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武田信玄要放棄北上良機?

在永祿十一年時,武田信玄拉攏上杉家臣本庄繁長叛亂後,進一步策動越中的椎名家反出上杉,並糾合一向宗起兵,甚至聯合了會津蘆名家出兵越後。

而武田信玄則親自攻打上杉方在北信濃的飯山城一帶,但始終未突破,而沒法殺入越後。
但在當年底,在上杉謙信尚未有效平定東西兩方任何一場叛變大情況下,武田信玄卻突然放棄這有利局面南下進攻今川家。

雖然併吞有港口又有金山,且有不少豪族內通的駿河今川家並非錯誤決策。

但當時德川家一時半刻間也沒法消滅今川家,武田信玄完全可以暫緩南下,先全力打擊上杉才對,結果留了上杉一口氣,反倒讓上杉謙信隔年在沒有武田牽制的狀況下,順利解決困境,甚至後來跟北條同盟,使武田信玄同時與德川北條上杉三面為敵,幾經辛苦才解決此一劣勢。

因此,我個人長期對武田信玄在北上戰略最有利時突然抽身這點,感覺很是不解。


我覺得這中間恐有些時間差問題,永祿十一年一月,武田信玄致信蘆名家臣小田切氏在四月出兵越後,而本庄繁長反叛在六月初,七月初時為了支援繁長,信玄出兵飯山。但在七月中旬信玄才派遣使者至勝興寺請其出兵越後。而早在半年多前的永祿十年年底,今川氏真就已通好上杉,且永祿十一年四月送回了氏真之妹嶺松院,與武田有反目之勢。所以這次對於飯山城的軍事行動,似乎還是為了呼應本庄繁長的舉兵而已,抑或是進攻駿河之前的對於今川家通好對象上杉家的一次警告?本次出兵未見前面那些勢力提供有效支援,不可能完全忽視身後已屬敵對的今川氏真而掃蕩上杉領。老司兄認為呢?


反對 @山縣美濃守回答,無論是從文書還是從一次史料記載上上洛最多只是個幌子,目的僅僅是讓東海道站得更穩一點罷了。
關於這事,我覺得應該先梳理下本庄繁長之亂的經過,永祿十年六月信玄予信濃市川氏舊領安堵,隨後信濃諸豪族聯署書狀協力對抗上杉,同時信玄積極聯繫本庄繁長等,到此信玄確有北進之意。
十一年二月,真田出兵信濃飯山城,同時越中椎名、北陸一向宗、本庄、會津蘆名先後呼應。三月謙信出陣越中,六月謙信意圖通過織田信長調略和睦,未果。七月,信玄出陣信濃飯山城,雖受制於包圍網尤其是越中的牽制,上杉當年亦增兵信濃。九月,因飯山久攻不下,信玄撤軍。十月,信玄贈糧本庄,希望本庄繼續堅守。其後武田德川達成瓜分今川之協定,武田主力南下。
十二月,謙信增兵越中,其後蘆名主動媾和,本庄被孤立,交出人質後投降,此次上杉包圍網瓦解。

從這點看,信玄此時組建包圍網的直接動因是得到了本庄不穩的消息,同時國內由於義信事件有所動搖,需要藉機維護領內權威(如要信濃豪族聯署書狀效忠),故順勢推動包圍網建立,借長久以來之外敵緩和義信事件影響同時擴張自身。但是從二月先方眾真田出陣飯山一直到九月初,飯山城一直未攻克,即並無任何領土上的戰果。伴隨著與德川的調略,南下駿河侵攻又重新被提上日程,較上杉而言今川顯然是軟柿子,而本庄椎名蘆名等其他包圍網成員雖不能擊垮上杉,卻能起到很好的牽製作用,以信玄見好就收的一貫作風看,難易輕重還是分得清的,做出留下其他人牽制越後自己秘密準備南下的選擇也就合情合理了。
還有一個疑點就是即使有南下之圖謀,武田依舊贈糧本庄,並且相應的主力南下事宜並未通知蘆名等,蘆名之媾和為主動為之。
總結一下,我覺得就是武田長期的功利主義見好就收的對外習慣下作出的短期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日本在當時還沒有徹底的兵農分離,任何一路大名都難以長久佔領自己的核心領地(主城周圍方圓幾十里的平原、河谷、盆地的農業區)以外的地方。強大的大名也都是靠自己強大的本部武力,將家臣、庶子分封出去,或者通過姻親、結盟、從屬關係,來擴大勢力範圍。大名的勢力逐漸強大了,往往還要考慮挪主城,以方便對領地的控制。
而日本西北海岸氣候濕潤,處於迎風坡,冬季氣溫低,是世界上降雪最多的地區之一,每年冬季,都要大雪封山,某些地方有「雪の下に高田があり「之說。化雪之前,根本無法行軍作戰。
就算武田信玄乘機把上杉謙信滅了,等到回師甲斐之後,越後有叛亂(概率100%),想要出兵,尼瑪的大雪封山,等明年,早就掀翻天了。打下地盤,控制不住,等於是費力白忙活。
越後的上杉謙信本來對領地上的各路領主沒有太多的控制力,主城春日山城在狹長的越後國的最西端,對於最東端的新發田一直鞭長莫及。部下各地領主通敵、叛亂事件頻繁,上杉謙信往往還一副寬仁樣子,不敢追究到底,說到底,管不動。
換了武田信玄就能打包票自己能控制住?


瀉藥。

武田上杉最強三人集結,我實在是不敢班門弄斧啊,就說說看法吧。

永祿10年末,由於今川武田兩家翻臉,今川氏真就開始與上杉接近並交涉。而沒多久11年2月時為了配合德川夾擊駿河的約定,武田就已經向德川處派遣了穴山河山縣。由此可見,信玄此後的計劃應該就是南侵駿河。但是要想南侵無顧慮,那麼上杉這一塊如何處理就很重要。

所以之後3月本庄反叛,四月小田切計劃入侵越後,等等一系列則更像是為了牽制上杉而採取的舉動。然而就像吾徒 @老王 所言,本庄反叛也好,蘆名及越中的「包圍網」也好,實際上效果並不大對上杉更沒到燃眉之急。特別是本庄本身的疲軟,由於提前計劃泄露,反叛前身在越中的謙信就已經接到中條藤資的舉報了,這也導致本庄4月舉反旗,五月進攻鯰川城,立馬就被掉頭的謙信軍給揍了回去,此後更是退守村上城。這個情況對武田來說就很尷尬了,所以為了救援,7月出兵北信飯山城,在長沼城與其對峙,並試圖攻擊關山城,侵入越後。可惜未能如願。而武田軍在長沼一直待到10月。之後雖然撤走但也在繼續援助本庄,以達到牽制謙信目的。

從這裡看,其實我是大膽設想一下,如果本庄這面給點力,其他幾面的實質行動再多一點,是不是7月信玄不必急著出兵北信,更用不著拖到10月呢?所以可能從頭到尾武田都壓根沒想過北山,一切不過是為了南侵而做的工作。


別忘了,武田信玄的終極目標始終都是上洛。相比於北陸道,東海道無疑是更好的選擇,相對容易打通,而且距離近。

而對越後用兵……一年打不下來就等於永遠打不下來,如果在冬季大雪封路之前沒能征服越後,所有從信州方向進入的軍隊,要麼被迫撤離,要麼就要被大雪封死在北陸。

補充:就上洛的問題——對於那個年代想要問鼎天下的戰國大名而言,上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條必經之路,控制京都、獲得朝廷的任命,在那個年代有著很強的宣示意味。今川義元要上洛,織田信長要上洛,後來的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倒是不用上洛——因為京都乃至朝廷本身就在自己控制範圍之內了……

若說信玄起兵上洛僅僅是為響應幕府號召而起兵「勤王」、「討伐」織田信長——至少我是不信。永祿十三年的信長包圍網於信玄一方只是順水推舟,一統天下的雄心——或者說野心——才是最終的動力。這個雄心何時萌芽、何時破土而出,我們不得而知,然可以確定對身處甲斐的信玄而言,東海道較之北陸道無疑是更好的上洛選擇。

就大雪的問題——某種程度上講,越後的自然地理條件對甲越雙方的長年衝突有著極大的影響。弘治三年武田軍大肆掃蕩了第二次川中島合戰後依照合約放棄的北信濃領地,重新將其據為己有,然而整個過程上杉軍毫無動作——因為大雪封路,過不去……這種自然條件也決定了甲越爭端難以徹底分出勝負——越後軍在冬季來臨前必須退回越後,否則便會被困在信濃,武田軍也不敢輕易進入越後——冬季之前必須退兵,否則也會陷入僵局。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必勝把握武田軍難以直接介入越後——至少那個「叩石橋而過」的信玄絕對不願承擔這個風險。


推薦閱讀:

關原之戰,小早川秀秋背叛西軍石田三成,投靠東軍德川家康,到底什麼原因?
為什麼說黑田長政坑爹?
小牧長久手之戰,豐臣秀吉真的一點便宜都沒有占,從頭到尾吃虧了嗎?
為何很多日本遊戲都喜歡將織田信長設定為大魔王?

TAG:日本歷史 | 日本戰國 | 武田晴信信玄 | 上杉輝虎謙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