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場合遇見權威人士留下聯繫方式後如何保持有效的跟進(follow-up)?

工作的關係,經常參加一些大型的內部會議,培訓,講座等。會遇見一些很棒的人,對方若留下聯繫方式,你會如何follow up?這些人都是專業領域的權威,如何能在不唐突的情況下保持有效的溝通,望分享有效的方法,謝謝。

P.S. 這是一個職場的專業問題,請勿抖機靈或有非職業的聯想。


題主我決定自己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因為看到有挺多人關注這個問題,但是似乎有些理解不太對。首先,職場上的有效溝通並不是指攀附巴結,有效的溝通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我簡單舉個例子吧。

大概三年前吧,我認識了一個哥大的校友,她是當年剛畢業的碩士,可是她已經快60歲了。。我認識她是通過教授的,因為當時我想在美國註冊NGO,而我不了解法律流程,教授說這個校友有自己的基金會一定十分了解就介紹我們認識了。雖然在國內工作過,但當時我初到美國,什麼文化都不了解呢,一下就要聯繫一個權威人士我心裡還是有點慌的。但是我非常誠懇地發了email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因為她確實是專家,除了聯繫她我當時也找不到什麼人了。沒想到她十分熱情,說要約個時間電話溝通一下。這次電話溝通非常愉快,首先我得知了在美國註冊NGO很方便,只是律師費的問題,而她告訴我有一些pro bono lawyer(免費律師)可以接這樣的案子。當時我還是新生,我們很自然地談到了學習和未來,她告訴我說還想拿個PHD,問我會不會很奇怪,我說怎麼會呢?我父親也是在50歲的時候拿到PHD的呀,保持終身學習是對的,她聽到我的支持很驚訝也非常開心,說周圍有些人不理解她。我們談了很多公益領域的發展,尤其是社會創新。她當即表示很喜歡我,要把她哥哥介紹給我,因為他們擁有家族基金會,他哥哥同時還是慈善方面的天使投資人。這中間陸續溝通了很久,他哥哥也是先和我保持email溝通,然後主動說要和我電話聊一下。他告訴我他們在亞洲地區投資了很多public health方面的機構,又問了我中國公益領域的現狀,我談到了國內NGO註冊大多以工商註冊的事情,他很驚訝但是謝謝我告訴他這個情況。他們年齡都挺大了,但是每次郵件中會和我分享很多有趣的事,比如最近看了什麼書啊,發現了哪些好文章,我也會相應地回復,告訴他們最近課堂上教授談到了哪些新穎的問題啊,最近閱讀了什麼受到了什麼啟發,當然都是專業領域的,就這樣一直保持著有效的溝通。

其實follow up的方式很多的,比如結束後聊天啊,郵件溝通啊都可以。這個也可能是文化差異,我感覺美國人在職場上非常精通如何follow up,他們總是能找到很多話題聊下去。而中國人似乎覺得萍水相逢么不需要進一步溝通,你去找他們就是在拉關係。我以前也是態度挺倔的,不喜歡聯繫人,但這幾年在美國覺得其實有效的溝通十分有意思。簡單總結一下:

1. 不要害怕權威人士。他們沒有那麼高高在上,只要你抱著誠懇的態度,他們是願意交流的。但是你和他們的交流要知輕重。就像有些回復里提到的,一味找別人幫忙是很讓人反感的。

2. 交流應該是雙向的。不是他們給你說,你就聽著。有效的溝通是建立在雙方都能提出自己看法的基礎上的。同第一條,你不要害怕面對權威人士,你就大膽說出你的想法和疑問,看看對方會如何回應。

3. 讓交流保持趣味性。其實很多權威人士願意跟你交流是因為覺得有趣。為什麼呢?因為在同一個領域,他們也渴望知道年輕一輩的看法以及新鮮的資訊。而你通過跟他們的交流也會發現趣味,因為他們都是專家,格局大,眼界高,你能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就是如何去整合自己的想法。

最後我不得不提一句有些回復是很不文明的。比如」遞上一張房卡「,「打翻一杯葡萄酒」,你們assume了關注這個問題的都是女性,且權威人士都是男性,且有效溝通就是為了巴結上位。如此狹隘和錯誤的引導我認為非常low。

P.S. 再次說明一下回答這個問題的就是題主我自己。。我只是簡單舉例因為想要糾正一些人對有效溝通的錯誤理解。這其實是一個非典型的例子,因為我當年也是通過教授先介紹的。我工作中出席的重要場合很多,實例更多,但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很沒有意思。。所以真的只是簡單舉例為的是拋磚引玉。這種問題是見仁見智的,拋出這個問題是想聽聽不同的故事。可是原則性的問題被一些人誤導了於是我才自問自答。


瀉藥。
剛好在這裡有一點體會。
之前因為看一個公開課,得到了Philip George Zimbardo的聯絡方式。如果你聽過路西法效應,那應該會知道此人,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不過已經退休了。曾經轟動全球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就是他做的,後來被改編成電影《死亡實驗》Das experiment。得到Zimbardo的聯絡方式後,我從年輕人角度出發寫了一封信給他,第二天就得到了回復,而且很詳盡,之後我們就一直保持溝通,平均2-3個月一封郵件。大部分情況下,我會給對方闡述中國我這一代年輕人的現狀和想法,對方會解答一些我提出的問題,偶爾穿插一點自己的人生經驗和趣事什麼的,有一次人居然細心的指出了我的英文語法錯誤,並在郵件最底端簡單講解了該語法如何使用。溝通一直很愉快,不過Zimbardo已經年邁了,有時候郵件裡面會出現一點小錯誤。但這點錯誤從未影響對方在我心中不錯的形象。
後來同樣我也給哈佛大學一個教授寫了一封信。當時寫信挺愚蠢的,希望對方傳附帶一份講課的課件給我。對方回信說,sorry,這個課件是有知識產權的,不能給我。但可以在郵件里回答我提出的一些問題,就這樣我們一直保持溝通到今日,偶爾會在skype上聊天。
這兩件事我得到的體會是:他們也是人,並沒有高高在上,願意和年輕人交流。只要注意措辭和邏輯,做一個懂得溝通的聰明人,保持聯絡建立友誼並不難。
大概以上
Holli


1)在見面後第二或三天發follow up 郵件

不要在當晚發是因為,如果和職業有關的話會顯得太急切了。而隔得久又不自然。

*當然純社交的晚宴或party不在此列,簡單道謝最好當晚順手發。


2)Follow up 郵件里可以針對當時談話道謝等等。

栗子:我在舊金山某創業活動上得到一個加拿大投資大佬(某創始合伙人)的聯繫方式。當時是跟著矽谷一個知名投資人去的,他們之前認識,所以在對方來寒暄的時候順便介紹了我,同時說我們這種年輕人來這種展會主要目的應該是多拿些名片什麼。 然後加拿大人就很爽朗地從褲袋裡掏出張名片給了我。

於是我第二天發follow up的時候,因為本來就沒其他相關點,所以只在郵件里感謝他幫我實現了拿名片的任務,同時祝他的幾個case成功(對啊發任何郵件前都先google全面好么)。然後大咖就迅速能幫上忙很榮幸我們最近還有其他case保持聯繫blabla。

*註:會提拿名片是因為從對話判斷他和矽谷投資人是老友關係,所以能get到這個梗(是玩笑話)。各位千萬不要認真寫什麼多認識一位名人是我的榮幸這種話啊。

*follow up里見面當時的談話事件等非常重要。所以如果當時你們並沒有任何交流只是和其他人一起湧上去拿名片的話也很難有什麼後續,除非你硬扯一下他當時的公開發言讓你受益良多...

3) 短有用信息

除非你確定所有要提的資料都對對方很重要(這基本是不可能的)。 第一次後續郵件最好保持在三段以內,用IM工具的話就簡單一段好了。(關於郵件到底該寫多長,非常非常多人都寫過了,中文內容的話WSJ的中文網站職場專欄里應該也有)。

而且的確必須要有一定實用價值的信息,不要發類似「你講的真好xxxx,很榮幸認識你xxx」的郵件,你基本上會得到一個類似「太客氣了共同學習順祝xx」的罐頭回復(canned response)。

栗子2: 我在科索沃的時候在某晚餐上認識了一個德國的對外文化負責人。後來在follow up的郵件里是用p.s.的部分提了一句我國孔子學院和他們的推進英語的宣傳方法的區別。然後他對這個主題做了很長的回復,於是我們就這樣慢慢來回了。用p.s.和只提一句是這樣對方沒有必須就這個話題回復的壓力,當然這是我個人習慣。

*關於後續工具,正式的禮儀應該是先郵件,然後根據需要進一步添加IM和社交網路的聯絡人,更熟了以後再用這種即時消息聯絡。但國內的風氣好像是默認掃微信...能做的就是見人就說自己回得慢了。

----
最後聲明:上文所有意見都可能是錯的,這只是我個人的一種考慮請只當作一種思路看就好了

答主對這類見仁見智的問題沒什麼興趣所以匿了|update:一覺醒來想想也沒什麼必要就取消了

相關主題可以參考 「DailyWorth」 "Careher"(這是個台灣網站)等等網站。


真誠、平常心、別抱什麼目的性。
2010年有個採訪機會給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Lars做專訪,諾獎評委啊喂,什麼北大百年慶典嘉賓之類的身份。採訪後想讓他給我當時在follow的TED做speech,就互留了email。
5分鐘的speech老頭兒跟我往來了不下幾十封郵件討論,準備了N多材料、視頻等等,認真的我都有點不好意思了。他卻說這是應該的,頂尖學術會議發言和給一場草根TED做speech對他來講沒分別,甚至後者要更費心,因為你是在跟一群不同領域的人講解自己領域的事情,要讓別人聽得明白。當時覺得這股子認真勁兒刷新了我三觀。。。那陣子準備畢業、出國、實習,每次遇到什麼難事兒都email跟老頭吐槽,每次都被他的睿智化解。
後來老頭兒帶著老伴兒又來中國,約我出來見面,老太太也很風趣,聊文學聊電影談的很投機,倆人說我們做你歐洲的grandparents吧,就這麼多了一對長輩。
到現在也保持郵件聯繫,每次來中國都會約著見上一面,感覺真的像多了對親人,而不是認識個多牛的人。
老頭兒說過,我跟他在中國認識的其他年輕人不一樣,很多人見到他很緊張,不知道說些什麼,弄的他也好尷尬,還有些人見到他,十分熱情嘰里呱啦,不出幾天一定就是寫推薦信啊改paper啊之類的事情就來了。
所以我覺得,保持平常心,放下許多功利的目的,把大咖看成普通人才能真的讓大咖們覺得舒服些,在這基礎上真的有什麼要尋求幫助的,才不會讓人家覺得被利用吧。


我覺得最好的follow-up:
1. 初相識的簡單扼要、真誠的表明自己的所需
2. 如果獲得幫助了,記得回過頭來感謝,並反饋幫助的效果;如果沒有獲得幫助,也表示很高興認識你,為下一次可能的幫助做鋪墊
3. 努力挖掘自身的資源是否能有助於這個權威人士,話說大象有的時候也需要螞蟻的幫助,並在別人需求的時候不遺餘力的出手,話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4. 這樣點滴積累,你個人周圍的資源就會被盤活,也能逐漸和權威人士拉近距離


我覺得若是沒有交集,差距太大,沒必要這樣子。

我覺得我有一個習慣蠻好的,第一次認識,不會找人拿聯繫方式,偶爾別人找我要我會給。第二次見到,若對方也的確認出了我,還聊了一下,那可以留一下聯繫方式。第二次見的地方可以有很多,如果酒吧見,說明都喜歡喝酒,球場見,說明都喜歡打球,博物館見,拍賣會見,說明。。。而聊了一下,說明確實不討厭我。

這時候我覺得才有一個聊天的切入點:同好。同好談起來,偶爾商業上的事情問一下,人也好給你指個方向讓你去看。如果沒有同好,雙方社會地位又相差太多,那麼交流的時候信息都不對等,其實沒啥用來著。一期一會,讓人見過不覺討厭就好。


現實是:互利互惠 不然免談


之前:做足功課 豐富談資 打扮得體 懂得禮儀
之中:多聽多分析 再找到會讓其眼前一亮的切入點 發表自己的觀點 讓人家記得你(講太多,很遭人煩的,控制輸出量)
之後:找到win-win的點 約一個能體現自己的品味的談事情的地方 多主動share可以在同一層次兌換的人脈和資源(而且要真誠地站在人家的視角和地位替對方著想,自己心好出發點好,對方也能感知到的)

我從小到大一直貴人運很好 但是 認識靠機遇 成為朋友或跨越層次和年齡的友誼靠真誠、智力及用心經營(不僅指關係的維繫,還有自身的提高和努力,不然沒法交流)


首先贊一下樓主的最後一段話。。。非常討厭那種狹隘的有色眼鏡方式 什麼你得是個女的之類的。。。

就我自己體會來講呢(前獵頭行業從業者)~不講大道理,簡單易理解的話就是
你得讓自己是個有趣的人 或者是個讓對方覺得「嗯這個小子值得我花幾分鐘時間溝通一下」
catch bal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與工作相關的人際交往其實很多類似於Catch ball, 你得有個東西扔過去,而且對方得能接住且接的住,才能再有相應的東西扔回來

別的不要想太多,要是在交往之前你就把自己設定為一個低層次的對象而把對方設定成很難接近的人那就無形中會阻礙很多有效的信息交流啦

而且退一萬步說了,人生在世,又不可能每一個給你留了電話的人都是願意和你分享他的時間的
要是被拒絕或者貼了冷臉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別多想


記得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因為自己工作的關係的認識了很多題主所謂很優秀的人。有聯合國環境署的主任,是一個印度人,有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教授,一個生在台北長在美國、非常有品位的Chinese lady,也有住建部的博士,住建部的司長等。坦率的承認,我接觸了十位這樣優秀的人,2-3個能夠形成長期並穩固的聯繫,並在工作中給我非常重要的幫助,其中一位住建部的官員在百忙之中還幫我準備了出國留學的親筆推薦信。
題主明確提出這是職場的專業問題,並且是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參加會議,培訓,講座等。會遇見一些很棒的人,對方留下了聯繫方式」,那麼我們姑且從這個背景出發,去提出更為現實更加實用的follow-up 的技巧和辦法。我現在反思,為什麼會自己會流失了一些機會,為什麼不能提高成功率?以後,我會這麼做:
------------------------------------------------------------------------------------------------------------------------------------------
1、價值觀:分析你所遇到的人,拿捏交流重點。一般而言,在講座上遇見的往往是國內外的專業學者、政府官員、企業同行等。一般而言他們與你交流慾望的強弱依次為專業學者-企業同行-政府官員。而且成就越高,交流的願望也就越強烈。因為他們需要掌握更多有價值的信息,結識更多的朋友,幫助自己加深對於本職行業的認識和加速自己的資源整合。對於專業學者,你更多的談一談市場的情況,市場需要什麼樣的科研技術、行業發展的拐點、市場發展的難點在什麼地方,然後他們會非常高興的跟你講他的什麼產品什麼技術能夠解決什麼問題,在這個大框架下談很快會找到共同點;對於政府官員,可以談一談國家的政策導向為某些地區和某些行業帶來了什麼樣的發展機遇,有意無意的稱讚某個地區的發展,很快,你們也會開心的談下去;對於行業同行,只要一起吐槽市場生意不好做,政府管理不到位就好了。有點開玩笑的成分,同行最好是互相了解優勢,尋找合作空間。
2、方法論:具體方式操作方式有會間茶歇面談、微信、郵件、簡訊、拜訪等。會間茶歇時候交流就很自然的稱讚其演講很好,非常有收穫,並坦率的交流一些你理解或不理解甚至不認同的地方。因為微信可以通過號碼加,現在很多相對年輕一些的權威人士會使用微信朋友圈來發布消息,加了之後,適時的交流、點贊、分析是一種很好的溝通途徑,這個幫助人家長期記住你。郵件也是如此,郵件好處的是可以邏輯更加清晰,論證更加全面的談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可以談人生、也可以談談行業、國家。拜訪,如果你去人家的城市,不管怎樣,準備點禮品上門見見面,聊聊天是很好的。
3、葵花寶典:follow-up的王牌是什麼?思考!
說個小故事。
通過一次宴會,第一次認識了後來幫我寫推薦信的國家部委的博士,併當場加了微信。後來1-2月里,交流基本通過微信和朋友圈,內容在於節日祝福和分享的行業文章分析。後來有些分析被其認為頗有一些深度,逐步開始更深入的交流---拜訪。趁其從北京來到我當時所在城市,我約了之前畢業高校的環境學院的院長共同去拜訪他,交流一些學術和行業問題。(有些人會覺得他們不認識會不會尷尬?到這個水平的人,都是自來熟。而且因為之前院長和我關係屬於忘年交,所以也願意幫我站台,他也願意和部委的人交流。)其間,博士提出國家部委領導想在我市推動一項業務的專家評審,可是一直找不到足夠的專家力量,這個只是一句帶過,我卻留心了。後來,我提交了一分報告,即在該領導的推動下,組織我母校相關專業的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參與這個項目的推進。同時,共同成立研究所,在部委的帶動下進行相關專業研究、成熟技術推廣、安排學生實習等。這個思路被博士、院長高度支持並予以實施。
你看,通過這件事,我只是通過自己的思考贏得了認可,後來代表他回母校參加學術會議和交流等都是後話了。

哎,只不過現在還在學雅思,我要是能聰明點,早就走上人生巔峰了好不好哈哈。。。


厚著臉皮把自己當「重要人物」歪樓答一個。
忘了是怎麼認識這個人的了,可能是某次做大會學術報告時的聽眾吧,暫稱L吧。L跟我是同一系統的,只是我在中央執行機構,他是基層執行機構的,剛好關注的領域相同,聽完報告後不知怎麼他找到了我的聯繫方式,然後就時不時的問我一些該領域的問題,說他最近也在做這方面的研究,問我有沒有推薦的文獻,有哪些研究可以借鑒,如何理解某些數據等等,還把他的研究方案也發給我讓提意見等等,我一看人家如此好學上進,就盡我所能提供了些意見和幫助。本來無論是作為同一系統的同事還是作為同一領域的研究者,或者僅只是出於普通人的互幫互助,我也覺得這些是應做的。但後來的幾件事讓我很反感,現在基本不接觸了。
1. 他請我幫他最近要做的課題下載一些參考文獻,因為我們買了資料庫比較方便。這種純屬體力活,就是花點時間,但我也想著人家確實沒這資源幫一下就幫吧。結果一打開他給我的文獻列表我就氣壞了,他明顯是直接把所有搜索結果列表發我了,看都沒看一眼,裡面大約有50%的文獻是10年以前的,最早一篇竟然是1976年的,我不是說古老文獻就沒有參考價值,而是他要了解的問題是只需要參考近期的,還有大約10%的文獻是非英文外文的,以我的了解他應該是不會去找小語種翻譯的,另有20%的文獻是開源雜誌,在他搜索的地方直接就可以下載全文的,也就是說其實只有20%是對他有用真正需要我下全文的,這還沒算如果他讀一下摘要就可以排除掉一些沒有價值的。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是屬於粗心什麼的,但我覺得如果需要人幫忙,就應該事先確定自己已經把能做的事情做完了,確實無法完成的才請人幫忙,這樣子完全就是無視我的時間花費,完全不尊重別人的勞動力。之後我把列表返還給他,要求他刪除不必要名單後再幫他下的,也包括那些開源網上就有的文獻。
2. 之後又有一次他請我幫他在專業系統中查一些數據,因為他沒許可權我有許可權,本來這種忙也是可幫可不幫,也是純體力活動,但我這次乾脆拒絕了。原因是他請我幫忙時就是說有「一些數據」需要查,話說一些是多少?10條是一些也許我就查了,1000條也是一些,我哪來這麼多時間?他不說清楚標準我沒法估測要花多少時間,只好就一口拒絕了。
3. 這條其實不算問題。之後我發現他跟我們單位的其他同事也多多少少有聯繫,不知道是怎麼聯繫上的,不知道是不是也是以討論學術問題的方式,也許人家是真的好學上進,但我是已經煩了,不想再接觸這種人了。


非常好的問題,有機會見到重要人物,都會希望在不唐突的情況下能跟這些人物保持有效的溝通。

首先,如果對方給到您聯繫方式,那麼很有可能表示對方已經想到了今後您可能會聯繫他/她。所以無需猶豫,您大可以聯繫對方。

如果您只是想保持聯繫而不是有特殊的需求,那麼您可以直接發一封郵件(或微信,選擇您得到的聯繫方式而定),介紹自己是誰,是如何得到他/她的聯繫方式(這些人通常很忙,見過的人很多,所以可以適當提醒一下)。然後告訴對方很榮幸能認識他/她並且很期待下次見面。當然,您甚至可以提議一起去喝一杯或者吃個飯,在避免突兀的情況下根據您個人的情況而選擇是否發出邀請。如果沒有特別的需求,建議不要馬上發出邀請,因為對方可能排不出時間。如果有特別的需求要面談,那麼可以發出請求。

做到上面這一步並不難,難的地方在於怎樣保持長期的聯繫和跟進。長期的關係保持,需要提高您自己的存在感。可以選擇首封信息的幾周後(1個月或2個月)再次發送信息問候,可以藉助節慶日比如春節,暑假,生日等等問候對方。或者藉助一些活動或展覽等對方可能感興趣的活動發出邀約「最近有個畢加索畫展,有沒有興趣一起去?」「我有上海設計展的票,有沒有興趣一起參加?」或許對方會拒絕,但是對方會感受到您的好意,而且這也是讓對方記住您的好辦法。您可以嘗試每2到3個月就聯繫一下對方,可以加深對方對你的印象。

當然,如果您有什麼特別的需求有求於對方,直接打電話是最好的方式!

祝您好運!


別要電話,幾乎沒什麼用。因為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不清楚對方是否在忙碌,一兩次效果不好的話,幾乎之前建立起來的聯繫就作廢了。我的感受是最好要微信等即時通訊軟體,這樣反而溝通方便。而且還可以做到對方最近的一些動態,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收穫分享在朋友圈,說不定對方看到了還點個贊之類的。


關係真的是對等的,在某個專業里做到極致,關係自然會來……


——————更新——————

看到題主自己答題了,唔……

好吧,其實關係是對等的這句話就是,你有自信給別人提供你想要的對等的東西。從這個角度出發,就先定位好自己想要什麼就好。看題主的意思,似乎只是要留個印象以待以後跟進,這很簡單,咱們可以參照背單詞的辦法。

1、第一次談話。
人腦的存儲方式很有趣,在記錄一個人信息的時候,會給這人貼上標籤。當這個標籤足夠印象深刻的時候(無論好壞),它就會牢記住這個人。就像有些單詞,就是簡單好背特別可愛。
下列幾個容易讓人印象深刻的標籤。
a.熟人介紹
為了第一次談話的時候不唐突,最好是找個人介紹下。╮(╯_╰)╭那誰的誰誰誰,這是大部分認識的第一個標籤。
b.外貌
表打我,大家摸著良心說是不是會對帥哥美女多看兩眼留下印象?所以該化妝化妝,該買好衣服買好衣服,知道是重要場合就多拾掇拾掇自己。
c.禮儀
其實就是肢體語言,站有沒站相,坐有沒坐相,見人有沒微笑。見到有人端著東西走過來,趕緊讓個路,看見杯子里沒水,趕緊幫忙加個……啊,展開來講好長的。
d.語言
語音,語調,語速,表情……
e.談吐
牽扯到邏輯,知識面,對某話題研究是否深入……
f.曾經的背景
大學,工作過的地方,與交談人相關的項目背景。
以上列舉的點,其實只需要1~2點做足(所謂做足,就是要比其他在場的人都強),就能給人留下印象。舉個例子,比如你艷壓全場,還談吐不凡,就會給人留下一個聰明的美女的印象。在工作場合的話,活用f點是最重要的,給自己想一個和周圍人都不同,但是和談話人相關的背景。甚至聽過談話人類似講座也行啊, 不過談他人專業,請做好萬全準備,以免被虐。

ok假設第一面進行的不錯,單詞背過一遍了,這時候要做啥?對!複習!也就是第二次聯繫。

2、第二次聯繫最好和第一次聯繫間隔不要超過一周,╮(╯_╰)╭不然人家都忘了你哪位了啊喂。
我一般習慣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留個後手,表示聊天收益很多,改天登門具體請教。交際場上只要你沒得罪他,大家都會樂呵呵滴說好啊。然後打電話約見面時間就是第二次聯繫,見面是第三次,一般專程拜訪次基本會記得你是誰了,能不能成為朋友主要看你們都聊了啥。
如果沒留後手,那好歹留張名片啊……第二天發個簡訊告訴他你是誰,昨天見面聊天好愉快,下回有機會再次請教。說辭其實主要還是看你找他幹嘛,工作,興趣,都行吧。

好吧複習了一次以後要成規律的聯繫以免他忘記。

3、規律聯繫
國內用微信國外用郵件。
逢年過節沒事聊個天。

4、其實還是標籤。
我還是認為關係的核心在於等價交換,請提供你自己的核心價值,讓它成為別人心目中你的標籤,這樣他們碰到事情就會找你,主動複習丫。

困,睡


斗膽一答。

我資歷比較低,可能跟權威人士談不上合作或者業務交流,但是基本都是通過這些見面的機會找到實習/工作的,沒經歷過啥痛苦的招聘。

自己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學生時期參加SIFE(現Enactus),每年都有類似商業實踐成果的比賽,評委是各大公司的高層甚至CEO,以歐美企業為主。比賽間隙我就開始向各路評委寒暄問好,互換名片,一般交流的時候都盡量開個玩笑或者有個興趣點什麼的,晚上跟進郵件的時候會重提這個梗。之後節假日也會有問候,有些項目上的進展也會分享。當時外企的高層大都比較樂於和學生互動,一來二去我得到十多家公司的青睞,最終做了三份500強公司實習。

開始實習後因為工作不是很忙,就到各部門老大那裡(當然從HR開始)自我介紹,溝通職業發展,邀請對方作導師,並且對自己的所學所得給予一些適當反饋。對方逐步開始帶你介紹他覺得公司內更適合你的崗位的老闆,一些同行業相關的人。如果內部沒有合適崗位甚至會推薦其他公司的領導認識。就這樣最後得到職業選擇的主動權。

後期一些定期的問候和反饋一直都沒有停,所以再跳槽的時候在問候郵件中附簡歷隨便問一下,有崗位的直接轉發給HR,沒有的直接回給我推薦信,或者一些相關信息。

我覺得過程中主要有幾點

1/ 及時。


剛認識的時候跟進一定要及時,否則對方過了這一天可能對於有些簡單的照面什麼的就忘記了,也不好保持熱度。

2/ 真誠放低姿態。


其實在我的角度認為的權威人士都是很願意幫助別人的,因為他們最後最大的可能是獲得共贏,所以只要是在時間允許大家交流愉快的前提下,follow up不成問題。

3/ 每次跟進都有新的內容交流,新的反饋

即便我們認識權威是為了獲得更多,但是對於對方的給予以反饋,比如你介紹的xx方法我應用之後會有xxx改變,但是可能還有xxxx問題需要向您請教,那麼這個關係才能繼續深入下去。這就要求你真的要做,真的利用對方的資源或者知識,畢竟你只是維持一個聯繫我不認為是有效社交

4/自信,不要畏懼權威


即便態度上我們可能要放低姿態,但我們是尊敬他的知識,但是在處事方面大家平等,所以平等的交流,勇於提出問題,勇於提出挑戰,對方可能會更容易接受你哦。

5/ 可持續性

不要獲得一點點現在想要的東西就終止這個溝通,要儘可能保持下去,要知道我現在倆朋友的工作都是我幫忙找到的。^_^


ps其實我很多時候被記住還可能是因為...比較懂美式幽默...............

嗯。很淺薄,全當自己總結以及自我敦促了,我還小,還會學習噠!勿噴啦。


這個題目下的諸多答案把follow-up、交朋友、找導師,三件事混為一談。

Follow-up通常說的是工作上的事情,理論上不需要和對方交心,只需要讓對方舒服、滿意。

對於對方的回應, 專註於自己所需要達成的目標, 不能因為所有零零雜雜的問題而混淆方向。最典型的需求往往是需要詢問對方的意向,於是首先要搞明白:

1. 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 得到答案之後能做什麼。
2. 如何問, 才能讓對方覺得回應是有好處的。
3. 確認對方回復是否都能依據自己想要的方式回復。

在來往的回復中,要反覆注意的是:

1. 確認對方的意向
2. 每封回函均設定「向前邁進」的目標
3. 專註在目標,而非問題上面

比如說,對方會問你合作的價格,但其實他真正的意圖可能是「看看你的價錢有沒有比他其他的選擇更高」。那麼這種情況下,可以先詢問對方對你這邊的看法和評價,如果對方沒回復,基本上不是錢的問題。若有回復,再試著從中找出意圖。

當然,回復的語氣要看對方的需求和狀況,不管對方是不是權威人士,只要由淺入深,都可以很大程度上促成某件事務。實在不行,再通過和對方比較親近的人物作為牽線。此外,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加上時間表。如前例,即便有回復,並不代表事情正在向前推進。

此外,為了讓對方覺得得到尊重,一定要對對方的行業和公司做到非常了解。至少,在處理事務的這段時間裡,儘可能拿出空閑時間來都了解對方的行業、對方公司最近發生了什麼,以及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習慣。


至於做朋友,這個屬於人際交往的話題,知乎上已經有太多了,就不贅言,簡單拿約炮做個比喻,不喜者可跳過,這段內容用花邊裝裱。


*#*#*#*#*#*#*#*#*#*#*#*#*#*#

(以下為宅男的臆想,僅用於比喻,勿當真)


約炮和交朋友不同,約炮很現實很功利,比資本主義還現實還功利,但比的不是錢。通常約炮者就是不花錢的,所以錢多相丑的去買春更加方便快捷。

通常女生要看長相身材,有的女生喜歡看是否聊得來,這時看的是個人魅力,談吐風趣有內涵,但又不太娘。於是藝人偶像、倜儻帥哥、穩健熟男都各有優勢。但本質來說,還是帥和個人魅力占最主要地位,器大活好這種無法當面驗證的事情,屁用沒有。那男生找女生,同樣看的是身材長相。該死的是,人格特質什麼的一點屁用都沒有。


落實到具體過程,通常是會注意細節、能帶出氣氛的人更受歡迎。那麼,哈佛學生約炮、權威人士約炮、小太妹約炮、殺馬特約炮……本質都一樣,無非是一種不需要承諾的交友形態。


那麼,如何和大佬、權威做朋友呢?一樣靠「長相身材」啊。當然,這不是真的。不要長得太猙獰猥瑣就好了,更重要的是親和、自信。需要有足夠的自信,得相信自己有他所缺少或者值得交流的東西。擁有與對方共同的理想、熱情和勇氣,沒道理不能做朋友,即便不是很親密。但是,對象很重要,如果對方無法在身邊眾多泛泛之交中發現你的特別,一個巴掌拍不響。


*#*#*#*#*#*#*#*#*#*#*#*#*#*#

按照季羨林先生的說法——
質樸、平易;硬骨頭,心腸軟;懷真情、講真話;不阿諛奉承,不背後議論;不人前一面、人後一面;無嘩眾取寵之意,有實事求是之心;不是絲毫不考慮個人利益,而是多為別人考慮;關鍵是個真字,得是性情中人。

這樣的人,跟誰都容易做朋友。

最後是很多人的一個誤區,大家總願意去理解成功人士的成功,並基於此進行溝通交流。但真正能讓對方感受到真誠理解的,不是體會TA的成功,而是TA的失敗。

然後,是關於導師的話題。導師這件事靠緣分,在一堆大佬中交遊,也不一定真能找到對自己有幫助的導師,引用去年知乎自選集當中《遊戲創業課》中的一段——

如果你是想創業的學生,可以看看身邊有沒有嚮往的學長學姐可以約出來聊聊,看看他們在做些什麼。如果你在公司,可以找一下身邊各種同事,即便不在一個項目,可以一起喝酒也可以一起打球打遊戲,繼而可以擴展到你的老闆、上司,或是在你領域中相當敬佩並且也接觸得到的人;網路社區裡面的朋友;上述朋友的上司、長輩、同事或朋友……其實就是你社交圈可以接觸到的強者,從自己的身邊出發。你不知不覺地一直在跟某領域的朋友切磋而樂在其中的時候,你基本上也就有了自己的導師。在這個步驟中,切記急躁,千萬不要跟一隻手數的出來的人數聊過以後,就草率決定,慢慢來,多花一點時間跟各個領域的朋友們多多交流,花個3個月左右是非常正常的。我們一個很大的選擇上的缺陷就是:喜歡速成,喜歡很快就有結論,其實,找尋本來就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不要輕易想要跳過,直達結論。

導師關係這種事情有點像是約會,真的是看雙方的契合程度的,聊了一到兩次,話不投機,也是很正常的情況,不再繼續即可,但是,如果一拍即合,有種可以長期發展的氣氛,就可以定期或是不定期地向你的導師請益。至於如何經營與導師的關係?首先,你要會問問題,這點又恰巧戳到國人的致命傷,從小到大的教育中,有哪個階段鼓勵或是教導你要問出對的,有品質的問題的?問問題其實是個很深沉的思考,問題的品質,決定了答案的品質,也決定了你從導師那邊獲得的品質,好的問題能夠激起跟導師討論的火花,會成為你導師的人,一定都是聰明人,聰明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喜歡挑戰,喜歡深思,也討厭無聊的,如果你每次跟導師見面都沒有準備,問不出能激起深度討論的問題,只是想要聽導師說教,久而久之,這段導師關係是沒有辦法維繫的。如果只是想要聽人說教的話,我想最好的來源應該是你的父母與親戚,尤其是那種會催你結婚生小孩的那種,不是導師。而等到你的能力提升到一定階段以後,就可以開始做其他人的導師,千萬不要擔心自己不夠格,三人行必有我師,當你分享得越多,你成長的動力也越強。
給遊戲創業者上的第二堂課 - 遊戲潮 - 知乎專欄


謝邀。說實話,這要看你面對的人從事的工作性質以及他與你之間的交集多少。在創投場合,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是對新建人脈有強烈需求,這種情況下直接跟進就可以,對方不會認為有任何唐突。而如果是學術領域,那就要看對方的性格了。我所接觸過的學術大咖們固然大多平易近人,但對待一面之交的幾乎陌生人,也一般只會給予禮節性回復,接觸太多還是會煩的。如果你的確有求於人,倒是可以在機會合適時提出,如果就是想做個朋友也許有機會就求助別人沒機會也無所謂,還是免了的好。至於媒體行業,那更是有事說話沒事別煩我了


首先要知道 大家都很忙 突兀的搭話和接茬在成功人士中都是沒有水準的體現
如果是因為你想結交他這麼一個朋友 建議就是順其自然最好 有緣再會 根據曝光效應 如果第一印象不錯的話 隨著相遇次數增加 你們的關係也會更上一層樓
如果沒有什麼事業和生活交集的話 我們也可以留著聯繫方式啊 又不費什麼力氣 大數據時代數據仍然是財富 利用信息不對稱上的信息優勢 我們可以獲取很多預料不到的收益
比如你偶然認識一個會冰島語的翻譯 哪天你有來自冰島的客戶 你也可把事務找他幫忙 畢竟你們也見過面 彼此的信任感總比你找個陌生人直奔主題會強得多
但是如果你強拉關係 給別人留下太有心機的印象 口口相傳你的不靠譜 那是不是還不如不去結交呢?


1. 上去聊,握手,交換business card
2. 回去加人家linkedIn, 找不到linkedin,就發郵件
3. 內容,簡短說下自己是誰,人家一個活動和很多人聊不一定記得你,當然能記得你那就更好。講下你們談話的內容,然後展望下balabla,最後感謝人家。
4. 聊幾次,問些問題,就可以約出來喝咖啡聊了。 (大家都懂的,一般都是我問些問題,人家就主動說這些問題當面聊可以更好。萬一對方不說你就主動提提看咯)
5. 定期保持聯繫

不知道題主想follow up 的目的是什麼。一般來說想從中得到點利益還是要蠻久才會有效果的(也看運氣)(我一在美聯儲工作的同學,一個班上的,聊了幾次,他帶我見了他朋友,我們一起吃飯,聊著聊著人就說他們公司缺個人問我要不要去……可惜我要到今年夏天才能工作)。但是對方真的蠻牛的,可以幫你解決點專業方面,工作方面的困惑,這種類型的比較多。


之前寫了一個答案,網路不好沒發出去。後來寫了個抖機靈的回答,經題主提醒,與題目沒有關係,欠妥:
以下:
1、如果是活動中心焦點人物,比如組織者或者演講嘉賓,即使他出於禮貌留下聯繫方式,但過後他也很少會處理相應的諮詢、請教事宜,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
2、如果是一同參加活動的人,容易保持聯繫繼續交往,但前提是活動中給人留下好印象。可以在活動結束不久(時間視個人習慣而定)給人發個信息,就某些事情繼續探討或者純粹問候,最好不要用電郵或者貿然打電話。
3、交友的過程是快樂的,千萬不要因為特別想認識某個人,丟掉交友過程中智識碰撞的快樂,丟掉真實的自己。
再次不好意思,抖機靈是我不對。

之前抖機靈的回答(經題主提醒,覺得不妥,特此致歉):
「爭取跟他(她)握手。如果握完手,手心裡沒有小紙條的話,勸您還是打消這個念頭吧。」


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


推薦閱讀:

員工以離職來要挾公司如何處理?
30歲的年輕人心理感受是?
如果你遇到林心如這樣的同事,該怎麼辦?
你是想努力找一份你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努力喜歡上你現在做的工作?
IT 初創公司半年,我應該告訴老闆一同事上班玩英雄聯盟,聊天看視頻不工作嗎?

TAG:職業生涯 | 職場 | 人際交往 | 溝通 | 社交禮儀 |