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兵法解讀,韓信破趙的背水一戰,這是不是一種僥倖?

不少兵學著作將井陘之戰列為奇正之變的典範,事實是否真是這樣,還是一種僥倖?
只要設了背水陣就會勝利的嗎?


過分糾結於【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兩個成語,就會把那兩場戰役的真實性給扭曲了。關於巨鹿之戰的前因後果在別的問題下做過解釋,這次來解釋一下井陘之戰。

先看韓信的戰前準備,漢軍一併北進,韓信和曹參先擊敗了陳余的丞相夏說,陳豨接著攻略代國,韓信令曹參圍攻鄔城的戚將軍。你以為此時趙歇、陳余很淡定嗎?他們集結了主力打算與韓信決戰,可與此同時劉邦正在向趙國首都邯鄲進發。趙國面臨的是夾擊之勢,只有被動的份。

李牧之孫李左車將局勢分析得明明白白:「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餽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原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原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

韓信軍接連取勝,士氣高昂,正是求戰之際,這才是所謂的背水之勢。李左車才會認為防守,分輕兵斷韓信後路才是上策。韓信是在知曉李左車計策沒被採納之後,才定下戰術,派出一萬軍隊以背水列陣引誘陳余出戰,分兩千輕兵埋伏在趙軍附近。韓信的總兵力還不止這些,也就是說背水列陣時,韓信都沒有投入所有戰鬥力。此時陳余顧慮邯鄲會被劉邦攻陷,遲早要面臨腹背受敵的處境,他沒有太多的選擇不與韓信交戰。

再看看韓信與陳余交戰的過程,戰場是韓信選擇的,他肯定經過防禦布置,一旦返回陣營拚命堅守即可,韓信就不止佔了士氣的優勢,地利也是絕對優勢,這就是正兵。陳余客場作戰強攻不下,後方又被韓信的兩千輕兵擾亂了陣營,趙軍士氣頓時崩潰。就算陳余堅持對韓信更長時間的進攻士氣也會瓦解,這就是奇兵。從整個大戰役來看,是韓信、劉邦兩隻軍隊滅了趙國,就算韓信無法擊敗陳余,趙國也難以抵擋兩面夾擊,區別只是陳余最終敗在誰手上罷了。

----------------------------------------------------

一張圖可以解釋淚痕春雨大師在胡說八道。

井徑口是太行山必守要道,守住井徑口恰好讓韓信前不得戰,後不得退,是非常險要的地帶。韓信是在陳余不用李左車計策後,才定下戰術計策,韓信是在陳余不用李左車計策後,才定下戰術計策,韓信是在陳余不用李左車計策後,才定下戰術計策。

只要看一看地圖就知道李左車計策是最恰當的做法。而韓信選擇列陣的位置雖然還算平坦,但也不是能讓二十萬大軍展開作戰的地方,韓信經過布陣後很好防守,沒有到真正死地的地步。用《三國演義》來強解韓信和馬謖,淚痕大師怕是連紙上談兵的水平都不足。韓信奇兵佔據的萆山就是現在的抱犢寨,位於石家莊鹿泉區。即便陳余沒有空壁進攻,這支部隊還是可以暫時切斷趙軍後路,對陳余造成壓力。戰鬥的結果確實漢軍成功佔據趙壁,用少量的兵力對趙軍進行包圍,迫使無路可走的陳余往東南逃跑。韓信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複製了李左車的戰術,淚痕大師居然說李左車計策全是弊端........


井陘之戰絕不只是「背水一戰」,如果僅有背水一戰,韓信取勝的幾率其實很低,被趕下水去自相踐踏的幾率卻很高。而「背水一戰,兩面夾擊」才是完整的井陘之戰,很多人對此都有誤解。包括那位馬謖。
歷史上和井陘之戰很類似的是 拿破崙的三皇會戰,如出一轍的背水一戰,背靠湖水,吸引敵人傾巢出動,進入狹小的預設戰場。然後埋伏已久的預備隊出動,佔領敵背後的高地,兩面夾擊。
背水一戰,作用有二。第一,陷自己於險地,看似劣勢,這樣才能讓敵方輕敵,傾巢出動 搶奪戰果。以自己為誘餌,吸引地方進入預設戰場。第二,讓自己的兵也退無後路,勢必死戰。(更何況韓信的老兵都被劉邦抽調走了,井陘之戰都是剛招募的新兵,毫無忠誠度可言。)只有這樣,才能讓士兵們不至於四散而逃,只能拚命。敵人久攻不下,為後續部隊贏取時間。
更重要的是伏兵,這才是最關鍵的。從敵背後突然出現,佔領敵老巢或高地,敵方必軍心大亂。 可見,韓信和拿破崙背水一戰的首要目的是作為誘餌,誘敵,所以他們不會真正把自己置於死地的,放心,不會像馬謖那樣作死。韓信和拿破崙並未將所有兵力放在水邊。
伏兵才是關鍵一招。

此所謂「守正出奇」,水邊的正兵,背後埋伏的奇兵。

背水一戰,兩面夾擊,兩者缺一不可。
最後,項羽的破釜沉舟 巨鹿之戰,確實是小概率事件,像項羽這樣的猛將,確實少見。而且必求速戰,務必速戰速決!不然超過三天,不等敵進攻,自己先餓死了。就像李左車預設的那樣,敵方堅壁不出,打消耗戰,則必死無疑。(而且以項羽當時的處境,真的別無選擇了,早死晚死都得死,不如自斷後路,拚死一搏。)
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
而背水一戰的反例,就是斯巴達克斯起義,被剿滅在海邊。當然,斯巴達克斯是被動一方,被圍逼至海邊。這可是真正的被「置之死地」了。

因為你全部兵力,都被圍在一處啦,不死才怪。像項羽那樣創造奇蹟的人,少之又少,不然就不叫奇蹟了。
無論「背水一戰」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光看這一個詞,這一句話,而不聯繫實際,不看《孫子兵法》的上下文理解,是很片面的。很多人都被它誤導,有名的如馬謖,真的是斷章取義了。


韓信背水結陣取得勝利後,大家就問韓信,背水結陣是兵家大忌,我們為什麼會因此大敗敵軍呢?[注]

[注]:諸將效首虜,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

韓信告訴大家,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因為兵書上還有雲,置軍死地而後生啊。大家一聽,都對韓信非常佩服。[注]

[注]: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後世讀史者,常常認為,韓信取得這場勝利,就是因為韓信悟出了,置軍死地而後生的道理。其實呢?如果置軍於死地真有如此大的價值,那以後打仗時,人們肯定都會爭著搶著往死地駐紮軍隊,這樣一來,死地還叫死地嗎?


為什麼說背水結陣,是兵家大忌呢?

對此,我們只要看看,劉邦的軍隊被項羽追到水邊的結果,就可以知道了。

項羽把劉邦的軍隊追到了泗水邊,項羽一通窮追猛打,劉邦軍隊被趕到河裡淹死的,就有十多萬[注];後來項羽把劉邦的軍隊追睢水邊邊,一通窮追猛打,劉邦軍隊被趕下河淹死的,又有十多萬。[注]

[注]:漢軍皆走,相隨入、泗水,死者十餘萬人。
[注]: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璧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水為之不流。

面對這種事實,我們大約就會知道,為什麼背水結陣會是兵家大忌。因為在這種背景下,一旦被敵人打敗,那就是一場災難。


從這層意義上,韓信這樣回答大家,本身就是在故意在誤導大家。

因為聽完韓信的分析,人們第一念頭,肯定會覺得,韓信用兵真如神。問題是人們坐下來再細想,肯定會覺得韓信能取得勝利,就是因為遇到了豬一樣的對手。


一切是顯然的,兵書上說,置軍之死而後生。問題是,兵書上也說了,必須得給陷入絕地的敵人,留下一條活路(圍師必闕、窮寇莫追)。[注]

[注]:故用兵之法.....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如果陳余不是豬一樣的對手,面對陷入死地的漢軍,怎麼連個窮寇莫追、圍師必闕的道理都不懂?

最簡單而言,如果陳余不急著一鼓作氣消滅韓信,而是在適當的距離停下來,圍而不攻。並且高呼繳槍不殺、優待俘虜!陳余從兵力佔據優勢,而且韓信又陷入了絕境,這樣耗上一段時間,韓信的軍心自然會全面瓦解的。

再簡單而言,如果陳余進逼韓信時,給韓信軍隊留下一條活路,逼著漢軍朝某個方向逃跑。這樣一來,韓信的軍隊,也就不是所謂的絕地了。不要說,陳余在韓信逃跑的方向,預先布置伏兵了,就是這樣單純的大舉追殺,也會把韓信的軍隊,殺個七零八落的。

更主要的是,如果陳余不是豬一樣的對手,依靠佔據優勢的軍隊,一通窮追猛打,肯定能把韓信的軍隊全部趕到河裡。對此,只要看看項羽當年,把多少漢軍逼入水中淹死,就可以知道了。


如果這樣一想,你說韓信打勝這場仗,還有什麼可吹噓的呢?因為無非是他遇到了豬一樣的對手。


史書上,常常會用李左車與陳余的對話,證明陳余是一個腐儒。[注]

[注]: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韓信、張耳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路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麾下;否則必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嘗自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韓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擊,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矣。」

事實上,陳余的應對之策,從正理上分析,完全正確。

恰恰是李左車的應對之策,有些太過莫名其妙。

最簡單而言,你是一個軍隊的指揮官,你擁有十萬軍隊,聽到三萬敵軍進攻你的地盤,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自然是害怕敵軍和你玩游擊戰(或運動戰)。因為這樣打開了,你兵力上的優勢,就無法正常發揮了。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你聽到敵人想和你當面鑼對面鼓的打仗,你肯定會非常願意奉陪。


我們現在,就立足於陳余的視角上,分析一下這場戰爭。

陳余可以確定一件事,韓信所率的軍隊,人數遠遠少於自己,軍隊的整體素質,也遠遠弱於己方。


從這層意義上,面對韓信的進攻,陳余不用太緊張。

問題是,張耳也和韓信一塊來了。

關鍵是,張耳在趙國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在劉邦、項羽還沒有起兵時,張耳就是趙國舉足輕重的大佬[注],

注]:八月,武信君自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春季,正月,張耳、陳餘立趙歇為趙王,駐居信都。

項羽分封諸王時,張耳就在趙地稱王[注];

[[注]:項羽.....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治襄國。

當然了,打敗陳余後,劉邦又封張耳為趙王。[注]。

[注]:漢王乃令張耳與韓信遂東下井陘擊趙,斬陳餘、趙王歇。其明年,立張耳為趙王

只要我們知道這種基本背景資料,自然就會知道,韓信的最佳戰略,就是儘力避免與陳余決戰;然後以張耳為號召,四處招降趙國的城池、軍隊,等時機成熟後,再和陳余進行決戰。

在這種背景下,韓信竟然一門心思的與陳余正面開戰?面對韓信的這種選擇,肯定讓陳余又害怕、又驚喜。因為從理論上,韓信絕沒有道理這樣干,現在陳余必須得知道,韓信為什麼會這樣干?

兵書上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換而言之,敵強我弱,千萬不要與敵人硬拼。所以太祖皇帝,在不具備開戰的時機,那就是一門心思和敵人玩運動戰、游擊戰,為此轉戰兩萬五千里,也是在所不惜的。


最開始,陳余肯定還會覺得,這是韓信在和自己玩煙霧彈。總而言之,表面上直奔自己軍事主力而來,卻隨時會出其不意的,率軍轉攻別的地方。

問題是,越來越多、越來越清晰的情報,都證明韓信就是率軍直逼自己的軍事主力。陳余肯定得分析一個問題了,那就是,韓信真的會這樣自不量力嗎?

從韓信的履歷去看,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韓信成功讓漢軍出蜀,還打破了項羽的全盤戰略,更率軍在極短的時間內,打敗了魏、代兩國。這樣的韓信,怎麼會完全違背基本的軍事常識打仗?

此時的陳余,肯定就如《三國演義》的中司馬懿,突然聽到馬謖在山上紮營一樣。第一個感覺,這不會是真的吧?因為馬謖是諸葛亮手下第一下高參,絕不可能連最基本的軍事常識也不懂吧?但是最後一看,事實就是如此,那什麼也不用說了,咱們就去瓮中捉鱉吧![注]。

[注]: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親何故自墮志氣耶?男料街亭易取。"懿問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親自哨見,當道並無寨柵,軍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換衣服,引百餘騎親自來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圍巡哨了一遍,方回。

簡單的看,韓信背水結陣,也陷入了這種絕境之中。問題是,韓信不是《三國演義》中的馬謖。

第一、韓信是和張耳一塊進入趙地,而張耳在趙地的影響實在太大了。陳余為了消除張耳的威脅,肯定會急於求戰的。關鍵是,因為張耳的存在,讓陳余的軍隊,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會無限誇大韓信軍隊的整體實力。

第二、韓信真正殺招在那兩千奇兵之上。最後讓陳余突然崩潰的,就是那兩千突然出現的奇兵。[注]

[注]: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見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趙軍,斬成安君水上,禽趙王歇。

從正常情形上,陳余的戰略沒有明顯問題,而李左車的戰略,卻有著太多的弊端。因為韓信是和張耳一塊前來的,陳余不趁韓信立足未穩之際結束戰爭,卻與韓信一直耗下去,會讓自己越來越被動的。

韓信極為推崇李左車,有一個可能性,就是李左車的建議,遠比史書記錄的內容要複雜。所以它真正高明的地方,從現有的資料中,我們實在無法分析出來。

但更大的可能性,顯然是韓信希望通過推崇李左車的方式,誤導人們對這次戰役的分析。換而言之,韓信希望大家相信,他能取得這次勝利,只是因為他遇到了豬一樣的對手陳余。因為,隨便拉出一個初中生,也知道李左車說得對,而陳余說得太可笑了。


從某種意義上,韓信的這種煙霧彈施放成功了。因為後世的人在說到陳余的失敗時,總是說,陳余太迂腐了;否則,韓信是沒有機會取得勝利的。

問題是,人們常常忘了一件事,陳余是亂世中崛起的一個大佬,怎麼可能是個迂腐的人呢?更主要的是,只要作戰時機不成熟,陳余打死也不會出戰的。

事實上,張耳陳余從刎頸之交變成不共戴天的敵人,就是因為,張耳希望陳余出兵救自己,陳余認為作戰時機不成熟,所以死活就是不出兵。陳余這種人,怎麼會和迂腐聯繫在一起呢?[注]

[注]:鉅鹿城中食盡兵少,張耳數使人召前陳餘,陳餘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數月,張耳大怒,怨陳餘,使張、陳澤往讓陳餘曰:「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安在其相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陳餘曰:「吾度前終不能救趙,徒盡亡軍。且餘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陳餘曰:「漢殺張耳乃從。」於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斬之,持其頭遺陳餘。

從某種意義上,韓信在此前,也曾一再放過類似的煙霧彈。否則陳余不會輕易走進韓信的圈套。

韓信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永遠可以誤導對手。

所以,韓信率漢軍成功出蜀,又接連打敗魏、代兩國,但是陳余依然嚴重的低估著韓信,所以在與韓信打仗時,連個圍師必闕、窮寇莫追的常識都不顧了;而後來,龍且面對韓信時,依然嚴重的低估著韓信,因為從眾多似是而非的情報中去看,韓信一再可以取得勝利,絕不是因為韓信有多了不起,只是因為他總遇到豬一樣的對手。[注]

[注]: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寄食於漂母,無資身之策;受辱於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也。」

面對韓信那種可怕的對手,龍且竟然敢有這種心理,後果肯定很嚴重。


1、反對 @淚痕春雨 的回答。
淚痕大師分析歷史人物的政治局面和心理,確實是水平不錯的。但分析軍事,就暴露了。
2、井陘之戰時的戰略背景, @蘇沉船 的回答介紹過了,雖然因為我對《漢書》不熟,又沒時間去扒資料,所以對他回答里的一些細節的爭議,不敢評價,但整體的形勢是靠譜的。
3、無論是淚痕大師還是沉船的回答,都有點離題了。我的理解是,題主的疑問應該是單純對井陘之戰中,韓信、陳余所做的戰役戰術安排的疑問,而不是兩位所講的戰略形勢、天下大勢。
4、我之前在一個關於「窮寇莫追」和「宜將剩勇追窮寇」的問題,恰好就有引用過井陘之戰中,韓信背水列陣的例子來分析。不過兩年前被逼乎關愛網路腦殘委員會管理員氣得刪掉了。
主要的意思是,這兩句話里的「窮寇」,所指的敵人是完全不同的。
孫子所說的「窮寇莫迫」(莫追是後世不懂軍事的小說家編的,歷史上並沒有這樣的戰例),這裡的「窮寇」指的是被逼到做困獸之鬥的敵人,孫子里的上下文里「圍師必闕,歸師勿遏,窮寇莫迫」,這一系列的用兵之法,其實都是在強調一個原則:
不要把敵人逼到要拼個魚死網破的地步。
一人亡命,萬夫踟躕!面對一個不要命的人,就算人多勢眾,也是會害怕的。
但太祖的「宜將剩勇追窮寇」,這裡的「窮寇」,指的是大勢已去、氣數已盡的敵人。對於這樣的敵人,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一個優秀的指揮官,從來都是要窮追猛打,一直追到人馬跑不動、敵人跑不見了,沒法再追才會停,絕不給敵人以集結喘息、甚至準備反撲的機會的。
——如果真的「窮寇莫追」的話,那麼霍去病、竇憲、李靖、蘇定方這樣的漢唐名將,動不動就千里追殺匈奴、突厥,難道是不懂兵法、浪得虛名之輩?
而井陘之戰中,韓信的高明之處就在於:
故意利用「背水列陣」這樣一個兵家大忌,引誘陳余犯了「窮寇莫迫」這個兵家大忌。
——但並不是說,背水列陣就一定能贏。韓信能贏這一仗的關鍵,並不是背水列陣,甚至不是陳余犯下的「窮寇莫迫」的大忌:
即便有「置之死地而後生」,以及沉船回答里提到的連戰連勝所帶來的士氣加成,但以當時雙方的兵力對比,韓信背水列陣的部隊瓦解,也是遲早的事。
——但韓信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他算計了陳余會空壁逐之,因此利用2000騎兵偷營,令趙軍的士氣迅速瓦解。說白了,就是打了個時間差!
如果沒有這2000騎兵佔了陳余大營,使趙軍的士氣迅速瓦解,那麼打下去韓信的部隊瓦解、被全殲是必然的事。
那麼,問題又來了:
為咩韓信就那麼有把握陳餘一定會空壁逐之呢?
這又是韓信一系列套路裡頭,一個很重要的細節了:
「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
——大將旗鼓啊,親!
趙軍將士看了這陣仗,恐怕比路人局看到敵方超神的大哥,獨自一人不滿狀態就在己方高地下面浪,還要更加按捺不住!
劉四手下幾個被項羽瞪一眼、吼一嗓子,就屁滾尿流幾里地的小腳色,搶了項羽一塊肉,拿回去就可以封侯了。韓信的肉沒那麼貴,但好歹也是個大將、左丞相,拿得到他的人頭、甚至只是搶到大將旗鼓,進爵一級、賞百金至少也是保底的吧?
這種情況下,就算陳指揮吼破嗓子:守家呀,搶尼瑪幣的人頭啊!也按不住手底下那群大爺要爭mvp的理想。
然後,家就妥妥地被偷了。
滿滿的都是套路啊……
5、淚痕大師回答里提到的,劉四被項羽逼到水邊大屠殺的戰例,其實跟韓信主動背水列陣沒有可比性。
劉四的例子里,劉四的部隊其實就是太祖「宜將剩勇追窮寇」里的「窮寇」,此前已經吃過敗仗,被打到士氣為零了。就像後來49年廣東戰役,k記一方還有胡璉、陳濟棠、方天、劉安琪、余漢謀的兵團共15萬人,看著規模很大,但都是從各處收攏回來的殘兵敗將,既沒有經過有效的整編,也沒有進行過有力的動員,甚至連有效指揮系統都還是一個爛攤子,然後就要拿他們面對陳庚、鄧華的兩個連戰連捷的虎狼之師,最要命的是,陳鄧兩個兵團推進速度快到根本不給你部署預設防禦陣地的時間!——結果只能是單方面的虐菜。
但韓信的例子裡頭,韓信的部隊那是孫子「窮寇莫迫」里的「窮寇」。本身就是連戰連捷、士氣旺盛的部隊,並不是經過這樣短短一場廝殺的挫折,就能夠打到軍心渙散的。除非趙軍裡頭有個項羽這樣,瞪一眼、吼一嗓子就能把人嚇得屁滾尿流幾里地,又或者二哥這樣的「策馬刺良於萬軍之中」,又或者仁爺、遼爺、子龍這樣能在萬軍之中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的狠人,特別是二哥那樣「望見良麾蓋」,二話不說就「策馬刺良於萬軍之中,紹諸將莫敢當者」,韓信要是玩這套那基本是送人頭,即便遼爺這樣,帶著幾百號人就敢直衝敵軍大營,「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叱權下戰」,砍不了你也能嚇死你。當然,要是趙軍有這樣的狠人,韓信也不會這樣作死。
更何況,韓信那是背水列陣,是有預設防禦陣地依託的,而不是一群人亂糟糟地被人堵在水邊屠殺。所以,他是能支撐相當長的時間的,至少足以支撐到他那2000騎兵偷營成功。
而且他背水之陣能支撐的時間越長,他的勝算越大。因為支撐的時間越長,意味著對趙軍士氣、體力的消耗就越大。當趙軍已經筋疲力竭還啃不下韓信的背水陣時,突然發現家沒了,這就特么很尷尬了:
卧槽!本來想著把前面的背水陣啃掉,搶了戰利品回家吃頓慶功酒的,現在背水陣還沒啃下來,就算是啃下了背水陣,則沒慶功酒吃了不說,更要命的是連佔了自己家的敵人有多少都不知道,而自己已經是筋疲力盡了。繼續啃背水陣,又得擔心佔了自己家的敵人來爆菊;掉頭回去把家搶回來,累死累活就不說了,這邊背水陣的敵人還咬著自己呢。
怎麼搞都是坑,於是士氣瓦解,大優被翻,然後還要被人嘲諷:20萬打1萬被翻,會不會玩啊?
5、對淚痕大師回答的幾個觀點:
①對李左車和陳余意見的評價
淚痕大師認為,李左車的意見太拖時間,會給張耳利用自身號召力收買人心。
這實際上是對軍事常識,以及當時井陘兩軍的形勢不了解,而腦補出來的。
首先,軍事上的問題,其實李左車的觀點已經指出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韓信軍的後勤補給非常脆弱。如果單憑一個張耳的威望,就能讓趙國的百姓壺漿簞食迎接韓信的軍隊的話,壓根都沒什麼井陘之戰了。
而一支無法從當地獲得可靠後勤補給的軍隊,一旦被切斷後勤,能撐得過10天就很了不起了。10天時間,你一個張耳能上天了?要是張耳真那麼叼的話,當初跟陳余鬧掰的時候,又何須獨身投靠劉四?
而當時井陘之戰前的形勢是,韓信陳余兩軍對峙,韓信軍在得知陳余並不採納李左車的意見,而要準備跟他速戰速決之前,都是縮在井陘口裡,就是怕一旦出去之後,陳余會派人封鎖井陘口,切斷他的後勤補給。而韓信此來,就是尋求決戰滅趙的,並不是像彭越那樣在敵後流動作戰打游擊的。而且他作為入侵者,即便有張耳帶路,也無法像彭越作為地頭蛇那樣有廣泛的支持者,支持他流動作戰。
如果陳余真的是擔心這個問題的話,那他就真的是菜逼一個了。真正讓陳余決定要儘快和韓信速戰速決的原因,其實是沉船回答里提到的,當時的漢趙戰略形勢,趙國是多線作戰,而且各條線都吃緊。作為己方大哥,而且自己兵力跟對線的對手相比又是大優,肯定想快點幹掉對手,一方面提升己方士氣,更重要的是可以趕去支援吃緊的其他路。但只可惜他只算了人數,而沒有算人口:
你蟲族100隻小狗,跟人家神族30個3攻3防+快腳的鑿子比,你覺得你巨優???不能把你按在地上摩擦,都算是對手菜了。
而至於張耳在韓信軍中,對於陳余的影響,最多也就是讓他渴望,能在戰後一邊踢張耳的豬頭,一邊罵道:庸奴!復可作惡不?——僅此而已。
②對於韓信戰後的解答主將疑問的觀點
淚痕大師認為,韓信這是故意忽悠人,讓別人覺得他只是運氣好而輕視他。
這個說法,簡直讓我懷疑這個淚痕大師,跟那個回答韓信衣錦還鄉後給亭長百錢那個問題的淚痕大師,並不是同一個人。
韓信要是有這樣的城府,就不至於最後死在鍾室了。
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的韓信傳記里,都沒有透露過他會故意隱藏自己本領的情況,反倒是有很多例子,說明他很喜歡裝逼、很渴望展示自己的才能,渴望得到認可和讚賞。不然,他為什麼跟夏侯嬰、蕭何夸夸其談那麼多?為什麼後來劉四問他「將兵幾何」時,明知道劉四對他的能力很忌憚,可還是偏偏在說劉四「不過數萬」之後,還要大言不慚地說自己「多多益善」,而且他當時還是劉四的手下敗將。
而且,如果他真的故意要讓別人輕視他,那破趙之後,又如何「先聲後實」,派一介說客帶一幅帛書,就讓燕國俯首稱臣?酈食其真的是舌頭生花,可以片言下齊城七十二?
拿龍且這樣的貨色對韓信的評價為準,還不如拿公路對大耳的評價來說事呢。至少公路怎麼菜都是四世三公之家,結交和見識過大量英雄豪傑。


不是。要看懂井陘之戰,要明白韓信全局的決策分析。

一、戰爭歷程

韓信破代之後,陳余率趙軍二十萬,抵達井陘口,與韓信對峙,挑起了著名的井陘之戰。

(井陘之戰作戰圖)

韓信駐紮下來後,派間諜打入趙軍內部。(強調:知道敵情)此時的廣武君李左車勸說陳余說:「韓信、張耳乘勝勢離開本國遠征,鋒芒銳不可當。井陘這條路,車輛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成列,糧草必定落在大部隊的後面。望您暫時撥給我三萬人作為突擊隊,抄小路去截斷對方的輜重糧草,而您則深挖壕溝、高築營壘,堅守不出戰。」但陳餘曾經自稱是義兵,不屑於使用詐謀奇計,說:「韓信兵力單薄且又疲憊不堪,對這樣的軍隊還避而不擊,怕諸侯嘲笑我。」

韓信得知,高興異常,因此便敢率軍徑直前進,在距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來宿營。到半夜時分,韓信傳令部隊出發,挑選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手拿一面紅旗,從小道上山隱蔽起來,觀察趙軍的動向;並告誡他們說:「交戰時趙軍看到我軍退逃,必會傾巢出動來追趕我們(強調:傾巢出動)你們即趁機迅速沖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遍插漢軍的紅旗。」

韓信隨即派遣一萬人打先鋒,開出營寨,背靠河水擺開陣勢。

天亮的時候,韓信打出了大將的旗鼓,鼓樂喧天地開出了井陘口。趙軍洞開營門迎擊,雙方激戰了很久。這時,韓信和張耳便假裝丟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營。(強調:韓信、張耳逃跑)河邊部隊大開營門放他們進去,然後又和趙軍鏖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搶漢軍拋下的旗鼓,追逐韓信和張耳。韓信、張耳進入河邊的陣地後,全軍即都拚死奮戰,趙軍無法打敗他們。(強調:無法打敗)韓信派出的二千名騎兵突擊隊一起等到趙軍將士全體出動去追逐爭奪戰利品(強調:全體爭奪戰利品)時,立刻賓士進入趙軍營地,拔掉所有趙軍旗幟,插上兩千面漢軍紅旗。趙軍已經無法抓獲韓信等人,便想退崐回營地,但卻見自己的營壘中遍是漢軍的紅旗,都驚慌失措,以為漢軍已將趙王的將領全部擒獲了,於是士兵們大亂,紛紛逃跑,趙將儘管不停地斬殺逃兵,也無法禁止潰敗之勢。漢軍隨即又前後夾擊,大敗趙軍,在水邊殺了陳餘,活捉了趙王趙歇。攻破趙地之後,韓信派使者勸降了燕國。兩個月內,拿下代、趙、燕三國,韓信用兵之道,可謂神妙!

二、軍事分析

在兵力不濟又不得不戰的情況下,軍事家一般會怎麼做?分兵夾擊,誘敵入伏。前者是通過奇正,或者通過虛實,來實現軍事力量的增益。而此戰中,井陘地勢險狹,難以夾擊,趙軍也未必會冒險輕進。

韓信心中有他的軍事決策模型,核心的戰術是背水誘敵,奪營易旗。具體分析如下:

以造成趙軍最大程度的心理恐慌。為了達到趙軍空巢出動。除了2000人設伏,韓信還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1、趙軍務必空巢出動。為此,佯退還不夠,必須是韓信、張耳親自打頭陣,佯退,丟下戰利品。(戰場中,戰利品就是功勞啊,尤其是大將軍的錦旗)這吸引力太大了。韓信判斷,趙軍全軍來追。

2、漢軍必須能承受敵全軍猛攻如果漢軍被趙軍全力攻破了,也就沒有所謂的奪營易旗了。正是基於這樣的情況,韓信才設定風險極高的背水陣。靠地利形勢,逼迫漢軍誓死一戰。但這樣的陣型是極其危險的。韓信能駕馭住,那大家視絕境為勇氣;一旦信心潰敗,韓信把控不夠,那就是徹徹底底的水邊潰逃。背水陣的失敗,定是比其他陣慘烈得多。但韓信,有信心,其實也是迫不得已。我相信如果他兵力足夠,是不會如此冒險的。能穩健取勝的,絕不取巧,這是作戰的規律。

如果陳余聽取李左車的意見,或者趙軍不空巢出動,又或攻破了背水陣,但那樣結局……韓信不會讓以外出現在他的軍事決策中。自古名將,皆如此。


補充分析:

關於韓信的軍事分析推演可見如下回答:

國士無雙:韓信軍事謀略推演 - 興亡錄 - 知乎專欄

四維解構孫子兵法:你讀不透的兵家之道 - 興亡錄 - 知乎專欄


背水列陣在戰術上的意義在於收攏防線 壓縮空間 防備敵軍機動兵力主要是騎兵從側後突破防線 在面對對手優勢兵力的時候 最需要擔心的是本方陣營被衝散或者被多面圍攻 縮小兩軍的接觸面就能最大程度地縮小兵力上的弱勢 另外就是拖延時間 因為這個時候漢軍的機動騎兵去突襲趙軍大營去了


不是
井陘之戰,從戰前布屬到戰役過程,韓信基本都是掌控著戰役的局面。特別騎兵直插趙軍大營這一手。

韓信絕不是浪得虛名。


並不是
韓信的背水一戰是因為他手握隨時能抄敵軍老家的2000騎兵以及對手下士兵不折不扣執行命令的信心。
在慶長文祿之役中,朝鮮人就搞過一次「背水一戰」,朝鮮將官本來預想的結果是

但結果是:全軍覆沒。
朝鮮將官叫申砬,在忠州意圖阻止小西行長繼續北進。
按說背城作戰,又不是沒有人做過。但是申將軍就是厲害啊。他把主力帶到了忠州西北的彈琴台。而日軍,則是從忠州東南進攻。
這不是把忠州扔給小西行長了?
小西行長當時肯定是這樣的

小西做了一個決定,去看看彈琴台到底是個啥地方。然後他看到了一座北臨漢江,西接達川江的小高地,東部和南部平原布滿稻田……
西邊和北邊完全是死路,南面與東面一旦開戰,日軍絕對會遮天蔽日……
小西行長:mdzz!用我們內蒙話說就是:

於是小西行長在夜晚發起了進攻。
日軍突然舉起火把,並將一路上搶來的牛驅趕到朝鮮軍的陣地
黑暗中,朝鮮步兵只見火光四起,耳聽得如雷般的腳步聲,哪管是人是牛。
日軍又在牛後面放火銃
申將軍看著步兵像割韭菜一樣被一茬一茬割倒。他決定讓後陣騎兵衝鋒……
但是,這裡是稻田!黏糊糊的稻田!
本來在平原無敵的騎兵,卻在田間小路慢吞吞的前進,像雜耍一樣小心控馬,避免馬滑進稻田。
我想,日軍的鐵炮足輕一定想起了長筱合戰……


參照破釜沉舟的袁紹和背水一戰的馬謖……


其實李世民破杜建德的10萬之眾,也是這種打法,正面衝擊。看秦軍與其他國家打仗,往往是光著膀子與有盔甲的人硬拼。羅胖在中途島戰役那講實際把這個問題基本講清楚了:「公民兵」。韓信親身經歷了破釜沉舟一戰,當時是大概是3萬軍隊正面攻擊30萬秦軍,那可是從匈奴正面戰場撤下來的正規軍。硬生的贏了,原因在哪裡。
韓信看懂了,傳統戰爭實際的組織效率是十分有限的,關鍵在於拚命。如果連強大的秦朝正規軍就頂不住拚命的楚軍,韓信當然有膽量正面衝擊了。只要正面不是很開闊,一次性投入的人力不是很多,兩邊要麼有山、要麼有水。
一撥衝擊不動,基本後面就沒勁了,加上2000突襲一成功,大部隊一往回跑,整體結局就出來了。應該來說,背水之戰不過是破釜沉舟的一模仿版。
其實傳統企業的組織效率低下也是這種狀況,人多沒有用的。


對任何人來說,離水邊只有一米時他是不會繼續退的,但如果離水還有兩公里,這時候河水起不到遏制人後退的作用,反倒可能讓人心存僥倖心理。韓信背水列陣有兩個時間點非常危險,第一個時間點是隊伍從山口拉出來時,此時隊伍向河邊開進,在距離河邊尚有距離時是陳余攻擊的最好時機,只要攻擊猛烈,很可能造成韓信前隊為爭奪渡河逃跑的良機而發生潰敗的事情。第二個時間點就是第二隊人馬向河邊撤的時候,此時韓信第二部分人馬是主動撤退,沒有亂。此時如果陳余猛烈攻擊,韓信的第二部分軍隊也可能發生混亂,甚至於發生大潰敗,一旦如此韓信軍自己就殺傷了自己了。但當韓信所有軍隊都開到水邊後形勢就變了,漢軍將士很清楚:後退絕沒有好下場,要麼戰死要麼戰勝,此時的漢軍成為了死士軍團,他們可以戰死,但絕不會戰敗,更不可能後退。韓信敢於兵行險著應該與他對陳余的了解有關,沒有有效的情報支撐,他無法判斷陳余會否在他最脆弱的時候攻擊他。所以說,韓信此戰最為重要的是情報收集工作。當對手是陳余時,他這樣做可以,但對方主將如果是另一種人,他再這樣搞可能就是找死。就像足球賽,沒有哪種戰術是絕對正確的,要考慮雙方實力,士氣,以及對方特點和對方可能的排兵布陣。任何一個主教練排兵布陣都要先收集情報,之後才是制定戰術。作為將領指揮打仗也是如此。兵法的應用是需要環境的,脫離了環境兵法屁都不是。


這一戰關鍵在於看地圖,可以大致看出從引誘趙軍出擊到背水列陣的距離,足以使趙軍在追擊中隊形鬆散,史記原文說遺棄了許多旗幟給趙軍。一支部隊經過十幾公里的漫長運動前後混亂不能相接,突然遇到水邊嚴陣以待的部隊,心理一落千丈,被擊潰散後跑回家去,後面又被抄了主基地。下場可想而知。這一戰的成功關鍵我覺得其實是誘敵和包抄後路。大致說這些,沒有翻原文,題主有興趣可以自己百度下地形圖。


蔡鍔說過,史書裡面寫戰陣之事,十有八九都是文人幻想扯淡。
趙奢也說過,兵者死地耳,而括易言之。
史記淮陰侯傳我都快會背了,也查閱過許多兵書,但是我真的不知道題主的答案是什麼。我也建議題主別想了,正確答案不可能出現在這裡。
如果劉伯承林彪粟裕徐向前這些復生,他們應該能回答你。


《孫子兵法》說得很清楚了啊,就是以正合,以奇勝。

正和奇,這個奇不是奇兵,一般解讀上來說,先出為正,後出為奇。正面為正,側面戰場為奇。正奇是在不斷變化的。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的成功難以複製,就是因為只看到了正,沒有看到奇。

韓信從來沒期望在河邊剛死對方,所以他派了兩千騎兵去偷襲敵人大營,一舉摧毀敵軍士氣才得以獲勝。事實上偷襲成功之前,河邊再被突擊一次可能就全軍覆沒了。河邊三千,偷襲兩千,當真是一場豪賭。

馬謖背山一戰為啥跪了?因為他什麼都想到了,就是沒想到魏軍放火燒山……王平爭取來的五千步兵,也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所以最後雖然情況危險,也只能儘力嚇退魏軍收攏殘兵,保證局勢沒有進一步惡化。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古文的翻譯,大意是說有學韓信背水一戰的,結果GG
有人請教宿將,人說韓信背水一戰,是因為對面的敵手菜雞,你對面都是沙場老將,這麼玩容易玩脫~


漢趙背水一戰戰前基本背景:漢軍(韓信)新滅魏大勝全軍士氣正旺遠道突擊而來欲一鼓作氣速戰速決;趙軍(陳余)以逸待勞兵力數倍於漢軍,佔據井陘口險關要隘固守不懼來攻待機而擊。雙方主將戰略選擇上都合乎本方實情之選。戰役成敗取決誰能抓住對方弱點先擊倒對手。陳余方作為防禦守方戰役思想就是不變應萬變,見招折招你來攻我應戰反正我人多你咋打我都贏。漢軍作為攻方,韓信精心布局預設籌謀戰術細節,以攻代守推動戰局演化,使後面戰役實際發展如同現代沙盤推演般一一成真。體現出韓信對戰局敏銳洞察力,步步先機牽引對手不知不覺按自己規劃戰役方案走。此戰漢軍分三個軍團作戰,水邊防禦軍團,前出誘敵軍團,伏擊拔營軍團。韓信成竹在胸,戰役意圖正面背水布陣防禦只是表象,偏師派遣2000騎兵潛伏敵後,待趙軍來攻背水之漢軍,潛伏偏師出其不意攻入趙軍大營插漢軍旗,漢軍由守轉攻前後夾擊趙軍。伏兵是戰役關鍵,是戰役勝負手。又鑒於漢軍人少不堪對手圍攻,韓信依據井陘口地形設置戰場,使趙軍無法發揮兵力優勢合圍自己,只能按地形雙方接戰戰線一字平推。其次臨河布陣,部署漢軍主力依託預建工事背河梯次列陣防禦,該部漢軍身後環水退無可退只能死戰求生。該臨水軍團只守不攻,只要不後退潰敗整個漢軍就立於不敗之地。接著誘敵軍團人數不多首先出擊,舉韓信大將軍旗前出趙營佯攻,示弱引誘出營壘全部趙軍出營來攻。趙軍兵力雄厚以多擊少出營接戰,思路對頭。只是此時出現一個影響戰局細節,見漢軍人少又是大將韓信親自出戰,趙軍擒賊擒王傾巢而出不留部分主力看家。韓信自當誘餌,率誘敵軍團故意拋下部分漢軍旗鼓,假裝不敵徐徐而退退入水邊軍團陣列,兩軍團合一抵禦趙軍。趙軍尾隨而至全力攻擊,漢軍防禦,雙方進入戰役膠著階段。趙軍出擊久攻不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進退不得騎虎難下。此時漢軍伏兵軍團出擊趙軍後方沒主力留守營盤,拔營換旗。漢軍騎兵出擊打破戰役平衡分出了勝負。趙軍看到大營被占沒了退路鬥志全無,前後被夾擊立馬潰敗逃跑,漢軍追擊大勝。此戰三個漢軍軍團環環相扣攻守有序分進合擊,顯示韓信超凡脫俗的大兵團作戰能力和神一般不拘一格超人所思的兵法計謀。趙軍陳余作為防禦方,2個小環節沒處理好,決定戰役勝負。1趙軍兵力雄厚出擊沒錯,但不該傾巢而出置大營防禦空虛形同虛設。不保留部分主力作為戰役預備隊如下棋沒後手戰局不利只能挨打,打仗不留後路不許敗只須勝稍有差池滿盤皆輸。但這不是關鍵。2致命的是,作為以逸待勞的防禦一方,趙軍早早佔據井陘地形熟知附近地理,對本方四周的可行軍小道小路險要關隘應該瞭然於心,如果在這些路段分兵扼守險要,和主力大營形成網路縱深防禦,韓信奇兵部隊如何輕鬆而過奪營插旗,趙軍戰力再渣也不會一擊就敗一捅就破。面對這種分兵扼守的大縱深大範圍防禦體系,韓信不可能一戰而下一口吃下兵力數倍於己趙軍。只怕後來的華夏兵家奇謀並也無背水一戰,不知韓信可會有其它天才火花撞擊出別的經典戰例?


韓信井徑之戰關鍵情報戰的勝利,是用間的典範,第一大功臣是張耳及其在趙軍中舊部卧底,張耳本來就是趙軍中不亞於陳余的領導。沒有情報,韓信怎麼知道陳余與李左車的決策,不知道這個情報,他敢背水弄險?沒有卧底配合,三千騎兵怎麼瞞過趙軍偵察進而襲擊大營?


不分析前因後果了,單純從本身出發,韓信絕不是僥倖,而是有十足把握的。

第一從陳余沒挺李左車建議,就知道自己功成了。怎麼打,結果會怎樣,已經有數了。

第二戰場的安排,知道河邊的部隊面對趙軍,守得住;知道趙軍會傾巢而出。

第三知道趙軍的反應。

可以說從張耳那裡,他對陳余和趙軍的了解已經非常透徹了,應該是算無遺策,就算不背水一戰也能打贏,純粹是為了打的漂亮而已。


首先,這個問題沒有實際意義。我覺得你作為局外人,可以說是不是僥倖,時隔幾千年,鍵盤軍事家可以斷章取義給你分析一大波理由,但是當時的實際的天時地利人和,沒有史料能記載地全部準確。

其次,關於背水一戰的核心就是,韓信還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么?「驅市人而戰」,當時韓信用的辦法應該是最好的了吧。

最後,這場仗贏了,是韓信的光輝一筆。


最強王者的殘血和青銅五的殘血是不一樣的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軍事 | 韓信 | 兵法 | 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