的愛情第一次撞上了現實的岸。在他父親的眼裡我肯定是未來的女婿,那麼以他的眼光他的標準來看,如果他的寶貝女兒嫁給眼前這個小子,他能不能讓她幸福,他有沒有能力承擔起未來一個家庭的責任和重擔,他到底適不適合娶自己的女兒。以他四十多年的人生閱歷來度量我,我能打幾分?

我按照這個思路給自己打了打分,很遺憾,連及格都差太遠了,就說單單的人際關係我都處理不了,獨來獨往不合群,也不喜歡熱鬧,像知乎里無數個「孤獨患者」一樣清心寡欲,從不與人紛爭,自己過好自己的。如果結婚了,作為兩個家庭的紐帶,怎麼可能獨善其身???逢時過節和倆家人相處,坐在一個桌上吃飯你能一走了之么?你能幹脆不來么?家裡這個親戚那個親戚都需要走動,指不定哪天用上誰。我們這是個小城市,關係社會,雖然十八大以來收斂了很多,但有人和沒人再怎麼收斂都不可能沒有差別。你自己不把自己推到飯桌上酒桌上出了問題找誰去?


最後貼一段我很喜歡的話,出自路遙先生的《人生》

「是的,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路遙


舉手。我就是這樣的。因為覺得只要跟人說話交流,我內在的能量就在快速流失,必須像充電一樣趕緊自己待一會兒緩過來。
甚至在路上碰到並不討厭的認識的人,也很難舉起手來打招呼,感覺這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氣的事情。為了逃避跟認識的人打招呼總是挑選人比較少的路去走。
後來高中看到一句話我就釋然了。
「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人能獲得能量,有些人卻會一直損耗。天性使然,強求不來。」
——夏達《哥斯拉不說話》


因為過的不好


我就是,所以有些人說我不重視友誼,但是我不覺得,友誼不需要靠一起吃飯逛街玩來維持,我朋友少,不超過三個,是那種一年最多見一次面,微信上一個月聊不了三次的朋友,但是我有事她們都知道,她們的心情我都關注,我們很少發朋友圈之類的,所以有什麼事情,心情,情緒,隨便想說的,能自己消化就消化,不行了可以不用寒暄就說給對方,三個,是的,我已經很滿足了。
好到什麼程度?有段時間和家裡鬧得挺厲害,還是在備考中,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要我的卡號,說給我打錢,她剛發的工資,一人一半,讓我別多想,別和別人說,也不要和家裡人鬧,給我打錢是為了讓我安心備考,知道我不好意思張口和家裡人要錢,說了很多,最後說錢是一人一半,我沒說借,你要是還了就絕交,就不是我朋友。很感動,因為我沒有表現出過需要錢。
第二個朋友是第二天中午打電話過來,說她們部隊終於到駐地,才拿上手機就看到了,她說要麼發卡號,要麼她聯繫我們的同學朋友,讓人家收了錢後給我,我說我和家裡和好了,和她聊了很多,回去後就和爸爸媽媽和好了。
我不想說什麼友誼不能用錢來衡量,但是如果你不說她們也能感覺到,也能想到你的困難,能主動提出要給你錢或幫助,誠心誠意那種,說明那是真的朋友,如果你不相信,那麼你想想,你願意給哪個朋友主動打錢,不要求對方還的那種,是不是你心裡最親的那個朋友?
第三個朋友沒見過面,網友,是開始玩微信的時候聊天的,只是聊天,開導我,安慰我,讓我變成更好的自己。
還是那句話,有他們,足夠了


喜歡這樣的感覺,一個人干好多事,因為誰也不用遷就誰都不去在意,這樣多好,不喜歡聯繫別人也不喜歡被聯繫,特別享受那種一個人孤獨的感覺。


不喜歡突然被聯繫,會有種被打亂生活節奏的感覺


朋友不是你真心對待付出就可以的

當你偶然發現你一直認為的好朋友心中並沒有你的位置

這種痛苦失落有一次就夠了。


摘一篇周國平先生的《論獨處》,心靜的時候值得一看:

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這時候,我們獨自面對自己和上帝,開始了與自己的心靈以及與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對話。


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和別人一起談古說今,引經據典,那是閑聊和討論;唯有自己沉浸於古往今來大師們的傑作之時,才會有真正的心靈感悟。和別人一起遊山玩水,那只是旅遊;唯有自己獨自面對蒼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時,才會真正感受到與大自然的溝通。


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如果說不擅交際是一種性格的弱點,那麼,不耐孤獨就簡直是一種靈魂的缺陷了。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對於獨處的愛好與一個人的性格完全無關,愛好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朋友的人,只是無論他怎麼樂於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來,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固然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了。


當然,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他需要與他的同類交往,需要愛和被愛,否則就無法生存。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忍受絕對的孤獨。但是,絕對不能忍受孤獨的人卻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

世上正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最怕的就是獨處,讓他們和自己呆一會兒,對於他們簡直是一種酷刑。只要閑了下來,他們就必須找個地方去消遣。他們的日子表面上過得十分熱鬧,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極其空虛。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想方設法避免面對面看見自己。對此我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連他們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貧乏,和這樣貧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頂沒有意思的,再無聊的消遣也比這有趣得多。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變得越來越貧乏,越來越沒有了自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獨處的確是一個檢驗,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的靈魂的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的真正感覺,他是否厭煩自己。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不厭煩自己是一個起碼要求。一個連自己也不愛的人,我敢斷定他對於別人也是不會有多少價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質量的社會交往。他跑到別人那裡去,對於別人只是一個打擾,一種侵犯。一切交往的質量都取決於交往者本身的質量。唯有在兩個靈魂充實豐富的人之間,才可能有真正動人的愛情和友誼。我敢擔保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找不出一個例子,能夠駁倒我的這個論斷,證明某一個淺薄之輩竟也會有此種美好的經歷。


《論獨處2》


對於一個人來說,獨處和交往均屬必需。但是,獨處更本質,因為在獨處時,人是直接面對世界的整體,面對萬物之源的。相反,在交往時,人卻只是面對部分,面對過程的片斷。人群聚集之處,只有凡人瑣事,過眼煙雲,沒有上帝和永恆。

也許可以說,獨處是時間性的,交往是空間性的。

我們經常與別人談話,內容大抵是事務的處理、利益的分配、是非的爭執、恩怨的傾訴、公關、交際、新聞等等。獨處的時候,我們有時也在心中說話,細察其內容,仍不外上述這些,因此實際上也是在對別人說話,是對別人說話的預演或延續。我們真正與自己談話的時候是十分稀少的。

要能夠與自己談話,必須把心從世俗事務和人際關係中擺脫出來,回到自己。這是發生在靈魂中的談話,是一種內在生活。哲學教人立足於根本審視世界,反省人生,帶給人的就是過內在生活的能力。

與自己談話的確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罕見的能力。有許多人,你不讓他說凡事俗務,他就不知道說什麼好了。他只關心外界的事情,結果也就只擁有僅僅適合於與別人交談的語言了。這樣的人面對自己當然無話可說。可是,一個與自己無話可說的人,難道會對別人說出什麼有意思的話嗎?哪怕他談論的是天下大事,你仍感到是在聽市井瑣聞,因為在裡面找不到那個把一切連結為整體的核心,那個照亮一切的精神。

我需要到世界上去活動,我喜歡旅行、冒險、戀愛、奮鬥、成功、失敗。日子過得平平淡淡,我會無聊,過得冷冷清清,我會寂寞。但是,我更需要寧靜的獨處,更喜歡過一種沉思的生活。總是活得轟轟烈烈熱熱鬧鬧,沒有時間和自己待一會兒,我就會非常不安,好像丟了魂一樣。我必須休養我的這顆自足的心靈,唯有帶著這顆心靈去活動,我才心安理得並且確有收穫。

我需要一種內在的沉靜,可以以逸待勞地接收和整理一切外來印象。這樣,我才覺得自己具有一種連續性和完整性。當我被過於紛繁的外部生活攪得不復安寧時,我就斷裂了,破碎了,因而也就失去了吸收消化外來印象的能力。

世界是我的食物。人只用少量時間進食,大部分時間在消化。獨處就是我消化世界。

如果沒有好胃口,天天吃宴席有什麼快樂?如果沒有好的感受力,頻頻週遊世界有什麼樂趣?反之,天天吃宴席的人怎麼會有好胃口,頻頻週遊世界的人怎麼會有好的感受力?

心靈和胃一樣,需要休息和復原,獨處便是心靈的休養方式。當心靈因充分休息而飽滿,又因久不活動而饑渴時,它能最敏銳地品味新的印象。

高質量的活動和高質量的寧靜都需要,而後者實為前者的前提。

直接面對自己似乎是一件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所以人們往往要設法逃避。逃避自我有二法,一是事務,二是消遣。我們忙於職業上和生活上的種種事務,一旦閑下來,又用聊天、娛樂和其他種種消遣打發時光。

對於文人來說,許多時候,讀書和寫作也只是一種消遣或一種事務,比起鬥雞走狗之輩,誠然有雅俗之別,但逃避自我的實質則為一。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這麼好的夜晚,寧靜,孤獨,精力充沛,無論做什麼,都覺得可惜了,糟蹋了。我什麼也不做,只是坐在燈前,吸著煙……

我從我的真朋友和假朋友那裡抽身出來,回到了我自己。只有我自己。

這樣的時候是非常好的。沒有愛,沒有怨,沒有激動,沒有煩惱,可是依然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感到充實。這樣的感覺是非常好的。

一個夜晚就這麼過去了。可是我仍然不想睡覺。這是這樣的一種時候,什麼也不想做,包括睡覺。

通宵達旦地坐在喧鬧的電視機前,他們把這叫做過年。

我躲在我的小屋裡,守著我今年的最後一刻寂寞。當歲月的閘門一年一度打開時,我要獨自坐在壩上,看我的生命的河水洶湧流過。這河水流向永恆,我不能想像我缺席,使它不帶著我的虔誠,也不能想像有賓客,使它帶著酒宴的污穢。

我要為自己定一個原則:每天夜晚,每個周末,每年年底,只屬於我自己。在這些時間裡,我不做任何履約交差的事情,而只讀我自己想讀的書,只寫我自己想寫的東西。如果不想讀不想寫,我就什麼也不做,寧肯閑著,也決不應付差事。差事是應付不完的,唯一的辦法是人為地加以限制,確保自己的自由時間。

在舞曲和歡笑聲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獨處中,我享受人生。


越來越發現只有有用或有需要的時候才會聯繫和被聯繫,真正喜歡或被喜歡的人感覺沒有。哪個朋友會像父母那樣無條件愛你呢,換言之你也不可能這樣去愛人,因此當事情結束,用途不在也就不再聯繫了。話雖如此,我還是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美好真實的愛情友情,只是不一定每個人都能遇到罷了。


我很少主動聯繫老朋友,有些時候我也不願意被一些老朋友聯繫,但不代表我不喜歡被人聯繫,收到被老朋友問候或邀約心裡是很高興的,只是有時,高興之外多了點害怕。


世界將我拒之門外
卻反過來說我為何不合群。

所以覺得累了
刻意與人相處太麻煩 真的太麻煩了。

第二次更添加
-------------------------------------
有人點贊同又看見當時寫的這些,發覺自己啊
原來就是這樣啊…
大概我就是一個殘缺個體,開始不相識對方總是友好,但越久發覺我並不是一個值得交往的朋友,於是...最終誰都沒有。
最近又是這樣,也想著友好找朋友,向對方伸出橄欖枝,但還又是如此笨拙,對方又不是我的媽,實在是沒有必要和義務諒解我的任性與不安感。他們想著惹這個人好奇怪哦!不要接觸了...
太在意 自己最後往往就很痛苦,每次如是。
我把你們扔來的石頭砌成了圍牆
嗯就是玻璃一樣,我的心思喜怒哀樂都能顯露無疑,但就隔著層厚厚的玻璃。
沒有人想要打破走進來,而我每次想要打破走出去時,最後結果還是難過。
心灰意冷。
所以還是算了,不想和人交流溝通了
好累
對於流於表面與客套的那些我又學不來
所以還是這樣吧,一個人比較自在
何況我又不是什麼沒美女才女 沒有人會多加註意的。安安靜靜 也可以吧。


不是喜歡一個人獨處。只是覺得需要他們時,沒人在身旁。久而久之就習慣了。也明白了過多的希望會造成失望。長大了就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會一直留在身邊的。不知道什麼他們會離開, 就不想抱有太大的信任和幻想。


我就是這樣的,以前不覺得自己沒朋友不正常(也不能說不正常吧,就是身邊的人有時候不理解),大學了突然覺得自己要交朋友,需要交朋友,必須要有一個朋友,其實我想法太激進,選擇朋友的日期也不對,大學能有幾個有真心朋友的?最後跟一個室友玩起來,覺得很麻煩,真的很麻煩,事事要在一起,還要考慮她的心情,雖然這些是我不曾體驗過的,但最後還是因為性格不合絕交了,現在心裡也會想,啊,要是有一個好朋友就好啊,但大多時間也會想,自己一個人自由自在更舒服,不用考慮那麼多,樓上說的,有的人對交往是能講損耗,我也是這樣的人吧,雖然羨慕真友誼,但也不想太被打擾,自己一個人多好,想幹啥幹啥


……孤獨也是一種享受,在有限的年華里你能真正孤獨的時間並不多,所以不應該為此煩惱,而且接納並享受它…一個人看書寫文章,一個人去旅行,一個人去看電影等等。

在時間的縫隙里你會清楚的看到自己是什麼樣子,才能取悅自己,讓自己變的美好而不平庸。如果你連自己什麼模樣都不清楚,將來即便有個很不錯的人站在你身旁,你也會因為沒有足夠勇氣和他走下去。

共勉。


只想一個人待著干自己的事情,我覺得工作已經有一些無奈,工作之外想更自由


歸根結底是對於朋友的定義不同。
我覺得只相互打招呼的點頭之交,並不算朋友。朋友當是趣味相投,相互認可的人,你不想所謂的以前的朋友聯繫你,只是因為沒朋友罷了,表面朋友?
我有很多點頭之交,但朋友就那幾個。怎麼討厭得起來呢?


是不能有親密的關係 那種太親密的關係總是很害怕


朋友來拜訪,張羅美食、打掃,被傳染感冒,現在很難受。

朋友竟然提出每周聚餐。

我不需要交際!


其實還好,蠻希望以前朋友同學聯繫我,但基本少,我沒什麼事也不會主動去聯繫他們(她們),至於獨處的話,也還好,看幹嘛,順道就一起,不順道就獨行了
朋友是朋友同學是同學,你不能總是繞著他們(她們)轉,多想想自己該幹嘛,就好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男人最無能為力的事就是在最沒有能力的年紀,碰見了最想照顧一生的姑娘」?
有什麼話是你小時候不懂,長大後才明白的?
怎麼看對於性很開放的人?
面對失戀,怎樣才算成熟?
怎樣把一個剛認識不久的人變成女朋友。?

TAG:感情 | 人際交往 | 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