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英劇《是,首相》(Yes, Prime Minister)?


這部劇是如此的出色,以至於在它上映前約一百四十年,也就是一八四三年,卡爾·馬克思先生就曾對此劇寫下過精彩的劇評:

既然官僚機構就實質而言是「作為形式主義的國家」,那末就目的而言它也是這樣。於是,國家的現實目的對官僚機構來說就成了反國家的目的。官僚精神就是「形式的國家精神」。因此,官僚機構把「形式的國家精神」或實際的國家無精神變成了絕對命令。官僚機構認為它自己是國家的最終目的。既然官僚機構把自己「形式的」目的變成了自己的內容,所以它就處處同「實在的」目的相衝突。因此,它不得不把形式的東西充作內容,而把內容充作形式的東西。國家的任務成了例行公事,或者例行公事成了國家的任務。官僚政治是一個誰也跳不出的圈子。它的等級制是知識的等級制。上層在各種細小問題的知識方面依靠下層,下層則在有關普遍物的理解方面依賴上層,結果彼此都使對方陷入迷途。

Since the bureaucracy according to its essence is the state as formalism, so too it is according to its end. The real end of the state thus appears to the bureaucracy as an end opposed to the state. The mind of the bureaucracy is the formal mind of the state. It therefore makes the formal mind of the state, or the real mindlessness of the state, a categorical imperative. The bureaucracy asserts itself to be the final end of the state. Because the bureaucracy makes its formal aims its content, it comes into conflict everywhere with the real aims. Hence it is obliged to present what is formal for the content and the content for what is formal. The aims of the state are transformed into aims of bureaus, or the aims of bureaus into the aims of the state. The bureaucracy is a circle from which no one can escape. Its hierarchy is a hierarchy of knowledge. The highest point entrusts the understanding of particulars to the lower echelons, whereas these, on the other hand, credit the highest with an understanding in regard to the universal; and thus they deceive one another.

——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幽默並不等同於搞笑,它是恰到好處的撩騷,點到為止,餘味綿長。

故事從吉姆·哈克所在政黨競選成功開始,自己也因此順利進入內閣,擔任行政事務部大臣,該劇前三季《Yes,Minister》即是依此展開;《Yes,Prime Minister》則是自己入主唐寧街10號以及漢弗萊成為內閣秘書之後的故事。個人認為,與《是,大臣》相比,《是,首相》要稍為遜色一些,台詞的精彩程度也略有下降。當然,瑕不掩瑜,整體上而言《是,大臣/首相》系列仍然是不可多得的巔峰之作。

《是,大臣/首相》一劇幾乎是諷刺幽默的巔峰,這是喜劇,但絕不僅僅止於搞笑。因此,幽默這個詞更合適,並且以諷刺的方式來實現幽默。幾乎每一句稍帶笑點的台詞,都少不了諷刺,但又因為這三人關係、身份以及所處的特殊環境,因此往往諷刺中又暗含節制。即不同於一般喜劇的熱鬧或者過分依靠劇情衝突以及演員的肢體來達到喜劇效果,該劇則將台詞的效果發揮地淋漓盡致。

J:法官多好過,他們不必討好電視製片人,對記者撒謊,也不用假裝喜歡內閣那些同僚。要是法官得忍受我那些內閣同僚,他們明天就會恢復死刑。

吉姆·哈克初為大臣的稚嫩、蠢萌(但後來在和漢弗萊的周旋中也可以逐漸佔得先機)以及對於媒體曝光的熱衷,漢弗萊為糊弄大臣、首相的各種經典雜糅式的長句(以至於在許多地方英文台詞的播放速度都沒有跟上他的語速而不得不選擇刪減一些英文字幕),伯納時不時地插嘴和隨後略顯尷尬的神態都是本劇的亮點所在。對於這三個人的評價,破爛熊在紀念冊里的評價最為精準不過,「吉姆虛榮里含有幾分寶貴的天真,平庸里蘊含一點可笑的雄心;小漢老辣油滑,但世故得風度翩翩而不猥瑣,恁是無情也動人;伯納狂熱追求語法的準確,每當吉姆聽小漢說繞口令時,就在一旁露出夢幻般地笑容,其憨態激起許多英劇粉母性情懷……」

J:你給研究所的證詞會不會支持我的觀點,說公務員嚴重超編?是或不是,說明白!
H:大臣,您一定要我明白地講,我只能說,就目前情況,綜觀全局,縱覽古今,考慮各部門平均水平,分析總結,也許可以認為,綜上所述,概括說來,您可能會發現,儘管也許不中聽,無論如何,恐怕前景微妙,現階段只能如此預期。
J:你說「是」或「不是」?
H:是也不是。
J:如果不要你明白回答呢?
H:那我會盡量爭取時間,大臣。

現代社會下,政治作為公共話題理應是最值得調侃的對象之一。現在看來,即使是拍攝於上個世紀80年代,這部劇的內容至今也不過時。網友曾就這個問題問道:「你們究竟是怎樣做到讓你們的劇集在左傾風潮過去、柏林牆倒塌、冷戰結束、恐怖主義興起、原教旨主義衰退、歐盟擴張、歐元出現等等的今天,仍然毫不過時?」該劇的編劇之一喬納森·林恩則回到道:

這部劇仍然不過時的原因是,20年以來根本的東西一點都沒有改變。其實這也是這部劇集的關鍵所在。唯一改變的東只有政界的人名和數據(由於通貨膨脹)。比如,1986年夏天我們動筆寫「首相」時,我去了艦隊街每日電訊辦公室,查找1956年那周的報導。結果30年前後一模一樣:寫的是中東武裝衝突升級、以色列是否會和鄰國打仗、英國是否該屬於歐洲、英國是否應該為了做好歐洲人而犧牲和美國的特殊關係、國防預算、對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物價停滯/物價飛漲的恐懼、失業問題等等。儘管當時普遍認為我們的劇集緊扣時事,實際上劇本往往是在播出幾個月前,甚至一年前寫成的。緊扣時事只是表象而已。

兩相對照,對於我們這個國度來講,這部上世紀80年代的劇集所表現出的對於政治的解構以及直面整個體制的大膽諷刺,即使對於我們現今來講仍然太過超前。英國人將他們對政黨政治、公務員體制、媒體乃至於更為政治化的外交政策以及與歐共體的關係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既是諷刺、批判,更多地則是對自身民主制度的自信。

J:伯納,你想過從政嗎?
B:我不想,大臣。
J:為什麼?
B:我在我的字典里定義過政治。
J:怎麼定義的?
B:煽動、陰謀、操縱、推脫、貪贓枉法、蠱惑人心……還是留給諸位主公來操心好了。我覺得我沒有這些素質。
J:可別低估你自己,伯納。

J:聽好了,卑微的社會公器,歐洲各國本是一體,致力於同一個目標。
H:哦,哈哈哈!
J:什麼這麼好笑,漢弗萊?
H:大臣,我們客觀地來看,這是各國利益的博弈場,我們為什麼加入?
J:為了加強自由西方國家的聯盟。
H:哦,是嘛!大臣,是為了離間德法,從而壓倒法國。
J:那法國為何加入?
H:為保護他們沒用的農民免遭競爭。
J:德國不是吧?
H:他們是為清洗種族滅絕的罪名,請求重新加入人類社會。
J:這也太尖酸刻薄了。哪些小國總不是為了自身利益吧?
H:是嘛?盧森堡是為了賞錢,作為歐共體首都,外國資金滾滾而來

H:大臣,英國的外交目標500年來沒有變過——創造一個分裂的歐洲。因此,我們聯合荷蘭壓制西班牙,聯合德國壓製法國,聯合法國和義大利壓制德國,聯合法國壓制德國和義大利,分而治之。您看,一貫的效果很好,為什麼要改變。
J:這都是老黃曆了吧?
H:對,也是現行政策。我們得打進去,從內部攻破。我們施加過外力,沒有成效。現在可以從裡面把他們攪成一鍋粥了。調德國反法國,挑法國反義大利,挑義大利反荷蘭。外交部高興壞了,光輝歲月又回來了。

總體而言,推動整個劇前進的源動力的就在於以吉姆·哈克為代表的大臣(首相)和以漢弗萊為代表的常務秘書(內閣秘書)之間就政策推行之間的你來我往的交鋒以及隱藏在大臣與秘書背後的重重矛盾。前者作為政客想要有所作為,撈取選票,博得政治資本;後者則代表的是整個不倒翁式的公務員體制,其初衷則是「不折騰」,儘可能地使得整個體制順暢運轉,以操控政黨政治下的來去如流水的內閣。伯納則既是大臣的私人秘書,同時又得接受常務秘書的領導,因此他的工作其實是「走鋼絲」的藝術,不能過分偏袒任何一方。當然,吉姆與漢弗萊之間並非只是單純的對抗關係,他們既互揭老底,同時又相互利用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既對抗又依賴的關係正是政治對抗中的常態,也為豐富劇情本身奠定了基礎。無怪乎每一集的最後一句台詞都是漢弗萊的一臉壞笑的說著:「Yes,Minister/PM Minister」,兩人到最後總是能「可恥地」達成妥協。從整個劇集來看,揭露隱藏在政黨政治背後的公務員工作、思考方式的內容佔據了劇集內容的大頭,這也是該系列劇集的主要目的所在,而對於這種公務員體制批判地最集中的地方莫過於在第三季第六集「The Whisky Priest(知易行難)」中:

H:好吧!大臣,如果您非要談道德問題,請容我指出,道德只有對與錯,沒有小錯和大錯。
J:別繞彎子里,漢弗萊。
H:政府不追求道德。
J:是嘛!那追求什麼?
H:穩定,社會正常運轉,預防混亂,制止分裂,屹立不倒。
J:為了什麼?
H:您說什麼?

J:如果政府不行善,那他的目的是什麼?
H:大臣,政府不關乎善與惡,只關乎治與亂。
J:義大利恐怖分子用英國炸彈還不亂,你不在乎?
H:職責要求我不在乎,那是政客的事,我是執行政策的。
J:就算你認為政策不對?
H:政府政策幾乎都不對!不過執行非常圓滿。
J:漢弗萊,你有聽過公務員為原則問題辭職嗎?
H:當然沒有,你怎們能這麼說?
J:我第一次完全意識到了,你純粹只關注手段,而非結果。
H:大臣,對我以及我的同僚來說,手段和結果是一碼事。
J:你真這麼以為,漢弗萊,你會下地獄的。
H:大臣,沒想到您還有神學傾向。
J:你是個道德真空。
H:這是您說的,大臣。

H:怎麼了,伯納?
B:沒事,漢弗萊爵士。
H:你好像不開心。
B:我在想大臣也許是對的。
H:不大可能,哪件事?
B:手段和目的。我也會變成道德真空嗎?
H:我希望會的,伯納德。如果你努力的話。
B:我覺得挺泄氣的。如果我們的工作是執行政策,我們不該相信它們嗎?
H:哦,真是異想天開!
B:為什麼?
H:伯納,我過去30年服務了11屆政府,如果我相信所有那些政策,我會強烈反對加入共同市場,又強烈同意加入共同市場。我會盡心鋼鐵應該國營,並且私營,並且收歸國營。死刑呢?我會強烈支持保留,又強烈要求廢止。我會追隨凱恩斯主義以及弗里德曼主義,主張保留並取消文法學校,狂熱於國有化,醉心於私有化。不過總之,我會語無倫次,並且精神分裂。
B:那您相信什麼?
H:眼下,伯納,我們相信要阻止大臣去通報首相。
B:可為什麼?
H:因為一旦首相得知,就展開調查,就像水門事件一樣,一個小泄密牽出一連串恐怖的大事件,終於倒下了一位總統。這是條鐵律,不要去揭爛瘡疤。
……

H:你幹什麼?
B:您不是要找內閣秘書嗎?
H:我是要找,不過你作為大臣私人秘書,覺得有必要把剛才的對話通報大臣嗎?
B:什麼對話?
H:很好,伯納,你一定會成為道德真空的。

這是一部足夠歡樂的劇,也是一部值得思考的劇,更是讓你一看再看並且越來越被這三個男人所折服的劇!


很高興收到五十贊。決定慢慢更新一些LSE的笑話調戲同學。

---------

-----

-----

—----------------原答案-------------------------如果把我丟到一個孤島上只能帶一部電視劇,我會選擇帶Minister/Prime Minister系列。

心目中幾部傳世的劇集:

《Yes, Minister/Prime Minister》系列,《IT Crowd》,日劇《白色巨塔》。《Bojack Horseman》如果能保持水準,也有這個潛質。

其中Minister我刷到第六遍的時候依然覺得爆笑。對白精挑細選,角色們各種機智腹黑。相比其他的靠把陰謀和野心越寫越大吸引眼球的政治題材劇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我說的也不一定就是紙牌屋啊:)

把這個劇看明白了,你對英國的政治體系(上下議院,在野黨執政黨,公務員系統,影子內閣,黨內組織結構等等)會有很全面的了解。和美帝最大的區別是,在美國是選總統,在英國是選政黨。

但這個劇集對英語的要求很高,大多數笑點都藏在比GRE/LSAT閱讀里的句子還長的對白中。每集都有喜歡玩文字遊戲的秘書們繞來繞去把大臣給繞暈了的段子。


撒切爾夫人也是此劇的粉絲,自己還寫了個段子請主角們陪她演,是個黑經濟學家的冷笑話。(真的很Chill...)
《Yes,Minister》兩位主演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的電視小品 視頻

Humphrey Appleby畢業於牛津,是公務員中佼佼者,一直任職於Public Service系統。在前三季中任部門常務秘書,後三季任內閣秘書。看似只是大臣/首相的左右手,實則操縱著幾乎所有的政治決策。Humpy最大的特點是犬儒主義和精英政治,口頭禪是: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you don"t just give people what they want.

值得一提的是Humphrey的出演者Nigel Hawthorne因為此劇拿了好幾個電視劇最佳男主,而陪跑的每每都是和他演對手戲的Paul. BTW他是同志。

Jim Hacker來自LSE(平均每兩集就有一個黑LSE的梗),是新上任的行政部長,後三季任首相。他在大部分的時候扮演著一個捧哏的角色。Jim心懷理想,希望還政於民,但他的改革計劃大多被喜歡大政府的Humphrey挫敗。並且當他發現改革會觸及他自己利益的時候,他立馬就會妥協。當然偶爾幾集裡面也會有他設計Humpy出醜的劇情,但大多數時候他都是Humpy的『傀儡大臣』。
Bernard是第一配角,擔任Jim的私人秘書,但行政上卻是Humpy的下屬。他屬於Public Service中的菜鳥,有時候會被Humpy威逼利誘,有時候偷偷地給Jim助攻。

一個小缺點是,Minister系列雖然是情景喜劇,但所展現的觀點其實異常悲觀。用一句流行語說就是,小孩才講對錯,成人只看利弊。因為要把幽默諷刺推到最高,所以往往結局都是那個「壞人」得逞。那種cynical太有感染力了。反正我是中招了。

第三季第六集中Jim發現英國把武器賣給義大利恐怖分子,想要揭發,而Humpy完全不以為意。在Humpy這個資深公務員的眼中政府跟對錯毫無關係,它存在著僅僅為了維繫它本身的發展和穩定。Jim正義感爆棚地把他叫做道德真空(moral vacuum), 而他欣然接受。在接下來對小弟Bernard的點撥中,他還頗為自豪地說,如果你工作夠努力,將來你也可以跟我一樣成為一個道德真空。

然後就是圍繞三人發生的各種荒誕故事。

有一集里大臣Jim想要精簡機構,結果提交議案後首相想通過撤銷他的部門來達到裁員的效果。大難臨頭的他立刻拋棄他的執政理念,四處尋找可以用來威脅首相的內幕,終於在最後一刻成功取消了他自己提交的議案。
If you have got them by the balls, their hearts and minds will follow.

第四季里首相Jim想要取消購買核武(三叉戟),用省下來的錢恢復徵兵制,研發局部戰爭兵器來提高國防,然後引出了這麼一段討論:
Bernard:如果這個計劃又能省錢又能降低失業了,那。。。。
Humpy: (立刻打斷Bernard) 我們國家的國防政策是什麼?
Bernard: 當然是保衛英國。
H: 不是的,Bernard. 是讓人相信英國是被保衛著的。
B: 讓俄國人相信?
H: 不,是讓英國人這麼相信。俄國人知道我們是戰五渣......

最後,此劇在2013年出過一季新版,基本就是對老版的侮辱,難看。


忽然覺得「三五人千軍萬馬,七八步萬水千山」不僅僅可以形容戲曲


什麼也不說


劇中有自評。
這是一部公平的諷刺劇,什麼都黑,包括劇組自己和觀眾。


I"m appalled


好劇,已經幫我做了三個回答,這是第四個。一部電視劇,能讓不同人種、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產生共鳴,這是多少編劇的夢想啊。

你見過哪些謎之笑點的圖片?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
在這個回答中,我用了兩個電視劇的梗套用國內新聞,一個是銀行家, @江津的梅菲斯特 發了,我就不發了。
國內新聞
[新聞30分]吉林:白依拉嘎糧庫16000噸稻穀被查封
馬丁!布蘭達這事兒怎麼辦!
那裡怎麼了?
發生政變了!
你怎麼知道?
都上電視了!你沒看到嗎?你不知道?你可是外交大臣!
是啊,可是我的電視機壞了!
你的電視機?你不是有外交部電文么?
不。電文總是晚到,我都是在電視上看國際新聞的。
有進一步消息就告訴我
不,還是你告訴我吧。你有電視!

馬丁之友張雲軍

另外兩個
如何評價英國公民為中國台灣問題請願?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
有哪些「一黑黑兩個」的故事或段子?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如果玩劇情梗,腦洞再大點這部電視劇和印度電影也能聯繫起來
如何評價印度電影《無法避免的戰爭》?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

而另一個社會高層,那個被抓的教授,片中出現這樣的人物,有一定原型。他的學歷那可不一般,是吉姆哈克校友,看年齡,弄不好在校時還見過面。另外、他念的中學是The Doon School,是世界頂尖中學,拼爹最牛中學,不是最高的克什米爾婆羅門基本沒戲。作為英吉拉甘地的校友,老教授被捕,內閣部長去做統戰沒準都不夠格,可能要索尼亞甘地出面。


隨手發一下ypm s0203的截圖,真是對全世界黑的飛起啊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超愛bernard的插科打諢和掉書袋,還有humphry的腔調和超長從句,jim作為首相,比大臣時期強硬多了,不過偶爾還是會顏藝hhh
每天吃飯看一集,被嗆到的次數越來越多,喜歡~


神劇,對西方政治,政客,政黨刻畫入骨,甩什麼《紙牌屋》幾十條街。
,,,,,,,,,,,,,,
例如——————是,也不是。外交部親歐洲,實際上是為了反歐洲。我們團結在這一理念之下,保證共同市場不能形成。所以我們打進去。英國的外交目標500年來沒有變過:創造一個分裂的歐洲。因此,我們聯荷蘭制西班牙,聯德國製法國,聯法國和義大利制德國,聯法國制德國和義大利,分而制之。一貫效果很好,為什麼要改變?」 J:「這都是老皇曆了吧?」 H:「對,也是現行政策。我們得打進去,從內部攻破。我們施加過外力,沒有成效。現在可以從裡面把它攪成一鍋粥了。挑德國反法國,挑法國反義大利,挑義大利反荷蘭,外交部高興壞了,光輝歲月又回來了。」 J:「但我們都忠於大歐州理念吧,不然為什麼要增加成員國? 」 H:「一個道理,就像聯合國,人越多,嘴越雜,就越發雞毛蒜皮。」 J:「這也太世故了吧。」 H:「是的,不過我們一般稱之為外交,大臣。」 W:「別的國家怎麼看(指歐洲身份證)?」 H:「德國人正合意,法國人不在乎,義大利和愛爾蘭亂成一團,根本執行不下去——只有英國人受罪。」


前面很多人提過了,《Yes, Minister》和《Yes, Prime Minister》是神劇。


觀看這樣的神作,每一秒鐘都是在享受,實乃人生一大樂事。


一部能讓你邊看邊感慨這是部神劇的神劇!
唯一不好就是畫質,因為是80年的。
現在的很多劇唯一好的也就是畫質了


蔡英文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法學博士 222333


這本書的中譯本作者也挺有意思的。


在實誠的英國人面前,更顯示了美國人的裝神弄鬼。

白宮西翼是裝神
紙牌屋是弄鬼


多說一句,從頭看下來,漢弗萊看似步步先機,實際上吉姆哈克一直沒損失實地,而且漢弗萊等於被調動起來了。
一個到了新部門的領導,在從上到下都不是自己人,並頗有蔑視敵意,吉姆哈克做到了最好


這是我看過最好的海外電視劇,沒有之一。和它比起來,白宮風雲純屬忽悠,紙牌屋又虛的很,關注於具體手段,細枝末節,顯得避重就輕。這種對於真實世界實質的刻畫,才是他經歷三十餘年依然似曾相識的原因。

另外,這是我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所有單詞我都認識,可連在一起我就是不知道什麼意思。


我看了3集,感覺像官僚政治百科全書一樣


記住一點:這劇集的一切其他您都可以忽略,但是有一點所有人都應當銘記:這部劇集是真正的貫徹了以完美的小資產階級追捧的優雅和傳統來執行徹底的剝削。他的方法是如此的迷人,以至於我們能夠更加清醒地穿透現實看待這一份讓人沉醉的雅緻背後是怎樣的殘酷。

Debout! Debout! Debout!


推薦閱讀:

英劇裡面,bloody是什麼意思?
在《神探夏洛克》第三季中福爾摩斯對華生的感情與前兩季有什麼不同?

TAG:英國 | 英劇 | 職場 | 是,大臣英劇 | 是,首相英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