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曹操的前車之鑒 陳友諒和朱宸濠仍然水戰時鐵索連舟以至失敗?
12-10
或者說 鐵索連舟明明有很大弊端 還會有人這麼做ti據說陳友諒和羅貫中關係不錯 朱宸濠不算是下層人士吧
想太多了,朱宸濠失敗的根源是智商太低。
明朝應該建立造反智商准入機制。
羅馬人就是用鐵索連船,成功在海上碾壓了水戰等級比他們高不知道哪裡去的迦太基人.
所謂防火攻,火攻不僅僅是個技術活,更是一個運氣活,順風順水才能放火,但是風什麼時候成什麼方向,這種天氣預報的活人類要到克里米亞戰爭以後才正經的投資研究.沒有那場東北風,朱元璋也就被碾壓了,難道你們要說那風是劉伯溫那個牛鼻子老道作法招來的么?
沒有一種戰術是絕對有問題或者絕對沒問題的,號稱古典時代最牛X的馬其頓方陣碰見丘陵和狹隘地形也得歇菜.合格的指揮官是能夠根據現場判斷選擇有利戰術的人.陳友諒既然都是大船,選擇連鎖自然有合理之處——可以方便步兵在各個船隻之間快速機動,阻止朱元璋部隊利用小船機動集中打擊一兩條船,而且戰果也很好:"太祖兵不能仰攻,連戰三日,幾殆",但是碰上了突然的風向變化,這就叫狗屎運.而朱宸濠在幾次大敗之後軍心渙散士兵逃逸,不鎖船水軍部隊自行散掉,還不也是一個死字.鎖起來萬一沒被燒還有一個翻本的機會——只不過對面的指揮官也是個人精就是了.
很簡單
1.正史中曹吉利並未鐵索連舟,只不過將船隻緊密排布而已,為了方便北軍作戰而已。
所以不存在【以史為鑒】的問題。
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傳》
2.演義雖成書於元末明初,元末的陳友諒可能沒見到該書問世——但三國故事早就在民間傳播多年,宋朝三國評話作品便有鐵索連舟火燒赤壁的橋段,只能說陳友諒身為下層人士,太TM不接地氣了!
或者,曾當過小吏的陳友諒根本不相信說書的那一套!或者不屑於聽評書?呵呵噠,其實還是得運氣,還有重點是【連鎖為陣】【東北風起】【不利進退】:
——《陳友諒傳》
因為你說個這事正是赤壁之戰的原型。
為什麼有了曹操和陳友諒的前車之鑒,人類還要把戰艦密集排列、讓三體人的水滴操了個遍?
有一種說法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先生以及他的老師施耐庵先生,也是元末明初農民戰爭中的活躍分子,二人曾做過張士誠的幕僚,而陳友諒和朱元璋的鄱陽湖大戰就發生在期間。所以這個經歷影響了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創作,因為赤壁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歷史記載比較模糊,這僅僅是一種說法啊。
至於寧王……他干出什麼事來都不奇怪
我覺得你可以問問張世傑為什麼焦山崖山兩次玩鐵索結果都被焦作人了。。。
羅貫中沒有寫完三國演義?或者沒有給陳友諒看?
有誰能具體解釋一下鐵索連舟在軍事作戰上有何不利么? 除了怕火外。
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你確實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如果有人想到,歡迎賜教,因為我也很想知道),將大船連在一起確實是可以增加戰鬥力,我也一直沒覺得這個方法很蠢,只能說徐達作戰能力很強,因為小船對大船作戰的話,你自己設想一下,看看都覺得恐怖,更別說史書上輕描淡寫的旁敲側擊了,而連舟就是被小船的這種攻擊而被迫來集中戰鬥力的,而且火攻不還得有風么,鐵索連舟是不得已而唯一的辦法…
很奇怪啊,這麼多人沒人看過龍狼傳么?
目測是明朝那些事
智商有問題,寧王要造反全天下都知道了,除了皇帝
因為三國演義成書於明朝年間
推薦閱讀:
※姜維不出屯漢中而出屯沓中,在地理形勢及國防準備上講,是否是極大的過失?足以陷蜀國於覆亡之地?
※為什麼荀彧反對曹操進公加九錫,而這提議卻是荀攸提出的?
※如果郭嘉活的像賈詡一樣長壽,會不會遏制住司馬懿的篡位行為?
※三國中「算無遺策」的有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