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與小人難養」這句話到底是不是 「唯汝子」訛變來的?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奸以為直者。「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矣,其終也已。」

聯繫全文不難發現其它版本的解釋是根本無法與之銜接的。其實在解釋任何一句話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合情合理,顧及前後,不犯斷章取義的錯誤。在歷來的諸多譯文中,將「女子」譯為「女人」,這是個錯誤!人民日報出版社在孔子研究院指導下於2005年9月出版的《論語新譯》一書,對此有全面考證,發現《論語》中收入孔子所說18個「女」字都是通假字,通「汝」意為「你」,都是代詞,不是名詞,指代說話者的另一方。 因此,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孔子說:「只有你這樣的人啊(指子貢)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了。相近了會看你不順眼,遠離了又會埋怨你。」

這是百度百科上摘的一段,。。。。也有資料說朱熹翻成了」女子「,如下摘錄:
《朱子集註》在這段話的後面,作了這樣的解釋,「此小人亦指僕隷下人也。君子之於臣妾,莊以蒞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悲矣。」從這段註腳看,朱熹沒有把「女」解釋為「汝」的古體。而且儼然以當官做老爺的主人身份來解釋誰是「女子與小人」。完全歪曲了整部《論語》對小人指稱的同一性。同時也標榜了唯有他朱熹在處理「女子與小人」的問題上採用了「莊以蒞之,慈以畜之」的手法,而使之不會發生「進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悲劇。看來朱熹大有勝過孔子的才能,而不需作任何掩飾,可以當庭與孔子抗禮了。其實朱熹這一段註腳,正所謂不打自招,捅出了朱熹家裡正好蓄養了不少小妾與下人的秘密。所以在看到了「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一句話之後,產生了條件反射,也不去推敲孔子指的是什麼,忘記了文章的前半段在講什麼,更忘記了前十七個「女」的用法,忽忽寫下了這個不倫不類貽笑千古的結論。充分暴露了他腦子裡的封建意識,也忘記了他自己的母親。悲哉!
,,,,,
所以,既然理由這麼充分、合情合理,為什麼仍沒有大動作地修改和普及?是不是太過於依賴古代名家的權威?

,,,,,,,,,,,,,,,,,,,
剛進知乎時問的問題一直鮮有問津,昨晚邀請了【人民藝術家】以後就大不一樣了~~很抱歉,描述本來是有段落的,手機版沒有了。。。我又重新弄了一下。。上面是兩段贊同「汝」的看法,是有點冗長哈。。


易中天的回答,僅作參考~(視頻地址: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P31)
順便附上易中天教授的觀點:

孔子這句話就是歧視,是性別歧視,是階級歧視,而最讓我們一般人聽了這句話憤怒的不在性別歧視,中國古代它就是男尊女卑,孔子不主張男尊女卑他才怪了,讓人受不了的是怎麼能夠把我們女人和那個道德敗壞的小人相提並論呢,是受不了這個。

這個問題我們要實事求是的說,孔子這句話它是性別歧視,是階級歧視,但不是道德歧視,孔子沒有那個女人不道德的意思,沒有在道德上貶低女人的意思。為搞通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弄清什麼叫君子什麼叫小人,在孔子時代,君子和小人這兩個概念有兩種定義或說是有兩種意義,一種是階級的和身份的意義,還有一種是品級和道德的意義。階級和身份的意義是君子小人的本意,就是原本這兩個詞是表示不同的階級和不同的身份。

弄清這個問題必須懂得宗法制,宗法制度前面講過,它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嫡長子制,就是這個男人的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叫嫡長子,他的地位是最高的;正妻生的其他兒子叫次子;妾,側室,也就是小老婆生的兒子叫庶子,嫡長子老大,次子老二,庶子老三,那這些兒子長大後他要分家,分家後怎麼樣呢,嫡長子這房叫大宗,所謂宗法宗法它就分大小宗,大宗擔任什麼呢,大宗為君,如果是天子的大宗就是天子,是天下之君;諸侯的大宗那就是諸侯,是一國之君,叫國君;大夫的大宗,就是大夫的嫡長子,他這一個宗派,他也為君,為家君,君之子即君子。就好比說公子就是公之子,王子就是王之子,所以君子就是君之子。那不能為君的呢就為臣,為臣他也不一定就地位低,比方說天子之臣那是諸侯啊,是國君啊,諸侯之臣是大夫,家君啊,那大夫的嫡長子也是大夫,大夫的次子和庶子只能做士,這樣排下來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天子的小宗可能就做了諸侯,諸侯的小宗就做了大夫,大夫的小宗就做了士。士的小宗呢沒得做了,就是庶人,庶人就是平民,這樣一來結果是什麼,君之子是少數,大量的那些小宗要去做庶民,他們為什麼是庶民,為什麼是平民,因為他們是小宗之人,簡稱小人

所以君子和小人這兩個概念是由宗法制確定的。這是階級和身份的區別,沒有道德區別的意思。但後來這兩個詞開始發生變化,有了道德的意義了,為什麼呢,就因為君之子他是大宗,他繼承著家族的爵位,財產,血統,他掌握著最優厚的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因此他受的教育最好,他受的教育好他的教養就好,他的教養好他的修養就高,修養高品位就高。所以君子受到的是正規的,貴族的,高雅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藝術教育,因此品位高雅。小宗之人呢,他受不到這麼好的教育,那他的修養就差,品位就低,比方說他有低級趣味,他欣賞流行音樂,君子是聽古典音樂的,你要問君子的愛好是什麼,欣賞古典音樂,交響樂啊,小人呢,小人街頭巷尾,聽流行歌曲,就品位不同了,他就有品級的區別,而在中國古代呢,這個藝術修養和道德修養是劃等號的,這是我們古人的觀念,就是一個藝術修養高的人,他道德修養就高,那小人呢,他藝術修養也低道德修養也低,結果君子就和小人就有了這樣一個道德的和品級的意義,是這麼演變過來的。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孔子這句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他使用的是哪個概念呢,是階級意義和身份意義的概念。意思是什麼呢,女人就像那些小宗之人,你拿她沒有辦法,怎麼個沒有辦法,原話是: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論語陽貨》)。就是女人和那些小宗之人一樣,你太親近了呢他們不謙虛,你太疏遠了呢,他們有意見。怎麼著都不是。所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的關鍵詞是『難』,不是歧視。為什麼難處理呢,因為大宗和小宗都是同宗,男人,女人都是家人,都是一家子。一家子你疏遠了他(她),他(她)當然有意見了,但是你如果親近他,他忘了他是小宗,跟你平起平坐,她忘了她是女人,跟你男人平起平坐,她沒大沒小,所以不能太親近但又不能太疏遠,不好辦,難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就是孔子說這句話的時代背景和階級背景,我們不了解這個時代背景,不了解這個階級背景,就讀不懂孔子這句話。

僅作搬運,侵刪~~


不是。

將「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中「女子」解釋為「汝子」的說法,最早由張玉卿(筆名金池,《論語新譯》的主編,自稱為孔子第73代外孫)提出。
當時,有不少業內人士發表意見,給予反駁。
這裡轉載一篇李存山(《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發表在《北京日報》上的文章:

金池在「考證」中說:「《論語》一書收入的孔子所說的全部十八個『女』都是通假字,都同『汝』,是代詞,不是名詞。孔子言論中的『女』應譯為『你』或『你們』,不能按照現在的詞性和語言習慣去理解和翻譯春秋時期的文言文,不能把《論語》中孔子所說的『女』譯為『女人』。」「在孔子一生的言論中,沒有一處是用『女子』這個兩千五百多年之後演化而來的單純詞指『女人、婦女、女子』的。」(金書第590、592頁)

按,《論語·微子》篇有:「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此處的「女」無疑當解作「女人」。金池可能會辯解,這不是《論語》中的「孔子所說」,而是孔門弟子所記。儘管如此,但孔子所用的語言與其弟子所用的語言當不會有很大的差異。《論語》中的「孔子所說」也都是孔門弟子所記,他們不會用兩種語言來區分「孔子所說」和他們所記。應該肯定,孔子時「女」通「汝」,但「女」並非沒有「女人」的本義。

按金池所說,「女子」指「女人」是「現在的詞性和語言習慣」,是「兩千五百多年之後演化而來的」。此實為大誤。其一,金池沒有證明將「女子」解釋為「汝子」,在先秦文獻中有何通例。據我的檢索,在先秦文獻中竟然沒有一處「女子」可解釋為「汝子」,而且「汝子」一詞也不見於先秦文獻。作為一個例外,「汝子」一詞見於《列子·周穆王》篇,但此篇講「西極之國有化人來」等等「幻化」的思想,此與先秦思想不類,顯然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之說,這也是《列子》成書於魏晉時期的一個證據。除了晚出的《列子》之外,在先秦文獻中如有「女子」可解釋為「汝子」,或使用了「汝子」一詞的,請告其例(我的檢索或有疏漏)。

其二,「女子」一詞指「女人」,這是古代文獻中的通義,而絕非「兩千五百多年之後演化而來的」、「現在的詞性和語言習慣」。其例幾乎不勝枚舉,僅擇其要者列於下:

《周易》屯卦六二爻詞:「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此處的「字」是指許嫁或妊娠,而「女子」當然就是指女人。《周易》的卦爻詞是作於西周時期,也就是說,在孔子之前,「女子」早已是指女人了。

《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此處的「女子」無疑也是指女人。

《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這裡的兩處「女子」都是指女人。「女子子」乃強調是女性之子(即今言「女兒」),而非男性之子(即今言「兒子」)。陳澔《禮記集說》云:「女子子,重言子者,別於男子也。」

《左傳·僖公元年》:「君子以齊人之殺哀姜也為已甚矣。女子,從人者也。」杜預註:「言女子有三從之義,在夫家有罪,非父母家所宜討也。」可見從先秦至魏晉,「女子」都是指女人。

《墨子·辭過》:「女子廢其紡織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離其耕稼而修刻鏤,故民飢。」這裡的「女子」無疑也是指女人。墨子的生活年代距孔子不遠,與《論語》的成書時間不相上下。很難想像,孔墨之間的語言有大的變化。

《商君書·墾令》:「令軍市無有女子。」此「女子」也是指女人。

《商君書·境內》:「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此「女子」同樣是指女人。

《孟子·滕文公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裡的「往之女家」之「女」,讀為「汝」。但「女子之嫁也」當然是指女人之嫁。

《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奇衣婦飾,血氣態度擬於女子;婦人莫不願得以為夫,處女莫不願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並起……」此處之「擬於女子」即擬於女人。

《韓非子·亡徵》:「女子用國、刑餘用事者,可亡也。」此「女子」也是指女人。

《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男子謂女子先生為姊,後生為妹。」「謂侄之子為歸孫,女子子之子為外孫。女子同出謂先生為姒,後生為娣(註:同出謂俱嫁事一夫)。女子謂兄之妻為嫂,弟之妻為婦。」《爾雅》是古代的訓詁之書(列入「十三經」),如今之「詞典」。在此書中「女子」是指女人。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歧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黃帝內經》是古代醫書經典,這段話描述「女子」從七歲到四十九歲的生理變化,其「女子」無疑是指女人。

除以上之例外,《孔子家語》和《孔叢子》記孔子言行,其所謂「女子」都是指女人。如《家語·本命解》記孔子曰:「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十有四而化。……男子二十而冠,有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許嫁,有適人之道。」《孔叢子·嘉言》記子張問:「女子必漸乎二十而後嫁,何也?」孔子答:「十五許嫁而後從夫,是陽動而陰應,男唱而女隨之義也。以為繢組紃織紝者,女子之所有事也;黼黻文章之義,婦人之所有大功也。必十五以往,漸乎二十然後可以通乎此事,然後乃能上以孝於舅姑,下以事夫養子也。」按《孔子家語》和《孔叢子》乃漢代的孔府家學,其所記孔子言行當有秦以前的家學淵源。很難想像,《論語》中孔子所說的「女子」與其後代(以及學生)所記孔子言行中的「女子」,其義殊分為二。

由以上可證,在先秦時期(以及秦以後)「女子」是指女人,乃是語言的通義。而將「女子」解釋為「汝子」,竟然無一例可證。難道《論語》中的「孔子所說」是獨創一種語言嗎?

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孔穎達《論語正義》解釋為:「此章言女子與小人皆無正性,難畜養。所以難養者,以其親近之則多不孫(遜)順,疏遠之則好生怨恨。此言女子舉其大率耳,若其稟性賢明,若文母之類,則非所論也。」朱熹《論語集注》解釋為:「此小人,亦謂仆隸下人也。君子之於臣妾,庄以涖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矣。」此兩解意義相差不遠,無論如何解說,此中難免有「男尊女卑」之義。無可諱言,中國古代社會是男權社會,世界各民族的歷史也都經歷了這樣一個階段。我在《道德的「變」與「常」》一文中曾指出:

有些儒家道德,實際上也並非中國所獨有的「國粹」。如君臣關係與父子關係同構的思想,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中也有:「父親對子女的統治是君主式的……體現著某種君主式的權威。……君主在本性上優越於他的臣民……這種關係也是長幼關係和父子關係。」(《政治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頁)再如婦女「三從」的思想,「摩奴法說:『女人童年時從父,少年時從夫,夫死從子。無子則從其夫之最近親屬,婦人不能自己作主』,希臘與羅馬有同樣的說法。」(古朗士《希臘羅馬古代社會史》,轉引自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6頁)

孔子關於君臣、父子、夫婦的思想在當時可能是比較開明的,但我們不能為「聖人」諱,不能否認孔子也是歷史中人,他的思想也難免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如《孔子家語·本命解》記孔子說:「女子者,順男子之教而長其理者也,是故無專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幼從父兄,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所以效匹婦之德也。」至於孔子是在何種語境中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我們盡可猜測,但無論如何不能完全洗刷掉這裡的歷史局限。有此局限,並無礙於孔子是歷史上的「至聖先師」,也無礙於我們在超越古人的歷史局限時,繼承他們思想中的「常道」。關於改變「男尊女卑」的思想,我在《重視人倫,解構三綱》一文中已指出,明清之際的唐甄主張「抑尊」,提出「敬且和,夫婦之倫乃盡」,「五倫百行,非恕不行,行之自妻始」,這很值得重視。

記得今年夏天在國家圖書館召開的那個關於當前經典注釋中出現一些問題的討論會上,鍾肇鵬先生主要講了兩點:其一是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能曲解古人的思想;其二是要有唯物史觀的態度,不能非歷史地看待古人的思想。我認為,這兩點十分重要。把孔子所說的「女子」解釋為「汝子」,恰恰是違背了這兩點。其一,金池沒有舉證說明把「女子」解釋為「汝子」,在先秦文獻中有何通例;其二,否認孔子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實是把孔子所說看成「句句是真理」,而不容孔子思想中有任何的歷史局限。

附上原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8990101000634.html

關於某人的反駁

題主的邏輯為:由於論語中17個女均為通假字通汝,所以第18個也必定是汝。
依照三段論,邏輯模式為:

大前提:假設某個文獻範圍"A"中相當數量的文字「B」的解釋為「C」,則其餘文字「B」更可能解釋為「C」
小前提:把論語當作一個文獻範圍,文字「女」的解釋大多為「通假字:汝」
結論:論語中剩餘的「女」字更可能解釋為「通假字:汝」

李存山先生的立論邏輯很簡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他套用了題主引用的大前提,僅自己給出了小前提:

小前提:把「先秦文學」當作一個文獻範圍,文字「女子」的解釋基本為「女性」(12:0,還存在更多)
結論:論語中「女子」更可能解釋為「女性」。

然後某位知友自己反駁了李存山先生的「大前提」,這裡先不提是否能反駁得了。
最後他又用同樣的大前提再度給出結論。

真正有力的論據,其中一個還真是《論語》里19個「女」,除了本章的,其餘17個都明確通假「汝」。這意味著,即使純粹概率的角度,通假「汝」的概率也是不通假的17倍。
從文法上看,《論語》出現過若干次「二三子」、「小子」作為稱呼,以「汝子」稱呼弟子們完全沒有問題。

所以,他自己反駁了自己的大前提。

就好像人家李存山06年12月揮出的巴掌,他15年9月份看到了,還要把臉湊上去。
這架勢看得我有些醉。

關於反駁(二)

某人繼續反駁,經過我給出三段論之後某人學聰明了,知道反駁小前提而不是大前提了。(邏輯依然渣得讓我想笑。順便還拿」文科生「這三個字來給我戴帽子,這帽子也是弱爆了!)

不過,麻煩某人轉進前先擦屁股好嗎。之前的「立論」和「反駁"是矛盾的,那麼到底哪個論點成立哪個論點不成立,同時該論點為什麼不成立,請自己給出理由。


謝邀。
不是。

近來有很多這類牽強的解釋,試圖用今天的三觀來為經典中不符合政治正確的觀點強行洗白,然而這真的沒什麼卵用。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意思,本來就是「女人和小人最難辦,你對他太好,他恃寵而驕,不把你當回事。你對他差了,他就怨你。」我們姑且放下心中的執念,回想一下你村的現狀。你會發現,廣大農村到現在還有「頭髮長見識短」的說法,農村依然有看不起老娘們兒聚在一起嘰嘰喳喳的風俗習慣。在未有平等受教育機會的時代和地區,女人普遍受到蔑視的,不分中外,儘管這種差異明明不是女人造成的。

我們拋卻時代因素,即,將句子中的「女人」去掉,來看看「唯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是一種什麼狀態:
對於小人來講,你對他好他覺得你算個屁,你跟他保持距離,他就覺得你是在裝逼。普通男女之中,也總有一些人帶有這種神奇的特質。在戀愛中這種特質就有完美的體現,在一起時可勁兒作,分開了可勁兒虐。

不過爾爾、裝什麼逼,是小人對別人僅有的兩種評價。
不遜、怨,是作男作女戀愛中僅有的兩種狀態。


我認為不是。

周時的「女子」和現在的「女子」意義不同,文中的「女子」是指品行低下的女人,即女性「小人」,與其相反的是「淑女」。

男人:君子——小人;
女人:淑女——女子。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解(張祥平)這篇文章供大家參考一下,謝謝高煜網友提議。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從義理上來講,這句話沒錯。
如果你有一個夠作的女朋友,再看看小人,你就知道了。


從來沒看到任何人用「汝子」來表達你這個意思的,況且,汝子的意思更像是你的兒子。這作者傻乎乎的,現在是個人都可以解經了啊。就像上面那個答主說的,看了一半就沒興趣反駁了。


對於這個問題,有兩種態度:

1、
不為孔子洗地的(下面簡稱「女子派」);

2、
為孔子洗地的(下面簡稱「汝子派」)。


「女子派」是主流,其中又分為兩派,一派對孔子崇敬有加,以朱熹為代表,認為男尊女卑理當如此;一派以打倒孔家店的五四後的「大師們」為代表,認為這是孔子的「歷史局限性」,完全不必為之洗地。


按照知乎的尿性,先給結論:

1、「女子派」污衊先師,賞五十板;

2、「汝子派」洗地姿勢不正確,賞三十板。


知乎的優點是,有很多具體的、有趣的問題,會產生更多有趣的、漂亮的答案。缺點則是,對於有些問題,是很難在一篇文章的長度說清楚。這是「見木不見林」的毛病。對於《論語》的解釋問題,特別地明顯——沒錯,很多人以為語錄體的《論語》散亂無章,似乎沒有邏輯,卻不知零散的語錄里有一根線,把整部《論語》貫穿起來。


有人貼出了「女子派」李存山的文章,下面就從那篇文章說起。

李的論點是:

其一,沒有證明將女子解釋為汝子,在先秦文獻中有何通例。

其二,女子一詞指女人,這是古代文獻中的通義。

除以上之例外,《孔子家語》和《孔叢子》記孔子言行,其所謂女子都是指女人。

這種文科生式論證方法,我也是醉了。孔子說的「君子儒」、「小人儒」沒有先秦文獻的通例,孟子說的「浩然之氣」也沒有通例,你去告他們倆瞎掰啊。這種最多只能用作旁證的東西,拿出來作為主要論據,真是腦子秀逗了。至於《孔子家語》和《孔叢子》,本身的可靠性就有問題,更不足為憑。


真正有力的論據,其中一個還真是《論語》里19個「女」,除了本章的,其餘17個都明確通假「汝」。這意味著,即使純粹概率的角度,通假「汝」的概率也是不通假的17倍。

其次,從文法上看,《論語》出現過若干次「二三子」、「小子」作為稱呼,以「汝子」稱呼弟子們完全沒有問題。

補刀一個。認為先秦沒有「汝子」的,古代文獻以單音字為主的常識就不說了,不知道先秦文獻中「女」有沒有通假「如」的?至少在下在通行的漢語字典里沒有看到。

但是,郭店出土的戰國文獻,基本所有的「如」都寫成了「女」。上圖:

BTW,宋元明清那些學者言之鑿鑿地論證某些典籍是某某朝代的偽作,後來被出土文獻打臉事比比皆是。唉,文科生,就是那樣了。

「女子」如果只是女子,那麼與「小人」並列,這在先秦更加沒有先例。不信,你讓李存山教授舉個栗子出來。


搞定了「女子」其實是「汝子」的問題,下面,還有一個誤解的更加嚴重的問題是:君子與小人。

對這點,同樣應該明白的是,《論語》里的君子和小人有一以貫之的含義:分別指已經成就的人和尚未成就的人。對此沒有認識,就無法對孔子、《論語》有正確的認識。

百度百科裡,君子指什麼統治者、貴族男子,《詩經》里或許有這個意思,放在《論語》里,是瞎扯淡。來,上證據: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第十三&>

君子指已經成就的人。上面的從政者應該屬於統治者,或者最少是「貴族男子」吧?你看孔子的口氣,鄙視到極點,連小人的算不上,怎麼可能是「君子」?


這些基本的東西弄清楚,才到本章的關鍵問題,關鍵在幾乎所有人都以為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

第一、「與」在本章不是並列連詞,而是動詞,「親近、結交」的意思。「與小人」,就是親近、結交小人。為什麼要親近結交小人?因為所有的君子、乃至聖人,都由小人而來;小人是沒有成就的君子、聖人,因而有成就君子、聖人的潛能——後來孟子的「人人皆可為堯舜」的論斷,正是由此而來。

所以「唯女子與小人」,你們這些學生小子啊,與小人親近、結交——顯然,如果到此為止,這不是一句完整的話。

與小人的親近、結交,要注意什麼呢?有兩個需要實踐的內容:難、養。「為」,不是「是」,而是做、干、實踐的意思。

然後,到了第二個關鍵:「難」不是「難易」的難,而是通「戁」,敬也。《詩·小雅·桑扈》有「不戢不難,受福不那」的「難」就是作此通假。


為什麼結交小人要以「敬」?首先,我們來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提供的一個相當有趣的對照:「小人之事君子也,惡之不敢遠,好之不敢近,敬以待命。」儒家最注重情感的互通,小人既然「敬以待命」,君子該如何回應?必須也以「敬」回應。這裡要注意:對孔子來說,君子是從小人成就而來。當君子成就,反過來接引其他「小人」時,他不會不知道要怎麼做。

至於要把握的尺度,不要過分地「遠」和「近」即可——這種中庸之道,本就是儒家的看家本領。


綜上,這一章是闡述如何成就小人的原則,與女人沒有半毛錢關係。


【芥里白話譯文】


孔子說:「你們這些學生小子啊,與小人親近、結交,要踐行以敬善待小人和培養小人的身心兩個原則。但是要注意,如果過分親近,小人則不懂遜讓;如果過分疏遠,小人則容易產生怨曲。」


******************************************************分割線********************************************

以下是回應題主的:

1、題主引用的「汝子派」的解釋。《論語》基本上是單獨的語錄體,合為一章的非常非常非常少見;試圖以上下文來互相參照解釋的,首先有方法論的問題。

2、朱熹沒有那麼不堪。只是從女子和小人的角度為孔子洗地,明顯玩不轉。「小人指稱」具有同一性,這是對的。

下面回應為李存山教授洗地的。

1、
說你文科生,還搬運出三段論出來。看懂在下的論證沒有?

文史類的論證,邏輯是個前提。文科生不會明白,文史類的論證,基本不是等價推論,換言之,每一步推論,都是或然的。比如說李教授聲稱「先秦文獻」沒有「女子」作「汝子」,請問,李教授指的「先秦文獻」是所有的先秦文獻嗎?李教授的洗地者肯定回答「是」,最多假惺惺地加上,或許有疏漏,但99%總有的。——你看,這就是典型的沒有歷史觀的文科生思維。

李教授看過的先秦文獻,不但沒有99%,可能連1%都不到!秦始皇焚書坑儒,改朝換代之際的戰火,歷朝歷代的改竄,你敢說今天留下來的「先秦文獻」佔到全部先秦文獻的1%?就拿六經中的《尚書》來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本子是唐代的本子,唐之前,包括漢代的本子,誰見過?況且,據說《尚書》原本超過一千篇,今天流傳的今文尚書,不過29篇。郭店出土的竹簡,不知打了多少文科生的臉。那些湮滅失傳的「先秦典籍」就不說了。

拿什麼「先秦典籍沒有」作為論據——你證明了一百隻天鵝不是黑的,就能斷言不存在黑天鵝了嗎?你以為教授博導了就不是文科生嗎?


2、
基於或然率的論證,必須有多個不同方向的非同構的論據。比如在下提供的:

1)
除了「齊人歸女樂」那句,《論語》所有的「女」都通「汝」。這當然不是完全可靠的,因為它需要和其他論據互相支撐。

2)
先秦中,沒有出現「女人」和小人並稱。嗯,也不是絕對可靠。沒準文獻帝現在就在找反例了。

3)
《論語》中,小人一般和君子對舉,他處從來沒有出現和女子對舉。這是絕對的事實,但也不能否證本章的「女子」是女子。

這是三個方向論證,即使每個方向的可靠性只有80%,根據概率論,結論的可靠性也達到了99.2%。


以上只是文本的梳理,如果只是在「女子」和「小人」這種枝葉問題上打轉,永遠也爭不出所以然來。所以在下舉出「與」和「難」這兩個關鍵,才算見整株「木」。

爾等為一葉所障,豈知夫子「百官之富,宗廟之美」?


還有嗶嗶自何晏以來,從無「汝子」之說,近世方有的,何晏、朱熹、劉寶楠算個卵?對孔子的曲解,不是從魏人開始的,自子夏之流已經開始了。


謝 @孔鯉邀!
說「女子」為「汝子」者,其所依大約合兩章為一章釋之,合兩章而為一章釋之,則是子苛責子貢為小人也。固無此理。再考子貢所云:」惡徼以為知者,惡不遜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是子貢惡抄襲而以為己智者,惡不遜無禮之人而以為己勇者,惡攻訐而以為己直者。若合兩章為一,悲乎!是孔子寬徼者,不遜者,訐者乎?若孔子之寬是三者,是自身為鄉愿者也!彼解孔子不惡女子之名,反推孔子之於鄉愿之地,悲乎!悲乎!是孔子之擁戴者哉?非也,必攻訐孔子者也!若是說也,不當據。
再考諸家注釋之書,自何氏集解至劉氏正義,均未言及此說,是此說亦存近世。悲乎矣!不識家法,不考訓詁,妄據俗言,是貽誤於眾後世也,此說之人大過之!


汝子 則成 "你兒子",顯然不合場景。

至於孔子當年說這句話,或是早上剛被老婆罵了,所以順便發發牢騷而已。

孔子並不反對男女之愛,看搜集整理的詩詞便知道了。


這句話其實是子貢對孔子的指責好不!
誰告訴你曰就是曰了,曰明明是日。「子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女子和小人都是特殊語境的特指,指的是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和他的宦官雍渠。是在特定場景下發的感慨。衛靈公寵溺親近南子和雍渠而怠慢了孔子,孔子感到受到了輕侮,後來就離開了衛國。


其實並不是孔子開地圖炮,就像男人嘟囔「女人啊就是麻煩」時只是被某一個特定的女人給麻煩到了而已,沒有對其他女人不滿的意思。

再說討論孔子尊不尊重女性有什麼意義嗎,這個價值太現代了,不宜套給古人。

【憑記憶回想北大哲學系楊立華先生《四書精讀》課上應該是這麼解釋的】
【我為什麼快凌晨五點還在答題?因為北大大半夜在宿舍區施工】


被問題吸引過來的人,請務必把問題說明也讀完。

因為我就不小心讀完了,這份罪不能我一個人受。


我先問一句,女子到底是不是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

君子和小人,在西周的封建制度,原本是描述兩個階級的詞,小人說白了就是社會地位低下的人。

可是呢,到了孔子這裡,他賦予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涵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又告誡學生要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就是說,孔子把君子和小人兩個稱謂賦予了道德意味。

我舉個例子來說,一個老師,如果他以教書育人為宗旨,那麼可以稱之為君子,如果他以謀生為主,那麼他就是小人。這裡我必須強調一點,儒家具有強烈的精英主義,其根據則是儒家的道義感和價值觀,不是什麼人都是儒家,你不認同儒家的思想,儒家也根本不會視你為儒家——雖然儒家思想法典化後,成為社會價值判斷的圭臬。

繼續接著講。但在孔子這裡,小人還並不是指道德卑劣的人,儘管後世小人這個詞變成了徹底的貶義詞。其實以利為宗旨,這是芸芸眾生普遍的狀態,可是呢,社會總有一些願意擔負道義的人,他們則是孔子口中的君子。所以,小人在這裡,更準確的理解應為:普通大眾的男子。

回到孔子的原話,其實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實乃是一般的人性法則,各位憑良心自問,是也不是?


別逗了,
如果女通汝,
那女子,
就是你兒子的意思。
反正我是趴著笑了半天……

子貢啊,你兒子難養啊……


難道你沒有問過女朋友,中午想吃點什麼嗎?


我聽說過一個斷(洗)句(地)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意思是如果只讓女的教孩子,孩子就很難養


轉自纏中說禪博客: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0)
閱讀:45348 2007-02-05 15:04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楊伯峻:孔子說:「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得同他們共處的,親近了,他會無禮;疏遠了,他會怨恨。」

錢穆:先生說:「只有家裡的妾侍和僕人最難養。你如和他們親近,他將不知有遜讓。你如和他們遠了,他便會怨恨你。」

李澤厚:孔子說:「只有婦女和小人難以對付;親近了,不謙遜;疏遠了,又埋怨。」

詳解:在《論語》最被詬病的章節中,本章肯定能排上前五。可笑的是,在這前赴後繼對孔子的歪曲里,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都如上面三位一樣,連基本的斷句都出了問題。

「唯」,發語詞,用在句首引出句子,沒有含義;「女」,在《論語》中,都通「汝」,例如「女與回也」、「女為君子儒」等,沒有一處是解釋成「女人」的;而「子」專指「兒子」,是很晚的事情,在《論語》時代,「子」就是指兒女,沒有性別上的特指,「女子」就是「你的兒女」;「與」,本義「賜予,施予,給予」,引申為跟隨;「為」,變成、成為;「難」,災難、禍患;「養」,通「癢」。

人的現實存在,不離「聞、見、學、行」,有所「聞」、有所「見」,因此有所「學」,最終依「學」而行;人有所「行」,都有「聞、見、學」的影子,人的所有現實行為,都不是無源之水,都和某種先前的「聞、見、學」相關,各人的「行為」互相影響,又逐步構成社會的行為模式。對於「學」,「聞、見、學、行」的中樞,一個最現實的問題就是「跟誰學」。任何的「學」,也都有一個現實的「擇師」問題。這裡的「師」,不單單指人。西方有所謂重真理更勝於重老師,那不過是把「師」給狹義化了,一切讓你可「學」的,都是「師」。但「師」是有位次的,君子「學」和小人「學」的區別在於,小人自小之,把頂天立地的人,弄成權名利色的奴隸、弄成一種所謂先驗模式的奴隸。人的眼睛,都是給這些小人之「師」弄瞎、弄壞的。

「近」,依附;「之」,指代前面的「小人」;「孫」,這裡是本義,不是通假,引申為「子嗣」。依附小人,必然依附其「學」,然後不斷「徒子徒孫」下去,都是小人、小人之「學」的子嗣,不是你的子嗣了。「遠」,違背,小人之「學」,都離不開先驗的虛妄假定,將這虛妄假定當成「上帝」,一旦有人違背,必然危及其「學」的存在,自然就會埋下仇恨。為什麼?小人之「學」,歸根結底就是其現實權名利色的根基,任何把其現實根基拔除的,又怎能不引其仇恨?特別地,當一個人先跟隨其「學」的人最終違背其「學」,這樣的仇恨就不是隨便可以消解了。所謂門戶之爭、清除門戶,無不源自這種仇恨。一旦開始「擇師」出問題,那後面的問題就無窮無盡,無論是依附還是違背,都是災難、癢疾。

君子之「學」,不是私學,沒有任何的門戶。天地,無論多寬廣,都不過爾心之一塵,又有什麼可以門戶之?君子之「學」,是現實而不被現實所現實之學,是究底窮源而不被其所困之學,是「不相」而無「不相」之學,是無學而無不學之「學」。君子之「學」,首要確立的是一個「天地人」結構中頂天立地的「人」,這個「人」,不是人道主義者所謂人性垃圾堆積起來的廢物,人,連無限都不能將之束縛;沒有人,無限也不能命名,又哪裡是所謂的人性垃圾可以定義的?

纏中說禪白話直譯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孔子說:是的!你的兒女跟隨小人而「聞、見、學、行」,就產生災難、癢疾。依附小人,就失去子嗣;違背小人,就埋下仇恨。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86e105c010008j6.html?type=8


我覺得不是。
有人說《論語》中「女」出現了十幾次,大多數都是做「汝」即「你」講的,所以在這裡「女」順理成章應該是「你」或「你們」,以廣意以概論之確實很牽強。
況且,《論語》中「女」做「汝」講的時候是單獨出現的,而這句話中是「女子」,春秋時期「女子」的固定用法已經非常普遍,就是泛指一般女性的意思。如果要強行割裂開「女」和「子」,把「女」翻譯成」汝「,那還要「子」幹什麼?「汝子」,「你這個人?」「你們這些人?」總感覺用法怪怪的。。。
感覺最重要的是調查孔子說這句話的真實語境吧?有說法是孔子對學生說的話,如果真的是對子貢說的,或是教育學生們的話,當成「汝」講還有點可能,但我覺得教育學生的這個說法並不可靠。總體來看,還是泛指女性更靠譜一些。
不用為孔子洗脫,孔子是尊重女性,並在一定程度上讚美女性的,這句話的重點不應放在「女子」上而應該放在「小人」上,只是這句話一出來就被誇張和放大了。孔子並不是有意詆毀女性,而是從這句話中折射出孔子女性觀中隱含的男尊女卑觀念,這是一個時代歷史大環境的問題。


我靠,這裡的小人,是小孩子的意思,你養過小孩子和養過女人就知道,這話一點沒錯。女人不都永遠持一顆少女心嘛?t

不要黑化孔子,認真讀一遍論語就知道,孔子是很萌的暖叔,萌萌噠。論語就是公元前500年中原地帶城鄉男人日常行為操作手冊,非常樸實,照原意直接理解就對了,別拔高,更別加入基於個體的價值判斷,越腦補越離聖人之道遠矣。


本人對論語和古漢語沒什麼研究,但因為略懂聖經,所以來貢獻聖經中的一節經文供大家賞析----

傳道者說:「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我將這事一一比較,要尋求其理,我心仍要尋找,卻未曾找到。 (傳道書 7:27 和合本)

沒錯,很多反基督教人士正是把這節經文當把柄攻擊聖經宣揚性別歧視。跟論語這段一樣讓很多人不爽,基督徒和儒家弟子也很是疑惑。


個人認為:女子就是女人,不是什麼汝子。聖經和論語也一致認為,普遍情況下,女性中幾乎沒有人配得上君子或者正直人的稱謂。 這是性別歧視么?如果是客觀描述,就不是歧視。就好像統計數據表明,東亞人智力商數比歐洲人高,男性爆發力比女性好,知乎用戶比貼吧學歷高,這些都不能被認為是對歐洲人、女性、貼吧用戶的歧視

而且,請注意,聖經和論語並沒有比較男女兩性的平均品質,只是說高品質人群(稱得上君子或正直人)中女性相對少。而事實上,想想歷史中算得上禽獸惡魔暴君的低品質人群,女性是不是更少。

如果真的要比較男女兩性的總體品質孰優孰劣,也許寶玉還更對一些:「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

不過依聖經的觀點,世上男女都因為亞當夏娃的墮落而淪陷罪中,罪性深重無以自拔。非要比較出壞跟次壞真沒什麼意義,唯有靠基督代贖才能洗罪。

估計憑孔夫子的睿智,他老人家肯定也清楚女子即便中少有君子,但比世上的無數的男小人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重要的話再說3遍吧

如果是客觀描述,就不是歧視
如果是客觀描述,就不是歧視
如果是客觀描述,就不是歧視

至於客不客觀,那就見仁見智。但不要隨便給不同結論的人扣上歧視的帽子,那才是真歧視

哦對了,本人基督徒,非儒粉


推薦閱讀:

為什麼劍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重要地位?
為何中國人欣然接受西方奇幻,西方人卻沒有接受中國玄幻仙俠?
魯迅當年棄醫從文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中國在文化傳播領域始終不推行分級制度?

TAG:文化 | 國學 | 孔子 | 古代 | 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