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 Dylan 為什麼要去畫油畫?

唱歌唱得好好的,為啥要跑去畫畫呢?我看過他一些作品,感覺從美術的角度很難欣賞啊。。

又灰又臟,

柜子和後面的背景以及地板若不是有黑線分隔根本無法區分,整個畫面很平,幾乎沒有空間感和光感

那麼生的藍色背景,建築物的色彩髒的一塌糊塗,而且毫無素描關係可言

另外還有些作品有抄襲之嫌鮑勃·迪倫的油畫被指涉嫌抄襲(圖)_媒體關注
鮑勃·迪倫把他高古軒的展覽搞砸了?


國外的音樂歌手會畫畫的很多,比如石玫瑰的吉他手John Squire的畫絕對是專業級的,樂隊專輯的封面就出自他手。
明顯受波洛克等行動抽象表現影響。

國內其實也有一位大神,不光音樂上是神級,畫畫也頗有天賦,他就是!

竇唯

那時候的竇唯還是個萌小孩,青春靚麗。。。。

後來因為婚姻失敗,加上那張苛(keng)刻(die)的合同不得不轉向純民樂,成了竇大仙。

從畫面落款的日期看,應該是1995年之後的時間裡畫的,比如那副字就寫的是千禧年。底下那張畫是1997年。

所以這些畫不單單是陶冶情操這麼簡單,更像是一種療傷。在這裡,畫面的內容和意義因為作者的特殊處境而發生了變化。

後來。

那張設色冰冷的油畫(因為在眼睛部分出現了赭石的透明色,擴音器的輪廓和脖子深處都有薄塗的痕迹。)

看不清日期,應該是九九年,描繪演唱會,也許是出於懷念。

這種明顯中國意味的油畫顯示出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這個跟他以後做民樂的概念很相似。

這幅畫構圖很和諧,中間紅色有透視的房子中左下角有隻貓,窗外有綠色的風景,對空間的處理也很有想法。能感受到他畫這幅畫時心情很不錯,包括哪些藍色富有裝飾性的型,和他認真點綴的淡紅背景。

國畫的鑒賞相對油畫更嚴格一些,油畫到了後現代,藝術家已經不重要了,但國畫已經有很強的傳承性,對筆墨的質量要求很高,也更專業,沒有訓練過想畫好幾乎不可能。
在這幅國畫里能了解到竇唯看過很多國畫,左上的懸崖那根線有點意思,整體還算和諧,石頭也有點味道,但也有問題。
墨色變化少,行筆有變化但有些業餘,橋的處理在現代眼光看來很有節奏感,可國畫鮮有這樣處理的。
這應該是寫生,畫面還是很生動的。

書法的東西我懂的少,但如果說感覺,就像是略帶豁口的匕首。
竇唯不藏鋒,很有節奏感,經常有意識的斷開,或改變方向。可能跟他坎坷的音樂道路有關。

寫的很生,但有幾個字挺有意思。

這幅國畫在國畫家看來太死了,但竇唯是音樂家。
從音樂家的角度看,那片切分的一絲不苟的田地是對他縝密思維的最好呈現。
編曲的層次,秩序感,各種音色樂器的配合,這種觀念在畫里也能略見一二。
比如後面那一排一模一樣的樹。
在畫家看來這樣的完全的節奏處理很少採用,除非有特殊構成。
但是竇唯這麼畫,顯然是為了凸顯音樂的節奏感。
最左面一點略感稀疏的數,然後變小變密集,然後又變厚重,同時長度拉長,最後又增加了厚度。
這是不是像鼓點一樣富有節奏感和音色變化呢。
前面草的味道跟後面的點相比明顯更整,形狀更模糊,這就像是貝斯,大提琴,或者低音鼓一樣的感覺。
竇唯「不務正業」迷畫畫 描繪樂隊畫自己(圖)
內心的聲音,竇唯的畫作圖集

油畫有20世紀初巴黎畫派的味道,陰沉,孤獨,憂鬱,有野獸派的影子,略有裝飾意味。

最初的那自畫像用了大面積的冷色,甚至連那片紅都顯的格外的冷。

但從他向下的眼神和擴音器,麥克風的豎直構成看,他是個很自信,甚至很孤傲的人。

如果從學院派或者美術史的角度說他的畫肯定是一堆毛病,但如果按藝術的眼光看,這種表現畫很有味道,而且竇唯很有天賦,國畫,素描,書法樣樣精通。他做這些肯定不是像做音樂一樣有目的性,有方向,更像是一種對生活的享受,對自我的思考,屬於修身養性。

一個人在自己專業的領域待久了會很乏力,麻痹,這時候就需要退出來,自省其身,對藝術家來說非常重要。

在說鮑勃迪倫,他的音樂本身就很跨界,而且他自己還寫詩(居然都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題明)畫個畫算什麼,而且他的那張塗鴉在我看來非常有靈性,那張風景也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天賦。

鮑勃?迪倫的畫跟他的歌一樣有靈魂

重發一遍鮑勃迪倫的畫。。。。 臭臭的臭 電影
按畫技的標準來說,這幅畫畫的簡直是太爛了,不管從什麼角度來說都很爛。
但是對於鮑勃·迪倫來說,畫面背後的意圖和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他72歲才開始正經畫畫。
這篇文章這樣寫到:

  鮑伯迪倫自幼喜歡塗塗畫畫。1966年的一場摩托車車禍,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也讓當時養傷在床的他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鮑勃·迪倫曾說,繪畫過程於他是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煙殼,完全忽略了時間……」在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中,鮑勃·迪倫這樣寫道,「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94年,鮑勃·迪倫將自己繪製的一批畫以《繪製蒼白》(Drawn Blank)為名結集出版,這本圖冊以素描和炭筆畫的方式,幫著鮑勃·迪倫記錄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時的一路邂逅,他用冷寂疏離的筆觸畫了船隻、自行車、火車、旅館等路中風景,也畫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13年後,這本躺在紐約一家古籍舊書店裡蒙塵的圖冊,被遠道而來的德國開姆尼茨藝術博物館負責人英格麗德·莫辛格(Ingrid Mussinger)意外相中。在此之前,莫辛格並不熟知鮑勃·迪倫的大名,她只是單純被圖冊中的素描打動。莫辛格後來還專門搜了鮑勃·迪倫1965年的單曲《地下鄉愁藍調》(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來聽。「歌詞充滿意象,能寫出這樣的歌詞的人,一定懂得繪畫。」莫辛格試圖聯繫鮑勃·迪倫辦展,未曾想他一口答應,「就像他一直在等待,等待著被問及此事,而且很明顯,此前還無人問過。」


  「博物館給了我動力」


  鮑勃·迪倫等了多年,終於等到了美術館的邀約。只是,開姆尼茨畫展並未從《繪製蒼白》就地取材,而是在展覽之前邀他以此為基礎,重新創作了一批新作品。「作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需要有新的作品誕生。」莫辛格說。頗讓人意外的是,鮑勃·迪倫產量驚人,在展前8個月,他共畫了320幅水彩畫和水粉畫,其中140幅被選中展出,許多題材都來自他那次「永不停止的巡演」中的匆匆一瞥。「我想知道為什麼莫辛格會對我的畫感興趣。博物館給了我動力,讓我把多年前隨手畫在紙上的東西重新展示出來。如果沒這種興趣,我不會再去碰那些畫過的東西。」在當年的展覽說明中,鮑勃·迪倫這樣寫道。

  畫展甫一開始,專為這位搖滾巨星而來的歌迷及藝術愛好者,幾乎將開姆尼茨藝術博物館擠塌,也讓不少人抱有「人們只是沖著鮑勃·迪倫的名聲來看畫展」的質疑。雖然這些作品在繪畫技巧上火候稍欠,但德國評論界對鮑勃·迪倫的首次畫展大多給予了正面肯定。有些批評家甚至拿他與挪威表現主義畫家蒙克、法國野獸派創始人馬蒂斯以及德國表現主義畫家馬克司·貝克曼相比較,而他在畫作中糅哲學思辨與四處流淌的鄉愁為一體的韻味,也被認為與其歌詞精神相契合。「即使鮑勃·迪倫從未唱過一個音,從未寫過一句歌詞,這些畫作也依然值得欣賞。」藝術評論家布卡德·穆勒(Burkhard Muller) 在《南德意志報》上這樣說。

  好頭開完後,鮑勃·迪倫的畫展次第花開。2010年,他的「巴西系列」(Brazil Series)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展出,次年,鮑勃·迪倫又將自己在日本、中國、越南、韓國等地巡演時繪製的人物、街景、建築和風景,化作「亞洲系列」(Asia Series)在紐約高古軒畫廊展出。只是,這次畫展讓鮑勃·迪倫面臨了來自繪畫界最大的一次爭議。

  一些批評家指稱這些作品有部分臨摹自現存的歷史照片。《紐約時報》當時對這次展覽的評論並不像德國媒體那樣寬容,至今仍讓人感到一片犀利,「顏色模糊混沌,筆觸溫順,人物靜態似明信片。掛在牆上的這些作品,讓人感覺不到一絲生氣。」

  不管外界評論如何,就像曾用充滿抗爭性的歌詞成為19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美國敘事的一部分一樣,鮑勃·迪倫在他的畫作中,亦用一種來自邊緣旁觀的角度,為世界做了另一種感性的註解。

明顯,大家看他的畫絕大多是沖著名聲而來的,但因為在德國展的,德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在二戰後發展很迅速,德國也不缺哲學家,還有卡塞爾文件展,柏林當代藝術博覽會等很多當代藝術展覽。哪怕你把自己拉的屎做成罐頭都不會有人覺得奇怪的,所以對鮑勃迪倫的寬容也沒什麼不可能。有的評論家說他跟蒙克,馬蒂斯,貝克曼比,有點誇張了,這幾位都是繪畫性很強的大師,沒有可比性,但從鮑伯迪倫的經歷看,還是有些契合點的。

後現代允許各種角度各種層面,各種意識形態的分析,所以我就不分析鮑伯迪倫的畫了,觀點留給個人。

而且他的畫買的也不貴(相對與其他當代有名的畫家)也就2000美元起價。
鮑勃·迪倫的油畫被指涉嫌抄襲(圖)_媒體關注

關於原創性,有人給出了解釋。沒錯,如果你的挪用有明顯的版權或者所指性,那你就要跟原版權持有者進行協商,不然會有法律問題。POP藝術家雖然採用照片,但他們是有版權的,而且他們也不是無限制的複印,製作版畫。出售的版畫都有明確的編號,屬於那個系列,出了幾版都有標明。

高古軒的抄襲就是指版權問題。

因為國內網上照片壓縮或者印刷問題顏色失真,說不得原畫是這樣呢。
這樣顏色就明顯鮮亮了起來,筆墨的感覺也很好,顏色也很有節奏感,讓人想到日本畫。

仔細看畫面上掛的那一排衣服,各種顏色,和竇唯處理樹差不多是一個概念,豐富的節奏,變化。
音樂家對連續的,重複的點都很敏感,百人音樂注重和弦,層次,黑人注重節奏,韻律。一個道理。

巴斯奎特的畫就可以看出來。

大量鮮艷的色彩和不斷重複的點,直線,富有動感的曲線,各種高純度色彩的塗鴉嘻哈文化中很有影響,與嘻哈音樂一樣的美學觀。

像這種畫我覺得肯定也是照照片畫的,但畫面感很好,甚至有點像可可西卡呢。。。。

在說畫照片,那些POP藝術家有幾個是原創的,大衛·霍克尼的書里也揭露了從文藝復興時期就存在畫家應用光學儀器的先例,包括拉斐爾,卡拉瓦喬,安格爾等大師的作品有的光學儀器的痕迹,畫個照片怎麼了。

有人提到大衛的說法有些偏頗,其實在書中他也說了並不是來揭露畫家的行為,而是用另一種眼光來認識這些大師們。早期藝術家崇尚科學很普遍,達芬奇還解剖人呢,畫人體的需要用到的解剖學,物理學都是藝術家所要學的,並不影響藝術的崇高。

他沒學過畫畫卻觀察的那麼仔細,認真的描繪自己所見的食物,筆觸也很生動。所以顏色的臟是相對而言的,在學院派里色相不明確稱之為臟,但如果畫面色調很統一,臟就不是問題了。老師說過一句話,沒有臟顏色,只有位置不對的顏色。他畫面的構成的次序感不弱(不知道是不是照照片畫的)色彩也足夠穩定,對與素人這已經很不錯了。

可見天才幹什麼都是天才。

因為現在已經嚴重跑題,所以我乾脆跑的更遠些,再貼一位天才!

他就是!!!

約翰尼·德普!

基斯理查德

朱利安·施納貝爾

馬龍·白蘭度

接下來是我覺得畫的最好的一張。


凡妮莎·帕拉迪絲

他女友這張應該是版畫,什麼有燒的金箔,銀箔,畫面分割的非常優雅。
雖然分手了。

畫的好不好就不說了,你看們。

跨界對當代藝術家而言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安迪沃霍爾就跟地下絲絨打的很火熱,還給他們設計過專輯,達明赫斯特早年就在俱樂部認識了blur,還指導過MV,列儂和樣子也做過不下床的行為藝術。

前些日子JAY-Z發碟,其中有一隻MV叫畢加索寶貝,就是一個跨界的互動行為藝術,其中邀請了各行各業的精英來參加。包括奢侈品牌的CEO,著名的畫廊老闆,著名的收藏家,保守爭議的裝置藝術家,黑人舞者,教授,嘻哈歌手,黑帶高手(·····),上九年級的小朋友,等等形形色色的人。

其實他們並沒有做什麼,就聽JAY-Z在那RAP,看上去大家都很開心的樣子,事後阿布拉莫維奇說,這個活動很好,我很喜歡之類的。。。(其實這個行為就有些像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藝術,只不過阿布拉莫維奇就靜靜的坐著,而JAY-Z...... yo yo yo ...)


Strike another match, go start anew.


為什麼畫油畫?
這個問題太有趣了,想畫自然就畫了,而且人家已經那麼有名氣了,有了那麼多擁躉,自然有粉絲為他的畫買賬。
咱就不用專業性地分析人家的畫了,沒必要。
至於抄襲,怪只怪Dylan爺沒標註出copy或after某某某而已,沒事先跟某某某人家談妥錢和版權問題,這種copy和after其實不算啥,還有個專業術語叫做Appropriation (art).
appropriation art不叫抄襲,叫二次創作(現今,有版權的當然要提前溝通洽談簽法律協議)。
比如
1. Pablo Picasso的Le De?jeuner sur l"Herbe d"apre?s Manet, 1961,現藏於巴黎的Muse?e Picasso。

E?douard Manet - The Luncheon on the Grass, 1863,現藏於巴黎的Muse?e d"Orsay。

2. Andy Warhol的The Scream (After Edvard Munch), 1984

Edvard Munch - The Scream, 1895, $119,922,500 (2012/05/02, Sotheby"s N08850, Lot 20)

3. Roy Lichtenstein - Woman with Flowered Hat, 1963,這幅畫在今年5月15日紐約佳士得以$56,123,750成交,刷新畫家上拍紀錄。

參照的就是Pablo Picasso的Woman with Flowered Hat, 1939-40

Roy Lichtenstein經常在當時現有存在的連環畫中找到了創作的靈感,最終通過「移置」從裡面分離出自己的藝術風格創作出新的作品:用丙烯顏料將它們複製放大,通過極為有限的平塗色塊和準確結實的黑色線描將它們忠實地描繪在畫布上,甚至連廉價彩色印刷工藝中的網點都被不厭其煩地複製了出來,這就是pop art大師Lichtenstein最著名的藝術特色。

比如2010年在紐約佳士得以$42,642,500成交的Roy Lichtenstein - Ohhh...Alright…, 1964。

取材於

4. 咱國內的畫家曾梵志的The Hare, 2012,雖然沒寫after Du?rer,但很明顯能看出來是借鑒的Du?rer的名畫。而且這個荊棘系列畫了很多,其中一幅荊棘中的老虎在今年3月以$5,040,000在紐約佳士得成功拍出。

Albrecht Du?rer - the Hare, 1502,兩幅畫創作年代相距510年。管他「抄襲」不「抄襲」,這年頭,有名氣在,有人買賬就得。The MARKET matters.

5. 不得不提的就是Glenn Brown,他的作品幾乎都是appropriation art,不過好在,人家主動在畫作的名稱中就標出copy或after來避免麻煩。比如去年6月26日在倫敦蘇富比以£5,193,250成交的The Tragic Conversion of Salvador Dali after John Martin.

咱再看看畫作標題中提到的Joan Brown的原作John Martin - The Great Day of his Wrath, 1851, 現藏於倫敦的Tate Gallery。

再比如10月17日馬上在倫敦蘇富比上拍的Glenn Brown的Ornamental Despair copies from the Stars Like Dust, 1986 by Chris Foss, 1994,估價£2-3m。

咱再看看標題里提到的Chris Foss的原作The Stars Like Dust, 1986

尼瑪,幾乎沒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但是市場也買Glenn Brown的帳,因為人家在標題里注釋了創作靈感,算是尊重了人家的版權。版權意識人人都有,就好比我給某某明星拍了一張特別好看的照片,這位明星看到之後也特別喜歡,然後就下載存到自己手機里然後發微博上去了,但是沒有at我,那我當然也會不爽了。哈哈。
Dylan爺特立獨行,我喜歡!


為什麼不能去畫畫?


我買了他一幅《三把椅子》,現在仍在分期付款中_(:з」∠)_


他開始畫畫是到紐約將近一年之後,他認識了混紐約藝術圈的17歲姑娘叫蘇茜,然後鮑勃迪倫寫道「大約在那個時候,我開始畫自己的一些畫。實際上我染上這種習慣是來自蘇茜」 摘自鮑勃迪倫的自傳《像一塊滾石》


。。。我一實驗員趴實驗室好好的幹嘛彈吉他去啊。。。
這不讓人家玩兒那不讓人家玩兒活著幹嘛啊。。


音樂和繪畫都可以抒發情感,只是方式不同而已。音樂家學美術的不少,吉他之神Eric Clapton在藝術學校學設計,本來打算畢業以後從事廣告設計工作,無奈作品完成的太少被學校退學。還有Blur吉他手Graham Coxon也是美術專業,Blur專輯《Think Tank》、《13》,以及面面單飛後發表的幾張個人專輯封面也大多出自他手。不過第一個回答中Stone Roses吉他手John Squire繪畫水平其實不怎麼樣...玩票而已。


音樂對她而言在於表達,不在於藝術。畫畫也一樣。


不僅藝術是相通的,這世間的一切都是相通的。 理科的畫畫反而更有優勢,參考 Da Vinci
修車師傅也很可能是繪畫高手,廚師可能還是鋼琴高手,畫畫的也能搞音樂,對我來說音樂,舞蹈,繪畫,文學和電影就是水乳交融,完美世界…只要有心,人人都能當藝術家,就算當不了「家」 作為個人愛好也無不可。
不要給人設限,一切皆有可能。
另:構圖和色調都有著他自己的個性,聽過他音樂的話,似乎能找到點不羈的調調。我覺得畫得挺有意思。


唱而憂則畫吧,畫得挺好的


藝術是相通的,無論是音樂,繪畫,都是用來表達自我的手段。
雖然現在學西華的人越來越多,但油畫畢竟不是起源於中國,大部分人並不了解西畫。想必大都傾向于欣賞古典,寫實,或是印象派的風格……
很多人在學院里學的也只是皮毛,基礎的確很重要,但不能用刻板的教條去衡量所有的畫,現代繪畫本身不斷發現,更注重觀念。繪畫本身是要不斷打破傳統,而不是拘泥其中。這就是為毛,我們老師說,我們的油畫在外國人眼裡都是一個人畫的,都是寫實,都很依照所謂的規則在畫,但唯獨沒有自我的表達,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更不要說思想了~


左腦有優勢


沒有立體感,只有平面感的畫,也是它的獨特之處


畫得很好 我喜歡


其實畫畫的音樂家很多啊,我知道的除了ls說的,還有勛伯格、列儂。


好喜歡這個話題。我也在嘗試畫畫,因為發現寫不出,有些東西就畫出來。


很多人都是有多種才藝的,很正常。


推薦閱讀:

油畫,通過三基色 可以調出所有顏色嗎?有沒有調不出的油畫色,或者不好調的。哪家的三基色油畫染料好?
素描考試三小時要畫到怎樣的程度?
這幾幅畫里,毛髮是如何畫得這麼細膩的?

TAG:鮑勃·迪倫BobDylan | 民謠 | 評論 | 美術 | 油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