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日劇《紅十字~女人們的入伍通知單~》中出現的中共軍隊的高度正面形象?

大量對中國共產黨的高度正面評價獲好評,題主從未見過的日本影視作品採取這一情節設計,是否有類似的?


爺爺今年剛90歲,當年在四野某個炮兵連里當文化教員。這兩天陪爺爺住院,正好就這些事問了問他。
------------------------------------------------------------
關於醫生和護士:

問:當年你們部隊里有日本人嗎?
答:有,部隊醫院裡有日本的醫生和護士。這些人都是以前滿洲日本醫院裡的。當時日本長期佔領滿洲,這些人來中國的時候都是拖家帶口的。日本鬼子投降以後,這些人也就失業了。之前日本人做了好多壞事,老百姓恨透了他們,好多日本人都讓老百姓拿鋤頭敲死了(主要是日本男人,一般不會找女人、老人和孩子的麻煩)。到後來,蘇聯紅軍不得不划了個圈子(註:大概是設置保護區的意思),把這些人保護起來。解放軍來了,正好缺醫護人員,於是就把這些人收下了。從這以後,他們就算找到了靠山,再就沒人找他們麻煩了。

問:這些人在部隊里表現怎麼樣?
答:這些人在中國很長時間了,大多都會說中國話,雖然有些怪,但都能聽懂。到了部隊都換上解放軍的衣服,平時看不出來,一說話就知道了。他們跟人講話都和和氣氣的,一點沒有日本鬼子那個蠻橫勁兒;水平非常專業,態度也好,診斷完了會認認真真地跟你說怎麼回事。大家看病治傷都願意找他們。

問:解放軍對待他們,真的和自己的同志一樣嗎?
答:是的,就跟自己同志一樣。該給待遇的給待遇,該升職的升職,沒人找他們麻煩;他們也知道當年日本人對待中國人什麼樣,一看對自己就跟對自己人一樣,自然感念解放軍的好。

問:這些人之後怎麼樣了?
答:大多數人都在1951年被遣返回日本了。當時好多人還不願意走,自己給師里寫信,希望能留下來,但是師里也沒辦法,畢竟這是中央的命令,他們也做不了什麼。不過也有例外:有個小護士,人長得很漂亮。她雙親都死在了中國,回去也沒有親人,所以不願意走了。她那時候正好和我們一男醫生好上了,於是兩人就想了一招:某天白天,倆人房門一關,光明正大那啥。其實這是在向大家宣布:他們倆在一起了。之後,因為大白天不務正業,兩人高高興興挨了個處分。再後來,包括團部和醫院的領導在內,大家都幫這個小護士求情,於是她就被留下了。

---------------------------------------------------------------
關於少年兵:

平津戰役之後,有個小孩兒找上我們部隊,說自己14歲,想跟解放軍一起走。個子小小的,才到戰士腰那裡,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14歲。大家特別喜歡他,到了飯點還分出吃的給他,都想把他留下來,但營長說什麼也不答應。於是他就跟著隊伍走了三天。到了最後一天,營長騎著馬檢查行軍隊伍,到隊尾一看他還在,就派一個副連長送他回家了。其實,當時好多年輕小夥子想參軍,都沒有收。不知道怎麼回事,大概那會兒不缺人吧。我們打完平津戰役,補充了好多國民黨兵(當時叫「拿大炮歡迎過來的」)。這些兵都已經被訓練過了,再受兩天共產黨教育,發他武器就能打仗了;要是新兵蛋子,那還得從頭開始訓練。這種小孩子,帶著就更沒用了,打起仗來還得照顧他;而且萬一給打死了,怎麼和他家裡交代啊?


---------------------------------------------------------------
手機碼字挺辛苦的,爺爺現在住院,大家要不嫌麻煩,順手送個祝福唄,謝謝大家了!^_^

------------------------------------------------------

謝謝大家的祝福,爺爺非常感謝你們。手機網比較爛,實在不方便一個一個回,在這裡祝大家合家安康,吃嘛嘛香~ d( ̄  ̄)


一口流利日語的八路確實新鮮。可惜編導對八路政工缺乏了解,演員裝腔作勢,台詞幼稚、粗鄙。


誰也不傻,讓皇軍及其看護婦洗心革面加入紅色陣營並非「紅十字」表現的那樣簡單。共軍講究人格平等、官兵一致,培養、發揮每個戰士的主動性,井岡山時期,毛澤東處罰手下將領都要取得士兵委員會的同意,與日本等級森嚴、動輒破口大罵、拳打腳踢的軍營文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有位老八路回憶,一個死硬的皇軍被轉化成八路的拚命三郎,反掃蕩突圍抱著機槍猛打猛衝。八路首先把他當做一具血肉之軀來尊重,讓他從靈魂深處鬧革命。

說到日本的反戰影視,最有意思的是,在日本電影界聲望超越黑澤明、小津安二郎的大導演木下惠介(代表作《二十四隻眼睛》《楢山節考》),1944年受日本軍部委託拍攝戰爭宣傳片《陸軍》,居然打著膏藥旗反皇軍,母親流淚送子參戰的長鏡頭,全程放送軍國的無恥和平民的悲凄,堪稱黑暗時代唯一的亮色。軍部被影片高超的藝術手法和反戰內核弄得哭笑不得,禁止導演拍片。

戰後日本共產黨、左翼拍攝了大量反戰、反武士道影片,藝術品質以小林正樹《人間的條件》(1959,共6部)、《切腹》(1962)、《奪命劍》(1967)為最;溝口健二《雨月物語》(1953),市川昆《緬甸的豎琴》(1956)、《野火》(1959),岡本喜八《斬》(1968)、《肉彈》(1968),筱田正浩《槍聖權三》(1986)亦令人激賞。

戰爭的巨創、戰敗的恥辱使得昔日國民引以為傲的皇軍成了過街老鼠。黑澤明的經典《野良犬》(1949),對戰後退伍兵如同喪家野犬備受歧視的凄惶表現得非常到位。表面上分析皇軍退伍兵:「搶來的錢很快用完,他會再搶,下次更凶,從野狗變成瘋狗。」實則諷刺資源貧乏的日本從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嘗到甜頭,墜入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深淵。不露聲色,入木三分。


劍拔弩張,突然傳來美妙的琴聲,凶焰萬丈之地笑迎春風獨自涼,《野良犬》成了名家名作的教科書:球場守株待兔抓捕球迷罪犯,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謎一樣的雙眼》(2009)的致敬;片尾車站找人的段落獲得斯皮爾伯格《決鬥》(1971)的致敬;一群兒童路過唱歌獲得費里尼《卡比利亞之夜》(1957)、賽爾喬·萊翁內《美國往事》(1984)的致敬;追悔莫及撕心裂肺嚎啕大哭的鏡頭成就費里尼《大路》(1954)的豹尾。

二十四隻眼睛》(1954)木下惠介放開手腳譜寫春風化雨的史詩,大和女神高峰秀子洗盡鉛華,師生情、愛情、鄉情、同窗情動人心弦,反襯軍國特務統治和戰爭的罪惡,手法平實、高妙,盡顯大師底蘊。

1950年代歐美傻逼白左還在對著斯大林流口水,日本最優秀的左派大導小林就捧出了批判軍國和蘇聯的不朽大作《人間的條件》:

影片對皇軍極為厭惡,對中國勞工深表同情,荒野里勞工餓極搶食、日軍斬殺勞工和日本好人引發暴動的場面非常震撼;日軍殘酷、野蠻的軍營文化令人作嘔,新兵精神崩潰跑到洗手間開槍自殺的場景,被反戰經典《全金屬外殼》(1987)致敬。

日本儒家、武士道是中國儒家忠君愛國(朝廷)的 加強版,武士道不僅看重士為知己者死(效忠),更欣賞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士可殺不可辱,尊嚴、名聲比性命還重要。《聰明的一休》(1975)有個故事,藩主輸了一把寶刀,想讓手下把刀偷回來,隨時願為他赴湯蹈火的武士都打退堂鼓。殺頭的買賣有人做,丟臉的事情無人干。


小林有格,武士道的好和壞都能拍得光芒萬丈。《奪命劍》(1967)好就好在拍出了武士道的魂魄:武士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賣命沒問題,踐踏我的人格尊嚴,天王老子也不行。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傳統只有鷹犬,沒有武士。

1962年,冷入骨髓的《切腹》橫空出世,小林算是挖了軍國主義、武士道的祖墳。影片通過落魄武士津雲半四郎一家的悲慘遭遇,戳穿切腹這一神聖儀式和武士道的虛偽、無情;津雲豪情蓋天「吾與汝皆亡」的凌厲殺陣,猶如幹將出匣寒光四射,搗毀武士家族供奉的充滿象徵意味的先祖盔甲,對武士道進行了真正的「切腹」。

根據近松門左衛門的凈琉璃劇本改編的同名影片《槍聖權三》暗流洶湧,英氣逼人的權三被孩童編成歌謠傳唱:「朦朧之間看見令人著迷的男子,槍聖權三,雄風十足,像從神燈里跳出來;槍聖權三,是個好武士。」然而,18世紀德川幕府的承平年代,武藝再好也無從施展,唯有習得高雅的茶道獲取進身之階。

茶道看似簡單,幾個清淡素樸的動作而已,但要用特定的程式、節奏、器具表現茶道「和敬清寂」的意境和靜默之美,必須方家傳授。權三暗中向茶道師母請教,陰差陽錯捲入桃色事件,與師母連夜私奔。這對亡命鴛鴦的血腥結局,似在預示日本從武士社會向現代文明轉型的坎坷、磨難。


1970年,日本共產黨人山本薩夫的紅色經典《戰爭與人》,藝術品質有待提高,但讚美中共抗日勇士,批判軍國主義的態度異常堅決、鮮明,轟動日本,屢獲大獎。

魔幻、藝妓、武士、大逃殺、珍珠港、莆田進行曲,連婚外情(《火宅之人》)都拍得這麼好!讚美深作欣二才知道語言有多麼貧乏,反戰豈有缺席之理:《飄舞的軍旗下》(1972)校園青春的涌動衝擊蒼白、殘酷的戰爭記憶,鋒芒直指效忠天皇的軍國文化。

無仁義之戰》 (1973) 直面戰後的荒蕪與黑暗,對黑幫的殘酷、滑稽和男人之間情誼的描畫達到史詩級別,社會、時代、人生,批判、同情、敬畏;切指謝罪,指頭居然被雞叼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深作落九天!

續集《仁義的墓場 》(1975)更為決絕:「我就象不斷升高的氣球,直到最後爆炸。」到處惹事的石川簡直就是陸軍下克上暴走的縮影。激戰時刻癮君子狂呼「我們已經沒有葯了」,隱喻「仁義道德」的日本儒家文化無藥可救,滴水而觀滄海,不愧是黑幫電影的翹楚。


「媽媽你可曾記得,你送給我那草帽,很久以前失落了。」1979年《草帽歌》伴隨《人證》(1977)風靡中國,美軍大兵輪姦日本少女,戰爭創傷延續到下一代身上,日本民眾經受的戰爭苦難觸目驚心,但編導對戰爭的策源地日本毫無批判,失之公允。

今村昌平《復仇在我》(1979)反思戰爭、剖析人性,嚴厲批判日本乃至整個東方文化。生在基督教家庭的檟津嚴,襲擊窮兵黷武徵收漁船的皇軍;為保護兒子,父親被迫屈服,「自願捐獻」漁船。童年創傷伴隨檟津嚴罪惡的一生:詐騙、連續兇殺。

影片沒有盲目讚美基督:駐日美軍企圖強姦民女;不倫之戀直白而又含蓄,公公把咬了媳婦的狗活活燙死,但至少狗咬人作惡在先。殘酷的鏡頭處處流露導演對日本文化的厭惡、諷刺和鄙視,如父親怒斥檟津嚴:你只能殺你不恨的人。


脫胎於儒家的日本儒家文化、武士道的癥結就在於親者痛仇者快。無論是強征民船的愛國主義,還是武士道生死如一、忠君報國的鐵血、瘋狂,殺戮的都是親人、無辜。


極端寫實的電影,片尾來了個漂亮的超現實主義大反轉:檟津嚴的骨灰在空中凝固,赫然不肯落地。暗示腐朽的文化陰影還滯留在日本、亞洲上空,陰魂不散。

用連環殺手的故事表達深邃的哲學省思,《M就是兇手》(1931)、《殺人回憶》(2003)均屬佳構,但今村大神的《復仇在我》更具思想深度。

1945年中8名美軍戰俘遭九州大學醫學部活體解剖,一名教授回憶:「戰俘見我們穿著白大褂,意識到我們是醫生,以為是要給他們療傷,就放下戒心沒有掙扎,他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會被活活解剖。」1986年熊井啟《海和毒藥》再現這段黑暗歷史,震撼島國和世界影壇。2015年3月,九州大學將幾件活體解剖的罪證放到博物館向民眾公開。

苦澀的電影


2010年北京、上海舉辦「原一男紀錄片回顧展」,中國觀眾得以領略日本紀錄片的強大力量。希望自己「永遠激進、永遠自由」的原一男,生於日本戰敗的那一年,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匱乏有著切身感受:「我製作苦澀的電影。我討厭主流社會。」


隨著日本經濟的復甦,蜜糖逐漸多得有些令人反胃,這些「苦澀的電影」大受主流社會的歡迎,拿獎拿到手軟,原一男成為小川紳介(代表作《三里冢:第二道防線的人們》)之後最具國際聲望的日本紀錄片大師。

前進!神軍》(1987)顯示:新幾內亞戰役外援斷絕、瀕臨絕境的日軍相當挑食,因為覺得黑豬(原住民)長得不好看,他們更願意吃白豬(白人戰俘)。尤為惡劣的是,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之後的第23天,日軍為掩蓋罪行和補充「軍糧」,竟然將獨立工兵第36聯隊兩名反對吃人肉的士兵槍決後吃掉。


1982年,作為36聯隊少數倖存者之一,62歲的奧崎謙三覺得必須為那兩個被吃掉的戰友討一個說法,獨自開著寫滿反戰標語和「神軍」字樣的宣傳車四處尋訪當事人,要求他們站出來說明真相和道歉。


要說奧崎謙三獨自奮戰似乎也不盡然,至少原一男的鏡頭一直跟隨著他,觀眾彷彿親眼目睹一顆子彈忍無可忍衝出槍膛的全部過程:遇到吞吞吐吐、顧左右而言他、無法說服教育的當事人,奧崎謙三會在不發出警告的情況下斷然出擊。60多歲的人身手如此敏捷,和風細雨頃刻間電閃雷鳴,以及主動報警的凜然正氣,實在令人敬服。有個剛出院的老鬼子裝瘋賣傻,當即被打得小便困難,開始懷疑人生。


2001年日本導演松井稔拍攝的紀錄片《日本鬼子:日中15年戰爭·原皇軍士兵的告白》轟動國際影壇,14名年過八旬的日軍老兵面對鏡頭回憶自己犯下的戰爭罪行:「我們見了房子就點火燒,見了人就開槍殺,見了人群就用機槍掃」, 「見東西不搶,見女人不上,見人不殺,在部隊里你就一邊去了」。

NHK製作的《太平洋戰爭紀實》(1993)、《日本為何通向戰爭之路》(2011)以史為鑒,對二戰日本的戰略軟肋、外交策略、媒體狂熱、軍人干政、戰術原則進行了深刻反思,從技術上雄辯地論證了日本為何開戰、因何戰敗,體現了大和民族善於細化問題、分析問題的優點,也顯露了島國缺乏宏觀視野的局限。

事實上,日本開戰和戰敗,除了一系列技術上的重大誤判和國力的不足,根本原因在於,自由民主思想啟蒙的不徹底和民主體制的脆弱,國家精英被日軍「暴走」、「下克上」的風氣綁架。


近年來日本戰爭片《男人們的大和》(2005)、《永遠的0》(2013)、《起風了》(2013)技術上進步顯著,但思想性和藝術性沒一部端得上檯面,這些片子試圖兩面討好,反戰、熱愛生命、珍惜家庭、無所畏懼,面面俱到的結果就是發射四不像的催淚彈,像《全金屬外殼》《現代啟示錄》《人間的條件》那種水準迄今尚未夢見。


總體感覺,日本電影黃金一代過後,似乎是對「自虐」史觀的反彈,新世紀的日本戰爭影像日趨曖昧,強調戰爭受害和非戰意識,淡化戰爭加害和反省,令人遺憾。


第五面壁者 @章北海 政委的一句:「共軍本質上是一支苦行僧式的宗教軍隊」,讓我腦洞開的根本停不下來。我們都知道,我國的政治教科書有一段詭異的轉折,而我今天就像講講,TG是怎麼完成這一過度的。

這中間其實藏著一個大大的滑坡,也正是因為這個滑坡,導致了一共和二共雖然看起來很像,內在卻恰恰相反。看起來很像是因為他們都推崇「清教徒」精神,而恰恰相反的地方在於,一共用清教徒精神要求自己,而二共用清教徒精神要求別人

圖註:雖然同樣是講奉獻精神,但當口號從「黨員先上」變成「工人要為國家想」的時候,一切都變了。

同樣是風險,為什麼要求一部分人奉獻,和要求所有人奉獻,就不一樣了呢?

這其實是一個公權力和私權利的問題。

毛主席曾經寫過一篇《反對自由主義》,內容是約束公權力的「自由主義」,要求公權力不要講人民出讓給他代為保管的自由,當成自己的自由。

對於公權力,這樣的要求是十分合理的,但是如果將它拿來要求普通人,你會發現,《反對自由主義》這篇偉大的文章,就會變成世界上最黑暗的極權宣言,令人壓抑、窒息、喘不過氣。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公權力本身是人民讓渡出來的,所以就不能有自由,法無授權不可為。

但人民的自由是自己的,我們就靠著這點自由安身立命呢,除了出讓給公權力的那部分自由以外,我們想怎麼自由就怎麼自由,法無禁止即可為。

通俗地講,人民給公權力納稅,僱傭公權力的執行者去行政。公權力之所以可以沒有自由,是因為他本身有著自己的一份工資,這份工資就來源於稅收。而人民為什麼有自由?那是因為沒有人會給他納稅,養活著他,所以人民只能靠自己本來就有的這份自由,給自己安身立命。

註:當然,這裡指的是「應該」的情況下。現實中大量的教師、醫生、警察、消防員等基層工作人員,並沒有獲得應得的待遇,那需要另外一個話題。我們這裡只講正確的情況下。

總而言之,思維不要有滑坡,以為一群人奉獻是好的,那麼所有人奉獻就更好了。不是這樣的,一群人的奉獻,目的恰恰是不要讓所有人都奉獻。誠然,我們有些時候去學習理論,確實是為了未來能夠實踐。但並不是所有幻想都是為了變成現實,有些時候我們在遊戲中幻想戰爭,恰恰是因為現實中不能幹(不然就成了「打小日本算我一個,我在CF里槍法很好」)。

有些人做的事,之所以令我們所崇拜,並不是因為我們都想去做這件事。殘酷的事實恰恰相反,真實的原因是我們都不想去做,但又必須有人去做。如果一件事是個人都能做,那就沒啥新鮮的了。

彩蛋:請不要再說什麼「買菜又用不到XXX」的話了,如果一個職業的技能,是個買菜的人都會,那麼她學著還有什麼意思?這個職業又會有什麼市場價值?


其實吧,日本的關於戰爭的影視還是一如既往的甩鍋主義啊。

這就是典型的日本政治正確風格嘛。

美化開拓團,要與中國人民共建滿洲皇道樂土;

而蘇軍打過來了,醫生被俘虜,蘇軍強虐妹子,試圖阻攔的護士被打死,第二天給女護士塞了雙尼龍襪,直接扔在看押所門口;然後gcd來了,徵用了所有醫生護士,用麵條誘騙10多歲的日本孩子參加中國軍隊,朝鮮戰爭讓兒童軍打衝鋒,人海戰術,死的滿坑滿谷……最後護士們被遣返日本,繼續照顧美國老爺,女主信了基督教……

戰爭,戰爭,都是戰爭的錯。責任推給戰爭,這樣就完事兒了。這就是日本曖昧的戰爭反思。

可以說對gcd黑得算少了。俄熊才是沒人疼的躺槍愛好者233333。當然了,gcd再怎麼政治不正確也是二戰穩拿,沒道理明面上開黑。

但是,基於日本社會典型的政治正確,一切的責任就這樣被推給了戰爭。合著戰爭是不可抗力的大自然風暴?我手裡握著的刀自動去砍人了是么?

要我說,這部片子和國內的抗戰片思路沒啥區別。也就製作技術和編劇具體細節水平有差距。gcd拍抗日片的時候,日本人民總是無辜的,大體都是戰爭帶來的悲劇。國內這種階級統戰一切的想法,其實還在延續,和當今的大資下的民族主義路線不符合啊(陰險。

這種侵略被淡化,一切都是戰爭本身的錯的思維,也無怪乎日本某些左翼總是停留在無病呻吟的反思中。這幾年對天皇體制的反思早已不如以前,曖昧史觀又走上了台前,成為了左右的共識。

所以說,不要高看了這劇的價值。抬gcd是給自己看的。你當這電視劇是給你看的嗎?國內受眾理解「日本無辜,侵略者也是戰爭的受害者」就好了。


殷守甫先生在那個錯誤史觀的回答里大概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
站在事後/上帝視角看,和你在當下、在局中看,是完全不同的。
果粉、精日們大可以黑tg在1949以後的諸多問題。
然而請注意一點,歷史是連續的,是變化的,而非一成不變的,僵化前進的。
1949年後的諸多問題,你大可以一路把鍋找到紅太陽怎樣升起去。
然而卻沒法否認,在1945,或者說在那個動蕩的年代。
中國最進步的力量,確實是tg。

PS:能得到對手的肯定,才是最大的褒獎。


我朋友圈都被這本電視劇刷屏了,最早是在日本的中國同學刷屏的,他們都驚呆了,然後傳到國內,國內的同學刷屏,大抵都是驚訝的語氣。但說實話我覺得沒什麼奇怪的,因為教科書上寫的那支紀律嚴明、打仗勇敢、信仰堅定、戰術靈活、戰略高遠的部隊是真實存在的,不然也不可能那麼劣勢的條件把常凱申趕到台灣,解放前後的中共軍隊優秀到果粉不靠創造歷史都沒法洗地。只是,這麼多年來伴隨著種種的社會亂象和某些蛻變,我們自己都越來越沒有底氣相信,我們有過這樣的曾經了。


共軍本質上是一支苦行僧式的宗教軍隊。

對於軍紀和執行力的要求,就不用多說了。

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

於是乎,日軍戰俘紛紛變成了八路裡面的一員。

更別說TG出關進東北組建的航校了,人民空軍的教官大部分以日本教官為主。

你軍紀要是不行人家吊你?我怎麼就沒見著哪部中國電視劇歌頌舊日本陸軍親善呢。


洗地的太多了,我必須要再給你們一耳光。
什麼叫描寫人性的戰爭片!
最起碼最起碼,要寫你的敵人不是個壞人。
你們吹的紅十字,寫的人性可完全不是。
中國人里,日本人的順民都是好人,於日本為敵的不是搶女人的土匪就是騙小孩錢的無賴、踢打小孩的路人、虐待小孩的變態、砍殺小孩的暴徒、買賣小孩的畜生!這叫人性嗎?這簡直就是日式樣板戲!

怎麼樣,這一耳光夠不夠響?

至於解放軍,還真有人以為日本是來吹解放軍的。
不好意思,也不是。
解放軍除了軍紀沒得黑,其他被黑了個遍。
王江明威脅醫療班!你們看見沒有?
小春一副被洗腦的病態樣子!你們看見沒有?
把階級鬥爭和單純的殺戮劃等號,不認可殺戮是反革命,借誰的嘴說出來的你們看見沒有?
老呂騙小孩入伍你們又看見沒有?
吹了解放軍一次,黑了四五次!還讓你們只看見吹而無視了黑,這買賣簡直漂亮!

———————————————————————————
《紅十字——女人們的紅紙信》是近來坊間傳得十分火熱的一部由日本人拍攝的「」抗日題材「的電視劇(實際上來講,這不是抗日劇,而是中日戰爭劇,因為其表現的主題並不是中國人民是如何抗日的。)由於其以日本女護士的經歷為線索,被多家媒體贊為凸顯戰爭中人性的作品,以致被新聞網站寫成了《看看日本人如何拍抗戰片》這類的文章。然而筆者看過原本的作品後,發現這部劇所表達的內容,和這類文章中突出的地方,還是有很多的不同,在這裡,我們再次重新審視一下這部劇,來看看它到底想表達的是什麼。

一、這部劇說了什麼故事

魔鬼藏在細節里,敘述時筆者將盡量把所有細節大題表述出來,篇幅可能會略長,請做好準備。(筆者極度懷疑新聞網站上的文章寫成那種效果和過度縮略劇情不無關係)

主人公天野希代小的時候媽媽得了重病,是護士的悉心呵護讓她的母親康復,希代從此立志要做一名護士。她努力學習,不料卻招人妒忌,兩個日本小男孩欺負她,說她不敢跳河,於是希代為了證明自己就跳河了。跳河的希代被一個在日本生活的中國勞工所救,希代的爺爺為了感謝他送給他一堆蔬菜糧食,還答應送給他芋頭種子。但希代家也是佃戶出身,村長不允許他們這麼做,說這個中國勞工曾偷過日本人的東西。於是他爺爺只好偷偷幫助那個中國人。

希代成功的念了護士學校,然後接到了紅紙信,帝國需要她,戰場上的傷員也需要她,於是她離開家,奔赴滿洲國。然後女二號小春出場,她是希代的學妹,有和希代一樣的志向。希代離開前,她爺爺告訴希代,日本人和中國人的性命是一樣的。
結果希代剛剛到達長春(新京,這個時候旁白開始敘說長春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成為了一個大城市)的時候,就遇上了一夥中國」土匪「,土匪看見她們,居然喊著」有女人「沖了上來,結果自然是被全殲,希代第一次見識了所謂戰爭的殘酷。
希代在醫院工作的時候,又見識了日本軍官強迫未曾痊癒的人本軍人出院上戰場、軍官強迫護士為自己的親兵先手術導致急需手術的日本軍人死亡等事。
再之後男主角出現了,他是一個日本開拓團千振存的地主,帶著兩個受傷的人來治病,一個是他姐夫,還有一個是用槍打傷他姐夫卻也被搶打傷的中國土匪小孫。男主說小孫也是逼不得已,原來千振村的土地是屬於他的,他沒了土地只能如此,所以救救他吧!
但是這一切都被機智的大夫發現了,在這普及一下,日本戰地醫生是人軍籍的,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日本軍人。他自然是不答應,但是在男主角的一再懇求下,他答應了,前提是需要大量的食物。男主角就回去找自己的中國佃戶們要了。小孫很感動,說你們和我想像的日本人不一樣。回家的路上,男主角和希代痛斥了關東軍的暴行, 然後表白了自己要同中國人共建文明村的理想。到家後,佃戶們快快樂樂的送來了雞蛋大米牛奶等等食材。 小孫在希代等人的照顧下很快就出院了,可是誰知道他還是走上了」違法犯罪「的老路,又上街搶銀行,這次就沒那麼幸運了,被日本軍隊活捉了,希代他們救他的事情也暴露了,連帶著那位醫生、希代、男主角都被連累了。

日本軍官怒斥胖醫生並揍了他,男主角站出來說是他瞞著大夫的,於是日本軍官也揍了他,希代又出來替他撐腰,日本軍官把槍頂在希代頭上,跟她說她的紅十字理想一文不值,不想死就鬆手。希代畢竟是個女人,在關鍵時刻還是嚇得鬆手了,軍官大笑著離去。好在事後男主角並沒有怪希代,希代秘密的把男主角治好了(醫生偷偷送來了葯),兩人暗生情愫。
小孫被軍官在鬧市斬首,行刑前仍然感激的看著希代。
希代回國後,拒絕了村長給她找的相親對象——一個日本地主。而是毅然決然的回到滿洲國嫁給了一個滿洲國地主——男主角,她放棄了做護士,變成了全職媽媽地主婆。他們生了還一個兒子叫博人。(男主角姐姐姐夫的兒子叫大地)希代一家過著其樂融融的地主生活,和中國佃戶的關係也是極其融洽,似乎男主角的夢想就要實現了。
這個時候,希代之前的醫療班也來到了千振村附近,希代和小春重逢了,小春告訴希代其實胖醫生以前也是個有堅定一生信仰的男人,只是後來因為救中國人被日本軍官打殘了腿,這才變得無情起來。
沒過多久,博人在田裡玩耍的時候被鐮刀割傷了腳,然後患了破傷風,護士和醫生們去哈爾濱拿到了葯,治好了博人。希代經過此事後決定重回醫療班做護士,佃戶們拍手相送。臨走前希代和博人互贈了一個他們各自製作的老虎香包。
希代走後男主角也被徵兵入伍,結果被炸得體無完膚,兩條腿一條胳膊都被截肢,奄奄一息的他差點就被日本兵丟了,是希代說要救他才把他抬下了車。面目全非的男主角呼喚希代,希代認出了他,男主角說了幾句遺言就咽氣了。
之後不久,日本戰敗了,系帶回到千振村,發現村子已經空無一人,原來蘇聯人接管了這裡,希代的姐姐姐夫一個被姦殺,一個上吊自殺了。博人不知去向。
正當希代不知道怎麼辦時,佃戶老陳告訴她日本人已經逃上了去哈爾濱的火車,準備去哈爾濱的開拓團總部再逃回日本,希代和老陳騎馬奔向火車站。席代在火車站找到了博人,告訴他自己馬上去找他,博人的火車開走沒多遠,火車站就被日本人自己炸了,老陳奮不顧身的救了希代,自己卻死了。
希代等人只好步行逃往哈爾濱,在荒野里,遭遇了蘇軍的飛機,醫生為了救希代,被飛機射死。 另一方面,博人在到達哈爾濱時,才發現哈爾濱的開拓團總部也是人去樓空,其他人只好繼續逃亡,博人和大地選擇在原地等希代,期間還差點被中古土匪抓獲。三周之後博人覺得希代可能受傷了沒離開千振村,於是返回去了,但就在同一天,希代尋來了,兩人可謂是擦肩而過。希代等人在哈爾濱遇到了護士長,她們帶來了日本戰敗的消息,醫療班一片哭聲。軍官為女性們發了名偵探柯南中出現的唯一毒性物質——氰化物。
博人和大地在逃亡的路上救了昏倒的中國地主楊錦濤,楊錦濤感謝他們於是收養他們做義子,但博人還是想找母親,於是和大地不辭而別,哪想被一個自稱日本人的人給買了,不過好在被及時出現的楊錦濤買了回來。楊錦濤告訴他們爆炸生還者沒怎麼有,於是二人斷了尋找希代的念頭,當起了地主少爺。
希代的醫療班一路逃亡,逃到一家醫院,他們沒有食物,幾個軍官自告奮勇去偷食物,於是被發現了,逃跑路上被博人大地所救,但他們沒有承認自己是日本人,軍官回到醫院回憶起其中一個小孩有和希代一樣的香包,希代給他看了照片,終於確認了孩子的下落。

因為來了蘇聯兵,他們會強暴女性,所以女護士們晚上都在地下活動。但有一天一個小女孩患了白喉,必須手術,希代他們趁著蘇軍睡覺的時候給孩子手術,不幸的是被蘇聯兵發現了,小春慘遭蘇聯兵強暴,護士長和一個軍官也被槍殺了。
沒多久,蘇聯人撤走了,共產黨接管了這裡,他們也發現了地下室,護士門絕望了,很多人也選擇了自殺。但是共產黨人有著嚴明的紀律,他們為了解放中國而戰鬥,希代等人放下心來。
共產黨的日本人擔當官王江明告訴希代等人,平民可以放回日本,但是醫生護士必須留下來從軍,不然就不放平民回國,希代等人在共產黨的良好作風和不放平民離開的威脅下選擇了投共,希代第一個,小春第二個,全部醫療班終於都投共了,平民們為他們的犧牲鞠躬致意。
希代跟著共軍走遍了中國,從哈爾濱一路南下,最後回到了阿城,這個時候希代才有機會去找地主老楊,誰知道去了之後發現只有僕人老孔,老孔說共產黨由於鎮壓地主階級,老楊收拾細軟跑路了,結果跑到長春(這是本片唯一一次出現長春字眼)的時候被槍斃了,博人大地也逃走了,二人失望而歸。
失意的小春在阿城城頭被王江明安慰,與他定情。

在一次會議上,希代提出自己是日本人都會被原諒接納,中國人互相殘殺(殺地主)是否太殘忍了,小春站起來反駁,並堅持讓希代稱呼她為小春同志,希代穩小春可以容忍殺戮嗎,小春說自己是共產黨,讓希代自己反省。
再說博人大地,逃亡中老孔給他們的錢被人騙走了,兩個人淪落到在街頭偷饅頭,結果被人群毆,就在他們走投無路之時一個中國少婦收留了他們。可誰知道這個女人只是拿他們當童工,讓他們幹活還不給飽飯吃,惹她不高興了就是抽打,他們就這樣熬過了兩年。兩年後大地聽人說有個日本醫療隊在阿城集結,博人又想去找媽媽,結果被少婦聽見,少婦罵他們忘恩負義,還是抽打他們,大地反抗,把少婦推倒,少婦張羅人手去打二人,大地拿起鐮刀反擊,劃傷了一個人的臉,結果被抓住被眾人圍毆砍殺,博人含淚獨自離開。

不久後,傳來消息,新中國成立了,希代等人在阿城城頭舉杯慶賀,以為可以回到日本了,誰知道並不行,希代這個時候偶遇了共軍領導老呂。博人不久之後也來到了阿城,可是希代他們已經離開了阿城,老呂遇見了博人,跟他說當共產黨能吃飽飯,然後又說看見過和博人一樣的香囊,但是老呂不知道希代她們並沒有回到日本,就告訴博人她們回去了。失望的博人覺得母親背叛了他,丟掉了香包,說從此做中國人,叫楊希邦(這個名字是楊地主取的。)
可是在少年隊中博人並不受待見,很多中國小孩都要欺負他,一次受傷後,老呂為他裹傷口,裹好後博人主動幫一個中國小孩裹傷口,中國孩子們終於知道了他的善良,也開始釋放善意,終於接納了他。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了,希代等人在延吉輔助治療,不久後接到了命令,要求他們返回日本,希代不想回去,但還是被強制送進了回國的輪船。小春卻選擇留下來嫁給王江明。
回國的希代被日本人質疑,不久後她就加入了聯合國的醫療機構。同時博人也作為志願軍來到朝鮮。一次戰爭後,博人和老呂等人成了俘虜,希代在監獄中看見了博人腳上曾被鐮刀劃傷的疤痕,兩人相認,博人卻不原諒她。希代只好託人給博人一封信,道明原委,並把博人做的香包也送了過來,博人原諒了希代。可是還沒來得及母子團聚,博人就作為俘虜被換回了中國。戰爭結束之後博人做了醫生,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兩人才得以重逢。

這是一部上下兩篇共四小時的電視劇,所有主要的劇情都說完了。

二、這部劇里的日本人

既然是一部」抗日「劇,那麼最重要的人就是中國人和日本人的刻畫。這樣一部劇是否足夠寫實足夠客觀,也要看這部劇對中國人、日本人的刻畫是怎樣的。
我們先來看這部劇中形象突出的日本人。
1.照料希代的護士:就是一個平凡偉大的護士形象,告訴希代如何護理媽媽,讓希代有了當護士的理想。
2.希代的爺爺:愛孫女的好爺爺,對待有恩於希代的中國長工小李也是十分不錯,在村長的壓力下仍然偷偷給他送種子,在希代第一次回國時候支持希代嫁回滿洲國,並以和希代斷絕關係為借口阻止村長再插手,希代第二次回國的時候阻止日本官員對希代赤化的審查。
3.欺負希代的日本小孩:普通日本小孩,這種戲碼很多日本影視作品都有出現。
4.村長:對中國人充滿偏見,說小李曾偷過東西,替希代相親了一個日本地主,但是被拒絕,恨鐵不成鋼的說他們家活該一輩子當佃戶。典型的日本村長形象。
5.大竹胖醫生:帝國軍人,之前也有救人無國界的信念,後來因為救中國人被打瘸腿,就收斂了,不過仍然暗中幫助了治療小孫,也幫助治療了被揍得鼻青臉腫的希代丈夫,並救了小博人,讓博人有了當醫生的理想。在逃亡路上他承認被希代說服,救人無國界,但是隨即被蘇軍的飛機射殺。是一個隱藏很深的老好人形象。
6.藏原中校:又是一個典型人物,典型的日本法西斯軍人形象,中國很多抗日劇里日本人多是這種形象。
7.被藏原中校的親兵搶了手術機會的士兵:死前十分絕望。
8.男主角:開拓團的地主,理想是和中國人建立和諧的村落,同情小孫,替大竹醫生承擔責任被藏原中校揍得半死,不願意參與戰爭卻還是被迫參戰,最後失去三肢,死在希代身邊,一個可憐的好丈夫形象。
9.中川光夫婦:沒什麼明確形象,就是開拓團的地主,男主角的親戚,沒有表現出對任何人的惡意,最後被蘇聯人殺死。
10.護士長:一個喜歡和日本軍人平等的探討亞洲未來的女人,起初認為軍命高於一切,後來被希代感染,也開始覺得救人無國界。在逃亡路上遭遇蘇聯人,在救小春的時候被槍殺。
11.多美護士:第一次回國後表示放棄做護士回家和丈夫過日子,但是希代嫁到滿洲國後與她重逢,她懷不上就又回來做護士,戰敗回國後發現自己的丈夫娶了自己妹妹,精神崩潰了。
12.小春:一個天真爛漫的女孩,志向就是做護士,偶像就是希代,後來如願以償做了護士,見識了戰爭的殘酷後仍然不放棄信仰,在戰敗逃亡的路上被蘇聯人侮辱,再後來被解放軍收編,愛上了解放軍軍官王江明,信了共產主義。被赤化了之後的她面對希代的質疑反唇相譏讓希代反省,希代等人回國時她選擇留下來嫁給王江明做中國人。
13.幾個日本男軍醫:隨波逐流的日本人,沒什麼存在感。
14.大地:博人的哥哥,是個好哥哥,他的話博人肯聽,他也願意聽博仁的,兩人在中國相依為命。後來在逃出虐待他們的少婦丁怡寧家的時候被群毆砍殺。
15.博人:希代的兒子,志向是做醫生,與媽媽分開的時候一直不忘記尋找媽媽,後來得知媽媽不要他了之後加入了解放軍,在朝鮮戰場上當了俘虜,得以與母親重逢卻又要分開,戰後在中國做醫生,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與母親團聚。
16.拐賣博仁的人販子:自稱日本人,實際上可能是中國人。

筆者寫到這發現,這些日本人中,除了藏原中校,居然沒有一個是臉譜化的壞人,就連玩校園暴力的兩個孩子,在發現希代跳河了之後也馬上找人救他。或者說,除了藏原中校,所有出現的日本人,都不是壞人,最次也是隱藏很深的好人。至於那個人販子,天知道他是哪國人?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中國人如何?

三、這部劇里的中國人

與日本人一樣,我們再來看看這部劇中存在感強烈的中國人。

1.在日本的長工李立本:救了溺水的希代,看起來是個樸實的長工形象,但是村長說他偷過東西,到底偷沒偷過,沒有對峙戲,隨便大家怎麼想。
2.希代第一次來的時候遭遇的中國土匪:你要說他是東北抗聯的反日武裝,他第一句喊得是:」有女人!「但你要說他是個純土匪?他死之前罵了希代他們一句:」日本鬼子!「表達了自己的反日情緒。
3.為希代接風時唱歌的舞女:沒什麼形象,就是一個穿旗袍的女人。
4.小孫:說他是個抗日鬥士?他乾的是搶銀行的事,搶日本人的銀行是不是抗日英雄,這個行為絕對不如和日本人在正面戰場、敵後戰場上直接鬥爭的好判斷。殺日本人,又被日本人所救,然後再殺日本人,最後被藏原中校斬首示眾。但是他眼中的日本人,已經和想像的不一樣。
5.千振村的佃戶們:與希代一家相處十分融洽,要糧給糧、用人派人、有力出力。希代去當護士他們送,男主去當日本兵他們也送。
6.佃戶老陳:除了與上述佃戶一樣之外,還捨身救希代的性命。
7.地主楊錦濤:在河邊釣魚腳划了一下暈過去,被大地和博人所救,認他二人為義子,後來他倆不辭而別被人販子賣了之後也是老楊救得他們。老楊什麼黑點也沒有,只是最後被共產黨大地主的時候槍斃了而已。
8.地主的僕人老孔:老楊的僕人,行為自然和老楊一致。
9.共產黨日本人擔當官 王江明同志:一個臉譜化的中國共產黨,紀律的代名詞,同時安慰了小春並向她求婚。
10.在拐賣現場出現的中國人們:一個個尖嘴猴腮,比如這個:
這麼長的腦袋確定不是特型演員嗎?拋開演員如何,其形象呢?多是戴著眼鏡的流氓,每賣出一個孩子啪啪鼓掌,爭相競價。
11.二人逃亡路上的中國人:其中一個騙走了博人大地的錢,其他路人對著頭饅頭的二人一頓拳打腳踢,謾罵日本鬼子,掉在地上的最後一個饅頭也要踩爛才罷休。
12.虐待二人的少婦丁怡寧:把兩個孩子騙到家裡做童工,一頓飽飯不給吃,一不高興就用鞭子抽打二人,自己的兒子被日本人殺死。她已經有些心理變態了。
13.丁怡寧家的工人們:在丁怡寧被大地推倒之後一起站起來要群毆二人,在大地用鐮刀砍傷了一個之後,把大地殘忍的砍殺了。
14.共產黨老呂:說他是個正直的共產黨官員吧,他有騙孩子當少年兵之嫌。
15.共產黨兵范志文:一開始是欺負博人的頭頭,在博人以怨報德為他裹傷口之後消除了對博人的歧視。
16.其他的中國少年兵們:一開始也就是欺負博人,後來看見博人為范志文裹傷之後消除了對博人的歧視。

筆者又驚人的發現,這裡面的中國人,除了臉譜化的王江明同志,居然基本上都是壞人!救希代一名的李力本有小偷嫌疑;打醬油的土匪說是抗日,實際上是為了搶女人;小孫乾的是搶銀行的買賣;老呂騙孩子當兵;范志文歧視日本人;其他中國人,要不是騙子,要不是施虐者,要不幹脆就是人販子的幫凶!
那麼沒有鮮活的好人形象嗎?有的,他們是什麼人?他們是開拓團的」順民「,是被共產黨打倒的地主老楊!

這樣一比較,發現什麼呢?人性的善,幾乎都在日本人身上。人性的惡,卻幾乎全在中國人這裡。

四、日本人在反戰嗎?日本人有懺悔嗎?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部反戰題材的電視劇,但是日本人真的在反戰嗎?或者說,日本人在如何反戰?
如果說日本人沒在反戰,那或許真的是冤枉了他們。可是如果說他們在按照中國人的思路懺悔,那就更是看錯了他們。
這體現在哪裡呢?
1.整個電視劇的四個小時之內,沒有過一個鏡頭表達過日本人是如何殘忍的對待中國平民的,這裡面最殘忍的,就是斬首小孫,可是小孫算不算平民呢?小孫是一個土匪。殺掉他,究竟和殺掉一個中國士兵有多大的區別?這體現的只是戰爭的殘酷,卻不是日本人的的殘忍!而哪怕到了繞不開的時候,也都是通過對話,什麼」關東軍的所作所為「、」他們殘忍的行為「一類,但是到底多殘忍,卻一句也沒有多說。一部以畫面為主的電視劇作品,台詞究竟有多少表現力,一清二楚。而在這同時卻有大量篇幅是直接描述中國人是如何對待日本孩子的!他們被騙走身上的錢、被拐賣、被脫光了衣服標價叫賣、被群毆、被做苦力、被餓、被虐待,甚至被砍死!這表達的又是什麼?是中國人的殘忍!不要說這些中國人是因為痛恨日本人才變得殘忍,哪怕痛失愛子的丁怡寧,也只是寥寥數語自己兒子被日軍殺死,而他虐待博人大地,卻是實打實的一幀一幀的畫面!
這說明什麼?說明在一部以日本人為視角的中日二戰題材電視劇里,想體現日本人如何殘忍是十分困難的事!
2在希代等人被收編為共產黨之前的劇情(也就是和抗日戰爭有關的劇情),所有的血腥場景,幾乎都是日本的傷兵,由於是以日本護士的視角敘事,想遇到中國的大量傷兵,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雖然兩軍交鋒一定是各有傷亡,但人們還是最願意相信他們看見得事。他們見不到中國傷兵的慘狀,哪怕也會明白中國傷兵一樣慘,也不知道到底是多慘。與此同時,他們也不會去思考這樣的問題:是什麼讓這些日本兵如此凄慘?是因為戰爭。但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這是一場侵略戰爭!所以說即便是通過這些鏡頭讓日本人產生了反戰的念頭,其原因也是戰爭太殘酷,自己的人傷得好慘。他們從不會也絕不可能去考慮與他們交戰的、被侵略的國家的戰士和人民是多麼的凄慘。他們反戰的原因是愛惜羽毛,僅此而已。這樣的反戰是不是反戰呢?當然是!可是這樣的反戰,當人們陷入癲狂,不再愛惜羽毛之時,就會立即土崩瓦解。沒有對被侵略國的懺悔,沒有對被侵略國人民的同情的反戰,是十分脆弱的!而日本,正是一個愛」玉碎「的國家!

五、這部劇還表達了什麼?

日本人寫不出中國人希望看見的反戰作品,這是和他們的民族性以及歷史原因不可分開的。但是這部電視劇中除了這樣蹩腳的反戰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信息嗎?
當然有,而且還十分多!
1.開拓團是什麼東西
影片中,男主角的夢想是和中國人共建文明村,而實際上呢?開拓團正是日本殖民東北的鐵證!到1945年,日本組織了共計14批次、總數為7萬戶、20萬人,共計八百六十餘個的集團式開拓移民團,從而使500萬中國農民失去土地,四處流離或在日本組建的12000多個「集團部落」中忍飢受寒,其間凍餓而死的人無法計數。開拓團的土地都是日本人以白菜價一樣的價格從中國地主手中強征的或者乾脆直接搶來的!千振村的土地,恐怕就是白菜價從小孫這」買「來的,因為如果是搶來的,小孫甚至都未必活得到那時!
那麼在開拓團中日本人和中國佃戶的關係又是如何呢?就拿歷史上真實的千振村為例!1939年,三江省依蘭縣的「千振村」有日本移民348戶1160人,而充當他們佃戶和僱工的中國人有4379戶25548人,朝鮮人有360戶894人!千振村的武裝移民在東宮鐵男帶領下以十畝地一元錢的價格強行收購依蘭縣七虎力中國人的土地,並且以「治安肅正」為借口,挨家挨戶翻箱倒櫃,甚至搗毀牆壁,掀開地窖,搜尋農民的土地憑證。這樣的情況下,無數失去土地的中國人被迫成為日本人的佃戶長工,而在開拓團的中國人,連吃大米都不行!甚至要被判刑!這樣的中國人,居然和日本人其樂融融的建立起了和諧的共建村!居然在日本人向日本人要糧食的時候拿出了大米牛奶雞蛋西紅柿黃瓜和洋蔥!這樣聳人聽聞的騙局就這樣堂而皇之的出現在這部影片之中!

2.長春還是新京,滿洲國還是東北!
在影片中,希代第一次去的中國城市是長春,但旁白堅持稱其為滿洲國新京。筆者當然知道當時的東北確實處於偽滿洲國統治之下,長春也確實被稱為新京。然而從他的旁白口吻來看,他們不僅意識不到自己的侵略行為如何不堪,反而大加讚揚了他們建設長春的功績,並且直到此時,他們依舊認為滿洲國就是滿洲國,不是日本殖民的偽國度。
然而最令人不能接受的還並不是這樣,在描述朝鮮戰爭的地圖上,命名新中國已經成立,他們卻還將長春標註為新京!

他們這麼做表達了什麼呢?聯繫到他們美化開拓團的行為,這分明是日本人妄圖在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歷史中將對東北的侵略同全面侵華徹底割裂開來!由於當時東北的官方政權確實是日本人控制的滿洲國,那麼日本在東北大地上的所作所為就都有了被洗白的可能!從侵略被美化成開拓,從殖民變成了和中國人共建家園!

3.共產黨、赤化、鬥地主
很多人看了這部片子的截圖之後,都下意識的大讚日本人客觀的描述共產黨,然而真這麼想,那就太天真了。
共產黨的軍隊軍紀過硬是出了名的,這是無法抹黑的事實,共產黨對百姓秋毫無犯,不拿百姓一針一線也都是毫無爭議的事情。哪怕個別的人犯下侮辱婦女等罪行,其結果也都是遭到槍決。在這一點上,如果日本人還要往反方向描述,那麼就毫無說服力可言了,日本人自己都不會相信。日本人很聰明的選擇了正視解放軍的軍紀,但是這樣一來,當他客觀的描述起了解放軍,卻給人一種其他的描述也是客觀的的錯覺!這一部片子也因為客觀描述了解放軍的軍紀,而變成了一部所謂的客觀的片子,日本人的小伎倆就是在這種一次次的妥協和夾雜之中走上檯面的。
日本人除了描述共產黨人的軍紀之外,其他又說了什麼呢?
赤化!
日本人稱信仰共產主義為赤化,這本來可以勉強算作中性辭彙,然而在這部劇中,赤化有了具體的表現,他無論如何,都不會再是一個中性辭彙!
在希代等人被共產黨收編之後,他們逐漸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的洗禮,然而在希代得知地主老楊被日本人打死之後,在大會上開始質疑共產黨這種」中國人自相殘殺「的行為。小春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反唇相譏,可是他是怎麼反唇相譏的呢?她直接給希代扣上了一頂大大的」反革命「的帽子!這其中蘊藏著怎樣的邏輯?中國人不自相殘殺,就是反革命!
她堅持讓希代稱呼她為同志,在希代問她是否要要認可殺戮的同時,她又是怎麼說的?她說她現在是共產黨的護士!這種話是多麼似曾相識!對了!在前面的劇情里,當希代表達其他人中國人和日本人應該都得到紅十字會的救治時,他們的答案是什麼?你是帝國的護士!共產黨和日本帝國,已經不存在區別,都是在為了自身,背棄紅十字精神!
現如今,很多坊間聲音都說中共對地主太狠,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壞地主一定有,好地主也肯定存在,但是階級鬥爭的本質是消除地主階級,而不是將地主個體抹殺,而革命更不是請客吃飯,將其同日本的帝國主義劃等號,是一種十分無恥的行為。
至於所謂的共產黨招募少年兵的事,反而是次要的了。但次要並不是不存在,片子里看不到731招募的少年班,看不到敢死隊招募的少年軍,只看到共產黨招了少年兵,說這是客觀,但就此事自然是客觀,但兩相比較,就是完全的不客觀了。很多人覺得不是手撕鬼子的片子就是客觀,但事實上這些片子同樣不客觀。

有人會說筆者過於敏感,然而這本就是敏感的問題,如果還要不夠敏感的對待,那麼陷入尷尬的只能是自己。

六、什麼片子是客觀的?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而發生之後卻會越來越模糊,直到最後變成扯皮的資本,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中國眼裡的抗日戰爭不會客觀,日本眼裡的中日之戰,更加不可能客觀,讓歷史的參與者變的客觀,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那麼其他國家的評價、作品就客觀嗎?恐怕也不是,連親歷都做不到的國家,不要說客觀,恐怕就連觀點都未必能夠站得住腳。那麼什麼是最客觀的?731的遺址就是客觀,南京大屠殺的萬人坑就是客觀,遍布中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抗日遺址、逝去的抗日英雄的墳墓,就是客觀!如果這都不是客觀,那麼世上在沒有客觀的事了。
日本人總喜歡自詡客觀,擺出一張追求客觀的臉,然而實際上,他們又總是會在關鍵問題上毫不讓步,看似客觀的背後,就是最大的不客觀,一旦一股腦的接受,只會在歷史問題是更加找不到自己的立場。正如很多人嚷著要求進口這部片子,一旦正真,那麼是否就等於是在官方口徑上承認了開拓團的正面形象呢?當我們被別人製造出來的假客觀牽著鼻子走的時候,我們也就離真客觀越來越遠了。


多圖。
—————————————
打開電視的時候正好趕上播放後半段

可以通過簡介看出整片歌頌的就是人性的善良,親情,無償的愛,就算被時代的浪潮捲入也堅持做好事的女衛生兵的故事。

字幕:「那麼讓我們來慶祝新中國的建立」

拍攝地應該是中國橫店
基本遵循史實

字幕:「我們人民解放軍要和歐美帝國主義鬥爭到底」

老兵勸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小主演加入人民解放軍(這裡我覺得挺黑的,因為老兵說「我們歡迎少年兵的加入」而在日本「少年兵」這個詞。。。。估計和中國一樣不說了¥$*)

字幕:「快開槍啊小日本鬼子」(小鬼訓練中不敢開槍)

全片大部分是在講在中國的日本人遭到了數不清的歧視和白眼,但是他們堅持善良做好事,得到中國人民信任。
立場挺中立的


說實話現在的日本民眾。有點常識和腦子的都很中立的看待中日關係,有一次去修鞋,老闆問我中國人民是不是都特別恨日本人,他好怕怕啊。233最後還跟我道歉。
但是畢竟是被小男孩和胖子轟炸過,還是抱有一種「發起戰爭的人也是犧牲者,是受害者」的情緒
有時電視節目也好,日本民眾也好會故意無視日本人在中國做的那些反人類的事情

回到影片。
在中國做過衛生兵回到日本後,會因為有叛國嫌疑眾叛親離

字幕「我準備作為中國人一輩子紮根於此」

片子好看嗎?——不好看,又臭又長。——但是風景很美。帶有一種日本人的審美

「兒子應該活在這個國家的某處」

但是可以說因為是第一次從這個角度描寫戰爭,還是讓日本人受到很大感觸,很多人在官方網站上留言,表示戰爭可恨(還是「大家都是犧牲者」那套)

總結:迄今為止日本的戰爭類節目很多都是
1.描述日本國內慘狀
2.找美國老大哥要說法(包括不遠萬里找到當時轟炸平民的美國飛行員親屬求說法的,查史料的不一而足)  引用。—— 50年過去了,在某些人看來日本成為受害者,美軍成為兇殘成性的征服者和報復者;原子彈的使用是核時代的不正義、不道德的起點。自然,為了支撐這種歪曲,他們必然要故意無視事實或者編造新的材料以證明這種論調。其中最令人吃驚的行經之一,就是否認日軍曾進行過大屠殺。 ——


出發點相對一碗水端平的幾乎沒有


不過演員演得不錯,顏值高,還特意學了中文。誠意滿滿。
給個贊。


70年過去了,皇軍看開了的事兒,偽軍還沒看開。


不是說共軍在敵後划水游而不擊悶聲發大財嗎,為什麼敵人是這樣評價的:

請有關同志更新洗地姿勢。

但是,現在的我黨還能那麼理直氣壯嗎?


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鎮樓!

我姥爺說。。當年日本戰敗後,除了那些投降的,給我黨我軍服務的。。也是有自殺的死硬分子的。至於當年的蘇軍嘛,呵呵呵。。。。過200贊,我就把詳細信息寫出來。


為什麼提這個問題的這麼分散,在一個樓多好⊙▽⊙
好了!搬過來!!


8月10日二次補充,因為之前看完此片時哭的稀里嘩啦,又在網上看到許多噴子,一氣之下,滿懷感情,很是激動的寫下這片評論。。。。也是有點醉

2天後的今天,我也收到不少不同的見解,受教了,也冷靜下來了,現在對原激情澎湃的答案進行補充
——————————————
——————————————
8月8日原文


看到不少人在罵這部片子,我今天把前後篇都看了,有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個人覺得拍的挺不錯的。

一:角度選的很好,讓松島菜菜子演一個戰地護士,以她的視角寫「她」的經歷,我之所以打引號,就是因為它也寫出當時戰爭中所有人的經歷,中國人的,日本人的,俄國人的, 戰地護士們越辛苦,醫院裡的傷員傷勢越慘重從背後越能體現出戰爭的慘烈,而這部片子以「人性」出發,完全和我們國產片走的是兩個路子,不是像抗日神劇那樣把中國人寫成神,日本人寫成豬,這樣的弱智片子在中國不少,我不想再提。

二、真實。對於這個片子,除了幾個點比較誇張、形式化,總體來說是很真實的,從歷史事實、人物、取景,沒有違和感。

三、淚點。這個片子和日劇的風格是一樣的,虐心、溫情,我承認,在看前篇的時候哽咽數次,在後篇的時候真的哭了,我認為一部片子,不做作,不虛偽,讓人感動的肯定不太差勁。

對於那些個噴子,我來回答你們的問題。
1、你們說拍的爛,狗血。我想說咱們中國的抗日劇有幾個能比的上這個?在戰爭中,中國人最牛逼,又是大俠,又是特工,特別瀟洒,邊打仗邊談情說愛,日本人全是傻逼,一下子就over了,只要是中國人絕對性的好,只要是日本人就絕對性的壞!我不想說了,你說人家爛,你看看你自己國家拍的,先看看你有沒有資格說他爛!

2.對於說這部片子美化了戰爭、跑題、以哭戲為買點,是給日本人看的日本劇。 我想說,什麼叫美化戰爭?難道要把割頭、強姦、砍殺全部血淋淋的演出來就是最好?!這部片子是沒有直接寫日本人的惡行,可是全片透漏出來的是日本人的罪行,你想想,這是日本片,日本是侵略國,這是給日本看的,要是直接寫日本人的暴行,你認為日本的「廣電總局」會讓它播?呵呵,恐怕劇本沒拍就夭折了!所以這部片子不是十分露骨的寫日本鬼子的罪行,可是它確實寫出來了!日本男醫生在俄國人來之前給護士氰化物並說你們不知道戰敗國會有多麼殘酷的經歷,女人就是戰勝國的獵物,這裡難道不是暗說日本鬼子有多殘酷?難道不是暗說中國女人就是日本鬼子的獵物?演俄國人強姦時令人震撼的一面,不也是演日本人對中國女人的所做所為嗎?


暫時想到這些就先寫這些。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大家可以一起探討————————————
————————————
今天補充內容

知友們都推薦答主去看 《我們的父輩》,我會去看的,謝謝⊙▽⊙

好了,回歸正題
對於這個片,之前我是為它說話的啊,都是誇它的
現在,我寫寫它的不足吧,是不是叛徒。。。。才不是!我叫兼收並蓄!!(臉皮夠厚。。= =)
受了知友、豆友們的啟發

哎,爪機碼字好累?﹏?
現在我是一條一條對我寫的進行反擊。。。。我也是醉了,沒錯,之前我說的,我現在找出我的一丟丟缺點吧。。。。哈哈

以下來自豆友 阿木木的評論(有修改,我只選擇了我認為正確的部分):
一、 角度取巧。日劇擅長從小人物視角出發,抓高大全的道德標杆,講故事和賺淚水也是行家。普世價值的確更容易產生認同並接受,但換個時期、換個戰爭背景、換個國度,這個故事依舊可以很煽情很精彩,因為故事的核心不在反思某場戰爭,而是小人物的經歷浮沉。如今剛好應和了「70周年」,這樣的角度很精明也很取巧。

  二、真實度有限。可能是因為日劇自有特色的畫面色彩,感覺這個充滿苦難的時空顯得那麼明亮而乾淨,戲劇性還是要靠編的——不是說編劇在說謊,而是真話沒說全,( 我補充:媒體呈現給你的難道不都是它想給你呈現的內容嗎?別說這部劇了,這是整個社會的媒介素養,能「呈現」全貌的,真是寥寥無幾)而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高明的說話技巧?

  三、淚點的問題。前面說了日劇擅長講故事賺眼淚,本劇也不例外。因為主角作為一個聖母型正面的人物,大半生卻被虐得死去活來,夫死子散,卻依舊獨立、堅強和博愛,正應了魯迅的悲劇觀。聖母與悲劇的矛盾,產生了十足的淚點,因為主角又是被刻畫為一個弱小的戰爭的旁觀者,她被捲入戰爭的各方,裹挾著歷盡浩劫,是可憐的,值得同情的。讓人感動不差,不過 這感動卻來得糊塗,缺乏清醒和冷峻,讓中國的感動者覺得有些尷尬。

討厭,這個人怎麼說的這麼有道理,把他拖出去!╭(╯^╰)╮

最後我想說的

這部片子是對於中國反抗日本沒有評價,女主對中國的抗戰沒有評價, 女主只是不希望有戰爭,希望和平,是沒有明確反省日本侵略中國這個錯誤。

在這裡我想起柴靜在《看見》里寫的:來自熊田亞楠的信「 有人質問,當初你們為什麼沒有反對戰爭?我想,是因為國民已經被教育得對「上面做出的決定」不抱懷疑。」我想,這是日本的武士道教育,是日本民眾的悲哀。

哎╮(╯▽╰)╭
這個片子算是給日本人開了個好頭吧
希望以後的片子能直視歷史,直視錯誤

O(∩_∩)O謝謝大家,你們再也找不到這種拆自己台的答主了,^(* ̄(oo) ̄)^


光沖著松島菜菜子穿我軍軍裝就夠你們歡呼一陣子的了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好評
如果哪個德劇旁白有這樣的內容,歐洲那些被侵略的國家早就鬧起來了

日本控制滿洲,將其建設成一個亞洲的理想國家
德國入侵蘇台德,為了捷克建設成一個歐洲的理想國家……


我軍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源自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強大的吸收轉化敵人的能力,在B站看過一個日本老兵在中國的紀錄片,老兵們一開始也不服氣,但是看到解放軍良好的軍紀和很好的感化能力,紛紛加入解放軍,特別是東北老航校,新中國第一批王牌飛行員基本都是這裡出來的,有一位Ace幹掉了美軍一個二戰擊落數近百架的王牌,日本教官特別高興……他們教出來的學生擊敗了當年自己的敵人……


殺光蘇聯狗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容我先抖個機靈。

讓我們在溫習一下人民解放軍軍歌。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我們是人民的子弟,
我們是人民的武裝,
從無畏懼,
絕不屈服,
英勇戰鬥,
直到把反動派消滅乾淨,
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
聽!
風在呼嘯軍號響,
聽!
革命歌聲多嘹亮!
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
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
向前
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向最後的勝利,
向全國的解放!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我們是工農的子弟,
我們是人民的武裝,
從無畏懼,
絕不屈服,
英勇戰鬥,
直到把反動派消滅乾淨,
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
聽!
風在呼嘯軍號響,
聽!
革命歌聲多嘹亮!
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
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
向前
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向最後的勝利,
向全國的解放!
————————
好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這首歌歌詞都是真的!
這首歌歌詞都是真的!
這首歌歌詞都是真的!
先自報家門,我家大爺爺46年加入的人民解放軍,49年加入的空軍,飛行大隊大隊長,在朝鮮戰場的空中和美國人干過架。根據我的觀察,他那個年代的軍人作風:有理想信念,知道為誰打仗,知道為什麼打仗,知道我們的最終目標,最重要的一點有必勝的信念。作風優良。現在老人家年紀大了記憶力衰退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首歌一直記得很清楚。
窺一斑而知全豹,當年在朝鮮戰場和珍寶島怒剛兩次正面竟全身而退的共軍,立下了世界第三死亡flag的共軍是無法抹黑的,我堅信這樣一支紀律嚴明、打仗勇敢、信仰堅定、戰術靈活、戰略高遠的部隊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一定會一直存在並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分割線
我一直懷疑公知美分日雜都是TG雙面間諜,兩面收錢,但是你們能不能吐槽專業一點,放著現在TG滿身破綻不用,總拿著謠言抹黑,我作為一名觀眾都替你們捉急,說好的姿勢水平呢?


我是勤勞的翻譯官~ 我看到很多人在答案中都提到了共軍感化了日本戰俘以至於他們不願意回國,但是當時日本國內也是非常非常窮的!而共軍更厲害的一點是感化了美國戰俘,以至於他們也不願意回國!這才是真功夫啊!!要知道當時美國已經是第一強國了而中國還一直處於第三世界狀態,這些人可以說是真的被共軍打動所以拋棄相對優渥生活來看中國發展。總之,外國人也承認共產黨軍隊對戰俘特別好,但是很不幸,軍隊也很窮,儘管他們儘力為這些戰俘提供最好的條件,這條件也不是特別好。打動美國人的大概就是對這些戰俘平等的態度吧。在這篇BBC的原文中,還有別的問題需要我們思考,比如這個美國人為什麼又回到美國以及他回到美國後的所思所想。歡迎大家討論。

BBC原文翻譯(渣翻譯,勿拍)

在朝鮮戰爭的最後,來自交戰雙方的幾千名戰俘都面臨著一個選擇-是回國還是和俘虜他們的人繼續在一起。David Hawkins是少數選擇前往中國的美國士兵中的一位。

「我不認為美國和美國軍隊想過會有美國士兵選擇前往其他國家而不回到美國,」Hawkins在離他在天寒地凍的38線周圍與共軍和朝鮮軍隊激戰的60多年後說道。

1953年停戰時,數以千計的朝鮮戰俘和中國戰俘選擇不回到他們的國家。

但是美國-在國內高漲的反攻熱潮下-被20個本國年輕人叛變到中國的行為震驚了。

當David Hawkins在戰役中受傷並被俘虜時,他只有17歲。在呆在戰俘營超過三年直到戰爭結束後,他選擇不回家。「我的理由是,他們真的擁抱了(embraced)社會主義,所以想讓我看一看它到底會怎麼樣,」 Hawkins先生說。他現在78歲,居住在加州。

俘營沒有加熱設備,晚上氣溫一直是零度以下。他和他的夥伴忍受著嚴重凍瘡,他也因此失去了它左腳的一個腳趾頭和其他所有腳趾的腳尖。」 「我們當時身上全是虱子,我們也開始出現疥瘡,」他回憶道,「我們所有人都患有痢疾和失禁。」

Thin line
在抵達戰俘營後的一周內,美國戰俘開始死亡。嚴寒意味著這些倖存戰俘們不需要擔心屍體的腐爛。為了欺騙警務獲得更多食物分配,他們會讓這些屍體斜靠在牆上以此營造出這個房間里有更多人的假象。在Hawkins的房間里原本有大約26個人,只有10個活著離開了這個營地,他說。「我們活著的機會很小,」他回憶。「我只有17歲。我在朝鮮過的生日,年輕也許是我倖存的理由。」

60多年後,當他回憶起醒來發現同伴已經在他身邊死亡時,他仍然會流淚。現在他也仍然經歷著噩夢的困擾。

幾個月後,這群戰俘被轉移到另一個條件遠遠好於原先的營地。他們提供運動設施,更好的食物和洗浴設施, 但是俘虜他們的中國士兵和他們一起也要每天接受六到七小時的教育。這些關於光榮的 共產主義和邪惡的資本主義的講座幾乎沒有任何影響。「當我們回到小班時,我們會坐在一起討論汽車和女人喝各種事,比如說美國軍隊的行為,」他說。這些美國人被他們的溫和待遇所驚訝-他們都曾經被警告中國人會野蠻的虐待戰俘。

正當Hawkins在戰俘營里喪失鬥志時,美國領導的聯合多個國家的軍隊和中國和朝鮮軍隊之間的戰鬥開始進入狂暴(rage)階段。雙方花了兩年的時間協商停戰協議。
Free to leave

主要領導者一直關注被關在南方的成千上萬中國和朝鮮戰俘的命運。


日內瓦公約要求所有戰俘在戰爭結束時回到自己的國家。但是很多朝鮮和中國戰俘在停火時拒絕被送回北方,同時1953年7月的停戰協議允許戰俘自行選擇去向。


在戰爭的最後兩年,當Hawkins要被釋放時,Hawkins說中國人給他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以至於他選擇和他們一起回到北京。在北京他進入了一所大學學習語言課程。


「他們經常對我說一件事就是你不會永遠呆在這裡的,你可以在任何時間回家,只要你想回家。」他說。 「說實話,我從來沒有想過後果, I was looking through a very narrow window of opportunity."(求大神翻譯這句話,沒太懂。)


大學畢業後,他獲得了商業運輸的駕照並搬到了武漢。在那裡他為一個工廠開捷克斯洛伐克的卡車。在那個城市裡只有他一個人不是中國人,他說。「人們一點也不害羞,」他回憶道。他說人們在知道他是美國人後把他當作名人。「他們想知道你的生活方式和你住在哪裡,」他說。


但是三年後,Hawkins決定是時候回家了。


「當我回到美國時,我第一次感到了緊張,」他說。他的妻子,一個和他在北京結婚的俄羅斯人,在一年後也去了美國,這對夫妻最後有了兩個孩子,但是Hawkins先生有過一段困難的時間去重新調整。


「我的思維和所有都是用中文,」他說。「在中國,和我打交道的人年齡都比我大很多, 他們都很精通政治。我發現很膚淺。我回來後無法和那個級別的人打交道。」


"A real patriot"

他同樣被回來後沒有遭受到針對他的惡意所驚訝。事實上,Hawkins被大學找去給他的經歷做講座,甚至被新聞節目比如 The Mike Wallace Interview找去做嘉賓,雖然美國軍隊給了他不光彩的解僱並拒絕支付那些年Hawkins奮戰在戰場和戰俘營時應得的薪水。


「我從不後悔,」他說。「我在中國學到的重要一點就是我們在美國真是太幸運了。我們的政府並不完美但是我認為他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之一。在我學到的很多東西中,我學會成為一個更好的美國人。如果沒有其他的事/儘管我一無是處(if nothing else),我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

Bbc原文

At the end of the Korean War, thousands of prisoners from both sides faced a choice - whether to return home or remain with their captors. David Hawkins was one of a handful of American GIs who chose to go to China.

"I don"t think it ever occurred to the US or the army that there would be GIs that would choose to go somewhere other than their own country," Mr Hawkins says, more than six decades after he fought communist Korean and Chinese soldiers in the frozen mud along the 38th Parallel.

When the war ended in 1953, tens of thousands of Korean and Chinese prisoners of war chose not to return to their own homelands.

But America, in the grip of anti-communist fervour, was shocked when 20 of its own young soldiers defected to China.

David Hawkins was just 17 years old when he was wounded in battle and captured. Held prisoner for more than three years, when the war ended he decided not to return home.

"My reasoning was, they really have embraced this socialism so let me see what it is like - let me check it out," says Mr Hawkins, now 78 and living in California.

The compound was unheated, and at night, the temperature fell far below zero.

He and his comrades suffered severe frostbite. He lost a toe on his left foot and the tips of all of his other toes.

"We were all covered with lice by that time, we started to develop scabies," he remembers. "All of us had dysentery, we were all incontinent."

Thin line

Within a week of arriving at the camp, American GIs began to die.

The intense cold meant those who survived did not have to worry about the bodies decomposing, and in order to trick the prison guards into providing more food rations, they would prop the corpses against the wall so that it appeared there were more people in the room.


Media captionFormer US POW David Hawkins talks about the conditions at a Chinese-run camp in North Korea.

Of the roughly 26 prisoners in Mr Hawkins" room, only 10 made it out of the camp alive, he says.

"We were on a very thin line of survival," he says. "I was just 17. I turned 17 on the way over to Korea, so maybe that youth allowed me to survive."

More than 60 years later he is moved to tears as he recalls waking up and finding comrades dead beside him. He still suffers from nightmares.

Several months later the prisoners were moved to another camp where the conditions were far better. They had sports equipment, better food and washing facilities, but their Chinese captors also subjected the soldiers to six or seven hours of indoctrination per day.

The lectures on the glories of Marxism and the evils of capitalism had little effect.

"When we would get back to the squads we would all sit around and talk about cars and women and that sort of thing, like GIs do," he says.

The Americans were surprised at their mild treatment - they had been warned the Chinese were brutal and sadistic to their prisoners.


As Mr Hawkins languished in the camp and the fighting raged on between the US-led UN force and the North Koreans and Chinese, the two sides spent two years negotiating an armistice.

Free to leave

The chief sticking point was the fate of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North Korean and Chinese prisoners held in the south.

The Geneva Conventions in effect at the time called for all prisoners of war to be returned home when fighting ended. But many North Korean and Chinese prisoners in the south refused to be sent north following the ceasefire, and the armistice signed in July 1953 allowed for prisoners from both sides who wanted to stay behind to do so.

The final two years of fighting took place from heavily fortified trenches along the 38th Parallel

When it came time for his release, Mr Hawkins says, he had been so impressed by the Chinese he opted to return with them to Beijing, where he enrolled in language courses at a university.

"The one thing that they"d always said is that you"re not there forever, you can come home any time you want," he says.

"I never thought of the consequences, quite honestly, I was looking through a very narrow window of opportunity."

After university, he obtained a commercial driving licence and moved to the city of Wuhan. There he drove a Czechoslovakian truck for a factory. He was the only non-Chinese in the city, he says.

"People were not shy," he recalls. And he says people would treat him as a celebrity when they learned he was American.

"They wanted to know what your lifestyle was like and where you lived," he says.

But after three years, Mr Hawkins decided it was time to return home.

"That was the only time I was really nervous, was when I got back to the States," he says.

His wife, a Russian woman he married in Beijing, joined him a year later and the couple eventually had two children, but Mr Hawkins had a difficult time readjusting.

"My thought processes and everything were in Chinese," he says. "In China I was dealing with people much older than I, much more sophisticated politically and I found it very shallow. I couldn"t deal with people on that level when I came back."

"A real patriot"

He was also surprised he faced no personal animosity when he returned. In fact, Mr Hawkins was sought by universities to lecture about his experience, and was even invited as a guest on TV news programmes such as The Mike Wallace Interview.

Nevertheless, the US Army gave him a dishonourable discharge and refused to pay him for the years he spent in combat and in the prison camps.

"I never had regrets," he says. "The one big thing I learnt about going to China was how lucky we are here in the US. Our government"s not perfect but I think it"s one of the best in the world.

"So I learnt so much, I learned to be a better American. If nothing else I"m a real patriot."

Chloe Hadjimatheou"s interview with David Hawkins will be broadcast on BBC World Service Witness. You can download a podcast of the programme or browse the archive.


首先謝謝各位指出我答案的錯誤~趕緊把宋美齡改成宋慶齡。順道加幾句話~

那個年代TG軍隊素養就是那個樣子的~記得解放上海還是啥的,宋慶齡不都說過軍隊直接睡在大街上~至於說黑少年兵神馬的,你們忘記了雞毛信了嘛!!!!主角不就是少年嘛!!!!還有王二小,這有啥黑的。國內自己都有相應的宣傳~話說二戰德國打到最後不也是拉少年當兵么~


推薦閱讀:

劉備為什麼那麼愛哭?
如何寫讀書札記,有哪些高質量的前人的札記?
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呂不韋還是贏異人?
怎樣評價康熙平吳三桂?

TAG:歷史 | 政治 | 日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