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攝影師 Georgy Chernyadyev 人像作品是如何後期呢?

500px看到他的作品太喜歡了,人物的膚色,畫面質感,五官結構立體都很棒,這些後期上有什麼詳細的細節思路嗎?比如膚色,畫面質感,明暗對比呢?


到了1.7K贊,實在讓我有點意外,謝謝點贊的各位。

這段時間因為在知乎上回答了這個問題的原因,在學習和交流的時候特別關注了一下俄羅斯方面的修片師,才意識到我在下面的回答是存在很多問題的。雖然我個人認為從理論的角度分析了Georgy Chernyadyev的風格特點,但很可能離他的思路有很大的差距。我是知乎新手,不知道我把最近的體會更新在文章末尾之前點贊的朋友能不能看到,所以只好把這句話更新在前面。不好意思下面的回答可能過多從我的個人修片習慣出發,忽略了俄羅斯攝影師的風格形成,如果給大家造成了誤導給大家道歉。

關於俄羅斯攝影師的修片風格與思路,我更新在最後,希望大家能重點注意一下。

--------------原回答的分割線--------------

這兩天剛好公司有另外的人問我Georgy Chernyadyev的作品後期應該是怎麼做的,在收集資料的時候看到這兒也有人提出相同的問題,算是緣分,分享一下手頭現有的資源,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首先說結論:

Georgy Chernyadyev的後期手段並不能算是非常高明,很容易模仿學習;但他的色彩感覺非常好,我覺得應該是有油畫背景,普通人想要調出他的作品色彩感可能需要大量的時間積累。

他主要依賴於有限的幾個Lightroom預設、色相/飽和度和色彩平衡調整圖層、Nik Color Efex Pro濾鏡對照片進行調整。有限的工具保證了他的作品風格統一,也確實受到了網友們的喜歡。然後,他的液化工具用得很好,不光是用來處理妹子,還大量用來處理畫面背景環境。不過,他的部分調整步驟在我看來是相互矛盾的,甚至以專業眼光來看還有一部分調整是明顯錯誤的,這些也確實在畫面中造成了明顯的問題,但在妹子的顏值面前不值一提。

接著說數據來源:

我主要從三個地方收集了Georgy Chernyadyev的相關資料,一個是他的個人網站:Георгий Чернядьев (Georgy Chernyadyev),剛好裡面有大量的前後對比圖,這個可以供我來實踐自己對於他後期調整的猜測。

接下來是他的500PX主頁:Георгий Чернядьев (Georgy Chernyadyev) (imwarrior) Photos,這兒他犯了一個在我看來非常不專業的錯誤,所有上傳到500PX的照片全部保留了EXIF信息,所以我們能夠直接了解他的Camera Raw設置參數,我看了一眼,基本上與目前網上能夠下載到的「俄羅斯攝影大師Lightroom預設」是相同的,有一些個人的小調整,稍後我具體說。

然後是他的Facebook,這個放鏈接好像意義就不大了。因為他經常要給自己的Skype後期課程做做小廣告,於是裡面很騷包的放了一些自己的後期截圖,比較清晰的有大約四十來張,其中一部分可以看到完整的圖層面板,還有一些在截圖時打開了歷史記錄面板,以此作為參考我們能判斷出他在做後期時經常用到的工具和調整風格。

在剛才提到的內容裡面,有四張照片既有前後調整對比,又有500PX上的對應文件,還有PS中的工作圖層。我把它們整理了一下,文件名x.1表示PS界面,x.2表示500PX上含EXIF信息的圖片,x.3.b/a表示個人網站上的原片調整前/後,主要用來驗證對其調整手段的推測正確與否。

然後是調整思路分析:
這兒我分成Camera Raw和Photoshop兩個部分來說,先看看Camera Raw部分的調整。這兒我用第四張照片做一下例子。先上EXIF信息:

為了防止這個東西把大家繞暈,我直接把數值導入了ACR,以下是其中幾個關鍵面板的截圖。

首先是在相機校準面板裡面對於原色的大幅度調整,然後是在HSL面板裡面對於色彩飽和度、色相的調整,當然實際上明度他也簡單調了一些,但對於畫面的影響並不大,我就沒有截圖,不然這兒的圖片實在看得太累人。

這張照片沒有在PS裡面做太多的後期處理,而且這是唯一顯示了全部圖層信息的一張,我把它專門拿上來放在這兒。

首先攝影師做了簡單的液化和修片,得到了背景圖層副本、圖層組1、圖層2這幾個新圖層,根據我的判斷其中背景副本是用來做液化的,圖層組1是修畫面垃圾的,最後的圖層2是蓋印圖層。

接下來首先一個色相飽和度調整圖層針對全圖色彩進行調整,應該是降低畫面飽和度;第二個色相飽和度調整圖層與曲線圖層對膚色進行重點調整。然後蓋印圖層得到了圖層3,作為Nik Color Efex Pro 4調整的輸入。

接下來是Nik CEP 4裡面的Pro Contrast對比度調整和Nik Sharpen Pro裡面的銳化調整。最後停在了一個壓暗的曲線圖層上,目前蒙版還是純黑狀態,預計是打算用畫筆工具勾勒畫面輪廓線,突出立體感。

分析了圖層的功用之後,我直接在ACR裡面壓低了自然飽和度,少許提高了清晰度設置,模擬飽和度圖層與Pro Contrast濾鏡的作用,然後得到了下面的對比圖。左上為調整後,右下為調整前,右上為Chernyadyev的PS界面截圖,右下為他上傳到500PX
的大圖,可以看到相似度是很高的,如果稍稍再提高一些橙黃色的明度效果會更好。

接下來演示一下題主用到的一張妹子圖,恰好這張作者也在網上放了原片,首先是調整前後的效果對比,目前這個樣子看上去好像與Chernyadyev的成片還有巨大的區別,但事實並非肉眼所看到的那樣,稍後在PS的處理部分我再細說這個問題。

接下來是幾個主要面板的設置:

曲線這個部分的調整思路我覺得很不錯,先把整體的RGB曲線左下向上提亮暗部,然後把綠色曲線的端點向右移動,給畫面暗部造成偏品的效果。過去我做這個調整是將紅藍通道向上抬,我覺得他的方法在某些時候可能更靈活一些。

接下來用了色相、飽和度、分離色調、相機校準四個面板對畫面色彩進行調整。這部分調整事實上和畫面色彩的相關度很大,一般來說我並不建議參數照抄,可能還是需要對色彩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之後自己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要好一些,不過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調了直接抄這兒的參數也沒問題。

相機校準部分藍通道的參數倒是可以全盤照抄,負色相負飽和度的參數對於大多數情況下的膚色效果都不錯,這個部分也是Chernyadyev非常習慣的設置,我看了他的好幾張照片,相機校準方面的設置都沒有任何變化。當然,其實我覺得他可能也不太懂這一塊,所以乾脆就抄別人的吧:)

好了,這張照片我們就先放在這兒,講完PS的操作之後我們接著回來說他。

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Photoshop裡面的調整。前面我已經提到,他的Photoshop水平並不怎麼高,使用的工具相當有限,而且對工具的理解也有一些問題,第一張就很能說明問題。

首先是PS界面截圖

然後是原片

在界面里我們看不到的幾個圖層應該是液化、修臟、做裙擺等各種。其實我挺喜歡這哥們,他會極其糾結的把畫面中的各種線條用液化修得極為平直,這給一個強迫癌晚期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安慰。攝影是個追求儀式感的東西,別光顧著看人家的色彩,真正讓一個攝影師出色的往往並不是那些一眼看上去就能發現的東西。當然,這張圖的液化在我看來並不夠高明,他拉齊地平線的努力讓畫面中下方的畫出現了明顯的變形,另外地平線左側的樓房也有些打弧形。

題主關心的調色部分在界面截圖裡應該是比較完整的,可能缺失的是人物調色和壓暗天空的部分,但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基本功,而且他在這張照片裡面天空調得並不是很好,人物的選區也有些問題。在看得到的部分,首先是增強裙子的飽和度,然後是調整畫面暖色區域的色彩平衡。我個人覺得他的蒙版做得不是太理想。然後合併圖層轉到濾鏡做銳化處理,因為天空的交界已經被他處理得很明顯了,所以銳化被限制在極小的範圍內。最後是一些針對人物的色彩調整,用色相飽和度調整圖層完成。

第二幅照片在PS裡面的調整不算多,主要調整集中在Camera Raw裡面完成,PS主要用來做局部的色彩統一以及畫面比例的調整。他對於16:9有一種近乎狂熱的愛,這個惡趣味應該不少攝影師在入門的時候都有,像他這麼堅持的不多見。

除了裁切之外,為了讓畫面符合他心中的黃金比例,他還用到了內容識別縮放,但是他調整完了以後基本上沒有再做更多的修正,所以讓這幅畫面的遠景部分看上去怪怪的。但是剛才已經說了,這一切在顏值面前都不是問題。大部分人是不會注意到這張照片裡面還有背景這個東西存在的。

第三張照片本來沒什麼好講的,都是一些重複的東西,但是我實在忍不住吐槽一下這哥們圖層蒙版抹黑居然還是用的油漆桶。港真,這種已經被放到其它工具裡面去的工具,你是怎麼找到的?

好了,分析完Chernyadyev的調片思路以後我們繼續來看實例。

上面是Camera Raw調整後的,下面是攝影師本人PS後的。這兩張照片看上去區別巨大?其實並不像你想的那樣,因為眼睛是會騙人的,所以專業後期師在修片的時候更喜歡靠數據說話,那麼我們來看圖。

把用來對比的上下兩張照片放在一起,上方圖層混合模式設置為差值,這樣我們很容易看到調整前後的兩張照片到底有多大差距,亮度越高、飽和度越高的區域,說明與原片差距越大。這麼做比用眼睛判斷要準確得多,眼睛對色彩的判斷是嚴重受到明度影響的,但電腦不會。

從上面這個圖片中可以看到,ACR調整後的照片相對於原片,色彩上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主要的色彩變化集中在膚色,主要的亮度變化集中在背景,然後也能很明顯的看到攝影師對哪些地方進行了液化處理。

接下來我們把明度與色彩信息分解,這樣看得更清楚一些:

從顏色信息上看,攝影師在ACR處理後,並沒有對全圖的色彩進行大的調整,主要調整都集中在膚色部分。

從明度信息上看,攝影師主要加強了畫面的輪廓光,壓暗了背景。

那麼分析完了之後,這張照片在Photoshop中的調整思路實際就變得相當清晰,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磨皮、液化、壓暗背景、調整膚色、增強輪廓高光。

於是我就按照這個步驟調整了,磨皮部分使用了Delicious Retouch的插件,其餘所有調整都使用曲線完成,蒙版是滑鼠瞎畫的,液化因為懶所以沒做。

最後是結果。

-------------------------------------2016.3.21的分割線-------------------------------------

第一次在知乎上認真回答問題,短短一天收穫了這麼多贊,被一百多號人關注,還有很多人留言說乾貨多,實在有點臉紅。決定再多加一些乾貨。

前面說到,Georgy Chernyadyev的色彩感覺極好,那麼究竟好到什麼程度呢,我決定用事實來說話。

直方圖是攝影師用來判斷畫面曝光的工具,當然也能起到一定判斷畫面色彩傾向的作用,但是要動真格的分析畫面色彩還是起不到什麼大用途,這個時候就要請出傳說中的達芬奇了。

願意看到這兒的人應該都聽說過電影調色軟體達芬奇,實際上它用來調整照片也是一樣的方便,另外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款軟體是免費下載,而且有中文版。

目前V12版本的下載地址是:https://software.blackmagicdesign.com/DaVinciResolve/v12.3.1/DaVinci_Resolve_12.3.1_Windows.zip
更新可以在官網查看:Blackmagic Design: DaVinci Resolve 12

當然這兒不打算成為達芬奇使用手冊,我們只是簡單的用一下達芬奇中的矢量示波表,Adobe有一款類似的軟體叫Snapseed裡面也可以看到矢量示波表。我們看看前面分析過的幾張照片在矢量示波表裡面的顯示效果,左邊是矢量示波器,右邊是對應的照片。

簡單說一下這個東西怎麼看:上面有六個方括弧,十一點鐘方向的是紅色,然後按逆時針順序依次是黃、綠、青、藍、品。越遠離中心,表示色彩飽和度越高;明度越高,表示對應色彩的像素數量越多。十點鐘方向有一條線,這條線叫做膚色指示器,之所以設置這個東西因為膚色的準確對於調色的指導意義非常大。

那麼回頭看看上面的圖,可以看到,他調整之後的圖片第一色純度很高,第二基本上都使用了強烈的對比色。問題在於,我們之前已經通過EXIF文件確認了他的所有調色操作都是在Photoshop裡面完成的,但是得到的結果在圖表裡面看卻是如此的精準,所以有時候還是得服天賦。

看看原片的對比:

三張照片的矢量圖都收得比較攏,換句話說也就是原片飽和度不足;另外色彩的方向是發散的,用人話講就是原片看上去色彩比較雜。當然提高飽和度是小意思,這個小孩子都會,但是比較厲害的就是他把原來分散的波形都在軸向上集中了。

當然,和下面兩張圖相比,上面三張只能算是小CASE,所以修片這個事情啊,在感覺面前技術是得跪的。

先看第一張,從示波器裡面看,原圖的顏色是張牙舞爪的,經過攝影師的處理之後變成了標準的X形狀。也就是兩組相對色的對比,紅綠一支,橙青一支。再說一次,攝影師是憑著感覺調的,這件事兒我辦不到,我只能看著示波器找方向才知道怎麼調,所以評論區里各位要拜師的,拜我不如多分析一下人家的作品。

接下來這個堪稱神來之筆,讓我感覺到自己在色感上面確實與這位大師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另外,這個例子再次說明,只看照片是靠不住的,圖表比照片更能夠說明問題。

首先是原片,這張片子暗部是略有些偏青的,後面的ACR處理會進一步強化這一點。

接著是ACR調整後的結果,可以看到Chernyadyev在這一步首先犧牲了膚色的準確性,換得了畫面整體在膚色反方向的延伸。有視頻調色基礎的人知道這是個很常見的操作,但是攝影師一般這麼乾的並不多,我知道不少攝影師在做後期的時候是優先保證膚色的,然後就勢必在曲線或者HSL裡面做一些額外的調整,這很可能就破壞了畫面的整體色彩感,所以下次不妨換個思路。

接下來是攝影師經過Photoshop調色後的結果。主要注意兩點,一個是膚色的準確還原,一個是藍色調從原先的偏心狀態轉正了。注意,Chernyadyev是在沒有示波器的參考下憑色感做到這兩點的,所以還是免不了感慨一聲,天賦啊。

面對Chernyadyev的結果,我膽戰心驚的把我模擬的結果也導入達芬奇看了一眼,本來想找找和天才之間的差距在哪兒,後來發現自己調得也還行,於是喜滋滋的放了上來。我之前調整的結果就截了個圖,然後就關了,所以這實際上是截圖中摳出來的局部,解析度有些低,於是示波器上的顯示略粗糙,這個不是因為我調得不夠好。

上面的分析算不算乾貨?下面來更乾的,說說攝影師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還是和前面類似,我不給數據,只給分析思路,世界上沒有萬用的數據,依賴數據不如培養眼力。

前面通過一個詳細的範例我已經說明,攝影師的調色在Camera Raw裡面就已經結束,Photoshop主要是做膚色的二級調色和畫面的整體影調塑造。那麼怎麼樣能在Camera Raw裡面把顏色調得那麼標準呢?

大家回過頭去看我的關鍵面板截圖,一個是HSL面板,一個是相機校準面板。

調整HSL面板參數的時候可以記住一個口訣:冷暖分界,各走一邊。簡單說就是調整色相的時候,暖色系的往一邊走,冷色系的往一邊走,這樣傾向就容易出來了。然後滑塊的走勢應該是一個梯形,因為越靠近中心的,偏色的幅度就應該越小,這個應該容易理解。

相機校準面板的訣竅前面已經說了,大幅度負向的藍色通道調整有助於膚色的優化。

我想這些加在一起,應該能對各位讀到這兒的知友們有更大的幫助。當然也謝謝大家願意聽這麼無聊的嘮叨,謝謝。

又看了一眼題目,膚色質感明暗怎麼調好像一直還沒說,我回頭接著寫。

-------------------------------------又一條2016.3.21的分割線-------------------------------------

接下來說說膚色的問題吧。題主提問的時候問到膚色非常好,這是個好問題。當然了,網上關於如何調皮膚的帖子很多,中性灰、雙曲線、高低頻,一個比一個神,但是專門談膚色的好像還真不多。

我隨便搜了一下,談得神乎其神的很多,真正談出道道的不少。還有許多用色相飽和度、可選顏色做膚色的,我也不是說這些調整方法不好,但是多少都走了彎路。前面大家已經在矢量示波器上看到,上面專門有一條線叫做膚色指示器,既然在一個專業的調色軟體裡面都給出了這樣的參數,那麼說明膚色調整是絕對有跡可循的。

規律是什麼我說不算,還是請大神來現身說法比較好。

Steve Hullfish的《The Art and Technical of Digital Color Correction》算是調色領域的聖經,這個書也有中文版,名字略有些坑爹,叫《視頻色彩修正的藝術與技巧》,而且現在很不好買到,實際上裡面談到的所有內容對於調整照片也是同樣有幫助。

當然,一本書被奉為某個行業的聖經除了說明這本書很有價值之外,還有一點說明這本書讀起來很枯燥無味,而且很難讀完。所以究竟是買這個書還是買《七天學後期》《數碼照片調色技巧》《人像調色秘籍》(以上書名純屬杜撰,如有雷同我刪了就是),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書的94頁上有張圖,介紹如何調整膚色,我覺得既然你已經有毅力看到這個地方了,這張圖應該難不倒你。就是說,不管黑人白人黃種人,皮膚的顏色在三色波形示波器上總是一個走低的趨勢。

當然,一般的軟體裡面並沒有這個東西看,所以我把以上全部濃縮成一句話,在Photoshop裡面調整膚色的時候只需要保證皮膚上的色彩讀數是R&>G&>B。上面引用人家的資料主要為了證明我這句話是對的,不然我想我直接說出這句話來多半會被人噴。

既然我們已經明確了這個大思路,那麼實際上膚色調整就變成了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用曲線。紅色通道往上抬一點,藍色通道往下壓一點。然後用信息面板在皮膚上整個走一遍,觀察一下讀數就OK。如果你色感如Chernyadyev般驚人,直接憑感覺也OK。

當然,我覺得教一下大家閱讀示波器也是個好事,所以我下面還是放一下在達芬奇裡面的圖,反正軟體已經開了。

從環境人像開始看示波器有些驚悚,我們先從大頭照看起吧。

首先是大家的老朋友,注意中間隆起部分紅、綠、藍三個波之間的關係,是不是紅色最高、綠色次之、藍色在最下面。

接著是樓主給的另外一張圖,因為在最下面我一直沒看到,好歹給個登場機會吧。依舊注意中央隆起部分三者之間的關係。

最後,我在Chernyadyev的網站上找了另外一個與上一張在同一環境拍攝,但是修片色彩傾向不同的片子作為對比,可以看到中央膚色的對應部分依舊服從前面我提到的規律。

其實攝影圈的謠言從古到今都挺多的,遺憾的是很少有人出來闢謠,對於膚色這種老外已經給出了行業標準的東西還要相信網上的種種祖傳調色秘方,我也不好說什麼。當然,有人憑這些秘方賺到了錢,咱也不羨慕,那是人家的本事。

既然easy模式的玩完了,咱們來挑戰一下地獄難度吧。

這幾張作為選修,我就不多做解讀了。如果你自己覺得看出了門道,恭喜,你就是傳說中的調色奇才,我相信你能在攝影裡面發現更多的樂趣。

如果你經過了上面的蹂躪任然興緻勃勃,我再放兩個圖片的矢量圖。這兩張照片看上去一個紅,一個綠,是不是沒想到他們的矢量圖如此接近?所以說,色感真是一個有趣的東西,人類的色彩視覺也是一樣。而準確的膚色還原,是能極度有效影響觀眾色彩視覺的。

-------------------------------------2016.3.23的分割線-------------------------------------

好了,繼續扯。

上次談了膚色,接下來說畫面質感。

大概五年前左右我曾經想過專門寫本書講這個問題,後來我發現了一本極度無聊的神書剛好就翻來覆去的討論了這個話題,名字叫Art Beyond the Lens,以下是亞馬遜鏈接http://www.amazon.com/Art-Beyond-Lens-Working-Textures/dp/0240824091

為什麼說這個書很神,但是很無聊呢,因為這個書歸根結底就是用各種方法和案例把如何用混合模式、高級混合、混合顏色帶和圖層蒙版為照片添加紋理講了一千遍。所以看了這個書以後,我想自己也確實沒有必要寫一本一模一樣的東西了,於是也就沒有後文了。

嗯,質感。質感這個事情說穿了,就是如何花樣加紋理。最入門的方法是往照片上疊一個紋理素材圖層,然後把混合模式設置為正片疊底、濾色、疊加、柔光中的一種。如果要複雜呢,就是各種混合模式、高級混合、混合顏色帶、圖層蒙版的花樣組合,然後還可以加上圖層樣式、調整圖層、智能濾鏡、不透明度、填充不透明度、剪切蒙版、智能濾鏡蒙版等。大家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排列組合想必都懂。有個攝影師叫Joey Lawrence的,簡稱Joey L,教程在國內還比較受歡迎的,七八年前剛出道的時候就是各種自製紋理玩到飛起。

這個東西的最高級,就是手繪紋理,手繪紋理聽上去比較陌生,但另外一個名字大家一定都聽說過,那就是「中性灰」,還有一個就是「雙曲線」。這兩個圈內人都熟悉的東西,其本質都是通過手繪紋理來重新塑造畫面質感的一種應用。

噢,對了,我們不是一直在說質感么,怎麼扯到紋理去了。這個時候有請喬布斯老爺爺出來給我們背個書:

接著有請谷歌:

嗯,我這人文化水平不是太夠,所以人家說質感的時候我都只好意思說紋理。因為它們確實是一樣一樣一樣的。

說完理論說方法,方法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談畫面的整體質感,第二部分談皮膚質感。

嗯,增加畫面整體質感這件事兒,我真的是不想繼續講了,因為我上面真的已經講了兩遍。不過沒有圖片,所以估計大家沒感受到,那麼好吧,我來上圖。

首先上妹子圖,因為沒有簽模特協議,所以就不露臉了,反正皮膚會單獨講的,現在主要看畫面整體。

接著放一個紋理蓋在妹子圖片上方。

再然後把圖片的混合模式設置成疊加,這事兒就完了。

因為這台電腦上沒有紋理庫,所以紋理是這兒來的。當然我更鼓勵大家使用正版圖庫或者自己積累紋理。紋理庫這種東西啊,還是自己的用起來最舒服,畢竟密度變化這樣的事情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

細心的朋友已經發現,這兒的紋理還是有很多缺點的,1、圖片本身帶點藍色,所以添加紋理後畫面出現了色偏;2、紋理太重了一點,不夠自然,不能與原圖融合在一起;3、紋理沒有立體感,很平;4、紋理影響了畫面中的某部分內容。OK,我們一個一個解決,每個問題爭取用兩種方法,方便大家學習。

偏色:

用一個黃色的紋理蒙版抵消藍色的影響,這個方法的優點是能豐富畫面紋理,缺點是並不能完全消除色偏問題。

用一個飽和度設置為0的色相飽和度調整圖層設置為紋理圖層的剪切圖層,這個方法的優點是完全不影響顏色,缺點是無聊了一些,而且有些紋理離開了顏色魅力就少了很多。

紋理太重:

降低紋理圖層的不透明度,這個方法的優點是容易控制,缺點是紋理的陰影與高光被同時削弱了。

用一個中間點設置為128/128的反S形曲線降低圖層紋理,優點是控制靈活,缺點是,操作麻煩點兒如果不算那就是沒有缺點了。

沒有立體感:

用一個中間點設置為128/128的正S形曲線提高圖層紋理,優點是控制靈活,缺點是,操作麻煩點兒如果不算那就是沒有缺點了。這個有個小TIP,我會把高光人為壓低一些,這樣結果會自然一點點。

用一個較大數量或半徑的USM銳化濾鏡處理紋理圖層。優點是快,缺點是處理起來太一致了,當然不怕累也可以結合歷史畫筆等等解決這個問題。

遮擋重要區域:

直接拿畫筆工具畫一下蒙版。優點是指哪兒打哪兒,缺點是麻煩啊!

用混合顏色帶抑制一下。一般我也會調整一下填充不透明度的設置,相對不透明度它的效果要更自然一些。優點是自然!缺點,作為我最喜歡的方法我只能說這個真的沒有什麼缺點,只不過熟練掌握需要一定的經驗,而且設置參數主要取決於紋理與照片的具體影調內容。

最終TIPS:以上介紹的所有方法可以混在一起同時使用,所以大家明白為什麼這玩意兒能寫一整本書了吧。
然後,http://Lynda.com上有一套課叫Photoshop for Designer: Texture。如果要說有什麼是攝影師必看的教程,我覺得它算一個,可能是因為這個名字的原因所以沒太多人知道這個教程,所以可能不花錢估計是很難看到這個教程了,至於有Lynda賬號的我強烈建議大家去看看。

回過來看看題主提供的三張片子,可以看到它們都無一例外的使用了疊加添加紋理的技巧來提升畫面質感,以下是局部截圖。

這種很髒的疊加除了能增強畫面質感,另外還能起到遮醜的作用。一個是掩蓋合成時的接縫,一個是隱藏畫面中的嚴重噪點或者因為降噪丟失的細節。遺憾的是,即便用到了這一招,他的某些後期後期處理上的瑕疵還是沒有被完全掩蓋。事實上客觀來說,他的攝影水平,確切說是用相機曝光的水平是不過關的,這兩天我和幾位攝影師朋友就這件事兒交換過意見,大家的觀點很一致。具體我留到後面說。

關於疊加紋理圖層的事情還多句嘴,儘管這個技法很酷而且有很多優點,但對於大多數嚴格要求的商業片是禁止這種做法的。這一點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自己這輩子見過的所有化妝品櫃檯的廣告就明白了。

皮膚的回頭繼續說,這部分截圖是在Mac上做的,用起來不是太熟練,所以看起來應該和前面的有些不搭,大家請見諒。

-------------------------------------2016.3.24的分割線-------------------------------------

昨天說完了畫面的整體質感,今天接著來說皮膚的質感。

大家都說,塑造肌膚質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句話沒錯。為了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於是大師們就發明了各種各樣的修片方法,並且把各種依靠模糊工具磨皮的手法嘲諷得體無完膚。確實,大師們的方法都很好,遺憾的是每一種都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怎麼樣用大把的時間和妹子愉快的玩耍才是關鍵,誰想要一個人悶在小黑屋給妹子圖做後期啊。那麼,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呢?

昨天我放了一張截圖:質感這個詞的英文翻譯有兩個,一個是texture,另一個是feel of reality,也就是真實感,感覺上很真實的不真實。咱們今天從後一條路上想辦法,如何用簡單的手法去模擬出皮膚的質感,提高大家磨皮後的操作效率,也讓大家磨皮起來隨心所欲。接下來要介紹的方法適合一切磨皮方法之後的修復調整,至於磨皮,我就不多說了,不管是濾鏡還是動作都一樣鋪天蓋地。

我前面有沒有提到,Chernyadyev處理皮膚的後期手法和我常用的皮膚處理手法有些類似,是一種偷懶的手法,我們的具體操作上可能會有寫差異,主要在於我初期打底用的是Photoshop自帶的雜色濾鏡,而Chernyadyev用的是Nik CEP裡面的膠片顆粒。

當然,好不容易寫了這麼多,為了避免剩下的部分變成一本操作手冊,我首先還是繼續來一段蛋疼的分析。按照我的想法,接下來的幾段話價值應該是這篇文章里最豐富的,甚至能改變或者顛覆你對於調色、修片和Photoshop的認識。

Photoshop的核心是圖層,這應該是一個能得到大部分人認可的觀點。那麼圖層的本質是什麼呢?是一種分解與組織畫面構成元素的工具。

圖層本身是一種工具,是Photoshop這個大工具箱中的一種,如何使用工具完全取決於你如何面對你需要解決的問題。具體到圖層上面,你如何使用圖層,其實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畫面是怎麼樣構成的。

照片是用不同元素堆疊構成的,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觀點。當我們談到合成,實際上說的就是按照元素堆疊的觀點在討論圖層。這兒我先從網上盜個圖,侵刪。

實際上畫面的構成方式並非只有這一種。在調色師的眼裡,照片可以被分解為明度與色彩,這個我在前面已經演示過。在修片師眼裡,照片可以被分解為色彩、紋理、形體和光影。事實上這三種觀點,就恰好對應了後期中的三個職業,compositor、colorist、retoucher。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設計師、原型師、動畫師、前端等等,在他們的眼裡,Photoshop的圖層又是另外的使用方式。

接下來我們開始按照修片師的觀點來分解一下圖層,為了讓大家對此有個直觀的認識,還是請允許我先盜個圖。這是原畫師畫畫時常用的一種方法,來自畫師AussieMum。我想大家看了這張圖應該能明白我想說什麼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在修片中的實際應用,這兒我做了個例子。好多年沒拍人像片的結果就是想做教程都只能畫餅子,大家見諒。

分解一下:

從上往下依次是皮膚的細節紋理,人物的形態輪廓,畫面的光陰分布,以及膚色。用這種方式去看待問題,所謂黑人膚色不好調這種問題是完全不存在的:

這兒的四個圖層裡面,輪廓與光影圖層是手繪的,我這個水平看都不能看,自然就更不能講了,所以我這兒要講的重點是最上面的「細節紋理」層。這兒的細節紋理,實際上就是用前面說到的Nik CEP裡面的膠片顆粒模擬的,我按照自己平時的習慣又額外添加了一個自定義濾鏡和一個高斯模糊濾鏡。

接下來是很多人等了很久的操作步驟了:
首先創建一個中灰圖層,混合模式設置為疊加或者柔光都可以,反正咱們隨時可以改。接著執行「濾鏡&>Nik Collection&>Color Efex Pro」,在左邊的列表裡選擇膠片顆粒。

放個圖純粹是怕大家找不到膠片顆粒在哪兒,右側參數僅供參考,這個一方面取決於照片的解析度,人物的佔比等等。當然如果是高解析度大頭照,就最好別用我這個方法了,那真實感怎麼調都不會特彆強。

如果按照Chernyadyev的手法,接下來稍微模糊一下,調一下圖層不透明度,用蒙版畫一下皮膚範圍就OK了。我在他的帶圖層的PS界面截圖中至少看到五六張照片都是用這個方法完成的。

接下來,談談我個人的一些小改動。在使用濾鏡添加顆粒之後,先在圖層上單擊右鍵,將這個中灰圖層轉為智能對象。然後執行一下「濾鏡&>其他&>自定」,參數見下圖,這會讓噪點看上去有些方向性。再添加一個高斯模糊濾鏡,讓顆粒看上去更自然一些,模糊大小取決於畫面的解析度。使用智能濾鏡的優點就是隨時可以改改參數,或者調一下不透明度什麼的。

OK,質感寫到這兒就全部完了,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路上的轉變。接下來我談談影調,實際上主要是介紹一下Nik的Pro Contrast什麼的,順便談談濾鏡的使用,工具理性等等。然後再談談可能題主沒有問到,但是我覺得還有些值得參考的小細節,然後我就終於回答完這個問題了。好累。

-------------------------------------2016.3.25的分割線-------------------------------------

嗯,今天回答題主的最後一個問題,Chernyadyev的明暗質感是怎麼樣做出來的。

答:除了最終的壓暗之外,Chernyadyev的主要明暗基調都是依靠Nik Color Efex Pro中的Pro Contrast濾鏡完成的。

關於這個濾鏡本身真沒有太多好說的,其作用大體等同於分頻調整畫面的對比度,但是呢這並不妨礙它幾乎成為了各類攝影愛好者們最常用的一個濾鏡,至少是Nik CEP裡面出場頻率最高的濾鏡之一。我們的俄國小哥Chernyadyev更是無比熱愛Pro Contrast的功能,我隨手截了幾張,希望這不會給大家的看帖帶來困擾,反正我也快寫完了,反正這篇文章裡面的圖也那麼多:

面對此情此景,Chernyadyev在我腦海裡面基本上是這樣一個形象:照片處理到某個步驟卡殼不知道再該怎麼做了,要不咱們先來個Pro Contrast試試看?他不光愛這款濾鏡,而且愛到了在流程的任何環節都可以不問青紅皂白的來一發這款濾鏡還不帶蒙版的狀態,只能說Pro Contrast在他心中就是濾鏡界的泰迪。

不過這款濾鏡本身倒是沒有太多好說的,一共三個滑塊,校正顏色、校正對比度、動態對比,別從上往下調,從下往上。調整動態對比度會造成畫面的整體對比度下降,整體對比度下降又會造成顏色變化,所以上面兩個滑塊都管自己叫校正XX,原因就是這個。

之所以Pro Contrast比PS裡面自己的對比度受歡迎,主要還是因為提供了幾個校正選項,這樣一來過去在PS裡面需要分很多步驟完成的東西就能放在同一個界面里搞定了,效率相對過去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問題就在於,有些細節上的東西,終究還是不如手動的來得好。

話說回來,最近中國人做了一個非常有面子的手機APP叫MaxCurve的,其中有一個功能是Gamma vs Lightness,我覺得就比Pro Contrast好用,而且控制性也更好一些。在其它曲線的配合下也等於能在一個界面內彌補因為明度變化而導致的色彩損失,我覺得這其實是個非常好的思路,我決定加粗體安利一下。

上面是調整前,下面是調整後,通過直方圖可以看到調整了以後中間調有一部分影調之間出現了交叉變化,簡單說就是左1/3處的幾個大溝消失了。不過這東西就像是味精,路邊攤上離不開,但如果大酒樓也用這個基本上就等於不想幹了。

說到味精我覺得可以繼續就著這個比喻往下寫幾句。

大家都知道做菜的時候放味精,基本上都要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點,雖然有流派是起鍋前,有流派是起鍋後,但是很少有人是一下起鍋前一下起鍋後的,這個就是大神們在裝逼時常說的工作流程。但是,大家如果回過頭去看看前面的那些圖層截圖,就會發現Chernyadyev在使用這個濾鏡的時候這個濾鏡的使用時間點總是很飄忽的,換句話說他的工作流程其實是不太穩定的,之所以結果總是類似,還是因為恐怖的色感保駕護航啊。流程是作品80分的保證,但是才華能幫你加上20分。

那麼大酒店提味用什麼呢?用高湯。每天早上,預估當天的生意,熬一大鍋高湯。用今天餐飲界流行的話來說就是Start from Scratch,人家之所以能成為現在社會流行文化界的巔峰,那逼格自然是棒棒的。早十幾年後期師、攝影師也是能受到這種尊重的,要說數碼相機普及毀了攝影我看未必,真毀人的是濾鏡。誰都能一鍵美顏的時候,誰來尊重你攝影師和後期師啊。

當然了,咱們自己作為攝影師和後期師,好歹應該自尊不是,所以我對於濾鏡的態度是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不明白原理的濾鏡堅決不用,就好像來路不明的調料不能下鍋一樣。當然,這麼做的原因主要還是,只有知道原理的濾鏡才能保證你不僅知道它應該如何正確使用,還知道它可能造成的潛在問題,並且能從理論上分析出如何修復相關的問題,畢竟濾鏡就和測光一樣,再號稱智能的濾鏡也永遠是基於平均數據的。

當然,其實有不少精彩的效果也是因為錯誤的使用濾鏡而造成的,我知道很多類似的案例,但從來不覺得類似的好運會降臨到我的身上。沒錯,我是個古板的人。

好了,關於明暗反差的事兒我就基本講到這裡,到這裡題主問過的問題就算是答完了,希望能讓各位滿意。最初回答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因為緣分,另一方面是因為無聊,但在回答的過程中不免心中對這個問題有了些牽掛,所以還想最後帶一些私活。

前面我吐槽了許多Chernyadyev的後期處理中我覺得不太好的地方,加上最近幾天我和一些業內朋友交換的意見,沒錯,他確實還是一個愛好者水平。但為什麼他能在500PX上這麼火,確實和他的後期有很大關係,但在題主提到的色彩、質感、明暗三方面中讓他脫穎而出的只有色彩,其餘題主並沒有提到。

明天我會專門談談他還有哪些是做得特別好,但不僅題主沒有提到,大多數人也不會在後期處理的時候考慮到的方面。後天我談談從他身上我們能學到一些什麼,然後這篇文章也就完了。

真誠地給看了這麼多的知友們道個謝。

-------------------------------------2016.3.26的分割線-------------------------------------

今天談談Chernyadyev的照片為什麼好看,為了達到我們認為的好看他做了哪些努力。主要分成後期處理和前期拍攝兩個方面談,後期處理也就是昨天說到的,大家在拍攝時不大會考慮到的一些方面;前期處理就是他在挑選模特、拍攝場地、拍攝方式時的一些考慮,當然這部分我覺得對於他來說一方面可能是直覺,另外一方面也可能歸因到莫斯科環境氣候的一些特殊條件,所以我這麼一分析,大家這麼一樂子就好了。

後期處理中遺漏的部分:

前面在分析的時候我已經提到了他處理的大致流程,首先是畫面內容的各種修飾,常見的包括:液化、修臟點、調整畫面比例、透視等等,這兒他用到的工具比較雜,修復畫筆、污點修復畫筆、仿製圖章、內容識別填充這個是大多數人比較熟悉和常用的;另外他還會用到的工具有用來調整畫面比例的內縮識別縮放,操控變形,相當老派的自由變換等,其中前兩個國內攝影師熟悉的人不多,後一個因為實在是太老了所以近年來用這個東西經常會被人鄙視,其實是非常好用的。

除開液化工具和修復類工具之外,其它所有工具都被攝影師用來把畫面調整到他喜歡的16:9,當然更多時候他是在用裁切工具重新調整構圖,有時候裁切得非常猛。雖然把照片處理成16:9這種惡趣味是我很喜歡吐槽的,但是裁切調整構圖真的真的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當然我不知道這對於他來說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還是直覺,唉,如果是直覺,那麼真是讓人羨慕得一塌糊塗啊。

研究Chernyadyev拍攝風格的人應該都知道,他最常用的是Sigma的35鏡頭,但如果你直接用這種構圖拍攝,人物根本不可能出現正臉直接面對鏡頭的效果,所以裁切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如果要從理(zhuang)論(bi)的角度來說,這種選擇導致攝影畫面與我們的日常感觀出現了輕微的錯位,提高了作品的儀(you)式(bi)感(ge)。Gerry Badger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論Instagram為什麼成功,認為軟體選擇裁切畫面上半部分造成的這種體驗錯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當然,如果男攝影師願意多和妹子們溝通,也會發現妹子的自拍秘籍中就包括把腳放在畫面邊上,臉放在畫面中間,然後把另一側和上邊裁掉就能讓整個人看上去萌萌噠。所以想當一個成功撩妹的攝影師,要麼多讀點兒理論,要麼多和妹子溝通。

扯了這麼多有的沒的,接下來我們再上一些具體的例子說明他在前後都做了些什麼修改,我按照調整前後的裁切比例多少排序慢慢上:

放一下調整前後的對比,這個圖怎麼看前面已經說了,深色部分說明修改得少,淺色部分說明修改得多。衣服和頭髮有些浮雕感主要是因為液化導致了輕微的錯位,事實上這個部分沒有做太多調整。

調整主要集中在哪兒呢,首先很明顯的三塊高亮區域,一個是身體兩側的液化,一個是左側人行道上的雪,一個是背後的建築物。液化人人都會,但是通過提亮雪與背後的建築物形成一個對角線式的亮帶引導視線,從而讓人物在畫面中顯得格外突出,這個恐怕就沒有多少人有這個意識了。

臉整個都被動過了,明度圖已經表明了這點。很多人對於外國人拍的照片總是不以為然的說,他們拍得漂亮是因為妹子好看。大家可以點開大圖看看這個妹子究竟是好看呢,還是不好看。還有人說,他的片子拍得好是因為打光形成的質感,大家打開大圖應該也分辨得出來,這張圖沒有打光,妹子的眼神光完全是畫出來的。

我覺得中國的攝影師一直處在一個很糾結的境地,就是要不要後期,以及應該用後期修改哪些東西。我們對於工具的使用是缺乏創意的,就拿液化來說,最早PS是沒有液化的,在PS 4.0的時候,我們用一個叫做Kai"s Power Tool的工具來做液化,但當時主要是用來做搞笑圖片。等到2000年的時候,我才第一次知道原來液化是用來推體型的,而且老外已經用了好多年。

我想知乎上的攝影師應該是以年輕攝影師為主的,但是我發現很多年輕攝影師表面上把老攝影師稱為老法師,表明自己與他們劃清界限的態度,實際上自己的內心依舊是被很多東西束縛著的,以至於面對別人一張重度PS的照片的時候還總是不願意承認,而是要找各種借口證明別人的客觀條件得天獨厚。對此我只能說,呵呵。

吐槽結束,接著看下一張圖:

和上面如出一轍的線條貫穿引導觀眾視線的招數,注意看畫面右側攝影師手殘的處理痕迹。同樣手殘的還有試圖修正背後大樓透視導致整個建築一邊倒的效果。問題是,這些在引導線的作用下,普通人根本不會注意。這才是引導線的正確使用方法啊。

你說這妹子美不美?反正我覺得她肩膀寬腦袋小,皮膚很糟糕,法令紋也有些重,不過藍眼睛倒是挺漂亮的。於是攝影師就特地提亮了眼睛,還畫上了眼神光,等你和她眼睛對上去了,其餘也就不重要了。同樣,這還是一張自然光的照片。原片的尺寸應該夠大到大家判斷我說得對不對的程度。

原本模特的姿勢是防禦性的,攝影師的裁切改變了畫面的整個氛圍。調色上面,注意畫面整體黃色往紅色方向的色相變化,還有暗部的藍調子。最後,還有畫面從中間到邊緣的飽和度衰減。暗角從不是提高畫面中央人物吸引力的唯一手段。

-------------------------------------2016.3.27的分割線-------------------------------------

先發一下昨天睡得早沒有來得及發的一部分:

這一張,右側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因為已經是全黑了,衣服的立體感是因為液化導致的位移。調整主要集中在中央的人物以及背後的背景。這張照片在公司內部培訓的時候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頂贊,攝影師的液化一點都沒有用在人物身上,而是全部集中到了畫面的景物調整,當然主要也因為這個妹子的顏值是他拍攝過的妹子中最高的:)還值得注意的是攝影師是對於背景顏色和人物膚色的統一。

藝術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話恐怕大家已經聽到耳朵都起繭子了,但有沒有想過藝術為什麼要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以及在藝術創作中如何做到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我覺得Chernyadyev對於背景的這個調整,可以給大家一個入門級的回答。

另外,這張片子可以看到Chernyadyev對於工具不拘一格的使用,背景拉直一方面用到了液化,另一方面還用到了自由變換直接做梯形調整。

這張我有Photoshop的界面截圖,一併放上來。可以看到,這張照片依舊背景調整與人物調整旗鼓相當。在人的調整裡面手的調整所佔比例更大一些,生怕你沒有注意到還給香煙加了一縷煙。

畫面的整個明暗關係是縱向交替的,特別在背景,很巧妙的只提亮了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提亮。這種明暗縱向交替的做法讓我想到了Gursky的萊茵二。剛好我手上有媒體發片用的高清圖,所以放在一起比一下。

在波形圖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和Gursky大神相比,Chernyadyev的波形圖要雜亂得多,但是那股韻味還是有的。另外,看了萊茵二的波形圖,是不是略微加深了對這幅作品的了解:)

大刀闊斧的裁剪,主要是為了把河去掉。不然的話這張照片的顏色就雜了,畢竟把河流的局部壓成黑紅色和把整條河壓成黑紅色相比,雖然工作量沒有什麼區別,但詭異程度可是天差地別。

最後上幾張圖,讓大家看看攝影師對於自己最愛道具——帽子的調整。順便大家也應該能從這幾張照片里體會到攝影師對於身形,尤其是肩線的調整。

接下來是最後一更,純文字,沒有乾貨了,看到這兒基本上可以關掉了:)

遇到這個問題完全是因為緣分,開頭就說了,我是因為公司內部培訓需要所以搜集了一些Chernyadyev的相關資料,剛好上周末需要整理思路的時候看到這個問題,於是就順手回答了一下,雖然我很少上知乎,但畢竟是知乎日報的老讀者,既然有機會,那麼做點兒貢獻也好。

在很多人看來,Chernyadyev是一個很牛逼的攝影師,是不是呢?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一張照片的創作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亞當斯老先生的觀點是取景、曝光、印像三個步驟,這點我是極其認同的。前兩個過程主要屬於攝影的技術層面,後一個過程則屬於攝影的藝術層面。換句話說,是一個以理性為手段感性為目的的過程,而Chernyadyev在前半程是不及格的。

我知道這麼說一定會有部分人反對,所以還是事實說話比較好,這個文件夾裡面有所有Chernyadyev公開在自己個人網站上的原片,為了讓版面好看一點兒我刪除了其中的豎幅照片。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照片的明暗變化,順便也可以感受一下我前面提到的他把所有人臉都放在畫面中央然後靠後期裁切調整構圖的拍攝方式。

我在內部培訓拋出這個結論的時候也有提出反對意見的,是不是因為他使用尼康相機,所以選擇了保護高光強拉暗部的前後期結合方法拍攝?如果注意看,就會發現其中很多照片在向右曝光上還有很大的餘量,同時也有不少高光死白的照片暗部還有退讓的空間。這些照片都是有Exif信息的,結合直方圖很容易發現問題。所以大家最終在這個事情上得出了一致的觀點,另外在和一些圈內朋友的交流上大家也是認同這個觀點的。

最後一張照片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因為強拉曝光導致畫面噪點極其恐怖,調整結果我在前文已經放了圖,大家可以自己去找。儘管現代數碼相機功能越來越強大,出現了很多在十年二十年前無法想像的玩法,但五十年前亞當斯老先生就已經說過,「幾乎所有的曝光問題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或藝術表現予以遮掩,但只有與思路一致的準確曝光,才能保證最頂尖的畫質」。之所以Chernyadyev在500PX上炙手可熱但從來沒有什麼時尚品牌找他約片,畫質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些問題在網上似乎根本感受不到,但印出來可是板上釘釘。

當然了,雖然拍攝曝光不怎麼樣,但取景構圖Chernyadyev確實沒話說。他對於背景的控制極其敏感,後期部分的調整我已經談到了,前期拍攝的時候也是如此。他很注意人物服裝色彩與背景的協調,基本上他照片中出鏡的妹子只有紅色系和無彩色系兩個選擇。當服裝與背景實在反差太大的時候,他還有必殺技——脫。基本上在自然環境中,所有妹子只要願意脫,那麼膚色與環境色都不會有太大的衝突。根據進化論的觀點,膚色與環境色衝突的人類早就被吃光了。

我家領導曾經就男攝影師和女攝影師的區別說過一句話,「給妹子拍照的時候你們男人都只想到光圈快門是多少,好一點兒的能想到擺個什麼樣的造型,但是女人早就想過了臉怎麼樣,表情夠不夠好,今天衣服和環境夠不夠搭,光線從什麼方向來應該站哪兒所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Chernyadyev基本上都替妹子想到了,甚至在某幾張照片的後期里,他還體貼的替妹子調整了扣子的角度,移除了衣服上的線頭(雖然這些操作都留下了明顯的處理痕迹)。

前面我已經提到了,他的妹子並非個個國色天香,實際上能在成片中有那麼好的表現,主要還是因為Chernyadyev修得很體貼,而且非常明白該修什麼地方。要說液化和對於液化瑕疵的修補,我覺得可能國內大多數攝影師的水平應該是不弱於他的,但是恐怕很少有人會意識到去調整一下肩線、調整一下帽子、調整一下背景的線條、幫模特把衣服的扣子與褶皺整理一下。關鍵不在於如何使用工具,而在於應該在哪兒使用工具,遺憾的是這些都是教程里不會告訴大家的,即使想說可能也沒辦法告訴大家,因為每張片子的調整方式都是不一樣的。

我在一周前就已經在結論部分提到,他的後期處理手段拿到國內來基本上是可以被各路大神轟殺成渣的,各位常用的什麼可選顏色啊、色彩查找啊、通道混合器啊、計算啊、應用圖像啊、LAB模式啊,估計能聽得Chernyadyev一愣一愣。但問題在於,Chernyadyev用簡單的工具做到了似乎很多人覺得自己做不到的效果。所以,決定作品高低的不是工具是否高級,而是思路是否高級。最可怕的不是不知道怎麼調整,而是根本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調整。

提到這兒我特別想說說磨皮。我認識太多年輕攝影師整天在研究如何把雙曲線、中性灰做得又快又好,我自己公司就有一個,還經常要和我比一下速度。遺憾的是我也見過太多雙曲線用得飛起,但調出來的片子面色發青的人。似乎在他們看來這些並不重要,只要自己掌握了雙曲線,就掌握了人像後期的至高奧義,就好像拿到了「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屠龍寶刀,就能接到最牛逼的人像攝影單,開自己的工作室,出任CEO,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當你熟練掌握了雙曲線,實際上你就把自己變成了工具,沒有思想的工具。我在和人聊天的時候聽到別人吹噓,自己上萬元的廣告單裡面的面部修圖是兩百塊錢包出去修的,還聽說過有專門的雙曲線工作室月進斗金,因為確實按照單價算一個人做一天雙曲線修圖也是能賺到一千塊錢。所以有時候我都懷疑,很多業界大佬鼓吹雙曲線,是不是一方面用這個消磨年輕天才們的時間,另一方面有更多廉價勞動力為自己所用?為了證明這不是道聽途說,我還是放個截圖:

所以,如何拍照,如何後期,如何調色,歸根結底的答案還是你如何看待審美,如何透過鏡頭表現你所希望的美。如果一張照片在你的眼裡永遠是調色,濾鏡,構圖,磨皮這些技術點,那麼可能你和一張好照片的距離還有一光年那麼遠。

如果有人問我怎麼學攝影,我覺得當你能把一本單反相機的說明書背下來,基本上攝影你就學會了。但怎麼樣能拍出好照片,可能得等到你某一天在美術館面對一幅作品突然淚流滿面的時候,咱們才能繼續往下聊。

願意看到這兒的,謝謝:)

這篇文章寫到這兒,就算是真的結束了,希望題主滿意,也希望各位點過贊的朋友們滿意,最後一次謝謝大家。

---------------4.19的補充---------------

最近因為上知乎的原因,所以在學習後期的時候看到出現斯基、科夫這些名字的時候都會特別關心一下,這才突然意識到自己過去還是忽略了很多東西。在歐美的後期師看來,新一代的俄羅斯攝影師在藉助互聯網的相互交流過程之中確實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一套風格。

從歐美系的角度看,這種後期風格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這個在上面我已經提到,主要是由於圖層功能之間的相互衝突導致的效率和畫質下降。但如果我們單純從畫面效果看,俄羅斯人不拘一格的後期調整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總之,毛子的暴力美學即使在後期處理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有時候看他們修片心中感覺還是蠻爽的,for the mother of russian!!!!!!!!!

從我最近兩周左右時間收集的一些資料看,我從Camera Raw轉換和Photoshop處理兩個方面來談一下俄羅斯後期攝影師的風格特點。這兒先概括一下,改天我專門寫一篇專欄對俄羅斯網紅攝影師的後期風格做具體的分析:)

1. Camera Raw部分的處理特點
這個部分的處理重點主要是對於HSL和相機校準面板的調整,我在前面的回答里寫了這樣一段話

調整HSL面板參數的時候可以記住一個口訣:冷暖分界,各走一邊。簡單說就是調整色相的時候,暖色系的往一邊走,冷色系的往一邊走,這樣傾向就容易出來了。然後滑塊的走勢應該是一個梯形,因為越靠近中心的,偏色的幅度就應該越小,這個應該容易理解。

這段話沒錯,但確實是歐美派的思路,俄羅斯人的調整結果雖然從滑塊的位置上看是這樣的,但兩個流派的出發點有一些區別。歐美派關注的重點是讓畫面呈現出明顯的冷暖分界,而毛子風更注意畫面本身呈現的色彩分離,為後面的調整提供便利。

歐美後期師在ACR中調整HSL滑塊的時候更看重色彩的連續性,盡量避免因為大幅度的HSL滑塊錯位導致畫面中出現色彩錯位;但毛子對這個問題並不太看重,為了確保畫面呈現足夠的色彩分離,有時候不惜犧牲部分細節上的偏色問題,在他們看來與其糾結部分細節區域的色彩連貫,不如先調到自己爽,然後再慢慢解決問題。

接下來再相機校準面板中的調整也與HSL中的調整類似,依靠對於原色的調整讓畫面呈現出的色彩分離變得更加明顯。我們在網上看到的很多俄羅斯調色預設,實際上是這種調整思路的結果。

2. Photoshop部分的處理特點
在這個部分,俄羅斯攝影師更喜歡使用色相飽和度、色彩平衡、可選顏色去對照片進行調整,有時候也會直接使用純色填充圖層和顏色圖層去修改畫面顏色,尤其是修改之前出錯的位置。

因為前期調整過程中已經最大程度照顧了照片的色彩分離,所以在PS過程中使用色彩平衡、可選顏色去對照片進行調整就變的容易很多。另外,色相飽和度除了對於顏色進行挑選調整,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時時刻刻保證照片的色純。

我在前面說了這麼一段:

Chernyadyev在我腦海裡面基本上是這樣一個形象:照片處理到某個步驟卡殼不知道再該怎麼做了,要不咱們先來個Pro Contrast試試看?他不光愛這款濾鏡,而且愛到了在流程的任何環節都可以不問青紅皂白的來一發這款濾鏡還不帶蒙版的狀態,只能說Pro Contrast在他心中就是濾鏡界的泰迪。

現在回頭看來略黑了一些。

按照我近一段時間看了很多俄羅斯攝影師後期調整之後得到的總體感覺,蓋印圖層對他們來說更像是畫油畫畫到某個階段停一下,觀察一下光影和色彩,思考下一步如何去進行處理的一個過程,所以俄羅斯人調片子的時候很容易就會出現一堆調整圖層和蓋印圖層。

按照歐美的調整思路來看,這樣的方式好像意味著他們的調整中間存在大量前後矛盾或重複的操作,但按照毛子的思路看,這實際上意味著從一個調整階段到另一個調整階段。儘管從處理結果上,依照毛子的思路調整確實有造成畫質下降的可能,但如果深入了解可能出現錯誤的位置並予以注意和糾正,這種調整方式實際上能得到及其精彩的結果。

好了,簡單的思路分析就到這兒。希望大家按照這個思路再捋一遍前面的分析,能對於Chernyadyev的後期技巧與風格有更加深刻的認識。當然,作為俄羅斯的新興攝影師,Chernyadyev的風格事實上除了學習本國流行的後期處理技法之外,還受到了一些歐美系後期風格的影響,所以在手法上博採眾長,並形成了自己的個人特點。從下面 @徐浩 貼出來的答案也可以看到,目前小哥還是很紅的,除了能帶在線後期課,還有線下課程,想必隨著基本功積累進入職業攝影師行列也是遲早的事情。

最近這段時間對於俄羅斯後期師風格的研究也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雖然我常說在後期處理的過程中,想達到相同的效果總是有很多的方法,但大多數都是沿著一條相同的思路在走。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意識到,即便是思路也可能存在很多不同的區別。

為什麼俄羅斯攝影師能形成這種獨特的後期思路,以至於在歐美系後期師看來形成了一種明顯的風格,我認為這還是和他們的文化氛圍分不開的。畢竟在一個美術館開得和武漢的餐館一樣多的城市,在視覺藝術上總能和中國菜一樣誕生出許多不一樣的火花。

最後,真誠地感謝題主提了一個這麼好的問題,讓我從中獲益良多。謝謝所有看過這篇文章的知友,如果因為之前的草率回答給大家帶來了困擾還請原諒,希望我後面的補充能夠彌補一些之前的問題。

完。


關於這個問題,感謝黃老師的回答,已經給我們說的很詳細了,也拓展了許多,然後自己私下,也搜集了很多,關於Georgy Chernyadyev拍攝的現場,來分享給大家。

反差萌啊。。。。這麼大塊頭拍妹子真是錙銖必較,親自上陣示範。再次感謝黃老師的分享。


膚色,質感,和立體感,這些都要基於前期的用光才出的來。你放的這幾張都是打過光的。有了前期的基礎,後期就是修一下瑕疵,調個色的事情。前期沒有光,只靠後期是很難做出來的。


這是頂級大美妞


一張好的照片,往往都是在前期。除了合成以外,太過注重後期,往往失真。


不是說有些打光不適合亞洲面孔嗎…這個打光如果我管不立體出不來這效果然後就ps不出這個感覺 我個人觀點…


頂鍋蓋求指點,配色是不是太油膩了?求指正缺點~~


謝謝前輩指導分享,一直在找如何分析的方法,到今天才得窺一斑,一直以來自己都是以數據分析的方式進行學習,因為確實看不出什麼更多的。


推薦閱讀:

風光照後期調整應該怎麼做?
什麼是彩色照片的光影(黑白)層次?
攝影后期調色如何處理成歐美風格?要是能有一個實際案例那就感激不盡了?
求教如何調出這種色調?
拍的片子特別平庸怎麼辦?

TAG:攝影 | 攝影師 | 攝影技巧 | 攝影后期技術 | 人像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