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改變了世界卻鮮為人知的科學家?
比如像克萊爾·彼得森(Clair Patterson)這樣的科學家,以一己之力抗衡生產含鉛汽油添加劑的四乙公司,並且最終使得含鉛汽油停止銷售,拯救了人類。
同樣也要說說改變吃貨。
我們不僅要感謝科學家賜予我們的魚,同樣也要感謝科學家賜予我們的海帶。
說在前面:很多同志對於朱樹屏老先生沒有出鏡很不解,在此我必須澄清:海帶紫菜的人工養殖不是一個人的功勞,前輩們的功勞晚生後輩萬萬不敢忽視。朱樹屏先生在海帶人工養殖、紫菜人工養殖技術的開發上也作出了卓越的、不可忽視的貢獻!在此,向老一輩科學家致敬!
(在文中出現爭議片段刪去,以鄙人所了解情況回答。此時更新,實在抱歉)
首先要向我校故去老教師曾呈奎先生和朱樹屏先生致敬。現在,在我們吃著海帶、紫菜的時候,是否想起了原本海帶在中國竟無法實現養殖?海帶的生活史竟是個謎?
中國原本不產海帶,主要靠從日本等國進口。這是因為海帶是一種喜歡低溫的孢子植物,中國海區由於夏天水溫高,又加上北方海區是少氮的瘦水區,海帶自然無法生存。
曾呈奎、朱樹屏和一些海洋生物學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海帶能否在中國進行人工栽培的自主科學研究上。對中國藻類分布、形態生活史研究很深的曾呈奎細心地觀察海帶在初夏的變化情況,發現海帶初夏也放孢子,思路一下子打開了,能不能用夏苗代替秋苗?這個新思路將人工養殖海帶引向了成功之路。
他們利用日光燈和冰箱進行海帶夏苗試驗,曾呈奎又提出陶罐滲漏施肥,對海帶生長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切梢增產法、合理密植法、夏苗病害防治法等新方法的誕生,海帶養殖南移成功。到1985年,我國年產海帶干品25萬噸,佔全世界年產量的80%,成為世界上頭號海帶養殖生產大國。
有的知友反映這裡有點兒亂。到底是海帶養殖成功還是紫菜養殖成功呢?特此聲明,海帶這段書結束,要聽書您瞧紫菜。
咱們說完了海帶來說說紫菜。話說是:
20世紀50年代初,紫菜冬長夏亡的生活史和孢子來源一直是個謎,所以無法人工采苗和養殖,全憑經驗和運氣從海里撈取野生紫菜養殖,產量甚微。
如果掌握了孢子的來源,便可像農民在土地上種莊稼一樣在海里種紫菜。科學家們進行研究,於20世紀50年代初得出殼斑藻晚秋生成的孢子、萌發為幼體後長成葉狀體紫菜,這是紫菜生活史的結論。
他們進而又在實驗室內證實了秋季海面上出現的大量孢子正是養殖紫菜需用的殼孢子,從而結束了養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賜「種子」的歷史,開始了科學種植紫菜的新紀元。「殼孢子」(COHCHOSPORE)一詞,就是由曾呈奎定名,得到了國際藻類學界的普遍承認並一直沿用下來。
至此,廣大人民群眾才吃上了海帶和紫菜。
從20世紀50年代末,他們的成果在沿海推廣,使得人工栽培紫菜業迅速發展起來。中國紫菜年產量達1萬多噸干品,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紫菜生產國。
如今藻類養殖為我國創收近百億的收入。這與我國優秀的藻類學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說到這兒不得不提我的植物學老師:宮相忠教授。最近他的萱藻攻關項目剛剛完成。下面是某報摘錄:
生活在青島,吃過海帶、吃過海苔 ,可你吃過海麻線嗎?這種長度在1米左右,形狀看起來像挂面一樣的藻類,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但是,野生海麻線的數量非常少,貴的時候 ,一斤能賣20元,普通老百姓可不能想吃就吃。25日,中國海洋大學「萱藻工廠化育苗與規模化栽培技術」通過專家現場驗收,再過一兩年,萱藻就可以上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了。
好吃但是太稀罕
「海麻線的口感,比起海帶、裙帶菜來,那要鮮美得多,」中國海洋大學宮相忠教授,是「萱藻工廠化育苗與規模化栽培技術」這一課題的主持人。宮教授表示,用海麻線做的包子、丸子,味道可不是一般的鮮美,(注意!味道鮮美!)而且,海麻線抗腫瘤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野生海麻線資源非常有限,一斤鮮的海麻線,在市場上能賣到20元。
「在煙台長島,海麻線算是見的比較多的,但產量也很少,」宮教授表示,野生的海麻線一般春節前後可以採到,到四五月份天暖和了,慢慢就沒了,在長島那邊的市場上,漁民也都把海麻線放在臉盆里賣,三斤五斤的,很快就賣完了。
已經可以規模養殖
「經過四年時間,我們已經成功地做到規模養殖海麻線,」宮教授告訴記者,25日,由中國海洋大學主持、相關單位協助完成的「萱藻工廠化育苗與規模化栽培技術」課題通過了專家現場驗收。
記者在驗收報告中看到專家們的意見為:「對養殖海區的118個萱藻網簾隨機抽取進行了測定,萱藻色澤正常、長勢良好,118個萱藻網簾的萱藻總產量為2.4噸,評審專家認為該課題組研發的萱藻苗種生產和栽培技術成熟,適合大面積推廣應用。」
據宮教授介紹,目前山東地區能大規模養殖的藻類只有海帶,雖然藻類的數量眾多,但基本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很難大規模育苗種植。海麻線成功實現大規模種植,用了足足4年時間。
「前兩年,我們都在研究海麻線的生活史,看它在每個階段是如何生長的,後兩年才進行實地育苗、養殖,」宮教授說,實際育苗過程中碰到很多問題,經過一次次的試驗,終於可以規模化養殖了,這在全世界也是首例。
一到兩年大量上市
在實現大規模養殖後,宮教授表示,下一步將形成海麻線的產業鏈,更好地引導海麻線的消費、深加工以及出口,做出另一個像海苔一樣的市場。
「現在超市裡賣的海苔,都是紫菜做的,」宮教授告訴記者,從連雲港到浙江北部這一條線,紫菜養殖是支柱產業,一個家庭養紫菜,一年的收入能有幾百萬元,海麻線的市場前景不次於紫菜。
據悉 ,除了海麻線包子、丸子等傳統吃法外,下一步,他們還將與相關企業聯合,開發海麻線即食食品系列,讓市民像吃海苔一樣,方便地吃到海麻線食品。「再用一兩年時間,讓海麻線從稀罕物,成為大眾化的食品。」宮教授說。
好了,在此紀念一下我掛掉的植物生物學。(宮老師人很好要不是我拼寫錯誤太多估計就給我過了=_=)
吐個小槽,宮老師上課的口頭禪:這個Laminaria japonica(海帶)味道非常~鮮美!
這個mushrooms 味道非常~鮮美!
這個XX(某植物的拉丁名或英文名)味道非常~鮮美!
以此類推。自行腦補其陶醉。
算了,不要腦補了,宮老師不要揍我!
願我來年植物學高分!宮神保佑!
……………宮大好像知道我黑他了……
改變世界?我們先說改變吃貨吧。網上遍地都是自稱吃貨的男女漢子,你們可知道飯桌上為什麼有魚?
從細微處體會新中國——這個國慶有魚吃
以「四大家魚」為例,青草鰱鱅現在幾乎隨便走進一家飯館都可以點到,但在1957年以前,要在水產市場買到四大家魚談何容易?這巨大變化離不開兩位學者的汗水和智慧,他們是譚玉鈞和鍾麟先生。
當時四大家魚的養殖技術也有,但仍基本延續唐朝的傳統——從自然江河裡捕捉幼魚,再實行人工養殖。千百年來,我國淡水養殖的鱅、鰱、青、草、鯪等主要養殖魚類的魚苗都是從長江、西江等河川裝撈的,漁農必須到魚苗產地購買。他們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購回魚苗的成活率還很低。如果能夠把池養的家魚用人工方法繁殖魚苗,那麼,魚苗問題就徹底解決了。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1957年,譚玉鈞受命負責江蘇和浙江的家魚繁殖,當時日本專家斷言「家魚不可能在中國繁殖成功」。譚玉鈞不信這個邪,在實踐中提出了一條與英國專家不同的技術路線,最終在1960年解決了鰱魚、鱅魚的人工養殖問題。
鍾麟則早在1953就系統地投入家魚人工繁殖研究。1958年6月3日,他成功地使池養鰱、鱅在池中自然繁殖,獲得了3萬多尾體質健壯的魚苗,從此結束了淡水養殖魚苗世代依賴江中裝撈的歷史,開創淡水養魚歷史的新紀元。作為我國「四大家魚」人工繁殖的先驅,鍾麟的成果世界領先,1965年獲國家發明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享有「家魚人工繁殖之父」美稱。
此後,鍾麟又與科技人員,相繼突破了草、鯪、鯿、青等魚類人工繁殖關,使我國淡水魚類全人工繁殖技術及其理論一直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在我國水產養殖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徹底結束了千百年來我國「家魚」養殖業的魚苗依賴江河捕撈的歷史,擺脫了自古養魚「靠天吃飯」的狀態。1988年,全國淡水養殖產量達到390萬噸,居世界第一。這是淡水養魚史上的一個根本轉折點。
珍貴的鱘魚的養殖技術也是上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的,當時只是成功獲得了人工繁育的魚苗,直到90年代才突破了鱘魚苗種全人工繁育、多模式養殖、產品深加工等一系列技術難題,使我國成為世界矚目的鱘魚研究和養殖大國。2008年,我國的養殖鱘魚產量達到2.14萬噸,佔世界的83.3%。如今,珍稀的中華鱘已經是人們餐桌上的常客。
「桃花流水鱖魚肥」,鱖魚池塘人工養殖試驗同樣始於50年代。1958年就有不少地區捕來天然魚苗進行試養,試驗顯示鱖魚可以在小水體里養殖。70年代江蘇、浙江、湖北等省在鱖魚的人工繁殖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人工養殖得到推廣和發展。至80年代末,從人工繁殖、苗種培育至商品魚飼養的全人工養殖工藝技術已基本得到完善。
而給我們帶來養殖鯉魚、鯽魚和甲魚的人剛剛逝世
「養魚院士」劉筠逝世 其研究讓中國人餐桌上多了條魚
1958年,28歲的劉筠主動請纓肩負了四大家魚的生殖、生理及人工繁殖研究。他深入36個縣市的江河、池塘、湖泊採取了上千份實物樣本,證實了池養家魚的生殖細胞能夠發育,但雌魚細胞只能發育到初級階段就停滯不前了,必須進行人工催產,才能繼續完成成熟分裂。這個結論為家魚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最終宣告了中國四大家魚不能人工繁殖的歷史就此結束。1981年,劉筠的「草魚等家魚人工繁殖及技術推廣應用」,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劉筠畢其一生,在理論上建立了系統的中國主要養殖魚類(四大家魚為主體)、中華鱉(甲魚)和食用蛙類的繁殖生理學,實踐上研製了養殖魚類和水生經濟動物人工繁殖和育種的技術體系;率先應用細胞工程和有性雜交相結合的綜合技術,在國內外建立了第一個遺傳性狀穩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體魚類種群,成功地培育出優質的三倍體鯽魚和三倍體鯉魚。
80後是第一代生在工業化社會的中國人。我們熟知的大多數生活必需條件,比如全國的菜市場里隨時有鮮魚,實際上都是一代人之前的奢侈品,一個世紀之前的科幻情節。把理論上可行的東西落實到千家萬戶,一向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的大工程。實施這些工程的科研人員或許沒有做出突破性的基礎科學成就,但說他們改變了世界,絕對當之無愧。
最後推薦一下觀察者網2014年的國慶專題:
觀察者網國慶65周年專題回放:細微處體會新中國
這個專題是用來顛覆「常識」的。即可我們如今覺得天經地義的許多事情,比如避孕套用完要丟掉,上了廁所要衝水,女人要展現自己的身材,都是過去幾十年的千百萬勞動者和幾十萬科技精英用一生構建的偉大成就。
相關回答:
有哪些東西是 1949 年後才有的,卻常被我們當做傳統文化? - 馬前卒的回答
這個我要答一答!看他的紀錄片看的我熱淚盈眶。他就是發明瘟疫隔離法的馬來西亞華人伍連德。這個方法到現在還在用,在這裡我憑我的印象和非常不歷史的語言講一下他,他是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提名的人。
在190幾年?!哈爾濱發生過一次嚴重的鼠疫,程度僅次於13几几年歐洲發生的死了幾千萬人的那次鼠疫。當時法國使節還有好幾個國家的都認為消除鼠疫就是要滅鼠。但是伍連德通過解剖一具日本旅店老闆娘的屍體發現鼠疫能夠通過呼吸道傳播,他請求隔離那些得了鼠疫的人,但是外國代表團不同意堅持認為應該滅鼠,事情非常緊急因為再不遏制鼠疫就要發到北京來了!清廷那時候講話毫無話語權投票都只能算半票的感覺,唯一支持伍連德的只有英國使節(因為他是劍橋畢業的)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到現在有很多人包括院士都不知道做出如此重大貢獻的伍連德為何許人也,我覺得他是值得被記錄進中國歷史初高中生教科書的任務,好像是梁啟超還是誰稱他為國士無雙伍連德,有本書也叫這個名字,但是好像已經買不到了。(剛在亞馬遜上搜了一下,這本書已經再版了)
他是很多電影中邪惡博士的原型。
費里茨·哈伯,圓溜溜的腦袋上卡著一副小圓眼鏡的哈伯是位猶太人(是否是猶太人這點有爭論),他是一位精力旺盛並飽含愛國熱情的德國物理化學家,在1919年年底,這位愛國者被授予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他是第一個從空氣里製造出氨的科學家,他使人類擁有了取之不盡的廉價氮肥,使人類從此擺脫了農業產量必須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依靠人造氮肥增加的糧食產量多養活的人口數字,即使是到現在也一直在增長。
僅憑此,說他是個偉大的科學家或者說他改變了世界,那是一點也不過份的。
有人說他養活了現在全世界一半人口,這有些誇張。
但那枚半磅的23K金獎章的頒發在當時卻飽受爭議,許多科學家都曾放言如果在會議上遇到了哈伯,他們就會馬上退場,絕不與這樣的人一起開會。因為在盲目的愛國心和報恩之情驅使下的哈伯在一戰時曾為德國軍隊研製,並且指揮使用了劇毒的氯氣毒氣彈。
1915年4月伊普雷戰役中,6公里寬的前沿陣地上,5分鐘內,德軍釋放了180噸氯氣,造成了法國士兵5000多人死亡,10000多人受傷。從此,骯髒的毒氣戰正式登上人類戰爭的舞台。
在此之前,戰場上的毒氣彈始終與「笑話」這個詞如影相隨,而在此之後,交戰的雙方競相使用毒氣彈,到1918年一戰結束時,毒氣彈造成的傷亡人數已逾百萬,人們理所當然地把這筆賬算到了哈伯身上,眾多科學家對他口誅筆伐,其中包括久負盛名的愛因斯坦。
哈伯知道這一切,在一戰結束後,他整天惶恐於空加於身的戰犯罪名,擔心自己受到軍事法庭的審判,整個人開始衣衫不整萎靡不振,再也不復往日的昂首闊步神采飛揚。
他製造毒氣彈的初衷是為了加速戰爭的終結,試圖以毒氣彈這種他自認為強力的武器去快速地殺傷敵人結束戰鬥從而達到「救人」的目的,在這種想法的加持下,他有時甚至認為自己是天使。
或許二戰的終結者―原子彈證明了哈伯的想法初衷其實是正確的,如果說毒氣彈的傷害過程特別殘忍的話,其實原子彈的猙獰面目也不遑多讓,他只是站錯了隊罷了。
他的妻子伊美娃同樣是一位博士,這位為了三個孩子而放棄事業一心持家的母親在這個問題上和她的丈夫有了無法調和的分歧,在數次爭論勸阻無果後,哈伯摔門而出,伊美娃博士手持哈伯的左輪手槍於家中飲彈自殺。
在戰後,哈伯試圖以一己之力從海水中提取出黃金來償還眾戰勝國的賠償金,但因為海水中黃金含量遠低於預想而失敗。
在一戰德國戰敗後,哈伯的人生道路開始變得艱辛。
1933年,希特勒政府勒令他辭退自己的猶太籍助手,同為猶太人的哈伯悲憤無比,他當天便發表聲明:
四十多年來,我選擇助手的標準始終是根據他們的能力和品格,而不是根據他們的祖先是誰,我不願意在餘生中改變這個標準,我認為我的這個標準很好。
哈伯知道自己即將遭到唾棄,他沒有想到自己將一生的智慧和汗水還有熱情全部獻給了德國,而德國母親到頭來卻冷冰冰地將他扔出門外。
夏天到來的時候,他和眾多的德國猶太人一起逃出德國,1934年初,在應邀赴往以色列西夫物理化學研究所(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途中,哈伯心臟病突發,猝死於瑞士的巴塞爾市。
也許,是罪過讓他鮮為人知。
想第一時間看到大白的文章,請關注大白的微信號:生命體。vita-force
http://weixin.qq.com/r/8kPu9rHECOx3rfWV9xbg (二維碼自動識別)
2015年1月30日,一個人去世了。
在沒有這個人以及他所做的事之前,女人並不能控制自己的肚子何時隆起。當一個男人插入自己的身體,整個過程就掙脫了女人的掌握。
而在這個人和他所做的事發生以後。一切不同了。女人可以完全脫離男人掌握自己是否懷孕,這是女權主義運動的巨大進步。女人最大的權利,懷孕,終於歷史上第一次把握在女人手裡了。
這個人就是卡爾·傑拉西,又一個猶太人。
一、虎口逃少年
作為一個猶太人,一個奧地利出生的猶太人,他有一個始終無法躲過去的危機。
納粹。
但是奇蹟一般,在納粹的屠刀伸到奧地利之前的1939年9月,傑拉西和家人以難民身份逃到了美國。那一年他16歲。
奇蹟並不會只發生一次。否則那就不是奇蹟了。只是偶然。
初到美國的傑拉西一家,身上只有20美元。沒人會想到,這麼窮的人,也會被黑心計程車司機騙走僅剩的20美元。
他們會餓死嗎?
奇蹟當然不會發生一次。16歲的傑拉西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寫信給羅斯福,希望能獲得幫助。
他居然就獲得了。進入大學,他讀的是化學。1943年,19歲的他獲得了第一項發明專利,在1945年21歲時他就獲得了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學位。而我21歲還在讀大二。
二、避孕藥之父
1951年,這一年傑拉西27歲。那時,他在墨西哥城。
他帶領一個研究團隊,通過合成雌激素研發出炔諾酮(norethindrone)。成功的時候他只有28歲。僅僅一年,他就改變了整個世界。當然,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
這就是最初的一種避孕藥的關鍵成分。在此之前,科學家做這方面實驗都使用黃體酮。而黃體酮必須提取,非常昂貴。並不實惠。雖然科學家早就發現了黃體酮的避孕效果,但是價格永遠是最重要的因素。
開始時,他們認為這會成為在不孕不育問題上的重大突破,而不是在避孕方面。但很快這一「歪打正著」的研究在避孕方面的重要性被認可,5年的試驗,證明了這一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於是,以炔諾酮為關鍵成分的第一代口服避孕藥誕生。作為一種藥物,服用它的人卻並非病人,這在人類藥物史上還是首次。
從此,就像阿姆斯特朗成為月球的代表。傑拉西也成為避孕藥的代表。只不過,沒幾個人真的知道。
1960年,FDA在充滿爭議中批准了口服避孕藥的上市。從此,傑拉西被稱為「避孕藥之父」,不過他更想被叫做「避孕藥之母」。雖然他不是女的,他卻覺得自己是一個男性女權主義者。不管有多少人對避孕藥有多少讚美和非議,他始終認為,避孕藥的唯一作用只是給了女人選擇是否懷孕的權利。
作為一個科學家,傑拉西是唯一同時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獎和美國國家技術獎的科學家。他撰寫過1200篇學術論文;他曾在韋恩大學和斯坦福大學教了5年書,獲得了20多個名譽教授頭銜和數十種獎章獎勵。但是因為避孕藥,他只獲得了一美元的獎勵。大概他所獲得的最大的獎勵就是一個專門為避孕藥創造的詞:Pill。P大寫,只指避孕藥。當然還是兩家盈利能力超強的公司(賣避孕藥的新泰克斯和賣殺蟲劑的佐伊肯)的領導者。所以他不差錢的很。
大概他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為此,他專門還寫過一本小說:《諾貝爾的囚徒》。
三、當代達芬奇
如果你以為傑拉西只是個科學家,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他不僅是科學家,還是藝術家,藝術收藏家,甚至作家。
1971年,傑拉西去了一次歐洲。回來時,他把從倫敦拍賣得來的法國畫家和雕塑家德加的青銅馬背在身邊,在美國海關矇混過關,這是他很得意的經歷。他有一部自傳,其中一章的名字就叫「德加的馬」,寫了這件事和他作為藝術品鑒賞家和收藏家的一些經歷。
雖然不幸的是1978年他的藝術家女兒去世了,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藝術。他賣掉了大多數收藏版,在加利福尼亞州伍德賽德附近設立一片藝術莊園,為藝術家提供工作場所和住宿,先後有1300多名從事視覺藝術、文學、舞蹈、音樂的藝術家接受了贊助。從這裡,他更像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了。
1980年開始,他開始完全拋棄了科學家這一身份,玩起了作家。當然,這不是無緣無故的。這一切,都來自一個女人。
這個女人後來是他的第三任夫人。但是在他們相識的時候,傑拉西還是個科學家。在他們談了四年戀愛的時候,某一天,這個女人突然離開了他,投向了一個男作家的懷抱。
男人,總是不那麼願意人數。他寧願向她證明,自己也是個當作家的料。當傑拉西寫完自己的第一部小說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小說手稿寄給了那個女人。
結局還是很喜劇。他們結婚了。代價是,這篇小說永遠不能發表。它的讀者只能有一個人。這部小說寫了什麼呢?據說寫的就是他們的感情,但是已經不得而知。
傑拉西是一名科學小說作家。他主要關注的是科學家群體的人性。他的作品對與科學有關的人所組成的部落的真實社會生態進行了全景式的體現。他的小說會涉及科學細節,甚至具體到某個數據。
後來,他寫出了20多部小說和戲劇,每次都會先拿給他的愛人米德爾先看。每一次,米德爾都說:「我的化學家,你寫的很好。」
「這是我這輩子聽過的最高的讚美了。」傑拉西說。
2007年,米德爾因癌症逝世。去世前,她對傑拉西說:「化學家,你從來沒有讓我感到無趣過。」
(傑拉西自傳)
四、避孕藥之熵
最後一節,我想說說避孕藥對世界的影響。
當《泰晤士報》評選「一千年里最有影響力的30位人物」時,大多數公眾選擇了傑拉西,因為他發明了用於人類的口服避孕藥和用於控制害蟲繁殖的藥物。
後一點沒有爭議,前一點充滿了爭議。反對者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認為避孕藥為性濫交提供了保險,是通姦、出軌和婚姻破裂的罪魁禍首,這是對女性的一種毒害。
避孕藥從來不是社會混亂的催化劑。相反,避孕藥是人類文明的最終底線。
這種反對當然是無稽之談。避孕的歷史幾乎和人類歷史一樣長。古希臘就出現過跳躍法避孕。古代歐洲還有啪啪啪之後的半夜拉四次磨的方法。
食色性也。性是人類的天性。有性生活,就必然有懷孕。在此之前,雖然很早我們就有了避孕套,但是避孕套終究還是男性主導的。如果男性不戴還強迫你性交,你就完全沒有辦法了。
避孕藥並非不合時宜。1960年,避孕藥大概整整遲到了上百年。僅僅10年之後,全球使用避孕藥的女性就超過了5000萬。
更何況,避孕藥出現的時候,美國正在流行嬉皮士,搖滾,婦女解放。沒有避孕藥的話,大概世界上又會多幾百萬孩子了。《承諾的歷史,危險與解放》一書的作者泰勒·梅提道:「如果時機未到,充其量那只是避孕潮,而不是性革命。儘管避孕藥已經誕生,但真正的性革命卻從未到來,直到女權主義的興起。」
在避孕藥普及的1970年到1975年,女性平均結婚年齡從23歲推遲到了25.5歲。與此同時,女性因婚姻而輟學變得更為少見,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成倍增加。更多的女性開始關注生活和工作。1967年,一位23歲的印第安納教師對《時代》雜誌說:「結婚時,我還是一名學生,我們得買房子,得繼續生活。是避孕藥的幫助,才讓我們不用擔心發生意外,才可以繼續生活下去。」
與此同時,僱主們也希望僱用更多女性員工。1966年,美國失業率為3.8%,幾乎僱用不到男性員工,而這一年成年婦女的工作人數上漲了10%,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始僱用女性職員。而在避孕藥出現之前,這樣的情形完全是不可想像的。
避孕藥帶來了機遇,女權主義者開始爭取擴大婦女權利的鬥爭。1972年,教育歧視結束,法學院和醫學院為婦女敞開大門。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戈爾丁認為,是避孕藥的出現讓學校開始放心接納女學生而不用擔心她們過早懷孕。在1970年到1980年間,法學院女生數量從4%升至36%,商學院女生數量則從4%升至28%。「很多人認為避孕藥與轉變無關。在他們的觀點中,推動教育變革的是女權運動。」戈爾丁說。但她的研究表明,不同州內允許避孕藥進入校園的時間與當地女性取得進步的時間存在關聯。
英國女權作家菲利浦說,毫無疑問避孕藥的出現給社會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她說,最重要的一點是避孕藥的出現使得婦女在經濟上不再依賴於男人。她的上一輩人總是擔心如果她們有性生活的話,就會懷孕,而一旦有了小孩就要呆在家裡照顧小孩,不能工作。因此,避孕藥的社會影響要比它對性行為的影響更重要。
他的發明不僅讓全世界的女性,也讓男性獲得身心的解放,把飲食男女從懷孕的負擔、憂慮和驚恐中解放了出來。所以,在2000年的千年狂歡和紀念活動中,避孕藥以位居第二的排名,被選為千年以來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項重大發明之一。
過去半個世紀關於避孕藥的爭論已經明晰地表明:科學本身不會解決任何問題,尤其是在那些涉及人與人關係的社會層面。如同轉基因,如同中醫,在這些涉及社會層面的科學問題上,一切科學問題都絕不僅僅是科學問題。科學也絕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
參考與引用:
「避孕藥之父」傑拉西的人生--新聞頻道--中青在線
卡爾_傑拉西作品中的
品嘗這塊「瑞士硬幹酪」――讀卡爾·傑拉西的自傳_WxNIU_新浪博客
生物谷
以下為科普知識:
避孕藥確實有副作用,這不需要質疑。但是副作用是否能超過正作用,才是焦點。
避孕的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給予外源性雌孕激素干擾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正常的生殖生理功能,干擾體內正常激素水平,抑制排卵; 改變宮頸黏液的物理性質,改變子宮內膜的形態,改變輸卵管蠕動和分泌,阻斷精子與卵子結合或阻止受精卵著床實現避孕。
到今天為止,已經有 4 代 OCs入市。根據其所含的孕激素類型,OCs 分為 4 代: 第一代的孕激素主要為炔諾酮,因為其較強的雄激素作用,導致多毛、血脂異常等不良反應,目前已較少使用。第二代的孕激素主要為左炔諾孕酮、炔諾孕酮、炔諾肟酯,與第一代相比,其避孕效能更高。第三代孕激素主要是去氧孕烯和孕二烯酮,與第二代相比,其抑制排卵的作用更強,且幾乎無雄激素作用。而最新研發上市的第四代 OCs 的孕激素成分是屈螺酮,其結構類似於安體舒通,是螺甾內酯的衍生物,具有類似於天然孕酮的抗鹽皮質激素和抗雄激素作用,可有效地對抗水鈉瀦留所引起的水腫,因而得到了醫療界和廣大使用者的關注。
普通的副作用並不嚴重,一般可以克服,我直接截圖文獻了。
嚴重的副作用,關於乳腺癌和宮頸癌,心腦血管疾病和靜脈栓塞,至今都沒有確切的醫學證據可以證明避孕藥確實可以引發這些疾病。但是避孕藥畢竟是會影響女性的生理狀態的,所以在服用避孕藥之前,最好和醫生生討論藥物的效益與風險,評估自身發生相關疾病的可能。現在似乎可以認為,第二代避孕藥的副作用相對比較低。但是並不確定。
_以循證醫學觀點看待口服避孕藥的靜脈血栓栓塞風險.pdf
_復方口服避孕藥安全性研究進展.pdf
短效口服避孕藥的副作用及防治.pdf
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副作用的研究概況.pdf
口服避孕藥的副作用及對策.pdf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和艾達·洛芙萊斯伯爵夫人(Ada Lovelace)。
他們是計算機相關理論的奠基人、信息時代的先驅。
可以說,我們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的輝煌,都源於他們兩位的工作。
不過,除了一些計算機領域的從業者,聽說過這兩位的人也不多。
他們的名氣是與貢獻不匹配的。
因此我要講一講他們的故事:
===================
1、
查爾斯?巴貝奇1791年12月27日出生於英格蘭一個富有的家庭,父親是一位出色的銀行家。幼年的巴貝奇體弱多病,沒有接受學校的正規教育,而是由家庭教師對他進行輔導,直到14歲才進入中學學習。因為聰明好學,19歲的巴貝奇被保送進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數學和化學。
和許多科學界的大牛一樣,巴貝奇在大學度過了十餘年的虐菜生涯(具體略,請想像隔壁班的那個學神),斬獲各種獎項與頭銜,甚至成為了劍橋大學的盧卡斯的數學教授——牛頓當過的那個。
同時,巴貝奇在發明創造方面的才能也漸漸顯現。為他帶來巨大聲譽的差分機製造於1822年,那時,法國集中大批數學家,組成人工手算的流水線,編製了長達17卷的《數學用表》,卻因為人工計算難以消除的缺陷存在著大量的計算錯誤。對學神巴貝奇來說,這麼多謬誤是難以容忍的,因此他在政府的支持下,耗費了十年光陰,試圖製造代替人類進行計算的機器。1822年,巴貝奇製造了第一台差分機,能夠進行三個五位數的加法運算,結果能達到六位數。接下來的夢想更加宏偉,他與英國政府簽訂了合同,計劃在兩到三年內,製造出可以計算七個二十位數的差分機,並且自帶列印功能。
然而,這個計劃失敗了。也許是因為總是冒出新點子的巴貝奇不停地改動設計,也許是他找到的製造商無法實現他要求的精度,第二部差分機花了十年時間和三萬英鎊的投入,卻只完成了七分之一。不過此時,巴貝奇已經意識到了差分機的不足,並看到了製造一種在性能上大大超過差分機的計算機的可能性,這就是後來他一直努力完成的分析機。分析機能夠自動跟蹤指令,是一部具有多種用途的計算機,而且在概念上已經具備了現代化計算機的全部要素:儲存裝置、計算裝置、穿孔卡片輸入系統、外存儲器以及條件轉運器。遺憾的是,分析機始終沒有被製造出來,且不說製造工作本身極為繁瑣,最大的問題在於……
沒錢了。
二代差分機的失敗讓政府對巴貝奇失去了信心,撤離了對他工作的支援,巴貝奇的腰包也很快癟了下來,他不得不用自己在學術界的聲望奔走於各大社交場合,試圖拉到一些贊助。這時,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姑娘(霧):伯爵夫人奧古斯塔·阿達·拜倫(Augusta Ada Byron)。
2、
艾達是詩人拜倫的女兒,洛芙萊斯伯爵夫人,以及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員,喔不,程序媛——甚至遠在「程序員」這個詞被賦予現在的意義之前,她就寫出了程序,而且將其打在了硬紙卡片上。
艾達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數學天分,並享受到了高質量的教育。不過在那個年代,她最終可能只會在某次聯姻中嫁給一位貴族,然後頂著XX夫人的頭銜被歷史長河淹沒——如果她沒有遇到巴貝奇的話。
1834年11月,艾達在一次宴會上遇到查爾斯·巴貝奇。此時的巴貝奇正到處遊說他的計算機設想,但很少被當時的人所理解,常被當成痴人說夢。可當18歲的艾達聽完他的設想並看了他的文稿後,徹底地領會了這一設想,並深深地為之陶醉。憑著她深厚的科學功底和豐富的想像力,她很快理解了巴貝奇的設計,並且預料到了分析機可能的用途——它可以用在紡織機械上,用卡片存儲複雜的花樣、可以用來繪圖、演奏音樂、解決各種複雜的問題。
它可以改變世界。
1841年,已經是三個孩子母親的艾達正式成為巴貝奇的合作者,她的才華(和財富)給了巴貝奇巨大的支持。當年,她就把巴貝奇的法語論文翻譯成英文,並在其中加入了大量自己的構想,讓這一思想流傳開來。同時,晚年的巴貝奇由於咽喉疾病不能說話,分析機的文字介紹部分幾乎都是由她完成的。
理論方面,艾達特彆強調存儲程序和數據的重要性,她從提花機中得到靈感,將分析機的程序用打孔卡片輸入,還建立了子循環和條件分支的概念。演算法終於不再用硬體實現,而可以通過掛上不同的紙帶實現不同的運算。在後來的一系列論文中,艾達還在計算機軟體領域提出了許多創想:如編程語言、變數、遞歸、演算法的相關概念等。
然而,夜以繼日的研究侵蝕著她的身體。1852年,從小體弱多病的艾達因癌症英年早逝,年僅36歲,留下的只有大量文檔和世界上第一個程序的設計:一個計算伯努利數的分析機專用程序。失去了艾達支持的巴貝奇,陷入更加艱難的處境,他一個人又默默堅持了20年,終於在1871年帶著對分析機的遺憾離開人世,就連登在《泰晤士報》上的訃告也嘲笑他的失敗。
他們都沒有看到自己夢想成真的那天。
儘管巴貝奇的分析機始終沒有製造出來,但是他的設計卻處處閃耀著天才的光芒。當20世紀現代計算機被發明出來後,人們驚奇地發現,早在維多利亞時代,巴貝奇就已經考慮到了計算機應有的各個組成部分,並且對此做出了精心的設計。有人甚至不無幽默地說,巴貝奇的思想太超前了,他已經為計算機準備好了一切,就是缺一個電源。
艾達和巴貝奇超前100多年的拓荒,對後來計算機技術的誕生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是鑽燧取火的人,是信息時代的普羅米修斯。
在此向他們致敬。
QR演算法
一種非常非常牛逼的求解矩陣特徵值的演算法,對於從事數值計算或者科學計算等相關領域的人員而言,對這種演算法應該非常熟悉。但是,開發了這種演算法的作者卻不被人們所知,甚至在很長一段時期連他老人家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貢獻。
文章地址 QR Transformation A Unitary Analogue to the LR Transformation—Part 1 | The Computer Journal | Oxford Academic
QR algorithm - Wikipedia
下面引用科學網博主的文章科學網-[轉載]QR演算法發明者的「沉淪」 - 劉超的博文
(關於QR演算法的詳細歷史,詳見Frank Uhlig (2009), ,本段開頭亦節譯自此文)
1959年10月29日John Francis發表了他第一份關於QR演算法的論文,1961年6月6日他把這份論文附上它的應用發表在The Computer Journal 1961年10月第3卷上。在2000年,Dongarra和Sullivan評出了二十世紀在科學和工程上有最大貢獻與影響的十大演算法,Francis的QR演算法以時間順序名列第六,然而直到那時,計算界的數學家們竟然都沒有見過Francis本尊,連這位大神是活著還是死了都不知道,彷彿他在發表完這篇驚世之作後就消失了一般。在人類科學史上,有許多用來修飾常數、公式和方程的名字無緣無故地消失在了歷史的滾滾波濤中,Francis就是其中一個。有感於此,Golub決定找到消失的Francis,經過不懈努力和人肉搜索,終於在2007年找到了他,並興奮地向同僚們發出了下面這封郵件:(意譯,括弧中的為自己加,或補充細節)
發件人: Gene H Golub &
時間: Sun, 19 Aug 2007 13:54:47 -0700 (PDT)
主題: John Francis, Co-Inventor of QR親愛的同志們啊:
這些年,我一直苦苦尋找那個發明計算一般矩陣特徵值QR演算法的大牛J.G.Francis。在帶路黨Erin Brent和Google的幫助下,親們,我終於和這位大神陶上瓷啦~
John Francis於1934年出生在倫敦,現在住在Brighton附近的Hove,他家離海邊差不多0.25英里。Francis目前喪偶獨居。1954年,他在國際研究發展公司(NRDC),並且在那兒上過Christopher Strachey大神的課。55、56年他在劍橋讀書,不過沒拿學位就回到NRDC做Strachey的助手研究飛行器顫振計算,並在這個研究中接觸到了特徵值問題,順手就提出了QR演算法中的Francis雙重步迭代。
1961年離開NRDC後,他先後就職於Ferranti公司和蘇塞克斯大學,隨後這位大牛又在不同工業組織和諮詢機構供職。現在他已退休宅在家中。Francis興趣廣泛,包括人工智慧,計算機語言,系統工程,不過(自從他在QR演算法上有如流星般立了一把後),他在數值計算界就銷聲匿跡了。
(辛辛苦苦找到他之後,和他一聊)尼瑪他一點都不知道自己N年前的研究被引用膜拜無數次,得知自己的QR演算法是二十世紀最NB的十大演算法還有點小吃驚的有木有!!!尼瑪作為我崇拜多年的神秘大牛竟然連TeX和Matlab都不知道的有木有!!!(太桑心了T_T)現在這位發現偉大演算法的大牛73歲了竟然活到老學到老還在遠程教育大學Open University里補修當年(在劍橋)沒有修到的(數學!!!)學位有木有!!!
John Francis大神做出了如此偉大的貢獻,(現在卻混得這麼慘),我們這些(整天享受他演算法帶來的迅捷)的人都欠他的,他的QR演算法和共軛梯度法一起已經是我們在數值計算中的基本利器了。
Gene Golub
原文:From: Gene H Golub &
Date: Sun, 19 Aug 2007 13:54:47 -0700 (PDT)
Subject: John Francis, Co-Inventor of QR
Dear Colleagues,For many years, I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meeting J G F Francis, one of
the co-inventors of the QR algorithm for computing eigenvalues of general
matrices. Through a lead provided by the late Erin Brent and with the aid
of Google, I finally made contact with him.John Francis was born in 1934 in London and currently lives in Hove, near
Brighton. His residence is about a quarter mile from the sea; he is a
widower. In 1954, he worked at the National Research Development Corp
(NRDC) and attended some lectures given by Christopher Strachey.
In 1955,"56 he was a student at Cambridge but did not complete a degree.
He then went back to NRDC as an assistant to Strachey where he got
involved in flutter computations and this led to his work on QR.After leaving NRDC in 1961, he worked at the Ferranti Corp and then at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 Subsequently, he had positions with variou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and consultancies. He is now retired. His
interests were quite general and includ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uter languages, systems engineering. He has not returned to numerical
computation.He was surprised to learn there are many references to his work and
that the QR method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ten most important
algorithms of the 20th century. He was unaware of such developments as
TeX and Math Lab. Currently he is working on a degree at the Open
University.John Francis did remarkable work and we are all in his debt. Along with
the 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 it provided us with one of the basic tools
of numerical analysis.Gene Golub
願主歡迎你
羅伯特.胡克
以下內容摘自維基百科:
[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又譯胡克,1635年7月18日-1703年3月3日),英國博物學家、發明家。在物理學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彈性的基本定律——胡克定律,且提出了萬有引力的平方反比關係。在機械製造方面,他設計製造了真空泵、顯微鏡和望遠鏡,並將自己用顯微鏡觀察所得寫成《顯微術》一書;「細胞」的英文:cell,即由他命名。中文翻譯後即稱為細胞。在新技術發明方面,他發明的很多設備至今仍然在使用。除去科學技術,胡克還在城市設計和建築方面有著重要的貢獻。但由於與牛頓的論爭導致他去世後鮮為人知,近來對胡克的研究逐漸興起。胡克也因其興趣廣泛、貢獻重要而被某些科學史家稱為「倫敦的萊奧納多(達芬奇)」。]
→→→→→→→→→→→→→→→→→→→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作為一位可以與牛頓匹敵的科學家卻很少被人們知道,胡剋死後甚至連一張畫像都沒有留下來。在我們中學的課本中大概也就只聽過胡克定律吧。
牛頓在【原理】中曾受到過胡克的啟發,沒有胡克的糾正,牛頓一直錯誤的以為行星運動是在向心力和離心力的同時作用下運方面行的。牛頓與胡克的爭論持續了一生。胡克在力學與光學方面是僅次於牛頓的偉大科學家,可是他卻永遠的生活在牛頓的陰影里。
胡克涉獵廣泛,在許多領域都有突出的貢獻。用顯微鏡發現細胞,《顯微術》更是17世紀最偉大的著作之一。親自主持1666年倫敦大火後的城市重建,地質學方面,胡克的工作影響了這個學科整整30年。
而這樣一個人,晚年的生活卻是十分悲慘。雙目失明,被人拋棄。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胡克的名字逐漸被人們發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都呼籲,胡克的科學貢獻應當為更多地世人所知。Linus Torvalds, Linux 內核創始人,人類社會已經離不開Linux了,但知道比爾蓋茨的人並不一定知道Linus
所有說尼古拉斯特斯拉的都是貼吧空間混的太久了段子看多了 他只是一個優秀的發明家 根本稱不上偉大的科學家!
正在努力成為這種科學家。。。十年後再來更新回復。。。
1.13再更新,有句話說水稻看華農,小麥看西農,我們大西農還是有不少小麥育種專家的,比如說李振聲,現在是中科院的院士,他的品種是在楊凌工作的時候培育出來的。可惜大西北留不住人。。。還有最近報導的王輝教授,西農979做的饅頭真的很好吃。
各位新春快樂。其實我們農林戰線的好多科學家都是默默改變了世界,而世界渾然不覺,比如我們大學已故的中科院院士,小麥育種專家趙洪璋教授。 http://m.baidu.com/ssid=0/from=1000953b/bd_page_type=1/uid=0/baiduid=5EAD2A10C1F71A393DDF411DBAE6A626/pu=sz%40240_320%2Cta%40middle__5.0_2_/baiduid=5EAD2A10C1F71A393DDF411DBAE6A626/w=0_10_%E8%B5%B5%E6%B4%AA%E7%92%8B/t=wap/l=0/tc?ref=www_colorfullid=8202881839413437188order=3vit=osrestj=www_normal_3_0_10_titlesec=1503di=4aeb9d0dd1a7acd3bdenc=1nsrc=IlPT2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FRmIRytV2jj5nkyoxP4lZQRAUTzaQniTJ5PGxWK6gc-CtXLRNS1ozBAxd35ga89hbXvdd4XshQCAKtAPfwFhOwSSG6trpr7m7K99vRAg_K
威廉伯爵
美國聖地亞哥
American Shangdiyagou
截圖來自av883435,jinkeloid—ココロ
@豆腐君 此為原作者……
1945年
亞歷山大·弗萊明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霍華德·弗洛里
因發現青黴素及其對各種傳染病的療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其中弗萊明因為其傳奇般的經歷被各路媒體追捧,煞有介事的編出了丘吉爾和弗萊明家族之間的小說故事。而真正在臨床和量產上實現突破的弗洛里和錢恩卻甚少被媒體報道。
1962年
佛朗西斯·克里克
詹姆斯·杜威·沃森
莫里斯·威爾金斯
因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生物中信息傳遞的重要性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們發現的就是DNA的雙螺旋結構,先不說他們三個名氣本來就不大,同時參與到了克里克和沃森研究並有傑出貢獻的蘿莎琳德·富蘭克林因其英年早逝未獲諾貝爾獎名氣更小。富蘭克林的貢獻不僅因為其早逝和性別上的歧視未被認可,沃森後來還在書中對她進行嘲諷。
亞歷山大·弗萊明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霍華德·弗洛里
佛朗西斯·克里克
詹姆斯·杜威·沃森
莫里斯·威爾金斯
蘿莎琳德·富蘭克林
這七個人中有六個獲得過諾貝爾獎,他們七個的照片和事迹也都出現在中國的生物課本上,他們拯救了數億人的生命,解釋了生命傳遞的奧秘,但世人知道他們的人仍然不多。相比最近被媒體揭露「冤情」的尼古拉斯·特斯拉來說,他們是成就更大更鮮為人知的。
在瘧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顯示了瘧疾如何進入生物體,也因此為成功地研究這一疾病以及對抗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礎
看電視購物啊親,每隻化妝品,保健品和減肥藥廣告,都會告訴你一個幾乎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生物學家。這些專家一直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從百度百科到維基百科,甚至知乎大牛的口中,我們都未曾聽說過他們。直到廣告播出,才被世人了解。
若干年後,殘存的人類已不記得天網曾經叫做Google。一位小伙搭乘時間機器回到20世紀末。他沒能摧毀如日中天的Google,只能忍辱負重為人類保留一片火種。這位勇敢的年輕人,姓方。
尼古拉特斯拉
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1943年),塞爾維亞裔美籍發明家、機械工程師和電機工程師。他被認為是電力商業化的重要推動者, 並因主持設計了現代廣泛應用的交流電力系統而最為人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對電力學和磁力學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專利和理論工作依據現代交變電流電力系統,包括多相電力分配系統和交流電發電機,幫助了他帶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成就是1882年,他繼愛迪生髮明直流電(DC)後不久,發明了「高頻率」(15,000赫茲)交流發電機(於1891年獲得專利),並創立了多項電力傳輸技術。[1]
尼古拉·特斯拉與達·芬奇一併被世界公認為兩大曠世奇才,被人們稱作交流電之父、無線電之父等,他的很多研究成果至今還是美國軍方的絕密資料。[2]
第一個把東西拿來烤著吃的,從此為人類燒烤拉開了歷史的帷幕
特斯拉。愛迪生支持推廣直流電,特斯拉支持推廣交流電。愛迪生為了反對交流電,甚至用交流電電死大象。我們可以想像與發明大王鬥爭的難度,我們能用上交流電,要感謝他。
回複評論:
回復 yize li :課本講的局限於特斯拉這個單位,而對特斯拉做出的貢獻基本沒有提及,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特斯拉對世界的影響,而且上過初中之後特斯拉用不到了,隨著時間的流逝,特斯拉也逐漸在記憶中消失。
推薦閱讀:
※清楚教授的那些方面才能選他(她)做導師?
※同樣都是名人夫妻,為什麼八卦錢鍾書和楊絳的人比八卦錢三強和何澤慧的人多多了?
※你認為外表最好看的科學家是誰?
※是什麼力量使兩彈一星元勛們紛紛回國?
※為什麼Galileo Galilei的中文譯名叫伽利略而不叫伽利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