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要迎還漢獻帝?

按理說,漢獻帝是董卓專權,行廢立之事搞起來的,應該算是「偽」帝,但是曹操為什麼會在董卓死後還承認他?我知道當時少帝已經死了,漢獻帝是靈帝唯一子嗣。
可是承認了獻帝,那之前會盟伐董的政治合法性怎麼說。。。


討董的政治合法性真不需要題主來操心的。

比如你去看袁紹在建安元年上書給漢獻帝的奏章上如何表忠心的,獻帝都沒有下詔繼續責難袁紹當初做的臟事(策劃幽州牧劉虞稱帝),可以說,在這個政治立場問題上,袁紹已經屬於安全著陸了。

我節選一段,關於袁紹解釋反董的內容。

范書《袁紹傳》:會董卓乘虛,所圖不軌。臣父兄親從,併當大位,不憚一室之禍,苟惟寧國之義,故遂解節出奔,創謀河外。時卓方貪結外援,招悅英豪,故即臣勃海,申以軍號,則臣之與卓,未有纖芥之嫌。若使苟欲滑泥揚波,偷榮求利則進可以享竊祿位,退無門戶之患。然臣愚所守,志無傾奪,故遂引會英雄,興師百萬,飲馬孟津,歃血漳河。

至於官渡之戰,如果袁紹打贏了曹操,題主更不用操心,袁紹有沒有洗白自己的輿論方式。

獻帝被董卓擁立是在中平六年(189年)九月,到曹操迎獻帝入許,是建安元年(196年)九月,整整七年,中間發生了什麼事,絕不能忽略不計!

簡單列一下:

189.9,獻帝劉協繼位。

190.1,關東反董。劉辯遇害。

190年末,袁紹與韓馥謀求另立劉虞稱帝,當事人劉虞拒絕。

192.4,董卓遇害。

192.6,李傕入主長安朝廷。

192.8,朝廷派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安撫關東。

193年初,袁紹、公孫瓚接受趙岐勸和,答應日後會師雒陽,迎接獻帝。

范書《趙岐傳》:是時袁紹、曹操與公孫瓚爭冀州,紹及操聞(趙)岐至,皆自將兵數百里奉迎,岐深陳天子恩德,宜罷兵安人之道,又移書公孫瓚,為言利害。紹等各引兵去,皆與岐期會洛陽,奉迎車駕。

195.3,長安爆發李郭之亂。

195.7,獻帝東歸啟程。

195.12,獻帝至安邑,與追擊的李傕、郭汜和解。

196.5-7,獻帝至雒陽。

196.8,曹操至雒陽。

196.9,曹操將獻帝迎至許,定都。

很簡單,在李傕掌政之時,趙岐帶著長安朝廷的詔書轉達給袁紹等人之時,雙方(長安與關東)的政治矛盾已經和解,所以袁紹才會答應以後會參與至雒陽迎駕的事。

按照《趙岐傳》的記載,曹操也參與了迎接趙岐的活動,這些事,他也明白。所以,曹操得到兗州之後,會派王必去長安進貢,希望獲得朝廷給他頒發兗州牧的印綬。

到了建安元年(190年)初,獻帝尚在安邑,關東軍閥(袁紹、曹操、袁術等)都曾考慮是否要參與迎獻帝回雒陽。

袁術是手中有玉璽,早就有了自立之意,所以否決了。

袁紹是在幕僚充分討論過後,決定不去的。

曹操的會議中,反對者也是有的,荀彧則是支持。曹操聽荀彧的話,決定去見獻帝。

陳志《荀彧傳》:太祖議奉迎都許,或以山東未平,韓暹、楊奉新將天子到雒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荀)彧勸太祖曰:「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太祖遂至雒陽,奉迎天子都許。

總結

曹操迎獻帝這件事,只涉及曹操軍事集團的利益和未來的規劃方向,題主關心的政治立場問題根本不是個問題。


曹操對漢獻帝持何種態度,主要取決於袁紹對漢獻帝的態度。

  • 190年討伐董卓時,袁紹在其官方歃血誓盟里,就已經承認了漢獻帝的合法地位。

河內的袁紹等人誓盟內容,與酸棗的劉岱、張邈等人誓盟內容,是不一樣的。

190年討伐董卓時,袁紹、韓馥、王匡一夥在河內、鄴城。劉岱、張邈、張超、袁遺、橋瑁,也包括曹操等人,都在酸棗。因此討董聯盟是兩幫人,只不過是遙推袁紹為盟主。而盟約內容也類似「一盟各表」,也就說一個盟約,兩幫人是各自表述。

袁紹和韓馥等人【合冀州十郡守相】誓盟的時候,漢少帝也就是弘農王劉辯已經在190年1月死了,所以誓盟內容出現了【戮殺弘農,提挈幼主】,漢少帝劉辯直接降級成了【弘農】,而董卓【提挈】的【幼主】自然是漢獻帝劉協了。然後就是【同獎王室,翼戴天子】,漢獻帝都成【幼主】了,這【翼戴天子】,當然是【翼戴】漢獻帝劉協了(注1)。

而劉岱、張邈、張超等人的誓盟內容,就有差別了,是【漢室不幸,皇綱失統】,就是朝廷的法規,失去了綱紀。董卓【縱害,禍加至尊】,應該是指董卓殺了漢少帝劉辯,但後面似乎沒有提到漢獻帝劉協。換句話說:

  • 不管袁紹等人私下裡有無認定漢獻帝的血統,但至少袁紹等人在官方誓盟里,承認了漢獻帝的合法性,而劉岱、張邈、張超等人,在官方誓盟里,對漢獻帝的合法性,則沒有表態。

(注1)獻帝春秋曰:紹合冀州十郡守相,眾數十萬,登壇歃血,盟曰:『賊臣董卓,承漢室之微,負兵甲之眾,陵越帝城,跨蹈王朝,幽鴆太后,戮殺弘農,提挈幼主,越遷秦地,殘害朝臣,斬刈忠良,焚燒宮室,蒸亂宮人,發掘陵墓,虐及鬼神,過惡烝皇天,濁穢熏后土。神祇怨恫,無所憑恃,兆人泣血,無所控告,仁賢之士,痛心疾首,義士奮發,雲興霧合,咸欲奉辭伐罪,躬行天誅。凡我同盟之後,畢力致命,以伐凶丑,同獎王室,翼戴天子。有渝此盟,神明是殛,俾墜其師,無克祚國!』。

(注2)三國志臧洪傳:洪乃升壇操槃歃血而盟曰: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翦覆四海。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陳留太守邈、東郡太守瑁、廣陵太守超等,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殞首喪元,必無二志。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洪辭氣慷慨,涕泣橫下,聞其言者,雖卒伍廝養,莫不激揚,人思致節。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袁紹和韓馥在191年,打算擁立劉虞為皇帝,曹操表態拒絕(注3)。但《武帝紀》玩了一手障眼法,沒有寫明具體原因,而《後漢書劉虞傳》卻寫了原因,韓馥、袁紹等人認為【朝廷幼沖,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注4),簡而言之:

  • 袁紹、韓馥等人承認漢獻帝合法地位。
  • 但漢獻帝年紀幼小,受董卓逼迫,又隔著老遠,也不知道是否還活著。
  • 所以打算換人,這替換人員就是宗親劉虞。

由於漢獻帝離得太遠,袁紹集團即使公開承認漢獻帝的合法地位, 還是如呂布鄙視袁紹部下【擅相署置,不足貴也】(注5)那樣,在封官名分上有所欠缺,所以為了方便和名分,而要重新里立個皇帝。但要重新立皇帝總要找個借口,所謂漢獻帝離得太遠,顯然不是好理由。

因此漢獻帝血統不純,就被袁紹等人拿來用了。於是為了給被選定的預備皇帝劉虞造勢,【時議者】也就是很多人,紛紛開始議論漢獻帝【不識母氏所出】(注6),認為漢獻帝血統有問題。而袁紹和韓馥,為求得袁術支持劉虞當皇帝,也各自私下給袁術寫信。

袁紹、韓馥在信中,分別亂說漢獻帝【無血脈之屬】(注7),以及【雲帝非孝靈子】(注8),袁術當然選擇拒絕了(注9)。而各種造勢祥瑞也愈演愈烈,什麼【神人將在燕分】,什麼刻有【虞為天子】的玉印,還有什麼【兩日出於代郡】等等。

就在大家認為劉虞是【宗室長者】,一致通過決定由劉虞當皇帝的時候,劉虞卻死活不肯當。劉虞表示要逃亡匈奴,袁紹等人才停止勸進(注10),後來大家讓劉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劉虞也不肯,當然,劉虞還是與袁紹等人【連和】(注11)。

劉虞不肯【承製封拜】,袁紹就親自擼袖子上了,自己開府玩【承製封拜】,這就屬於後話了。

到了193年初,和平使者趙岐,代表漢獻帝到冀州來說和袁紹、公孫瓚不要打仗了。袁紹等人出數百里迎接,在感受到了漢獻帝溫暖的小宇宙後,紛紛表示,要和平不要打仗。然後袁紹等人又與趙岐約期,將來要到洛陽,迎接漢獻帝(注12)。

(注3)三國志武帝紀: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
(注4)後漢書劉虞傳: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沖,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
(注5)英雄記曰:布自以有功於袁氏,輕傲紹下諸將,以為擅相署置,不足貴也
(注6)吳書曰:時議者以靈帝失道,使天下叛亂,少帝幼弱,為賊臣所立,又不識母氏所出。幽州牧劉虞宿有德望,紹等欲立之以安當時,使人報術。
(注7)吳書曰:紹復與術書曰:前與韓文節共建永世之道,慾海內見再興之主。今西名有幼君,無血脈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複信!
(注8)吳書曰:馥以書與袁術,雲帝非孝靈子,欲依絳、灌誅廢少主,迎立代王故事;稱虞功德治行,華夏少二,當今公室枝屬,皆莫能及。
(注9)吳書曰:是時有四星會於箕尾,馥稱讖雲神人將在燕分。又言濟陰男子王定得玉印,文曰"虞為天子"又見兩日出於代郡,謂虞當代立。紹又別書報術。是時術陰有不臣之心,不利國家有長主,外託公義以答拒之
(注10)吳書曰:紹亦使人私報虞,虞以國有正統,非人臣所宜言,固辭不許;乃欲圖奔匈奴以自絕,紹等乃止
(注11)三國志公孫瓚傳:虞,宗室知名,民之望也,遂推虞為帝。遣使詣虞,虞終不肯受。紹等復勸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虞又不聽,然猶與紹等連和
(注12)後漢書趙岐傳:(193年)是時袁紹、曹操與公孫瓚爭冀州,紹及操聞岐至,皆自將兵數百里奉迎,岐深陳天子恩德,宜罷兵安人之道,又移書公孫瓚,為言利害。紹等各引兵去,皆與岐期會洛陽,奉迎車駕

袁紹從190年討伐董卓的誓盟內容開始,就在官方立場上承認漢獻帝的合法地位,到193年趙岐以漢獻帝使者身份來訪,袁紹不僅公開承認漢獻帝,還表達出將來要迎接漢獻帝的意願。

而期間的191年,由於漢獻帝離得太遠,袁紹集團曾為劉虞當皇帝造勢,通過輿論或私下信件里造謠漢獻帝血統不純,結果劉虞不肯當,袁紹等人只能偃旗息鼓,繼續官方承認漢獻帝合法地位。

要是劉虞肯當皇帝,估計袁紹立馬就把漢獻帝踢開,可惜劉虞不肯當。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袁紹是實用主義者,一方面官方公開承認漢獻帝合法地位,另一方面私下尋找替代品(劉虞)。

袁紹玩套路,既然無法改變漢少帝已被董卓殺死的結果,那麼袁紹索性在討董誓盟里,先公開承認漢獻帝合法地位,並說明漢獻帝正被董卓挾持,要救回漢獻帝。

後來袁紹覺得漢獻帝太遠,封官不方便,袁紹便計劃換劉虞當皇帝,於是暗中發動輿論造謠、製造各種祥瑞等,可劉虞死活不肯當,袁紹又繼續套路,仍舊承認漢獻帝合法地位。

  • 畢竟袁紹在官方承認漢獻帝,和為利益而在信里質疑漢獻帝血統,是兩碼事情。

因此在袁紹從190年開始,就官方承認漢獻帝的合法地位的情況下,長期作為袁紹部下的曹操,為什麼會對漢獻帝的合法地位有疑慮?

最後,厚顏無恥地給下面這個回答求點贊:

大內義興:袁術有哪些勢力,以至於敢稱帝?


不要跟我講這些道理,你就講曹操擁護獻帝以後,領地內安定的效果,大量人材返回中原的實際效果。是不是說明眾人在群雄割據之際,還是多認可漢帝的合法性。

至於皇帝如何運用,還得看自己的才能。袁紹欲擁立劉虞,袁術殺陳王劉寵而自稱為帝,都最終失敗。漢獻帝至少還是最不爛的一個招牌。


政治正確啊!

別以為在三國時期就沒有政治正確了,曹魏集團初期的政治策略就是政治正確啊,奉天子以令不臣,曹魏集團做事才師出有名啊,蠢一些的例如袁術,以為有個玉璽就能做皇帝了,殊不知當時還是大漢江山啊,自己成了眾矢之的,聰明一點的例如袁紹,當時也是有實力迎奉天子的,沮授也是提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但是袁紹自己優柔寡斷,猶豫不決,錯過了時機,讓曹魏佔盡天時,也是後悔不迭。直至三國結束之後,為何晉朝是正統啊,因為晉朝是魏國過來的啊,而魏文帝曹丕又是獻帝禪讓的啊,而且曹魏一直坐擁當時的中原大地啊,其實若不是當時劉備借著巴蜀之地的天險,佔盡地利,而孫權當時的東吳集團上下一心(這個還是孫笨打下的基礎好,孫笨之時,周瑜魯肅太史慈等人,君臣如同兄弟一般齊心,後期被孫權搞得不多說了),佔盡人和,說不定曹操早已經統一天下了。


荀彧那雙猶豫的眼睛


奉天子以令不臣。政權的合法性正義性


這件事也沒有什麼合法不合法了,既然有個現成的皇帝,曹操又有意迎奉皇帝,那麼他就不必再重新擁立一個皇帝了,省的別人以此為借口形成個聯盟再來反他曹操。那樣的話曹操曹操更麻煩了,反正當時就一個皇帝,具有唯一性,只要別人擁立或自立都是非法,我覺得曹操只有侍奉現成的皇帝最省事。


曹操怕做王莽


不是曹老闆想怎麼做就能怎麼做,曹老闆只是個勢力代表,他要做什麼大的舉動也得諮詢背後的勢力能不能做,有些時候曹老闆也很無奈做些自己心不甘情不願的事,至於漢獻帝的事八成是曹老闆背後的一群人的推動,你想想,當時是個什麼情況,正常人會怎麼做?

當時天下環境

漢末,大漢高層勢力內鬥倒了外戚和宦官,就剩一幫世代當官的官N代,各地有兵有糧的大佬們為了自己或者為了自己治下的百姓形成割據,這些官N代各自去了誰的地盤?這些官N代為了大漢還是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這些官N代是不是主導天下方向的命運推動者?最後咋了我們這些看官心裡還沒點B數嗎?

正常人的做法

割據大佬屯糧,練兵,招募文武,等待混戰,自己渾水摸魚,那句話怎麼說的?賭一賭單車變摩托,萬一贏了呢?抱著這樣想法的人大多早早去拜見高祖了。

聰明人的做法

去戰區邊緣,種種地,讀讀書,遊山玩水,啪幾個妹子,生幾個娃,教育下一代。

贏家

沒兵沒糧有點腦子和名望的一群人,化整為零各自依附軍閥,互相通氣利用使之混戰,最後渾水摸到魚的都是這幫人的家族,太壞了,太缺德了,真他媽不是人養的。

皇帝和人民

戲份太少懶的說,都是籌碼和數字,無所謂, 沒人在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萬物是誰?

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一直這麼過來的,以後也必將這麼走下去,那麼,你選好自己要走的路了嗎?


關係到正統問題,為什麼蜀漢和東吳在三國時代無法和曹魏相比,因為這是正統問題。


若是放在p社遊戲ck2里,遇到一個擁有全國強宣稱且弱小的貴族,誰都想把他握在手裡的…


推薦閱讀:

袁紹當年要怎麼做,才能贏曹操?
曹操對於禁投降關羽的看法?
曹操和劉邦,到底誰的軍事才能更強?
如果少年時代的唐玄宗李隆基和少年時代的曹操一起穿越到漢武帝時代會怎麼樣?

TAG:公共關係 | 曹操 | 輿論 | 袁紹 | 漢獻帝劉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