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要冒險行刺董卓?這對曹操有什麼好處?

這個舉動給曹操帶來殺身之禍。他僥倖才活過來。曹操的動機何在?這個聰明人計算錯了?


曹阿瞞只分對錯,曹丞相才看利益


梟雄大都清純過,曹丞相不例外。
那個時候的曹丞相還是清純少年,想著匡扶漢室,做征西大將軍呢。

再後來丞相組織關東義軍討伐董卓。各位軍閥心懷鬼胎。董卓毀東都遷洛陽,袁紹等老油條老政客都按兵不動,只有曹丞相理想主義氣質上來,獨自追擊,被修理成狗,若非曹洪讓馬命都丟了。殘酷的現實教育了曹丞相,之後才變成了一個「舉賢勿論品行」的現實政治家。

《蒿里行》記載了曹丞相在討伐董卓之戰後的心路歷程。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

丞相看透了,都他媽演員,都他媽陰謀家,要不是老子,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罵就罵吧,反正老子是再也不當虛名實禍的凱子了!

以上


題主說的是三國演義的內容,歷史上曹操並沒有行刺董卓。假如是從演義的角度分析,那曹操其實還是有利可圖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想要成大事當大官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名望」。所謂名望,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必須是好名聲,另一個是必須許多人知道。但是當時的條件下,由於還沒有創立科舉制度,獲得名望是非常艱難的,有兩種獲得方式,一是出身好,比如袁紹,祖上四世三公,自帶光環,即使是曹操後來獲得了名望,首舉義兵,盟主也是袁紹來當,可見出身自帶的名望是多麼厲害。而曹操是一個地位地下(出身背景不好,並非士族)但又有雄心壯志的英雄人物,當時曹操只是一個中下級軍官,他所得到的遠遠不能滿足他的野心,所以他獲得名望的方式只剩下了一個,就是做一件大事。那麼下面分析曹操做這件事值不值。這樣的義舉可能有,四個結果,第一個是殺死了董卓,然後被衛兵剁成肉泥。二是殺死了董卓,在衛兵察覺之前溜出去,趁董軍群龍無首的狀態,集結正義力量,端掉董軍指揮部,控制其軍權,之後名滿天下。三是失敗了,被剁成肉泥。四是失敗了,結果逃了,就是演義的結果,也是由於義舉名滿天下,這也是可以預見的。所以四個結果里有一半是好的,值不值得賭一下呢?普通人肯定是不會的,但是還沒有滿足野心的英雄是很可能會的。比如劉備在荊州帶著百姓逃,被曹操追及的幾率幾乎是百分百的,被追及後在混亂中從大軍中逃掉的幾率在我看來還不到一半,但是劉皇叔為了名望還是賭了。那麼曹操這麼選擇也是很可以理解的。再看事情的結果,曹操逃出京師,董卓張榜捕曹,曹由於他的義舉名滿天下,獲得了很高的名望,導致了兩個後續事件,一是陳宮抓到他後,感念其義舉,捉放曹。二是曹操回鄉招兵,一乎百應,有了自己的私人軍事力量。這體現了名望的重要性。從此之後,曹操成為了軍閥,有了實現夢想野心的條件,一是私人軍事力量,二是高名望。事實上,在兩個好的結果里,結果四要更好一些,因為在結果二里,雖然曹操起了最關鍵的作用,但由於他沒有自己的軍事力量(他原來雖是中下級軍官,但只能在受命的條件下指揮朝廷的兵,當時朝廷幾乎沒什麼兵),在成功之後分一杯羹的時候,很可能只能弄個虛職,朝政只會控制在掌握最多私人力量和名望的人(最可能是袁紹)手中,這也是曹操不太甘心的。所以事實上,曹操這一賭獲得了最好的結果。那麼回頭看他賭之前,他應是具有:一是愣頭青熱血青年為國獻身的激情,二是對結果較為清楚的預見,三是野心。那麼,曹操一行為是不是還是欠考慮的呢?


感謝邀請。

曹操刺殺董卓之事史書並沒有記載,應該是《三國演義》的妙筆虛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如果一定要追根溯源的話,《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異同雜語》:「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但是,也沒有明確記載曹操是否是刺殺張讓。


每個人都有腦子熱的時候,被王老頭忽悠一下,立刻熱血沸騰,為天下人計,為天下除賊,殺成了即可名震天下,深得功與名,殺不成,逃之夭夭(我曹阿瞞也是儘力了,董賊這廝太屌)也是名滿天下。機智的曹老大。這都是為以後起兵積攢政治力量。曹老大逃命果斷牛。


以下摘自吳閑雲《博弈三國》一書。

董卓躺在床上, 曹操如果揮刀亂砍,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亂砍, 是完全有可能令董卓當場斃命的, 即使董卓從鏡子里發現了, 也是來不及反攻的, 可曹操為什麼不和他拚命呢? 今天我們來分析這個問題。

甲方. 最大勢力, 丞相: 董卓,

乙方. 高級官員, 司徒: 王允,

丙方. 下級軍官, 校尉: 曹操。

曹操、王允密謀要暗殺董卓, 只要幹掉了董卓, 他們就有望成為下一輪重新分配中的最大受益者。

乙方與丙方只有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甲方才是優選策略, 否則, 任何一方單獨去攻擊甲方, 都是極其危險 + 愚蠢的。

現在, 他們結盟了, 這是正招, 必須的。結盟之後, 作為乙方的王允, 應該盡全力與甲方董卓相博, 才是合理的, 這樣才能更加團結丙方, 加大對甲方的攻擊力度。

王允與董卓相博的方式總共只有兩種:

1. 明爭。即以合法手段, 在朝堂之上爭取更多的有利條件, 削弱董卓的勢力。

2. 暗鬥。即以非法手段, 在僻靜之處直接把董卓暗殺掉了事。

由於王允的司徒身份是個虛職, 而朝廷的大多數要職都已被董卓的爪牙佔據了, 因此, 王允不具備在朝堂之上以合法手段與董卓相爭的條件。

如果採用暗殺手段, 王允也不具備與董卓單獨相處的條件。

那麼, 王允與董卓之間, 根本就不存在相博了。這也就是說, 作為乙方的王允, 沒有條件履行自己的義務。

如果不能履行自己的義務, 那麼, 這個合作聯盟, 就必將面臨解體的可能。

現在, 乙方王允把自己該履行的義務全部交給了丙方曹操, 事敗, 則曹操虧損, 事成, 則王允獲利。這種合作還能不能繼續得下去?

不是說王允這個人沒有誠意, 而是他不具備合作的條件。所以, 這次聯盟暗殺董卓的計劃, 從一開始就是水的。

作為丙方的曹操, 在和乙方結盟的時候, 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不能忽視, 那就是「鼓吹」, 這是一步要招, 必須「鼓吹」, 並且還要信誓坦坦地「鼓吹」!

比如, 在前面的密謀殺太監局中, 袁紹就向大將軍信誓坦坦地鼓吹: 願斬關入內, 誅盡閹黨。說的將軍大喜。至於後來袁紹是不是真的會一次性把太監們斬盡殺絕, 在當時, 誰也不知道。但話一定要這樣說。這樣說沒有任何壞處, 而好處卻有三:

1. 取得合作者的信任,

2. 堅定合作者的信心,

3. 鼓吹的成本, 總是為0。

鼓吹之後, 合作者未必就有信心,也未必就完全信任, 但總是比不鼓吹要好。因為空口一句白話, 是沒有任何成本的, 既然不付成本, 當然可以狂吹, 怎麼好聽就怎麼說。至於後來沒辦成, 令人相信的理由多的是。

曹操在這一局中的表現就非常到位。他信誓坦坦地對合作者王允說, 殺一個董卓是很容易的, 你把寶刀借給我, 我馬上把董賊的頭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 以謝天下, 雖死不恨!

很好。

這樣說固然很好, 但真要這樣做了, 就是極為劣勢的選擇, 作為丙方最優選的策略是助乙攻甲, 見機行事, 如果單獨進攻甲方, 那就是在找死。

曹操如果真的單獨去進攻甲方, 刺殺董卓, 那麼, 一定會有如下變數發生:

1. 董卓躺在床上, 曹操揮刀上去亂砍, 存在砍死或沒砍死兩種結果, 曹操有一半的成功機會。若沒砍死, 則曹操必死, 這就結束, 沒有變數了。若砍死了董卓, 後面還有變數:

2. 曹操砍死了董卓, 呂布牽馬過來了, 持戟殺操, 操揮刀再砍呂布, 又有兩種結果: 呂布殺死曹操, 或曹操砍死了呂布。曹操哪是呂布的對手, 幾乎不可能, 假設他非常幸運, 萬一砍死了呂布, 後面還有變數:

3. 曹操砍死了呂布, 被眾家丁圍住, 曹操揮刀亂砍, 又有兩種結果: 曹操被眾家丁殺死, 或曹操衝出包圍, 逃離了相府。後面還有變數:

4. 曹操逃出了相府, 又有兩種結果: 原先的合作者乙方王允以刺殺大臣的罪名殺死曹操, 或王允承認曹操的功勞給他加官。而在這兩個結果中, 殺死曹操是乙方王允的優選策略, 這種可能性最大, 故曹操死定了。

因此, 曹操只要去刺殺董卓, 就有可能死在董卓手裡。不死在董卓手裡, 則死在呂布手裡。不死在呂布手裡, 則死在眾家丁手裡。不死在眾家丁手裡, 則必死在王允手裡。沒有活路。

如果曹操是個腦子進了水的「死士」, 那還有可能會選擇與董卓同歸於盡, 可問題是曹操的腦子很正常, 並且很發達, 他是不會做無謂的犧牲的。

所以, 在謀劃刺殺董卓這一局中, 從乙方王允的角度看, 不具備合作條件, 從丙方曹操的角度看, 有百害而無一利。於是, 先前信誓坦坦的約定, 就必然會變成一個虛假的聯盟, 從而無法實施。

也就是說, 刺殺董卓的計劃, 從一開始就是個虛假合同, 並不會真正去執行的。

既然無法實施, 就得另做打算。最後, 曹操選擇了放棄。他也和袁氏兄弟一樣, 逃離了京城。


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汪精衛也有過「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時候啊……


當時還年輕.曹老闆最初沒想到能打下那麼大的江山.最初最初也沒那麼大雄才大略.是邊打邊成長的.所以當時袁紹建議何進召喚軍隊入京.曹老闆反對.而這次刺董.是個報效國家的好機會.成功與否.都能名留青史.人就應該轟轟烈烈活一回


在曹老闆還未創業前,還是一心想報國的。
袁紹也亦是如此,甚至拿劍指向董卓。


看這把銹跡斑斑的短劍,那是孤逝去的青春~


因為羅貫中希望他這樣做過,以便於他完成一部優秀的小說


荀攸何顒其他參與者:EXCUSE ME?


曹操年輕時也是遊俠一個,所以刺殺董卓也正常


貴族子弟年輕的時候,大都是熱血和浪漫的。


硬點董先生。


誰都不是一生下來都有反骨的。。。無非是被現實打擊的夠了,慢慢學會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而已


真實歷史是董卓想要用曹操,曹操就逃掉咯,聰明人總是能看清形勢。


為自己代言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周瑜對孫策的意義?
魯迅和秋瑾的關係怎麼樣?
既然諸葛亮沒有三國演義說的那麼厲害,那麼為何古人都很推崇他呢?

TAG:中國歷史 | 三國 | 曹操 | 三國演義書籍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