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影響力、自身風格、組織宣傳等方面有哪些特點,哪些不足?


我先把觀點放在這:某種程度上,這是個比金雞百花還要奇葩、還要爛的存在。

之前你乎還有人把這麼個破玩意吹到天上,什麼高於奧斯卡(Wie?)之類的,簡直是搞笑。

為什麼我要說這個獎比金雞百花還神奇呢?

金雞獎,嗯,和華表差不多,?的頌歌會,主旋律爛片經常碾壓佳片,但是,誰叫人家是?的頌歌會呢??的頌歌會,把獎給?的頌歌,有什麼問題?

百花獎,嗯,從之前的頌歌會,逐漸蛻變為中影、華誼等巨頭的年會,但是,誰讓人家是巨頭的年會呢?巨頭的年會,把獎給巨頭的人,有什麼問題?

金雞獎,百花獎,我們可以說他是爛的,是扯淡的,是惡毒的,但是,我們不能說他是不理性的。而上影節神奇就神奇在,他TM把獎給爛片,我們都不知道他為啥要給。上影作為國際A級電影節,其最大的成就莫過於某些爛的不能再爛的片在這裡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獲得提名甚至直接攬下大獎——而且,這些爛片怎麼看都不像有啥後台的啊!


我在寫這篇文章(百花獎:莫把總理善意,變成巨頭「飢餓遊戲」 - 腓特烈招誰惹誰了的文章 - 知乎專欄)的時候,評論里有諸多朋友高聲齊呼:「下次《小時代》也能拿大獎了!」朋友,你們真是圖樣圖森破,《小時代》早就拿獎了好嗎,還是國際大獎呢!


首先要拿來開刀的就是這屆爛的匪夷所思堪稱曠古奇聞的第16屆(2013年)上影節。

本屆的獲獎電影是俄國影片《警界黑幕》(《少校》),本片作為上影節參展過的少有的可以找到資料的電影,imdb評分只有7.1(鑒於你乎最近出了很多閱讀障礙,所以提醒一下,上下兩張圖就是一部電影,major和mayor都有「少校」的意思)

為什麼這樣一部質量不怎麼樣的電影還能拿下金爵呢?你看下和它競爭最佳電影的提名電影就知道了。

注意到中間那個「神奇」了嗎?沒錯,不是別的神奇,就是教主出演的諸多爛的不能再爛的爛片中爛到連甜瓜粉魔獸粉易帝粉都不會去看的那部《神奇》

時光評分4.2,豆瓣評分3.4。

上個月人人都在嘲笑李易峰楊穎憑啥能拿百花,但怎麼說,《老炮兒》《尋龍訣》本身的質量是無可置疑的,但是,TMD這麼個評分平均下來還不到4的貨色,是怎麼混進中國「門面」電影節的最佳電影提名名單的?

我知道了這件事後,第一時間是想知道誰TM允許這種爛片混進「最佳電影」競選名單的,是不是某些個什麼品位都沒有的垃圾評委乾的,於是就查了下當屆的評委會名單,然後發現……

當屆的評委會主席,是湯姆·霍伯,沒錯,就是那個拍出了《國王的演講》、休叔版《悲慘世界》、《丹麥女孩》的湯姆·霍伯……

此外,還有小金人和金熊在手的傑里·閔採爾,法國著名的批評類電影雜誌《正片》的主編米歇爾·克里蒙,還有餘男、寧浩……

這怎麼看都不像是評委會能幹出的事啊?!那是誰把這爛玩意放進最佳電影提名名單的?

是《神奇》的製片方上影廠?不對啊,當年上影廠可是出了《一代宗師》和《天註定》的,沒必要拿這麼個差點難產的破玩意丟自己的臉吧?

所以說,《神奇》能進上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電影提名名單這件神奇的事情,真是神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神奇了。

評委們,有人逼你們吃屎,你們辛苦了。

如果說主競賽單元僅僅是丟臉,那「電影頻道傳媒大獎」簡直就是個災難,畢竟主競賽單元還沒讓《神奇》得獎。
如同金獅有馬斯楚安尼獎、金熊有天主教人道主義獎一樣,上影節也趕時髦地在主競賽單元外設置了一個「電影頻道傳媒大獎」,但是,問題在於,就算不是主競賽單元,這照樣是你上影節官方背書的產物,你臉不要了?金獅設置馬斯楚安尼獎主要在於給新人競爭的空間,金熊設置天主教人道主義獎主要在於給保守派電影競爭的空間,我就不明白上影設這個「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是想幹什麼?給爛片以揚名的空間?

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的最佳影片獲得者是誰呢?一,是劉傑的《青春派》,這是部不錯的電影;然後嘛……就是你們期待已久的《小時代》。

你說這是TM誰幹的?中影?中影當年出品了《無人區》、《中國合伙人》,哪怕這都不行他就是把《劉老莊烈士》放上來也算給黨頌歌了,為啥要把這玩意放上來噁心人?

當然,知乎寵物郭導演也憑藉此片獲得了上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新人導演獎,恭喜恭喜,我們都瞎了(也可以注意下還有誰得了這個獎……)。

當然,如果我把整個提名名單放上來,估計你們不但會瞎了還會瘋了的……

《富春山居圖》提名「最佳影片」一事真不是我P上去的……

而2013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也就成了上影節歷史上唯一一屆有提名名單的傳媒大獎……之後估計是被罵的太厲害,從14年開始就沒完整提名名單了……

至於還有哪些電影或影人獲得過上影節各種提名甚至直接獲獎呢?

2016年,文章憑《陸垚知馬俐》獲得上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提名;
電影《大唐玄奘》榮獲上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影片」;
吳亦凡榮獲上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年度新人」(你們要的wuli凡凡來了);
謝霆鋒榮獲上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年度最佳演員」(而謝霆鋒2015年全年都在忙活十二道,只客串了兩部電影……連當配角的電影都沒有,所謂的《情劍》實際上是個電視劇剪出來的翻新爛片);


2015年,大鵬獲上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新人演員,另一位登記在冊(少見的能找到資料的)的最佳新人演員入圍者,叫鹿晗;
電影《一路驚喜》(豆瓣評分5,就那個叫獸易小星、白客、葛布客串了的爛片,宣傳海報竟然還用的是《學姐知道》的形象……話說夏雨張譯你們幹嘛要趟這趟渾水……)獲得上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組委會特別獎;

2012年,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就那個效果被導演馮小寧自己在二十年前拍的《北洋水師》爆出翔來的紙殼爛片)獲得上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影片獎;

2008年,電影《時尚先生》獲得上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視覺效果、最具風格電影美術及造型獎(麻蛋哪來的視覺效果?)
……


就目前這個趨勢看,上影節明顯是越來越爛的節奏……特別是從13年開始,徹底走上了不歸路……

除了爛片當道外,上影節更扯淡的一點,莫過於連一個最基本的翻譯都做不好,你還好意思自稱「國際」?


上面的 @一一 朋友已經從側面反饋了「上影節的字幕都是在校大學生」來做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我想從正面驗證一下,不過,我覺得,說是大學生可能都高估他們了……我覺得很多翻譯也就是中學生的水平吧……

比如,最近的2016年上影節,官方在通告獲獎者的時候(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金爵獎揭曉 《德蘭》榮獲「最佳影片」,此為上影節官方網站),給出了最佳編劇的獲獎者:


最佳編劇:安德瑞拉斯·格魯伯,《漢娜睡狗》(德國/奧地利)


我當時看到這條消息的時候,反應了半天……睡狗?


睡狗的是他?

還是她?(好多朋友私信問我,不懂梗在哪,黃乎什麼時候這麼清純了?這位是日本AV女優竹內紗里奈,原名村上里沙,在2006年她不知是受不了金錢誘惑還是被逼無奈拍攝了一部與拉布拉多狗XO的AV,由於獸交片在全世界95%以上的國家都是違法的,導致她AV女優職業生涯完全被毀,後來換了藝名重新出道,但也基本上養活自己都困難,現在似乎淪落到風俗店去了,在論壇時代她相當有名,天涯、凱迪、貓眼、貼吧等處到處都有她抱著拉布拉多犬那張「狗哥用力,我再給你生個樓主」的截圖。至於上面那位?那是帝吧前吧主狗日的大狸子,曾被封高日德達利茲爵士

這電影節口味也太重了,連睡狗的片子都有!還拿獎了竟然……

後來我實在覺得不對勁,中宣部副部長參與的電影節,怎麼能有睡狗的片子呢?於是就查了下,查了下發現……

HANNAS SCHALFENDE HUNDE,哪怕是明面,不考究,你告訴我意思是「漢娜睡狗」?那哪天翻譯人員的女兒躺在床上睡著了我給別人介紹說這是「翻譯人員睡女兒」,翻譯人員會不會被以猥褻婦女兒童或者強姦幼女的罪名被抓起來?HANNAS在德語中意同英語中的Hanna『s,表所屬,schlafend(e)在德語中意為「沉睡的」,「Hund」指狗,Hannas Schalafende Hunde明面意為「漢娜沉睡的狗」,但你想誰閑的蛋疼給自己電影起個這麼怪異的名字——實際上,「Schalafende Hunde」是一個德語俗語,意為「困境」、「困擾」或「複雜難以決斷的局面」,本片實際應該翻譯為《漢娜的困擾》或《漢娜的困境》,哪怕你就是一點德語都不會,TMD漢娜睡狗是怎麼回事?下次直接翻譯個狸子ri狗?

另外一部電影,波蘭影片《弗羅斯特,凌晨四點》(《弗羅斯特,凌晨四點》:導演拍給自己的影片)
這片說實話剛出來消息的時候我整個人都F了,因為我之前在imdb上看過這片的海報,通篇上下一個「F」打頭的單詞都沒,那個「弗羅斯特」是哪來的?

後來我查了下……原來Las是波蘭語「森林」的意思……而森林的英文是「Forest」,所以說……
所以說個頭啊,哪怕就是「Forest」,翻譯的不知道這是「森林」的意思嗎?這中考就學過了吧?就算可能碰到一詞多義您不會找源語言比對下?
就算你連中考英語都沒學過,那forest也不是弗羅斯特啊!不該是弗列斯特嗎?如果forest是弗羅斯特那請問下次碰到霜「FROST」翻譯達人怎麼翻?

除此以外,上影節還有大量影片的翻譯真是讓人感覺莫名其妙或者自作聰明,我會的語言不多,別的就不獻醜了,主要說說英法德方面的:

08年,德國參展電影,《初為人父》

不知道的還以為這片講述的是年輕父親的溫馨經歷呢,實際上屁啊,明明是一夜情然後喜當爹最後從不認到認下孩子的矛盾,哪個中國人會覺得這能和「初為人父」的感覺對的上的?電影原名《我(生命)的一部分》(ein teil von mir)本來可以很清楚地說明說明片中尤納斯對意外降生的孩子的心境,結果不知道是不高大上還是別的反正就是不用。
當然,這個還不算過分的。

15年,法國參展電影,《守夜》

片名jamais de la vie的意思非常明確,絕不,永不,這也和片中主角弗蘭克的特點相對應——身為工會代表,一直在為他的工人同志們服務,永不言棄,面對兇惡的犯罪者甚至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特么《守夜》是啥意思?因為主角的職業是守夜人所以整個片子的大意翻譯者都改了?那要不要把《一球成名》翻譯成「《足球運動員》」?要不要把《法律與秩序》《傲骨賢妻》都翻譯成《律師》?誒,這以後省心了誒。

14年,美國參展電影,《前目的地》

這片純粹是被這破爛名字毀了一半,片名「predestination」有著明確的解釋——基督教神學中的「宿命論」,而直接翻譯成《宿命論》也沒什麼大問題,但翻譯偏偏要玩個「我會詞根我認識俞敏洪」的把戲,特么pre-意思是前,destination是目的地,所以predestination就是「前目的地」!哎呀,太聰明啦,我決定以後寫一部書,名叫《日本的郵差戰爭繁榮》(The Postwar Prosperity of Japan),還得請翻譯大大幫我雅正下呢!

2011年,德國參展電影,《雙重罪》

這片我沒看過,不好意思直接下結論,但片名哪裡來的「罪」?那麼大個「鄰居」(Nachbar)直接被忽略了?「unter」哪裡做「雙重」講過?我學的德語少,只知道雙重是doppel或zweifach,你可不要蒙我。官方自己給出的英文翻譯是「the good neighbor」,好鄰居,另外我看了下上影發布的官方劇情以及電影主頁的劇情(UNTER NACHBARN),通篇就一個罪及內心的掙扎,雙重罪哪來的?人家主頁劇情強調了半天「鄰居」好嗎?

2008年,瑞士參展電影,《給我愛過的女孩》

不覺得「der Freund」配《給我愛過的女孩》有點長么?整部電影說的明明就是假扮男友的埃米爾的故事和回憶,原名《男朋友》(是男不是女!)或《朋友》(畢竟是假裝的嘛)本身就非常切題,就你翻譯大人郭敬明的很?

……

眾所周知,中國的官方電影翻譯事業本身就不怎麼樣,畢竟官老爺們要開會要休閑要養……是沒那麼多時間研究各種俚語、俗稱、梗的。但是,如劉大勇、賈秀琰那樣的官老爺翻譯,錯誤大多出現在片中,片名還是很難翻譯錯的,但像上影節這樣的翻譯,竟然連片名都能各種驢唇不對馬嘴,更是貽害無窮——要知道,很多上影節參展的小眾電影,進入中國後唯一的信息渠道就是上影節的官方發布,結果官方一會揪著片名不放(睡狗、弗羅斯特之類),一會又各種腦補(守夜之類),發布發個狗屁不通的譯名,豈不是進一步斷絕了中外的交流?《漢娜睡狗》……TMD組委會當初自己怎麼把這名字念出來的我想知道下?

一個評審品味爛的一塌糊塗純粹糟蹋名聲,連基本的翻譯都做不好,並使無數豎子在此鍍一次「金」的電影節,你說他什麼水平?一個能用《鋼的琴》、《天狗》的名聲為《小時代》塗脂抹粉的電影節,還是早點關了吧,沒必要存活下去。


那天去看本屆電影節的美國影片《特別響非常近》,片頭五分鐘共放了三次。

第一次,無字幕。觀眾紛紛疑惑,難道原版片就不配字幕了嗎?是準備考我們英語聽力嗎?
五分鐘後影院後方女聲響起,大意是說」字幕出問題啦如果不行的話我們為大家現場配音吧。「

第二次,無字幕。隨著片頭主人公的獨白響起的,真的有該女聲的同步配音(!)。你能想像一邊聽電影原聲一邊聽中文配音嗎?那個感覺真是太思密達了。觀眾紛紛表示不滿,」閉嘴!「聲此起彼伏。

於是同步配音閉嘴了。但是沒字幕真的看不懂啊,於是觀眾又大叫」字幕!「」翻譯!「。女聲再次響起深表歉意,表示字幕馬上傳輸完成,下一次播放肯定有字幕了,請大家稍安勿躁。

第三次,好了有字幕了。

——————————我以為只是被我趕上了的分割線———————————

後來看到微博上好多人吐槽字幕問題,才知電影節的字幕竟都是」強制性「地請學生志願者來做翻譯的(http://ww4.sinaimg.cn/large/5d37f47dgw1du4mqek8x8j.jpg)。就想說,作為一個商業活動,有錢請那麼多明星走紅地毯,為什麼不為放映的電影多下一點功夫?哪怕是請志願者,能不用」人工時間軸「這麼*#¥%*@(*!的方式嗎?

又順便搜到了這個:

誰能告訴我」SHANGHAi「的那個」i「小寫是有什麼寓意嗎?


所謂「上海國際電影節」,就是那種即使獲獎也不好意思印在DVD封面上的那種電影節。
這一電影節談不上有任何自身風格,而來參加的外國導演則大多是因為好奇,並且來了第一次之後就不會再來第二次。


我對這個電影節並不關注,第一次我參加過,印象很不好,記得有兩件事情:
1,紅地毯前,一名工作人員拿來一籮筐廉價膠捲相機,不裝膠片,發給幾百個大學生,要求他們假裝拍照,製造閃光燈頻閃的效果。
2,閉幕式,米哈爾科夫的《西伯利亞理髮師》放映結束,導演上台準備交流,台下一片手機聲,上廁所的,講話的,打招呼的,無人理睬導演。

我覺得這個電影節,只能是死撐,每年弄幾個明星來充場面,越來越無意義。


正如其他回答問題的各位同學所說,上海電影節實在還算不上一個優秀的電影節。
1,太年輕,和三大電影節這種歷史悠久的電影節自然是完全不能比,和其他類似的國際A類電影節也有一大段差距(是目前14個A類電影節中最年輕的,創辦於1993年)。太過年輕也就意味著知名度不夠以及經驗不足。
2,烏龍頻出,電影放映環節經常出現各種錯誤。
3.佳片太少,不說展映單元能引進的佳片不算多,單就主競賽單元,參賽的多是一些不具知名度的導演作品。並不是說一定要請到多有知名度的片子才算好電影節,但如果沒有能引起話題的片子進來,電影節本身是很難引起關注的,並不能靠每年請幾個好萊塢明星晃一圈就算「吸引全球目光」了。
4.太地方主義。佳片少的一個後果也是導致電影節本身帶著太濃厚的地方標籤,還稱不上「國際電影節」。看看影后這個獎項,14屆已經有8屆落入中國女演員之手。


但是,以前在豆瓣、微博上關注過「妖靈妖」等人,他們是上海電影節的工作人員,可以看出他們能撐起一個電影節(雖然效果不佳)實在是很不容易,他們都是一群真正熱愛電影的人,目的也很簡單,是為了讓國人可以真正欣賞到一些世界級的影片。所以,我想,這就是上海國際電影節存在的意義吧,作為中國的第一個國際電影節,第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
它的「國際電影展覽放映」,給了多少人機會可以在大銀幕上欣賞到一些無法在內地公映的佳片,像去年的《虞美人盛開的山坡》,作為吉卜力的作品(基本不會在內地公映),但是參加電影節的人就可以在大銀幕上欣賞到這一吉卜力佳作。

所以,給上海電影節多一點理解,相信他會變得更好。


談到上海國際電影節,普通觀眾第一想到的是什麼?影迷第一想到的是什麼?電影業內人士又是如何看待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呢?

除了紅毯、明星、炒作、燈光秀,有幾個是真正意義上的觀影和進行電影藝術交流的呢?

上海電影節一定得是業內自嗨式的群魔亂舞,就不能變成電影人與觀眾交心的橋樑么?

最應該受到關注的影片放映環節卻無人問津,每屆影片放映總會遇到的問題為什麼沒人提議解決。在上海電影節觀眾不只是爛片滋生的助力,更是經常被忽視的群體。

善為影業今天就跟大家談談上海電影節。

國際片源不買賬

雖然上海電影節是中國最頂級的電影節,但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十分有限,很多知名國際片方對上海電影節幾乎沒有什麼熱情,少有帶著自己片子來參加電影節的情況。

那些接受邀請的國際大腕多是以組委會成員的名義出席上海電影節,除了紅毯環節和評獎環節很少涉及其他環節。

故參加上海電影節放映環節的國際電影少有大來歷的佳片,也曾一度被資深影迷認為是觀看那些因內容和審查原因而無法在過國內供應的國際電影的絕佳機會。

人員經驗都不夠

經歷了25年風雨並成功舉辦19屆,而且第20屆處於進行時的上海電影節與已經成功舉辦六七十屆的歐洲三大(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相比還是太年輕了。

審片經驗尤其是審核國際佳片的經驗遠不及歐洲三大。

上海國際電影節委員會僅有27位左右的常駐人員(包括非選片人員),與全球100+個地區、數千部參加初選影片的龐大基數相比,人力資源嚴重不足。

影片集中時每人每天要看13部左右的電影。少量優質片源加上選片工作量巨大,上海電影節影片展映環節(不包含老片新放的單元)的國際影片平均水平距離歐洲三大差距較大。

孤軍奮戰,難成規模

不管是去年的450部影片還是今年展映的500+部,放映數量逐年遞增的趨勢已成。

為了避免兩個人同時在後台系統進行排片操作,出現各種不可控制的重複、偏差的情況,目前上海電影節仍是採用一人為主的排片機制。

上圖:王佳彥

說起上海電影節排片工作,就不得不提被稱為「幕後英雄」的王佳彥(自稱「中國排片第一人」),他是一直陪伴上海電影節成長的委員會主要成員之一。

上海電影節多年排片的主力工作幾乎都是王佳彥來承擔的,隨著影片數量的不斷增加和影院設備的不斷更新,排片難度也在不斷加大,僅靠王佳彥一個人的排片機制不一定適合未來的上海電影節。

任何電影節都會有冰火兩重天的現象,上海電影節亦不例外,對影片放映場次進行調整尤其是增加場次是要與片方商量並且另附費用的,僅一個人要及時掌握45個影院的影片場次的增減,並參與片方的協調是非常困難的。

臨時翻譯工,觀影體驗差

現場字幕機+人工手動控制

外語片翻譯是上海電影節展映單元問題極其突出的地方之一,國內唯一的A類電影節(A類電影節是指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劃分的「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放映外語片普遍採用的方式是在電影院的銀幕前放置字幕機,由字幕人員手工同步控制字幕。

這種翻譯方式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字幕與人物對白不匹配、字幕來源或機器出問題的現象在每屆上海電影節發生的頻率都比較高。

曾經有觀眾遇到過一場電影要播放3次才順利看完的情況,第1次沒有翻譯字幕臨時叫停、第2次翻譯人員現場配音大量觀眾表示不滿又被臨時叫停、第3次在等待一段時間後才成功接收到字幕正常播出。

雖然2017年第20屆上海電影節有8家影院已經可以做到字幕與畫面同步播放,但能做到的影院數量不足放映影院的五分之一,也就意味著本屆電影節仍有大量的影片需要翻譯人員在現場輔助放映。

超大工作量+經驗不足的志願者

翻譯的問題不僅僅是在影片播放上,在影片名稱及對白的準確性上同樣存在較大的爭議。

例如在19屆上海電影節獲得金爵獎最佳編劇的《漢娜睡狗》,雖然該片導演解釋了「睡狗」的含義。但作為獲獎影片應從中國文化的角度出發翻譯出更合理的影片名稱,例如網上稱之為《漢娜的睡犬》。

上海電影節字幕組的多數翻譯是從學校招募來的志願者,每年5月才開始招募經過考試和培訓後,真正留給志願者翻譯的時間並不多。

而志願者本身在電影專業翻譯技能方面也存在不足之處,時間不充足+志願者能力雙重因素的影響下,電影名稱及對白的準確性與觀眾平時在院線觀看的電影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目前上海電影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有限,而且上海電影節在戛納電影節之後久舉行,有些片方沒有時間認真準備、有些國際片方本身對待上海電影節的態度不夠認真,寄來影片本身的英語譯文就存在問題或者壓根就沒有英語譯文。對於專業、人力、時間都有限的上海電影節字幕組來說,無疑增加了翻譯的難度。

-------------------我是分割線----------------------------------------

上海電影節是內地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節,但不代表它是完美的,其中在影片放映環節暴露了很多不足之處。

國際片源質量低暴露了上海電影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有限,有實力的國際片方不買帳很少帶著電影參展。外語影片翻譯問題頻出,反映了上海電影節在翻譯專業人才和譯文同步技術上的不足。

在小龍蝦美酒過後我們是否應正視上海電影節的窘境。

多少明星大咖參與也改變不了國際對上海電影節放映影片質量不好的看法,爛片當道的電影節又有誰會覺得它有影響力呢?

在影企的眼中影片放映不像高峰論壇很少有話題可炒帶來不了多少流量,和能帶來經濟效益發覺人才的電影市場也不能相比,更不能與XX之夜的潛在價值相比,但我們認為影片放映應該同樣被關注,因為它才是一個電影節的基礎。


去年當過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記者。
混亂,非常混亂。

記者罵影院的排票罵組織者,現場變動大,國內熱捧的幾個明星發布會人滿為患,國外影片製作團隊的發布會非常冷清人少的可憐。真正的大腕的不到起碼的尊重,捧臭腳的倒是很多。

經歷一次以後的感覺就是:我以為碰到什麼高端大氣的活動,結果就像去菜市場買了個菜回來了一樣。關鍵是我還不愛逛菜市場。


以我的看來,就是越來越濫,要細節沒細節,要創新沒創新

就是因為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

所有的組織策劃的人都超級不專業,這樣的項目不放出來招標,一幫近親結婚的腦癱就只能出來這種結果

可惜了巴巴的遠道而來的全球的藝術家,長此以往就自己管起門來yy吧


1.票務混亂,比春運還亂,很多人徹夜排隊買不到票,現場卻有大量空座,以及有大量聊天的拍照片的睡覺的反正不是為了看電影來的人。
2.組織混亂。字幕機不顯示,片子出問題等等不少見。
3.片源相比大的電影節確實有差距,不過對國內觀眾而言已經很不錯了。只是每次必須有國內影片獲獎,還得是大獎。
4.回@LeonardSHAR 妖靈妖現在不是電影節工作人員,說了算的還是官僚們。以上的問題原因也就很明顯了。


冷場大賽,超級尷尬的三位主持人,鏡頭掃過一圈台底下甚至還有打瞌睡的!不尊重電影人的電影節就是大腕明星走個紅地毯,沒毛意思。


樓主你好, 賬號首答。(或者是二答?) 之前忘記看了,不太確定等答完了再確認下。

果然是二答。。

初次接觸上海國際電影節,是2010年。

那是人生中第一次和朋友出發去大都市。

概念中對大都市的認知,在此之前一直是電視里看來的。

其實沒有什麼實感的,只是覺得從高鐵站出來,一路打車到比較繁華的地方。

打了一百八十多塊錢。感嘆了下真是貴啊。


我記得我住的那條路,叫「安順路」 (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在未來很多的生活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安順字樣。比如深圳的安順計程車公司?還有台灣的安順保險)

白天忙著去看世博會。晚上回到酒店,覺得好不容易來了,應該走走。

就走走。 就這樣誤打誤撞的,走上了新華路。

(新華路,圖侵刪)

那個時候網路還不像如今這麼發達,我的水貨htc還只是能用著E網的信號。

我玩著WM系統的手機,抬起頭 就看到了上海影城。

那個影城應該有很多年了。

(真的有很多年了,後來是17屆的電影節,導演姜文的電影會,他告訴大家他的第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就是很多年前在那個影廳放的。而且當時給他放電影的播映員,在上海影城工作至今。)

答主本人比較懷舊,喜歡古舊的東西。

這個影城,真的很喜歡。這條兩邊布滿了法國梧桐的新華路,成了我心裡跟「浪漫」這個詞掛鉤的地方。

進了影城,對著入口的售票廳屏幕發獃了好久,挑了一場最近的電影。


是「海上傳奇」 有賈樟柯,有韓寒。

也是這一部電影,才讓我從另外幾個人身上,了解了更多的上海。對應的,這部電影也很好的宣傳了世博會。

很多影評人說裡面冗長而又不富足感情的對白都是廢話。說著上海的故事,結果又給了台北香港那麼多的篇幅,顯得整部紀錄片敘事混亂不堪。

可話說回來,賈導演本人拍攝的風格習慣,把不同主角的故事通過時代的變遷串聯了起來。恰恰反映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特徵。這一點上,我認為是成功的。


這都是我後來看書知道的。

後來也才知道,那是電影節的一部分。看著影院大廳里的排片表,我似乎感受到一個新世界的大門打開了。

當時問票,其實挺多場次都還有很多餘票的。不像這兩年,14年到16年整個上海電影節的票務系統混亂到無以復加。和淘票票系統聯通後,比較熱門的場次基本上是沒有辦法在線上購買到座位的。線下排隊的人們經常會出現前排買幾十張,然後買完了直接加價賣給後排的情況。正因為管理措施的混亂,也導致了很多真正喜愛電影的觀眾,根本買不到心儀的電影場次。

亂,真的亂。


2010年過去了,那一年我上大一,高三那一年的壓力在大學得到了充分的釋放。

我談戀愛了。

11年的電影節,我是帶著女朋友一起去的。去了那條我心目中最浪漫的「新華路」。

如果去那個會場的人,一定會知道影城對面,有一家「台灣123」滷肉飯。

這家小小的飯店,在電影節期間是記者以及媒體們休憩的地方。

也有不少人剛剛吃完最後一口滷肉飯,用手把嘴一抹,就急匆匆的跑去做現場採訪了。

看著嘴角泛著油光還一本正經在鏡頭前報道,還挺逗的。

還有就是,這家台灣滷肉飯的老闆,是個東北人。

你每回問她「你這滷肉飯正宗嗎?」

她都會告訴你:「老正宗了!」

周星馳有一部電影叫「食神」。

黯然銷魂飯你知道嗎? 那就是。

後記: 16年3月,當我出差再回到那裡的時候,它已經關門了。

很高興它能夠陪我5年的歲月。

為什麼談到滷肉飯? 因為這家館子距離電影節主會場僅一條馬路。 我能夠深刻的感覺到,從11年開始,人越來越多了。 從11年12年,中午還能比較輕鬆的找到座位,到15年那會兒中午要排好久的隊,上海國際電影節作為全球影展中相對比較年輕的影展。(93年)影響力肯定是在不斷提高的。

當時和好萊塢記者聊起來電影節的感受。這位記者說她最直觀的感受,在於上海國際電影節混亂的管理制度,作為記者媒體,他們沒有明確的職責區域,各種人員混雜在一起。從電影節組織策划到落地,配套的服務人員非常之不專業。考慮到電影節的政治因素,獎項評審的過程傾斜很嚴重。以及觀眾對電影人尊重的問題。

等等一系列吧。


我都沒法想想他的報道是如何寫出來的。當時是12年,並不是職業媒體人,也不是記者,所以不好進行專業的評價。


我看了下其他的答案。 關於說到現場出現問題的情況,其實也挺多的。

這場電影是11年的一場法國電影《一切閃亮之物》。 現場字幕出現了很多次的亂碼,還有很長一段的字幕菌消失的情況。這一點印象非常深刻,因為為數不多的我會選擇的外語電影里,情節中斷這樣的情況,真是比當年56K貓看realplayer還要著急。

我想如果現場影幕上能打字幕的話

「一定會被刷屏的吧。」 「說不定還有野生字幕菌呢?」(笑)

時間匆匆,轉眼13年來了。 作為一個世界末日的倖存者,不來一場電影節怎麼對的起自己?

印象里這一年最深刻的電影,說的應該是猶太人有關的電影,電影全片九個小時。 一共上了兩場,當時非常想看。 很可惜,沒有買到票。 當時跟現場工作人員商量了一下, 開場一個小時候才偷偷鑽進去站著看。

這一年,這一年我進了雜誌社,我真的成了一個編輯。挺不可思議的吧?

在一家時尚雜誌社當編輯。因為工作的關係,這一年之後,我再也沒有花過錢在電影節看電影。(??迷之加粗)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終於,成為了電影節的嘉賓。

這一年,我開始第一次關注電影節的評獎單元。當我看完了獲獎的名單,我突然明白了幾年前那個好萊塢記者對我說的。"獎項評審的過程傾斜很嚴重。"這句話的意思。

我自己確認了這樣的一件事情。

然後我感覺到,電影節里,除了咱們國家的電影之外。主競賽單元里

「外國電影還真是少啊。」

可能不是那些很知名的導演以及演員。他們會來。

14年。

那會距離我第一次來這條新華路,已經過去了4年。說實話答案寫到這的時候,對我來說就像把那幾年的時間又過了一遍一樣。這裡的風景一直沒有怎麼變,電影節卻每年都有不同。

這一年的印象,我最深刻。

(多圖預警啊!!)

從12年年底,我開始關注這一部孫鐵導演的電影,《近距離擊殺》。 當時只是看了這部電影的預告片,我感覺這個電影一定非常精彩。

等了半年。

然而,這部我最期待的電影,居然在本地只有一場排片?

什麼情況。

當時都買好了票,卻因為種(jia)種(TM)原(ban)因,沒有成行。

我當時想「這可能是這幾年來我最惋惜的一件事了吧。」

網上搜槍版,找資源。 翻了很多地方,都沒有找到。

之前說啥來著?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當時在排片表上看到這個電影的名字,公司里我一激動就跳桌子上了。

一大老爺們兒,挺不好意思的。

當時我在影院里,面對著導演以及電影主演,激動著拿著麥克風說不出話來。

憋了好久,我告訴他們:「我感覺自己特別幸運。」

14年,第二件印象深刻的事情。 也是我之前提過的。

姜文,徐崢。

這一幕是當天的壓軸,是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十幾年前,陽光燦爛的日子的首映也是在這個影城,這個影廳,同樣,的播映人員放出來的。

當時在媒體區(媒體區就是影院最前面的兩排,但是因為現場安保人數不多,導致後排很多的觀眾擁擠在了前面,很多記者被寄到了很偏的位置。)

現場的主持人中間卡殼了很多次,能感受到濃濃的尷尬。

幸好,姜文導演的現場帶了一波好節奏。

後來姜文乾脆把徐崢叫了上來,三人自己就開始聊起來了。

這是現場後排的觀眾拍的視頻,大概現場的情況也能看到。有興趣的可以點擊看一下。

姜文 陶虹 徐崢@陽光燦爛的日子 上海影城 第1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這一年,我終於知道。 在電影節里,看外國的電影片, 那些字幕的翻譯都是一些學生黨完成的。每一場電影播放的時候,就有個學生坐在影廳里,按一下,跳出一點字幕,再按一下。

除了英語之外。 其他語言的字幕不好評價。

這個劇情,對白的翻譯, 完全是責任心+能力的體現。 單就翻譯來說,我都能聽出來很多次翻譯的壓根不對。究其根本原因,他告訴我說有的場次居然還會有翻譯學生沒有電腦的情況出現,翻出來的東西也沒有詳盡的校對審核。

想想如此光鮮亮麗的電影節開,閉幕室。

如此多的明星,影星,導演。

還有遠在天國的字幕校對。。。

(catch22能翻譯成抓住22次…23333…)

再者說了,畢竟看起來那麼高大上的一個電影節。。稍微升級一下系統不行嘛?


然後到了15年。

15年,是個分水嶺。 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購物界大佬,淘寶和上海國際電影節合作了。

16年改名叫淘票票了。15年還是叫淘寶電影。

這一年,這一年我深刻的感受到,我幫朋友買票,基本上只要是見面會的場次。 都買不到了。

這一年,淘寶電影3分鐘賣出了2萬張票。

上海國際電影節影票遭瘋搶 開票3分鐘淘寶賣2萬張--時尚--人民網


然後就--------

連不進影院的購票系統啦!

好吧,現在要吐槽的問題就是票務系統的混亂了。

15年16年。在淘寶之前。 很多人都會從格瓦拉上買。

包括我。

後來淘寶入場了之後,購票渠道只有淘寶。 於是很多人在電腦前守著放票時間搶票。

卻發現根本連不上購票系統。

活生生造出了一出小米手機的搶購現場。

(小米耍猴系統)

我不知道這個伺服器壓力測試怎麼做的。 看看能不能了解一下。

15年的電影節圖片在另一台電腦里,這一塊我留幾行空,回頭再來補。

15年的電影節,給我最深刻的感覺,是國際片兒多了。

15年的《星球大戰》 場場爆滿 座無虛席。

而且各種三大影展的獲獎影片都獲得了展現。

這一屆票務混亂的情況更加凸顯了。

我看了很多場滿票的場次,卻有一半都沒有坐上人。

先不說鬧心的。

十八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有一個非常讓人矚目的單元。

就是4K修復單元。這些修復的電影里,都是世界上享盡聲譽的電影。

《龍門客棧》《美國往事》《亂世佳人》《音樂之聲》《末代皇帝》以3D電影的形式播放。

這是15年印象深刻的一點。

到了16年,在特色單元上上海國際電影節做的更好。

《007單元》《 莎翁影史單元》《 哈利波特單元》《 張國榮60周年單元》

這些電影在電影節上能讓你一次過癮看個夠。

這一點做的真的很不錯,很接地氣。 很多場次的電影也適合一家人可以在一起觀看。(忘記那個你能買到票的前提。。。

所以能夠切身感受到的是, 上海電影節在一屆又一屆的變得更熱鬧,內容在越來越充實,票務在越來越混亂。


放個16年電影節的彩蛋, 哈哈哈哈劉燁的簽名還是比較6的。

仔細看了看,基本上樓主提到的問題已經回答的差不多了。

最後還想提一下比較敏感的「中國特色」問題,那就是這個電影節的政治因素。

基本上參會的導演也好,演員也好,都明白這樣的一個潛規則。只要是宣揚主旋律,只要是表現我黨光輝歷程的,都可以是得獎寵兒。

而無論是對於電影藝術來說,還是對很專業的資深影迷。在參與這些電影節盛會的時候,可以多多的看一些國際上經典或者比較知名的電影。


單就選片質量而言,離國際知名影展的質量,「上海國際電影節」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而建立電影工業化的道路,國外已經走了幾十年了。這麼相比起來,在參加電影時所抱有的心態就要擺正。(十三個A類電影節,咱們最年輕。)

從小學到大學,都是一天一天讀過來的。而對於一顆小樹苗來說,我們應該提出的是建議、意見、或者就事論事的討論該如何讓他更好。而不是無端謾罵,指責。這裡是知乎,討論的問題也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一些情況,你在這裡倒髒水,我估計組委會的人也不會看到,反而只會招致各位知乎er的反感。

對生活也應該是這樣的。

生活充滿了小小的煩惱,磨難和不公正的事情。儘管如此,請你相信生命中還存在奮鬥、創造、改變、堅強、努力、積極、善良、樂觀這樣更美好的東西。


事物無絕對好壞,願你能看到更多美好的東西,讓自己更美好。


我上一次回答關於電影節的問題被噴出了翔,希望這一次大家手下留情。

首先,我認為上影節並不是一無是處,至少對於廣大影迷來說,他的世界展映單元和經典修復單元真的很棒,因為這些片往往是不可能拿到進口片的份額的,所以上影節彌補了這個遺憾。

其次,因為「中國」這個光環,每年都能吸引到各種大腕來捧場,今年評委會就請到了庫斯圖裡卡。

可惜的是,上影節最大的問題就是縱使有那麼好的資源與光環,卻始終找不準自己的定位。我們先來看一下上影節有哪些環節:

看起來環節很多,但是我參加完以後的觀感是,項目很雜很多,然而沒有一項是做的特別好的,總而言之就是感覺上影節很貪心,想要大包大攬,但是最重要的主競賽單元始終沒有搞好。為什麼上影節能吸引到大導演,卻不能讓這些人帶自己的片子來參加金爵獎的評選呢?原因1就是上影節實在太年輕,行業公信力不足,獎項得了跟沒得一樣。原因2,也是我認為最尷尬的原因比如說你去參加個XX電影節,得了該電影節的any獎,你可以帶著這個光環在當地上映。或者說你去參加個XX電影節的市場,擺個攤位,能把自己的電影兜售出去。But, 這些在上影節統統行不通,sad case。你說我一個小片商帶自己的片子過來,你告訴我sorry我們這裡不能上映你的電影,只能是你買中國電影回去放,試問,還有哪個給力的導演願意浪費自己的時間來?

所以如果我是一個外國新導演or名氣平平的導演,我來上影節的觀感就是:我帶我的片子來,放了兩場,然後吃了個小籠包,我就滾蛋了。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沒有任何商業上的交流,甚至連藝術的交流都泛善可陳。那我來的目的是什麼?

不僅僅是導演,觀眾對於電影節的參與度也是遠遠不夠,就是看完電影給我滾粗。舉個栗子,洛迦諾的8千人露天放映,簡直就是一個超級大慶典的感覺,當地民眾也能很容易的參與到電影節,形成有機的關係,這種超級鮮明的特點能讓電影節在國際上迅速積累人氣。

再比如波蘭Camerimage國際電影節,人家也是1993年創辦,但是思路很清晰,我們沒辦法跟三大搶導演,那我們搶攝影師,所以該電影節的主題就集中在表彰攝影藝術。電影節期間,每晚電影結束後會觀眾和電影人都會聚集到當地一個名為savoy club的大酒吧狂歡,觀眾可以直接跟一些業界大拿攝影師面對面交流,不醉不歸。

所以,雖然每年上影節都辦的惹火朝天,但是其實整個電影節行業大拿,新導演,市場,觀眾都是完全斷裂的。上面紅地毯走得風風火火,下面參加金爵獎的新導演不僅僅是沒獲得任何好處,還要忍受自己的影片放映的時候字幕不給力,觀眾走來走去大聲說話。看到自己的作品如此被糟蹋,我想是個人都會感到難受吧。

也許有的人會說我們不要新導演,我們只要大咖。此時我們可以套用最近很火的名言: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掙它1個億!一個年輕的電影節恰恰需要的是新導演,因為你始終搶不過三大的,只有你這個電影節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成為了大師,別人才會漸漸認可這個電影節的水平。為什麼陳凱歌和楊德昌的國際首演都選洛迦諾?因為這個電影節的優良傳統就是能給還去不了三大的新導演曝光度,能提供他們面向國際的平台。而等他們成名以後,就可以反哺電影節。可悲的是,上影節連個像樣的短片項目都沒有,也就是如果你是個潛力股,你要不就去國外,要不就去first,沒有可能會去上影節。哦對了,上影節有個亞洲新人獎,但是入圍名單實在慘不忍睹,就不說那些入圍的爛片了,行定勛都拍了幾年還可以參加這個項目,我也是醉了,不知道標準在哪裡。

所以現在上影節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新血,談何未來?


我認識一個美國不入流的演員,關係還算可以,偶爾還會聊聊天,他曾經出演過一個電影參加了13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而且好像獲得一個獎.
有次跟他聊天,他說想來中國看看,我說你當初電影在中國獲獎怎麼不來呢,他說"什麼電影獲獎了",我說上海國際電影節啊,他說"我不知道這事啊"

自己主演的電影獲獎了,自己都不知道,可知這電影節的影響力了


回答問題的同時正在直播著第19屆上影節。
正式開始是由中宣部副部長喊開始的。掃觀眾席的鏡頭百分之八十都是在拍那一排領導,面無表情,結果掃到最後一個竟然還在打呼。。。晚會才剛開始十分鐘啊親!
其實這些都是次要的,最關鍵的問題還是,不專業,頻繁冷場,十分尷尬。


但凡國內打著藝術和為民服務口號的盛會,請為官方和投資方考慮即可。。


我希望我們能夠多點寬容,允許這個新成長起來的電影節有更好的面貌。我承認這番話里包含了私心。因為向大師致敬環節的張國榮電影展,我對這次電影節是抱有很大感激之情的。
但是我也注意到,霸王別姬的放映效果可以說是很不理想。同四月在香港的放映效果簡直是天差地別。取票時間不合理,並非每個電影院都有自助取票機,排片表是國語結果是放映的粵語(害我錯過了阿飛)……我總共只看了6場,但是從這些冰山一角的瑕疵可以看齣電影節還是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
以上回答編輯於2013年6月25日。如果說那時候我的心態是感激和包容。那現在只有嫌棄和操蛋。連續幾場放映錯拷貝這種重大失誤都能出現主辦方到底是怎麼想的?並且某些人只會把責任推給下面的工作人員,是想怎樣?真的不懂到底有沒有把工作當回事,不說什麼集體榮譽感,起碼稍微有點擔當吧?

2016.06.12


先說問題,第一是有政治干預,電影節自2014年開始都是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牽頭承辦,其實政府指導也沒問題,但如果是拿電影節作秀做政績就有點過頭了。理想的情況是應該由政府牽頭,專業的電影人協會承辦。第二是金爵獎的評審明顯向國產片傾斜,可怕的不是你頒獎給自己人,可怕的是外國評委知道你的尿性故意放水。這兩個弊病不除,上海電影節還是別加上「國際」二字了吧。
再談好的方面,2015年開始引入最佳劇情片和動畫片單元,算是增加了關注度吧!


上海人都不怎麼關心的電影節

獲獎的電影基本沒見過上過電影院檔期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楊冪逆時營救獲得休斯頓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在國際電影節拿獎對國內票房有幫助嚒?

TAG:電影 | 電影節 | 上海國際電影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